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我那个时候幸好没有污染,就开始遇到善知识


   日期:2014/9/10 1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经上也为我们略略提出几个纲领,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提出这几个纲领。这几个纲领就是大小乘经上常讲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一共有七科,他只说后面四个,前面三个省略掉了。前面三个,第一个是四念处。经上省略,注解上有,注解上大师都把它补出来了。这个四念处,第一是「观身不净」,观是叫我们观察,你仔细观察,我们身体不干净。每一天,不管你怎样涂香水,涂花粉,还是不干净,里面流出的东西还是肮脏的,这个就是我们的果报不好。果不好,当然就因不好,我们修的因不好,因果都不好。

  第二是「观受是苦」。我们现在所有一切享受,跟诸位说,统统叫苦。贫穷人生活很苦,有他的苦处;富贵人那个苦不亚於贫穷,有很多富贵人的苦比贫穷人还厉害,还苦。为什么?患得患失。那个心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又怕钱贬值,又怕生意做不好,那个操心很可怜。做国王、做总统的人就更苦。所以还有人去竞选,我看到,想不通。不但说竞选,他请我去做,我都不会去做。为什么?别的苦不说,见客人天天跟他拉手,那就好苦。我不愿意跟他拉手,偏偏要跟他拉,你说这个东西多苦!每天见那一些客人,天天跟那一些人握手。我看到这个情形,我就觉得受不了。这个事情不能做,不可以干。何况其余?世间人真是没有一样不苦,所以我们要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第三是「观心无常」。心里的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是因,在造因。

  第四是「观法无我」。一切法里面都是无常的,没有主宰的,没有常住的,这是我们这个世界。西方世界跟我们恰恰相反,莲华化生,这是「清净」;但受诸乐,这个有「乐」;一心不乱,这是「常」;自在主宰这是「我」,「常乐我净」,西方世界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

  所以「四念处」,简单讲,佛是教我们用智慧观察境界,看得破。你能看破,你才会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真正看破,自然放下,为什么?累赘。这个累赘就是带给你的不自在,你一切放下得大自在。他为什么不放下?所以凡是放不下的,都是没有看破。你看佛一开端教导我们这四个科目,就是教我们看破。

  第二个科目是「四正勤」。勤是教我们要勤奋去做的,这四种正当的应该要去做。四正勤里面分二个项目,一个是断恶,一个是修善。已经生的恶,佛教给我们,你要把它断掉。你已经明白了,已经觉察了,这是不好的,不好的就要把它断掉。知道那些不好的,我还没有,我决定不去做。已经做的恶要断,还没有做的恶决定不做,这是断恶的二种正勤。修善的,你已经做的善事,你知道这个事情对社会、对众生是有利益的,你应当继续努力去做。知道那些是善事、是好事,你还没做的,你要发心去做。惟善无恶,这样修学才能够增上菩提心。

  第三个科目是「四如意足」。如意就是称心如愿,足就是满足。这个里面有「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这四种,这四样东西不太好懂。实在讲古人这个注解里面,注的虽然多,我们初学的人看不懂。不像前面那几个还比较客易看,容易理解,这四条不好懂。我有一个方便的讲法,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欲是欲望,欲望就是享受,无论是精神的享受、物质的享受,要知足;如意足,要知足。不知足的人,苦!要知足。精进就是常乐。念如意足,念就是心安。慧如意足,就是道理明白了。所以我用八个字来解释,就是「知足常乐,心安理得」,这个讲法大家好懂。

  这一科,实实在在就是佛教给我们放得下。知足我就放下了,我不再贪求了。常乐是精进。在生活环境当中,在修学过程之中,心安。心安是最高的享受,真实的享受。理明白了,心安,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世出世间一切真相,你自然就明了了。所以这个四句就是放得下,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回首如意」、「回头是岸」。所以它里面的内容,是定,是福。

  过去这个社会上的贵人、大富长者,以及权位很高的这些人,他们手上常常拿一个如意。这个如意是什么意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回头。那个如意的头是弯过来的,回头就如意了,你就自在了。回头就是知足,不知足的人是世间最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不知足的人。所以肯回头那就好了,「回首如意」是这个意思。人要知道回头,在名闻利养里面回头,在富贵权力里面回头,回头就自在了。回头是真正的享受,不肯回头的人,那是在造业。这能够成就一心,不退菩提。

  前面这三科是修行的基础,让我们修福修慧,奠定修学的基础;真正契入佛法,那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五力,它的科目都是「信、进、念、定、慧」。根是能生的意思,是能保持的意思。我们讲到信,我们的信有没有根?我们信佛有没有根?我们相信净土有没有根?根都没有了,那就没法子成就!像这个植物一样,它先要有根;有了根之后,再要精进;从精进上再增长,才有念、有定、有慧。这是修行第一个阶段。

  虽然有了五根,可是这个根的力量很薄弱;换句话说,遇到境界还会动摇,所以还要小心的防范。因为我们根基不牢,根还没有有力量,像那个小树一样,还要特别去防范,怕风大的时候会把它吹倒,要加以防范。再增进了,这个树长大了,它有力量了,大风也吹不倒它了,这就说明你的这个信心不会动摇了,遇到任何境界也不会被动摇。换句话说,到有力的时候了。

  在五根要跟一个老师,老师照顾你,不可以出去参学。因为你没有能力,不可以离开老师的身边。从前的教学,老师对於学生的培养,就像培养小树一样,非常的爱护,照顾很周到。现在不太容易看到。到他长成了,他有力量了,不会被境界动摇了,这就开放让他出去参学。这个参学,就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触,任何法门都可以接触。为什么?理明白了,有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就像现在诸位,如果是只有五根而没有力,今天你听到我在这里讲净土,不错,念佛好!你就发心念佛。明天听到一个襌宗大德在那里讲禅,禅不错,我就参禅去了。后天又一个仁波切,他又去念咒去了。这是没有力,他会随著外面境界摆动,这样将来是一样都不能成就。所以你要遇到真正好老师,他决定不准。

  我从前在台中修学,李老师那个时候规定我们,只可以听他一个人讲经说法,任何法师大德讲经不准听。原因是什么?没有力,听了就被人转了,所以说不准听。连看书,包括佛书,不经过他同意的,一律不准看。这个就是老师爱护学生,就好像照顾那个树苗一样,处处把它稳定住,不要让它长歪了,不要让它受外面影响了。这样照顾到你有能力辨别真妄、辨别是非、辨别善恶,你有这个能力,老师开放,你可以去参学了,什么都可以去接触,什么都可以去听。听了增长智慧,而不被他所转,不会跟他走了。

  像《华严经》,第一个老师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头一尾说明了善财童子是修念佛法门的。他对於大小乘宗派,任何一个法门都彻底明了,他都接触过,都请教过,样样通达,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绝对不去跟人家参禅,也不跟人家念咒,也不跟人家持钵搭衣,他不搞这个,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是他有力了。这个细节,诸位从注解里面去看,我只把大意介绍出来,因为这个时间不长。

  七菩提分也叫作七觉分,重要的这是智慧。从根从力,然后就有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帮助你选择法门,帮助你在修学当中排除障碍。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很重,哪一个习气现行,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个七菩提分里面,教给我们一些纲领,教给我们一些原则。你知道这些纲领原则,你有慧,你就晓得菩提道上许许多多障碍,你懂得怎样去消除。所以它第一个是择法,择法就是选择法门。他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他有能力辨别,所以他选择的法门一定是非常正确,非常恰当,而不取虚伪之法。

  由此可知,有智慧能够选择,前面是要有根力的功夫。你没有这个功夫,今天这个社会,我前头跟诸位说过,仿冒的佛法很多,现在社会上一切产品都有假的,都有仿冒的。佛法里头仿冒的也很多,大家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你说这多可怜!为什么有这个现象?你修学没有根基。修学真正的根基,要从四念处上来讲,你没有四念处的看破,你没有四如意足的放下,你没有根力,你有什么能力选择?这就很糟糕。你遇到一个善知识,那是幸运,你真肯听话,你这个路走通了。你遇不到善知识,那没法子。遇善知识这个缘分不是偶然的,遇到肯听话,肯依教奉行,你在菩提路上会一帆风顺,不会走冤枉路。真的善知识、好老师,跟你讲真话,不骗你。

  我学佛很幸运,我遇到好老师。我到台湾来学哲学,方东美先生教的,方老师介绍我佛学。我一接触佛学,就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圆寂之后,我跟李老师十年。我佛学有二个老师,二个老师都非常严格。连方先生都很严格,方先生教我哲学,不让我到学校里去听课,这是老师爱护学生。到学校听课,我会认识很多学生,认识很多教授,会被他们境界转了。所以他不让我到学校去,让我跟他一个人学,这个就是「师承」。学佛,我跟章嘉大师,章嘉大师也是这个态度对我。每个星期天去跟他见一次面,二个小时,只跟他一个人学。所以我的东西很单纯,一点都不复杂。

  我们那个老师性格脾气如此。如果是你学佛学了很久,你亲近很多法师,看了很多经论。他点点头笑笑,很欢喜,你去吧!他不教你。什么原因?你这个头脑里面太复杂,要把你洗干净太难太难了。算了,你去吧!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佛法很好,我知道,很好,想学。你有没有学过?没有学过。你没有看过经书?没有看过经书。宝贝!这个徒弟是宝贝徒弟。为什么?没有被污染,所以他就专心教给你,没有被污染。你听得太多,看得太多,接触太多,他不教你。我那个时候,幸运还好没有污染,就开始遇到这个善知识。所以择法是相当不容易。

  法门选择之后,就要懂得精进,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因为佛法修学跟世间法修学不一样,佛法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跟一个老师学一个法门,容易得定,容易开智慧。有很多人误会了,四弘誓愿不是讲「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学一个怎么行?好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去学吧!学一辈子,一样也不通。什么原因?「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没错,它前头有基础。好像这个四层楼一样,「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第三层,第二层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我问你,断了没有?烦恼没有断就学法门,那个法门学多了,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讲:「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他所得的是邪知邪见。为什么?烦恼没断。烦恼没断,学许多的法门都是邪知邪见,不是真实智慧。清凉大师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做起?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所以章嘉大师、李老师是真正善知识,他不让你广学多闻,他叫你学一样。学一样容易断烦恼,让你心专,让你心一。心专,心一,妄想少了。这也不准,那也不准,贪瞋痴慢也没有了。本来我想那个好,那个想学,这也想学,他统统不准!心就死了,算了,听老师的话,不准学。所以你的心是定的,定就容易开慧。定久了,定上几年,那就不一样,慧就开了。慧开了之后,一经通,一切经通。

  我跟大家也说过好多次,我在台中十年,跟李老师只学五部经。这五部经要说出来,你们听到就会哈哈大笑。这五部经一般人半年就学完了,我要学十年。我在台中第一部学的是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十年就学这五样东西。《华严》我没有学过,我听李老师讲《华严》,听一卷,八十卷我听一卷,后面我全都会了,我就到台北去讲了。《法华经》我没有学,从头到尾,我讲得不比人家差,没讲错。不要学,都懂了!你说为什么懂?因为佛经的理是一个。理是一个,只要你把这个理得到了,没有一法不贯通的,世出世间法都通了,这个叫真实的教诲。可惜世间人不相信,叫你学一样,心想「这个法师吝啬,那么多好的佛法,他都不教我,叫我学这个。他自己样样都通,他叫我只学一样,这个老师小气、吝法」。真的教学还要被他冤枉,你说这有什么法子?

  所以择法之后要懂得精进,一门精进。因为我们是学佛,不是学广学多闻,我们在一部经里面学什么?学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就是《般若经》上所讲「般若无知」,我们学无知。真正到无知了,就「无所不知」,那个就厉害了。你从有知下手,到后来是有所不知,那个路就走死掉了。所以走无知是活路,真正到心地清净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一切佛法摆在面前,只要你问,随问随答,绝对不会考虑「我怎么答覆你」,没有。讲经还要准备?不需要,无有定法可说。跟我接触久的人,台北「图书馆」的韩馆长,她星期六会到这边来。我在台上讲经,她就说:「你又去胡说八道了。」可是我胡说八道很多人喜欢听。所以要懂得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那个修学的方法也不相同。

  择法之后要懂得精进,你才会得定,你才会开智慧,那个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很感谢方老师,方老师引诱我入佛门,他说:「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一句话打动了,所以找佛经来看,来学佛。我今天得到了,确实是最高的享受,每一天生活欢喜快乐,这是老师给我的,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

弥陀要解演义  (第三集)  1995/1  台湾高雄元亨寺  档名:01-015-000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知识       修行)(五明学佛网:善知识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