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曙祥法师:“高僧”名称的来源和具体意义


   日期:2014/9/10 18: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内容提要: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直至南北朝时的梁代,人们一直习惯用“名僧”这个词来称呼重视修持、品德高尚、学识优长的僧人。这一点,通过梁代宝唱所著的《名僧传》的书名就可以看出。但是同时代的慧皎不提倡以“名”作为立传的标准,认为名僧未必有真实的修养和学问,而有真才实学的人,未必能知名当世。于是在重作僧传时,定名为《高僧传》,以“高”字代“名”,提出了“高僧”的标准。“高僧”这一名称,即来源于此,通用至今。根据《高僧传》我们可以看出,高僧们不管是出名或不出名,都有“高”的地方,有名者亦非徒具虚名。“高僧”这一名称的具体意义是:高僧们的“高”,高在学问、修证、品德、行为和弘法技艺上,我们可以简称为学高、修高、德高、行高和艺高,无论是哪类“高僧”,其“高”,不是“高”在对佛法的修证上,就是“高”在为佛法的弘扬与流传所做的贡献上。

  关键词:名僧高僧《名僧传》《高僧传》名称来源意义

  作者曙祥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一、序言

  “高僧”这个词,中国人是非常熟悉的,因为经常用到或碰到。在汉传佛教众多佛教徒的心目中,一位“高僧”,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榜样,可以作为自己景仰的对象,可以成为自己精神的导师。而许多中国人也知道,历史上如玄奘、鉴真等出家人属于“高僧”;人们在谈到精通佛理、修行高深的出家人时,往往用“高僧”这个词来表达对其的尊敬。那么,“高僧”这个词,具体的意义是什么?怎么会在历史上出现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搞清楚这些,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高僧”这个概念。因此,本文根据相关的文献,对“高僧”这个概念进行了考察。

  二、《名僧传》与《高僧传》

  ——“高僧”名称的来源

  中国的佛教,自从汉朝传入以后,到了南北朝时的梁代,已经非常地兴盛。佛教传到中土并在中土兴盛,得归功于众多具备献身精神的高僧。从汉朝到梁朝,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出家人,他们以自己的信仰、智慧和行为,或专门修行,或翻译经典,或宣扬佛法。中国向来有为杰出人物立传的传统,此时,人们对这些优秀佛教人物,自然而然地就会用中国史学传统中的传记文体,来纪念他们修行或发展佛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为后来的僧人和信众树立榜样,这就是后世各种僧传产生的原因。

  在梁朝以前,关于僧人的传记,已经出现了很多。但是,这些传记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记载的内容都不全面,有的仅记述某一位僧人,有仅记述某一类僧人,有的仅记述某一个地区的僧人[1]。虽然这些僧传记载的内容比较个别、分散、不广泛,但是综观佛教史实,后来那些优秀而重要的僧传,都是在这些僧传以后产生的。可见,这些僧传开了风气之先,为后来优秀僧传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后来那些内容全面的僧传,正是在这些僧传的基础上才得以产生的。到了梁代的天监年间(502-519),终于有一部优秀的综合性质的僧人传记《名僧传》产生了。《名僧传》突破了以前诸僧传的局限性,所收录僧人的范围是综合全面的,从空间上来说遍及全国范围,从时间上来说从佛教传入以后直到作者的时代,从内容上来说包括了各类僧人。

  《名僧传》,梁朝宝唱撰,已轶失。日本笠置寺的僧人宗性曾于日本的文历二年(1235),将该书的目录、部分传文抄成1卷,称之为《名僧传抄》,保留了《名僧传》的一部分内容,今收于《卍续藏》第77册[2]。《名僧传》的基本成书年代,在梁朝天监十三年(514)[3]。完全刊定的年代,应该是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据隋朝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卷3记载,天监“十八(勅沙门宝唱撰名僧传三十一卷)[4]”。《名僧传》的正文有30卷,加上最末一卷的“序录”,共31卷[5],收录后汉至南齐时期的中外僧人共425人,分为七个科目:一、法师:卷1-卷17;二、律师:卷18;三、禅师:卷19-卷20;四、神力:卷21;五、苦节:卷22-卷28;六、导师:卷29;七、经师:卷30。宝唱撰写《名僧传》,是受其老师僧佑的影响。这一点,据唐朝道宣《续高僧传》所记载《名僧传》的序文可以看出:“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九品六艺尺寸罔遗,而沙门净行独亡纪述,玄宗敏德名绝终古,拥叹长怀靡兹永岁。律师释僧佑,道心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记》,振发宏要。宝唱不敏,预班二落,礼诵余日,捃拾遗漏,文广不载。”[6]另外,从现存的《名僧传抄》里,也能看出宝唱引用了老师僧佑《出三藏记集》的内容。可见,为了让诸沙门的“净行”得到记载而流传后世,其老师僧佑在《出三藏记集》中已经着手进行了这项工作,而宝唱则在其师的著作及历代史料的基础上,让僧佑的工作得到了继续和发展。

  《名僧传》这部作品,其价值和诸多优点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体例驳杂,不够谨严;着录的僧人过于广泛,不免有滥收之处;加上偏重文辞的修饰,自然要影响作品的真实性;也有一人两见的”,[7]所以《名僧传》撰成仅仅几年后,就有了一部《高僧传》出现于世。

  《高僧传》,梁朝慧皎撰,共有14卷,收录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梁朝天监十八年453年间共257位中外高僧的传记,附见274人。全书分为十科: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慧皎撰写本书为僧人作传,主要是为了区别“名僧”,突出一个“高”字。按常理来进,人们的目光往往容易被享有大名的僧人所吸引。在当时的许多名僧里,确实也有许多人是具仪范、重实行的。当时,人们也许总是习惯用“名僧”这个词来称呼有德行、有学问的僧人,犹如世间的“名师”、“名将”、“名臣”、“名匠”、“名家”等称谓。所以,宝唱才会将自己所撰的僧传称《名僧传》,这也是合理的。但是佛教传到南北朝时,僧人的队伍庞大,各种僧人传记很多,其中名不符实者为数不少,而有些注重个人实修,品德、行为高尚的人却不一定为人所知。这一点,可以通过《高僧传》的记载看出,在《高僧传》的序录里,慧皎说到:

  凡十科所叙,皆散在众记,今止删聚一处,故述而无作,俾夫披览于一本之内可兼诸要。其有繁辞虚赞或德不及称者,一皆省略。故述六代贤异,止为十三卷,并序录合十四轴,号曰《高僧传》。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故省“名”音代以“高”字。[8]

  慧皎通过对“众记”的详细考察,深刻发现了“高而不名”和“名而不高”的问题,所以对宝唱所著的《名僧传》这个“名”字不太满意,不提倡以“名”作为立传的标准,于是在重作僧传时,以“高”字代之,提出了“高僧”的标准。他认为名僧未必有真实的修养和学问;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又每每不肯随俗俯仰,未必能知名当世。“高僧”这上名称,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并且一直流传使用至今。而在称呼上习惯以“高”代“名”,可以说也成为了佛教的一个特色。

  三、 “名僧”与“高僧”之辨

  ——“高僧”的具体意义

  慧皎在《高僧传》里提出了“名而不高”和“高而不名”的说法。当然,在慧皎以前的名僧里,也有不少人是“既名又高”的。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样的人是“名而不高”?什么样的人是“高而不名”?什么样的人是“既名又高”?

  (一)“名而不高”者

  我们现在根据《名僧传抄》的目录可以看出,《名僧传》收录的425位僧人中,共有87位不为《高僧传》所载:卷6的飞龙山僧光、昙从,卷7的僧詅,卷10的昙恒、法整、僧行,卷11的惠超,卷14的道施、昙无达、道景、惠庄,15的惠因,卷16的谢寺僧度、道爱、昙渊,卷17的惠智、中兴寺僧念、弘苑、长乐寺僧周、惠原、僧修、昙通、僧显,卷18的道远,卷19的跋摩瞿沙、智山、摩腾掘帝,卷20的道韶、道恭、僧谘、惠全、智寅、道忠、昙智、法隐、惠晖,卷21的納衣、南海罗浮山沙门,卷22的惠永、僧开、僧兰、僧隆、惠坚、僧全、僧嵩,卷23的支昙嶷、支法干、僧秀、惠简、道固、僧弘,卷24的弘济、僧业、法纻、弘愿,卷25的普施、法恒、玄敦、惠标、智玄、僧懿、惠宏、道毗、惠辨、惠忠、法训、法纤、惠志、惠演、仙窟寺法惠,卷27的惠护、僧锺、僧杨、道静、道矫、昙副,卷28的僧律、法智、净开、僧运、僧智、法翼、智爱、灵曜寺法意、僧瞿,卷29的僧憙,卷30的僧琮。

  《高僧传》对这些人物没有收录的原因,当是如慧皎在传中所说:“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但是,根据其它文献记载,在这85人中有些人品德也是高超的,如卷10的昙恒,这也说明《高僧传》对高僧与名僧的区别并不是完全精确,也有疏漏之处。

  《名僧传抄》保存了一些《名僧传》中人物的传记。《名僧传抄》中所记载而《高僧传》没有收入的人物,有僧行、道韶、纳衣、道矫、昙副、法祥(法祥,当是属于卷28的附见)。《名僧传》里的这六位名僧,“名”在何处?根据《名僧传抄》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出。

  僧行:

  和上讳僧行,……和上同学僧悝,擅名东夏,与和上影响惠基,共弘至教。悝山阴人,体度弘泰,风味宕远。基每曰:“能光益风化,唯行、悝而已”。和上以人间諠动,乃移住法华寺,自非法事。足不下山。永明中,上虞县城山寺,是蔡兴宗所立,年岁稍久,风范雕丧,既阙总领,请和上镇正,乃拂衣就之。于是阐扬法教,开示诱施,齐齐乌众等化之……[9]

  僧行之所以名,名在“阐扬法教,开示诱施”。

  道韶:

  ……少出家,勤道业,读诵大乘,披览戒律,备学诸禅。头陀为事业,披服弊衣,或冢间而坐。年过知命,操节愈明。每至独处山林,单行兽窟,遍入诸门,历观生死。甞夜坐树下,忽雷电霹礰,折树甫枝,猛虎群号,转石奔落。韶端然不动,禅嘿无异。明村人献供,问路泥深浅,村人云:“不雨久”,方悟鬼神所为焉。其日中晡,又见索甲弥山,舟旗竟野。俄而有人来问韶曰:“沙门何故夺仆所住?”韶答曰:“本来相就,欲以道变俗,谓君是善神,共求胜果,不虞见恠”。神有恧焉。韶刚正质直,少长一槩。独处山间,三十余载,时遇恶魔,多类此也。后于房中坐禅,举身皆冷,唯心下微温。眷属皆悲,谓已迁灭。经四日乃起,问其故。自说见阎罗王投其手,觉身便冷,谓韶曰:“君今来此,当案行地狱,指示罪人。此皆不信正法,造三恶业。君命尚延,可教化人间”。韶曰:“世间有佛经,善教犹不遵修,况我常人言岂生信?”阎罗王曰:“当为君现证,令人信也。”因投右臂,牵使长八寸,而左手如故。及起右臂,果长。于是精勤有倍恒日,劝导道俗,讲说经戒。每中食,輙得舍利,诸有起塔者,皆给与之。自尔以后,气力康胜……释智绍昔至抱罕,亲见臂有短长(云云)。[10]

  道韶之所以名,名在鬼神感应之事。

  纳衣:

  ……多服纳衣,或时麻衣,而寒暑不易,故世以服为之号,故曰“纳衣”,或曰“麻衣”。身首疮痒,不甚洗浴。晋义凞中,常在广陵白土椂,讴唱引葃,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昼游夜伏,莫知其栖息之处。运力终日,食不加口,靡有知其之所将饵……海行里外萧然都尽,不以姓名乡居语人,时世莫有知者。后人海行,于孤洲上,遇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云其在白椂,披着纳衣道人是也。仍量书船中,同侣欲取看之,而书着船不肯脱。及至白土,歘然风起,飞书就宗,宗接而将去。人益异之,竞来敬事。拂衣南游,憩于永兴县龙山大寺。常过鱼梁,鱼人将获,行有屠脍,纳衣意甚悯然,乃入上流浴群鱼散走。其潜样物类皆如此。为人清达,不悦荣华,性用深点,雅怀利益。善谈玄儒,洞真实相。会稽谢劭魏迈之等,皆笃论渊博,并从其师受……[11]

  纳衣之所以名,名在言行举止与众不同。

  道矫:

  道矫,高陆人也。性清约,蔬食禅诵。住龙花寺,专当寺任,恪居客众。元嘉十六年,磬率衣资,开诱闻业。与建康民朱舛孙,共起佛殿三间,并诸花幡。造夹苎弥勒佛倚像一躯,高一丈六尺,神仪端俨,开发信悟。春秋九十三,二十六年卒(云云)。[12]

  道矫之所以名,名在建寺造弥勒佛像之事。

  昙副:

  ……憩安乐寺。宿植其因,产业丰积。虽蕴金盈遗,不以累心,行慈悲,知止足,常内怀矝伤,以济物为务。为沙门宝志所敬,常言“此人五法城之侣也”,每记之云:君当生兜率懃慈氏。符其本愿,会其夙心,乃舍赀财,造《法花》、《无量寿》、《弥勒》、《四天王》、《遗教》,及《贤劫千佛名》、《僧尼戒本》,各一千部。作布萨筹十万枚,传布遐方,流化殊域,开畅微远,竭财弘教,尽思幽深,应门到广。戒行精峻,唯至唯勤,乃通梦想。有人语之曰:若兜率之业已辨,无所复虑也。又梦弥勒佛手摩其顶,天香幡气神龙现体。一二年中灵应想袭……。[13]

  昙副之所以名,名在“竭财弘教”愿生兜率之事。

  法祥:

  释法祥,精进有志节。以元嘉九年。立弥勒精舍(云云)。[14]

  法祥的记载甚为简单,但也可以看出,法祥之所以名,名在“精进”与“立弥勒精舍”之事。

  《高僧传》为什么没有将以上这六位僧人收入呢?根据以上《名僧传抄》原文的记载,可以窥见大概。《高僧传》的体例严谨,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科,对于收录的僧人自有其标准。像道韶的鬼神感应之事、纳衣的言行举止与众不同、昙副的“竭财弘教”愿生兜率之事,与十科的标准是不太切合的。而僧行的“阐扬法教,开示诱施”或许可以划入“义解”科中,道矫和法祥的建寺造弥勒佛像之事或许可以划入“兴福”科中,但毕竟事迹不详,言之过简,不够严谨。所以,这六位僧人虽“名”,却不宜列入“高”中。正体现了慧皎对人物收录的标准:“其有繁辞虚赞或德不及称者,一皆省略”。

  (二)“既名又高”与“高而不名”者

  ——“高僧”的具体意义

  按照慧皎《高僧传》的观点,我们可以如此理解:《名僧传》中338位被收入《高僧传》中的僧人,多数可以视作“既名又高”者,而在《高僧传》中收入而《名僧传》中没有被收入的,则基本上可以视作“高而不名”者。也就是说,《高僧传》一书中,包括了两类高僧:“名而不高”者和“高而不名”者。但是,不管是哪一类,都属于高僧。这些高僧,究竟“高”在何处,即“高僧”这一名称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就是本文下面要探讨的内容。

  《高僧传》全书分为译经、义解、神异等十科(类):一、译经科(一至三卷)——记载了许多在翻译佛典上有贡献之僧;二、义解科(四至八卷)——记载了许多善于研究、讲说经论之僧;三、神异科(九、十卷)——记载具有神通之僧;四、习禅科(第十一卷)——记载专修禅定之僧;五、明律科(第十一卷)——记载研究、实践戒律之僧;六、亡身科(第十二卷)——记载委弃形骸,轻身殉道之僧;七、诵经科(第十二卷)——记载讽诵经典,歌咏法言之僧;八、兴福科(第十三卷)——记载起寺、建塔、造像,广修福业之僧;九、经师科(第十三卷)——记载善于“转读”长行(即用一定的音调诵咏佛经里的长行),或善于“呗赞”偈颂(即用一定的曲律歌唱佛经里的偈颂)之僧;十、唱导科(第十三卷)——记载在斋集时,序因缘、引璧喻,以宣讲佛理之僧。

  十科的排列次第,是有其道理的:1.佛教流传,实由于印度和西域大师们的东来及中国高僧的西去,这里面包括各宗各派的大师和翻译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他们居首要地位,所以译经列为第一。2.经典的弘扬,学说的传播,教义的解释,使佛教的道理能为广大信徒所接受,则有赖于法师的讲说和注释,使佛教的道理能为广大信徒所接受,则有赖于法师的讲说和注释,所以义解列为第二。3.神通,使强梁的人得到感化,回心向善,不嗜杀人,所以神异列为第三。4.安心禅寂,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由此而得到智慧、得神通,所以习禅列为第四。5.坚持律法,戒行清洁,是出家之士道德高尚的表现,所以明律列为第五。6.轻身殉道,委弃形骸,以启发大众檀施之心,所以亡身列为第六。7.吟讽经典,歌诵法言,以为音乐,所以诵经列为第七。8.建筑塔寺,造金石像,以示信仰之诚,所以兴福列为第八。9.在天竺很重视赞呗的歌咏,梵调传来此土,不少擅长转读的人,所以经师列为第九。10.在斋集时,升座说法,引譬喻,叙因缘,以浅显之辞,申奥妙之理,所以唱导列为第十。

  通过《高僧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十科里的人物,虽然因德业不同,各有重点,但是中心都贯穿着“高”字的标准。高僧们正是因为有真才实学、真修实证或能够真干实行,才获得了人们的尊敬。高僧们不管是出名或不出名,都有“高”的地方,绝非徒具虚名。高僧们的“高”,高在学问、修证、品德、行为和弘法技艺上,我们可以简称为学高、修高、德高、行高和艺高,无论是哪类“高僧”,其“高”,不是“高”在对佛法的修证上,就是“高”在为佛法的弘扬与流传所做的贡献上,这就是“高僧”这一名称的具体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高僧       名僧)(五明学佛网:高僧       名僧)  

 净因法师:一代高僧——正果法师 

 黄夏年教授: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 

 方立天教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 

 洪修平教授: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其它法师:晚明“四大高僧”禅净关系比较(陈坚) 

 陈坚教授: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 

 仁焕法师:西方有愿娑婆会 净土弘开众生福 ——两位净土 

 道坚法师:巴渝有关之早期高僧 

 道坚法师: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六——忠州破山法系高僧 

 道坚法师: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二——重庆忠州之聚云法系高 

 道坚法师:巴渝有关之早期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