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详述南唐后主李煜的佛教因缘


   日期:2014/9/14 1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代十国时期,总体而言,动荡的政治形势阻碍着佛教的发展。但是,与战乱频发的北方相比,南方诸国则相对承平稳定,加之许多帝王都热心护教,所以南方的佛教事业显得蒸蒸日上。其中,南唐后主李煜的佛教因缘尤引人注目。

  李煜不仅自号“莲峰居士”(《墨庄漫录》卷七),还说:“我平生喜耽佛学,其于世味澹如也。”(《钓矶立谈》,《丛书集成初编》本)后主信佛,一方面固然由于家族传统;另一方面,他本人天性仁厚澹泊,好生戒杀,天生就是菩萨心肠,其于佛教,自是音声相应。及至后来,国事蹉跌,身经百劫,后主对佛教的迷恋程度比其父、祖更甚。

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李煜的奉佛表现在笃信护持和修行体悟两方面。

  一、 笃信和护持

 “喜耽佛学,世味澹如”已表明了李煜的心迹。作为在家居士,李煜虔诚信佛,顶礼膜拜,课诵不已。甚至在亡国之际,他竟乞福于佛,希冀挽救颓势。

  亲做佛事后主课诵佛经,跪拜佛像,几近痴迷。据史书载: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马令《南唐书》卷二十六浮屠传)。

  手书佛经李煜熟悉佛教经典,曾手书金字《般若心经》一卷,赐宫人乔氏。(宋王口《默记》卷中)他还写有《看经发愿文》,发起誓愿。(《墨庄漫录》卷七)

  延请高僧讲经僧玄寂被后主召人宫中,口说《华严经·梵行》一品。(马令《南唐书》卷二十六)金陵被围,南唐国运命悬一线,后主仍在净居室闻听僧人德明、云真、义伦、崇节讲解《楞严》、《圆觉》经。(陆游《南唐书》纪卷三)

作为统治者,李煜不仅诚心信仰佛教,亲作佛事,还从经济、政治上大力支持佛教,在全国范围内大事度僧、建寺,礼敬高僧,分封法号。

  度僧、建寺南唐开宝二年,后主普度诸郡僧(《十国春秋》卷十七《后主本纪》),曾在宫中造佛寺十余座,出金钱募民及道士为僧,都城至万僧(陆游《南唐书》传卷十五)。宋人王口的《燕翼诒谋录》中对南唐的广度僧尼有明确记载:“江南李主(李后主)佞佛,度人为僧,不可数计。太祖既下江南,重行沙汰,其数尚多。”后主还对愿为僧者进行奖赏(马令《南唐书》卷二十六浮屠传)。除大事度僧外,后主还广修佛寺。开宝三年春,后主命境内崇修佛寺(《十国春秋》卷十七《后主本纪》)。后主曾在宫中修建永慕宫、又于苑中建静德僧寺,钟山建精舍,御笔题为“报慈道场”。(《江南余载》下《丛书集成初编》本)

礼敬高僧,分封法号后主对高僧极为礼敬,特别是法眼宗众僧。后主做郑王时向文益禅师问法;即位后,向其弟子泰钦文遂问法(《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文益禅师圆寂后,后主亲自为他立碑颂德(《宋高僧传》卷十三)。文益的诸多弟子都曾受到后主供养并御赐法号,如报恩匡逸、报慈文遂(《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报慈行言、静德智筠(《十国春秋》卷三十三)。

  二、修行和体悟

  李煜积极向禅师问法、参禅,在诗词中表达对佛教的见解和体晤。

  参禅李煜作郑王时就心仪禅宗,在文益处受心法。心法,乃缘起诸法之根本,即心作用之本体,无质碍而有缘虑之用,此心法领有他心所法,故名心王。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由此心。心法是修行的基础,更是智慧开发的基础。领悟心法,则是学佛者的基础,彻悟心法,则洞达人生,不再执著于物质世界(色法)。

  法眼禅师入灭后,李煜还向法眼的弟子泰钦禅师问法:(李煜)暨净慧入灭,复尝问于师曰:“先师有什么不了底公案?”师对曰:“见分析次。”异日又问曰:“承闻长老于先师有异闻底事。”"师作起身势。国主曰:“且坐。”师谓众曰:“先师法席五百众,今只有十数人在诸方为导首。尔道莫有错指人路底么?若错指,教他入水、入火、落坑、落堑。然古人又道,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镬汤,镬汤自消灭。且作么生商量?言语即熟,及问著,便生疏去,何也?只为隔阔多时。上座!但会,我什么处去不得。有去不得者,为眼等诸根、色等诸法。诸法且置,上座开眼见什么?所以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珍重!”(《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法灯)

  如果说,李煜从文益禅师处所受的是佛教基本的心法,那么弟子泰钦教导李煜的方法则是“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人天眼目》卷四)的随根悟人、随机接物的机巧方便。李煜初问,泰钦正面回答,但并未说破;二次询问,禅师作起身势,随即李煜会心,请禅师落座。然后禅师说法,告诫学人错指人路,如堕水火坑中;不可执着于古德的言语,即使背得滚瓜烂熟,当禅师询问时,仍是生疏万分,因为学人只一味学禅语,并未参透禅语背后的禅机。“隔阔多时”并非指时间的间隔,而是禅意的难悟。众人之所以有所执着,是因为未能破除眼等根尘,色等诸法。所以真正的解悟是摒弃六尘,万法且置。开眼所见,万法俱空。因为真如法性中,本无一物,所以不见一法,即名如来,即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经过禅师的一番教导,李煜终于彻悟,所谓“古德言句”、公案,不过是禅师教导学人的方便,佛性本自具有,何来异闻之事?而参禅之人更应摒弃六尘烦恼,顿悟万法本空的佛理。

  三、诗词与佛禅

  由于特殊的经历(先帝弃代,冢嫡不天。越升非次,诚非本心。——《钓矶立谈》丛书集成初编本)对于人生无常、诸法本空的佛理,李煜体验得尤为深刻。其前期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空”之佛理,如964年为悼念早夭的次子仲宣的《悼诗》说:“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965年,哀昭惠周后的《挽辞》说:“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大约作于同时的两首诗中,说:“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病中书事》)“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病中感怀》)。后期词作,无常之痛、空之深切尤为突出。

  976年,李煜被俘人汴梁。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对人生、世事均有切肤之痛的体验。他独居一室,时时拷打自己的灵魂,对人生展开一番彻底的探究。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以自然的无常来对比和象征人生的无常,在互比对衬中加重了对无常的双重体验,难怪后主要在无奈与绝望中发出哀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从时间和空间上着笔揭示人生之短暂无常,最后大悲大痛、大彻大悟化成对人生彻底的追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于无常,后主是无奈的。无奈中品味孤独,思前尘,忆往事。孤独中,更加深其悲世情怀。在他眼中,往事如烟,人生如梦。因此,他的后期词作中多次出现“梦”字。如:“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多少十艮,昨夜梦魂中”(《望江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在梦中,曾多少次与佳人相逢,曾多少次流连凤阁龙楼;梦醒时分,却依旧是“帘外雨潺潺”、“三更滴到明”。人生本无常,大梦本虚幻。梦中愈是辉煌,醒后愈是阔怅。梦里越美好,现实越冷峻。梦中、梦后的巨大反差加深了他的悲观情绪。以梦来体验无常,加剧了他人生虚幻感的感叹。

  其词作也涉及到空,如“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等。梦即空,空即梦。色即空,空即色。在前尘往事的空追忆中幻化出一系列色相:珠围翠绕的嫔娥、缠绵相思的情爱,……作者因空生色,因色悟空,传情人色,见色生情,循环不已,陷入难以自拔的深渊。他不止一次地吟咏人生无常,他不仅以词人的直觉体悟到无常,更以一个亡国之君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痛,品尝了无常带给他的苦酒。无常即为空。山盟海誓的爱情,惊天动地的帝王伟业,确实如空花阳焰!历史已无情地道出答案:历代帝王,或明君,或昏王,终是一口黄土掩风流;各个王朝,无不由兴到衰,走向灭亡之渊。他时时吟咏无常,念念不忘空。他充其量不过是达到了“空之初门”,而离“毕竟空”尚远。因为作为一个词人,他空不了对词血肉灵魂的注入。“凡说空,则先说无常。无常则空之初门。初门则谓之无常,毕竟则谓之空。”(鸠摩罗什《维摩经注》卷三),以此说谓之后主后期词,确是。因此,李后主终究达不到佛教所要求的“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圆觉经》)的绝情弃爱的境地。

  后主人宋后的词作,不仅是一己飘零之戚,而是江山零落,生命无常的大悲戚,直视人间的鲜血与眼泪,悲苦与绝望,寄予了一种深刻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后主词“感慨遂深”(《人间词话》)。

李煜把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刻的人生认识及佛教体悟,统统付诸词作,其作品便具有了独到的禅学情趣和无与伦比的悲怆美,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流传不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因缘)(五明学佛网:佛教       因缘)  

 普献法师:佛教与人生哲学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洪启嵩居士:佛教的神通 

 其它:佛教中镜花水月的喻像(董良)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其它:论佛教的财富观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附:佛教三字经(全文)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余韵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劝学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