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清华博士为何要成为出家僧


   日期:2014/9/16 21: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清华博士到孝子和尚
曹飞跃  文

遁入空门的和尚仍需面对俗世的亲情,贤实说,出家是为了更好地孝敬父母。
2008年1月10日,即阴历丙戌年十二月十五日,北京没有下雪。
要不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暴雪覆盖大半个中国,张振实本不会对当日的天气格外留心。相反,对于他来说,那一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自己和另外14 个年轻人一起,从此踏入人生的另一道门:空门。

一入空门“弃亲割爱”
“就像是入学一样。”看着石桌上困顿了许久、终于酣睡过去的小黑猫,如今以贤实法师的法号示人的张振实说。
“入学典礼” 发生在北京龙泉寺,“入学仪式”是剃度,剃度师是寺庙的方丈学诚大和尚。
按照载有复杂仪规的《剃度沙弥正范》, 他们要在主持的法座前合掌、长跪、拈香三瓣,闻磬声顶礼三拜,回答主持例牌的“质询”,表明自己厌俗之心已决,学道之意愈坚,“故今恭诣座前,慈允披剃”。在辞谢父母恩、师长恩后,经过一番忏悔,求度者们接受主持的灌顶剃发,从此“爱缠永绝,福慧日增”。
“那天有四五位法师的父母来了,看着他们剃度,”贤实说,“有的父母哭了。”
贤实的父母没有来。实际上,他与家人的诀别发生在三个月前,只是两度不欢而散。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净人”,即准备出家、在寺庙接受学习和考验的准出家人。对于净人们来说,龙泉寺就像是一所预备学校,他们除了要上殿、过堂、出坡劳作外,还要诵读佛经,学习论典,以便适应日后的出家生活。在犹豫了许久了之后,他决定不再隐瞒,致电父母,告知自己即将出家。
“2007 年11 月,父亲和母亲来了。母亲哭了,父亲想把我拽回去。”贤实说。寺里向来是希望净人们能与父母们“和平解决”这些事情,但他和父母之间隔阂陡生,已无法当即冰释。“他们第二天就走了”。
在剃度前一个月,父母再次来劝阻。但贤实心意已决,仍不为父母的眼泪所动,双方都耗着。父母坚持了两三天,走了。“ 出家是一件好事,你们为什么不多了解我的想法,支持我呢?”贤实想不明白。他只是觉得,既然要修行,必然要“弃亲割爱”,不能任由这俗世的情牵绊了自己。
“爱缠永绝”
贤实不像是一个绝情的人。如果不是僧袍在身,他的光头就像是—— 一个随性的小伙子在夏天来临之前所做的错误决定。他戴着略窄的眼镜,部分遮住那挺拔的眉毛,说话时,头几个字总是快过后几个字,听起来对谁都有些胆怯。
典型的理科生形象。事实上,他的确是——2007 年7月之前,他是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在他过去20 年的教育中,他的理想总是在变,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政治家,不一而足。
在清华,他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天天读四书,可惜的是,“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依于仁,游于艺’,但关于生死,人应该何去何从,这一点从未讲。”直到他接触到佛学。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对人生系统而让人信服的解释。
那时候他有一个女朋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后者为了劝服他从佛学中抽身出来,特意也去学佛。后来他们分手了,再后来,她结了婚,来寺庙里看过他,“ 现在也还是很好的朋友”。
不能说贤实没有想过妥协,毕竟,“学佛不一定要出家”, 但是,“ 对世间生活的观察,让我非常失望。”结婚、生子、工作——即使是搞科研,也多半不能避免跑项目、应酬种种,
“如果你要承担的话,这就是无底洞——无底洞啊!”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中间他甚至想过放弃博士学位。“ 佛法在心中挥之不去,看很多事情,怎么看意义都觉得不如以前大了。”2007 年,从清华毕业后,他做了最终的决定,要出家。
“选择出家能更好地孝敬他们”
那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他知道,从此以后,自己要欠父母一辈子。远在河南商丘虞城县,世代务农的父母没有办法跟其他亲戚解释: 孩子博士毕业了,现在北京哪里高就啊?一接到这个问题,父母就只能躲,后来躲不过去了,他们只能撒谎:“孩子在北京一个慈善基金会做义工。”
虽然贤实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但对于父母来说,贤实无法结婚生子,毕竟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贤实出家后,父母又来探望过三四次。 “他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事实,” 贤实笑着说,“因为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了。”
有两次,父母就在龙泉寺住了下来。寺里长着六百多年的翠柏,还有千年的银杏和古柏。他们发现,不仅仅是他们的孩子在龙泉寺落发,在上百名居士中也有别的父母,在孩子上完早课后,跟孩子打招呼。
“在寺院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竟开始喜欢寺院的环境,” 贤实发现,“甚至我爸爸突然有了一种动力,就是赶紧回家把农活干完,然后来寺院里住。”
龙泉寺是2005 年正式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的,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多次法会,规模和影响力都在扩大。寺院方面甚至考虑将来成立实体的养老院,以解决出家人的后顾之忧。实际上,千年禅院,百丈清规,从前一旦身入空门,就与尘世了断关系的认识和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家可以断爱情,但亲恩如山,却再也不能说弃即弃。
“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孩子选择出家,不能一出家就不管父母了,这是情理上不允许的。”1980 年出生的贤实说。
他自己的心态也在发生改变。“一开始绝情弃义,到后来发现,父母还是父母。”只是,现在他的尽孝,却再也不是以俗世人的方式——挣钱,光耀门楣,娶妻生子;“你提供再好的条件,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内心的苦。只有自己内心的烦恼解决之后,才能解决他们的烦恼。”
更极端一点来说,“选择出家是为了更好地孝敬他们。”
父亲最后一次来是在今年的1月。“ 是来看病,当然也是来看儿子”。除了陪父亲去中医院和西医院检查,贤实还带父亲逛了颐和园和长城。1月17 日,贤实带父亲回龙泉寺暂住,“到客堂挂了单,父亲便如愿以偿地见到了他熟识的义工和法师,就像回到了老家,高兴得像个小孩子”。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和僧团一起出坡,用扁担挑水——山上极寒,连寺内的水管也冻结了。上午,贤实与父亲和贤健法师偶遇,得知贤实的父亲在老家曾做了20 多年的生产队长时,贤健热情地邀请他来寺里做义工,“来到山上,还让父亲做他的生产队长吧! ”贤实插了一句,三人都笑了起来。
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贤实“全程陪伴,全力照顾,这对父亲来说是很大的安慰”。在贤实看来,这是一个永远的“还债” 过程,只是出家人的还债,债主却再也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也包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
“有抵抗力之后再放手”
贤实希望最终有一天父母可以转变观念,但父母对孩子前途的担忧,绝不仅仅是几次相见就能消除的。对于他们两代人来说,悖论在于:“ 他们来了之后,可以保证(我出家这个决定) 不是错的,但走了之后,又不能保证那是对的。” 贤实的父亲说,等哪一天时机成熟了,贤实可以回趟老家,亲自给家族亲戚们一个交代。
在龙泉寺,贤实没有“单资”, 即外界所熟知的“和尚的工资”,一切生活用品,都可以向寺院申请,用完后归还。法师们凌晨四点早起诵经,每天上课,直到晚上八点半自习结束,一个小时后结束一天的时光。
年轻法师们很少外出,头几年都在学习佛经,而且也不能上网,“保护得比较好,有抵抗力之后再放手”,贤实笑着说,“ 信仰不是那么容易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生去坚定和历练,
有人生的体验,信仰才会牢固。”但他自己已经学会不再用俗世的眼光去看待很多事情,比如“诱惑”,他会把很多问题追溯到“贪嗔痴慢疑”上去解构掉; 又比如“烦恼”——烦恼当然会有,“什么时候没有呢?那只能是成佛的时候了。”
目前贤实跟随学诚大和尚在广济寺驻寺工作。XC法师同时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贤实是他的助手。这里可以上网, 小时候练过武术的贤实至今对武术喜爱有加,偶尔也会看看李小龙的老片子,甄子丹的《叶问1》看过了,“《叶问2》好像网上还没有出来”。
最近他同时在研读儒道释三家的学说,尝试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西方文化进行一个融合和交流。至于未来会不会还俗,他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自己这一生能真正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广济寺是一个安静的禅寺,在元朝又名报恩洪济寺。在一个俗人罕至的下午,清风徐送,杂音不闻,我们对着一只睡猫闲聊,直到寺庙的人好心来提醒他: 该吃晚饭了。我向他合十道别,他赶紧立定,双掌合十,又是以飞快的语速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才转身离去。
在斋堂里等待他的,除了盛夏的冷气,还有一碟罗汉菜、粥或者馒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清华       博士)(五明学佛网:清华       博士)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博士谈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 

 周贵华博士:佛教缘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周贵华博士:佛教信仰简论 

 周贵华博士:佛教与“和谐”理念 

 周贵华博士: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三) 

 周贵华博士: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二) 

 周贵华博士: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一) 

 周贵华博士:中国化佛教思想:源流、反省与批判 

 周贵华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三) 

 周贵华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二) 

 周贵华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一) 

 周贵华博士:唯识与唯了别——一个“唯识学”基本问题的再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