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这样养成习惯,临终往生就有把握


   日期:2014/9/18 11: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里头晚近修行成就不外乎禅跟净这两个法门,现在到末法时期,禅已经很难了。印光大师常讲,往后除了净之外,很难成就。但是净也不是容易事情,说净土是易行道,那是跟八万四千法门比较,因为那些法门都是断惑证真,禅亦复如是,断惑证真,净是带业往生。带业,古大德说得太多了,带旧业不带新业,不是说你天天造业没有关系,我都带业往生,没这个道理。所以净宗讲求的是要伏,伏烦恼,你就能往生,不需要断禅宗跟其他的法门要断烦恼,你才能出得了三界。这经教里头讲得太多了,见思烦恼断了,你超越六道轮回;财色名食睡五欲断了,你超越欲界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见思断掉之后,你超越六道轮回,都是断。净宗的方便,伏,伏容易,我们能够做得到,断真是不容易做到。

  我们用什么方法去伏?用这一句佛号,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处所,境界现前(境界现前就是你起心动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是贪爱或者是瞋恚,都是业,都是属於情执。所以不管是什么念头才起,古大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因为你是凡夫,哪有不起念的道理?不起念你就是佛菩萨、就是圣人,凡夫哪有不起念的。念头才起,阿弥陀佛,就把它换过来。所以念头只有一个,这一念起来,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下去,这叫伏烦恼。

  烦恼常常起现行,你就常常用这个方法压,这叫用功,这叫功夫。压住了是功夫,压不住,努力天天干、时时干,念念不忘干这个事情。久而久之效果出来了,这个烦恼它起来的频率少了,能够保持二个小时、三个小时不起念头,这不错了。二、三个小时不起一个妄念,就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你都能控制得住,一般人修行要多长的功夫?要十年,你才能够压到二、三个小时。古来祖师大德的经验是一枝香,一枝香长香是一个半小时,一枝香还有三、五个杂念,就是说一个半小时当中还会有三、五个念头,这要多长的时间?一般讲真正用功要三年。这样养成习惯,临终往生就有把握。

  如果烦恼习气常常起现行,你忘记了,把佛号忘记了,让这个烦恼习气念念相续,这个麻烦大!这样下去,临命终时肯定跟著烦恼走,这叫业力。经论上讲得太多了,临终的时候业力强者先牵,哪一个业力强跟著哪个去。你善的念头强,你就生三善道;恶的念头、瞋恚的念头强,报复的念头强,你就堕三恶道。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训练先断恶念,把这个放在第一,决定不容许自己有恶念。那个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我们不能够以恶念对他,为什么?我要用恶念对他,我自己堕三恶道,於他有没有损害?没有,自己伤害自己,这个要觉悟。如果他以这些恶意来对待我,我没有丝毫瞋恚,没有丝毫恶念对他,那么他这种行为对我来说是好事情,他来考验我,他来帮助我,帮助我提升,我更没有理由去怨恨他。你要是真正觉悟,你会感恩他,感谢他让我晓得我自己功夫到什么境界,我不断的在提升,你会对他产生感恩的心,你怎么会怨恨他?我们以感恩的心对他,他造作的是恶业,他这个恶业将来受果报,果报会减轻。为什么减轻?那个结果是好的、是善的,他帮助我提升。他造作恶业帮助我提升,他那个恶业也要受报,受报报得轻。

  如果他以恶意对我,我也以恶意对他,我们两个都堕落,这个堕落后来也麻烦,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彼此双方都痛苦。为什么不把这个事情化解掉?化解不是在事上,不是在对方,是在自己内心。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我们应当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掉,我们的身心和谐得大自在,这是修行真功夫对一切人善人看得惯恶人也看得惯,平等恭敬。在我们一起相处办事的人,他做的不如法,劝告他,提醒他,不要用责备,不要用处罚,要用感化,这是佛菩萨。不但佛菩萨如此,世间圣贤教人都是如此,感化。感化是什么?人感恩你,心服口服。你要是责备,严厉的态度对他责备,他拿你的钱,他受你管,他是你的部下,他没有办法反抗你,只好表示服从,内心不服,内心跟你结了冤仇,这不能不知道。

  如果你懂得因果报应的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你自然会收歛。为什么?我怎样对人,人家怎样对我,一报还一报,丝毫不爽。我喜欢别人怎样对我,我就应该永远这样对人,这是小觉悟,小悟。我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就要懂得关怀别人;我希望别人照顾我,我要懂得照顾别人。我有过失,希望别人原谅我,不要过分的责备我;别人有过失,我要原谅他,我不能够过分责备他,就这么个道理,是因果的道理。常常替别人著想,好的事情,善的事情,自己有福报跟大家共享。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七八卷)  2004/7/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27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