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日期:2014/9/18 17: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10/5/12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20-0001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蕅益大师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题目叫「孝闻说」,是蕅益大师给我们讲解孝道的道理。

  首先我们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蕅益大师其人。应该很多净宗的同修对蕅益大师都是非常熟悉,大师他的法名是智旭,号蕅益,是我们净土宗第九祖。他俗姓钟,跟我是本家,祖籍是江苏吴县人。自小就有很大的抱负,以圣学为己任。一开始学儒,受到程朱学派的影响,所以对於佛法有误解,他著书辟佛,批判佛教。到后来他读了莲池大师(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之后,知道自己错了,於是把自己所著的书全部焚烧,这是他十七岁之前的事。到后来就发心学佛,到二十岁的时候读《地藏经》,就发起出世志,希望能够出家修行,而且每天念佛。到了二十四岁,有一次听古德法师讲经,古德是莲池大师的弟子,蕅益大师最佩服的就是莲池大师,他是私淑莲池。虽然莲池大师不在了,但是他的弟子古德在,古德法师也是一位有修有证的大德,所以蕅益大师就拜古德法师为师,听他老人家讲经。后来听经的时候,忽然产生了疑情,这禅宗里面非常重视疑情,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就不悟。有疑情,要通过用心的参究才能够豁然大悟。蕅益大师参究,大悟了,在禅宗大悟之后,他就归隐灵峰,在教上下功夫,另外也专精律学,最后他是专弘净宗。所以他老人家是通宗、通教、通律,而且阐扬净土,可谓是佛门的龙象全才。

  最后他示疾,有疾病,因为他自小身体就不是很好,到后来生病的时候,他就立下遗嘱,要求弟子们把他火化之后,把自己的尸骨都削成粉末去布施禽兽和鱼类,跟这些众生结西方缘。后来他的病稍微好了,好了之后,有一天他就趺坐向西,举手而逝,他是坐著往生的,走的时候只有五十七岁。虽然他走得早,但是他著书立说,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为我们后世学人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教材。他老人家往生之后,弟子们给他收殓,三年之后把棺材打开,竟然发现大师头发长得很长,把耳朵都盖住了,而且面貌如生,使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弟子们不忍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尸骨削成粉末去喂众生,於是给他建了个塔,就在灵峰上给他造塔。

  大师著述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宗论,一个是世论。宗论,因为他的一生在灵峰归隐,所以也称为《灵峰宗论》,总共有十卷。世论,就是专门注解经的,经的解释叫世论,我们熟知的像《阿弥陀经要解》,还有大师对《楞伽经》、对《心经》、对《法华经》、对《楞严经》、对《梵网经》,还有律宗的典籍、还有论等等,注解非常的多,总共一百九十一卷,大师著作非常的丰富。

  印光大师非常推崇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说,即使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蕅益大师的《要解》。相传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於蕅益大师著作这样的赞叹,我们想想蕅益大师是何人?虽然他没有暴露身分,但是我们恩师上人讲,真的,若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要不然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所以我们相信蕅益大师必定是佛菩萨应化世间,为我们末法众生开启一条修学,尤其是净宗修学的光明大道。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在法运来讲已经是末法时代,但是末法时代的刚开始,所以他老人家出现肯定是有使命的。他老人家可以说是通儒、通律、通禅、通教,真的是集大成者。

  我们今天从大师《灵峰宗论》第四卷里头选取出他的一篇文章「孝闻说」,是他老人家为我们开示什么是孝道,从世出、世间两个角度来谈孝道。这篇文章虽然不长,文字言简意赅,但是讲到的理可以说是非常的精辟,对我们学佛人如何落实孝道有著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孝道是世出世间法修学的大根大本,净土宗也不例外,你看净土三经当中,《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给我们讲到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的第一条,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在孝道上扎好根基,我们的修学一定能够一帆风顺。可以说整个圣贤教育,包括佛法在内,统统都是孝道的教育,修学的过程就是孝道落实和圆满的过程。我们今天认真的来学习这篇文章。首先看题目:

  【孝闻说】

  『孝』里头的含义极其深广,孝是因,『闻』是果。「孝闻」是出自於《尚书.舜典》,是讲大舜事亲至孝。我们都知道他在「二十四孝」是排首位的,他的父母要谋害他,但是舜能够不仅智慧的保护好自己,同时用自己的至孝感化了父母,这是有智慧、有德行。如果没有智慧不能保护自己,真的被父母杀害了,这是陷父母於不义,这是不孝。保护自己的同时,对父母又毫无任何的怨恨,任劳任怨,最终能感化父母;不仅感化了父母,我们看到传记当中,感化了邻里乡党,感化了田野当中的大象、小鸟。他的继母要故意刁难他,让他去后山耕田,那个工作量太大了,结果舜毫无怨言就接受,感动得山里的大象出来给他耕田,小鸟给他播种,这是感动天地。

  同时当时天子是尧,尧帝听闻舜这种纯孝的心行,也被感动,请他出来替国家人民服务,并且把自己两个女儿都嫁给他,请自己的九个儿子跟他做朋友。这些儿女们跟他交往,确确实实都被他的孝心感动,报告给尧帝。於是尧帝在二十八年之后,舜已经为国家服务了二十八年,经过这样的考核,最终将天子的帝位传给了舜。所以舜是「名闻远达,信能充实上下,潜行道德,升闻天朝,尧乃徵用,命之以位而试之也」。闻就是讲他的名声闻达於四方,於是感动了天子尧把他请出来,用他来替国家服务。舜能以孝治天下,真正帮助尧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他完全是以自己的德行感来的这分福报。所以《中庸》里面孔子赞叹舜是「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讲世间的大孝,他的德行可以能够闻达於四方,闻达於天子,最后使他能够成为天子。

  出家人,修出世道的人,佛法修行人,要尽出世大孝之道,就像佛一样。真正成佛了,这一种名闻是闻於法界,法界中至尊至贵。人间讲天子是至尊贵的,成了佛,那是法界里面最珍贵的,比世间大孝就更高。所以这个孝闻,分世间之孝和出世间之孝,两个虽然境界不一样,但是道理相同,都是用自己的德行圆满自己的孝道,来闻达四方、闻达法界,所以这篇文章题目叫「孝闻说」。

  『说』,这是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一般都是用来说明事物,讲述道理。尤其是在唐宋以后比较多,像清朝袁枚有一篇《黄生借书说》,这些都属於说事理的。我们恩师上人劝我们要在扎好德行的根的同时,要学习一百篇古文,学习文言。我们也尝试了从这些祖师大德的著述里面选取一些好文章,既学习德行,也学习文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孝闻说」,我把这篇文章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就是第一句话「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第二段是「梵网经云」到后面「正欲人以戒为孝故也」;第三段是「夫世间孝以朝夕色养为最小」到最后,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所谓开宗明义,第二段是为我们说明「孝名为戒」这个意思,第三段是给我们分开世间和出世间法,孝都有小孝、中孝、大孝的说法,一一为我们辨明。我们来看第一段,就是第一句,开宗明义:

  【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

  刚才我们提到孝,它的意思极其深广。中国的文字都特别有智慧,是智慧的符号,你看一个「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说明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合为一体,这叫孝。所以孝的真实义是表一体。我们晓得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追溯到过去,是无始的;子一代下面还有子一代,延伸到未来,是无终的,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是孝。这代表什么?代表自性,时间上讲,无始无终是一体,空间上讲,十方是一体。十方三世一切的现相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所以孝表自性,表宇宙的本体,当然也表本体所现的一切相,谁要是证得自性,才能叫做孝道的圆满。所以孝道也是表性德。

  世出世间法,世法和出世间法,这是讲圣贤的教育,是『以孝顺为宗』的,孝是表自性性德,顺就是随顺自性性德。所以孝顺就表什么?性德和修德不二,性修不二,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是孝顺代表的意思。性德本自具足的,一点都没有欠缺,佛有圆满的性德,我们凡夫也是圆满的性德,没有比佛少一点。但是我们的性德现在没有办法显明,像儒家《大学》里讲的,我们有明德,可是明德不明了。我们的明德跟圣人的明德无二无别,一样的,可是现在我们没有显明它,圣人是能够把明德显明出来。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就要明明德。明明德,第一个明字就是显明,是动词,把我们本有的明德显露出来,你就是圣人了。

  佛法里面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统统是具足性德的,但是性德被障蔽住了,它不能显发出来,把这个障蔽去除掉,性德开显出来,你就成佛了。世尊成佛之后告诉我们,「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智慧德相跟如来没两样,跟佛一样的,但是我们现在得不到佛的受用,没有佛的智慧,没有佛的德能,没有佛的相好。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有妄想执著,所以不能现前。现在我们就要修,所谓修,就是去除我们的妄想执著,这些是障碍。怎么修?顺著自性性德来修,最终就能够开发我们的性德,性德宝藏就开启了,我们的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这是孝顺所代表的意思。

  所以从这里可以得知,孝、顺就是世出世间圣贤教育的大根大本,也是圣贤教育的圆满。假如我们没有成佛,不能成圣成贤,孝道就欠缺,因此说,世出世间法,以孝顺为宗。「宗」是崇尚的意思,如果你查字典,你能够看到它的意思里面讲到,它有重要的意思、有主要的意思,这个宗就是在世出世间法当中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宗旨,关键修行的方法,这叫宗。宗也称为修行之要径,我们要通向我们的目的地,那我们走什么路,挑那条最近的路,最快速达到目的地的路,这叫要径、捷径。这个宗就是我们修行的要径、捷径,我们想怎么样成圣成贤,如何成佛,孝顺是捷径。宗也有纲领的意思,就是修行的纲领,所谓纲举目张。我们撒网,要抓住那个主要的纲,纲一拉,这网就起来了。领是什么?领是衣领,提一件衣服,你把领子一提,整件衣服就很顺了。所以这个宗是教导我们如何修行,修行一定是顺著自性而修。自性由孝字代表,修行就由顺字代表,孝、顺,孝是体,顺是用,最终证得一体。这篇文章主旨就是这第一句话。

  后面是蕅益大师为我们开解,为什么说世出世法以孝顺为宗。我们看第二段,第二段是为我们说明《梵网经》里面讲的「孝名为戒」的意思。为什么说孝名为戒,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文章:

  【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名为戒。盖父母生我色身。师僧生我法身。三宝生我慧命。是故咸须孝顺。而欲修孝顺者。尤须念念与戒相应。】

  我们先看到这里。大师这里引佛经《梵网经》,《梵网经》也叫做《梵网菩萨戒经》,或者《梵网菩萨戒本》。《梵网经》跟《法华经》、《华严经》三部经,都是被公认的一乘经典,一乘比大乘更究竟,这是了义中的了义。因为《梵网经》流传到中国来只有一品经,只有「菩萨心地戒品」这一品,主要是给我们讲菩萨戒,所谓「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其他的品就没有被翻译过来,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可惜。

  《梵网经》告诉我们,菩萨戒,假如能够用一个字总括菩萨戒,这个是什么字?就是孝字。所以《梵网经》里面有经文讲,『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名为戒』。佛教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孝顺师僧,师是老师,僧是出家人,当然他代表僧团,是三宝中的僧宝。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这三宝要知道有住持三宝,也有自性三宝,我们讲皈依三宝,要皈依的是自性三宝。自性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自性法宝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这是皈依自性法宝;自性僧宝,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净而不染,这是皈依自性僧宝。真正能皈依这自性三宝,你就成佛了,念念都是觉正净,这是真孝顺,所以「孝名为戒」。菩萨戒讲什么?就是教你孝,孝就是戒。

  底下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叫孝名为戒。『盖父母生我色身』,盖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提起一个开头。父母生我色身,我们这个身体是物质的身体,叫色身,当然它除了物质以外还有精神,精神是由受、想、行、识这四部分组成。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也叫五阴,所以我们这叫五阴身,我们这个身体是物质和精神和合而成。从哪来的?是父母生我们的,所以父母是我们的身的缘,是条件,缘是条件,没有父母这个缘,这个条件,我们不可能有这个色身。色身依父母之缘而起的,我们就要感恩这种缘,所谓「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父母生我们、养我们,给我们身命,这就是很大的恩德。

  『师僧生我法身』,三宝里头的老师,佛门里头的老师,我们讲有传法的、有授戒的,佛法里面的老师生我们法身,法身是依师僧之缘而起的,更是恩德弘深。如果没有老师生我们的法身,我们永远不能够出离六道。『三宝生我慧命』,我们的慧命得自於三宝,佛法僧长养我们的慧命,让我们这一生能够有机会出三界,永脱苦海。所以对於父母我们要孝顺,对於师僧三宝更要孝顺,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一世,老师对我们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果然把我们这一生了脱生死,跳出六道轮回了,这个恩德是无量无边的、无尽的。所以对於父母和对於老师都要有孝顺心。

  如何修孝顺?『而欲修孝顺者,尤须念念与戒相应』。我们想要孝顺父母老师、孝顺三宝,最重要的就是「念念与戒相应」,要持戒。持戒,要念念持戒,不能有一刻夹杂犯戒、夹杂著不善,像《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念念与戒相应。这个戒是广义的,当然包括我们讲的十善戒、五戒,还包括佛对我们一切的教诲、教诫,我们要依教奉行。最根本的戒,我们讲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戒。要持好这五戒不容易,谁能够真正持好五戒,那才叫真佛弟子。

  现在,这是我们恩师讲的,在佛门当中真正能持五戒的人真叫凤毛麟角,这个戒要持得清净,太少了。为什么我们在家、出家的同修五戒都持不好,原因在哪里?我们师父上人讲,因为前面没有基础。基础是什么?十善业道,在家人十善业道都做不了。十善业它叫善,还不能称为戒,这善都没有达到,戒就不用谈了。所谓身三、口四、意三,身体不能造杀生、偷盗、邪YIN,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这是十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前面没有根。十善的根是什么?十善的根是《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弟子规》教我们修身,教我们礼,教我们伦理道德;《太上感应篇》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因果,如果我们不知因果,不可能死心塌地去修善,也不可能持戒精严。所以要持戒精严,必须明信因果才能办得到;对於伦理道德、对於儒家讲的礼也要熟知,不能违犯,这是做人的基础。人都做不好,谈什么作佛,谈什么成圣成贤?所以我们师父强调三个根,《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根,《十善业道》是佛家的根,这三根都扎实了才能入道,你才能称为孝顺。佛家强调戒律,所谓「戒是无上菩提本」,没有戒就没有佛法;儒家强调礼,没有礼就没有儒。

  所以圣贤之教都是教我们要落实的,要去真干,不是教我们成为讲说之徒,只会说、不能做。我们孝顺,怎么孝顺?佛家讲孝名为戒,儒家也是孝名为礼。《论语》当中就有一章讲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什么?孔子回答的,孟懿子问的什么叫孝,夫子答「无违」,无违就是不违礼。具体来说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管父母生还是死、在与不在,都不能违礼,这不就是讲孝名为礼吗?所以真正克己复礼,才能够以礼事亲。父母在的时候,我们以礼去侍奉父母,不能违礼,违礼就非孝;父母走了以后,我们安葬父母要循礼,遵循礼,每年祭祀父母也是依礼而行。儒家十三经之首的《孝经》,就是告诉我们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这三桩事,《孝经》就是三句话就概括尽了。

  我们再看看《弟子规.入则孝》也是如此。「入则孝」里面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一段,就是父母在的时候我们如何事之以礼。这个是养亲,养亲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孝经》上讲事亲五致,所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居则致其敬具体落实《弟子规》上头八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养则致其乐是后面一大段,「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都是讲养则致其乐,养父母让他们生欢喜,这是具体做法;病则致其忧,讲的就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刚才讲的事之以礼,这是父母在世,也包括父母有病的时候,我们要昼夜侍、不离床,这都是讲到世间对父母的孝敬,从这里面我们去养成纯孝的心。父母走了之后要葬之以礼,《孝经》上讲的丧则致其哀,就是《弟子规》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每年四时祭祀,春夏秋冬都有祭祀,所谓慎终追远,常常尽孝思,不忘父母,这是祭之以礼。《孝经》上讲到祭则致其诚,《弟子规》上讲的「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是教我们孝就是礼,没有礼就没有孝。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文章下面的一段:

  【如曾子云。无故而杀一虫蚁。非孝也。无故而折一草木。非孝也。世孝尚尔。况出世大孝乎。】

  大师对於儒的经典非常的精通,旁徵博引,这里引《礼记.祭义篇》里头曾子的话。曾子,是孔老夫子的得意门生曾参,曾子后人称为宗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圣贤。《礼记.祭义篇》里面有他的话,「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讲的,曾子讲无缘无故要是杀害禽兽乃至虫蚁,就是一切众生,这都不是孝,就是不孝,无缘无故去砍伐草木也是不孝。儒家说砍伐树木都要讲究时令,杀禽兽也要看时令,譬如说春天不能杀禽兽,春天是禽兽繁殖的时令,这个时候杀,那是把天德都给损伤了。天有好生之德,孔老夫子讲的,「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虽然儒家没有彻底让我们断杀,但是也要懂得时令,不能随便杀;佛家讲到究竟圆满,禽兽众生不可杀。树木花草、农作物,这个我们虽然不叫杀,叫去砍伐,叫去收割,但是也要按时令,不能够不按时节就断掉了它们的生机,这也都跟仁爱的心相背离。

  孝就是一体的仁爱,连世间儒家讲的孝都如此,都讲到这样的高度,何况出世大孝?那比世间孝就更高了。佛家讲五戒,第一个就是杀戒,杀害一切众生这都是犯杀戒,这就是不孝。杀戒里头不仅包括杀众生的身命,包括伤害一切众生他们的感情、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生烦恼,这都是属於犯杀,这都是不孝。为什么?破坏了法界一体,真正有一体的爱心,怎么忍心让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个烦恼不仅包括瞋恚的烦恼,也包括贪爱的烦恼、贪瞋痴慢疑种种的烦恼,我们都不能够让众生起这些烦恼。我们应该帮助众生消除这些烦恼,看到众生起种种烦恼我们於心不忍,这是孝心,这是持戒,持杀戒。底下蕅益大师又讲:

  【以要言之。真能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决不敢犯戒造恶。经言孝名为戒者。正欲人以戒为孝故也。】

  『以要言之』就是概要的来说,『真能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你就『决不敢犯戒造恶』。真,是慎独;在众人面前不敢犯戒造恶,可是独处幽居的时候,在暗室屋漏当中就敢犯戒、敢造恶,甚至为所欲为,肆无忌惮,那就不叫真,那是假的,那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这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给折损了,自己的心意就不诚。儒家《大学》强调的慎独,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了才能有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做到。佛家也不例外,你真能够持戒,你自己可以断恶修善,不令丝毫不善间杂,心地纯净纯善,你自己成就,你能成佛,也同时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父母,你成佛了,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是最大的孝顺。

  所以我们要养这个孝心,这孝心是大根大本。为什么我们会犯戒,为什么我们还会造恶?就是孝心不够。所以你要修心有成就,一定要孝心真纯,真的是为父母、为老师、为佛法尽自己的心力,你这才是给父母带来究竟的利益。你修学成就了,超度父母,父母也能成圣成贤。你能够光耀佛门,我们讲的绍隆佛种,弘法利生,你真有孝心才做得到。所以《梵网经》里面讲到孝名为戒,这就是让我们修学人以戒为孝,知道只有持戒这才是为孝,为孝是你做到孝了。你不持戒,孝就没做到,那就是不孝。这个跟儒家《孝经》里讲的道理相通,《孝经》上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不骄,是在上位的人庄严恭敬,特别对下一定是不骄慢,谦恭。为下不乱,是在下位的人以恭谨来奉上,不乱来、不违逆。在丑不争,这个「丑」当众字讲,就是处众的时候,跟大众在一起我们不搞竞争,我们能够跟大众和顺。

  《孝经》又说,「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如果居上骄慢,就会灭亡,一骄慢就很容易堕落。我们看到唐朝的唐玄宗,晚年宠信杨贵妃,听信小人,像李林甫、杨国忠这类的人得宠,结果最后导致安史之乱,几乎亡国。这是什么?自己骄慢。为下而乱则刑,刑是受刑,在下位的人如果乱来,当然就会受到处罚。在丑而争,处众的时候跟人家争。要知道跟人竞争,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就是战争,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都是如此。兵就是斗争,甚至是战争,这哪是孝?如果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这三个有一样,即使你每天给父母三牲之养,供养父母的衣食很丰富,但是犹为不孝也,这还是不孝。为什么?你这么做,自己身都不保,你怎么能保家?倘若自己居上而骄则亡了,灭亡;或者为下而乱则刑,受了刑罚,坐了监牢狱,做了不法的这些活动,受了判处,甚至是被判决死刑;或者是跟人争斗被伤害,这就是毁了自身,也侮辱了双亲。

  所以《孝经》里面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刚开始就要做到的,最基础的就是自己的身要保全得好,身体得自於父母,怎么能毁伤?如果造那些不好的业,就容易受毁伤。不仅不毁伤自身,还要不辱自己的双亲。《礼记.祭义篇》就有讲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我们是全身完整的得自於父母,那就有义务完完整整的把它保留到最后,一直到自己一口气断了,那才叫全,这叫孝。像曾子临终的时候叫门人打开被子,让他们看看全身手足每一个部位,问他们:我这身体有没有哪个地方缺陷?弟子们说没有。曾子说:我这个孝就叫做保全了。所以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不仅对我们的肉体要保全得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德行也要保全完美无瑕。不辱自己的身就不辱亲,这叫全,全孝。

  学佛人也是如此,假如我们不能持戒,这就是侮辱了佛门,让佛蒙羞。人家看不起佛教,我有这个责任,我是不孝。真正学佛人要发心做世间人最好的榜样,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才是真正孝敬佛陀,孝敬老师。老师不用我们物质上的孝养,只是希望我们能依教奉行,能够光耀佛门,这个是老师最欢喜的,佛最欢喜的。所以《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当中最殊胜的,第一个就是「如说修行供养」,这个是讲到孝顺佛陀,孝顺师僧三宝。

  这一段讲到孝名为戒的含义。底下这一段就给我们辨明世出世间法的小孝、中孝、大孝。我们来读蕅益大师的文章:

  【夫世间孝。以朝夕色养为最小。以不辱身。不玷亲为中。以喻亲於道为大。】

  世间孝道有小孝、中孝、大孝。什么叫小孝?这里讲到『朝夕色养』,这是最小的。『最小』是讲什么?最基础的、最根本的,要是这个都做不到,那中孝、大孝根本不可能做到。那是讲我们的心,凡夫心量小,他能够对自己的父母做到色养,这就是凡夫心量当中做到的孝。《孝经》也讲到三个层次,「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这个也是相应,始於事亲就是对自己父母亲做到朝夕色养。刚才我们提到的孝亲五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也就是《弟子规.入则孝》这一章你做到了,这是事亲,这是最基础的,叫小孝。中孝事君,事君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你做到『不辱身、不玷亲』,自己德行没有亏欠,道德崇高,不玷污自己的双亲,不侮辱门楣,这是中孝。大孝是什么?自己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而且以圣贤之道教导自己的父母长辈同归圣道。『喻亲於道』,这个喻就是知晓、开导的意思,用圣贤之道来开导父母,也让父母成圣成贤,这叫大孝。当然要父母成圣成贤,必定自己先得成圣成贤,所以终於立身这个终是终极,做到了世间讲的圆满的孝道就是自己成圣成贤,同时也能够感化父母成圣成贤。

  我们看第一个色养,这一点现在人做到的都不多。《论语》里面有一段「子夏问孝」,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如何行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讲色难,色是颜色、面色,难就是不容易,用和颜悦色侍奉父母这是很不容易,很难得的。如果说用饮食养父母,有事了就帮助父母去解决,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用我们的身体来奉养父母;有酒食先生馔,先生也是讲父母,我们吃的、用的先孝敬父母,让父母先享用。仅做到这个就叫孝吗?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是孝吗?当然不算。为什么?能够养父母,服其劳和供养酒食这都是属於养父母之身,可是没有到养父母之心。这色难,就讲到养父母之心,一定是让父母高兴欢喜,我们要和颜悦色,这讲色难。朝夕色养,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已经很不容易。

  我们看到山东卫视「天下父母」做的报导,对王希海这个大孝子做的报导。王希海是二十六年如一日,为他植物人的父亲来服务、来护理,二十多年来,他父亲身上一个褥疮都没长。每次到用餐的时候,他是每一小时给他喂一次,只能喝些流质,植物人不能动,有时候喉咙里有痰,王希海就用吸管把他父亲嘴里的痰吸到自己嘴里吐出来,这个动作一做就重复了二十六年。每半个小时帮他父亲翻身、按摩一次。一早就爬起来,到晚上也不能睡几个小时,不让自己睡太深,怕睡太深了,父亲的需要自己感受不到。虽然他父亲植物人不能动弹,但是他也让他父亲每天做运动,每天散步。怎么散步?把他父亲抱起来,两个脚站在自己脚背上,自己往后退,让他父亲就做走路的姿势,走一个小时,他父亲体重一百六十斤,天天做。我们这次到青岛企业家论坛见到了王希海,我跟他同桌吃饭,向他请教,而且聆听他的分享,在座没有不感动的,都是感动涕零。这个是色养到了极致。

  我自己没有真正深入学佛之前,孝顺做得不够好,后来听到师父上人讲经,知道自己不够孝顺,而且过去做了很多令父母伤心的事情。在一九九七年,我听师父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时候,就发了九条孝愿,发愿孝养父母,不仅做到「色养」,还要做到「不辱身、不玷亲」,还要做到「喻亲於道」,不仅要做到世间孝,还要做到出世间孝。我自己发的这个愿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主要是请大家多监督我,帮助我去落实。前四条都是讲色养的,虽然是小孝,但是很重要,关键是从这里面我们要养成纯孝的心。

  第一愿是,「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於父母,倾尽所有,乃至身命,以至诚心,礼事供养,昼夜六时,心不间断。若对父母,或因悭吝不舍,或贪利养名闻,不勤奉事,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这是对父母色养,而且要做到心不间断,向王希海孝子学习。王希海他有出国的机会,他放弃了,也放弃了成家的机会,从二十三岁开始照顾植物人的父亲,整整到二十六年之后,他的父亲过了八十大寿,八十二岁往生,他对他父亲的色养才叫圆满。

  第二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於父母种种善愿,尽舍身命,悉皆实现。若生退怯,不愿成就,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这是对父母种种善愿,不惜一切都应该帮助成就。如果你问,父母的愿不善怎么办?不善,我们要有义务帮助他转成善,变不善为善,也是不惜一切来成全。

  第三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於父母,以种种美好柔软言辞令其欢喜,勤事不懈,若对父母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则名为欺诳如来」。对於父母我们要和颜悦色,勤事不懈,不能用粗言,不能够顶嘴,不能够用恶口来伤害父母。

  第四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日夜常思父母恩德善行,常生信敬,起教师想,於他人前赞叹父母之德。若於父母伺求其过,生一念轻慢之心,我则名为欺诳如来」。我们日夜心里只装著父母的恩德、父母的善行、父母的优点,不看父母的缺点,不记父母的不善,更不能够对父母有怨恨心,对父母相信、恭敬,像对老师一样。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一个是我,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他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是我的老师,我要向他学习;恶人也是我的老师,我要警惕自己,不能够造同样的恶业。这是讲到三人行都有我师,更何况是父母?父母跟我也是三人,父母两位都是我的老师,而且我只看父母的优点,不看父母的缺点,在别人面前只赞叹父母的美德,隐晦父母的缺失。正是了凡先生在《四训》里面讲的彰显祖宗之德,掩盖父母的罪愆。如果对父母还有挑剔的心、批评的心、轻慢的心,这叫欺诳如来。

  我们发了愿,在佛世尊如来像前发的愿,请诸佛菩萨证明。我在一九九七年发了这个愿之后,受母亲的嘱咐,到达拉斯净宗学会拜见恩师上人的时候,也在他老人家面前发了这个愿,请他老人家证明。如果做不到,那就是欺诳师僧三宝,那就大不孝,这是大恶、大逆,将来必定是堕地狱。这九愿里面,前四愿是色养,要做到也不容易,要自己有真纯的孝心,还要祈求佛力加持,念念不忘。自己修德、修慧,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才能做到不辱身、不玷亲;到喻亲於道,这就大孝,帮助父母成圣成贤,在佛法里面讲成佛。能不能成佛?一定能成佛,因为人人本来是佛,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不能成佛?谁都能成佛。我们如何帮助父母成佛?就是帮助他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讲过,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真正帮助自己的父母长辈生起对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望,求生净土,这你是大孝;你能护持父母长辈往生极乐世界,你这是孝道圆满。所谓「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尘垢是六道轮回,父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这个孝道才叫做圆满,才能叫成就。

  蕅益大师本人,他虽然是出家了,但是出家是行出世大孝。大师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就大悟,在二十六岁那年他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在正月三日写的信,告诉母亲说,自己在三宝前燃香刺血,刺舌血,用血写家书,给母亲寄回去血书。因为蕅益大师出家的时候,怕自己母亲亲情难割舍,所以没有事先知会母亲,他讲自己是「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他出家的时候,他是为了尽大孝,又担心母亲因为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所以在三宝前燃香刺血写下家书,寄回去给母亲,劝导母亲放心,更重要的是努力念佛求生净土。他母亲最后病危的时候,蕅益大师当年二十八岁,回到母亲身旁照顾,四次割股疗亲,最后他母亲还是往生了。蕅益大师痛切肝肺,写了一篇回向文,跟一些同修道友为自己亡母做很多的功德,念经念佛超度回向。我们相信蕅益大师的母亲一定是超升了,或者是往生西方净土成佛去了,或者是至少在天道。

  在历史上很多这样的案例,像宋朝有一位宗颐禅师,他也是对父母非常的尽孝。他是襄阳人,父亲早死,母亲抚养他长大。后来宗颐禅师剃度出家,参究佛理,了明心性,於是把他母亲接到自己方丈室旁边,搞了间房间,也劝母亲落发剃度,跟著他一起修行,他母亲跟著儿子当然也是愿意,由禅师奉养饮食,这是养父母之身。禅师还劝勉自己母亲念佛,后来他母亲念到无疾而终,安详往生,这个比生天更为殊胜。唐朝有一位宗一禅师,他的父亲以捕鱼为业,最后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后来这位法师为了救他的父亲,出家修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修行极为清苦,一双草鞋,一件粗布僧衣过日,吃的东西非常的简单,修苦行,所以佛门中人都称他叫头陀,头陀是苦行僧。有一天他带著行李出山的时候,准备去行脚参方,走了不多远,忽然脚擦伤了,流血,这时候他豁然大悟。这时候他就不要再下山参方,他已经大悟了,回到山上。结果在山上遇到了雪峰禅师,跟他印证,说你是乘愿再来度化众生的菩萨。后来有一天晚上,宗一禅师就梦见他父亲特别来道谢,说因为你出家的缘故,你已经明心见性的功德,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超荐,我已经得生天上,特此来通报给你。我们看到真是把自己的父母超荐到天上,甚至超度到极乐世界,这是最大的孝。

  蕅益大师所行的就是最大的孝,这个孝心,他在家就能做到朝夕色养,他能够给自己的母亲四次割股疗亲,这个心虽然是讲的色养,虽然是小孝,但是心是一致的,用这个心来做为自己日后修行的动力,他也能够大彻大悟,成佛作祖。所以修行,孝是根本,《梵网经》里面也讲到,「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戒包括如来教诫,所谓六度万行,菩萨戒。菩萨的行持都是以孝为宗的,孝是菩提心的根本。菩萨为什么能够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菩提心?因为他是大孝,大孝子,他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勇猛精进,断恶修善,而他能见一切众生皆是自己父母,所以他能够圆成佛道。只有圆成佛道,才能够真正满度一切众生、度一切父母的大愿。

  出家了,虽然出家,不在家里孝侍父母,但是假如父母没有人照顾,出家人也应该有责任孝养父母。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专门提到这一段,出家虽然叫辞亲割爱,但是对於父母的奉养还是有义务的,出家是受十方供养,自己得到饱暖,怎么能够坐视父母受饥受寒而不管?所以唐朝六祖惠能大师,他也是大孝子,虽然没文化,但是每天砍柴、卖柴,挣点钱来奉侍他母亲,他父亲早死。后来听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大悟。有悟了,他就想要去黄梅五祖会下求法。但是母亲怎么办?如果母亲没人照顾,他就不能离开母亲。但是很难得,有些居士、同修见到惠能大师是慧根聪利,知道他将来必有所成,所以安慰他说,你就好好去求法,你的母亲我们来帮你奉养。惠能大师这才放心,辞别母亲,求法去了。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是,他出家,因为他父母奉养方面没有问题,他父亲是国王,国王奉养是绝对没问题;他母亲,亲生母亲生他下来之后,七天就往生了;他的姨母把他养大,姨母也是妃子,所以奉养上没有问题。这才能够辞亲割爱,出家修道,行更大的孝。

  莲池大师讲,对於父母能够「服劳奉养以安之」,这是「孝」;能够「立身行道以显之」,这是「大孝」,所谓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大孝;如果能「劝以念佛法门」,让父母也能「得生净土」,这是「大孝之大孝」。所以孝子欲报亲恩,莫过於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当然要父母念佛求生净土,首先你得让他生欢喜心,他要听你的;他要是对你不生欢喜心,那他也不可能听你劝导。所以色养是前方便、是基础。我父亲原来没学佛,劝他学佛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那用什么?用各种善巧方便,对他孝顺,我们工作有收入了,给他寄钱,给爷爷、给奶奶都寄钱,赡养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孝顺的,然后我们讲的话他才能够欢喜接受,所以最后他们也学佛念佛,也求生西方。所以色养是基础,不能够忽视。最后喻亲於道,是世间孝的圆满。

  我们发了九条孝愿,第五愿到第七愿是喻亲於道。

  第五愿讲,「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以种种方便,安慰父母,令其不生忧恼恐惧,於一切境缘皆得解脱。若吝惜身命财物,生一念逃避之心,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让父母真正不生忧恼恐惧,必须让他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他才能够在一切境缘得到解脱,要不然他会在烦恼当中,这是开导以圣贤之道。譬如说父母要是烦恼了,有时候人常常会因为一点事情就想不通,那你怎么给他疏通,让他一下明白了,他也就可能转忧为喜,破涕为笑,转怒为安了。这就是安慰开导父母,让他得到解脱。

  第六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常以种种大乘佛法开解父母,令其欢喜,生起正念,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若於父母法供养时,遇有障碍,便生退屈,我则名为欺诳如来」。如果说世间圣贤之道也能够安慰父母,使他们得到身心解脱,那大乘佛法是让父母能够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看破放下,生大法喜。我们要千方百计,用尽各种善巧方便帮助父母学佛,帮助父母修学佛道,念佛求生净土,这叫大孝。

  底下第七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护持父母修学佛道,护持父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相炙,万刃相加,我护持之愿无有动摇。若不尔者,我则名为欺诳如来」。一定要将父母护送到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已,不管有多大的障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要有多大的牺牲,这个护持之愿不能动摇。你要想想,真将父母送到极乐世界,是让父母不退成佛,有哪一桩事情、有哪一种方式比送父母往生更能尽孝?这是让父母究竟的离苦得乐。什么都可以舍弃放下,这桩事情不能舍,你尽孝就圆满,而且功德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你想想,送一个人往生就是造就一尊佛,有什么功德比这个功德还大?所以喻亲於道,在净土宗落实就是劝导父母求生净土,护持他们临终安详往生。自己真的真正也要努力修学,你才有对於净土的真心切愿,你才能够很好的劝导父母。自己都对净土不信不愿,你怎么能让父母生起信愿?自己念佛功夫都不行,你怎么能让父母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以上?我们再看蕅益大师下面的讲法:

  【出世孝亦如是。勤心供养三宝。兴崇佛事。小孝也。脱离生死。不令佛子身久在三界沦溺。中孝也。发无上菩提心。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皆我父母。必欲度之令成佛道。此大孝也。】

  世间孝和『出世孝』,讲心地,它是贯通的,都是让父母得益、得究竟圆满的利益为自己的存心。但是具体来讲,对於父母的利益就有不一样,世间孝,利益有局限;出世的孝,给父母的利益是无限的,它也分小孝、中孝、大孝。世间孝,小孝是色养;出世间的孝,小孝也是养,但是是『勤心供养三宝,兴崇佛事』。我们能供养三宝,譬如说弘法利生,护持正法,现在我们常做的流通法宝,甚至自己讲经说法,办种种的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事是什么?令一切众生觉悟之事。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如何令众生觉悟?要通过教育,我们来教导众生,我们来讲解经论,这些都属於佛事。当然还包括更广义的,任何的慈善活动,像放生、印经、乃至超度的法会等等,这些都属於小孝。为什么叫小孝?因为供养三宝、兴崇佛事里面自己没有真正觉悟。

  要『脱离生死,不令佛子身久在三界沦溺』当中,这是你自己真正出三界,脱离生死,你才叫做中孝。如果我们自己没了生死,还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沉溺,哪怕你做再多的供养三宝的佛事,你做再多的修善修福这些慈善活动,都是小孝。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德,比起一个人能受持四句偈这样的福德,比不来。受持四句偈是什么?你真正能够了脱生死,你这个功德、福德,比那个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还要大得多,所以自己成就这是中孝。阿罗汉他是小乘,自己成就了,他没有能力度众生,这只能叫做中孝。

  一定要发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这叫大孝。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是我的父母。这是真的,在事上讲,确实我们轮回无量劫,跟一切众生都有父母儿女之缘;在理上讲也确实如此,众生与我一体,正如父母跟我一体一样,所以确确实实众生皆我父母。所以我要发大愿度尽一切众生圆满成佛,这叫大孝。

  我们发愿,第八、第九愿就是尽大孝,虽然做不到,但是一定要先有愿。

  第八愿讲,「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广为他人演说孝道,以身作则,劝令一切众生孝养父母,受持此愿无有疲厌。若不尔者,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这是为众生做好样子,这是法供养,首先自己依教奉行,为人演说孝道,要以身作则,如教修行供养,劝导一切众生也来孝养父母,也来成圣成贤,受持这个孝愿。这就是自度度他,里头有小孝、有中孝、有大孝。

  第九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於父母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速成无上正等正觉,圆满孝道」。这一点,自己出三界了,中孝。「再以神通道力,分身无量世界,於往昔世中所有一切父母,以方便智,供养教化,开示正道,摄其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若不尔者,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这是讲到发大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也就是度尽一切父母往生成佛,这叫大孝。希望我们大家都落实这个孝愿,这个孝愿不是我自己发明出来的,是诸佛如来师僧三宝如是的教诲。我们再看蕅益大师下面开示说:

  【舜尽世间大孝之道。玄德升闻於尧而为天子。】

  刚才有讲到舜帝,这是『尽世间大孝』,「大孝终身慕父母」,舜做到了,对父母那是纯孝纯善的心,所以他能够成为天子,他德成为圣人。我们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下面蕅益大师又说:

  【今出家儿。尽出世大孝之道。玄德闻於法界。必成无上菩提明矣。】

  『玄德』是讲储藏在内、没有现於外的这种德行,就是讲阴德,阴德很厚很厚,这就慢慢大家知晓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求名闻利养,不希望自己的德行太过彰显给别人知道,而是自然而然,你这德太厚了,大家就能够感知到。实在讲,你的德行圣人都能够感知,佛菩萨都能感知,即使你不显於外,他们都知道,只是凡夫未必知道,佛菩萨就会给这些众生凡夫来讲你的德行。我们现在讲『出家儿』,出家是学佛弟子,事上讲剃头、穿起宽袍大袖,那叫出家,但是心上有没有真出家?所以出家的定义,我们不从事上看,关键从心上看。心上出家,事上虽然还是在家人的样子,但是你心出家才叫真出家人。出什么家?出烦恼家,出六道家,这是『尽出世大孝之道』。出世是出六道轮回,这叫出世,不仅出六道轮回,还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这是真正的出世。「玄德」是讲到你的德行闻於法界,诸佛如来、一切菩萨圣众统统都知道,你闻达於法界,你『必成无上菩提』。我们就明了了,像世尊他自己出家修道成佛,成为法界至尊,所以有偈子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没有超过佛了,比起世间大孝来讲,出世大孝到成佛,那是最为圆满无上的。我们自己真正修学佛道,发大菩提心,成就佛道,这就圆满孝道。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蕅益大师「孝闻说」,今天就讲解到此地,希望我们一起努力依教奉行,圆满孝道。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孝道       孝闻说)(五明学佛网:孝道       孝闻说)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开愿法师:孝道的真实意义 

 道坚法师:一般人认为出家有违孝道,请问你有何看法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如何圆满孝道 

 李尚全教授: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 

 衍慈法师:佛教与孝道 

 其它: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李尚全) 

 其它:孝道的真实意义(开愿法师) 

 蔡礼旭老师:孝道也可以权变 

 业露华: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 

 业露华:论契嵩的孝道思想 

 灵山居士:佛教的孝道与儒家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