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与社会责任及道德教育


   日期:2014/9/22 15: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佛教与社会责任

佛教一直以来,以服务社稷、普度众生作为修行的宗旨,这就是佛教的社会责任,下面,从三方面加以论述。

1.通过理证分析

众所周知,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那么什么是佛呢?《三藏法数》中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虚云老和尚在《答蒋公问法书》云:“考佛梵名佛陀,义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大乘义章》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明初天台高僧大佑法师在《阿弥陀经略解》云:“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二乘之独觉,觉满异菩萨之在因。”

也就是说,佛陀自始至终都在落实普度众生的社会责任,首先为了获得这么一种能力,就必须自觉,证悟诸法实相,不然落实社会责任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有异于凡夫;然后,证悟诸法实相的目的就是为了承担普度众生的社会责任,这有异于二乘;最后,彻底证悟,才能完全圆满落实社会责任,这有异于菩萨。

《增一阿含经•卷一》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出曜经•恶行品第二十八》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佛教基本教义都与社会责任息息相关。通过诸恶莫作,从而营造一个太平盛世;通过众善奉行,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社会;通过自净其意,从而营造一种更高标准的精神生活。

佛门常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都是说明,佛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许多寺院起名为报国寺、护国寺,都是担负国家责任的写照。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曾经发生过重大战争的地方,建造大寺一座,以“开元”命名,这就是开元寺的由来。开元寺的主要法事是将亡灵战士超度到极乐世界,这都是一种社会责任。

佛教所讲的四摄,就是一种佛教徒落实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通过布施与众生广结善缘,通过爱语给众生讲解诸法实相,通过利行让众生实践真理,通过同事与众生并肩作战、同证菩提。

2.通过教证抉择

《楞严经》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身心奉献社会、饶益众生才能真正报答佛陀的恩德。

《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六祖惠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寂天菩萨说:“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阿难请问经》:“不舍一法,即守持一切胜法。何为不舍一法?不舍一切众生是也。”

诸如此类的教证,不胜枚举,这些都说明佛教有一种关怀天下、悲悯众生的强烈责任感。

3.通过公案证成

《中阿含经》等经文记载佛陀为了止息琉璃王兴兵入侵,曾三次劝其退兵;阿难尊者为了避免摩揭陀国和毘舍离国为争夺自己的舍利而开战,选择在两国交界处的恒河入灭,为两国的和平创造一个好的缘起。

弘一大师曾经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主张,他曾伤感地对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当时凡有求字者,辄题以“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太虚大师发表《为沈阳事件告台湾、朝鲜、日本四千万佛教民众书》,号召东亚佛教徒毋忘佛教宗旨,起来反对侵略。1938年,他和藏传佛教爱国僧人章嘉七世等一起在重庆发表《通告全国佛教徒加强组织以抗倭书》。

圆瑛法师曾于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号召中国佛教徒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担任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团长,组织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进行救护伤员和难民的工作,又到各地帮助建立抗日救护队,举办难民收容所和佛教医院,收容和医治难民和受伤的战士。为筹集资金,他携明旸法师到南洋诸地募捐,以其炽热的爱国热诚感得华侨踊跃捐献,他将此款项寄回祖国以作抗日救护之用。

赵朴初居士当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现实,和广大信众一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参与并联合佛教界人士成立“中国佛教徒护国和平会”,出任总干事。在“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任常委,兼任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股主任。他夜以继日地奔走于各处难民收容所,曾独自高举红十字大旗,徒步率领上万难民脱离险境,经他统筹收容的难民总数前后共达50余万人。他集中青壮年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和军事训练,先后组织数批青壮年难民上前线,还通过重重险阻将他们送到新四军军部去参加抗战。

法尊法师在那段日子里,曾写下《致各地同学书》,号召僧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大声疾呼:“国族若灭亡,中国的佛教也必遭摧毁!所以在这民族斗争的当口,我们有两种危险和责任:一种是亡国的危险,责任是如何去护国?一种是毁教的危险,责任是如何去卫教?”将护国护教、爱国爱教结合在一起。

慈航法师在谈及佛教与国家的关系时说:“国不治则不成国,国不救则同归于尽”、“我们今后应以佛教精神,辅助中山先生的救国大业,争自由,求平等,进大同”、“欲兴佛教,必先救国。这是中国僧侣秉持释迦正法、救国护教、度利众生的神圣使命!”

索达吉堪布更是大力践行着佛教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堪布建了两所希望学校,包括一所中学及小学,成立了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仅在2011一年的时间中,就资助了西部151名大学生,共发放助学金近70万元。堪布还热心于在高校传播真理,近三年,前往包括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的67所高校演讲。

众所周知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自1966年开始,在证严法师的带领下,一直从事济助贫困,拔苦予乐的工作。

二、佛教与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佛教就是采用其特有的慈悲观,积极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说,慈悲观就是佛教的见分,投身于社会责任就是佛教的行分。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什么是慈悲观呢?《大智度论》云:“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现在人们非常缺乏大乘佛教慈悲的理念,一看到动物,第一个念头往往就是:“它的肉能不能吃,皮能不能穿?”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损害许许多多其他人包括其他物种的利益,甚至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

没有了慈悲观的道德水准,就会为了个人欲望,不择手段,甚至丧尽天良。比如说,通过工业盐产生酱油,制造各种假药害人,使用地沟油,甚至杭州有个女老师,提出“宁可为妓,绝不为师”的口号,引起了国内外一片哗然。

佛教的慈悲,不单单是一种口号,而且淋漓尽致地落实在佛教的方方面面。就拿藏传佛教中的“藏医”来说,从古至今,从未做过动物的活体解剖;藏药里所有的动物成份,都是在动物死后才入药的。藏医的治病理念,是给予众生安乐,但绝不把人的安乐与杀生划上等号。

而有趣的是,这种思想,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德是息息相关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三、遣除误解

有些人经常会产生一种误解,出家人是走投无路,是消极避世,是对家庭、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真正的出家是一种大爱,正因为要担负起普度众生的社会责任,必须把对家人自私自利的爱,转变成对所有众生的爱;必须根除对万法的实执,才能开显智慧、威力,去践行应负的社会责任。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云:“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所有众生,或近或远,都是自己的父母亲!正是认识到这种实相,才更加唤起佛教徒的责任感!并且,佛陀告诉我们另一个真理,诚如《妙法莲华经》所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佛教徒将社会责任尽到最完善、最完美的境界。就像莲池大师所说的:“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也言:“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彻底摆脱烦恼及业的束缚,我们的社会责任才完善。《维摩诘所说经》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只有净化人心,才能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的极乐世界,才是最完美的社会责任。

四、对佛教通过慈悲观落实社会责任的建议:在学校开展佛教的智悲教育

综上所述,佛教不仅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独特的智慧,为最完美的社会责任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柱,所以,要真正担负社会责任,圆满中国梦,我们必须开展佛法的智悲教育!

索达吉堪布在湖南师范大学演讲时,呼吁道:“慈悲观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今后的学校教育,理应把培养慈悲心这一块放在首位。”这样的呼吁,也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骨髓,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其实,在藏地,或者国外,早就已经有了佛法教育生活化、制度化等举措。比如说,藏地的寺院,就具有一般学校的作用。法尊大师说:“西藏的教育,就是佛法。离了佛法,也就没有教育了。”千百年来,藏族地区曾用寺院佛学教育代替社会的学校教育,寺院即是学校,喇嘛就是教师,佛教经典就是教材。除了一小部分官办的学校及私塾外,其余大部分都是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年说:“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对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培养人才诸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或者说它已具备了学校教育的某些特征和作用。”

在国外,像泰国,把佛教跟学校教育合为一体:许多学校的顾问或主要负责人,都是佛教徒、出家人,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与佛教有关,并且每个礼拜要参禅、念经等,甚至高等学校还有更深一层的教学内容。这样久而久之,绝对可以引发大众的慈悲心,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关爱众生。

英国,也已立法规定,将佛教列入中小学课程。他们认为,佛教以缘起法、四圣谛为基石,符合当今科学,易为西方人所接受。而且,佛教倡导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又主张慈悲、和平、非暴力,对提升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安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1,科学家们请了一些高僧到美国实验室去做具体的禅修实验,他们运用现代脑科学的一些仪器(比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EG——测量脑电波),来研究禅修对我们的知觉、情绪、大脑的影响。

2004年,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森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论文,介绍他们得出的结论:通过佛教悲智双运的训练,可以影响大脑的物理变化,明显激发出神经同步现象,让伽马波震荡起来,从而激发出大脑的潜能!

所以应该从学校教育抓起,让莘莘学子首先建立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然后通过闻思一些传统文化,比如说《弟子规》、《论语》等,进一步过渡到闻思佛法,实修空性菩提藏,比如,可以闻思《善生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难报经》、《修心七要》、《入行论》、《修心利刃轮》等一些佛教经论。

最后,正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通过这样的闻思修,很多人的善心就会慢慢涌现,这样的社会才有希望。

英国汤恩比博士曾说:“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借助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令人欣喜的是,确实有些专家学者高瞻远瞩,已看到大乘佛法对改善人心、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作用,而已经在身体力行。据网上搜索的数据,目前已有51所高校成立相关的佛学研究机构,比如说,我校就成立了心灵绿化禅修中心,并荣幸地邀请到了索达吉堪布担任中心导师,倡导学子生起菩提心,去利益社会、服务众生。苏州大学佛教研究所近期也推出一个“索达吉堪布弘法利生思想”研究专题。

当然,目前这种探索真理的热潮还刚刚起步,我们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这样的行列。最后,采用《佛说无量寿经》的一段教言,作为本文结束语,也期望为大乘佛法的兴盛创造一个良好的缘起!

经云:“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作者:圆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社会责任)(五明学佛网:佛教       社会责任)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