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


   日期:2009/12/2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九面第一行: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

  经文很明显,意思无尽的深远。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如何成就净业。特别是对念佛法门而言,大家都知道念佛法门是修净业,净业从哪里修?先净其口。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的,佛教我们修行的基本法是善护三业。善护三业里面一开头就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此地所说的。由此可知,修净土是从善护口业开始。我们知道了,应该明了这一段教诲的重要性。

  什么是“恶口”?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恶口是说话粗鲁,音声、态度、词句都令人家难以入耳,现在所谓是命令的句子。纵然是你的下属,不得不服从你,充其量也是表面服从,心里头不服,这是失败的,往往在某一种关头的时候,下属背叛了。为什么会叛离?必有原因,其中因素决定少不了平时言语不当造成的后果,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

  人与人相处,人之待人,言语占的分量太重了。所以儒家教学,言语是列在重要的科目上。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由此可知,他把言语看得多么重。言语是德行的表现,看你的言语,看你的表态,看你的动作,你的德行高低就一目了然。我们要怎样修德、累德积功,佛菩萨在经论里常常嘱咐教导我们。教诲说得很多,诸佛菩萨又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柔和爱语,这是济众。

  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我站在旁边观察他们接待宾客、接待来学,看了深受感动,同时也在这里面学习。他们对待亲近的学生与对待大众不一样,对学生常常有严厉的教训,但是对大众没有。对学生,老师有责任帮助他、成就他,看到他有过失,决定要说。所以从前老师对我们讲,没有人愿意说人过失,谁愿意与人家做冤家对头?聪明人、有学问的人绝不干这个事情,只与人结善缘,绝不与人结恶缘,你有过失不会有人说的。说你过失的只有两种人:一个是你的父母,一个是你的老师。

  朋友、同学说你过失,也是一而再,顶多讲两次,两次你不改,不会讲第三次了。为什么?因为再说就变成冤家了。那会怎么对你?敬而远之。什么叫“远之”?就是不与你共事。你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得不到别人帮助。你所得到的,都是与你有利害关系的朋友。至于道义的朋友,你一个都没有。因此德行、言语不能不学。德行的落实,就是世尊在这部经上所讲的十善业道。所以口业重要,你能够“离恶口”,你就得到“八种净业”。

  第一种“言不乖度”。“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分寸,你的言语恰到好处,也就是一般说的如理如法、合情合理,不过分,也不会不及,这是第一种净业。言语过分,会显得巴结、讨好人。言词不及,则显得傲慢、瞧不起人。言词要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要常常练习,养成习惯。

  【二。言皆利益。】

  “言皆利益”很重要。无益之言,在佛法里面称作“戏论”,也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开玩笑。诸佛菩萨、修道之人没有戏论。戏论与幽默不一样。世间人的幽默,不见得是对对方、对社会大众有利益。而圣贤、君子所谓是“出言成则”,说出来的话都可以做为社会大众的准则,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净业是有利益的。如果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就不是净业。最重要的利益是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断烦恼、长智慧,这是真实利益。

  【三。言必契理。】

  “理”是真理,决定不会违背真理。圣贤君子决定没有悖理之言,为什么?他见到真理了。佛家常讲“明心见性”,所以他的行为、言语决定与性德相应,言行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二部经教,都是从性德流露出来的,契理。

  【四。言词美妙。】

  这是契机,让人家听到欢喜接受。契机契理的言语,才能广化众生。《坛经》上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契入境界了,不是凡夫。他为什么不见世间过?我们用相宗的话来说大家好懂,他已经转识成智了。相宗修行的纲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一切都不分别了,这个观是妙观,智慧现前了。我们今天对世间人分别,他已不分别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识是执著,他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了。诸位想想,离开分别、执著,你要找过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没有过失。

  佛在《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里,都说贪嗔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贪嗔痴,这是平等观。贪嗔痴与戒定慧是极不平等,但是他说平等,是怎么平等的?贪嗔痴与戒定慧是一个法性,觉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贪嗔痴。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还是法性。法性没有迷悟,迷的时候变的是贪嗔痴的相,悟的时候变是的戒定慧的相。但是你要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不是真的,是妄相。心平了,理得了,于是清净心现前。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贪嗔痴与戒定慧都清净了,这是法身大士。

  法身大士应化到六道里面来,他怎么做?他还是严持戒律。为什么?六道众生在迷,他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上舞台去表演,一定要顾及大众与当前社会。这个表演于众生不利、于社会不利的,就不可以做。譬如今天的社会,大家都不懂得孝道,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一定示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现在社会大众不懂得尊师重道,忘恩负义、背师叛道,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一定是特别示现孝亲尊师,一定是这个作法。为什么这么做?为了挽救世道人心。诸佛菩萨在哪个地方示现、哪个时候示现,一定先观察时节因缘,也就是此时此处众生犯了哪些毛病。佛法是教育,能够纠正众生,帮众生改过来,这是善知识。

  今天这个世界上,已经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我们还要毁谤老师、批判老师、斗争老师,这就是教社会大众不孝父母、不重师长,果报是在三途。这种教育、这种表演示现,是把众生带往三途恶道,这种人是恶魔,不是菩萨。

  菩萨作法与此恰恰相反。菩萨随顺性德,所以菩萨决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教化众生懂得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成全大众。对于恶人的毁谤、侮辱、陷害,格外敬重。这个敬重不是装的,而是出自于真诚来感化恶人、劝化社会。这是菩萨。

  “言词美妙”不单是音声说得好听,音声好听固然在其中,“美妙”的意思更深更远,是让别人听到能够欢喜接受。你的言语是金玉良言,这叫美妙。我们现在讲,是合情、合理、合法,真正是从仁慈、博爱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属于净业,决定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亦能够净化人心、净化三业,这是真正契理,真正美妙。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恶口)(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恶口)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