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4集)


   日期:2014/10/2 21: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关於它前面的纲要,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大教的缘起,以什么因缘而兴起这样一个圣教?这就说明了。当然圣教的兴起有它的共同之点,但是为什么兴了《无量寿经》、净土法门?这又有它的特殊之点。所以这个大教缘起,就是这个。

  《无量寿经》以及持名念佛这个法门为什么兴起,这个我们解释了三个问题。下面说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兴起这样一个持名念佛的法门、《无量寿经》?第四个问题就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这个就是净土宗最奇特、最殊胜、最微妙、最圆融不可思议之处,它既然是巧被三根,三根都普被,最高的如文殊、普贤,最低的如五逆十恶,甚至於临终十念都能往生。事情是这样,道理呢?它有一个道理!它并不是说就好像在练什么功夫似的,有这么一个特殊的法术,有这么一个诀窍,你知道这个诀窍你就成功了,不是这个意思,佛法里头没有这个意思。所以很多人以为密法里有这些,都不是,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因为这个是圆教,圆教的教法都需要先悟后修,你必须悟了之后才能修;你不悟,你整个是糊涂的,那凭什么地方起修?所以这都是先悟后修的法门,它是从悟的境界上开始,才能进修。但是开悟谈何容易,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当前要找一个开悟的人很难,难极了。恐怕谁要问,咱们谁介绍介绍,你们国家现在哪几个是开悟的,谁都很为难。所以过去说,「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七朝天子的福报加在一块,光有福报不行,还有九代的状元,七朝天子的福,九代状元的才华、聪明,集中於一身,这样的人才有开悟之分。

  你先悟后修,当然很难。而净土法门是什么?还有就这两个最特殊,一个净土法门,一个密宗,你不必悟也可以修。不悟怎么能修呢?所以它就是诸佛慈悲的大智慧、大慈悲的结晶,给予这个法门,让你谁都可以做,可是在你做的过程之中,你不知不觉,你还不明白、不知道,你已经合乎道妙。其他的法门是证入无生,从证入上,堂堂正正的,证入无生法忍。而这个是巧入无生,一种巧妙之法,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是这样一个教,所以才兴起。这样一个教才能够普被三根,才能够使没有开悟的这个人也能够得到极胜的果实(殊胜的果实),可以圆修。圆修跟普通的修,相差是一天等於一劫。圆人跟普通人的修持,都是凡夫,但一个是圆的见解,一个不是圆的见解,两个人的修持日劫相倍,圆解的人修一天,等於那个没有圆解的人修一劫。有圆解很难,但是现在怎么著?这个净土法门就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凡夫开始。当然你暗合道妙,这就是它最殊胜之处。怎么个暗合?咱们就看下文。

  刚才我们说,我们要修就是要无念、要离念。「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要无念而证无生,无生就无灭。这个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要到圆教。所以小、始、终、顿、圆,《华严》的判教,判的是五教,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圆教是最高的。圆教的八地菩萨那就高级了,他才能够离开一切心意识的分别,心的分别、意的分别、识的分别,这才叫做真正得了无生法忍。所以「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悟这个无生法忍,这是圆教八地的菩萨才可以。别教,天台讲四教,藏、通、别、圆,别教的初地只相当於圆教的初住。所以圆教的阶次很高,要圆教的八地菩萨才能真正证无生法忍。可见圣者都不容易,要到八地。圣者都不容易的事,咱们「安能期之於具缚(具足烦恼)凡夫」,希望凡夫起修就离开念、离开相。

  所以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在我们大陆,大家在心目之中不是那么特殊的崇敬,他在日本就不得了!对於善导他亲切极了、尊敬极了,他们就说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就是阿弥陀佛,第二代就是善导,第三代他们日本人,这么尊善导。善导确实是大德。大家说善导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说虽然不是弥陀,那也是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之流的人。咱们现在对於善导,由於有些传记把他记载成自杀,这是错误。善导大师一个很伟大的著作叫做《观经四帖疏》,下面就是善导大师的议论。这是净土宗的祖师,咱们国内也是二祖,善导。

  「今此观门等」,这个《观经》所讲,要观佛相好,首先观日轮、观水等等观上去,十六观,这些观的法门,观像、观想的这些法门,是「指方而立相」。观西方,不是指出一个方吗?立相,你要观,观佛的白毫相,观佛的无量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种种的,有相。「住心而取境」,心就住在你所观的境上,取那个境。观日轮的话,天天就是看太阳落,看了之后就老想著太阳,睁著眼、合著眼都看见太阳现前。就是咱们这个《无量寿经》的会集者,我的老师夏老师,他这个观就成功了,就是睁开眼也看见一轮红日,闭上眼也看见一轮红日,这个日观是初步成功,取境。这是十六观的第一观,下面还有很多。但是就是说这个观门,「总不明无相离念」。日轮不就有个日轮的相吗?观佛的白毫不就有个白毫相吗?不是无相,不是离念,你心里想著这个,老观这个,这不就是念吗?为什么这样?因为「如来悬知」,咱们大悲的如来慈父,悬知就是早就知道了,预先就知道,不要等到末法才知道,早就知道。「末代罪浊凡夫」,指的众生,就是有罪、有垢,垢障,所以这里很浊。这样的一些凡夫,你给他一个相,叫他在这个相上去住心,「尚不能得」,尚且不能得到成功,何况你要叫他离相,而求到事上能有所进益、有所证得?所以叫做指方立相。这为什么?为了末代凡夫,只有从这个地方下手。

  底下说必须如此,这句话就说明这个指方立相。《观经》说你要观想念佛,念一句佛号,念这个名字都是相,这就说明这个必要。但是这样的立相它巧妙之处何在?这底下还有,「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就拿咱们自己说,咱们这个妄心,起心动念的这个心,所起的这个妄念是一个接著一个,这个刚灭,下一念又起了;这一念已灭,一个新念又生出来了。就如同急流之水,这水老在那哗哗流,咱们这个念头老就这么起,一个念接著一个念,就是水上一个浪花接著一个浪花,「从未暂息」,从来没有暂时休息过一会。

  「今若勉强按捺」,现在你说我按著、压著它,不许起妄念。有很多人做功课这么用的,管著它,不许起,起妄念就不行,就这么定住,这么观。禅宗有一个叫做搬石头压草,要压这个妄想,把石头搬来,把这个草压住。你表面看起来那个草不往外长,可是那个草的根愈长愈粗,有一天那个草根长得很粗的时候能把石头抬起来。这是搬石头压草。「粗念虽得稍息」,你压它,一来就不许,一来就不许,坐在这儿,这样的话,可是那个微细的念头从来没停过,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而有许多坐禅定的人,自己坐到最后没有自己,也没有床铺,也没有房间,一切皆空,自己以为是很好的境界,甚至以为是一种无相,很高的,见了佛是法身境界。其实在禅定上来说,这个还都是欲界的事情,在三界之中这还是欲界中的事情,欲界中的禅定,那差得远,上头还有色界、还有无色界,你哪出得了三界?在这个情形之下,行人很容易错认,以为这个就是了,粗念不起了,细念他不知道,就说我相应,实在是个大的谬误,这是很大的错误。所以参禅常常容易出很多的毛病,是难行道。禅定是很殊胜,戒定慧,但是也要很善巧,要知道,要如法。

  「於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同体之悲,就给我们一个奇妙方便的法门,这是一个最奇妙、最奇特,妙,微妙、胜妙,这样一个法门,又方便,最容易、最方便。「指方立相」,你就老想著西方,净土人都坐著不背西,面西,他老想著西方。「摄心专注」,把这个心,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念著这个佛,就用这个妄心,从妄心开始。谁都有一个妄心,你妄心专注一个境,专注西方极乐世界,我就这个心,我就这个念头,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小孩子都可以,现在有很多小孩刚会说话懂得念佛。「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你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正念这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都没有了,「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它殊胜就是在这儿。所以有人说我念佛,我怎么念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你在念佛的时候感觉妄想纷飞,那是当然的事情;你念就没有妄想,那都成佛了。可你要知道你不念的时候是什么情况?你不念的时候,你整个百分之百的都是妄想。可是现在你念佛,在妄想之中你出现了一句佛号,这句佛号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这些杂念。

  「念得纯熟」,老念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诚恳,「乃忘能所」,不知不觉,到这个情形的人很多,真正用功的人可以到这个情况,能念和所念就都忘了。其他的做功夫,你总有一个所,你观白骨观,你要观都是白骨,这个白骨就是你所观,我这作观就是能观。念佛当然也是有能所,我黄念祖在念佛,黄念祖就是能念,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所念。都是有能所的下手,离开能所就很难。但是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念来念去、念来念去,很自然的,不知不觉就把这个能和所就忘掉了。忘掉这个所是个了不起的事情,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有所。因为建立一个所就成了二,有能、有所,一有个所就有二,一二是「所立照性亡」,这《楞严经》的话。一有一个所,你这个照,照见五蕴皆空的照的这个本性就没有了,所以坏就从所开始的。这个关系到《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说「入流亡所」,入了道流忘了所,从忘所开始。观音的耳根圆通,凡夫哪能下得了手?那都是很高的境界。

  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妄心在念,念得纯熟之后,你没有别的妄想,就这么一句一句,清清净净的,这个时候你也就忘记念佛的是黄念祖,你也是心中只是这一念,念的是什么,你也就没有分别了。所以这个所,我所念的这个佛的名号,这个思想也没有了。「心无所住」,这个时候心里除了当前这一句之外,另外没有所住,没有什么境界。《金刚经》讲要无住,有住就是非住,都是错。这是心无住,无住就很合乎《金刚经》的无住,可是又不断灭。这个很重要,大家要知道,所以这是大慈悲。可是你「佛号分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分分明明不断灭,明明朗朗,可是又没有能所,又无所住,这个就叫做「暗合道妙」。不是你研究《金刚经》,懂得很多很多,你已经是契了无生;后头我还要讲无住生心,不是凡夫境界。可是你要这么念的时候,你不知不觉跟它相暗合,「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禅宗现在在国内,这是个了不起、最放光的一个开示。在印度到中国过去都是单传,佛的衣钵传给迦叶、阿难,一直传到达摩,都是单传。达摩到了中国之后,一直从二祖慧可这么传下来传到五祖,然后到六祖,到六祖之后就大弘,不是单传,不是一代就是一个人,大弘於天下,就是因为《金刚经》。六祖就是一个庙里头的劳动者,不但没有受比丘戒,什么戒都没受,就是厨房里头的帮厨,杂工、苦力、劳动者,不识字。所以在外国都把禅宗分到算是中国的,当然禅宗还是达摩带来的,还是从印度来的,但是在中国大放光明,就是因为《金刚经》的无住生心。他给客店里头去送柴、送水,听见客人在念《金刚经》,他就听,听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就豁然。他就问,你经哪来的?他就跑去黄梅,黄梅在湖北,从广东跑到湖北去。后来见了五祖,还是请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豁然大悟。

  他写「本来无一物」的时候还没有彻悟,但是已经超过神秀了,后来大悟得衣钵。所以想不通,大家都以为说,这个庙里的和尚争名夺利,你看得这个衣钵去抢衣钵,以为神秀很在意,其实低估了神秀,神秀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没有这种思想。武则天要请他当国师,他说我不配,惠能他是真正得衣钵的人,他才可以当国师。所以武则天派人去请六祖,六祖不肯出来。神秀是这样的人。很多人以现代人的心去推说神秀,那不行,神秀高得多。所以封他为国师他就谦让,他说是六祖才可以。可是别人不行,怎么衣钵我们和尚没得著,让一个老在庙里干活的人拿走了,这还行吗?所以要去追。思想中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很自然。他不知道怎么偷的,得赶紧去追回来,因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了。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五祖以此教化,六祖因此而得道,他也就传这个。这是极殊胜的,这是我们佛教的精华。

  可是这个我们要知道,《金刚经》大家都念,但是不知道这个般若,尤其是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咱们众生的心,众生这个妄心是没有方法理解的。因为很多人觉得我懂得了,其实这才真是说笑话,只有悟,懂是懂不得的。这是经上的话,众生的心处处都能缘,没有一个地方它不能够去攀缘的,就像太末虫。你看佛的智慧,那时指出一个太末虫,末是微末,太末是极微末,极微末的虫是什么虫?就咱们现在说的细菌。所以佛那个时候不需要显微镜,早就知道细菌。现在好些人都说科学兴旺,佛法早超过科学,我就是搞科学的人,早超过科学不知超到多远了。他说太末虫「处处能栖」,细菌哪都能待,哪没有细菌?哪里都有细菌。「唯不能泊火焰之上」,细菌不能生长在火苗里头。中国从前那个扎针灸的大夫,给这个扎了针,要把针给第二个人扎的时候,在火里烧一烧再给第二个人扎,就是消毒。第一个人的细菌,他在火里烧一烧就烧死了,再给第二个人扎就不传染,细菌它不能缘於火焰之上。我们众生的这个妄心,也是跟这个细菌一样,「处处能缘」,没有一个地方不能缘的,你什么都可以去攀缘,「独不能缘於般若之上」,般若你想不到。所以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所以现在有些人搞了点佛学就很自命不凡,其实他只是搞了点学问,真正佛的知见他是门外汉。我们现在还有些人要走这条道路,人各有志,他想当个佛学家也可以,但是真正要知道佛的知见是什么,这个道路肯定是行不通的。至少要学修并重,至少要并重,还要再说一句,恐怕那个修要很突出的重才行。

  无住生心是什么境界?有很多人读《金刚经》之后就抓著一个空,无相、无念,又抓著一个六祖的「本来无一物」,偏於空了。所以蕅益大师有《金刚经破空论》,好书,他里头谈到,他引证古人的话,他说是什么人才能够真正做到无所住而生心?在别教,天台宗的藏、通、别、圆这四教里头,要别教登地的菩萨,登地的菩萨就是圣人。要别教登地的菩萨,相当於圆教的初住,破无明了,这才能够契入,他才能够生心的时候就是无住,无住的时候就是生心。要没有达到别教的登地,没有达到地上,地前就有三贤,贤人,那不是圣人。三贤位也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这三十个位次称为地前的三贤,未入圣。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他是能够一个时候无住,而另一个时候生心,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这两个有一个片段,这是无住,另一个片段生心。「可见凡夫绝分」,地前三贤还是如此,地上才能无住生心,凡夫没有离开妄心,你无所证,纯粹还是一个具缚凡夫,你就绝分。可是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就是教众生怎么著?「即念离念」,就在念的里头,念佛这个念的里头,离开了咱们的妄念,即念离念。而且是把我们没有忘了能所的时候,那很微细的妄念也离了,是从念而离念。所以即念离念,咱们就有方法了;一上来就叫你离念,叫你无住生心,你怎么办?你无从下手。地前三贤无住的时候一切放下,就不生心。

  有一个近代的事情,一个人禅定在西湖,这一打坐他就不动了,多少天不吃不喝,后来慢慢的过些日子又活过来了,大家也就很习以为常。这次时间太长,大家一想,这回准是死了。人死了,就给他买了柴火、买了衣服,给他火化。这个事情传给谁?弘一大师知道了。弘一大师是近代的,律宗的。弘一大师说你们千万不能烧,一定等我看一看,等到他来。他就听弘一大师的话,南方人对於弘一大师很尊敬的,就听话,就没有烧。没有烧,等他来了之后,弘一大师就拿个引罄在他耳边轻轻敲了一下走了,过一会这个打坐的人醒了,活了。活了,别人就告诉他,刚才弘一大师来给你耳边敲了罄,现在弘一大师到那去了,他就跟著去。跟著去了,见到弘一大师,弘一大师说刚才对不起,刚才打搅清修,很对不起,现在这没有你的事,你回去吧。弘一大师很特殊,不然见面总要谈一谈,他说打搅你的清修,这没你的事,你回去。过去这个事情,这次在美国才知道,打坐这个人前年才圆寂,到了台湾,活了九十多。他这就是禅定,无住,跟死了一样,但那不是无住生心。但是他这个无住,他确实有这个境界,多少天不吃不喝,寿到九十几岁,弘扬也弘扬得很胜。我看过他的照片,他们从那边来,拿来他的照片,我看了。说这一件事,这条公案的首尾都完整。所以真实用功,都是有他一个真实的一些收获,但是收获有不同。

  净土法门就是方便、究竟。我们念佛,即念离念,是「潜通佛智」,不是如槁木死灰,像个枯木头一样。他这个就是人都要烧他了,那不就是跟一块木头一样了吗?所以过去禅定的人,有的请到宫里去,皇帝让宫女拿针去扎他,他都不知道,入定的时候不受这一切。我们念佛,即念离念,潜通佛智,在离念之中(潜水艇的潜)自己不知不觉就跟佛的智慧相通了,暗著,很自然的就合乎妙道。「巧入无念」,即念离念,离念就是无念,很巧妙的进入无念。「即凡成圣」,你到无住生心,你就是别教的地上菩萨。看她是个老太婆在念佛,她如果念到离了念头,正当念时她就是地上菩萨,你地上菩萨才能做到的事情她做到了,做到了就是地上菩萨,当然她不念的时候她不是。即凡成圣。

  所以《疏钞》,《疏钞》就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这是两部极宝贵的书,一个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一个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不管学哪一宗,咱们做为一个出家人,这两部书不可不熟读。这两位都是开悟的人,莲池和蕅益,不是一般净土宗的出家人。他说「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三大阿僧只劫,这一念就超过了。你发了大乘心,修持需要三个大阿僧只劫,劫这个时间就长极了,阿僧只劫,阿僧只实际就是数不清,三个数不清的大劫才能成佛,可是一念之间就超过了。所以这叫做顿教,刹那即成佛,不都是必须要三大阿僧只。所以佛教是最圆融。但是一般的情况,你不能相信净土宗,你不敢承当,你一定要走那个远的路,那你慢慢走,你三大阿僧只劫也一定可以成功。所以各种的根器、各种的志愿、各种的道路,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齐诸圣於片言」,和这些圣者,我们跟圣者并肩齐坐,片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看齐。

  「至哉妙用」。莲池大师的原话,「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阿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是大本,都是这个妙用。这个妙用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妙用,就是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因为其他的法门是「正入无生」,同一个正的,这真的是很难,你要做到离念,进一步又离相。可是这个净业,咱们净宗的修持是「巧入无生」,暗合道妙,就易行。念佛法门是修行里头的一个径路,一个直捷了当的路。两点之间直线为最短,但是很多人喜欢走弯路。像过去咱们射箭的那个弓,你要走弓弦就短,你要走弓的那个把子,那不就是个弯路吗?你要更大的把子你就更远。各人的喜欢不一样。

  念佛法门是修行的径路,可是念佛法门里头有四种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四种念佛,持名又是径路中的径路。至於这个径路之中,净土宗还有好几部经,可是《无量寿经》里头没有提倡要一心不乱。你去找这里头只提了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特殊的只要一念,念一句佛就可以往生,但是没有说必须念到一心不乱,它说一向专念,它不说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以什么为宗?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宗,底下就要讲,宗是宗旨,修行的重要之处叫做宗。《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所以能够发心、能够专念的都可以往生,就更为明确了。

  这种修行之中念佛法门是径路,而这四种念佛径路之中,持名念佛又是最为径中之径。净土宗还有几部经,而咱们这个本经,《无量寿经》是提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是要求你念到一个一定的水平,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这个在净土宗还是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误解,以为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当然念到一心不乱是一定往生,那个往生就高了,那个往生他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他就是方便有余土,甚至於破了无明,到实报庄严土,就是菩萨了,甚至於能到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法身境界。一心不乱是那么殊胜的情况,也不能期之於每一个念佛人。所以只要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决定往生。所以这个经称为净宗第一经。

  净土宗重要,日本一亿多人口,五千多万人是净土宗。咱们国家也大多数是净土宗,不过水平很低,大家就是念念就是了,真正懂得净土宗这种殊胜的道理的很少,所以还需要诸位大德去提倡。《无量寿经》称为净土宗第一经就在这儿,它只是要求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为什么称它为第一经?因为它是直捷当中的直捷,方便之中的方便,「绝待圆融」,它没有对待,真正的圆融,「不可思议」。我们底下引一段日本的大德称赞《无量寿经》,他们日本人对於《无量寿经》的重视超过我们。咱们中国的净土宗就集中於鸠摩罗什所翻译的这一本《阿弥陀经》,没有能广泛一些,参考一些唐译,《无量寿经》也没有好好念,这就是说我们比较窄。

  《黑谷大经释》,这是日本的一部著作,底下这一段括弧中的话就是他的原话。「於往生教」,提倡往生净土的这个教化,有的是根本的,也有的是属於枝末的,经典也很多。「此经名根本」,《无量寿经》是叫做根本的往生经,别的经叫做枝末的往生经。「又此经(《无量寿经》)名正往生教」,这个经是正的;「余(其余的)名旁往生教」,旁边的,边边上的。「又此经」,没有具足经很多,只是引了三个比较,「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在往生里头它具足了。你看他就是说,我们这里头讲,咱们怎么能够往生,就不像《阿弥陀经》只是一种,三辈往生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但是三辈的情况就不一样,还有往生正因,还有种种其他的原因,都可以往生,所以它这个是具足的。而他经呢?「名往生不具足教」。念这个经,依他法门就可以往生,但是它这个教,教化不是具足的。根据上面这个意思,净土宗就像一个妙高峰的峰头。常常我们说佛法之高如妙高峰,净土宗就像是群山中妙高峰,比一切山都高。可是净土宗像妙高峰,《无量寿经》呢?就像峰头上那个尖儿,真正那个顶尖。那个日本人的说法就是这样。

  咱们这个经,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句话,「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有很多人都忽略了,因为不读《无量寿经》就不知道,读了有的时候也忽略了。「当来」,这是从释迦牟尼佛说经的时候起,这以后,「一切含灵」,一切两个字要注意,没有例外,一切有灵性的,那就各类众生都在内,「皆依此法而得度脱」,皆依了《无量寿经》的法。这是阿难问佛何故放光,佛就说你这个功德很大!为什么?因为你这一问,我说出这个法门来,这功德很大,将来一切众生都是因为这个法而得度脱,没有例外。既然如此,咱们在座的人哪一个你能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没有包括你?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都是依了这个法而得度脱。换句话说,你不依这个法,你就走到难行道了。这个说还比较说得不是很尖锐,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如果不依此法就不得度脱,恐怕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原意。但是我这一说,很多人心里头不见得同意,所以我前头说了一句和缓一点的话。「愿解如来真实义」,天天念经,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利济众生,此经为最」。为什么?因为「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所以《无量寿经》能不稀奇吗?它如此之巧妙,如此之能够普被,如此能救度。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这是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慈悲,特别把这个经留下来,所以这个经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这体会。在《无量寿经》里讲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咱们原来那个本里头,有的本有改正,有的本可能没有改正,没有改正的大家替我把这个添上去,我念念这个经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我以慈悲哀愍」,有的书添上了,有的没有添自己添一添,「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不过大家恐怕都已经添上了。就是说将来这个经要灭,《法灭尽经》佛说,法都要灭尽。所以我们从来也不说佛法是永存的,这有因缘的,有缘它就存在。将来地球也有成住坏空,一切都有盈虚消长。将来经道要灭尽,可是我为了哀愍众生,我把这一部经特别留下来,让它留一百年,最后一百年什么经都没有了,只有《无量寿经》住世。「其有众生值斯经者」,在这个时代里头有众生,值者是遇也,能遇见这个经的,「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随你的本意之所愿,你愿意往生,都可以得到度脱。太难了,到最后,佛慈愍!

  《法灭尽经》里头,底下就说,这改一个字,「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说」,这个新本、老本都是说,改一改,这个说字改成「情景」。当佛法都灭了,众生根器很差,这个时候他还能够接受《无量寿经》吗?本来我们想有这个问题。但是佛说了,《法灭尽经》说,我法灭到最后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像油灯刚刚要灭的时候一样,咱们点蜡烛也有这个现象,譬如蜡烛最后快要点完了,反而比以前更亮,亮了之后灭了。咱们看太阳落山,太阳刚要下山的时候,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太阳下山的时候看见霞光灿烂,非常美,可是就要黄昏,就要黑天,也是这个道理。人也是如此,病得都不能说话,都昏迷了,忽然间他又醒了,又能吃东西,和家人谈笑,面色也红润,这么一会工夫他就死了,这叫回光返照,在他灭之前反而有一个比他以前更好的一个情况出现。油灯是如此,太阳下落也是如此,人的回光返照也是如此,这个经、圣道也是如此。这个时候什么经都灭了,反而《无量寿经》能够为大家所崇奉,就像将灭的灯,这个光比以前反而盛,但是这一百年一过以后就完了。所以这就是本经兴起的因缘,最后还要靠这个经,怎么能不说这个经?所以这个经的因缘也就是,我这举出了五条。

  这个经既然像是营养丰富的好东西,我们现在吃了之后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增长我们的一切,就像极殊胜的药,能治我们一切病,所以不可思议。在末法的众生,你看看到了最后还能够度,就在现在来说,众生能够遇著,能够依此修持,当然我们比末法的人根器要强,那是肯定的。那个时候人和人相见,咱们下面这个劫是刀兵劫。现在已经有点这个苗头,中国、外国都一样,一言不和拔出刀、拔出枪就杀,最后就是这么把人杀光的。人和人都不能相见,相见之后先下手为强,你不杀他他杀你。现在你看一言不和,看他一眼,小流氓刀子就出来了,无冤无仇。这就是个苗头,将来人灭尽的时候也就是如此。人的根器就是那么差,那么愚昧、那么凶狠,这个经还能去度脱。所以我们对於这个法门,而且他说,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大问题讲完了,讲第二个大问题。我们这个经,一切经都有,我们要问个问题,我们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看那些现象,你要看它的本质是什么。经典,你要知道它什么体、什么性,不能是看它的事相(事相就是现象),要明白它的根本。所以,第二个我们就是说《无量寿经》的体是什么、性是什么。

  「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蕅益大师说,净土法门一切能所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是实相这个印子所印出来的。所以一切大乘经典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是什么?通俗的说「真实之相」。实就是真实,相就是形相的相,真实之相。「又平等一相」,真就平等,就无差别。「实相无相」,这都知道,实相中就是本来无一物,可是「亦无不相」。什么都没有相,没有相就是什么都没有,又把这个都没有了叫做对,没有了就是不相,也没有这个不相。没有相,也没有不相,离了这二端。二端大家都知道是边见,所以我们见惑里头要除掉身见、除掉边见。我们往往是边见,只要是此就不可以是彼,心就不是物,众生就不是佛,是就不是非,空就不是色,都是边见,二边。要不是空,要不是色,相跟无相这也是二边。所以众生总是在边见里头,要不就是相,要不就是无相。实相是无相,也无不相,离开二边。「相而无相,名为实相」。你看相而无相,所以这些地方我们就不大能从语言分别,从我们妄念没有断的这个头脑之中能真实理解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相而无相,那个相就是有相,有相就是无相,所以就是有和无也就不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观音菩萨他就照见,就度一切苦厄,他就是真正的相而无相,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无相是什么意思?是离开了一切虚妄之相称为无相,你能够离开这个虚妄的相,你不为这个虚妄之相所缠缚。无相是什么?就是离开相,你看见这个相,你心跟它是离,不执不著。实相无不相,不是顽空跟断灭,说到那一头就是空、就是断灭。所以刚才说那个打坐,打到沉潭死水,叫枯木禅,跟枯木头一样,也是个错路。所以「枯木崖前歧路多」,你变得跟那个枯木死灰一样,这里有很多的歧路。不是这样的,不是顽空、断灭,什么都没有。所以「本来无一物」,五祖拿草鞋给它擦掉,说也没有见性,这个不是权巧,祖师说话都是真实说。他只是高於神秀,可是也没有见性,所以才需要再讲《金刚经》。已经解决了何必再讲?多事了,头上安头。所以《金刚经》要《破空论》,有很多人就执著在都没有了。所以这个无相不是龟毛兔角,根本就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当然,本来无一物,离念,他就没有。何期自性这个自性,六祖那个时候还体会得不深。所以,离一切虚妄之相,就是无相,也没有不相,不是顽空断灭,不是龟毛兔角,「一切虚无」。

  《金刚经》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显现出来的相都是虚妄的东西,「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就是相而无相,看见这些相,而你没有这种相的这种执著,你就见如来。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在这个相而离开相,不是龟毛兔角,本来就什么都没有,离开了一切的虚妄之相你就见到了实相。因为你被这个虚妄之相所缠缚,你就不知道真实之相;离开这个虚妄之相,你就可以见到实相,所以说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离开这些相,你见到了实相,所以说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法身的如来,法身如来就离这一切相,所以说实相无相。但是不等於说没有法身,法身离一切相,是无相,你所体会的没有法身,那就跑到无相那一头去了。无一切相你就见如来,见如来是见如来的法身,不是无法身;你见法身,可是法身是无相可见,这个是非常圆融的事情。所以实相无不相,实相离相,实相也没有不相。

  「生灭之法,全属虚妄」。我们都知道有一生一灭,这都是虚妄。《心经》说「不生不灭」,那才是真实。生灭之法,全属虚妄,「但生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这是禅宗里头很重要的话,你要知道在你这个生灭之中,里头有个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虽然这个妄念在这一生一灭、一起一伏,就是一生一灭,生灭不停,在这个生灭不停之中,里头有个不生不灭的,它朗朗常存,能够见到这个就叫开悟。一切生灭法就是差别相,就出来种种的差别,有生有灭,种种差别,在一切差别里头有一个不差别的,始终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没有差别的。「不生不灭,无有差别,即是平等相」。所以说实相是平等一相,这就是实相。

  这个道理不大好懂,得要打个比方。要这么说,大家这个文字念是念过去了,道理大家还是很模糊。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使得我们心中能够明了。我们等於研究一个指路的标,要把这个标研究清楚。我们就拿金子做成咱们故宫的珍宝馆,拿金子做成各样的东西,盆盆碗碗、女人的首饰、宝塔、佛像,都是纯金所做的,所以种种差别,这就有差别相。你不能说这都没有,这个金盆不是盆,那个金宝塔不是塔,是有这些差别相。但是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它怎么出这个相?是铸出来的。你再搁到炉里一烧,变成金子的溶液,都没有了,你还哪去找塔、找盆?所以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是虚妄。现在现了一个金的杯子,你搁火里一烧就没有了,不是虚妄的吗?不是真实的,不是常住的。但是你不能说这个杯子的相都没有,它是有生有灭,它会没有的。至於这些东西它的本体,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本体?本体都是金子,金子是平等的,都是金子。既然是金,化学上就是一种元素,就是这一类东西,它是一样的。它是不生不灭的,真金不怕火炼,你烧了之后,再一冷还是金子;不增不减,它是多少就是多少。

  所以就把金子来譬喻这个真实的平等的实相,由於平等的实相而可以流现出种种的盆、碗、佛像、宝塔、女人的首饰,等等的东西。我们如果看破这些个盆盆碗碗、宝塔、佛像种种的差别之相,你在这个地方只注意这些分别去了,你的心就到分别上去了;可是你要去注意它的本体,这些都是什么?所有这些东西无非是金子,你就看见了平等的真实的相,没有盆碗、没有塔、没有佛像,都是虚妄的。现在打个比方,就拿这个金子打譬喻,我们离开盆盆碗碗这些虚妄的相就知道是金子,就见到实相。所以把金子来譬喻这一切的本体,那些个形相就是一些差别之相。差别之相,不管是盆、是碗、是塔、是佛像,它的全体是什么?全体是金子,全体是实相,没有别的,佛像、宝塔全体是实相,那个盆、那个碗也全体是实相,全体是金子。离开虚妄的差别相,所以称为无相;在这个虚妄差别相之中有一个真实平等的相,本体,所以说无不相。当相离相,你看到这个金盆,你知道这是金,而不执著这个盆,这个盆是不真实的,炉子一烧就没有了。「当相离相,相而无相」,有相而没有你可执著的这个相,知道它都是不真实的,「乃显实相」,这样才能显现实相。

  这样做了一个比方之后,还要说明一句,这种比方,我们世间就没有一个,当下有很多科学、有很多新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做一些很好的比方。但总之可以说,世间上的一切一切,没有一件东西能够真实能把这个体性,这些佛的道理,能够譬喻得尽美尽善。所以这里又举一个禅宗的公案,这个是六祖之下的南岳怀让,南岳就是衡山,南岳怀让是七祖。七祖那时来参六祖,那时天下都闻名,都来到广东去参六祖。怀让来见到六祖,六祖就问他,「什么物?怎么来?」什么物,你什么东西?不是骂人的话,你是个什么?怎么来,你怎么来的?这一问,怀让答不出。你是什么?你怎么来的?他就留在庙里,多少年之后。所以古人很用心,不轻易,你这一个问题答不出,就在这几年参这个问题,我到底是什么物?我怎么来的?禅宗就是这样的法门。一天他就找六祖,他说我能回答。六祖再问,你什么物?怎么来?他就说,这句是他的答话,咱们这上面引了,「说似一物即不中」,我要说他像个什么物就不对,就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能说我是个什么物。我做个比方,我能说是个什么物,凡是你把它说出来是个什么什么的都不对了。所以六祖给他印证,开悟了。南岳怀让底下是马祖,马祖是「马驹踏杀天下人」,门下出八十员大善知识。

  说似一物即不中,因此咱们说金说什么,我们不能这么体会,还有一个金相,以为这个实相还存在一个什么东西。这是没办法,拿这个金子来譬喻这个实相。但是你要存著一个好像有金相的这么一个相,还是在相之中,就不是无相的实相。所以说「凡有言说,皆无实义」,成为言说。所以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未曾道过一字,说法说了四十九年,真正这个问题上一个字也没有说到。《金刚经》上问,「如来有所说法不?」你们说我说法是为谤佛。所以这些道理,不是所谓搞学问的人能体会的。你搞学问你最多是说通。这个说字,你看了很多佛书,可以写好多论文,写得大家都称颂,这么高的著作,比你身体还高,说通。你不能明你本心,达自本性,宗你不通,说通。书上不是写吗?「说通宗不通,长虫钻竹筒」。所以说宗说俱通才是善知识,这样真正是佛门的龙象,真正可以为世尊执掌法炬,救度众生。

  底下这些说法我们又引证一些经典,所谓「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便成魔法。《圆觉经》就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这些幻都灭掉了,这些世间都是幻,如梦幻泡影,都是幻,诸幻都灭了,可是你本觉的真心不动,本来是如如不动。但是《圆觉经》下面还有说,「幻灭灭故」,这些幻的灭,幻生幻灭都是幻,这些幻灭都灭掉了缘故,「非幻不灭」,本来不是幻的,是真实的,这就是不灭的。所以不是个空,但是你这个幻灭要灭掉,幻灭都灭掉之后,非幻是不灭的。「譬如磨镜」,古时候的镜子,脏了你磨一磨,脏都去掉了之后,光明就现了。所以幻灭以后的这个觉心,觉心不动,就如把脏东西擦去之后的那个镜子的光明显现是一样的,把这脏东西去掉,明就显现了。这个明,你只要肯透露一点,你宗通就有分了,你就不是长虫钻竹筒了。但是你得磨镜,这是真实的东西,你要去磨垢,一句弥陀也是磨垢最殊胜的办法。所以离开这个妄,就显出平等一味的实相。磨镜磨的是镜子,实际磨的是磨那个脏,你本心是无可修的,但上面有脏,这个脏要去掉。镜子的这个光明的性能不是从外面得来,是本有的,所以它就不增不减。没有一个法是从心外你得到的,所以我们不是心外求法,只是恢复你的本心。所谓暗合道妙就是它,一声佛号一声心,就用这样一个殊胜方便恢复你的本心,「垢除明现,离妄即真」。

  所以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你不要去求一个真,我怎么怎么去求那个真,只需要干嘛?把你这些个种种错误给息掉。后头还有话,「但尽凡情」,尽掉自己的凡情,那就是圣解。须知圣解亦凡情,你要知道,你心里有个执著,说这是圣解,圣解也就成了凡情。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就是本来的,不从外得。「众生之见」,我们现在这个见都是妄见,所以如来出兴於世,就是以佛的知见来叫我们开示悟入。真是什么?就是佛知见。所以我们修行就是唯须息见,我们消除了,磨那个垢,垢就是我们众生的知见,恢复我们的本明,我们的本明就是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我们本具的。

  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这一念,你起了一念这个心、这个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是过去、现在、未来。要说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应该没有了,是不是?就是现在,怎么底下还有个未来?都不是这个。也不是青黄赤白,咱们心是什么颜色?也没有形象,是长是短、是方是圆;也不是香味,也不是触法,觅之了不可得。所以达摩让慧可,你把心找出来我给你安,二祖说找不著,觅之了不可得。你找心不可得,你不能说你心没有,是不是?「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百界千如,大家这个见过,百界千如。百界就是我们有十法界、六趣,天、修罗、人、畜、鬼、地狱,这是六道;声闻、缘觉,八道,菩萨就九道,佛是十道,十界,十界之中各有十界就称百界,每一界有十如。十如是《法华经》的话,天台《法华》,就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十个如。每一界有十个如,百界就千如。这些名词大家查查字典就有,将来讲到天台会很详细讲的。百界千如都是自心所造,造了百界千如,你不能说我的心是有,得离开有无。你不可得,不能说它没有;它造了百界千如,不能说它有。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这个心性,这个实相,是离开一切你可缘可思虑的、可以分别的、可以说的、可以用文字表达的,都说不到,就离开这个。而这些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就是这些分别也不是离开咱们自心另外有个性,就是现出盆、碗、宝塔、佛像等等,它也都是金子造的。就好像水上生波,风吹波动,月亮也现不出来了。波是什么?波不就是水吗?所以这些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不离开水,而且是不离开实相,不离开我们自性,不是离开我们这个另外有自性。当然这些个东西,这些个相,都是本来离的。「要之」,就总结了,「离一切相」。所以我们自心、我们实相是什么?离开一切相;不是无一切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即是一切法。具造百界千如,它原来什么都包括了,十界什么都包括了,圣凡都包括了。十界中还有十界,详细极了,每界有十如,有体、有用、有事、有理,没有不包括的,即一切法。所以实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就没有相,即就没有不相。即就是,怎么有不相?怎么有断灭、有顽空?「不得已强名实相」,不得已勉强给它叫个名字叫做实相。我们这么体会,才能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了解这个实义。

  可见实相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当念心性的一个勉强的名字,我们也可以把它勉强叫做自性,也可以叫做我们的真心。「二祖觅心了不可得」,你不可说它没有;他底下就开悟了,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给你安心安好了,二祖就开悟了。悟个什么?悟了心,你说他没有心行吗?然而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不可以说他安心竟,就说它没有。六祖在第二次闻到《金刚经》,五祖给他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说了一大串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说了一大串赞叹自性的话。他说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生,你也不能执著自性是有,你落到有边。所以就是离四句,四句就是说对立的,自和他,或者说色和空,色是一句,空是一句,也是色也是空是一句,也不是色也不是空是一句。圣凡也一样,有凡有圣,圣是一句,凡是一句,没有圣没有凡是一句,也是圣也是凡又是一句。所以我们说话总不能离开四句,而真实的就离开四句。「离四句绝百非」,百非就是四句所生,「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所以我们这个经的体性不是思量分别,就是我们没有能够从修持,从行解相资、学修并重,达到能够前后际断。我们妄想总是一念一念相续的,我们中间有一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空档叫做前后际断。所以修行人修到这一步,你才可以开始真实来明白这些事,没达到这一步之前都是文字依通,这个地方都千万不要自高自大,要真实精进。

  所以禅宗,我们的自性是什么?咱们很多祖师的话,这都是宗门的话。「灵明洞彻,湛寂常恒」是莲池大师的话。明就是光明,明白了,灵明就是绝对的明了;彻,透彻、彻底、洞彻,就形容这个彻,绝对的彻;寂,安静,常寂光,寂;湛是清楚极了;恒就是常,常来形容这个恒。说明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是什么?是极明、极彻、极剔、极常。「孤明历历」是临济大师的话。孤明历历,孤,一切放下了,孤,还有什么?不与万法为侣,孤,但是它明,历历就不断,清清楚楚。「炳赫虚空」是德山的话。德山是棒,临济是喝,临济见人就喝,德山是见人便打,拿棍子打,德山。炳赫虚空,炳赫是光明炽盛,但是它又空。你看看,有这样的作用,有这样的威德,然而它是空,都是说自性。底下是百丈的话,黄檗的师父百丈,马祖的弟子,「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灵的光独耀,也就是孤的意思,独就是孤的意思,放大光明,迥然脱离根和尘。咱们不就是六根六尘吗?离开根尘,离开根尘而灵光独耀。这都是祖师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说明自性,给咱们大家通个消息。咱们能通消息,也就能跟祖师这样,能见到本性,不然还只是一个指路标。但是指路标也要,指路标也有好处,得通过指路标才能找到你的归宿。所以莲池大师赞叹咱们自性,「大哉真体」,咱们这个本心、实相,大哉这个大是绝乎对待的大,这个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不可以思议的,「其唯自性欤」,只有自性。

  实相的道理,上面粗粗的说明了一点。本经怎么能够称为是实相?《无量寿经》好像没有讲,像《金刚经》、《圆觉经》谈这些道理,怎么也能称为是实相为体?下面引申,引的《往生论》的话,三经一论。净土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是三经,一论就是《往生论》,世亲菩萨造的。世亲菩萨本来是小乘教,后来到了晚年惭愧,说不得了,我毁谤了大乘,跟他哥哥说我要把舌头割掉。哥哥说你有几个舌头?你忏悔割舌头,你一个舌头够用吗?你批评这么多大乘,一个舌头够忏悔吗?那我怎么办?你赞叹大乘。所以世亲后来几乎造了一千部论,《往生论》是其中之一,这是大菩萨。

  《往生论》说,「庄严佛土(佛土是要庄严的)功德成就」,佛土是依报,正报是佛,「庄严佛功德成就」,显现了佛的报身、佛的化身,「庄严菩萨功德成就」,菩萨也庄严,他功德也成就。这三者成就这种庄严,应当知道,要简单来说就是「入一法句故」,这三种庄严入到一个法句里头。这里头很有禅宗的味,一切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国土的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无量寿、无量光),观音、势至与诸上善人种种的功德,种种的不可思议,皆是一法句,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不是实相是什么?所以这显出事理无碍,虽然都是法身而显现如是这样的庄严。

  「即事而真,当相即道」,这两句话又是密宗和净土宗的特点。即事而真,这些事相都是真如。所以密宗的话,「声字皆实相」,咱们念咒有声音,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声音,这是声音;观个字种、写个咒字,这是字,声和字都是实相,就这个道理。这一切佛功德、菩萨功德、佛土功德,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正显得事理无碍,一真法界。事就是真,不是拨开了事、拨开了相去见真;当相即道,相就是道。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都是法身、都是实相,那本经还不是以实相为体吗?

  底下明朝蘧庵大师他就说,「琼林玉沼」,那些宝树是琼林,八功德水是玉沼,「直显於心源」,哪里显出来的?是本心显出来的。「寿量光明」,无量寿、无量光,「全彰於自性」,这就是自性彰明的成就,这一切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幽溪大师是接著他再引申一步,所以这个称为日月星三光,说的《弥陀疏钞》、《要解》,如日月,再加上这个星字,《圆中钞》,这是《阿弥陀经》最好的三部注解。「夫琼林玉沼」,这些宝树、宝池,「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这都是法的相。「然则直显於心源」,这些相就是心所显的,「全彰於自性」,就是彰明了自性。「顾何相之可得」,还有什么相?这一切全是咱们的心,全是咱们的自性,还有什么相?「此正无相不相」,有相就是无相,「相而无相之正体」。这一切相、一切事皆是咱们的心,皆是法身。虽然皆是法身,皆是我们的心,然而它又显现这些相,事理无碍。

  所以我们的心性是「量同法界,灵明洞彻,湛寂常恒」,这两句话刚才说过。「竖穷三际」,三际是时间,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现在穷尽三际。「横遍十方」,东西南北、上下一切,这是十方。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时间,过去是不可穷尽的,未来是不可穷尽的,空间没有一处不是我们心之所在。「极乐国土,非在心外」,极乐国土在哪里?不在我们本心之外。「百界千如」,刚才说百界千如,「皆我本具」,是我自己所本具的。「心净则佛土净」,你心里净就佛土净,土净就是我心净,何尝有一法是在我自心之外?所以本经所表示的,「所诠」就是表示,「直显本心」。经中的种种庄严,一切一切,是说什么?就是说的咱们的本心,全是彰明了我们的自性。这些相就是道,没有一个不是实相。

  所以再引一句《弥陀要解》的话,这句话是非常好的,「实相无二,亦无不二」,离一切,没有对待,没有边,光说无二又成了边,也没有不二。「举体」,依报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说法的、所说的、所说的法,「能度所度」,度众生跟所度的众生,我们所信的这个法门跟能信的这个法门,「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这一切就包括了一切,没有一个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蕅益大师的话。这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实相那个正印所印出来的,因此完全是实相,焉得本经的体性不是实相?所以有的说你们净土宗执著,又是黄金为地,又是宝树,又是什么什么。不知道这个黄金为地、种种宝树都是我们自心之显现,本来就相而无相,事就是真。「全经囫囵在一实相中」,全经全部都在一个实相之中,所以我们才说是以实相为体,就说明这是有依据的,不是任意说的。

  而且本经有三次说到真实,第一是说到「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以后都还要详细讲,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这个经就是要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怎么救度众生?为了我们,佛就是要救度众生,要「惠以真实之利」,这个法门是真实之利。阿弥陀佛成就净土,「住真实慧」,庄严净土。所以这有三个真实,一个真实之际,一个真实之利,一个真实之慧。真实之际是法相,指真如实相的本体,极乐妙土就是真实智慧之所庄严成就。阿弥陀佛摄这样一个妙的国土,来宣传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的妙法,就是要给众生以真实之利;别的利不能称为真实之利,只有这个利才是真实之利。我们要度众生,我们要给众生得到真实之利,除了这个法门,就是说别的也能给他利,皆不如此。「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极乐净土法门全体就是真实之际,也就是蕅益大师那个话,全都实相正印之所印,所以咱们这个经就是以实相为体性。

  这个体性,也就是我们最不好理解的东西,咱们今天讲完了。下面本经的宗又是极重要,我们研究一部经,要研究它什么体性,底下更重要研究它是什么宗,它所遵从的是什么,修行最紧要的是什么。我们不是光光得个学问,我们要拿这个来自觉,我们要拿这个方法去救人,让别人也用这个方法得度,那就要有个修行的方法,这都是宗。所以下一节我们来谈《无量寿经》的宗和趣,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四集)  1991  档名:51-001-000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