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上师:观香的好处


   日期:2014/10/8 1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种观香的方式是5000年前,印度遗留下来的。后来被出家和尚带进佛教,又从印度传到中国。唐朝以后又把这种观香的方式带进了禅堂里面。有些人坐禅的时候心很散乱,无法集中,因此在禅堂中间放一支香,大家眼盯着这支香,尽量做到不眨眼。过一会眼睛会感到刺痛流泪,也不要眨眼。这样观久了会使身体的气和神集中到一个点上,达到一心不乱。这样训练久了,即使把眼睛闭起来,也可以做到一心不乱,时间久了眼一闭,眼前一片光亮,是一片光的海洋。因为心中无杂念,自性的光明就会出现在眼前。古印度也有观夜明珠的,也类似一个光点,容易让人集中在那上面。通过这种观香方式让自性光出现以后,就可以观内在的光。常人闭起眼来,眼前是一片漆黑,观不到光,什么时候闭起眼来一片光亮,身心自然敏锐,智慧自然打开。如果从治病的角度讲,白内障、青光眼、散光等眼疾,通过观香,治疗效果非常奇特。治疗近视眼则需要一段时间。长期静坐的人看远处会看得清楚,看近的地方反而不清楚。黑眼珠对应肾脏,白眼珠对应心、肝。如果通过坐禅把肾水激活,首先滋润的就是肝。一双眼珠会很明亮、很清澈。如果生理上没有协调好,这股力量上来后,眼中会充满血丝。如果不会对治,拖延时间要长些。为什么一些静坐的人会眼珠充血、牙疼、耳鸣、头疼?那是因为头顶这朵莲花未打开,如打开了,头顶像个烟囱一样,下边的力量上来后会从头顶出去。头就不会胀痛,眼不会红肿。佛教里许多念经、持咒、唱诵,为什么要保持古印度的梵音呢?有的为什么不翻译成汉语呢?一方面是按汉语读音会把原本的意思错掉,另一方面咒语的力量会失去很多。众所周知“阿弥陀佛”,现在许多人都把它念成“a弥陀佛”,实际念错了,把古人的东西改掉了!你们现在可以感受一下,“e”和“a”有什么不同,力量出去的不一样。“e”是从头顶出去,“a”是从嘴巴出去。尤其是净土宗,特别强调临终时从头顶出去,才能往生西方。过去古人对每个咒语的发音,是通过禅定修证后才决定的,而现在的人念咒语都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古人是一代代传下来。即使是写出来,也还是要口授亲传。而现在的人误以为自己识字,照经书去读就对了。固然心诚能感应,但如果读音准确岂不是感应更快吗?如果只要心诚就能入道的话,那还要法门要师父干什么呢?如不诚心,师父传你一个方法,自己去修。也只能达到4成,绝对达不到5、6成,7、8成更不可能。因为越往上修越需要诚心,才能感应。越往上修越靠的是内在的改变。内在不改变,层次无法提升。因为“方法”属于有为法,“道”是无为法。《金刚经》中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像一个拐杖是用来帮助你学习走路的,当学会走路了,还要拐杖干什么?拐杖必须扔掉。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修了十几年还上不去?就是因为只在方法上下功夫,被法所转。天天观香、念咒,好象在例行程序。心根本未入道。就目前大家的情况来讲,方法还没有掌握熟练之前,不能抛弃方法而直接进入心态。刚开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规有矩,掌握了以后,没有规矩,直接进入核心。为了学习静心,开始须借助于一个方法。当心能静下来以后,就可以不用方法,也即可以抛弃方法,直接让心静下来。如果你还在借助于一个方法,这说明还不究竟。如果在这个山洞里环境好你能静下来,一旦离开这个山洞,到了十字街头心静不下来,说明你的“静”还是靠环境生起的,这种静心的功夫又有什么用呢?住山洞是一个阶段,最终是要到红尘中去用。尤其是学佛的人几乎都有这个毛病:自己打坐怕人吵。如果是刚开始这样还可以,学佛好多年了还这样就不行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修行方法。一个人独自坐在屋子里打妄想不知道,大家在一起别人惊了你,实际是打断了你的妄想,使你的妄想打不下去了。不可能干扰你的禅定。说好听一点是打断了你的思想。 

我曾经讲过,如果修行10分为圆满,在山洞里只能修到4分,剩余几分要在红尘中修圆满。从另一个角度讲,如不住山洞,而直接到红尘中去修,被转进红尘还不知道,所谓“沉迷红尘”、所谓“不被境转”,那是有个觉知在与不在才会是这样。“觉”是不迷,“知”是不乱。就像遇事昏了头,不知怎么做,叫“乱了手脚”。如果我们通过某种方式把觉知培养出来,会感受到有个无形的东西永不间断。就像呼吸一样,气流永不断掉。呼吸断掉人会死掉,觉知断掉就会迷失。有的人在这儿坐了几个小时,突然醒来不知道刚才在干什么。这与打坐入禅定超越时空是两码事。后者是处在清醒而又在定中。觉知像一面镜子一样,一直保持一个清静的画面。即便偶尔出现一点杂念,你会在画面上看见,它根本破坏不了这面镜子。有时修行人也会发火,但功夫够的话,影响不了心灵上的这面镜子。就像一堆火很大,燃烧得很旺,泼一瓢水上去,根本扑不灭这堆火,相反火焰会更高,如同浇油一样。这就是处处能定,个个能定。对于有禅定功夫的人来说,每件事让他听到、看到,但他不会被所听所看干扰。这是功夫,不是理论,没有这个功夫没办法感受到。要达到这种功夫,一方面靠静坐,另一方面靠待人接物、处事锻炼自己的心态。为什么过去的修行人要闭关—参学—闭关— 参学?就是要静了动,动了静,互相轮流交换去锻炼。 

如果说大家这段时间修行得很好的话,通过你的眼神就会知道。心里一丝不挂,提得起,放得下,眼睛里非常空洞。而不是感觉到眼睛非常有神、有智慧。如果一个人处在深层禅定中(我曾经看见一个圣人)你和他对视,感觉就像一切全空了,什么都没有,二者全部消失。有时甚至空洞得让你感到有一种恐惧。那种空洞感就像自己置身于大海中一样。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他很难度众生,必须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才能接近众生。可以想象:因眼睛中没有生气,所以就像寒冷的冬天,一个人走在旷野里,没有一丝暖气,那种萧条。一旦从这种境界中走出来,又是一片风光!自信、和蔼、慈祥,全部在他的眼中呈现出来。 

你们每天晚上有没有在打坐?一定要养成一种习惯,睡前打坐30分钟,越长越好,直到不能坚持。关掉灯、闭上眼,眼前是不是一片光明?内心的杂念会看到。如看不到杂念,说明离道还很远。如果能看到,降伏不了,说明禅定功夫不够,但已上路。如果能降伏了,说明已有一定的禅定功夫了。这样继续深入下去,不但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同时也能看到别人的起心动念。之所以我们现在看不到对方的起心动念,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比对方还浮躁,还混浊。就像两面镜子对照,干净的能照见不干净的,而不干净的则照不见干净的。没有妄念内心自然清净。当你把整个身心都静下来以后,心脏的跳动声,血液的流动都能听到、看见。动一个念头不仅看得见,还能听得到。如达到这些境界以后,再往上修,必须靠整个内在本质的改变,否则是没有办法的。 

吸气时气沉到丹田。但思想不在丹田,仍放在头顶上。这要经过一个过程,就可达到一心多用。刚开始的时候呼知道呼、吸知道吸,如果思想随着呼吸,吸进吐出,妄念产生不了,没有机会分神。思想和呼吸一体,就没有妄念。平时有妄念只是觉察不到,如能觉察到妄念,实际上是妄念减少了。 

修行的方法明白了,但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真修实炼、实修才能掌握。就像学开车一样,只用5分钟时间,就可以把开车的方法告诉你了,但要真正会开车,必须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要养成一种习惯,在睡前和起床后要坐一坐。因为这时的杂念比较少。修行要养成习惯,每天没有做这件事好象缺点什么,感到不习惯才行。要修,就要真修啊。糊糊涂涂的没有用。功夫不会出来呀。不能掺假进去,心态不放平,不敞开,质量上不去,因为这里边有假的东西存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