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不去牵挂任何的事物


   日期:2014/10/12 2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慈航般若】不去牵挂任何的事物 - 贤宗 - 贤宗法师

佛教禅坐的终极教导是「放下」。

酌留空间,别黏着事物;握持,但别黏着。握持它正好够长的时间去思考它,明白它,然后放下它。你不须要去了知整个全部,对于佛法修行人来说,只要这么多就够了──去了知,而后放下。

将心训练到它稳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经验为止。那么,事物会来,不过,你会觉知它们而不执着。你不须要强迫心和外尘分开。在你修行之际,它们自然会分开,显露出身与心的基本元素。

要将五蕴从烦恼(杂染)和执着中分隔开来,就好像要在森林中清除树丛而不砍树一样。一切都只是不断地升起与消逝罢了──烦恼并无立足之地。我们不过是跟五蕴生、死而已了──它们只是依着它们的本然来、去罢了。

所有好的修行最后都必须回归到一个本质──不执着。最后,你必须放下所有的禅修法门,甚至连老师都要放下。如果一个法门能引导我们放下、不执着,那么,这就是正确的修行了。

即使连定(平静)都不该去执着。 将它──所有的执取与评判,都放下,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于是,在那寂静之中,便能够使自己去看透整个假相的我,没有任何一点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内心宁静及觉醒时,就自然地、自在地达到这种觉悟的境地,没有恒常的自我,里面什么也没有,那都只是意识的把戏罢了!

倘若你不「想要」,那么你便不会修行;但是如果你因欲望而修行,你却见不到法了。我们带着欲望修行,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便不会修行。「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正如椰子,这肉、皮和壳全都在一起,当我们买椰子时,我们买整颗;如果有人想来指责我们吃椰子壳,那是它们的事;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作什么。

坐禅不是要「得」到任何东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我们就「生」在我们认为事物为「我所有」的当下──从「有」而生。无论执着什么,我们便「生」和存在当下。「存在」意思是「生之领域」:感官欲望生于色、声、香、味、触和法中,与这些事相认同;心,紧紧地执持且黏着在感官欲望里。了解在心中生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它们是短暂变化的,它们生起、存在、消失。它们就只是那样。它们没有自我或存在,它们既不是「我们」,也不是「他们」。他们是不值得执着──没有一样值得执着。

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生与死二者都是建立在执着「诸行」、怀想「诸行」上面的。 如果你执取对某人的瞋怒的感觉,你就会感到生气,这算什么修行?

如果你想要让生命继续延续下去,只会给你带来痛苦。但是想要立刻死或快点死不也是苦吗? 修行者的心不会到处驰散,而只会安住在它那儿。善和恶,喜和悲,是和非升起时,他觉知一切。禅修者单单知道它们,却不允许它们「弄湿」他的心;换句话说,他不会去执取任何一切。

如果有人咒骂我们,而我们却没有自我的感觉的话,事情就会停在话语上,而不会受苦。如果不悦的感觉生起,我们应该让它停在那里,觉知感觉并不是我们。 没有人能教你这个(真理),只有当「心」亲自了解时,它才能灭绝和舍弃黏着。

欲望一直存在着,这只是心的一种状态。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却没有黏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欲望       牵挂)(五明学佛网:欲望       牵挂)  

 雪漠:别落入欲望与贪婪的蛛网 

 卢志丹居士:幸福感并非欲望的满足 

 高月明居士:为什么说心理疾病源自对本能欲望的压制 

 传喜法师:欲望无止境知足是快乐 

 蔡礼旭:一个家庭假如放纵了一个欲望,这个家也会败! 

 当你不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你会发现自己更有自控力了! 

 嘎玛仁波切:为了欲望没有不敢吃、不敢杀,就是灾难随之而来 

 嘎玛仁波切:内心充实富有,就不会被欲望和财富所累 

 只有控制欲望的人,才能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有时候欲望太多,喜欢吃喜欢买东西,怎么办? 

 念南无莲花尊丰如来马上断除强烈的欲望 

 净土法门法师:欲望能够有节制可以得它的乐,不受它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