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介绍

 百年高僧之:舍身虱子的仁里禅师


   日期:2014/10/18 15: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仁里禅师字尊美,俗姓王,是湖南邵阳人。他生性纯朴,求慈从善。可是,大不幸的是,当他还十分年少的时候,父母便双双亡化。这样,无依无靠的仁里就来到家乡附近的青云山,出家做了和尚。长大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又师从岐山寺恒志法师受具足戒。

    这位恒志法师在当时是位鼎鼎大名、法缘隆厚的高僧。他以宗规严厉、不稍宽假而著称。仁里却不负厚望,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慧根与聪颖,再加上勤敏努力。在师尊的棒喝之下,很快,便乘戒修通,冤亲等慈,道业日盛,而归依之人也越来越多了。

    清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左右)邵阳城北的僧俗缁素,在白云岩关集资创修了一座昆庐寺,共同商议,一致同意劳请学佛初成的仁里禅师出任住持。仁里禅师答应后,就兴致勃勃、精神抖擞地来到这里。这白云放眼望去,果然是岩崖高耸,壁立万仞;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头顶之上,则白云悠悠,祥瑞冉冉……这么一处林壑幽险、风习浑噩的地方,自然是人烟稀少、碧草连天了。仁里禅师一见,不觉心为之大喜。他决心努力开山,创建出教宗又一处丛席。

    在他的努力下,果然没过多久,而禅侣蒸蒸,归者如流,过荒僻野地的毗庐寺成为了远近僧众仰慕的一处寺院。

    当时,在邵阳城东又有一座点石庵,这还是当年湍愚禅师开化弘法之所。但是,历经百余年之后,风风雨雨,霜打日晒,原本十分庄严、华妙的寺庙栋宇剥落,殿堂坍塌。庵中僧众听说仁里禅师法音响亮,又距此不远,便决定请他前来住持古剃,使它再展昔日繁荣,返现生机。

    仁里禅饰果然以弘教护法为己任,一闻人请,便慨然振锡而来。几年之间,他四方化缘,积聚钱粮;又我亲自延工选材,督促指挥,终于使得一座巍巍古刹毕现当年荣光,殿阁楼台,红墙黄瓦,照耀山谷。人们见了,无不争相前来朝拜、参谒,香火重又大为兴盛。

    到清光绪丁未(公元1907年)的冬天,说法弘教,从不懈怠的仁里禅师已变成了一位垂垂老宿,但他却依然登坛弘法,鞠躬尽瘁。这时,他在毗庐寺传戒说法,已然桃李纷芳,有一百九十多位弟子出自门下了。对这些门徒弟子,他始终诱掖孜孜,不倦津梁。但是,他却又屡次为寺中没有佛教典籍丛书《大藏经》而苦恼。因为,仁里禅师深知,自己的这些弟子虽然勤勉学佛,但是,如果他们不亲自攻读佛教秘要的话,最终还是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因此,眼见着自己一天老似一天,尘缘无多了的仁里禅师,便发下誓愿,决心乘自己尚能行走的时候,四处访求,务必为寺院搜罗到整部煌煌大典《大藏经》。

    于是,年近七十的黄发老宿便开始了他艰苦卓绝、世人惊叹的京师之行。前后历经三年时光,屡历风霜,备极辛劳,终于如愿以偿。

    而就在这自邵阳北上京师又南返故寺的千里跋涉中,仁里禅师沿途探访古寺名刹,与当时各位高僧探讨经律,互赠偈颂,诗词唱和。其中,尤其是仁里禅师一路颠踣,迤逦来到著名的天童寺时,与当时寺中高僧敬安禅师的诗词唱和引人注目。

    在天童寺,时正炎夏,敬安(字寄禅)禅师听说大名鼎鼎,法趋一方的仁里禅师法驾光临,就特别迎请他上山消夏。当然,名为消夏避暑,实际上却是彼此间参勘探求,相互发明佛法,以求更加精进。一个炎夏过去,彼此之间都不觉十分敬服,而法缘佛意也就更加深厚了。当仁里禅师就要启程时,敬安禅师书赠诸多诗句、偈颂,以相劝勉,内容却全都是仁里禅师自己的平生懿行,或者干脆就是他这次行旅途中的见闻与境遇。

    其中,颇多诗句、偈颂均有可探着,这里估且采撷三、四以供赏鉴。

    敬安禅师曾经赠送给仁里禅师这样一首偈子:

         多生忍辱运悲深,刀割香涂不动心;

         蚤虱纷纷来乞食,舍身为彼立丛林。

    原来,就在仁里禅师居止天童山寺的时候,时正炎夏,他却一袭僧袍,百衲其衣。尤其是因为久未洗涤,上面沾满了跳蚤与虱子,有人见了,就替他用手捉住剔除。但是,仁里禅师却劝阻住了他们这一好心的行为,还笑着说:“我已决心舍身而为它们立一丛林,为什么要把它们赶走,而违背了我的初衷呢?”僧侣们一听,不觉大为惊叹。

    仁里禅师喝水的时候,特别担心水中有什么小虫子一类的生灵被他不小心而喝入腹胃之中,所以,他在喝水之先,总是先用一个细纱袋将要饮用的水过滤一遍,然后才去喝。因此,敬安禅师又写了一首偈子赠送他:

        锡杖绳床手自将,广行方便作津梁;

        欲知德被昆虫细,看取随身漉水囊。

    还有一次,仁里禅师一路爬山涉水,艰辛而行,可是,这天晚上,他好不容易赶到一处佛庵,请求借宿一晚。这佛庵中的僧侣不知怎么一来,居然狠下心来,拒绝了一位同门佛徒的请求。当仁里老禅师正要向庵主详细说明自己的情况时,庵主却居然大为生气,怒气相向。但仁里老禅师却任由他棒喝责骂,并不申辩、还口。可是,天早已黝黑,夜色深沉,仁里禅师见前不着村,后不巴店,前后望去,渺无人烟,便决心借庵檐之下,权且暂憩一宿。但荒山野外,又实在难以成眠。于是,他便开始诵卷;过了一会儿,月出东山,清辉朗照,课诵已毕的仁里老禅师看见佛庵边上芳草萋萋,荆棘蔓延,正好房檐下又有一把锄头,他便干脆不去休息了,抄起锄头,替庵寺除起野草杂荆来。后来,这叮叮梆梆的锄草声终于感动了庵主,他走出庵来,向禅师礼拜不已。

    听说了这个故事后,敬安禅师兴趣顿生,又写了一首偈颂赠送给仁里禅师,对他勖勉有加:

        闻师行脚宿山庵,饥吃拳头味亦甘;

        月出窥园犹拔草,令人思念每生惭。

    仁里禅师早先住持点石庵时,常常庵中缺粮少米,忍饥挨饿,但他却依然从不拒绝四方僧俗,凡有所请,一并纳入庵中;即使庵中止剩下一粒米粮,他也绝不私吞,而是与大家共享。所以,敬安禅师又有诗偈称赞:

        点石庵中苦异常,平居十自九无粮;

        唯将一滴清溪水,散作醍醐上味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我们却不难从中发现仁里禅师那清迈超越的道品风貌。

    至于仁里禅师自己,虽然他专心持念,努力修为,但是,禅景清超,他也不时吟咏。比如,他曾吟咏了一首《除夕》诗:

        清闲佳趣在森泉,淡薄风光不世缘;

        瓦龛通烧松火暖,吵铛烂煮莱根淡;

        从来处富争浓艳,自古居贫断爨烟;

        输我山僧忘岁月,不知明日又新年。

    到了中华民国癸丑(公元1913年)十二月初,仁里禅师偶感身体有所不适,便知自己尘缘将尽,不日即将大行西去。就这样端坐二十余天,天天诵佛念经,从不稍懈。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仁里禅师便已知归期在即,于是便沐浴更衣,合掌西向,诵禅半响。然后,只听得他大叫一声佛祖的法号。时年便圆寂西去。时年七十五岁,僧腊五十五年。后来,他的弟子给他建塔于点石庵左。

仁里禅师一生坚忍精进,形容枯寂。他患有口吃的毛病,期期艾艾,言语不畅;但时,他笔下却极为流畅,洋洋洒洒,千言立就。自从投身佛门之后,他便只是长坐而已,从不卧床休息,竟然做到了五十年如一日。他又从不蓄积私财,不论冬夏,都只是身上那件僧袍而已,此外身无长物。自从他参透了父母未生前一句证通慧悟,便翘心净土,四十多年,从无二心。到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得归净土。僧徒道众,无不景羡不已,祭祀不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百年高僧       仁里禅师)(五明学佛网:百年高僧       仁里禅师)  

 百年高僧之:不喜尘俗的昙云尼师 

 百年高僧之:生前持戒精严临终瑞相往生的清贵尼师 

 百年高僧之:普通的行者瑞经法师 

 百年高僧之:人天导师虚云法师 

 百年高僧之:达缘老和尚 

 百年高僧之:舌根不坏的宏林法师 

 百年高僧之:一代圣僧离欲上人 

 百年高僧之:八不头陀道阶法师 

 百年高僧之:数十年如一日的际华老和尚 

 百年高僧之:具足智慧,心胸宽大的昔珠法师 

 百年高僧之:无滴碧水汇成河的东日法师 

 百年高僧之:智慧过人的思摩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