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90集)


   日期:2014/10/18 17: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老法师:大家请坐,好,开始。

  学生: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时时作临终想——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四)」。

  一、念佛秘诀。生死心不切,大家都很著急,不少人在问:怎样才能生死心切?如何对治生死心不切?我们曾经在历代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面去寻找,寻找念佛的秘诀,最后发现六个字:时时作临终想。历代祖师传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就这六个字:时时作临终想。浓缩起来就一个字:死。对於「死」这个话题大家不要忌讳,有人谈死色变,我们往往该忌的东西不忌,不该忌的东西去忌。古人说:现在即须畏惧死亡,临终时则无所畏惧;我等相反,现在无所畏,临终时唯以手抓胸,手忙脚乱。大家都羡慕海贤老和尚念佛的功夫,他念佛的功夫怎么成就的?每一时、每一刻都当成今生最后一刻,拼命念佛。生死心不切,从哪里下手?从痛念无常下手,时时作临终想。

  宋朝草庵禅师写了一篇《念佛诀》,简单扼要,不到三百字。这篇开示很短,但可以说是历代祖师开示念佛秘诀的经典代表作,对指导我们念佛非常宝贵。草庵禅师在《净土圣贤录》榜上有名,往生极乐世界。《念佛诀》: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难念;西方极乐世界谁不愿生,而罕得生者,盖念佛之人未得诀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头上,境缘自然冷淡,情爱亦自轻微。名利势豪,向此处俱用不得;见闻知解,到此时也行不得。四大各离,将何所靠;孤魂无主,安得自由。此时不见弥陀,恐逢罗刹;不生净土,恐入驴胎。莫视此事为缓!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将此事为轻,错过今生,沉沦永劫。是一切事无如生死大事,则事事皆不切之事。於一切时总作临命终时,即时时皆念佛之时。如是念佛,斯为切心。如是切心,方生净土。须下死功夫,才成净业。常念死时节,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阶梯,是诚念佛之妙诀也。

  二、且不死心。且不死心就是认为自己暂且不会死的心,这是我们普遍的心态。大家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终究难免一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生命是很短暂的念头和想法大家都有,但是却在每一个日子里,天真的认为死神不会在今天降临,就这样直至命归黄泉的那一刻,都执持著自己万寿无疆的念头。我们不是认为自己不会死,而是总认为:还早、还早,还没有轮到我死,我今天不会死,今年也应该不会死。这是我们内在、隐形的心理状态。所以,念佛修行的大事一拖再拖,今天等明天,今年等明年,总认为还有时间、还有时间,而往往在这个等的过程,无常突然到来。死亡从来不会跟我们提前预约,回想一下亲朋好友,不少人都在认为我还不会死的心态中死去,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位老人生病卧床,那天要求她儿子炖一碗燕窝给她吃,吃完之后,她跟儿子说:我还不会死,我不会那么快死。然后她儿子就去上班了,结果在去上班的路上,就接到电话说母亲已经断气。

  生生世世,我们多是久住恶道,假使少部分时间偶尔来一下善道,也多是投生在不能修行的地方,纵然难得有一次得到能够修行的人身,但是没有如理修持正法,原因就是这个且不死心。总是想著我还不会死,因此修行不精进,这种状态害了我们一生又一生。有一位藏传佛教公认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特地前来拜访,请求传法。成就者什么也没传,经过再三请求,成就者拉著他的手诚恳的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这样重复三遍,并告诉修行人:「上师的诀窍没有别的,我也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诀窍了。」康巴人听完后,依此教言精进修持,终获成就。人家说,某人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其实每个人都要死,我们没有一个不死的,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古人告诉我们: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以念死来策励我们赶紧念佛,时时作临终想。

  三、死期不定。《集法句经》云:「上午所见多人之中,便有下午不见而亡者;下午所见多人之中,便有次日上午不见者。」生命非常脆弱,就像泡泡,随时可能破掉。我们看小孩子吹的泡泡,它就算平平稳稳在空中飞,说不定什么时候碰到障碍物就破掉了。而我们的现状,古人举了一个比喻:譬如从险峻的高峰坠地,在下堕空中的过程,我们还快快乐乐,若无其事,不知道赶紧念佛,随时啪的一声坠地,终将粉身碎骨。我们自从受生之后,就像待宰的羔羊被牵往屠宰场一样,刹那刹那的被牵引到死亡面前。与上个月相比,这个月更接近死亡;与昨天相比,今天更接近死亡;与白天相比,夜晚更接近死亡;与上一刹那相比,这一刹那更接近死亡。死亡并非像你忆想的那样缓慢而充满规律,它所出现的方式、因缘及时间永远是无法确定的。由於死期的不定,你又怎能保证明年、明天或下一时刻自己不是在恶道中辗转呻吟?所以死亡不会等待谁浪费了大量时间,还能轻松充分的做好迎接它的准备后,姗姗来迟。故当你看到死亡的迅猛与怖畏后,要放下对世间的追逐与执著,努力修行以图改变命运!

  现在车祸的发生率极高,我能保证自己出门不遇上车祸吗?无法保证。几年前有位父亲去接放学的儿子,儿子刚出校门,见到父亲就高兴的跑过去。这时突然来了一辆卡车把孩子撞飞,当场死亡。父亲被突如其来的惨祸惊呆了,哭著朝孩子跑过去,刚好一辆轿车从他后面开来,把他当场压死。孩子的母亲听到丈夫和儿子双双毙命街头,无法接受,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家里的祖母一天中失去了儿子、儿媳、孙子,心脏病发,也在抢救无效中死去。再想想,我能保证在哪种威仪中不死?走著会死,站著会死,坐著会死,睡著会死,口里吃东西时会死,大笑时会死。有人走著,突然倒在地上,就再没有站起来;有人在月台上站著,被挤到铁轨上压死;有人吃东西一口堵在喉咙里噎死;还有个清朝官员私吞赈灾银两,前一刻还睡著,突然坐起来,口吐鲜血而死。往昔我们造了那么多业,怎么能保证下一刻决定不死?黄檗禅师说: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办,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在面对死亡时,我有什么把握?按照多数人目前的情况来看,死后不堕三恶趣的把握都没有!但是,只要一心靠定阿弥陀佛,就可以在临终往生净土,彻底脱离轮回苦海。所以,早一天念佛,在死时就能多一分把握。

  四、今日必死。死无定期,即在今日以后,百年以前,死亡已定,而在此中间时段,死亡何日来临亦无固定日期,即今日死或不死,皆无法决定。譬如,有一猛利无比的大敌人,从今日起至某日间,知其决定会来杀害我,然而不知何日到来,必须日日对彼谨慎防备。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也应当如此,日日谨慎防备。所以古人教我们,把一向今日不死的心态,转变为今日必死的心态,每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应该干什么?当然是连命都不要的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哪里还会去忙毫不相关的世间俗事?果真发起今日必死的心,日日如是,念佛功夫自然得力,像海贤老和尚一样。《竹窗随笔》中有一则公案:一位僧人常年患肺结核,却未生起必死之念。若对其提及死亡,便会不悦。时莲池大师命人转告,望其速速筹备后事,一心正念。彼却言:「男子生病,最忌生日前死去,待生日后再做考虑。」当月十七号为其生日,岂料十六号便猝然而逝。此僧死前数日,仍执著今日不死,故未筹备后世之事,下场极为可悲。

  五、痛念无常。古人教我们,无常不但要念,而且要痛念。你思惟无常,思惟到有一种痛感,这种痛感策励我们去念佛。无常随时会来,来了我不念佛、不往生,我到哪里去?一旦真的能够痛念无常,我们的念佛没有问题,个个功夫得力。我们深有体会,没有无常心而绕佛,只不过是让脚白白的疼痛而已。念佛念不下去,提起无常,无常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原动力,推动我们拼命念佛,一刻都不敢放松。我们念佛懈怠、懒散,晃晃悠悠,原因是没有如救头燃的紧迫感,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很多。

  举两个无常的例子:一,这是我很多年前在杂志看到的一则真人真事,但印象还很深刻。二战期间,有一对夫妇逃难,跑了一天很累,来到河边,两人想洗洗脸、喝口水再继续跑。两人在岸边同时趴下身体捧起河水来洗脸,抬起来的时候,丈夫的头瞬间不见了。因为当时炮火连天,子弹飞行的速度非常快,当丈夫抬起头的一瞬间,正好一个弹片飞过去,把他的头削掉。妻子当场发疯。这就是无常,没有料到的。

  二,《明宫史》里记载: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西南王恭厂一带,发生了一起破坏惨重的灾难。这天早上,天色皎洁,忽然空中响声如吼,从东北方逐渐传到京城的西南角。随之灰气涌起,屋宇动荡。忽然空中一声巨响,好像天崩塌下来一样,四周顿时一片漆黑,像乱丝、像五色、像灵芝形状的烟气冲天而起,很久才散去。东自顺成门大街,北至刑部大街,长约三、四里,周围十三里,上万间房屋和两万多人都变成粉碎状,瓦砾、人头、手臂、大腿、鼻子、耳朵等纷纷从空中落下。一瞬间大街上的碎尸堆积如山,散发出浓烈的血腥味和焦臭味。不但人员伤亡惨重,包括驴马鸡犬都同时毙命。在紫禁城里施工的两千多名工匠,从高高的脚手架上被巨大的响声震落,绝大多数工人被摔成肉饼。成片的树木被连根拔起,飞落到远处。石驸马大街有一尊五千斤重的大石狮子莫名其妙的飞出顺成门外。象来街的皇家象苑房全部倒塌,成群的大象受惊而出,四处狂奔。有个坐著八抬大轿的女人正好赶上这场劫难,轿子被砸坏放在大街中央,里面的女人和八名轿夫全都不见了。有个人正跟六个人讲话,突然他的头颅不翼而飞,身体扑倒在地,旁边的六个人却安然无恙。

  我们总是觉得,无常是别人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错了,无常发生在他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们常常给别人助念,有没有想过,不定哪一天,会是别人给我助念;我们常常给别人写牌位,有没有想过,不定哪一天,就轮到别人给我写牌位,我变成已故的某某人。佛经说,火烧头燃,尚可暂置,无常盛火,应速除灭。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个老人死后见到阎王,责怪阎王不早告知其死讯。阎王回答说:我早告知过了,你的眼睛视力渐渐模糊,这是一次告知。你的耳朵渐渐听不清了,这是二次告知。你的口齿渐渐损坏,这是三次告知。你全身一天天的衰弱……告知你很多次了。这是针对老年人说的。一个少年也责怪阎王:我眼睛明辨、耳朵灵敏、口齿利索、身体强健,阎王为什么不早告知我呢?阎王回答说:也有告知你的,你自己没有察觉罢了。东边邻居有四、五十岁就死亡的人吧?西边邻居有三、二十岁就死亡的人吧?还有不到十岁,以及幼童婴儿而夭折的吧?这不是告知吗?良马看见鞭影就前行;一定等到锥刺入皮肤的,那是懒怠的劣马了。后悔感叹就来不及了!海贤老和尚往生前一天下午,还和弟子们一起在菜地里干活,与平时没有两样,没有人会想到他要走了。这是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深刻的无常课,示现无常,我们看懂了吗?

  六、走出误区。很多很多的同修说,太忙没时间念佛,等老了、退休了再念。这是无常心没有生起来,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天如禅师《净土或问》中详细解答这个问题,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弥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於生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谬之言也!砒霜鸩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於砒霜鸩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己,又且误赚天下曰僧曰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尔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著一种,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尔不得了也;便须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到那时要闻佛名不得了也。直饶尔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螃蟹落汤,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未老以前,正是少壮之日,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有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尔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尔更道,且做世间事业,尔真痴人,说此痴话,敢保尔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哪一件有实效?哪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尔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尔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又不见死心禅师道: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待老来方念佛。好教尔知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有几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尔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问曰:上文所云抖擞身心,拨弃世事。今世网中人,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闲者,则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问苦乐逆顺、静闹闲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轻者,亦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冗忙之极,顷刻无间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或忏悔、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须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唯决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七、抓紧念佛。《入胎经》说:人寿一百岁之中,有一半时间是被睡眠睡掉,最初十年幼稚无知(没有修行的意乐),最后二十年衰老无力(没有修行的精力),中间二十年又因愁叹苦忧和瞋恚等烦恼耗去许多时间,从身体所产生的种种疾病,又耗去了一部分光阴。七除八扣,真正能修行的时间少之又少。古人说:假如一个人的寿命是六十年,这六十年中,除去饮食、睡眠、疾病,其余能修行的时间尚且不到五年。就说这五年,我们都用在念佛吗?声声佛号都是真信切愿吗?明代一元大师曾作诗云:「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时时作临终想。

  东抄抄,西摘摘,拼拼凑凑成这篇报告,不过这篇报告正是在广释印光大师的一个字:「死」字,这个字含义无穷。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自了法师这篇报告,是提醒我们对於求生净土要早做准备。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看到媒体的报导,电视的播放、还有网路,我是不接触,但是能够体会得到。昨天晚上我看了一片光碟,是香港一次讲座里面录下来的,节目做得非常好,宣扬传统文化。当中插了一些新闻报告,我看到之后很有感触,这些新闻报告实际上是提醒我们,社会的动乱会造成严重的灾难。心地稍微清净的人都能看得很清楚,确实跟古大德所说的,「人命在呼吸之间」。我们有没有这个高度的警觉心?很少人有。

  我每天念佛、拜佛、绕佛,每个念头都是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往生。我自己相信,我总有一天会见到阿弥陀佛,他带我到极乐世界。为什么?我天天念他。我对於现前这个世界,多灾多难,度过了八十多年,没有丝毫眷恋。为什么还有些事情我要做?那是随缘,「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是有助於正法久住,有助於接引大众,特别是净宗法门,我遇到了,我会做;我没有遇到,我不会去找。我所找的,就是求阿弥陀佛早一天来接引我,其他的都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同学们对於我,也别想著我会能住多久。这个事情很多人问我,我说我不知道,我没有神通,阿弥陀佛知道。不定什么时候,阿弥陀佛就带我走了,我毫无留恋、毫无牵挂,这真的。为什么?这几十年在大乘经论里面,完全明白了,这个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假相,根本不存在。

  弥勒菩萨说得最清楚,所有的现象都是在高频率振动之下产生的幻相。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不离一念不觉,一念不觉就是动相,一念不觉就是阿赖耶。自性里头有没有一念不觉?没有,一念不觉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迷失了自性之后,他把这个东西当作真的。如果真正知道那是假的,我们的心就定了。定是什么意思?身心世界彻底放下了,这就定了。不但世间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了,《金刚经》大家念得多,《金刚经》上就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是世间法,法就是佛法。为什么?佛法是因缘生,佛法是假的,佛法是从迷失自性而建立的,帮助众生回头是岸,众生只要真的一回头,就没有佛法了。如果再念著佛法,又迷了,被佛法迷了,那就错误了。自性清净心中一法不立,没有一法,这才叫清净。

  但是自性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微妙境界,它虽然一法不立,它又能现一切法。怎么现的?感应,众生有感,自性是自然有应。为什么会有感应?因为真妄是一体,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真心不动,妄心动,所以一念不觉就是妄心动了,这个现象在佛法里叫它做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一念不觉,通常我们在学习课堂里面,常常说的起心动念就是的。但是起心动念这句话很不好懂,真正懂得的人真的是不多,因为这个起心动念是极其微细,依弥勒菩萨的说法,高频率所产生的现象。这个现象有精神现象、有物质现象,频率多高?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一秒钟。我们今天看的电视,数码电视,最先进的电视,一秒钟是一百次,频率生灭是一百次。我们实际这个现象里面是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你怎么会知道?它就在现前,包括我们身体,一切现象都是在这个频率所产生的,根本它就不存在。

  《金刚经》上说三心不可得,那心就是念头,前念过去了,不可得;现念,说现在,现在过去了,不可得;未来的还没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这说真话,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修行修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的方便,黄叶止啼而已,不是认真的,但是把众生欲望的目的都满足了,不是究竟法。究竟法,必须要放下。般若讲得简单、讲得彻底、讲得圆满,一切都是诱导我们回归自性的。真正回归自性了,佛教导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自性什么样子?《般若经》上所说的,不可得,如果有所得,那就错误了。为什么无所得?一切法、一切现象是自性变的,你真的回归自性,你知道整个宇宙是你自性变的。

  因此我们现在还没有觉悟,还迷在六道里头,六道里面一切的因果,自己要完全负责任。有没有天堂?有。天堂从哪来的?自己的业识变现的。有没有地狱?有,也是自己业力变现的。上帝有没有?有,自己业识变的,统统离不开业识。能现能生是自性,惠能大师讲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所生所现。自性所生所现,实际上是一真法界,我们叫真,只有这一个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十法界是假的,六道是假的,梦幻泡影。为什么会有假的?假是通过阿赖耶,阿赖耶会变,自性它能现,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把它变成十法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与任何一个人不相干,自己变的。

  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著人事物,这是我们境界,起心动念太重要了。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无量寿经》的经题上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觉悟的心),清净平等觉,你完全生活在真相里头,这个真相就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自然现前。你起心动念了,降了一级。住在一真法界里面,就是实报土法身大士,统统是明心见性,统统是不退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如果起心动念,就降一级了,降一级变成什么?三乘菩萨。三乘菩萨住哪里?住十法界里面菩萨法界、佛法界,住这两个地方,比我们高。我们为什么?我们不但有分别而且还执著,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有,全有在哪里?在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堕进去容易,出来好难。今天我们遇到佛法了,佛法有无量法门,只有一门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回归实报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回归实报土,这法门不可思议。虽然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门门都能通达实报土,无量法门,门门都通达。问题有的路好走,有的路不好走,这一点要知道。净土法门不靠自己,完全靠阿弥陀佛,所以叫他力法门,完全依靠阿弥陀佛。只要你真正相信,没有丝毫怀疑,丝毫怀疑会障碍你不能往生,要真信、要切愿,我的愿真实,我不想住这个世界,我也不想住十法界,我一心一意就想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就这一念,除这一念没有第二念。这能不能往生?决定得生。你在这世间还有别的念头,还有其他的放不下的,你这一生的往生未必能实现。那要怎样让我们这一生能往生?这一份报告提出来了,常常想到人命无常,我能知道我明天还在世间吗?明年还在世间吗?所以还常常为明天想、为明年想,还往后十年想、二十年想。这是什么?这作梦,梦幻泡影。

  不能没有这个想,这个想是替别人想,不是替自己,这很重要。我这一口气还没断,我替别人想,对他们有好处,绝不是对我自己想。我们现在想,想的就是十年,现在先从道德讲堂办起;希望三年之后,提升到多元文化论坛;再有个三年,我们可以正式办一个研究院,培养师资。准备什么?准备办大学。这是早年张其昀先生在台湾所做的这个例子,我看到了很佩服。他办这个文化大学,文化大学的前身是学院,我在那个学院教过四年,我到美国去了。他的这个学院的老师,是他早年办的研究所,研究所拿到博士、硕士学位,之后建文化学院,他们毕业就就业了,到学校教书。现在这个学校,从学院正式成为大学了。我们是看到他这个成就,所以我想到我们要办研究所,将来研究所毕业的学生,我们建宗教大学。所以有很多人问,宗教大学打算什么时候启动?十年以后,我们这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真正做好确实是能够兑现的。我能不能看得见,我不想这个。

  这个想法你们大家觉得有道理、觉得可行,应该好好努力,这是一桩好事。我们的目的就是佛陀所说的,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这个。佛法要兴旺,传统文化要振兴,需要安定的社会,动乱的社会不容易实现,一定要社会安定。道德讲堂跟多元文化论坛,可以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谐,能做到这一点。有这个基础,这样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乃至於所有宗教,所有传统好的文化,都能够发扬光大,所以这是一桩好事。可是我们自己念念求生净土,对这个事情不是想我要把它做到,我才不想这些事情,想这个累死人,想这个生烦恼,我不生烦恼。诸位一定要懂得,这篇东西多看,多看几遍,认真学习,对我们修净土有很大的利益。好,看下面的。

  学生:参加戒学研习班心得报告,「持戒念佛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惭愧愚痴弟子宽圆,承蒙佛菩萨慈悲加持,有幸参加此次澳洲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在此弟子满怀无量感恩,将自己此次学习之肤浅心得冒昧呈於,师父上人及诸位仁者足下,以供批评指点。

  师父上人告诉我们,戒律的核心是戒体,而戒体就是菩提心,就是真心。所以,持戒念佛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理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师父上人告诉我们,现在念佛人多,但往生者很少,原因就是欠缺菩提心。如何落实菩提心?菩提心是戒律的核心,菩提心落实在生活中就是严持戒律。所以,真正持戒的生活就是充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的生活。持戒是真诚的,持戒不是跪在佛菩萨面前责心忏悔时欺骗佛菩萨。真诚的发露过失,认真分析自己犯错的原因,勇猛的改正过失,以真诚心对待一切人、事、物,是真诚的持戒人。

  持戒是清净的。持戒不是在生活中增加多余的烦恼,持戒不是增加自己的分别与执著,因为持戒应该感得的是清净。故对内,谨防内心细微之贪瞋痴念,减少自己的分别与执著;对外,随缘接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清净的持戒人。持戒是平等的,持戒不是自以为是;戒律不是我们在生活中衡量别人过失的标准,因为持戒应该感得的是平等。平等不是我们和别人一样高叫平等,自卑而尊人是真平等。故谦和待人,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非,是平等的持戒人。持戒是正觉的。持戒不是怀疑一句佛号的功德威力而别求他法。一句弥陀,为法界之大总持;一句弥陀,蕴含一切诸佛名号,蕴含一切经、一切律、一切论、一切陀罗尼;一句弥陀,是从果上修,是当生成佛之无上奇特妙法。一句弥陀,唯真具正觉者能信。故坚定我们对一句佛号为修行大总持之信心和对极乐世界之愿心,是正觉的持戒人。持戒是慈悲的。持戒不是远离大众,不是为了成就自己持戒的形式而断他人入佛门之机。故,以柔软心,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饶益一切有情,是慈悲的持戒人。持戒,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的落实。反之,菩提心也是检验我们持戒偏差与否之标尺。《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菩提心从何处始?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始。故曰,孝名为戒,戒以孝为宗。若无《弟子规》之根基,严持戒律将无门而入,终成一张空谈。

  菩提心到何处谓无上?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极乐,是无上菩提心。准此,何谓持戒之无上境界?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极乐。故持戒从落实《弟子规》始,以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为终。持戒念佛。持戒,就是菩提心在生活中的落实;念佛,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持戒念佛,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净律一体,净律本来一体。一句弥陀,圆满矣。佛法如海,深广无尽,汲取一滴,试做研讨。

  惭愧弟子宽圆,业障深重、智慧短浅,错误之处,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大德批评指正。阿弥陀佛!惭愧凡愚弟子宽圆顶礼敬呈。

  老法师:圆师在此地说出来了。持戒是一切法门的根本,今天持戒有问题,问题在哪里?问题在没有根,都放在这里。根是什么?这里说出来了,持戒要从落实《弟子规》开始,《弟子规》是第一个根,第二个根是《感应篇》,第三个根是《十善业道》,我们称它为儒释道的三个根。具足这三个根才能学戒律,这三个根是第一福,净业三福第一福,有第一福才能够学第二福,第二福是以第一福做基础。我们对於孝顺父母,对於尊重师长,这孝敬。我常常讲,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大乘的根;敬是本,根本。孝用父母来表,做代表,敬以老师来做代表,一个孝、一个敬,这是根本。没有孝顺心,没有恭敬心,戒律做不到。没有第一福,这净业三福就不会有第二福,第二福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以这是小乘。从这个再往上提升这大乘福,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菩萨自行化他。这很高,这没有深厚的根基,你怎么能学得成?

  多半学戒的,我们从年轻时就看到的,持戒、持午,自视很高,瞧不起别人,这个持戒得的结果是什么?得的结果是傲慢。增长傲慢、增长瞋恚,错了。持戒的时候,经上告诉我们,你得的结果是清净心、平等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怎么可以搞到贪瞋痴上去了?这种现象很普遍,你去细心观察,持戒人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傲慢、有没有嫉妒?统统都有。佛的戒律如果是这样的,我们学它干什么?这什么原因?没有基础。古人基础都扎得好,特别是这三个根,多半都是在家庭教育里面就扎好根了。古人家教严,认真,现在中国古时候这种家庭教育,二战之后没有了,我再没有看见了。抗战时期还有,大家庭还有;抗战以后没有了,家没有了,家教没有了。换句话说,你想学东西,根没有了,家没有教你,学校没教你。怎么办?我们今天想学戒律,这个根不稳,戒律就不牢靠,会有偏、会有邪,偏邪一进去,这戒律就有问题了。所以这三个根比什么都重要,能够把《弟子规》里头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统统可以落实,表现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深信因果,善恶的报应,再提升到《十善业道》;由《十善业道》接到戒律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会偏差了,跟自性逐渐相应。

  这篇报告虽然简单、不长,你的认知是正确的,这就是章嘉大师所讲的看破,你看破了。真正得受用要放下,应该放下的全放下。专修净土的,好!知道这一句佛号,三聚净戒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心里头念念都是佛,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他怎么会犯戒?所以,它是无量法门的大根大本,戒律的基础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如果不用这个,不用这个,用小乘《阿含》、《成实》、《俱舍》,用这个做基础。中国人为什么不用?那个很麻烦、很复杂,没有中国儒道这么样的亲切简单明了,所以中国用儒道代替小乘。过去有成实宗、俱舍宗,有两个宗派,小乘的,宋朝以后就没有了,中国变成纯粹大乘,八个宗派,小乘戒律也变成大乘。所以《四分律》,律是小乘,但是精神是大乘。好,我们大家知道就好,下面看看底下的。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惭愧学生开了,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内容如下:

  甲、看破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祖师在经典当中开示,人生第一桩大事,唯此生死大事。古人警惕心很高,被这花花世界迷了,贪染世情不思出离。《无量寿经》云:「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YIN骄纵,任心自恣。……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世间之人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因为没有看破,不知道娑婆苦,极乐有多乐。师父上人在经教当中常常劝我们,修学第一步要放下见思烦恼破身见,格除对身体的贪爱,要知道六道轮回之身是四大假合的业报身。出家修行之人对此身当作不净观,首先「住处不净」:母亲怀孕时胎儿住在子宫里,被夹在生熟二脏之间,那里边污秽不净,母亲如果喝一口冰水,胎儿就好像在寒冰地狱里;喝一口热水就好像在八热地狱里,这十个月叫胎狱,苦不堪言。而往生极乐世界之人,临终阿弥陀佛手捧莲花前来接引,进入花内,如处宫殿,结跏趺坐,转八识成四智,於七宝莲池内,自然化生,花开见佛悟无生。再次「当体不净」:我们的身体乃业报所生,九孔排污恶露不净,古人曰,花瓶包粪。而往生之人,《无量寿经》云:「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往生极乐之人,皆得金刚不坏之身,佛光常注,辩才无碍。说经行道,语如钟声。看到如此圣境,才真正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无尽慈悲,今生若不能往生,那就大错特错了。

  乙、净土法门,二力并用,方能往生。有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从前有一队阿拉伯商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虔诚的回教徒,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真主会保佑我们的」。到了晚上该露营休息了,阿拉伯商人仔细的把骆驼拴好,其中有外来的商人就问,这骆驼还用拴吗,不是有真主在保佑你们吗,他会帮你们看好骆驼的?阿拉伯人回答道:既要相信真主,又要拴好骆驼。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很深的道理。学生刚学佛的时候,有一次学生开车送几位朋友出行,我边开车边回头讲话,有人提醒学生开车要小心了,学生还笑著说:「没事,佛菩萨会保佑我们的。」现在反省当时的言行,就是只相信真主,却没有拴好骆驼。其实相信真主和拴好骆驼,是一不是二,因为众生只有如法奉行圣教,上帝、真主、神明、佛菩萨才真能帮得上我们。

  净宗是他力法门,是个特别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全靠自己,只有这个法门是他力法门,非常特殊。净土学人只有全身心的投靠弥陀慈父,完全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临终接引,方能往生极乐不退成佛,确确实实完全靠他力。我们如何才能靠上弥陀之他力,必须是我之自力去靠他力。如果我相信阿弥陀佛真有,极乐世界真有,自己在修学上却悠悠泛泛,一暴十寒,将来肯定不能成就。

  学佛就是改过,改过才是真学佛,等改到无过可改的时候,我们就成佛了。改过就要从最难克处克将下去,师父上人在「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八十一集为我们开示到:「不造罪业,最重要的不说别人过失。学佛、普贤菩萨称扬人的善,不说人的恶。不但不说,根本就不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们亏就吃大了,我的心变坏了;不放在心上,扬善隐恶。」是的,六祖大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学生把这句话已经落实两个多月了,稍许有些体会,刚开始做的时候确实挺难,心里总犯嘀咕,我确实看到他做的不对,如果不指出他的过失,他将来堕落下去了怎么办?后来发现这位学长不但没有堕落,还一天天的在进步。真的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而且还发现虽然我不说了,自然会有人来提醒他的。这一幕一幕的场景,真像佛菩萨在给学生演戏一样,就是为了救度我这个迷惑之人,翻然悔悟,真是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现在学生看别人过失的习气,就淡了很多很多,随之而来的好处,就是心清净了许多,因为眼睛不向外看了,耳朵不向外听了,反过来看自己、听自己、反省自己。这才发现自己满身的过失,改自家过失都来不及,哪有闲心论他人短长!无限感恩师父上人的谆谆教诲,这些教诲我们只有去落实了,才能体会出其中之殊胜法义。今生能得人身,闻佛法,遇明师,又有上印下信法师和馆长的真心护持,师兄弟们的互帮互助。可以说万事齐备,只欠真干了。学生当下只有看破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才能总报一切众生之深恩厚德。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了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恭祝师父上人法体安康,六时吉祥,法喜充满,光寿无量! 

  老法师:确实修行是这个样子的,佛菩萨的保佑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我们要有感,他才有应;我们没有感,佛菩萨就不会应。一定要记住,诸佛菩萨永远他们不起心不动念,跟我们不一样就在此地;我们不起心不动念,就成他们了,就跟他们在一个阶层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六道众生。法身菩萨,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样样清楚,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个境界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是非常不容易。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能够断见思就证阿罗汉;能够断尘沙烦恼这就是菩萨,三乘菩萨,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能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法身菩萨,别教是地上菩萨,圆教是初住以上,住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他跟哪个佛有缘,他就到哪个世界去。实报土里头最殊胜的,十方诸佛也肯定、也承认,没有不赞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超过十方一切诸佛的报土。这也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鼓励,希望我们念念不要忘记阿弥陀佛,不要忘记极乐世界,我们能看破、能放下,能够真信、切愿、专修,都会有成就。后面还有一位是吧?还有一位,好,还有时间。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惭愧学生开熏,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周六忏悔课学习分享」。

  感恩道场的安排,让我们每周六都能参与大家的忏 悔课。学生每次都是抱著一个去学习的心态参加,大家都是我的老师,我是学生,我是去学习的。真的每次的忏悔课,听了之后都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每位学长的报告都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学生的心,也确实感觉到依众靠众的力量很大,要感恩大家。本周的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很大的感触,真的人人都是老师。参学的班级,有一半的学长是刚来道场不久,但进步很大,都是那么真诚、坦率、老实、听话,学一点,做一点,很感动。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很和睦。也让学生感到很惭愧,自己真的不如大家。也让学生意识到一点,绝对不能轻视后学,不能轻慢任何一个人,要学习夫子的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师,自卑而尊人。

  每周,带班的班长在大家报告完之后,都会给大家分析一下问题,帮助大家调节,让大家能够快乐的学习。班长很认真负责,非常有耐心,有慈悲心,舍己为人,让学生很感动。每次班长在最后也都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跟大家聊几句。学生都很惭愧,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有时候是把自己听大家报告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跟大家报告,有时候是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大家。意识到一点,我是去参学的,一定要摆好心态。突然想到师父上人的教诲,记得师父上人在讲经中曾说过,师父上人的法缘很好,很多地方都欢喜师父上人去讲经。什么原因?师父上人懂规矩,这规矩是雪公太老师教师父上人的,到别人的道场去讲开示,必须要懂得规矩,就是僧赞僧,赞叹道场,赞叹和尚,赞叹所修的法门,赞叹大众,这叫懂规矩。学生想到这一点可以落实到我们每个班级,每个班级也是一个小的团体,团体要兴旺,一定是要建立在和合的基础上。所以我应该做的,就是要帮助大家建立对班长的信心,对班长的信心愈强,大家得到的利益愈大,这个班级就愈发的有凝聚力,能团结在一起,这是真正在帮助大家。所以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学生就朝著这个方向来说,赞叹班长,赞叹大家的修学,给大家动力,落实僧赞僧。

  自己在修学改过方面,其实这一点做得很差劲,团体的和睦方面,往往自己都是起负面的影响,影响到师兄弟们,这是要深深忏悔的一点。因为自己的知见重,有时自己的想法看、法会冒出来。在学习方面有自己的偏好,在共修的时候没有跟大家一起,偷偷的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让大家起心动念了。这是自己破坏了团体的和睦,动了道人心,要忏悔改过,再不能干这种事了。这都是自私自利,我执深重的表现。为了团体的和睦,学生一定努力改过,放下小我,扩开心量,做个老实人。师兄们很用心,把我们能够在团体中共同能落实的,一些实际生活、学习中能落实真诚心、恭敬心的地方列出小条目,每天上课前能够温习一下,提醒自己,提起观照的心。师兄们的用心,学生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不能再随著自己的性子来,好好改过。和睦相处,从身边的师兄弟开始,慢慢扩大跟任何一个众生都能和睦相处。最后不能忘记老实念佛,争取见佛,阿弥陀佛!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熏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恭祝师父上人法体安康,六时吉祥,法喜充满,光寿无量。 

  老法师:同学们报告都很好,最重要的我们要把它落实,要真正做到就得受用,得受用就生法喜,就法喜充满。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特别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这叫修行。行为无量无边,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第一个是念头,念头是意业的行为,身口意三业,这个是造业的根本,一定要在这里下功夫;第二个,口业,言语;第三个,身业。我们的造作,再多的行为,不出身口意三大类,有了过失、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所以修行不是做表面的,每天拜忏、每天读经、每天研教、每天念佛是不是修行?如果真的能把我们身口意所造的善、不善业都止住了,那叫真修行。

  要知道三业造作,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报,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十法界;换句话说,十法界的染净,六道轮回的善恶统统是假的。因此我们断恶修善不要把断恶修善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执著了,就变成业了。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弥陀佛,那我们这个业叫净业。为什么?六道轮回里头没有感应,感应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是真修。在起心动念之处,在言语造作之间,自己要晓得,念头善恶、言语善恶、作为善恶统统要清楚。首先断恶修善,这个善是利益众生,不想自己,自己也包括在其中。想自己变成自己的业,所以不能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心上只准许放阿弥陀佛。这是专修净业的,真想往生的。恶业不放在心上,善业也不放在心上,染业不放在心上,净业也不放在心上,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就高了。放在心上的,断恶修善放在心上,生凡圣同居土;不放在心上的,生方便有余土,提升了;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的,这个很难,太难了!他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也就是说,生到实报土都是法身大士;也就是说,念佛人用念佛的方法修成了理一心不乱。不分别、不执著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海贤老和尚的功夫,你们听光碟,细心去读《永思集》,你会发现他念到理一心不乱。他什么都知道,这只有理一心不乱的人可以说,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说我什么都知道,这是大妄语,大妄语的果报在无间地狱。这是他透了信息给我们,一句佛号,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他的禀赋好,为人老实、听话、真干;学习的心态好,他学习虽然就一句佛号,师父教他一直念下去,他真听,九十二年没有拐弯,就是一直念下去,没有夹杂。我们可以说,他真正念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样的功夫,三、五年一定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其他东西全放下了,妄想杂念全放下了。这个境界决定得生,会感得阿弥陀佛来给你信息,来鼓励你,会告诉你,你的寿命还有多少年,等你寿命到的时候,佛来接引你。聪明人他趁著这个机会,他会跟佛说,我的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行不行?佛一定会带你去,阿弥陀佛慈悲到极了!

  海贤老和尚在这个世界上,一年比一年增上,提升,他提升到理一心不乱,跟阿弥陀佛,随著自己心念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出现。所以你说他见阿弥陀佛,不是十次、八次,为我们证明真有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他跟阿弥陀佛见面次数太多了,极乐世界也见太多次。我们祖师初祖慧远大师,一生见佛四次,海贤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九十二年,你想他见佛多少次?我们不能再怀疑了,死心塌地一句佛号,跟他一样不拐弯,一直念下去。我们相信自己将来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只要肯放下,不是难事情。这一句佛号包括一切诸佛的名号,佛的名号都包括,何况菩萨!包括一切经教,包括三聚净戒,一句佛号是大圆满,大总持法门,不能不知道。太难得、太稀有了!希望我们大家努力,将来的一会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大讲堂。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九十集)  2014/10/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9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论净土法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净土法门法师:尊师重道 

 净土法门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