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什么是十善?


   日期:2009/12/25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十善?

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它是以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及三种意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所组成的。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就原始佛教的原义而言,十善业是世间善行的总称,是死后不堕恶趣102,往生天道的条件。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七云(大正2•273a):‘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中阿含经》卷三〈伽弥尼经〉云(大正1•440b):‘此十善业道,白有白报,自然升上,必至善处。’

至大乘佛教时代,提出了‘十善为总相戒103’的说法,赋予十善更重要的意义。如《大智度论》卷四十六云(大正25• 395b):‘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中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十善业,分身口意三类。身善业有三:不杀生、不盗、不邪YIN,与五戒的前三相同。语善业有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与五戒同。

不两舌是:不存破坏他人和好的动机,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东家说西,西家说东,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如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不恶口是:不说粗恶的、使人难堪的语言,如呵骂、冷嘲热讽、尖酸刻薄的批评、恶意攻讦等;不说毁辱他人的话,及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供养各位一个故事,《恶口的报应》: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著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钵具。猿猴接过佛钵后,速去速来,并且在钵中盛满了甜蜜,双手恭敬奉给佛陀。佛陀接受后,又把它分施给众僧,令猿猴多得福报。猿猴看了,欢喜跳跃。过了不久,猿猴死了,转世为人,生于师质的家中。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食具,都满装蜜糖。师质夫妇觉得奇异,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胜。

光阴如箭,岁月宾士,一转眼,过了几年,蜜胜已长大了,他厌烦尘俗,要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高兴地答应了。

得到父母的赞许后,蜜胜到祇园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证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们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热渴异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饮料。这时蜜胜比丘,将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双手去接时,钵中已盛满著佳蜜,送给众僧解渴。回到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请教道:‘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么福?为什么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们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钵具,装了佳蜜,来供养佛和僧众吗?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后就转生为人;由于他的诚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蜜。’

佛陀说过以后,比丘又问道:‘佛陀!蜜胜的前世,又是什么因缘,才堕生为猿猴呢?’

这时佛陀的四周,已围绕著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们后,才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因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他堕落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比丘求忏悔,免堕地狱受苦,并因此胜缘,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证了罗汉果。’

佛陀讲完以后,诸比丘们都知道了,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报,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戏言和恶口。因为因果是不会饶过人的。

不绮语是:不说无意义语,如诲盗诲YIN、情歌艳曲、说笑撘讪,或者天南地北,言不及义。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诱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但浪费时光,而且有害身心;不仅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所敬仰。供养各位一个故事,《宏亮的声音》:

人家做了功德,我们虽然没做,但只要随著发欢喜心,一样会有功德。相反,如果你不随喜,而生憎恶心,出口嘲笑讥讽,那以后的苦报,是不能避免的。

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的时候,有一位比丘起来问佛陀道:‘佛陀!我们的世尊!善和比丘,以什么因缘,会长得那么丑陋?可是,他的声音却是那么清脆和雅?而且,在同道中,很快就获证罗汉果,请佛陀指示!’

无论什么问题,佛陀都能为大众解说。佛陀说道:‘你们要知道,善和比丘,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人的寿命有四万岁的时候,也就是拘留孙佛在世度完有缘的众生而进入涅槃后,当时的国王,得到佛陀的舍利,就招来很多土木工人,要建造一座巍峨的七层宝塔。这时,有一个工人,对同伴说:‘仅仅几粒舍利,国王为什么要建筑这么大的宝塔来供奉?这样,不是既浪费金钱,又浪费人工。’

同伴们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并劝他别多嘴。因为建塔是好事情,不要出口破坏。当宝塔快完成时,那工人又再生起轻慢心,但没有人理睬他。七层宝塔终于完成了,很多来观光的人,都同声称赞,生欢喜心。这时,那个造塔的工人,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不该对庄严的宝塔,起轻慢心。为了忏悔前罪,他办斋供众,多结善缘,并且在塔尖上,行大布施,悬挂一个金铃。

弟子们!当时起轻慢心的,就是现在的善和比丘。由于他的轻慢佛塔,所以有丑陋之身的果报。后来他能够悔改,并奉献金铃,所以今生他有和雅的声音,使听到的人都能觉得心情舒畅,感到欢欣。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中,有‘随喜功德’一个大愿。学佛的人,应该深深思考,学习菩萨的大愿,切实去做到。

十善业的重视语业,正说明了这是人类和乐共处的根本德行。人类以语言而传达彼此的情意,如人与人间,尽是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试问人类的和乐──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何说起?语言的传达,虽说‘人口快如风’,到底还不易传播。自从有了文字,就能传远传久;加上近代发明的电话、电视等,这一世界的人类意识,更是息息相通。然而息息相通的,充满了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黄色黑色等),我们现在正进入这样的世界。希望建设人类的永久和平,而违反人类的正常德行,真是缘木而求鱼了!

意善业有三: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愚痴)。

离贪欲是:对于他人的财物、妻子(丈夫)、权位等,不起贪恋而欲得的心理,不作取得他人财、物等计画,自己安分知足,离贪欲心。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到头来自食恶果。因此,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离苦得乐。供养各位一个故事,《买富卖贫》:

迦旃延在阿槃提国宣化后,想回到舍卫国去听闻佛陀说法,途中,见到一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嚎哭。尊者一见,油然生起怜悯心。他怕这个女人因什么失意的事想不开,而投水自杀。

因此,他就向前问道:‘妇人!什么事情使你伤心,要在这里嚎哭?’

‘不要你管,告诉你有什么用?’妇人哭的声音更大了。

‘妇人!告诉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帮助你解决苦难的问题。’

‘你是没有办法的,你看世间上这么不平,贫富如此悬殊,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一生都受苦,我给贫穷的苦难折磨得实在不想活了!’

女人说后,像要往水中跳的样子,迦旃延赶快上前一把拉住她,非常慈悲地开导她:‘妇人!你不要伤心,世间上的穷人很多,不仅是你一个人。同时,穷人并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并不一定就是快乐。你看那些拥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他们天天仍然为贪欲嗔恚的烦恼受苦。为人只要平安的生活就好,贫穷值得什么悲伤?’

女人不耐烦的挣扎著说道:‘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门,你能看得开世情,但我们不能。你要知道,我是这里大富豪的奴隶,我穷年累月做奴役,衣食不周,没有自由,而且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贪暴恶,没有丝毫慈心,我们做事,稍有差错,打骂交加,叫我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想到这些痛苦都是由于我的贫穷所致,怎么不叫人为穷苦悲伤呢?’

‘妇人!既然如此,你不要悲伤,我告诉你一个解脱贫穷和发财的方法。’

‘是什么方法啊?’妇人把眼泪揩拭一下,望著迦旃延。

‘这个方法很简单,你既然为贫穷而受苦,那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

‘贫穷可以卖给别人?’女人惊叫起来:‘你不要这么乱说,如果贫穷可以卖给人,那世间上就没有穷人了。又有什么人肯买贫穷呢?’

‘卖给我,我肯买!’ 迦旃延回答。

‘贫穷可以出卖,而且也有你买,不过,出卖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要布施!’尊者开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因缘。贫穷的人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和修福,富贵的人所以富贵,是前生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

女人听后,智慧开朗,她想,到了今天才明白致富之道。但她随后就苦著脸问道:‘尊者!你说得不错,我确实明白了发财的方法。不过我极其贫困,我是一无所有的人,就是我手中的水瓶,还是我那爱财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么样布施呢?’

迦旃延把自己的钵交给女人,说道:‘布施不一定要钱的,见到别人布施,自己欢喜也可以。现在你持此钵盛水给我,作为你对我的布施!’

女人此刻真正明白布施的意义,当即依教奉行,后来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乐。

佛法,不分贫富,是什么人都可以奉行的。

布施不一定是富人才能做,因为佛教所说的布施,并不仅是钱财,就是看见别人行施,不起嫉妒,不生嗔恨,而同生欢喜心,就此,你的功德,也和布施的人同等。这么易做的善事,我们为什么不作呢?(摘自《佛教故事选集》第八辑)

离嗔恚是:对他不起嗔恚忿恨心,不作损害他人的设想。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印光法师教导:‘嗔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嗔矣。此即如来所传之三昧104法水,普洗一切众生之结业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 (《(正)复裘佩卿书二》)

‘所言嗔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倘不加对治,则嗔习愈增,其害非浅。’ (《(正)复裘佩卿书一》)

‘嗔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 (《(正)对治嗔恚等义》)

离邪见:就是正见,正见有善恶、业报、前生后世、凡夫圣人等。意业虽是内心的,但发展出来,就会成为身语的行为。为什么有邪见?因为愚痴。所以,要多闻增智而不愚痴——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听闻佛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供养各位一个故事,《宿 业》:

是一个晴朗的早晨,竹林精舍的比丘们刚从城里乞食回来,各人在寮房里整理衣物,忽然感到房子和地面无端地摇动起来。接著,听到外面有人传说佛陀受伤。大家不由一怔,急忙放下工作,相继赶到佛陀的住处。

佛陀端坐在房中,伤口在脚上,阿难尊者正细心地为他敷药包扎,一根沾有鲜血的木棍横卧在地上。大家都明白,一定是被木棍所伤。可是就不明白,为什么一支木棍能伤及佛陀的身体,佛陀不是有无边的神通法力吗?

佛陀的脚伤并不轻,众弟子都守侍在旁边,有不少人竟躲在人后啜泣。佛陀看著,内心很感动,微笑著安慰他们道:‘大家不必担忧,些微的创伤很快就会好的。’

‘佛陀金刚不坏的身体,为什么一根木棍能伤害呢?’有几个弟子齐声问道。

‘这就是业缘。凡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众生,都有这样的苦受。说起来已经是很多世前的事了……’

说到这里,阿阇世王也闻讯带了名医耆婆赶到,国王满面焦急,边跑边喘来至佛陀面前。

‘佛陀!伤势可要紧吗?’阿阇世王的声音在颤抖,显然,他的内心非常焦急。

‘没什么,你放心!’佛陀笑答道,一边叫他坐下,继续说道:‘当时我是个商人,有一次和朋友合伙渡海到外埠经商,我们的计画很周到,也进行得很顺利,所以不多久就赚得一大笔钱。归途中,我们的船停靠在一处港口,那是个很繁华都市。一上岸,就忘记回家,尤其是那儿的美女,我的朋友被迷惑得六神无主。这时,有个好心的船夫告诉我们,再不离开此地,危险就要降身了。原因是,这个地方每年都要遭受海啸的袭击。海啸的季节就将到来,不走,将会人财两亡。我的朋友全无动于衷,我劝他,吓他都没有用。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一味迷恋那城市和女人。船只有一只,我不能忘却道义,抛弃他,独自先走。一天晚上,我们为此争吵起来。在生命存亡的关头,我急昏了,怒火上升,顾不了许多,抓起身边的木棍向他挥打过去,他的脚被我打伤。

‘现在,你们不难知道我受伤的理由了吧?如你们说,佛陀还会受伤吗?应该知道,不会受伤的,那是佛陀的法身和报身。佛陀的应身105和众生一样,有生老病死。佛陀的神通法力虽然不可思议,但敌不过业力。种如是因,就应承受如是果,佛陀也不能违背因果法则。

‘四大假合的肉身,本来就不真实,成住坏空在所必然。一切事物的法性原是这样,顺应法性才能称佛陀。

‘不错,我已经证得真如法性成为佛陀,但现在我也是人,我由父母生养,和你们一样具有人相。佛陀的应身除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众生并没有两样,没有什么玄奥。’

大家听佛陀这么一说,才了解业力因果最胜的道理。(摘自《佛教故事选集》第八辑)

印光法师教导我们:‘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106所招,现行107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无有慧目,不是执断,便是执常。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气而生,未生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有何前生,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108随业牵之转变乎?是以佛说十二因缘109,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尔。生闭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贪嗔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 (《(正)对治嗔恚等义》)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陈于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极之说,发明三世因果之义,极其确切。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受生。在彼断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汉中,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种种事实,悉是前贤为佛教预为骗人之据乎。既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 (《(续)标本同治录序》)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宾士。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110,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111。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 (正)与卫锦洲书》)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善事其亲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如屋檐水,后必继前。由是观之,孝亲敬兄,爱人利物,皆为自己后来福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皆为自己后来祸本。人虽至愚,断无幸灾乐祸,趋凶避吉者。而究其所行,适得其反何也。以其未遇明理之人,为彼详细发挥因果报应之事理故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匹夫何能令天下治乎。使天下之人,同皆知因识果,则贪嗔痴心不至炽盛。杀盗YIN业,不敢妄作。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往不是光明之域。’ (《(续)到光明之路序》)

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离十恶,行十善,实为任何人所应行的德行。

诸善业,原本是极多的,但从显见的重业来说,是十善。所以善业的根本,佛说就是十善业,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一切善行的根本。在佛法中,十善业是彻始彻终的德行,也是基本的修行要求,如《海龙王经》说:‘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112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100问       十善)(五明学佛网:学佛100问       十善)  

 其它:浅析“十善业”(邹相) 

 贤崇法师:人生十善道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7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6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5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4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3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2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1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五戒十善 

 周叔迦居士:佛说十善业道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