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集)


   日期:2014/11/1 22: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於一般人。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篇就是序,也叫做《五念简课》,天亲菩萨是五念法门,这《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就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的功课,这有两个名字。现在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总之,圆瑛法师讲《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我这第三次也跟前两次一比,因为咱这老本子里头也有一些记录,这一比之下,觉得老的里头,上一次谈得很不足,认识很不够,所以就感佛之恩,所以现在我们今天谈的名称就叫「净修捷要报恩谈」。这些谈话是因为知道有恩,感恩、报恩,这么来谈的。这个序里头,我们不全部把序统统的介绍完,我们侧它重要的部分。

  这一上来它就说:「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是难信,所以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佛的教法称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讨,要入大海,不是在岸边上呆呆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么能够可以入、可以度,怎么样可以,它的边有多广大无边,这种就不知道了。虽然《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你要学教那最高峰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法师一直到处讲经,到处讲经,讲到后来讲到《华严经》,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归净土了。最高的经典是《华严经》,但是《华严经》最后最后就是十大愿王,都劝众生一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是说现在法师就是个例子,从十大愿王也把他导归极乐了,知道了,他就是这样,教海里面。他也说教海算沙很难得出来,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归宿。虽然《华严经》是这样有给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五念做为法门。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作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所以凡是能修这五念的必定往生,天亲菩萨以这五念做为门。一个指了归宿,一个指了这个门,有门就有门可入,把门告诉大家了。

  可是「末法浅学」,现在到了末法,佛灭度已经是两千多年了,按真正佛历来计算是三千年了。现在大家所通说的是二千几百年,那是按印度的那个贝叶经文那个点数出来的。它结集一次一年结集一次点个点,数点数出二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外国统治,经过很多战乱,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点?不一定,点的点那部分是不是有损失?也不一定。所以它这个好像是很证据确凿,实在是有很大的问号。在中国这三千多年怎么来?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当时那个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时候,是咱们周朝什么什么年、什么什么年,中国就用天干地支、甲子丙丁这么排下来,永远没有错的。自古以来,那个时候折合是对的,到现在应该还是对的。中国那时候折合讲佛的出世到现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是二千五百多年,按著那个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过去结集,后来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晒一晒,做为一次工作,点个点儿,一年一次,数这个点儿数的结果。

  现在是到了末法,正法佛在世五百多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因此有很多人说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刚过一千年,一千多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但是到了末法,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机愈来愈差。这个时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个浅学,你所学的很浅,你还是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就是说有很多自称为净土宗,甚至於法师,实际上也都没有深入。怎么才能深入?「必须熟读大经」。现在的法师有几位是熟读大经?很少,这很稀有!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很赞叹,因为在倡导。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你才能够略略的明白一点净土法门的纲要,它的纲领,它的重要之点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义。这样只是略,熟读大经只是略明。

  可是现在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大率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弥陀经》,不知道念《无量寿经》。至於小本,小本里头就只诵,现在大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时候南北分,鸠摩罗什在北边,它叫姚秦,国号叫秦;不是秦始皇那个秦,六朝时候的秦,姚秦。读《秦译》就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本。现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连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玄奘大师他是很聪明,他从印度回来时候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他已经知道,他又翻了,一部是《金刚经》,《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还有就是《阿弥陀经》,他又翻译了。所以他要翻译的话,就是说他所翻译的本子有重要的补充。但现在大家关於《阿弥陀经》,修净土的人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一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能够持《唐译》,在净业里头能够不仅仅持《秦译》,而且能够持诵《唐译》,读诵玄奘所翻译的本子,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不容易遇到。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看起来、说起来说是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你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现在修净业者,号称是念净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切、迫切这样发愿的很少。信愿不深,而想要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於信愿。你念得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你现在理解得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的,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了。

  在庚辰的那年,病中就发愿,夏老他自己发了一个很大的愿,要更恭敬的来结集各种经里头的文句。「副以祖意」,这就是夏老师的净土宗的特殊不同之处,就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师的意也结合进来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是说:你们一学一念净土,一搞禅就是务外了,就是不专了。这也有必要,因为末法众生根器是差,你一门还学不好,你再多加一门就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不让你学净土的人,你不许去碰一碰禅宗,那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那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戴角虎了。没有戴角虎,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因此夏老师这些就是我们要注意的的地方。

  所以在各种大家都有说法,都有原则。我们对於印光法师我们没有一点轻慢之意,但这点跟夏老师相较两人有点不同,但是印光法师本人对於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对於蕅益的赞叹。他说:那是佛再作注解,也不能超过蕅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是大祖师的话,我们是很尊敬、很赞叹。但是对於禅这方面说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点出入。夏老师明白就说,我这里头,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禅宗的这些风格、一些精神融会在一起了。祖师意,这是禅的术语,什么是祖师意,什么是西来意?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在《净修捷要》里面。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净土宗各种经典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里头,因为结集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是大家很应当留心的。

  做为一个简单的课,你看我们就三十二拜,很简单,没有几拜。更利初机,让初机有的修。这个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约自他感应於三业之间」,我们修行就是要感应,感应就是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有了感应是最好的事情。怎么能得到感应?我们身、口、意这是我们作业,这称为三业,就在身口意三业,人就是在这三业里头,可是在这三业里头我们能够达到自他感应。你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安住於经文的奥义之中,你的身口意以这个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括就是包括,「括赞观愿向於一礼之际」,这是五念法门。五念法门是礼拜,第二是赞叹,有观察,赞叹、观察、发愿、回向、礼拜,这是五念法门。所谓赞观愿向,把赞叹、观察、发愿、回向都在一个头里头,你要就磕这一个头,可是在这之前你就有一心观礼,就观了。里头这有赞叹的话,有发愿在里头,回向也在里头。所以世亲菩萨说这个五念的法门,这就是融会在这个修持里头了,所以称为五念简课。

  这么做的话,「妄想不易乘隙」,妄想抓不著机会,不能钻空子,你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这一个头磕完了,下边又一心观礼了,这里文句文句都很紧凑,磕完之后,你又念佛,念佛中还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这起来又念。妄想没有机会,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得现前」。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现前,这是多么直截了当。「需时既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做完,时间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跟别人相比,「先后相望,节时省力」,又节省时间,又省精力。在现在大家都忙、都紧张,大家都是这个样,就是出家人也不闲,有的出家人比我们还忙,他的庙做了旅游点,他一早上起来就要把庙打扫干净,然后来了游人,就是糖、香烟头、包糖的纸,在一天这条帚扫扫,他说还什么叫用功?腰酸腿疼,什么都动弹不了了。大家就是忙,有人想出家,我说你到哪去出家去,现在?所以现在就是在家也是各种都在忙,美国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在争,竞争,所以要专门修持是很难。就要有这样的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我们要谋求高效率的法门。

  行者都称便,前前后后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岁,我看到一个人,他还在马路上一边修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一边走,一边他说不能磕心里观想著磕头。这么样的话,「果能随文运心」,随著这个文,你心就在随著它运转,跟《净修捷要》里头的文一致,「久习纯熟」,纯熟了之后,你就对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所以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等到以后要讲,在这文章里头,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现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这个修持和你的本性就不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观想极乐世界种种的境界和这个智慧,和金刚的智慧不是两样的。所以有人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有个矛盾,《金刚经》是一切有相都是虚妄,你看《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这两个经矛盾。这两个经并不矛盾,是你读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这些道理我们在以后都要发挥。这个时候再念大经,「於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你就顺水在乘船,顺风,帆也挂起来了,直接就渡过了。

  这底下就不多说了,再交代一下,这里头每条都是经文,不要大意,恭恭敬敬的,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我们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就是一个是「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净土法门,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第二是「无余修」,你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就是跟经中这些如来圣众的名号,不去掺杂其他的,这无余修。「无间修」,就是净念相继,没有间断。「长时修」就是以毕命为期,我这一生,一直到命终了我才能念完,叫四修。五念刚才说的那五种。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个四修五念自然就获到密益了。底下不说了,这是主要的,我们也从这里知道,要修净业,要知道读《无量寿经》,要知道夏老师会集的《阿弥陀经》种种。这里头最简易的就是《净修捷要》,所以我们今天就开始大家一起来共同研究这个内容。

资料恭摘:净修捷要报恩谈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一集)  1990/7  档名:51-007-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净修捷要)(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净修捷要)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 

 黄念祖居士: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五、记我与黄念 

 黄念祖:不要总想什么事都如意,什么都好了那就要有麻烦了 

 黄念祖: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纯,其所得之福则如仰 

 黄念祖:有许多活生生的事例,证明佛教的轮回之说 

 黄念祖:一生补处 

 黄念祖:住正定聚 

 黄念祖:大势至之功德是不可思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