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


   日期:2014/11/21 9: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实际上是佛教因果律的另外一种表述。佛教所说的“因果律”中的“因”,指的是我们心中的“起心动念”,而不应理解为“起心动念”之外的东西;而“果”指的就是起心动念生起之后,我们内心体验到的感受以及未来“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感受到的外境。

例如,吝啬的念头生起来时,我们的内心立即就会体验到贫穷,并且这个念头会以“种子”的方式潜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将来变现为五根能够观察到的贫穷外境;而忿恨的念头生起来时,我们内心立即就会体验到灼痛,并且这个念头也会以“种子”的方式潜藏在内心深处,将来变现为地狱般的可以损伤自己身体的痛苦外境。

在我们的所有念头当中,有一种念头具备强大的招引果报的力量——这种念头就是相信,或者说信念。凡是我们真实相信的,必然首先成为我们的心灵体验,当内心的相信持续存在时,与这个信念相应的隐藏在内心的种子很快就会成熟而现行——也就是说,我们的五根真的就会看到自己内心所相信的内容。所以,“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是因果律的另外一种深刻而精辟的表述,我们应当仔细思惟,明白之后,不仅自己要善加取舍内心的起心动念,还应当千方百计地将这个道理讲给自己的亲人以及其他的有缘人听,让他们也能通过取舍自己的心念,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我们内心的相信,有些是自己渐渐培养起来的,有些是通过他人的影响或暗示所获得的。但不管怎样,一种观点、见解或看法一旦进入内心,成为坚信不疑的信念之后,这个观点就必然会无可挽回地成为我们的生命,也即我们的生命会成为这个观点所定义的那种样子。

当我们喋喋不休地抱怨时,实际上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迫自己的内心开始相信:自己所抱怨的那些东西是真的。当这种“抱怨训练”达到一定次数时,我们所抱怨的东西就会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抱怨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会使得自己内心所相信的不好的、负面的事物,真的来到我们面前;抱怨不仅是一种自我暗示,而且还能暗示他人,使听者也开始相信所抱怨的内容,从而让听者最后也不得不面临这些抱怨话语所描述的那些令人不悦的事物。所以,当我们明白“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的心灵奥秘之后,就应该停止一切抱怨。

下面讲一些心理学家所做的心理试验。这些心理试验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让受试者内心相信某个事实,然后就会观察到受试者内心的这种相信真的能够产生种种令人惊讶的、甚至是有点神奇的改变身体与外境的力量。

首先看关于闻气味的两个心理试验。第一个试验的受试对象是100名男子和100名妇女。实验时,首先让每个人闻烧酒、薄荷和鹿蹄草的气味,然后拿出1O瓶没有任何气味的蒸馏水,谎称其中有3瓶分别具有上述物质的气味,并让所有受试者分辨。结果有37名男子和48名妇女很肯定地声称他们完全嗅出了这三瓶实际上没有任何气味的蒸馏水分别具有烧酒、薄荷和鹿蹄草的气味;另一部分声称患有感冒,不能完全确定是哪种气味;只有6人表示没有嗅出任何气味。从这个试验可以看出,当坚信面前的水有气味时,即便这些水没有气味,不少人也会闻到这种气味。

第二个试验是这样的:将参加受试的100人分成两组,每组50人,并将两组人员分开,不让他们相互接触与交流。对第一组人员说:马上要让他们闻一种奇怪的气味,这种气味闻起来虽然有点奇怪,但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不会有任何危害;不仅没有危害,而且对一些呼吸系统的疾病还有治疗作用。对第二组人员说,马上要闻到的气味有轻微的毒性,但不会导致对呼吸系统太大的伤害,而且毒性很快就会消失。当这两组人员同时闻到所说的气味时,第一组人员基本上谈笑风生,而且很乐于闻这种气味,呼吸系统没有产生任何异样;而第二组人员,大多数都产生了“胸闷、呼吸困难、感觉自己快要中毒”的症状。这个试验说明,心如何相信,就如何体验;心如何体验,外境就似乎如何存在。

英国作家索利恩所著的心理小说《新鲜空气》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威尔逊喜欢新鲜空气的程度无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芬兰的一家高级旅馆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关得严严实实的,以防寒流袭击。尽管房间里舒服无比,但威尔逊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因而非常苦恼,辗转难眠。到了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了,便捡起一只皮鞋向一块窗户玻璃砸去,听到了窗玻璃碎裂的声音后,他才安然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墙上破碎的镜框。原来他昨晚用皮鞋砸碎的并不是窗户玻璃,而是墙上的一个镜框。这件事情使威尔逊认识到,昨晚不能入睡的原因其实是他对新鲜空气的执著,也即内心的相信——没有新鲜空气,人就不能正常生活。他这样相信,于是就这样活着了。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在农村空旷的地方生活惯了,在车间里工作时,总觉得车间不大,里面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就降低了。后来厂方在每个窗户上栓了一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起到了向工人暗示“空气正从窗户外涌进来”的作用,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这个试验说明:心如何相信,就如何活着。

心理学家选了一组60岁的老年人,让他们生活在一起,要求他们很投入地表演自己20年前的年轻样子,而且不时的用各种语言提醒他们,他们正生活在20年前的年轻模样中。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家发现这组受试者不同程度地都变得年轻了:脸色比受试之前红润有光泽了,肌肉变得富有弹性了,骨骼变得更加致密了;更神奇的是,他们的记忆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有些人的老年疾病也不翼而飞了。这个试验说明:心如何相信,就如何体验;心如何体验,身体就似乎如何存在。

皮肤实验:在受试者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并声称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纸,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要求受试者用心感受湿纸所引起的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过去之后,将湿纸取下,受试者被贴处的皮肤果然被烫红了,摸上去还发热。其实,那只是一张根本不能发热的普通湿纸,是受试者相信那是一块发热的纸,结果自己的皮肤就真的被这块“发热的纸”烫红了。

像这样的心理试验,只要我们愿意关注,其实还可以举出很多。心理学家虽然发现了这些现象,但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而佛法则从根本上解释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理:我们的身体与外境其实只是自心所做的一个梦,并无任何真实性可言;心如何相信,梦境就会如何呈现。但我们在梦境中将梦境执为离心实有,于是身体与外境就似乎离心实有了,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明白“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的道理之后,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让自己与他人的心始终相信美好的东西,不要让一丝一毫不美好的东西进入自己与他人的内心——这实际上就是“取舍因果如粉末”!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抱怨)(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抱怨)  

 蔡礼旭老师:学得多孩子抱怨多 

 慧光法师:抱怨损福报 

 星云法师:抱怨的危害 

 呷绒多吉上师:为众生发心做事不能抱怨打退堂鼓 

 净土法门法师:每天诵经念佛很用功,没有感应,於是就抱怨佛 

 因果故事:鬼也恩怨分明,有报恩的鬼,也有抱怨的鬼 

 你越痛苦的时候,越不能抱怨,只会恶性循环 

 每天微笑不要抱怨学会理解,运气会越来越好 

 抱怨,是人生多数痛苦​的来源 

 这个要注意!越痛苦的时候,越不能抱怨,要转变念 

 星云大师:抱怨的​危害 

 越抱怨,你越倒霉,要永远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