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5集)


   日期:2014/11/22 16: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一品是别序,这是《无量寿经》单独所有的序,阿难看见世尊放光,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就长跪合掌来问佛,这是我们今天开始要一块来参研的内容。「而白佛言」,就向佛来禀白,说「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入了这个殊胜的定,安住於最奇特之法。这是什么法?底下他就说了,是你住在「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因为他放光,阿难就了解到是这个情况,所以他就问,佛佛相念,现在是念什么佛?底下我们就详细讲了。

  首先是「入大寂定」,大寂定是指的什么定?大寂定,《涅盘经》里头说,佛要涅盘,在双树之间,「我於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佛涅盘的时候在双树之间,我在这入了大寂定。所谓大寂定是佛最后圆满涅盘时候所入的定。「大寂定者,名大涅盘」。涅盘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都圆满,这是大涅盘。所以大寂定是什么?就是大涅盘。《甄解》它解释,它结合我们这个经,它说「普等三昧」,普等三昧是殊胜的三昧,普等三昧和大寂定都是什么?「并是念佛三昧异名」,是念佛三昧另外的一个名称。「今佛为说念佛法门」,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所以就安住於念佛三昧。根据《涅盘经》,大寂定就是大涅盘。《甄解》结合我们净土,就是念佛三昧,佛要教大家念佛,所以住於念佛三昧。这两说有矛盾吗?没有矛盾,念佛三昧就是大涅盘。所以大寂定通说就是佛的禅定,这是通指一切,可以这么说,按我们本经就指念佛三昧。

  「住奇特法」。奇特这两个字,《净影疏》的解释,「佛所得法,超出余人」,不是菩萨、其他的人所能得到的,「在世所无,故云奇特。」《合赞》是日本疏,「济凡秘术」,救济凡夫,对於一个奇的、不可说的、难宣的方法,「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这些解释都对。《甄解》这里头特别来赞叹、来发挥,说明这个奇特。所以这些书这么大胆的来赞叹净土,这些日本的古德很突出,因为他们亲承善导大师之教。他们对於善导是恭敬到极点,也亲近到极点。因为善导大师他也是特弘《无量寿经》,特别重视第十八愿。这样传下来,日本的古德对於净土宗有很深的体会,所以这个赞叹也是很突出的。而在中国要是这么说,就有很多人要来跟你辩论。《甄解》说,「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这是一个果海,所以叫做奇特。这个果觉,果就是广大,这个广大怎么来形容它?如海之广来形容如来的果觉,这个叫做奇特,这才是奇特。奇特到极点,就是在《无量寿经》的莲花光中,莲花里出了很多很多光,一个光又出了很多很多佛,这段文就「彰矣」,就是明显了,把今天世尊住奇特法,这个奇特就显现出来了。

  底下它就比较,比较《华严》、比较《法华》,说《华严.性起品》里头佛就说,「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云奇哉!」这是《华严》里头,佛就是赞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正觉的智慧,这个智慧德相跟佛一样,唯以妄想执著就不能证得。它光引这一句话,一切众生都有本觉智,叹之曰奇哉奇哉,这释迦牟尼佛赞叹奇哉奇哉,奇就确实是奇了,然而奇不是特,只是奇。佛都说奇哉奇哉,怎么不奇?奇,然而不是特。为什么说不是特?人人都有,就不特别,苍蝇、蚂蚁也有,地狱众生都有,一切含灵都有,所以不特。《法华.提婆达多品》,「龙女成佛」,八岁的畜生女,确实特别。这么一个龙的女儿,畜生之女儿,仅仅只有八岁,而且是个女的,确实很特别。然而「特而非奇」,这个不奇,一切众生本来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她已经恢复到本来,这个事情不奇,人人有分,个个现成。所以特是很特,一个几岁的龙女就成佛,这个事是很特,然而并不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只有这个经,下面世尊要说的这个念佛法门是最奇,而且也最特。

  它就要解释,说话你要有论据,不能够只提出一个论点,你要有论据,你得说明。经里头说,后头这有,后头宝莲花品,「宝莲佛光第二十一」,莲花周满世界,一一花有百千亿叶,各种的光明,有无量的光,每一个光里头又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每一个佛又放无量的光明,给十方说法。极乐世界莲花周遍其国,每个莲花有无量的莲花瓣,每一个瓣放无量的光,每一个光中就现无量的佛,普为十方世界说微妙法。这是经文,为什么引这段经文?它这段议论很好,我们可以全部的把它介绍一下。「经说:众宝莲花,周满世界」,宝莲遍满世界。莲花你说它是依报、是正报?「欲言是依」,你说它是依报,可是花里头能出这么多光,光里出这么多佛,它是依吗?莲花能放光,光中能现佛。说是依报,说是佛身以外的,就是境界,不然,它怎么出光、出佛?所以是依的话,花以外就没有佛,没有正觉,就不能放光、不能见佛。若说是正报,极乐世界的莲花就是正报。佛、菩萨这是正报,这一切花、木、山、水、七宝池,这都是依报。你说是正报,可是它讲,百千亿个莲花瓣、莲花叶子,就是莲花,那不是佛,怎么能说是正报?所以说是依报也不行,说是正报也不行。众生的情见到这个地方都用不著,所以叫做奇特。

  底下它又说,「欲言是因」,有因有果,说这个是因的话,这个花是阿弥陀佛果德之所成就,阿弥陀佛万劫的修行、万德的庄严来成就他的愿,愿成就了,这个花现出来了,你说这是因,这是果德,果上所现,就否定了是因。「欲言是果」,这个花,十方世界都有莲花,你说莲花是果就说不过去。所以是因也不行、是果也不行,这个奇特。有主有伴,极乐世界是有依有正、有因有果、有主有伴,真正的主是阿弥陀佛,其余的这一切都是伴。如果它是主,可这个莲花它能包括十方三世无量无量种种的庄严、种种的差别和种种的慧,含摄一切,它的侣伴多极了,不单纯是个主。所以现佛、放光、说微妙法、安度十方的众生於佛正道,无量的慧,不仅仅是主,包含了很多伴在里头。若说是伴的话,「欲言是伴」,实是心外无法,这一切都是如来正觉。彼佛世界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没有。鹦鹉、舍利都在说法,那是哪来的?《阿弥陀经》不是说吗?这是如来变化所作,「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以这一切鸟,什么都是弥陀的变化。所以水鸟树林都说法,水也说法,树也说法,都是弥陀变化所作;这一切莲花,放一切一切,都是弥陀自心变化所现。所以你说它是伴不行,它纯粹就是如来正觉。所以主伴也不可说。这么看来,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欲说是一法」,若是一法,可是一个花里头有无量光,无量光里头出无量佛,无量佛给十方都在演说妙法,度脱众生,它就生出无量法,一又出了无量。「若说是无量,则只是一句名号」。所以《往生论注》说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主伴都庄严,这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这一句名号,万德之所庄严。所以说一里头有无穷无量的妙法;如果说是多,它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个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以安名,你给它安上名也不对,勉强称之为奇特法。这就是《甄解》的一段注解,我把它解释了一下。

  阿难当时看见世尊现殊胜稀有的瑞相,他就知道佛是住於奇特之法。这里说「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佛所住者,《净影疏》曰:住佛住者,涅盘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盘,能起化用。」这是《净影疏》的原文,就是说今天佛住的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住了这个大涅盘,这个大涅盘能起殊胜教化的作用,来解释阿难当时这两句话。《会疏》说,「佛所住,不二乘,不字就是非。日本人的古汉语,有的时候不免就出这么一点好像是很不符合中国习惯的用法,这里就是这样,不二乘就不合乎我们的习惯。佛所住的不是(非)非二乘、菩萨所能及的,「唯佛与佛住之」。它就解释了,佛所住导师之行不是其他什么,这解释一下。它底下又说,这底下很重要,「佛说三乘随他教时」,佛说阿罗汉道,像说阿含,后来又说唯识,这三乘都是随他教。缘觉乘、声闻乘、菩萨乘,这是三乘法,三乘法是随他教,因为众生的根器就只是这个根器,你要合乎他们的水平,对他们的水平来给他们进行教化,所以称为随他教。而不是佛畅开著心胸,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境界。今现在佛就是住自己的随自所住,所以放稀有之光,这才叫做住佛所住。这一点就显出来,佛之放光,因为平常说法都说其他的法,随他教,今天才是随自所住,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因此放稀有之光。「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这句话前头已经引过,不过后头又加上两句,「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三昧中念佛。那当然,佛都成就了,当然一切佛都得念佛三昧,得了念佛三昧要念佛,当然在三昧中念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住佛所住。也就是说,今天释迦牟尼也是住於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这就是对於这一句有几个不同的解释,都可以互相来补充。《甄解》跟我们这个经就更合了。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而且称为宝王,就是从这个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导师」,《十住断结经》就解释说,「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所谓导师者,你就给众生指出一条正路。导是导引,我们导航,导航很重要,长江里头很多礁,水又那么急,一个不小心船触了礁,那就是一船的性命、财宝全完了。所以这个导字很重要,坐船那个导航那是极重要,导师在修行路上更比船那个导航还更重要,示其正道故,这个路应该怎么走。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华手经》说,「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能为人说法,让他免於生死,出生死。无生死,不是讲现在一般的世间人,他说人死就完了,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能出生死,叫无生死。不是根本没有生死之说,无生无死。当然,这一切生死如梦幻泡影,你梦醒了就没有这些事。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后空空无大千正好是出生死。本来没有生死,你在梦中不醒,那就是生死相续。导师者,这才是导师。

  《佛报恩经》一样,《佛报恩经》讲「大导师」,加个大字,后头有用大导师,偈子里头,在这就预先说了。「以正路示涅盘径」,涅盘是佛最后之果,涅盘三德,一条正路给他示出《涅盘经》的涅盘三德,让他得到无为,不是有为。我们现在往往,「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起了我要精进的心,这个是妄念,不是精进,因为什么?有为。所以我们要示正路能让他得到无为、常乐,常乐我净,我净两个字省了。所以凡夫四倒,阿罗汉四倒。凡夫的四倒,没有我执著有个我,脏极的一个东西我都认为清净,还追求,这个可美、可爱。明明是无常,转眼就空,还以为出去遛个弯,商厦乘乘凉,命就没了,这不是一切无常吗?无常苦空,无常认为是常,无我认为有我,都是苦事而很乐,所追求的实在都是苦事,不知道,自己觉得很乐。实际都是苦,没有乐,自己觉得乐,是苦。所以凡夫的四倒,无我当作有我,脏当作净,无常当作有常,拿苦当作乐。到了阿罗汉这都解决,他就没有这些,他又有四倒,菩萨的常乐我净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没有妄我还有真我。真我实际上也不可得,当然他不是断灭,这个境界很微妙,是乐,这种乐超过一切世间,常乐。常,不是无常,本来无生死。本来无生就无灭,无灭就是常,常乐,最清净,没有什么。这是阿罗汉的四倒。事实上一切的学问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后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后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写字,「未能险绝,先求平正」,你不能写到险绝,你先要平正;「既能平正,力追险绝」,能写得平正,用大力去追求险绝,这个字写得;「既能险绝」,能做到险绝,「复归平正」。文章也是如此,先是没有波澜要有波澜,有了波澜还要趋於平静。所以演经很难,这个地方是最难的地方,一个就是平正的,还是那个不能险绝的平正,还是既能险绝又归平正的平正。形式是一样的,内容全不一样,这都是如此。所以这个大导师者,就用正路来示涅盘,让他得到无为的常乐我净。

  《甄解》说,「导师行者」,什么叫住导师之行?导师之行是什么?「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前头不是都解了吗?是要导引众生到常乐我净。《甄解》的好处,它就是结合这个经。阿弥陀佛是平等的,他平等普度,没有分别的,不是对於聪明的人跟愚蠢的人有不同,对於好人坏人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更不是说这个人跟我有怨,那个人跟我有亲,怨亲是平等的。无所遗故,,没有一个剩下的,把他遗弃了,遗就是遗弃,不要他了,不舍一个众生,这是导师之行。所以大导师就指的是弥陀,「以本愿引摄五乘」。把阿修罗这一趣打散就称为五趣、五道,我们常说六道成五道,分别就在这。把阿修罗立为一道就是六道,把阿修罗打碎,有天阿修罗,可以归到天;有人阿修罗,归到人;有畜阿修罗,归到畜生;有鬼阿修罗,归到鬼,阿修罗就不单独成为一类,这就是五趣。所以五趣、六趣都通。他还有特别的特性,他就是妒忌,他逞能、好胜,他这种特性,而且很有能力,所谓奇异功能,这都是属於阿修罗类的。阿修罗不见得是骂人的话,阿修罗可以护法,但是一般他妒忌,他就要破法,他妒忌释迦牟尼佛,他不服。这是五趣,让本愿来引摄五趣,其实五趣就是六趣,把阿修罗分到其他里头去了。现在释迦牟尼佛正要演说《无量寿经》,「正是住弥陀之所行」,所以说最胜之道、住导师之行。

  底下他就说,一定是这样,今天是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是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不但是导师之行,而且是导师之行中的最殊胜之道。底下就是他的想法,他说「去、来、现在」这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佛跟佛都是相念的,他同心,他相念,同一个志愿。现在这一种最胜之道,这就是他的话,为什么说这话?没有明说,他认为这个最胜之道必定是在念佛。所以他就说「佛佛相念」,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还是念现在佛?这个文句就省了一点,不然你接不上气,这文章接不上气。住这样的最胜之道是什么?也就是问你在念什么佛?这是他认为这个最胜之道就是在念佛,但是不知道今天佛念的是什么佛?是念现在他方的佛,还是念过去未来诸佛,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这个《合赞》的说法,他这一点说对了,他说佛佛相念,可以知道今天这个佛也是在念诸佛,然而现在现这个奇相是什么缘故?做为两个问题,佛一定是在念佛,现这个光明,这是一个问题;这样的殊胜是为什么?这是他的两个问题,我这合起来了。经文就说,你是念什么佛?「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这个意思前头已经说了,最胜之道,现在佛佛相念,是念过去,是念现在?不是念佛的话,何以今天这个光明如此显耀、如此殊胜?所以,我这个解释只是一个问题,就是问念什么佛。这都是一些小节,怎么都可以,《合赞》的文字上也说得过去。

  他就提出这个问题,提出问题,底下就是世尊的回答。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善哉就是好,连说两个好是称赞之辞。好,好,赞叹阿难提出这个问,「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你为了哀悯,哀就是悲哀、就是悲悯,其实哀悯就是悲悯,古时候的文字跟现在的文字习惯上还是略微有点不同。你是悲悯,悲悯就是拔苦,利乐就是与乐,慈心,慈是与乐。善哉善哉,你是为救度众生,给众生拔苦,让众生得到安乐,让一切众生得到这样一个正果,你是这样的心,所以你才能够问如是殊胜之义,你才能问这样殊胜的意思,就表示世尊非常喜欢。净影师说,他为什么称赞阿难?因为阿难这一问是称机,正是与这个机相称,称机,相称合的。这东西称不称,相称,称这个机,合乎这个机。当法,最恰当,这个法。任何你这个当令不当令,你这个事不当令就是不合乎这个时候。当这个法合时,时也是合的,机、法、时都相合。这个时机、这个时节、这个法都是相合,所以世尊就欢喜。

  《甄解》就说,「所问称可佛心故。」你所问的这个问题正称佛的心。所以经中说,只有两个人善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所以提问题很重要,而且善问,提出好的问题,这样的人能报佛恩。因为你善问,问的得人的时候,他就有善答,这就法轮就转。佛就赞叹他,你是因为这样一个好心,你才能问如是殊胜之义,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微妙两个字,「法体幽玄故曰微」,法体它本身是幽深玄妙就叫做微。不是微小的微,微小有什么可称赞的?这个微,现在所谓多空间,很多高度的空间它都极微小,所以咱们这个空间它就随便透过。你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笼子养个鸟,人也不能进去,鸟也不能出来,蚂蚁随便出入。微,这个微,要谈到这微小之微,恐怕不是这微小之微,而是微妙之微。「绝思议故曰妙」,你没有法子说。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九旬谈妙,就是说不清楚,说九十天也说不清楚,绝思议所以称为妙。佛法甚深甚深,讲一个经题,讲一个妙字,九旬。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就是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能问这样的问题,这是问一个很深入的问题。

  就称赞他,「汝今斯问」,你现在这个问题怎么样?你这个问题,「胜於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一句话。底下是「布施累劫」,布施又是一句话,这两句话。布施一切,连动物都在内。这个是说阿难问的功德很大。一天下,我们所谓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古时候有一些人把它误解,有一些人他把四大部洲他都认为是在地球上,认为须弥就是昆仑,这样来解释,这个解释很肯定是错误的。他说这个须弥山,日月都绕须弥,现在还说太阳绕咱们。真要须弥山在地球上,那就是太阳绕咱们地球,所以这句话错了。那时候有人还附会,说北俱卢洲是共产主义,什么都是极量的丰富,要什么有什么,男女之间毫无约束,种种的,这就是苏联。这是很荒诞的事情,这个就不对,首先是科学不发达,过去有些错误很难免。这个说法也不是佛说,婆罗门一贯有这些说法,佛也不需要把现在我们从最新的天文学所能知道的东西跟大家说,让大家更多了一个不懂,所以就随顺,这个问题就是这样。现在确实外天来的这个事情,现在很多在证明,属於外天来人。前两天电视还看见,英国就每天发现这个事情,那个麦子倒伏,全部都倒,而且它画得比圆规画的还圆,一片麦子倒了,一个圆的,这一个圆,这又一个圆。所以他们就怀疑这是外天来的人干的,后来科学家就去观察,电视屏幕中没有看见飞来的东西,可以看见远处有地方在放亮,电视里头,就没有几天的事情。所以天外这个事情,它就是四大部洲,还有别的,它无量,这就是一个小天下。无量的天下,无量的银河,银河中有无量的日月,所以天是非常之大。一天下就等於一个南赡部洲,或者什么这样的。你这个供养,胜於供养一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你都供养了。也胜於你来布施诸天的人民、蜎飞蠕动(蜎是带翅膀的小虫,蠕是爬的小爬虫)累劫的时间,累劫,劫的时间极长,我就不解释了。这一切人、天,各种生物,以至於小飞虫、小爬虫都布施。胜於这样拿累劫的做这种布施,供养这么普遍一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这样的功德大一百一千万倍,就提这个问题。所以刚才我说,什么人能报佛恩?善问,这一个问有这么大的功德。

  「何以故」,为什么?因为你这个问,引出佛的回答,「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就把这个问题答覆了,也就给我们现在极大的启发。因为你这个问题,当来,就是从这一问以后,当来就是以后,以后要来的,就是未来的,诸天,不但是这个地球,各天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一切含灵,这就包括六趣,天是最高的,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一切的含灵,含有灵性的就是众生;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都因为你这一问,他将来得到度脱。因为这样一问,佛就说这个法,佛要说了这个法,这个法就宣流,将来一切的含灵都是因为你这一问而得度脱。这一问,大家要知道,这里头当来一切含灵,包括咱们今天在座的诸位,咱们能在一切之外吗?所以要把自己摆进去。当然现在我还不生信心,那是时节还不到,最后你还是要,将来你等到弥勒菩萨来,现在种了这个因缘,弥勒菩萨三会龙华,都得得度。弥勒菩萨就接受了释迦牟尼佛嘱咐,《无量寿经》就拜托弥勒,说弥勒也要弘扬《无量寿经》。所以皆因此问而得度脱,现在结了佛缘的人,到了三会龙华就全部都得度,不过就时间长得可怕,这个数字我上次,去年说过一回。所以这一句就是赞叹,而且这个经之重要。所以各种修持是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真正可以得到很多,你看后头其他佛国,很多大菩萨还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就不是直接,就是在凡夫,就去到凡圣同居土,你到了其他的佛国,成了菩萨之后,还是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都在往极乐世界跑。

  底下佛又说,「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你看是无尽的大悲心,因为《普贤行愿品》就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的本体就是大悲心,因为悲心是极端的重要,密宗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都是从悲心出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又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一棵树要开花要结果,你得怎么办?你得拿大悲的水去浇这个树木,就是饶益众生,你才能够得到智慧的花果。「无尽者,即《行愿品》中无有穷尽」,他这个愿里无有穷尽的大悲。诸佛菩萨是无尽的大悲,「矜哀三界」,矜就是怜悯的意思,矜哀三界就是悲悯、怜悯三界的一切众生。「所以出兴於世」,所以在世间又出兴了。佛早已成佛,佛就是为了度众生故,开佛知见才是度众生,这是一件事情,所以出兴於世。《法华》就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法华经》就说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就正是佛之知见。

  佛是这样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是光大,阐是开演,我就要光大开演这个正教。拯是救,来救度、帮助;群萌,萌是发芽,群萌就是指群生,就是众生,预备来光显佛的教化、来救济众生。《会疏》说,说法有渐法、有顿法,佛都称众生之所宜,随缘让他们都能得到解脱、度脱,这是拯群萌,这是解释拯群萌的意思。欲拯群萌,欲这个字就代表愿,我有这个愿,我要来救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欲就是愿。这里头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承上,上面不是说大悲为体吗?所以就是要度脱一切有情,没有度的让他得度,已度的还不安让他安。所以要光阐道教就为的是这件事,就是为了要拯群萌。第二,就接著下头说,为什么要欲拯群萌?我要「惠真实之利」,因为如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进入弥陀大愿之海。这就是《会疏》说明这个欲字,因为大悲,我就要救度;底下就说我要给他们真实之利,所以这样来救度。这就是解释这个欲字它的内容。《甄解》就特别著重,说诸佛出兴於世就是要说弥陀的愿力,拿这个来救众生,这是显出诸佛的本怀。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个欲字往下要来连系的这个力量很足,欲拯群萌,我怎么拯?我就是要给他们真实的利益,不是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有的人忙了一辈子,你没有给众生什么真实利益。所以佛之出兴於世,这样的一个心,阿难这一个问这么要紧,那是因为佛的本怀就是这么一件事,是要给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彻底的、究竟的、真实的、长久的利益,不是暂时的、虚幻的,是真实的、彻底的、究竟的。惠就是惠施,就是恩赐之义,赐,赐给他。真实之利,按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指的弥陀誓愿是真实之利。所以日本承善导大师的教化。我们中国对於善导大师,中间有一个错误的记载,有人说他自杀。我当年看,他自杀了,我对於他也觉得不满,后来才知道。所以在居士林,我在那个时候特别给善导大师另外写了一个传。不是他自杀,他没有自杀,自杀那是问话的人。所以有很多记载,读书你不能太片面,有的时候常常就有错。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就像沙里,我老是说像沙里淘金,那沙里淘金的事情,金子就这么一点点,其余都是沙子。善导大师他不是这样,人家来问,实际上这个在哪谁都不知道,日本人考证出来的,在道宣著的《高僧传》里头,列在焚身那一类里头。也没提善导,他就提了这个怎么焚身,那个怎么焚身,就提了这一段。有一个人就问善导大师,他说念佛,最后要是念著佛死就能往生吗?善导大师说你念著佛死,死的时候还是念佛,可以往生。他说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跑到山外,就上了树,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啪,一下下去。所以上头有人说,跳下去的是问话的人,不是答话的人。但是后来记载错了,说善导大师上了树跳下去,这是个错误,很大的错误。日本人他对於善导恭敬到极点,他说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二代祖师是善导,第三代祖师是日本人。他不大看得起中国这些净土宗的大德,他就把他日本人接过去了,有的时候加一、二个,加上昙鸾、道绰,后头人他不怎么样。善导大师的意思,真实之利就是弥陀誓愿所能给众生的利益。善导大师自己的偈子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十方如来所以出兴於世,为什么?「唯说弥陀本愿海」。所以善导大师这个讲得很绝对,唯就是唯心、唯物那个唯,唯说,唯说什么?唯说弥陀本愿海,只是说弥陀本愿之海,善导大师的赞叹。在中国,实际上中国后来很多大德他们都从禅宗开悟,不能像日本大德说话这么畅,大畅本怀,没有什么委曲。他尊善导,一直他是相承的,一代一代他老有人。

  《甄解》就赞叹善导这个话,「此今家」,今家就是日本人称善导亲切的称呼,他也有称许多之类的,都是说的善导,今家,还有些类似的。「独步妙释」,这是善导独步,只有他单独可以走到这,独步一切就是走得最高的,独步妙释,没有人能跟得上的,微妙的解释。真实之利,善导大师有个解释,《甄解》就来赞叹,「他人所未谈也」,别人谈不到这里。「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所以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就是什么?就是转达弥陀的本愿教化众生,以这个为真实之利就可以八万四千法门做为光阐道教,这样的话如来光阐道教就是弘扬八万四千法门。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就是教导他们弥陀大誓愿海,第十八大愿,只要持名,十念必生,至心的念十句必定往生。

  底下《甄解》讲了很多,我们抽它重要的讲一讲。「真实利者」,就是佛的智慧的名号。善导大师所说的,在因地中法藏(就是在阿弥陀佛发这个大愿的时候,他当时是国王,出了家,出了家之后,法名叫做法藏),在这个时候发四十八愿,法藏在因地中所成的真实,这个所成的真实你把它开展,就是四十八愿里头的五愿,包括第十八愿,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所以我们常说,「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一乘大愿之海,这一乘,一切众生成佛称为一乘,一乘之愿海;六字洪名,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因中所成就的真实之际,开演了真实之利,就是有这个真实的五愿,你把它再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这个真实贯通於教行信证,立的这个教、这个修行、所信、所证。所谓之利是什么?就是名号的大利。这个大利的究竟是指什么?这个大利的彻底是什么?就是无上的涅盘妙果。这也是《甄解》的解释。为什么把一切的真实最后归到一句名号?因为这句名号它究竟说来就是无上的涅盘妙果。

  《甄解》又说,「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权假之说,一个是真实之利,一个是权假之说。权假之说,说到阿罗汉,后来到了《法华》就告诉他们,你们要知道这是化城,你们走累了让你们在这歇一歇,实际是没有的,不存在的,你们还是都要成佛,这是权假。真实之利和权假就是相对的,不是一样的。既然是这样的话,你把世间法来看小乘的法,那就小乘法是真实,世间法就是假的。你得了诺贝尔奖金,一天到了八宝山,那都是假,还是假,还有什么你带得去?所以这一切世间法都假,小乘是真,证阿罗汉是真。以小乘来相望权教的大乘,权教这些世度菩萨要入世去度众生,就好像舍利弗前身,到处去修菩萨六度,后来人家跟他化眼睛他退心了,这是世度菩萨。你拿小乘跟世度菩萨比,就是所谓权的大乘,那权大乘是真,小乘是假。佛说阿罗汉是焦芽败种,他没有利他的心,权大乘要肯利他。以权大乘对实大乘来说,对於《华严》、《法华》来说,所谓小始终顿圆,你把始教、终教来对圆顿教来说,始教、终教那就是假。终教当然不错,《大乘起信论》,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如来藏,但是它就规定你必须三大阿僧只劫。《法华》是刹那间龙女就成佛。它这个不真实?因为他的根器只能听这个,就这样的话,等佛说《法华》还有五千人不听,他听不下去,这些不能勉强。所以把权的大乘来望实教的大乘,就实教大乘是真,权大乘就是假。把《华严》、《法华》这种实教的大乘还跟弥陀第十九愿来比,就指的《魏译》本,《魏译》本的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这个就是要发菩提心,修功德,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比《法华》、《华严》都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就可以往生,就第十九愿假,第二十愿是真。要拿第二十愿跟第十八愿比,「十念必生」,二十愿又假,第十八愿才真。所以到了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十念必生,这是真实中的真实,圆顿中的圆顿。这是惠以真实之利。这一句佛号就是大涅盘,实际上这也很自然,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证到大涅盘之后才成佛,这才是圆满,这个佛号才出来。所以这个名号是佛所有功德之所成,它就代表了这一切功德,现在的话,代表这一切信息。因此你念你就是属於果觉,因为这是佛的果觉,你现在念这个拿来庄严你自己因地的心。所以是真实之利,最直接,最了当。

  底下,大家也不会有意见,《法华》、《华严》中国一直是认为登峰造极的,日本人说它是权假,独赞《无量寿经》。《甄解》对於这个它有解释,它说现在不是说真实之利吗?就从这个利益上著眼,从利益上著眼,所以说《法华》、《华严》都是假,只有《无量寿经》是真。因为《法华》、《华严》说有疾速成佛的法,《法华》只是一个龙女成佛,而不是大众,不见疾速修这个法而成佛的人。「故自成别时意趣」是什么?就是闻了法之后,在另外一个时间所达到的境界。事实上法体,法之本体并不需要你等待,但是人的根器不一样,所以读了《法华》、读了《华严》,你还是要再来再来再来,要等待时间,「人机劣故」。《无量寿经》,你只要相信不疑,但是这点很难,此是一切世间所难信法。要知道这个信,能信应当是很重视的,能信而不疑者,十个人就有十个人往生。现在还很多人往生,目前佛教还是一种衰微的情况,现在还是往生者不断,而且往生就不退,一直到成佛。

  而且这个法门,当法都灭了,为什么说《无量寿经》重要?一切什么经都没有了,最先灭的是《楞严》、《涅盘》,《楞严》现在已经看出来了,很多人说《楞严》是假的。佛早就说了,第一部灭的经是《楞严》。慢慢这些邪说信的人就多了,信的人多大家也不念了,不念它就灭了。第一部《楞严》先灭,然后一部一部的灭,最后剩下《无量寿经》。到了最后,众生为什么还有智慧能够来研究《无量寿经》?《法灭尽经》就预先给咱们讲了,说一个油灯要灭的时候,它放光。蜡烛也有这个情形,蜡烛点到最后反而更亮了。到了法将灭的时候,这时众生有智慧,这时众生可以接受《无量寿经》,还有一百年的因缘。所以到最后最后,还有这个法存在度世,而是这个时候众生所谓回光返照。人要将死的时候,忽然间精神又来了。现在看个病人,忽然间精神来了不是好事,这叫回光返照。整个佛教的回光返照就最后这一百年,《无量寿经》还可以度众生,这个之后就剩一句佛号。所以现在我们也不能要求很多人水平很高,到了末法只有这水平。当然到了最后的时候,你会念阿弥陀佛就是法师,就是金刚阿闍黎,一般人不会,人寿也短了。这是一个缘故,一个缘故就是说依此得利益的人多,都可以得利益;第二个,最后法灭还完全靠这个经来度众生。而且凡圣都是念佛,都是相等的,都得这么做,凡也念,十地菩萨不离念佛,佛佛还相念,所以凡圣齐等。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齐诸圣於片言」,就是这一句名号,大家就相等了。因此说这是真实之利,最后还要靠这个,凡夫也得念,圣也得念,你开悟之后还是得念。开悟不求往生,恐怕你要欠悟。憨山大师说开悟之后,他《憨山梦游集》说,开悟之后人都持咒,他不肯说,说怕大家执著,实际都还持咒。

  底下,刚才是《甄解》的辩论,底下是我在写的时候我做一点解释。本经能够给众生真实之利的原因,就是因为咱们这个经所开化显示的都是真实之际。前头已经讲了真实之际,真如实相的究竟之内容。由於真实之际,所以这个极乐妙土是什么?底下就说这个经有三个真实,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底下跟著就来了。阿弥陀佛就住真实慧,在真实慧中勇猛精进,一志庄严净土,一心,一条心的在那庄严净土,在真实慧中。这三个真实,所以极乐妙土等於就是从真实之际所开演,而国土之种种庄严就是真实智慧的流现,因为弥陀就住在真实慧而庄严国土。《往生论》说了这句话,「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说到这,这句话就很像禅宗。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不再往下说,这点破了,点破了成教,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是教。说到上头,不往下说,很有宗的意思。所谓真实之际就是无为法身,所以流现出极乐国土三种庄严。

  「故《要解》云: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你得能说这个法,所说的内容,你在这度化大家,你所度的,你能够信和你所信的内容,以至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都是实相正印所印出来的。所以用这个印字的好处,比如说图章,图章它代表要盖章才能兑现,才能有效。而且这个印章不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这一点最要紧,一下就出来了,没有前后。所以佛法里头,这一切譬喻它都有很深的意思,一时就全兑现,一成一切成。你要写一篇字,你写半天才写完,你要盖图章的话,篆字,七、八个字,一盖,一下子都出来了,而且这个印出的印文跟这个印是一致的。你要印证就这个意思,我们要印证一下。所以这一切一切都是从实相这个图章所印出来的。咱们就拿今天来说,能说所说,能听所听,这能说的人、所说的内容,你们所能听的人、所能听的内容,你们能发愿往生的人跟你所愿要往生的国土,这一切一切,你能念所念,能念的是你这个人,你所念是这句佛号,都是实相正印。所以,首楞严的含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为什么能究竟坚固?无一不是实相,无一不是法身,没有这一切分别。所以密宗称为大圆满,在大圆满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圆满。所以这一句佛号就是大圆满,就是真如实相。所以密宗说声字皆实相,你不是执著有相、有声、有色都有吗?耳之所闻是声,目之所见是色,这都是六尘,密宗说声字,观这个字种、听的这个声音都是实相。所以就是能修所修,能修的人是实相,你所修的法,观这个咒、念这个字,那都是实相。你这么去体会,你之所行就跟那个求保佑我发点财,那么去念的是天渊之别,效力不一样。我们从这可见,入到净土这个法门就是入实相。所以说能惠真实之利,那是真实之利,真实之利还有能超过这个的吗?

  底下佛也就赞叹,「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值是碰著,你难遇,难相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优昙花是一种花,很像咱们这的无花果,叶子像梨,果大,像拳头这么大。咱们这的无花果不开花就结果,它这也是不开花就结果,花很难逢。《般涅盘经》说,「有尊树王,名优昙钵」,翻的音稍有点不同,「有实无华」,只有果实没有花。如果开了金花,「世乃有佛」。所以这个优昙花,它的这个花是难得出现。所以谁说看见无花果开花,那是很奇怪的事情。无花果南方很多,南方来的知道这个,也很好吃,无花果。这也是一种无花之果,印度的。《出曜经》说,「数千万劫,时时乃出」,这个花才出来,多少劫才出来花。「群生见华,谓曰如来将出」,看见这花,有佛要出世了,极大的祥瑞。所以佛就打譬喻,佛的难遇难见就像优昙花稀有出现。

  底下再进一步的巩固阿难的信念,因为这个话它超情离见。大家一般都是为常识所束缚,好像这个超了我的常识就不是真的。我就批评一些人,我说这些人是唯常识论,只有合乎常识的是真实的,一不合乎常识,这里必定有假。现在就是这些话,佛说这句佛号这么殊胜,超过这么多经,大家听了之后是不是还有一点将信将疑?这个很难免。所以佛再巩固,释迦牟尼佛说,「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你要晓得,如来的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智慧是难以测量、难以思量,没有障碍。

  如来的正觉,《甄解》说,「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现在佛跟大家说法是应化身,就是大家在法会上所见的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所记载的佛相,种种的记载,所见的佛都是应身佛。报身佛只有菩萨境界的人才能看得见,一般看不见,太微妙,太广大。咱们上博雅塔就可以知道,看是个圆的,事实上谁给咱们画了一个半截的圆圈?你的眼的视力给你画的,因为你视力只能达到这,所以以视力为半径,就看了一个圆的,在外头还有你看不见。以这种的视力你看佛,看到真的报身,一根汗毛你也看不著,也找不著边,多少多少由旬,一个由旬就四十里,这个微妙也非你所能见,法身更是一样。所以我们所能见的和经里所记载的佛是应身佛。底下《甄解》就说,「应身即本地身」,就是这应身就是法身。因为佛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智慧跟法身是一体的。所以今天说法之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遮那,法身,这个智慧是难於量。常住於念佛三昧,他住念佛三昧能够发出极殊胜的妙智慧,所以说其智难量,这个不是地上菩萨、等觉大士(等觉就是离佛只差一个位子)所能测度的。所以告诉他,佛是如此的智慧、如此的通达。我所告诉你们的话,连地上菩萨、等觉菩萨都难以测量,大家不要用自己这个水平来测度,尤其是拿自己这个水平来所谓批判接受,我想得通的我就接受,我想不通的就一定是不对,这就很不好。

  如来其智,无有障碍。「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念顷这是《唐译》里头的话,一念我们上次已经说了,我们采取多数的意见,就是一刹那,一弹指里头有六十个刹那,有六十个念顷。这还是最长的,我们选了个长的,不然还要复杂,这样好记一点,因为有两部经论都这么说。说一弹指就六十个刹那,一刹那就是一个念顷,也是六十个念顷,一个念顷就是一个刹那,一个刹那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这么一个时候能够住无量亿劫。所以我们说这部经就是中本的《华严经》,这种打破时间就显在《华严》的十玄里头。无量亿劫是多长的时间,这个劫,要把这个石头,多少天人下来用袖子轻轻的把这个石头磨光了是一劫。而且这么多的劫,释迦牟尼佛他一念之间就住这么长的劫,诸根,身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没有增减、没有变化。就是说在一念之间就住了这么长的劫,住这么长的劫只是在一念,这个就是《华严》里头「十世隔法异成门」。

  《华严》,「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这是时间。现在最新的物理学把这个空间、时间、物质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这一切都是人类的错觉。彻底突破了时间,一念和无量劫平等平等,所以就超思量。就拿作梦来说,你做了一个很长的梦,你醒了之后,其实就一会。所以说梦熟黄粱,做了宰相,后来又被人杀了,几十年的时间,结果就是煮了一顿小米饭的时间。他打个盹,就睡觉,就作梦,梦了之后,再叫他起来,他已经遇难了,这是一生的经过,就是一顿煮小米饭的时间。这种事情很多,梦中就可以体会这个,很短的时间你可以变得很长。事实上咱们现在就是在作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咱们这个梦没醒,咱们这个梦醒了就好,现在就是作梦。「延促同时」,就是说这一点。所以叫阿难要相信,如来的智慧,一念就住无量亿劫。

  「所以者何」,为什么如此?因为如来之定、如来之慧是究竟通畅,无极,没有穷极。定就是禅定,慧就是智慧,戒定慧就是三无漏学,三无漏学戒当然摄在里头,定慧。「究谓究竟,畅谓通畅」,这是《会疏》的话,「简异」就是不同於,不同於因位所得的定和慧,如来的定、如来的慧是究竟通畅到了无以复加,无极,无以复加,就不同於别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叫阿难你要仰信。

  「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对於这一切的法得到最殊胜的自在。自在两个字,《华严经》有十个自在。「一、命自在」,长寿,没有障碍。「二、心自在」,有智慧调伏自心,入种种三昧没有障碍。三是「资具自在」,可以出现无量的珍宝来庄严世界。第四是「业自在」,菩萨能随种种业,示现受种种果报。「五、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於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第六「解自在」,胜解殊胜信解行证的解,也能够示现种种的身相,演说妙法,这是第六,这个自在。第七「愿自在」,菩萨可以随他的愿,在诸刹中,一切佛刹佛土出现,来成佛,没有障碍。第八是「神力自在」,神通威力随意变化。第九「法自在」,得了大的辩才,於诸法之中能够演说无边的法门,无有障碍。十是「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显现如来的十力无畏,成等正觉。你看佛的智慧,这还不是佛的,菩萨的智慧,在一念之中就能现如来的十力无畏(十力、四无畏),成等正觉,等等妙法,无有障碍。现在说的这个,这个最胜的自在,就是这十种自在都已经圆满究竟摄在里头,称为「最胜自在」。就如《法华经》里所说,「我为法王,於法自在」,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因为佛就是真实,也用不著谦虚,我是法王就是法王,我为法王就於法自在。所以这个地方是一贯的、一致的,「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阿难谛听」,阿难你好好听。「善思念之」,要深入,善巧的去思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我要给你来解说,答应说了。别序的内容就到这里。这一段,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发起这个正教,发起本经的正文。这个里头,序都是为了证信,前头六种成就是证信,别序也是证信,这里有五重的证信。第一重就放光,放稀有的光明。所以这个地方我们都是要很好的去体会,他说这个经的时候,阿难跟佛这么多年他没有见过,这是第一重。第二重,阿难就请问,他这个请问就有两个含义,他这个问,看见这个稀有之光,他就知道这是奇特之法、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而且知道这个道、这个法就是佛佛相念,这也是证信;第二是阿难能问这种的意思,就表示阿难也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的大菩萨,所以就不是凡小所能问得到的。会中这么多菩萨,无量无边,而且有二万的四众弟子,都来敬听净土法门,佛来演说这个圆音,正是时机,「今正是时」,大家欢喜。所以这个阿难之问,就知道是在念佛,这大家的时机,都很契机,这是第二重证信。第三重证信,就佛赞叹这一问,佛赞叹这一问就告诉他,「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此问而得度脱」,将来的一切众生就因为你这一问问得好,他们因此而得到度脱,这是第三步证信。第四步,佛就告诉阿难,佛之所以出兴於世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要给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下面要说的弥陀的愿海,弥陀的名号,念佛往生,这是第四重。第五重,佛在说佛的智慧是如此,这一刹那和无量劫平等,这什么智慧?定慧都究竟的通畅,就是法都自在。佛这么说,又为了众生真实之利,这么大的智慧,又这么大的慈悲,这个所说我们就不能够轻率,我们应当是欢喜、尊重,所谓仰信。有些地方就是佛既然这么说,我就应当这么信,我们慢慢去修去,就会一天比一天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是五重证信。

  再有,这个里头我们已经有两个真实,在前头一开始的序里头,一个是真实之际,因为我们说了本经,这个都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以可信。所以佛也说,佛说将来你们有四依,因为经和经文是可以矛盾的。现在大家都反了佛的四依,跟著始教来否定圆顿教,这是不遵佛旨。佛指示四依,你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的经不都是了义教,有好多不了义,一部经里头有不了义的地方,也有了义的地方,这两个之间要不同你依止谁?依止那个了义的部分。什么是了义的部分?是那个讲实相的地方。所以这个真实之际所开化的,这是我们应当依的。而这部经,这用是惠以真实之利。我们也愿意度众生,我们还不是仅仅为了就自度。你要度众生你要给他真实之利,你不是今天给他一张大团结(注:指人民币拾元,在那时候很值钱)就算完了,明天他又没有钱了。所以,一个是真实之际,一个是真实之利。这就和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一开头的两段话就一致了。《弥陀疏钞》一开口就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所以我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究竟之处就是这个自性,就是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大哉之真体。第一个真实就是如此。

  第二个,《弥陀疏钞》接著说,本来是没有浊没有清、没有背没有向,但是众生已经浊了、已经背了,背觉合尘,所以澄,我们说澄,澄一澄,「澄浊而清」,把这个浊的东西把它澄清。「返背而向」,你本来是背觉,你现在把背觉变成向觉,返背为向。「越三只於一念」,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大乘起信论》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圆顿教就不同於终教。所以这个判教,大家都要知道,你们到底是要学什么教。到底我们只是喜欢小乘,可以,都好,没有一个不好的。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圆顿教那就是三只一念之间齐等。你需要修三大阿僧只劫,好,你去修;我一念也可以成就,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诸圣,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所谓片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至哉妙用」,这个至矣哉,无以复加,这个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跟本体一样,不可思议,体上起的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和我们《无量寿经》是一部经,有的称那个经为小本,我们这个为大本,有的称那个为小经,我们为大经,所以是一部经。《弥陀经》的宗是「信愿持名」,我们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也就是发菩提心更简明的根本内容;持名,一向专念,是一致的,所以两部经是一个宗旨。这两个真实跟《弥陀疏钞》莲池所赞叹的相同,也就说「如是妙法,三辈齐收」,上辈、中辈、下辈。「遂令凡夫,顿同补处」,就是让凡夫,甚至於下劣的凡夫,顿然间同於补处菩萨,一往生就不退,再无退转,顿然间就同於补处。「大哉妙用,不可思议」,真实之际的体所产生,能够发挥的妙用,给予众生真实之利。这个就是本经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以得到往生这样的一个真实之利。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只劫;念了一句佛号,在你正当念时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我们幸而得闻,你要知道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所以用这个,咱们结束第一卷。

  正宗分,下面第二卷,打个比方,序分如头,正宗分如身体。身体很重要,心脏是血液系统,肺是呼吸系统,肠胃是消化系统,都在这,还有神经。所以正宗分很重要,这就打个譬喻。下面正宗就很多了,我们现在就进入正宗分,前头一段大家可以自己看看。我们现在就是直接,因为我们谈了一年还没有谈到弥陀的大愿,这是讲释迦牟尼佛会上来会的圣众,只是序。佛就告诉他,他问这个事,阿难启问。「法藏因地」,这是第四品,这是正宗分的头一品。「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无央数者就是无尽数,劫就很长,上次说过,说不清那么多的劫,有个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名字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佛是通号,世间自在王是别号,那个佛他独有的号。《甄解》它的解说,它说这个配般若三德,说这个王,法身出现一切如王,他说这个王,世间自在王,王就是配这个法身。自在就是解脱,你为烦恼所缚就不自在,你自在就得到解脱,解脱德;你通达世间,通达世间要智慧才能通达世间,这是般若德。所以在「世自在王」这几个字就把涅盘三德包括了,王代表法身,自在是解脱,世间了达这是智慧,「三德圆摄」。所以这个就是三一相即,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涅盘三德「如∴字三点」。这是名世自在王,就解释这个佛的名号。

  「如来、应供……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佛的十号常见有三种不同的提法,《成实论》、《净影疏》都是这样,依著《成实论》把无上士跟调御丈夫合成一号,佛和世尊是两号,这样成十号。《涅盘经》、《璎珞经》、《大智度论》就不是这样,它是把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成两号,把佛和世尊单独成为一号,这是第二种。这都是小事。我们现在根据《涅盘经》的,无上士、调御丈夫还是两号,佛跟世尊合起来。如就是真如。这是十号,这个十号是通号,一切佛都有十号。实际是无量的号,无量的德号,但是简之为十号。

  日本的《合赞》说,根据《涅盘》,它说「云何名如来?」为什么称为如来?「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然,故名如来。」就是说如来者,如过去诸佛一样而来,这是根据《涅盘》。《会疏》说,如来义有三个,如来实际是「法身、报身、应身」。《金刚经》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来无来去的,这是说的法身如来。所以《金刚经》很多境界是法身境界,他无所来,亦无所去。《转法轮论》,「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什么是如?第一义谛是如,空有本来圆融不二,这如,从第一义谛这样叫做如,而证到正觉名如来。这就是从自然契合第一义谛,成等正觉这么而来,这就是报身如来。《成实论》,《成实论》本来是小乘的书,「乘如来道,来成正觉」,乘是乘坐的意思,也就是说行於如来的这个道来成无上正觉,「故名如来」。这是所现的应身如来,像释迦牟尼现身为太子,而后在树下睹明星成道,这是应身如来。「《天台寿量品疏》(《法华寿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镜」,它是以如如为法,也如镜。如如,两个如字,如如,如那个如。「非因非果」,离开因和果,也离开「有佛无佛」,但是不管是因是果、有佛无佛,这个如「性相常然」。如,都如它就没有变异,变了就不如,性相常然。遍一切处也没有两样,空间、时间都突破了,「不动而至为来」,这个就是说的法身如来。如来有法身、报身、化身,对於如来的解释也有三种不同,刚才已经说过了。

  「应供」,《大论》说,佛的一切结使都没有了,「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应受供养,称为应供。其余的,《净影疏》、《会疏》没有什么新的意思,差不多,大家自己看看。

  「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的翻译就是「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肇公注解这么说。「道莫之大,无上也」,道没有更过於此者,称为无上。这个道是真的、正的,他没有不知道的,所以就称为正遍知。这是第三个号。

  第四「明行足」。明有解释为神通的,《会疏》、《净影疏》都是这么解释。但是《净影疏》它另外又一个解释,「明是证行」,是证所行,「证法显了」。明,用这个明来证所行,证这个法很明显,叫做明,明就是智慧。《涅盘经》说,「明者,名得无量善果」。什么叫做明?就是得了无量的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明字就不是指神通,不是三明六通那个明,后头说是证行,这个已经进了一步,这就是得果了,所以就以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作为明。我们现在解释名号也是根据《涅盘》,用它第三种的说法。「行足者」,《涅盘经》说,「行名脚足」,行就叫做脚,就是我们的脚。脚足是什么?「名为戒慧」,我们持戒跟智慧,乘著戒慧的足,就是修戒修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依止戒慧,修行戒慧,功德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明行足。实际明行就是戒慧。《会疏》也就没有多少,大家自己看一看,稍微有点不同。再把《净影疏》说一说,《净影疏》也是这个说法,就是龙树的话,「戒空慧等,名之为行。此二」,二是什么?就是戒和空慧这两个,都圆具,圆满具足,「故名为足」。所以明行足就是戒和空慧都圆满具足的意思。许多的解释我们可以合参。

  「善逝」,善就是好,逝是去。《大论》说,什么叫好去?就在种种甚深的三摩提(就是三昧),无量的大智慧当中去。就说怎么叫好去?到种种的三摩提、无量的大智慧去。像偈子说,「佛一切智为大车」,佛以一切的智慧做为一个大车,以「八正道行入涅盘」,这个叫做好去。入无量智慧三昧中去,一切智做为大车,由八正道证入涅盘,叫做好去。底下简单一点,这个文字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

  「世间解」。世间就是五蕴,诸佛了达五蕴,照见五蕴皆空,叫做世间解,这是《甄解》的话。《净影疏》说,「世间解者,是化他智」,能够教化他,这个相当於差别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这是《净影疏》的解释。《会疏》的解释,「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不管是世间出世间,一切种种因种种果,如什么因得什么果都解了,「故名世间解」。所以我们把它综合起来说,世间解就是化他的圣智,如来如实知道世间出世间种种因果诸法。

  「无上士」,佛是最尊,所以称为无上士。这个很好。「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有所修有所断,名为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所以有学位就低,无学位就高,也是一样的意思。有所断是上士,无所断名无上士。《智度论》说,佛涅盘是自己证得的,不是从他那得到的,也将导引一切众生入涅盘。在一切法中,「涅盘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佛以「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也没有一切能够跟这个相等的,所以称为无上士。

  「调御丈夫」,调是调伏,御是驾御。《净影疏》说,「能善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合赞》说,自己是丈夫,又能调伏其他丈夫,「故号佛为调御丈夫。若具四法,则名丈夫」,要这四法你都有,你才能称为丈夫。什么是四法?一个是「近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在这个时候你能够遇到善知识,你应当像对如来一样的去尊重他。善知识也不远,你们可以互相为善知识,这位同学做得有点不对,旁人提醒他一下,就是善知识。他这个地方没有明白,你能给他解释一下;他某个地方思想上有个扣,帮他解一解。这都是善知识做的事,近善知识。「二、能听法」。这个话大家听了很奇怪,怎么能听法做为一个条件?要知道,听法有人跟不听是一样,那就不叫能听法。还有佛说《华严》,连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聋如盲。所以能听法不是小事。所以做为丈夫,第一个条件是亲近善知识,第二个是能听法,很虚心,无有厌足,愿意听,就表示听你能听得进去。三是「思惟义」,不但能听,而且善於思惟,要消归自己,不是一些文字上的东西、经论上的东西,那都是书,或者你再有学问,你是个活的佛学大词典;你要善於思惟,消归自己,消化、融入到自己殊胜的智慧里面去,也就是让它来薰发自己的本觉。所以这个有内薰外薰,我们的本觉胜智在自己内部老在那薰这个无明,变就变这个无明,所以无明薰真如,真如薰无明。现在我又有所闻,我这外面又在这薰无明,这样的话,这个无明它转变就快了。而要知道,最彻底的话,本来无无明。第四「如说修行」,这就是丈夫。能知能说而不能行,这就不是丈夫。它有四条,说得很简单,但是做到很不易。又有一个问题,说是这个还有女人,怎么单提丈夫?《智度论》说,这就包括了,提丈夫就包括女人、包括黄门(就是二根),其他种种都包括了。

  「天人师,《净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他能用正法来教导人和天。这底下都有解释意思,这没有什么新的意思,不说了。

  「佛世尊」,就是「三觉圆满」。佛,我们讲很多了,世尊就是佛的含义,这讲过了,就不重复。「世尊,梵名薄伽梵。圆备众德」,一切德都圆满具备,「为世钦重」,世间尊重,「故号世尊」。这个是如来所有的通号,世间自在王是别号。

  世间自在王如来,也就是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导四十二劫,时间很长。时间长短都不一定,释迦牟尼佛是很短很短只有八十岁,有的就很长,古佛还要长,这尊佛他住世时间就很长。「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他给大家说法开示。这个时候,「有大国主名世饶王」,他是一国之主、一国国君,这个国君的号叫做世饶王。「闻佛说法」,正在同时,他听到世间自在王说法,他就欢喜。这个欢喜很重要,所以经中最后说「皆大欢喜」,就是乐这个法,欢喜、踊跃。我的老师(夏老居士)听见净土法门,他回来之后一直在屋子里笑,笑了二、三天,跟个神经病一样就一直笑。他说我笑什么?我笑我这回可能有出去的道路了。咱们这个不是拿来做一种装饰品,或者做一种什么资本、做一种什么工具,我们是要真正,万劫千生,今天有个机会得了人身、闻了佛法,我们要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我们自己也要了脱生死,这才是真正我们所应当做的事情。这事这么大,我们怎么去做?演慈辩,授法眼,用法眼替我们选好、给我们,我们自己哪里能选得到?老实说,我们要不是佛的加被也不可能,这个就是说真正要知道庆幸。所以他才欢喜。开解,「顿然心开,了解实义」是开解。所以我们说能听就是这个意思,你听了之后你得有所开解,你要去掉点东西。

  我们要知道,修行跟搞学问,为学则日增。我们现在也不能不搞点学问,佛学院,我们在最初也需要有一定的学问。所以为学日增,你三年级就比二年级多知道一些,四年级又多知道一些,以后又多知道一些,求学问是一天比一天有所增长,但这不是道,与道无关。为道是日损,你去掉什么,一天能去掉点东西,这才绰绰入道,不是搞学问。所以开解,就是这个扣开开,去掉这个扣了,叫做开解。法藏当年也是国王,一听见佛法就「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跟著就发无上的真正道意,就是发了无上的大菩提心。「弃国捐王」,国我不要,王位也不要。我看见过弃王位出家的,不丹的王子,皈依了活佛,跟著活佛来修法,很庄严,王子。释迦牟尼佛什么都扔弃了不要,所以这个最有说服力。因为他不是为一些目的,他也不要我们一文钱,释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大光钱,不跟你要钱。和尚,庙里的那些俗僧要钱是另外一件事,不代表如来,如来不要你一分钱,也不拉你一张选票。他是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沙门」,《四十二章经》说,「辞亲出家」,亲是难舍而能舍,「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所以做为沙门,要看看沙门的定义,什么叫沙门。你们头一班的一位,他就跟我说,他说我就希望我这一生老穿这衣服。我说你穿这衣服有什么了不起!他希望一生不脱这衣服。所以最可怕的是在袈裟下失却人身,披著袈裟你把难得的人身丢掉了,再也没有人身了,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要识心达本,识自本心,达自本性,要能够解无为法,不是搞有为。我和通愿法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就说可惜,明明是无为法,但是到很多人手中变成有为法。她回我一句说,明明是无漏法,到大家手中变成有漏法。所以这就叫做沙门。

  「号曰法藏」,这个名号就是当年世饶王出家,法藏将来成就就是阿弥陀佛。而且是「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不同。「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愿力最大,「及念慧力」,念力、慧力,来「增上其心」,使他的心增上,念慧日有增进,「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没有人能比。底下就到世自在王前发愿,这个留在下一学期了,修菩萨道以后,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已经出家,法藏很突出,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十五集)  1991  档名:51-001-001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