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降服嗔心的五种方法


   日期:2014/11/28 9: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人说:“我也知道发火、抱怨不好,可是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就不停地在缘着自己的身心串习“我执”,将身心的组合执著为“自我”;有了“自我”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地生起呵护自我的“我爱执”;在“我爱执”的驱使下,遇到凡是利益我的对境,就贪执;遇到凡是损害我的对境,就嗔恚;遇到既不利益也不损害我的对境,就漠不关心。所以,要想暂时减轻或去除贪嗔痴烦恼,就必须减轻或去除“我爱执”;要想究竟去除贪嗔痴,就必须通过修习“人无我”的空性法门去除“我执”,因为“我爱执”是建立在“我执”基础上的。

下面介绍五种去除贪嗔痴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其中,前三种方法可以去除“我爱执”,后两种可以去除“我执”。

方法一:经常与自己对话,劝自己遇到不如意事时不要生气。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经常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改变自己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好方法。例如,在思维嗔恚的不合理以及抱怨和指责所导致的危害之后,就默默地在心里这样劝说自己:从此之后,无论遇到如何危害自己的人和事,都要心平气和,坚决不生气、不抱怨、不指责,并且想像自己遭遇危害自己之事时能够心平气和。这样的对话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即便在控制不住自己而生气之后,我们也可以这样劝自己:“下次遇到不如意之事,再也不可以这样了。”这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次数越多越好,内心越诚恳越好。

方法二:通过禅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习气。禅修有很多种类和层次,比较常用的一种禅修就是心中保持着一种观想,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一旦失去再重新开始。禅修是改变性格与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爱生气、脾气不好的人,每天应该抽出一刻钟或更多时间,在没有人干扰的房间专心正坐:先思维一下发火的危害,然后发愿自己从此之后,不再发火生气,并认真观想自己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样子。这种“自己遇事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想像,在脑海中越清晰越好,保持得越持久越好。如果脑海中的这种想像失去了,就再拉回来,心里就这样,一直想像着自己“遇事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模样。当座上的这种想像娴熟时,座下行走以及处理不复杂的日常事务时,也可以保持这种想像。这样的禅修训练,应该像演员表演一个角色之前,在导演的启发下不断酝酿情绪一样。通过禅修的方法酝酿好的这种心态,在座下遇到不如意之事必然会发挥作用。如果每天都这样观想一次,坚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此人遇到不如意之事发火的习气必然会得到有效控制,久久坚持,一定会变得柔和而悦意。

方法三:通过念佛的方法去除嗔恚的习气。观想自己身处极乐世界,坐在一朵庄严的莲花之上,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西方极乐世界的所有圣众,站在自己面前,自己一边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一边真诚祈祷阿弥陀佛加持自己去除内心以嗔恚为主的所有恶习;然后观想阿弥陀佛欣然接受自己的祈请,身放大光明,光明照透自己的身体,自己心中所有以嗔心为主的习气荡然无存,面对一切人和事,即便是不如意的,也能慈眼相看、慈颜面对。这样久久训练,自然会业障清净,面相变得慈悲而庄严,遇事稳重而柔和,使得见者欢喜。

方法四:通过修持小乘的“人无我”空性而去除嗔恚。人之所以遇到不如意之事会生气,就是因为觉得里面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外面有真实的人与事。经论中说:如果“自我”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众生保护自我的行为应该是有意义的;可是,“自我”只是众生的一个错觉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就像龟毛兔角一样子虚乌有。众生觉得有一个“自我”存在,这种感觉在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的佛菩萨与阿罗汉看来,与精神病人觉得外面有一个鬼跟着自己一样,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虽然“自我”并不存在,然而众生却为了保护这个并不存在的“自我”发了无数的嗔心,吃尽了各种苦头,因此没有证悟“自我”不存在的众生,在佛菩萨眼里是可怜的。如果能修持“人无我”空性,就能渐渐减弱“我执”,以致“我爱执”的根渐渐枯竭,于是即便遇到伤害自己的事情,内心根本不觉得有一个自我受到伤害。

如何修持“人无我”空性呢?应该反复阅读相关经论,首先在道理上确信:“自我”确实只是自己的一个幻觉,本质上并不存在。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应该在座上禅修,将自己的身心观为幻觉,一旦体验“身心无有”,就保持住这种体验;一旦消失,就再次觉照观察,找回这种体验。就这样不停地训练,“自我”的幻觉就会渐渐去除。

方法五:通过修持大乘唯识的空性来去除嗔恚。《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首先要阅读听闻“万法唯心所造”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身心以及外面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的幻觉,是自己做的一个梦,实际上并不存在。座上,自心安住于身心世界一无所有的体验中而不动摇;座下日常生活中,遇人遇事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一切都是自心做的一个梦,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久久训练,就能体会身心世界本自无有,一旦自心就这样的真实体验,非但嗔恚——一切恐惧、悲伤等轮回的痛苦都会消失殆尽,正如《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样的训练,不应该一曝十寒,偶尔为之。古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初训练时,不要因为发火的脾气改变不明显而气馁,要坚持不懈地这样训练下去。要知道,遇到不如意之事就发火的习气,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一两次这样的训练,犹如杯水车薪,难以根治发火的顽习。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遇事发火的习气当初就是一点一滴、经年累月培养起来的,如今要培养不发火的习气也必须一点一滴、经年累月地去培养。

这样的训练,最初开始的时候,为了以示慎重,应当在座上进行。等到渐渐熟练之后,我们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例如,走路时,我们可以边走边想象自己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心平气和、笑容可掬的模样;乘车时、休息时、做家务事时,甚至上厕所时,我们都可以利用一切闲暇这样来训练。

荀子的《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这件事不可以停止,应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像蓝草通过提炼可以得到比自身更青的青色、水通过冷冻可以得到比自身更寒冷的冰一样,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木匠将木头按照墨线锯直之后,就用石头压在上面,使其渐渐弯曲成一个圆,最后做成车轮。对于用原先笔直的木材做成的这些车轮,即使放在太阳底下曝晒,也不会恢复成原来笔直的样子了,这是经常用力弯曲与压迫的结果;同样,我们的一个习气得以改变,靠的也是坚持与锲而不舍。所以,木头经木匠的墨线与锯子修理之后就会变直,刀经过磨砺之后就会变得锋利,与此类似,君子之人经常用圣贤的道理来反省并修正自己,内心的智慧就会洞明、外在的言行也就没有过失了。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嗔心)(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嗔心)  

 正如法师:嗔心打开地狱门 

 印光法师:如何做到不生气,无嗔心 

 嘎玛仁波切:律部对治贪欲 经部对治嗔心 

 印光法师:如何做到不生气,无嗔心 

 印光大师:如何做到不生气,无嗔心 

 宏圆法师:不见能忍所忍,才能嗔心不起 

 宏圆法师:不见能忍所忍,才能嗔心不起 

 宏圆法师:不见能忍所忍,才能嗔心不起 

 嘎玛仁波切:能把嗔心转换成悲心,对我们是最有益的 

 广行法师:平常心是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 

 黄念祖:业障深、嗔心重怎么办? 

 宏圆法师:不见能忍所忍,才能嗔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