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让心远离批评


   日期:2014/12/4 14: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察他人的缺点和过失,在自己心里或者嘴上给予抱怨与恶评,除了会给他人带来痛苦之外,还会给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制造无边的痛苦。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心里的想法是天地间最神奇的东西——这是真正决定你命运的神,是判定你痛苦与快乐的唯一裁判,是你生命体验的唯一描绘者。所以,我们应当对自心的想法或者念头高度关注,即便用全部的热情、智慧与精力去关注与改善,也不为过分。

实际上,一个人要想让自心处在喜乐的状态,让自己外在没有任何违缘和障碍,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彻底清空自己内心的批评,或者说抱怨、指责、不满等负面情绪。

当一颗小小的老鼠屎出现在一锅粥里的时候,它毁坏的不是一丁点粥,而是一整锅粥;同样,当包含着怨恨与不满情绪的批评出现在自己内心的时候,它毁坏的其实是当下我们全部的生命体验。

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不愁吃、不愁穿,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是内心却没有多少喜乐,其实,唯一的原因就是心中还有看不顺眼的人、看不顺眼的物、看不顺眼的事,或者说,还有不能接受的人、不能接受的物、不能接受的事,也可以说,心中还有不能原谅的人、不能原谅的物、不能原谅的事。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意思是,如果一颗心是仁慈的,那么这颗心就不会有看不顺眼的人和事,也没有不能接受或原谅的人和事。也就是说,一颗仁慈的心,她会与世间的一切万物和谐相处,不会有抵触、粗暴和对抗。孟子说的这四个字,绝对值得我们反复思维与观察,因为这四个字揭示了心灵的大奥秘——要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快乐,就应当善待自心;而善待自心的唯一方法就是善待自心所面对的一切人、一切事。这应该就是“仁”字的真谛了!

对他人仁慈,就是对自心仁慈;对他人不仁慈,就是对自心不仁慈。看不顺眼外面的人,就是虐待自己的心;看不顺眼外面的事,也是虐待自己的心;反过来,柔和地对待外面的人,就是柔和地对待自己的心;柔和地对待外面的事物,就是柔和地对待自己的心。

所以,古今中外的智者异口同声地说:“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对待外境,心如何付出就如何得到——这就是铁的事实,也是千古不移的法则。

基督耶稣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如果我们抛弃宗派门户之见,将这句话中的“你们的天父”理解成“心如何付出就如何得到”的因果法则,这句话就是一句值得我们关注的至理名言。

我们知道,孔子十五岁的时候“有志于学”——也即开始了修炼自心的人生之旅,到了六十岁时,终于修到了“耳顺”的境界。什么是“耳顺”的境界呢?就是耳朵听到他人的一切言论,心里都能理解、接受、原谅,并且没有任何抵触了;不仅是耳朵听到他人的话语心里“顺”,眼睛看到各种事情,鼻子、舌头、身体等触碰到任何对境,心里都“顺”。

想想看,体验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是一种内心极其柔和的境界,一种内心彻底放下、全然释放的境界,一种最大限度地善待自心的境界,一种最大限度地善待他人、善待世间万物的境界;此时的心,像虚空一样,没有不能包容和接纳的人和事,没有一丝不满和怨恨,这就是古人说的“仁者”的境界。

其实,学习佛法不为别的,就是学会让自心柔和地与外境相处。当我们的心能够与外境柔和相处的时候,不要忘了,此时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外面的人和事,还有自己的心——这是最大的受益者。

柔和地对待外面的人和事——这就是善待自心的唯一方法。迄今为止,所有具有大智慧的人尚未发现除此之外的另外一种真正善待自心的方法了。所以,我们应当像避免一锅粥被一粒老鼠屎染污一样,避免以批评抱怨为主的与外境对抗的负面思想在心中生起。

批评抱怨不仅毁坏自己当下内心的美好,还能真的吸引更多的让你认为值得批评抱怨的事情出现在你的心前。所以,批评与抱怨实际上就是一个可怕的深不见底的泥坑,如果不知道迅速从里面爬出来,而是在里面挣扎,那么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直到自己被痛苦彻底埋葬。

愚昧的凡夫都以为外面的人和事等外境脱离自心而有,其实这只是一个错觉而已。《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境的真实面貌实际上就是“唯心所造”,就像梦心创造梦境一样。粗暴的心做梦时所创造的梦境也一定是粗暴的,柔和的心做梦时所创造的梦境也一定是柔和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梦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梦境。

古人说:“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得失。”意思说,用镜子自照,就可以见到自己的长相和面目,用“外面的人”自照就可以照见自己内心上面的功德与过失。如果内心具有某种优点或功德,就会经常见到具有这种优点和功德的人,而且他们也会以这种优点来对待自己;如果内心有某种过失,就会见到具有同样过失的人,他们也会以这种过失来对待自己。

俗语也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很显然,以杀猪为生的人,当然会遇到很多以杀生来谋生的人;喜爱抽烟的人,就会遇到很多烟友;若是流氓,当然也就喜欢和其他流氓聚在一起。相反,学佛的人就会遇到很多佛友;善人,当然会和其他善人聚集在一起;爱学习的人,当然会遇到很多其他爱学习的人。

所以,外境就是自己内心的一面镜子。如果你的内心具有粗暴的习气,你会发现你的家人,甚至你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的人,都会时不时地粗暴地对待你;如果你虚伪,实际上你周围会有很多人都对你很虚伪;如果你背后抱怨批评,也一定会有人在背后抱怨批评你;如果你敢当面抱怨和批评,你会发现对方当场就会以牙还牙,也来抱怨和批评你。

相反,如果你的内心彻底释放掉了对他人的不满与挑剔,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对你也是很柔和与包容的;如果你的内心对每个人都很真诚,你会发现对方对你也是真诚的;如果你经常真诚地赞美他人,你会发现赞美你的人也多了起来。

要知道,我们内心释放出的一切,最终都会没有任何走样地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个人的祸福,都不是无缘无故偶然来到面前的,都是自己内心的状态所招感的。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招感什么样的事,这个规律一点也不会出现偏差,犹如有什么样的身相就会有什么样的身影跟随一样。

所以,我们应当静下心来,仔细反躬自省:“我心中还有不能原谅的人和事吗?我心中还有不能接受或者看不顺眼的人和事吗?我还在挑别人的毛病去批评抱怨吗?我的心中还有不满的情绪吗?”如果有,彻底释放掉,并且发愿:“从今以后,不再找他人的毛病,不再批评与抱怨;要心如虚空,包容一切;善待自心,善待他人!”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批评)(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批评)  

 程恭让教授:《楞伽经》如来藏段梵本新译及对吕瀓关于魏译相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批评 

 周齐教授:批评的应注意合理性 被批的应积极面对 

 被批评或被骂时要怎样修行? 

 净土法门法师:比较里面有浓厚批评的意思在里头,恭敬心没有 

 呷绒多吉上师:能当面给予批评、指出缺点的人才是真正需要珍 

 呷绒多吉上师:能当面给予批评、指出缺点的人才是真正需要珍 

 净土法门法师:看到不如法的人和事,不要放在心上,最好不要 

 弘一法师的自我批评 

 广钦老和尚:看经要能解意,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评他人,便 

 圣严法师:俗人能任意批评僧人所做​“不如法” 

 嘎玛仁波切:孩子做了坏事被老师批评,父母怎么做对孩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