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一行禅师:太阳我的心31风有知


   日期:2010/1/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风有知

  咱们跳一会儿舞,轻松一下,以便更好地理解"知"。假如我说,"我知道在刮风。""我"与其是说指我的身体,不如说是指我的心,这样,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是:"我的心知道在刮风。"心是知者,这实际就是说:"知者知道在刮风。""知者"是主语,"知道"是动词,"在刮风"是宾语。但是如果说"知者知道",就显得可笑。不是吗?我们想象知者是独立于它对象之外的一个实体,它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为了弄清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就走进外界作简单的短途旅行。正如我们用尺子度量某物,我们让自己的心去适应某一预想的模型,而这个模型正是由我们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心"的东西,并不是纯净的真实的心。它已经陷入了名相概念之网中。

  当我们说:"我知道风在吹",我们想说的不是一物在吹另一物。"风"和"吹"是并行的。没有吹,也就没有风,没有风也就无所谓吹。"知"也是如此。心即是知者,知者即是心。我们现在谈论一下知与风的关系。"知"就是知道某物。知道与风是不可分的。风和知道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说"风",这就够了。"风"的存在暗示着"知"以及"吹"这个动作的存在。假如我们把"我知道风在吹"这个句子压缩成一个简单的"风"字,我们可以避免语法上的误解,从而接近真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这种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每一事物都是相互独立的。这种思维和言谈方式使得我们要契入非二元的、无分别的真实变得困难起来。真实是无法用名相概念来表达的。

每一行为是它自己的主语

  The wind blows(风在吹),The rain falls(雨在下),The river flows(河在流),在类似这样的句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语和动词是一体的,相同的。不吹就没有风,不下也就没有雨,不流也就没有河。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行为的主语就在行为当中,行为本身即是主语。

  最一般的动词就是"to be(是),"如"I am (我是)","you are (你是)","the mountain is (山是)","a river is (河是)"。动词"to be(是)"不表达宇宙生机勃勃的动态,如果要表达的话,我们就必须说"become(变成)"。"to be(是)"和"to become(变成)"这两个动词都可以用作名词"being(存在)"、"becoming(正在存在、正在变成某种存在状态)"。但是,"being" 是什么?"becoming" 又是什么?"becoming"意思是"不断地变化",像动词"to be"一样通用。假如主语和动词是相互分立的,那么我们根本无法表达某一现象的"being(存在)"和它的"becoming(正在存在、正在变成某种存在状态)"。在"风"这个例子中,"blowing(吹)"就是风的"being(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对于"雨"而言,它的"being (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就是"falling(下)"。对于"河"而言,"flowing(流)"就是它的"being(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

  我们说"rain falls(下雨)",但是,这个"fall(下落)"并不是一个很精确的字眼。因为雪花、树叶甚至辐射等,都可以说"fall(下落)"。假如我们用"to rain"代替"to fall",这样更能够确切地表达主语"rain(雨)"的行为动作。为了表达下雨这个行为动作,我们可以说"the rain rains",在这里"rain"既作主语,又作动词。或者干脆说"Raining",乃至"Rain"。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The painter paints(画家画画)","The reader reads(读者读书)","The meditator meditates(禅者坐禅)"。仿照这种句型,我们也可以说:"The king(国王)Kings","The mountain(山) mountains","The cloud(云)clouds"。国王存在的理由就是"to be King(是国王)","to act king(按国王的要求活动,扮演好国王这个角色)"。山存在的理由就是"to be,to act,to do mountain(按山的方式去存在)"。"Acting being king"的意思就是做一个国君应当做的,如统治人民、接见外宾,诸如此类的事情。于是,按照"rainains"这个句式,我们可以简单地说"The king kings(可译为《论语》中的"君君")"。在这种句式中,第一个词"King"是主语,第二个词"King"是动词,而且这个动词不具有普遍性,只能用来描述国王。因此,每一个主语可以变成动词,而这个动词正是主语的存在状态。也许,说"The painter paints(画家画画)"比说"The king kings(君君)"要顺耳一些,但实际上,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很久很久以前,孔子就使用过这种句式,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King kings,subject subjects,parent parents,childchilds),意思就是"君为君(The king is does kings)","臣为臣(The subject is doesubject)",等等。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作如下解释:"国君必须尽一个国君的责任",或者说,"国君必须像一个国君的样子去严格履行职责。"但是,这些补充和润色最后并没有增加什么。当我们明白了每个行为是它自己的主语,我们才可以说开始领会了"知(Knowing)"这个词的巨大功用。

无生物啊,你有灵魂吗?

  我们习惯于从受和想的角度来理解"知(Knowing)",以至于我们把无机物贴上了"无生命,无感情,无知性"的标签。但是,这些事物只是从我们的观点来看没有生命。一个岩石是由无数的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无数的原子和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在电磁和原子核力的摄引下构成的。原子并不是无生命的惰性固体颗粒,而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内面有无数的粒子(如质子、电子、中子等等)以极高的速度在不断地运动。为什么它们要如此这般地运动?我们还宣称岩石是惰性的、无生命的、没有感情的吗?诗人拉马丁(Lamartine)曾经问道:"无生物啊,你有灵魂吗?"如果我们按自己的观念和信仰来定义灵魂的话,显然,它们没有灵魂,至少,它们没有表现出这一点来。但是,若从动力学的活生生的实际来理解的话,它们肯定有灵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一行 禅师       )(五明学佛网:一行 禅师       )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黄夏年教授:“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守端禅 

 黄夏年教授:明州佛教与四明知礼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 

 黄夏年教授: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净界法师:你要知道你的资粮方向在哪里? 

 净界法师: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 

 赖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怎样亲近善知识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三、了知知识德相,如理寻访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