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格不健全,修道容易着魔


   日期:2014/12/6 12: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人,就困在六个字:听得进,做不到。道理全盘都懂,但很多都做不到。用中医来解释,道理懂了,属于意识层面,你意识上接受了,但心上到底有没有接受?

比如说,有人去蹦极,他意识上知道自己没事,但心上却无法接受。所以他就不敢跳下去。意和心,是有差别的。要是修到刻骨铭心时,那时就成功了。如果只在表皮做功夫,境界一来一定倒掉。比如说,有人相信佛菩萨有灵,但真的境界现前时,就有考验了,比如生大病时,你有没有这个心去念经布施,而不用去开刀,可能开刀风险更小,这时你要如何取舍?这就需要刻骨铭心。

要佛菩萨的感应的相信,不是意上的相信,而是心上的相信。《黄帝内经》说,脾藏意,心藏神。这个就比较好玩了,脾怎么会藏着人的意识呢?一般都认为,大脑藏着意识。那心怎么藏神呢。所以学佛,学医,还是修道,都不要太用大脑的聪明和思维。我们讲,一个人心神不宁。在中医讲的,心是君主之官,在五脏六腑中,代表君主。心要是不安,全身都不安,心安了,全身就安宁了。那其实就是神的作用,这个神,不是鬼神的神,而是一种能量。

印光大师说的,心好命就好。心好了,君主就安,那脏腑就安宁,整个人气场就好。那心坏了,脏腑就有问题了。比如说,有的人讲话尖酸刻薄,常喜欢骂人,或者反着来骂人时,这是心中有邪气。就是邪气干扰了他的心神,那这股邪气要是发泄不出来,他就会生病。发泄出来,就会伤到别人。这都是不健康的身体,引起了不健康的心理。

学佛不学佛,都不关键,懂了佛经,不代表境界就高,但是他的人格一定要健全。你看修行,为什么会修成了牛魔王,修成了妖精。佛菩萨是有的,鬼神是有的,妖精自然也是有的。那就是因为人格扭曲后,然后又要去修,结果成妖精。如果人格不健全,去修行,去打坐,持咒,都一定有魔障。那人格健全从哪里开始,从心。

儒家说要“正心诚意”,心正了,是修道的基础。心正了,神就安宁。《药师经》说的,人的贡高我慢,悭贪嫉妒,自赞毁他,这都是心不正。心正,用王凤仪的话,就是找好处,认不是。这样子就把良心给找回来了。心就对了。如果越学佛,越是看这个社会,看他人都不舒服,那就是学歪了。

懂得《黄帝内经》,会发现,要治疗身体的病,先医心。心要正了。心正了,再来调节身体。不要直接用意识。比如说女人,爱生气,她就容易得乳腺癌。爱生气,却不敢生气,只能闷在肚子,那就容易得子宫癌。那男人,爱生闷气,就得胃溃疡,肠胃不好。要懂得去调理身体,不要用蛮力,用意识去压迫。

有的用意识去压迫心,然后看自己表现很好,这种人内心最苦。比如一生气,身体就产生毒素,气场就昏暗了,如果你发泄出来,其实就好了。但如果闷着,那毒素就留着,这时除非通过念经的力量来转化。其实你看古人,他有宣泄的方式,比如说写写诗,作作曲,那些作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

修道之人,一定要很尊重身体运行的规律,而且要去运用它。用不好身体,修行想要进步,是很难的。除非你有坚强的意志,已经超越身体的限制。像那些证果的阿罗汉。那我们凡夫,还是照顾好身体好修行。这就是药师法门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转自:福安观音寺 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人格       着魔)(五明学佛网:人格       着魔)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3.附身与着魔 

 陈兵教授:塑造理想人格之道 

 其它:铸造菩萨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尧居士)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30~3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9) 

 林克智居士: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林国良教授:佛教教育中的独立人格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二、色空分:人格形态和菩萨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