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一行禅师:太阳我的心39如来非来非去


   日期:2010/1/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来非来非去

  这种非概念化的实相,或真空,又可以称做真如( bhutatathata,在英文中可用"Suchness"来表示)。真如(Suchness)有时译成"如此"(thusness),意思是如此这般,它无法用语言概念来认识和描述,必须通过直接体验才能把握。假设桌子上有一个橘子,有人问你:"它是什么味道?"无法给他回答,你必须把橘子切开,请那个问话的人尝一尝就是了。这样,你就让他(她)进入了橘子的真如,而无需任何语言概念来描述。

  为了提醒他的弟子注意实相的无拘无束、无始无终性,佛陀让他们称他"如来"。这可不是一个荣誉头衔。"如来"的意思是"如此来者"、"如此去者",意味着他从真如中来,安住在真如中,又回到真如中去,即回到非概念化的实相当中去。又有谁,或者说又有什么不是从真如中产生的呢?你、我、毛毛虫、一粒微尘,这一切都是从真如中产生,安住在真如中,最后某一天又将返回真如当中去。实际上"产生""安住"和"返回"这些词汇,并没有实在的意义。一个人决不可能离开真如。在《阿奴逻陀经》(the Anuradha Sutra)中,佛陀回答了一个令很多比丘困惑的问题:"如来死后会发生什么?他继续存在?他停止存在?他继续存在又停止存在?他既不继续存在又不停止存在?"

  佛问阿奴逻陀:"于汝意云何,如来可以色身见否?"不也,世尊。""如来可以色外见否?""不也,世尊。""如来可以受、想、行、识见否?""不也,世尊。""阿奴逻陀,生时汝尚不知如来,死时即知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原子弹之父、物理学家阿尔伯特·欧彭海姆(RobertOpenheimer)偶然读到《阿奴逻陀经》(the Anuradha Sutra)中的这段文字,基于他对粒子不能够用时空有无等概念来界定这一事实的观察,他理解了这段话的真正用意。他写道对于那些看起来最简单的问题,我们倾向于要么不回答,要么这样回答,乍一看起来,它与其说是对物理学的正面肯定,不如说更多地让人想起某种不可思议的教义问题手册。比如,假如我们问,"电子是否保持同一位置",我们必须说"不";假如我们问,"电子的位置是随时间改变的吗?"我们必须说"不";假如我们问:"电子是否静止不动",我们必须说"不";假如我们问,"电子是否运动的",我们必须说"不"。

  正如你可以看到的,科学语言已经开始接近佛教语言。读完上述《阿奴逻陀经》(the AnuradhaSutra)中的那一段文字,欧彭海姆说道,直到本世纪,科学家们才能理解两千五百年以前佛陀的回答。

生死之网可以被撕碎

  还有一种观法可以代替真空观,这就是妙有观。"有"的意思就是当下之存在。"妙有"就是觉悟到一一事物皆含摄整个宇宙,整个宇宙亦含摄一一事物,若不含摄,宇宙即不存在。一旦领悟了万物间互相联系、互即互入的本性,我们就不可能再宣称某件事情是或者不是,因此我们只能称它为妙有。

  尽管欧彭海姆就电子性质的问题回答了四个"不"字,但是他并没有说电子不存在。尽管佛陀说:"甚至在此生你也不可能发现如来,"他的意思并不是说如来不存在。《大般若波罗蜜经》使用"非空"(asunya)一词来描述这一状态。"非空"与"妙有"是同一个意思。"真空"与"妙有"可以防止我们落入有无分别之陷井。电子和如来都是超越于有无概念之上的。电子和如来的真空和妙有的本性防止我们落入有无的樊笼,并引导我们进入非概念化的世界。我们怎么样来修习妙有观呢?任何一个了解相对论的人都知道,空间是与时间和物质密切相关的。空间对懂得相对论的人而言,比对那些仍然相信空间是独立于时间和物质之外的人来说,意义更广泛。当我们观察一只蜜蜂的时候,我们或许喜欢先用懂得相对论的物理学家的眼睛来观察,进而超越它,以便从蜜蜂身上看出真空妙有来。假如你努力这样有规律地去修习的话,用你的整个生命,我相信,它会帮助你摆脱生死之网的缠缚。在禅门里,生死问题永远被视为最迫切的。Hakuin禅师曾写过一个非常大的"死"字,落款时写道:"能看透这个字的人是个真正的英雄。"我过去认为了脱生死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在塞根之梵汉佛教大学(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任教的时候,我看到过瘦弱的阿罗汉的雕像,并认为要实现生死之解脱,必须彻底地耗尽我们的精力,以便减少我们的欲望,直到整个疲劳征服了我们。后来在中部越南冯波(Phuong Boi)修行的时候,我领悟到摆脱生死不是一个抽象的长远的目标。生与死仅仅是一个概念。摆脱了这些概念就是摆脱了生死。它是可以达到的。

  但是了脱生死不是单凭知性的理解就能到达的。当你看透了宇宙中每一个事物相互依存的本性,明白了真空妙有的含义时,你就在你的心田中种下了解脱的种子,为了让这些种子能够茁壮成长,我们需要修习禅观。通过修习禅观,我们会变得足够强大起来,可以突破生死概念;生死概念实际上仅仅是我们所创造的许多概念中的一种。

  一个物理学家能够看透基本粒子的互即互入性,却没有超越他的知性认识。从佛教解脱的观点来看,他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华丽的外表。同样,一个人只研究教理,都不去修习禅观,也仅仅是积累了一些知识作为自我装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有能力修行,直到将有关生与死,有与无等等所有概念连根拔掉。

  我已经提到过的种种意象,如太阳、椅子、毛毛虫、自行车、电子等等,都可以作为带领我们去直接体悟实相的对象。把太阳作为你的第二心脏 你的身外之心 去禅观。观想太阳就在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面。观想太阳就在植物中,就在你吃的每一口甘美的蔬菜中。渐渐地,你将会看到"终极真实之体"(即法身)(Dharmakaya),并体悟到你自己的"真如本性"。这样生死就不会光顾你,而你也就获得了解脱。TueTrung,十四世纪越南的一位禅师,曾经写道:

生与死
你一直在碾轧我
如今
你再也无法碰我
请深入地禅观这两句话,直到你能从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里看到Tue Trung。

一片树叶可以引导我们直接契入无相之实相

  在中国,临济宗发展到利用公案作为开悟的工具。借助于公案,禅者在心中始终坚持一个话头,这样就可以产生强大的定力。下面是几个公案的例子,他们以问话的形式出现: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孤掌相击时如何?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通过问话的形式来引起我们的专注。有些公案,比如下面的,虽不是以问话的形式出现,但仍然有同问话相同的功能:

狗子无佛性;
廓然无圣;
藏头白,海头黑。

  在参公案的过程中,疑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参公案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概念和概念化。虽然出于无意,有时公案也能把禅者长时间地拘限在他的思想和概念化之中。通常只有当禅者进入到死胡同,完全被概念和思维弄得精疲力竭的时候,他(她)才肯放弃概念,回到自身。我认为这是参公案的一个弱点。

  在观想"互即互入"或"妙有"的时候,行人可以把任何一个现象当作观想的对象,但是他(她)必须能够做到把这个观想对象专注地保持一段时间。他可以选择太阳、树叶、毛毛虫。这种观法不像参公案那样神秘莫测,但是,行人如果能下决心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地坚持观照下去,他会成功的。这种观法避免了行人耗费太多的时间去驱使他的智力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这些问题是不可能通过智力来解答的。太阳、树叶、毛毛虫可以把行人直接带入无相之实相世界,这是一种活泼泼的直接体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一行 禅师       生 死)(五明学佛网:一行 禅师       生 死)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