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日期:2014/12/15 15: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第二天,会场上洋溢着欢喜、包容、开放、自在的气氛。今天的主题是“佛教与心灵教育”,在这样的殿堂,研讨这样的主题,我想在座的和我一样,非常欢喜。

让我感到亲切的是,从主会场这里看去,我们教育学院的整个地形和建筑,有点像拉萨的布达拉宫,只不过布达拉宫是红色,而这里的颜色略有不同。

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现在世人都向往布达拉宫,藏族人、汉族人乃至欧美人,大家或徒步或骑单车,或用其他方式前往,去瞻仰布达拉宫,去欣赏藏地的雪山、鲜花、草原和牛羊,并陶醉其中。得自静地的愉悦不同于闹市,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愉悦是暂时的,只有深入西藏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到最美、最真实、最恒久的快乐。

藏地人的快乐之源

藏地人快乐的源泉,是大乘佛教的心灵教育。

在藏地生活成长这么多年,让我深深感到:人们对于外境的追求,其实解决不了内心深层的困惑,而要消除这些,只有借助佛法。以后有机会去西藏,我希望你们在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美丽风光的同时,也走进修行人的心灵殿堂,体验那种快乐自在的境界。

不丹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你到了青藏高原,从人们的眼神、笑容乃至方方面面也能感受到:原来这里跟不丹是一样的。他们没有过多的欲望和贪婪,生活也从不奢侈,一生平凡却毫无忧虑地活着,这不是很快乐吗?尤其是修行人,自古至今,平和与宁静在他们心里长久延续着。

可能藏地的年轻人已经不了解这种快乐了,和以往的老人不同,他们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浮躁,这是令我担忧的地方。我遇到一位美国学者,他从事科研20多年,后来去了德国的马普研究院 [1]。令我惊讶的是,他竟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一席畅谈之余,我不禁感慨:他的藏语如此流利,可能我们很多藏族年轻人都比不了。

这位学者很关心藏传佛教。他认为这一文化宝库属于西藏,更属于全世界,如此心灵妙药值得保护、值得探索。所以十多年来,他一方面常去藏地学藏语,一方面也去跟中央民族学院的老师、同学们沟通,并在长期研究之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然,他只是其中的一位,国外还有很多科学家或者知识分子,对西藏的心灵教育正在产生浓厚兴趣。了解到这点后,也让我深感欣慰。

年轻人需要心灵教育

你们作为年轻一代,让你一心追求内在的智慧,可能不太现实,多数人向往的还是外在的物质。我去过一些大学,看到的、了解的,也的确如此。然而,即便你要追求这些,我认为,心灵教育也不可或缺。

大学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新的方向,有矛盾,也有压力。尤其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人群中,不说将来的就业、工作,就是平常生活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这些,一个人没点勇气,没点心理素养,小小的挫折也成了大障碍,动不动就会想到自杀。

你们考上大学不容易,为什么要轻生?而且还越来越多?就是心灵上的教育不够。

因此,开这个研讨会很有必要。尤其是在香港开,我很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在如今,在这么开放的大学里,人们追求的并不都是外在的科技,相反,更加注重内在的伦理道德,更加注重心灵的教育。

今年7月的一则新闻中说,内地有12000多名学生报考香港的大学,但接收的只有363位,其中包括了很多省市的状元。之所以内地学子向往这里,向往国际教育,就是他们已经知道,在将来的世界中,任何知识都将与世界接轨,成为开放的知识,所以首先就把人生定位得高一点。当然,这种高度不是单单指外在,也指内在。

因此,在这样的时节因缘上,大家一起来探讨“佛教与心灵教育”,以求得调整内心的方法,我认为非常适宜。

我为各位讲讲藏传佛教心灵教育中的四条主要通则: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1、贤善人格

人格贤善很重要。不论你在校学习也好,今后工作也罢,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学问、再大的能力,可能也派不上用场。

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我的上师是法王晋美彭措,他是生死自在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将一生奉献给了一切生命。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伟大卓越的人物,在总结一生修行经验时却说:“无论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还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于世,就一定要有贤善的人格。”

贤善的人格,做人正直、厚道,有包容心,待人接物时能随顺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有颗真诚的利他心……这些都是。具有这样的人格有什么意义?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任何成就都依赖于贤善人格。哪怕你拥有再高的学历——硕士、博士、博士后,但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很难达成自己的心愿。

贤善的人格,往往体现在一些小小的行为上: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校。有个学生大包小包地站在学校门口,他想去办手续,但东西太多了,不方便走动。这时,他看见一位老人,便跑过去问:“您能不能帮我看包,我去办一下手续?”老人点头答应了。

这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等他回到校门口,老人依然规规矩矩地为他守着包。他取了包,说句“谢谢”就走了。

开学典礼上,他再次见到了那位老人。此时他坐在主席台上,面前的标牌写着: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一个人之所以令大众景仰,因为他会默默秉持高尚的行为,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

有了这种贤善人格,才有修行佛法的真实基础。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则佛成。”

2、出离心

出离心,是想脱离轮回、获得解脱之心。

对你们来讲,也许专业了一点,但这样也好,就像有个同学讲的:“佛法本身的涵义,总以太世俗的方式解释,不一定与之切合。”因此,不妨把术语讲出来。这样的出离心,低一点来说,就是对财物、亲人等不过分贪执。

要知道,无止境的贪婪只会带来痛苦。一套房子不够,两套;一辆车子不够,两辆……急速膨胀的欲望,让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堵,人也越来越挤。更严重的是,按佛教观点来说,还会引发水灾,近年来各地水患频频跟人的贪欲有莫大关系。

因此,人不可过于贪婪。若以随缘心对待一切,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生非常自在。

弘一大师出家前叫李叔同,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虽然他的出家让很多人深感诧异,但丰子恺却理解自己的老师,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对这三种层次,他认为,住在一层楼的人占绝大多数,能住进第三层楼,进而能享受灵魂生活、考虑生死并为长远的来世作准备的人,是最少的。而弘一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从这里看,出家人其实并不消极,世人若能借鉴他们的知足少欲——简陋的小屋、朴素的生活,能借鉴“低贪”的理念,那么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现象,必将大大减少,这对环保、对人类的和谐生存,不是最大的贡献吗?因此,这个出离心,即使你从浅的层次上理解,也有很大意义,这就是佛教思想的作用。

有人认为:出家人是寄生虫,不劳而获。

这种想法自古就有。佛经里有一则故事:一天,佛陀外出化缘,有一个正在耕种的农民看见了他。农民对佛说:“我是农民,靠种庄稼过活,但是你呢?你天天无所事事,在人前乞讨,这合理吗?”

佛陀告诉他说:“你这样劳作很好,但我也并非无所事事。你种庄稼,是在外面的田地上播种,以后你会收获果实;而我对人说法,是在人们的心田上播下善法种子,他日后会获得解脱之果。”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佛教中的伟大上师们,虽然不像世人一样在物质上忙忙碌碌,但他们在心灵方面提供的教育,远远超过了农工商及一般官员的贡献。他们将弥足珍贵的佛教思想传播在人间,启发我们的善心,也驱除我们心灵上的痛苦。

所以,是真正的出离心,让出家人甘心于简单的衣食住行。因为在他们看来,名声、财富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毫无实义;而唯一要做的,就是解脱轮回的束缚,利益一切众生。

总之,出离心主要对治贪心。如果不能对治这颗贪婪之心,想让世界有一种和平气氛,是不可能的。

我为各位讲讲藏传佛教心灵教育中的四条主要通则: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1、贤善人格

人格贤善很重要。不论你在校学习也好,今后工作也罢,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学问、再大的能力,可能也派不上用场。

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我的上师是法王晋美彭措,他是生死自在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将一生奉献给了一切生命。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伟大卓越的人物,在总结一生修行经验时却说:“无论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还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于世,就一定要有贤善的人格。”

贤善的人格,做人正直、厚道,有包容心,待人接物时能随顺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有颗真诚的利他心……这些都是。具有这样的人格有什么意义?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任何成就都依赖于贤善人格。哪怕你拥有再高的学历——硕士、博士、博士后,但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很难达成自己的心愿。

贤善的人格,往往体现在一些小小的行为上: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校。有个学生大包小包地站在学校门口,他想去办手续,但东西太多了,不方便走动。这时,他看见一位老人,便跑过去问:“您能不能帮我看包,我去办一下手续?”老人点头答应了。

这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等他回到校门口,老人依然规规矩矩地为他守着包。他取了包,说句“谢谢”就走了。

开学典礼上,他再次见到了那位老人。此时他坐在主席台上,面前的标牌写着: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一个人之所以令大众景仰,因为他会默默秉持高尚的行为,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

有了这种贤善人格,才有修行佛法的真实基础。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则佛成。”

2、出离心

出离心,是想脱离轮回、获得解脱之心。

对你们来讲,也许专业了一点,但这样也好,就像有个同学讲的:“佛法本身的涵义,总以太世俗的方式解释,不一定与之切合。”因此,不妨把术语讲出来。这样的出离心,低一点来说,就是对财物、亲人等不过分贪执。

要知道,无止境的贪婪只会带来痛苦。一套房子不够,两套;一辆车子不够,两辆……急速膨胀的欲望,让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堵,人也越来越挤。更严重的是,按佛教观点来说,还会引发水灾,近年来各地水患频频跟人的贪欲有莫大关系。

因此,人不可过于贪婪。若以随缘心对待一切,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生非常自在。

弘一大师出家前叫李叔同,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虽然他的出家让很多人深感诧异,但丰子恺却理解自己的老师,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对这三种层次,他认为,住在一层楼的人占绝大多数,能住进第三层楼,进而能享受灵魂生活、考虑生死并为长远的来世作准备的人,是最少的。而弘一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从这里看,出家人其实并不消极,世人若能借鉴他们的知足少欲——简陋的小屋、朴素的生活,能借鉴“低贪”的理念,那么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现象,必将大大减少,这对环保、对人类的和谐生存,不是最大的贡献吗?因此,这个出离心,即使你从浅的层次上理解,也有很大意义,这就是佛教思想的作用。

有人认为:出家人是寄生虫,不劳而获。

这种想法自古就有。佛经里有一则故事:一天,佛陀外出化缘,有一个正在耕种的农民看见了他。农民对佛说:“我是农民,靠种庄稼过活,但是你呢?你天天无所事事,在人前乞讨,这合理吗?”

佛陀告诉他说:“你这样劳作很好,但我也并非无所事事。你种庄稼,是在外面的田地上播种,以后你会收获果实;而我对人说法,是在人们的心田上播下善法种子,他日后会获得解脱之果。”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佛教中的伟大上师们,虽然不像世人一样在物质上忙忙碌碌,但他们在心灵方面提供的教育,远远超过了农工商及一般官员的贡献。他们将弥足珍贵的佛教思想传播在人间,启发我们的善心,也驱除我们心灵上的痛苦。

所以,是真正的出离心,让出家人甘心于简单的衣食住行。因为在他们看来,名声、财富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毫无实义;而唯一要做的,就是解脱轮回的束缚,利益一切众生。

总之,出离心主要对治贪心。如果不能对治这颗贪婪之心,想让世界有一种和平气氛,是不可能的。

4、无二慧

刚才大家一起念了《心经》,昨天很多学者也再三引用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面所表达的就是无二慧,或者叫无我智慧。

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这个无我智慧,即使不从解脱上讲,生活中稍微懂一点也有相当大的利益。很多人是被执著捆缚了,被捆缚以后,不大的事情也总是感到忧虑、顾忌或不平,这样的人生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如果我们想过得从容一点,最好学学空性,像《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般若摄颂》、《大般若经》,这些经论应该学。学的时候要深入,只会背一两个词句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在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所有教法中,无二慧是最深的智慧,凭借它可以断除一切烦恼愚痴,所以一般人是说不出来的。“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不比我们差,他比我们聪明多了。”这是潘宗光教授昨天说的,我认为,这是对知识分子很中肯的提醒。

潘教授是一位化学家,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多年,引导着3万多人。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他是在多年观察之后皈依佛门的。

科学家信佛不会是盲目信仰。当佛陀在2500多年前将真理留在人间后,千千万万的科学家对此作过了解,了解中他们发现,他们的所有研究和思索,不过是对这一真理作了印证,没有驳斥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和他们不同的是,佛教历代心灵大师们是在思索之上,更以亲身修证领受了佛陀的教义。

而在大师们所领受的真理中,最核心的就是无二慧。获得无二慧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潜心闻思、研究之后,一心修行;二是在正确指导下参禅或修持窍诀。

无二慧对治痴心,也就是无明,能将最细微的所知障遣除。当然这需要长期修行。如果有机会、有兴趣,你们可以到藏传寺院作些系统了解,甚至亲自去闻思修。有了闻思修,最终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超越一切的境界,那是真正的洒脱与自在。

(节选自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主题演讲;2012年8月3日上午,香港教育学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心灵通则)(五明学佛网:佛教       心灵通则)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