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1集)


   日期:2014/12/17 19: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再说两句闲话,这个礼拜天在广济寺它的念佛七道场,现在两个念佛七道场,第一个是在广济寺,我礼拜天去讲。这是打破记录,在大殿上,后来的人就没有地方,坐不下去了,就都站著听。而且里头多数是年轻人,就像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就这样的岁数,男的、女的很多很多。他们十七以后广化寺接著办念佛七,我下礼拜二到那边去讲。所以这些现象,就是一些青年很特殊,青年倾向於佛法。我们不能够老记著过去的那些印象,要重视这些新生的现象。新生的才代表未来,过去的就是将要成为过去,过去老的印象就不复存在,就是历史了,这新的现象,国内、国外都值得重视。为什么能这么多人来念经,这么多人来参加?国内这个现象,出了这么多年轻人。过去都是老太婆,也是很可敬佩,身体也不行,勉强还来参加,就感觉后起无人,现在看见就全不一样了。很多人比诸位还年轻,就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男的、女的青年,这是一个现象。

  就是说世尊、诸佛的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善导大师的话,「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两句话谁都懂,真要明白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很稀有。如来出世,为什么他唯独就是要说阿弥陀佛这个大愿之海,也就是要说净土法门,往生净土这样的大法?唯一要说的就是这件事,所以佛才在世间示现,这个道理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但它深入一步的这个道理在哪里?不好懂。要懂得这个,这个人就会变,就不为现在所流行的这些学说所动摇。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为说这件事,我们要学,我们要修,应当如何你就知道了。不肯这么去学,不肯这么为的话,就是对於这两句话还没理解。读了书之后就要有变化,所以古人说,读了四书还跟没读之前一样是不会读书,读了之后你要跟以前有不同,这才是会读书。不是说你拿个笔写篇论文,考上个举人、进士,中状元,所以说状元都是没学问的。

  我们现在正在说弥陀本愿之海,这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殊胜。今天我们到了第四十愿(一共是四十八,剩八条愿了),这一段里头包括两个愿,第四十是「无量色树愿」。这几愿都是说极乐的庄严。无量色树愿就是前几句,「国中无量色树」,种种颜色的树无量之多,高度或者是一百一千、几百几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说是四十里,有的说是六十里,有的说是八十里。这是个距离单位,但是它不是很严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军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折合华里就有三种说法,我们就取最小的来说,四十里,这总不会错,不会夸张。这个树高多大?要乘百倍、乘千倍,四十里的一百倍,四十里的一千倍,所以就是说伟大。树这么大,人就不能像蚂蚁那样,跟树得相称。

  底下,「道场树」,道场树就是菩提树,这个名称有时候有点乱,但是这个道场树就是指的菩提树。在印度正觉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个毕钵罗林树的林子,佛就在这个树底下成的佛,所以这个树就叫做菩提树。就是印度,现在这个树还在,我还看过这个照片、图片,很多人在这来礼拜、修行,树还在。《维摩诘经》里头肇公的注解(肇公是大德,古代的大德),他说「佛於树下成道」,在树底下成道、成佛,所以树就叫做觉悟,叫做觉悟的树,道场树,就菩提树。此树的光,它放光,但是这个光,不是肉眼所能见的,大家要知道。总之肉眼很可怜。我们肉体所能够看的、所能够听的就是物质世界的东西,都是很窄很窄的一段,七个颜色之内的光你能见,红、紫这两头之外的你就看不见;声音也是,停在一秒钟多少周波,从几百到几千到一万,太高的超声波也听不见,太低的也听不见。树放的光没有地方它照不到,所以这个树很殊胜。香也薰遍一切处,「形色微妙」,这个形色非常,妙到你不可以言说,不可言说就是微妙,妙已经是好到极点,它是微妙、极妙,「随所好而见」。所以这个地方大家就要知道,咱们地球上的树都是如此,这样的光明它是随著你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欢什么它就现出什么,我们众生的心就是这个心,这个树所现出的就是这个树的样子,因此这个光和香你就领略不到。「树出法音」,不但有光、有香,而且是在说法,极乐世界的树说法,这个菩提树都在说法。「随所好而闻」,就跟极乐世界说的一样,你是喜欢听什么就听到什么。不是像咱们这,一个高音喇叭它那放,我的一个邻居他那放喇叭,我另外一个邻居他就抗议,说你是噪音。他说我们是放的音乐。我不想听,你给我来的音声就都是噪音。但是极乐世界就不如此,菩提树也不是如此,你喜欢才听得到,你不喜欢就没有,「此如来报应树」,如来的果报感应所成之树。「众生遇者,自然悟道」,你如果能够遇到这个树,你就可以悟道。这个树之功德。

  曾经你们这头一班的一个学员问我,能不能找到一本释迦牟尼佛的传最真实的,代表一切?因为有好多说法不一样。我跟他说不可能,这就是我不可能的理由。随著你的水平,你所看的事实是不一样的,你哪里能像其他的学问一样,根据考据、证据,这样来研究佛学?那你一万年也是门外汉。那不可能,各个所见不一样。密勒日巴死了,西藏密宗的大德,后来一位师兄弟来了,人家告诉他师父死了。他说胡说,师父一直跟我在一块。你说那个写传怎么依证,你说哪个对、哪个不对?那看见师父死了,把师父火化了,这个说得对,某年某月;多少年后,他一直跟师父在一块,它是事实,他写出来,你说他错。你要找一本最正确的就不可能。岂但释迦牟尼佛的传写不出来,密勒日巴的传你也写不出来,莲花生大师的传,我看郭老他也感觉困难,两本传写的不一样,我们用思惟去推测,推测不到。所以大家都不要限於唯常识论。现在很多所谓学者,他实在是在唯常识论这么一个狭隘的圈子里头,常识里头能说得通的他就能相信,一超乎常识他就觉得这个不对。最典型的,唯常识论,而不知道这个非常幼稚,违反科学。三度空间的人,你只能理解三度空间的现象,超过三度空间你想都没法想,这是科学。鬼什么不是三度空间所能限制的,所以那墙他不在乎,从地里就钻出来。所以根据三度空间,你能理解什么东西?

  这个地方说到道场树,说到这些话也可以解释底下那一句,不然底下那一句不好解释。「高四百万里」,这高极了,你看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我们上面说了,这个树能遇见,但不是都能见,随你的水平。极乐世界的菩萨,虽然他善根水平还很低,因为往生的时候很多还是凡夫。极乐世界之殊胜就是凡夫的水平能往生,你要是超凡入圣,已经是圣,已经是菩萨,这些世界你都可以去,很自由。但是也要投到弥陀大愿之海来教化众生、影响众生,这是一个度生最妙的法门,以慈悲故而需要如此。往生的凡夫也能去,就是极乐世界最大的特点。「善根劣者」怎么样?菩萨中善根劣者也能了知,也能清清楚楚看到这菩提树,而欲看见其他佛的净国的一切庄严,都在宝树里头可以看见。这个树多么殊胜。

  这个也说出《华严》的境界,极乐世界一棵树是个小、是个狭隘的东西,而十方佛国是个广大的、是个众多的东西,众多的、广大的可以在狭小的一个东西中全都显现出来,这小能容大、一中含多。《华严》的道理处处在咱们《无量寿经》中反映出来。所以有人说净土宗浅,圆教是最深的,《华严》称为十玄门,这十玄都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也是,这个菩提树你就不能见,有人能,有人不能见;净土法门各个了解不一样,有的人就不信,有的就轻视。何以故?本人的水平故,就可以这么说。不要去问别的,你这个水平是什么水平,就看你信的多少、你理解多少,不能相信,不能理解,就是你水平大有问题。这句话我看抵得讲一百堂课,照照镜子就知道。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玄奘大师再加上个极字,是极难信法。为什么这么难信?它深,它不可思议,它超情离见,远远超过唯常识论的那些常识,在那个基础你怎么能够信,怎么能够接受?只喜欢繁琐哲学,什么是繁琐的就以为这个高深。

  这就到第四十一愿,「树现佛刹」。所以它这个句子包括两个愿,前头是「无量色树愿」。欲见诸佛净国庄严都在宝树中看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在极乐世界,你要想看释迦牟尼佛的世界,你要想看看自己在生前的这些人,你在宝树就看见了。所以我说往生不是一个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一个生离死别,而是一个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是不是这样?不然人一死之后,下辈子你吃我、我吃你都不知道,不要说还认识,就分别了,永远分别了,就死了沉沦六道,不知怎么样。生到净佛国土,当你思念亲人的话,就跟镜子看见自己影子一样,看见自己所要看的人。看见有什么好处?可以加持他,有你的力量,还可以请诸佛的力量来加持,使得这个没有死的人,他们也发心,也要往生,将来最后都在极乐世界,这个大团圆的喜剧,就是这样殊胜。所以佛法我们称为大安乐法门。这是第四十一。

  四十二,刚才说树中能够现出十方佛刹,岂但是树,彻照十方,极乐世界是彻照十方。「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博就是宽广无边,广大,广没有边,严净就是庄严清净,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光就是光明,莹是晶莹,这个东西很晶莹,光莹跟镜子那样彻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的一切世界,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都可以照到。「众生睹者,生希有心」,一切众生,指极乐世界的众生与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彻照十方国土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之相,都会生起最殊胜、最难得的菩提心。这个就是极乐世界如是不可思议,你在极乐世界十方的佛国你都是了若指掌。这个心的稀有,什么叫稀有?咱们水中生莲就不算稀有,火里生莲才算稀有,生稀有心就是说他这个心在火中生莲那么难得。这就是所居佛刹,彻照十方,稀有就是知道佛之功德、佛土之殊胜,生起了稀有的恭敬清洁之心。

  四十三愿,这个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国土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而这个国它香。所以有的人常常就感觉心里一清净,突然间就闻到一点妙香,这个香不像世间所有的香。这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正是这样放香。「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就彻上彻下,所有「宫殿楼观」,这些建筑,「池流」,泉池交流,八功德水、七宝池,一些泉流、喷泉等等的。极乐世界的水可以自然的不需要人工的从下往上流,它平等,就在这个楼上循环,水就这么流,比咱们现在这些大饭店里头、外国制造这些人工的喷泉,究竟是一些人工的,不很自然,它这水自然就是上下这么交流;「华树」,种种的树都是七宝所成。「国土所有一切万物」,国土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任何的东西,「皆以无量宝香合成」,无量的宝之香把它合成。一个树叶、一个花瓣、一块石头、一滴泉水,无一不是无量宝香合成的,这个香就香。这个香怎么样?「普熏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闻到。一切众生只要闻到,他就自然清净,都修佛之行。所以这个里头就是一方面是功德,一方面又显出华严的境界,无量宝香能够入到随便一个小东西里头,多就进到一里头;香是一个香,一个香能遍薰十方世界,这个一就遍到多里头,多入一、一入多,都是不可思议,这极显极乐世界。

  再有,都是以这个香来做功德。香的功德在我这个《大经解》里头引了一大段,讲到天上的香种种的功德,这个还是凡香。极乐佛土的香,就如《维摩诘经》里头所说的,香积如来派众香菩萨来见维摩诘,维摩诘就问,说你那香积如来怎么说法?来这些菩萨就说:「我土如来,无文字说」。香积如来他不是拿文字来说,只是以种种的香,国土中有种种的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来生到这个国土有很多天人,也就是国土的人,令这个国土的人得入律行,能够合乎戒律,三聚戒、根本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就自然得入律行。菩萨怎么样?各个就坐在香树底下,就闻这个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就是以香味作佛事。所以极乐的香也是如此,众生闻者都得到无量的好处。极乐世界它是总结了一切佛土的殊胜,他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二十一俱胝多少多少的佛他都知道、了解,他把这一切好的都摄集起来,所以香积如来国土它那个香的功德,极乐世界也都摄进去了。

  底下,就是最后这几个愿都是指他方的,极乐世界以外他方的菩萨。以前所讲的,都是他方的一般的凡夫。他方的菩萨怎么样?第四十四就是「普等三昧愿」。听到佛的名号以后,「闻弥陀名」,这个闻字就是里头有信受、思惟、如说修行,所以我们讲到这个闻字不等於一经於耳。只要一闻弥陀的名号,「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就跟上的意思,跟著就得,也就是及时得到,逮得就是及时得到,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得这三个三昧。清净是什么?所住的三昧没有染、没有著。现在有很多人,入了定就贪著定中的清净的这个情况就是有染有著,但这染著不是电视里头那一套东西,而是你这个定中的清净安乐,你对於这个清净安乐很有点喜欢。所以念佛四大秘诀就有一条,莫贪净境。有人得了一点净境就喜欢,这个里头有时候就走上错路了,要不染不著。所以菩萨都怕三禅,因为三禅之安乐是不可说,到了三禅他就过不去了,他就喜欢这个,太舒服了。稍微用了一点功的人都知道,世间这些乐不算什么。世间的乐我什么玩意都享受过,要跟法乐比是没有法比。所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

  解脱三昧就没有一切拴住你的东西了。咱们是缠缚,被这一切世间烦恼把你捆住了,一个事情不称心就不高兴,骂你一句就要生气,你就是被动得很。为什么?你捆住了,它一揪你,你就跟著跑。解脱者,这拴不住我了。所以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只是给人解粘去缚,你哪个地方粘住了,我把你拨弄拨弄开不要粘住,哪个地方捆住了给你解一解。所以禅门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与人」。所以要去练什么功、求什么法,师父那还保密,磕多少头、献多少黄金,我才告诉你一点点,这都不是佛的正道。第二个是解脱。

  第三个是普等。普等,普者就是普遍,等者就是平等。不要小看这四个字,普遍平等,你普遍都能平等这是什么境界?所有的东西,普遍的一切东西都能平等,那就到了不二法门,《维摩诘经》里头就是叫「入不二法门」。你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恶是二,佛和魔是二,种种种种的;世间的二更多,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是一,没有差别才叫平等,就不二。普遍的都没有差别就普等,普等三昧这是很深的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我们讲过,总持就是陀罗尼。「住三摩地」,就是正定、正受。现在许多练功什么什么,许多它不是正定,由於邪定就触发了邪通,最后走入邪道,最后是堕落。所以欲升反降,愈练愈坏,可怜悯者,他不知道。所以说无知是很可怜的事情,动机并不是坏,但是你无知,无知就走上错路。「至於成佛」。这三个三昧,日本的《会疏》它说,「以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为念佛三昧」。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也就具有一切三昧的名号。我有了这个功德,它的名字叫什么我已经有了,我有这个念珠,它就有了这个名号,因此这都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也就是这话没有错,因为十地菩萨不离念佛,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华严经》。所以是最后他方世界一切菩萨,只要一听到佛的名号,他们马上就得到这些三昧,这些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这是「普等三昧愿」。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在定中常供诸佛,常供诸佛还仍在定中,这个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所以极乐世界常寂光土,你要破了无明就分证常寂光。常寂光的意思就是,寂是寂然不动,不动可是它老放光,它遍照。常寂光是寂而恒照,在寂然不动之中常常是无间歇的有照用;照而常寂,虽然在起照用,还是寂然无所动。我们要不就是不动,沉潭死水,一动什么都动了,这就是你到不了这个境界。这个就是说是甚深的境界,常寂光里正是表明这个意思。常寂光,放光而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就是定中常供诸佛而不失定意,都是一味的。

  底下稍微说一点,就是这一愿里头,四十六愿,「他方世界诸菩萨众」,指明是菩萨,「闻我名者,证离生法」,离生就是离开生死。不管你是大乘、小乘,这个行人,你能见道,见了这个道的本体,因为见到了理体,就断了见惑、思惑,断了见思惑就离开三界的生死,这个称为离生。阿罗汉也能做到这一步。证离生法,他方菩萨在断惑的水平上,就断见惑、思惑。所以三惑,见思惑是第一步,断了这个就是阿罗汉,就没有生死了;再有尘沙惑,要度众生你要知道尘沙的迷惑,不知道怎么度,无量的众生,无量的病,你如何去对治,你要破惑,破尘沙惑。所以有的人劝人不行,谁去一说能把他说动了,他就能对机说法;但有对於这个人行,对於那个人又不行了,尘沙,像尘沙那么多的迷惑,你要破了这个惑才能度众生。再有无明惑,就是三惑,一闻名就离生死,不但离生死,「获陀罗尼」。陀罗尼讲过了,陀罗尼有四个意义:一个是法陀罗尼,对於一切教法不忘;一个是义陀罗尼,对於一切法的道理总持不忘;第三是咒陀罗尼,第四是忍陀罗尼。忍陀罗尼很重要,什么叫忍陀罗尼?对於法的实相安住,也就是安住於实相里头,这叫忍陀罗尼。安住於实相的境界就是安住於法身的境界,在禅宗称为破重关,要破末后关,那见解跟佛是一样,素法身,这都是地上的菩萨。所以这些十方菩萨闻到佛的名佛,就安住於诸法实相,这是「获陀罗尼愿」,很殊胜。

  底下是「闻名得忍」。得了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住於平等,「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这个我们就不用解释了,这个我们解释过很多次。「应时不获一二三忍」,应时获得就是当下就获得,获得一二三忍,一忍、二忍、三忍,也就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这是第四十七愿,闻名就得忍。刚才已经提到一点忍了,那是指的陀罗尼第四,是忍字,是安住於实相。这个地方又更清楚的点出一忍、二忍、三忍。对於这三个忍,《大乘义章》等等的书,《仁王经》的注解,有不同的说法。总之根据经文的意思,根据各种的说法,我们可以肯定这些法忍,在《魏译》里头就称为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这些法忍,这三个忍之中肯定包括了无生法忍。为什么可以说证了三忍,我们就说它是一定有无生法忍?因为证无生法忍是非常高的境界。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普通,悟无生是什么境界!所以我们要证明,一、二、三忍里头有无生法忍,这个不能随便说,我们就要有依据。离经一字,便同魔说,所以要小心。我们本来是弘扬佛法、赞叹佛法,但是你把它说错了,就成了谤佛、谤法,谤佛、谤法的罪是大於五逆十恶,大於杀父、杀母。有的人喜欢胡说胡写,不知道这严重性。

  《魏译》说,我得了佛之后,闻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你看看,这《魏译》不是证明吗?闻了名之后都要得到菩萨的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这个文字也点清楚了,所以我们说这三个忍之中包括了无生法忍。这是一个证据,这是《魏译》。《宋译》文中,「闻我名者,应时(就是当下)即得初忍、二忍,乃至无生法忍」。所以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这又是证据,这个大家不要疑。无生法忍就是真实的智慧安住於无生无灭的实相理体而不动,你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无生忍法者,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首先是信受。现在有的很深的道理,有的教派就不能信受,有的对於禅宗、对於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不能信受,他只能信受一些唯识、中论、三论这些。首先是信受,「通达」,而且「无碍」,没有什么不通的地方,没有阻碍,「不退」,这很要紧,你只有增长没有退,这个情况叫做无生法忍。底下我们就不多引了,还有许多讲无生法忍的,我们写在书上,不重复了,大家自己看一看。根据龙树所说,龙树也是根据《仁王经》跟别的经典说的,无生法忍在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的地位,一般说是八地菩萨真正得无生法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你一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你就是八地菩萨。所以至圆至顿,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相信?他信受不了!这个道理就是如此。诸位今天也许信了,将来能不能不退,不一定。这是一个极难信法,要知道。

  最后一愿,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於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他方的一切菩萨,一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就证不退转。所以我们是往生极乐世界证不退转,这个就是他方的菩萨一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就不退转。不退转的意思是什么?就你所修的功德善根愈来愈增长、愈来愈进步,你不会像扭秧歌似的,前进几步就要后退一退,甚至於向后转走,那就不行,这个就是只有进步没有退步叫做不退,叫做阿鞞跋致。「盖以菩萨行愿,难发易退」。所以十信位的菩萨称为什么?称为轻毛菩萨,就像一个风中的柳絮,风中一片鸟类的毛,随著风上下不定,忽而上忽而下。今天是不错,明天就不知道,自己的信心也不完全由你自己能把握,必须要到住位才稳。还有一个譬喻,「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生了很多子,你看那鱼肚子里头多少子,鱼生了很多子,生下来之后就被别的鱼吃掉了,它被它自己的鱼有时也吃掉,成鱼的很少;庵罗花是一种花,花很多,成果的很少,这个就是因多果少;还有菩萨初发心,发心很多,但是成果的很少。所以,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经里头舍利弗说,他过去就是反覆,从一住进到五住,又退回到初住;从初住上来,上到六住,又退回到一住,这么来来回回六十劫。你看光到了住位还不行,要到七住,在他方世界就如此。所以不退转真是很难,你这样的话,就这么著忽上忽下、忽上忽下。

  这个不退转,《宝雨经》里说,这个很有意思,《宝雨经》说:「有世界名娑婆」,有一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这是跟他方在说法,有世界叫娑婆),「其国有佛名释迦牟尼。若诸有情闻彼名」,一切各方的有情闻到了释迦牟尼的名号,「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转」,於菩提就不退转,因为什么?「由彼如来本愿力故。」所以我们就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同样都是发过这样的愿。阿弥陀佛不是说吗?一闻他的名号,他方菩萨就马上证不退转。咱们这个国家的教主,他是跟别的国土的人说,你一闻彼这个名你就是不退转。大家就知道说,咱们都听见这个名字了,刚才说舍利弗怎么又退,又不是这样?大家要知道,闻名要能够包括信受、深思惟、如说行,就是佛所教化你的,你要如说去行。所以密宗的戒不多,只有十四条,但是十四条你很难守,守住了一定成佛;你一违反佛之所说,你就是破戒,就入金刚地狱。所以大家知道密宗成佛容易,不知道密宗入金刚地狱很容易。你不要只想贪便宜,世界上哪有便宜给人贪!都想找便宜,世间都是商人的观点,我找点便宜。佛法没有便宜给你,都是真实的,没有任何人埋没、受委屈,没有任何人能够侥幸骗了释迦牟尼佛,侥幸不就骗释迦牟尼佛吗?所以说让你这个不真实的人成了佛,那不是十方佛都上了当吗?没有这个事,大家放心好了,绝不会埋没,如来悉知悉见。我们都闻了释迦牟尼佛的名,我们是怎么样?你如果真是如说修行,你决定不退转。所以这两土的佛都是如此。

  而且咱们现在又闻了阿弥陀佛的名,我们知道往生之后不退转,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现在也已经不退转了,这个道理大家要注意。我们小本的《阿弥陀经》,咱们这个经的小本就称为《阿弥陀经》,这两个是一本经,里头就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经大家天天念,但是对於这句话注意到的人不多,滑过去了。还有就是根器,对於这个地方他就没有能够触动他的善根,这些地方他不大好懂。这个文字说得很清楚,已经发愿的,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咱们现在发愿不就是今发愿吗?咱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今天要发愿,或者已经发愿了,或者现在刚发愿,这是今发愿;当发愿是以后的,咱先不说。欲生阿弥陀佛国者,就是我要生阿弥陀佛国土。去干什么?这一点要注意,假如为了去享乐,为了有个好的下一世,你去不了,这是昙鸾大师说的,你去不了。你是为了去度众生,因为只有见佛之后我才能很快的、很有效的来度众生,那就能去。然而你去了之后是不退转,你在没去之前,你现在怎么样?已经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话这样说的,「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这样这些人等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没有要欺骗我们的必要,骗咱们干什么?真想当国王吗?国王他扔掉了,他也不想当教主,他去要饭,到外头野地里吃饭。到什么地方去不但不是飞机,也不是汽车,是步行常常是,带著大家一路讨饭,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去。一个王子,舍弃了一切,这么的清净苦修,为什么?就是为度我们,骗我们干什么?这是《阿弥陀经》的话,释迦牟尼佛说的,就是不容易信。所以这个法门是「唯说弥陀本愿海」。我们应当如何,请大家善思念之。这样就把四十八愿,弥陀本愿之海,我们等於研究了一遍。

  底下就是「必成正觉品」,说完愿之后就拿偈子来颂。这是印度的一个惯例,说了长行之后就以一种偈颂的形式,有的是唱,就是等於用一个形式又再把内容总结一下,往往在这里头有一些是完全一致的,有些又有一些发展。「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我建立了超世的志愿,必定要成无上道。这个地方我们删掉一点,在书里(古时候讲)说超世志只指的某几愿,实际上四十八愿不可分,这些我们不去讨论它了。这个超世是到什么程度,超过什么,说法也不一样,我们就不再叙述其他各家之说。我们就尊崇善导、昙鸾等等,就是说现在的法藏比丘已经是十地菩萨,所以超世之志那就肯定是要超过十地以前的种种。其实现在不仅仅超过,他这个誓愿里头的内容不仅超过十地菩萨(那当然超世,也解为超过世间,超过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很低,这个就很高),而且超逾诸佛。咱们经中就已经说了,「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这不就超诸佛国了吗?《后出偈经》里头说:「发愿逾诸佛,誓二十四章。」发愿逾就是超过,我发的愿超逾了一切诸佛,誓二十四章,经中是这么说的,也是超过佛。在经中成就文字里头说是「超逾十方一切世界」,超过十方的佛国。「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就说这个超,法藏比丘他的超世之志,也就是超世之愿,实际也是包括超诸佛的愿,是无量的清净庄严,完全是显的各个人的本心。

  极乐的种种庄严就是《往生论》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无为法身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心,极乐的种种依正庄严全是显的我们自己的心。所以夏老师的《净修捷要》,「托彼依正,显我自心。」托是假藉、依靠,就靠这个依报,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国土、香、菩提树,这是依报,正报就是诸佛菩萨,托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显什么?显我自己的本心。所以这一切庄严都是在座每一个人你自心所本具。所以心作心是、理事无碍,水鸟树林都讲妙法,声音、颜色、香光都增长一切的道念,种种不可思议,事事无碍。这个就是超世之志的内容。尤其是凡夫都登补处,到了念不退;是破了无明的人才能达到,但是凡夫你必然要达到这一步,也就是时间问题,现在还没达到将来要达到。时间是什么?爱因斯坦已经说了,时间是人类的错觉。妄想没破你才有时间的问题,妄想要破,什么叫时间?所以就是说凡夫也就证了念不退。这一句就是「我建超世志」,这个超世是不可思议的志、不可思议的誓愿。所以善导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必至无上道」,道就是觉悟,必至无上道就是说都要成佛,到无上之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个愿要是不满足,我就不成佛,这是愿里本有的。

  「复为大施主」,我还要做大的施主。这个施主就要包括财施、法施,既要有财施,也要有法施。因为众生还是凡夫,物质虽然是人类的错觉,但是做为人类他还是要这个物质,所以你还要有财施。光财施你救人没有救彻底,救人需救彻,还得给他法,让他自己明白。经里头说,「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拿六度来教化众生,让众生安住於真正之道,这就是法施,把法给大家。又「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种种好东西来给大家,利乐有情,这就是财施。所以财法二施,就是大施主。「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众生又缺财、又缺法,又穷又苦,法藏比丘愿意救济。

  「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生死黑暗,所以称为长夜。而且无明遮盖咱们的本心,也是黑暗,也是长夜。让一切的众生,群生就是众生,在这个生死的长夜之中无忧无恼,要让他们无忧无恼怎么办?就要让他们出生善根,要使得众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这个善根要结果,要成就菩提的果实。这是慈悲之极的救度,这救人就救彻。你看一个人可怜,你给他一百块钱,或者请他吃什么好东西,明天、后天他又不行了,这个救人不救彻。救人救彻是怎么样?让他成就种种善根,这个就是来成就菩提的果实。这个善,什么是最殊胜的善根?什么是最殊胜的果实?所以在这段的文字很紧。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我若成正觉,我的名号叫无量寿,就拿这个做为办法。「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我成佛,我的名号就是无量寿,众生听见我这个名号,都来我的刹土。所以这四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核心,也是全经的眼,也就是善导大师说「唯说」的那个中心。所以我说这是「十方如来度生之妙手,一切众生出苦之宝筏」,四十八愿就是这四句的展开。

  「阿弥陀佛圣号」,它有无量的意思,「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无量菩提,乃至无量之无量」。无量寿表示法身常住,佛也常住世,无量寿可以摄一切,「立名无量寿」,这一切的无量无量都在里头。怎么来呢?要称名,要念阿弥陀佛,要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六朝出来的石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少了二十一个字,过去的古德都主张恢复这二十一个字。「以称名故」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你念佛就多善根,出生诸善根,要念佛。你要有这个名号,阿弥陀的名号,大家才念阿弥陀,这样得生净土。「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大家就念这个名号,念了这个名号就来到极乐国土。到了极乐国土种种都是增上,没有退缘,寿命无量,决定成佛。所以称为大愿之王就在此地。

  这些众生都来到我刹,都是怎么样?都跟佛一样的金色之身。愿文不是说吗?都是金色之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来了之后都是这样,妙相都圆满。「亦以大悲心」,亦以是怎么样?也用。也字是什么意思?就来到极乐国土不是享乐,也跟阿弥陀佛一样,也是以这个大悲之心来利益众生。所以二乘种不生,你只是求自觉,自己安乐、自己享受、自私自利、个人打算,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要「利益诸群品」,来往生之人他们也是,不但光明、大丈夫相,也都有跟佛一样的大悲心,要来利益诸群品,种种种类的众生。要利益、要觉他怎么办?我们大家不念《无量寿经》不要紧,将来大家这一段可以常常念念,这一段非常紧凑。你要觉他,要去度众生,你不能不自觉;要使别人觉悟,你自己还没有觉悟,怎么能使别人觉悟?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你自己没有觉悟,如人在水中漂,要来救岸上的人,这就是笑话。蕅益大师说得透彻。

  既然是如此,要利益诸群品,自己就要「离欲深正念」,自己要如说修行。离欲,欲就是贪欲。《四十二章经》说:「离欲清净,是最为胜。」所以诸位大德出家,这一点就很重要,在家人在这一点就比不上,要离欲,离开这些欲染。「正念者,八圣道之一」。深正念是很深刻、很深入,圆教、顿教这是深。也就是《心经》「深般若波罗蜜」,不是跟小乘共的那个般若,是不共的般若,这是深般若,深入的,深入的般若那就是无所得,无所得就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是正念。离开邪的分别,心念能够符合於法的实性,叫做正念。深正念,这按理说就是深的般若。再一句话比较清楚,《观经》的疏,注《观经》的人说:「舍相入实,名为正念。」什么叫正念?八圣道之一,正念。舍,离一切相,入实,入的是诸法实相,这个叫做正念。「净慧则是般若波罗蜜。非人天小乘不净之慧,故名净慧。」所以要利益诸群品就应当离欲,深的正念,譬如深般若一样,契於诸法的实性。以清净之慧来修梵行,梵行就是清净无欲之行。菩萨於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够对治,能够离开一切过失,能够清净,这是所谓梵行。还有,能证到涅盘的一切行,也称为梵行。所以现在要修什么?以这个清净的智慧来修离开一切欲染之行,来修能证涅盘的种种之行,就是修梵行。望西师说得也好,「离欲即无贪,善正念无瞋,净慧无痴,此名梵行。」离开了贪瞋痴,净慧修梵行。

  上头这一段就从「立名无量寿」起,我成了佛,大家也都来,来了跟佛一样的身相,也跟佛一样的心,不但身一样,心也一样,也是大悲普度。大悲普度众生首先要自觉,自己就要离欲,就要正念,以清净的智慧来修证入涅盘的梵行。这是一大段。

  底下就显无量光,上头是无量寿。底下,「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这就是无量光的作用。无量寿表示是本体,无量光就是相和用,从这个本体流出了无量无边的化德、化益,教化的这种功德,教化的利益。善导大师说,弥陀的一一誓愿都是为众生。我们刚才看弥陀誓愿,把大家接到极乐世界,而且愿来的人也都是像弥陀这样度众生,辗转这么教度,所以一一誓愿都是为众生,现在这个颂正是显的这个。

  佛为众生怎么样?「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智慧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涅盘经》说的,光明叫做智慧,「光明名为智慧」。《超日月三昧经》说:「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大智慧能够发露出来,显现了,能够照明法界,这个叫做光明。这在「光明慧辩愿」里头我们解释过了,这就不多说,是说的第二类,前一个说的光明就是智慧。昙鸾大师的偈子,赞佛的偈子:「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佛光能破无明暗,跟前头的意思是一样,因为光明就是智慧,智慧当然是破无明;第二个,智慧光就成了佛号,所以佛又号智慧光。在《唐译》就不是用的智慧光这个名词,而是用的无量光,就是「愿获如来无量光」。这的「智慧光」是《宋译》的,《唐译》的就是「愿获如来无量光」。所以智慧光跟无量光是同等的,刚才的说法就成立了,智慧光就是佛号,这样就可以看出智慧光就是无量光。

  下句就说,因为无量光,所以它就普照十方刹土,「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这个智慧光即是无量光。阿弥陀有十二光,这十二光,无量、无边、无碍、无等、常照、清净等等光,这个光它就普照十方刹土。无量光就遍於一切虚空,没有地方不能到达,遍一切处。而且这个光明它就是智慧,所以不光是能破我们夜间的这种黑暗,太阳一出就亮了,破了这种黑暗,而且可以破除众生的无明。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无明,一念妄动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三细六粗,就成现在这个样。而佛的这个光,当然一切黑暗可以照破,同时可以照破众生无明的这种暗垢。这个智光的妙用,佛的无量光的妙用,佛的光普作饶益,不仅仅只是在极乐世界加持极乐世界的众生,而法界一切众生,无量光,遍全法界,都在佛光的加持之下。但是就是说我们现在无明的垢染太重,无明壳,这壳太厚了,有的时候感觉得不很明显,感觉得不很明显这个加被还是决定不虚。咱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这么说,我们能有现在的这个情况,每个人都是一样,都是因为在佛的加被之下,这才取得现在这个情况。

  智慧光普照十方刹做什么?「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我要给一切众生消除三垢所产生的这种冥暗、黑暗。冥是无知、愚蠢,消除三垢所造成的无知。因为无知,刚才就说,无知就能够掩盖真实的意思。你无知,你误解,很好的东西你不能信、不能理解,而信一些错误的东西。有的人就是买东西不认识牌号,买了假药,买了假东西,吃了之后中毒,所以现在要取缔。佛法更是如此,现在香港佛教界出了联合声明,对於许许多多的喇嘛、活佛,还有什么什么外道,种种种种的(当然不是全部这样,有部分)都不是佛法。所以无知的人他就不好办,而这些人都是很有群众,但就是说这个总之不能很长,这些事情。所以真的和假的,你投利赚了些暴利,结果最后破获,罚款,还要坐牢。就是这样。佛光是怎么样?遍於十方,消除三垢(就是贪瞋痴),消除贪瞋痴。由於贪瞋痴给一些众生造成了无知,它就把真实义能够覆盖,也就没有真的见解,所以称为冥。幽冥,鬼界称为冥界,他就更糊涂,称为冥。消除三垢冥,就是广为一切众生消除贪瞋痴所造成的黑暗、无知。

  「明济众厄难」,明就是明显,济是救度。明济,《会疏》的解释就是广济,《会疏》的经本就印的是广济,日本的《会疏》,实际也就是广度的意思。明济就是广度,广度一切厄难。厄是障碍、捆缚;难是灾难、苦难。就是一切众生的困难,一切苦难、灾难。因为你糊涂无知,你就会做错事,上当受骗,犯法受刑。所以要救济,免於这一些。世间的苦还是比较轻,好受,一刀就完了,一枪子打了。在地狱中那是无穷无尽的,死了之后一吹就活了,活了之后再死,死了一吹又活了,一夜都不知道多少万遍生死。这个厄难,原因就是由於你的贪瞋痴,由於你无知。他真正要知道的话,今生要相信这些道理,他就不肯这么干,无知。所以这个经文要简单解释,就是消除众生贪瞋痴三毒的这种黑暗、无知,广泛来救度种种的痛苦跟灾难,使得灾难消除。灾难可是多得没有数,所以称为众厄难。佛的智慧光都能够去救济,就这样一个意思。所以要放光,为什么要无量光?我这个智慧光照十方刹,来消除众生三垢之幽冥的无知,要广度一切厄难。

  救度之后怎么样?「悉舍三途苦」,完全舍离了三恶道的苦。三恶道,这个地方,当然我们知道三途苦就是饿鬼、畜生、地狱,这是很苦。「灭诸烦恼暗」,众生之苦就是因为烦恼,而且烦恼本身就是苦,消除这种暗,这是在救度。还不仅仅是让他们出苦而已,对於这个光照一切众生上,要开他们的智慧之眼。所以佛菩萨的慈悲,佛视众生等同一子。我们就是要学佛,我们不是研究佛学,你当个学者,你将来领一份诺贝尔奖金,那也没有什么意思;真正学佛,你成为佛的助手,能把佛的教义能够真正做一点,就是给众生开他的智慧的眼,在佛的愿力下,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

  眼的用是什么?是看,是见到东西,所以常常拿眼来表示见。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正知正见。所以《圆觉经》讲,你要求善知识就要求正知正见的人。不是看那些牌号,买东西看名牌货,你要求善知识不是看这些,就是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很重要。密教里头有见才能谈到修,才是行,它的四步曲:见、修、行、果,才能得果。你这个见要是错了,那就等驴年成功,今年是蛇年,驴年来你成功了。所以现在要「开彼智慧眼」。宗门就常说,「参方须具参方眼」,到一个地方参访善知识,你要有参访的这个眼睛才行。就好像你要去当采购员,你不认识真假货,你买了很多回来,结果你公司关门后,你甚至还要受罚。「看教须具看教眼」,看经教都是如此,不要说现代的书,就古文的书,一部书也难免里头有错,但是里头有好东西,就是如此,你都要善能分辨,要具眼,要有眼睛,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它不足在什么地方。像圭峰这种大德,禅宗开悟的人,他对於《圆觉》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不能接受,但其余他都是好的,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不一定跟著说。所以都要具眼,你不具眼,你干什么都是事倍功半。所以佛就慈悲,开他的眼,这个眼就表示般若的正见。

  咱们讲五眼,《华严》什么都是十,这是很特殊的,表示圆满。《华严》讲十眼,十眼中除了五眼之外,第六是智眼,能见诸法;第七是光明眼,能见佛的光明;第八是出生死眼,能够见涅盘;第九是无碍眼,所见没有障碍;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见普门的法界。现在我们说的智慧眼就相当於十眼中的慧眼与智眼。我们也可以说智慧眼就是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会疏》解释智慧眼是什么?就是智慧。刚才我们说的眼表示见、表示般若,也就是众生心中本具的智慧之眼。据《会疏》的解释,众生昏盲无知,不知道本来就具有佛性,都有佛的智慧,认为自己是不具眼,把佛眼就推到只有佛有。现在因为佛的智慧光明的普照,就要开示众生,让众生知道自己心中本来就有智慧之眼,也就是自己心中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知道自己自心本具的功德。

  「获得光明身」,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大经解》的前三种讲得浅一点,我们就写在书上,现在不花时间了。还有三个意思深一点,《千手千眼陀罗尼经》,讲大悲咒的,说持咒的人是什么?「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所照故。」你持咒的人,你这个人就是光明藏,因为一切如来光都照著你。这就是光明身的一个解释。第二个意思是《往生论注》,「佛光明是智慧相」,所以这个光明身就是智慧身,就是佛的智慧,属於心。第三者,「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如来之身是具有无量的光明,所以如来之身就是无量光明的宝库,这是光明身的第三个意思。所以光明藏就有三个意思,一个就是由於佛光照就是光明藏,这是光明身;一个就是智慧,你开了智慧眼,因此你即身也成了光明身,因为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第三,如来身就是无量光明之藏。因此就是说,佛愿意一切众生也都有佛之智慧、佛之身,身心都跟佛是一样,身心都是同於佛、同於如来。佛这就「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彼就是他们,他们就指一切众生。

  「闭塞诸恶道」,要把一切恶道的门都给它堵上,让它不通,就让一切众生不会再入恶道。三恶道都知道了,这个地方这个恶道就深一层,日本的《会疏》说六道都是恶道,生天、人、修罗等等,六道都是恶道。为什么?它说六道流转,流转就流转在六道里头,生死轮回就是流转在六道里头,这不都是恶吗?你通过天也通达到地狱,天它也是恶道。《会疏》这个说法是日本的说法,我们采用它,我们得查一查有没有依据,这个是有根据的。《魏译》本里头是这么说的,这是大家最常念的《无量寿经》,「横截五恶趣」。六趣和五趣是古时候两种不同的说法,或者说六趣,或者说五趣。说五趣是什么个道理?把修罗打开了,因为修罗好多情况,有天修罗,还跟天打仗,有时候打胜了天,天都打败了,有的时候他被天打败了,天修罗,那是修罗的修罗。还有的是人修罗,人他有奇异功能,这样那样,兴风作浪,不务正法种种的,人修罗。鬼修罗,现在有很多出名的气功家,他的后台就是鬼修罗。他自己说的,不是我们把他加的,他的名字我们不说,他自己说的。所以搬运法,这个诸位大家要知道,搬运法变魔术的人都会,很多人会,当然不是每个人会,好的差不多都会。这种有名称,我从这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名称,叫「五鬼搬运法」,五个鬼在那搬运。你不管什么,过去说是官的印是辟邪的,鬼怕,他那官印一样给你搬走。这搬运法,就是鬼在那执行任务。所以这些事情,大家对於这种邪的事情有很多人感兴趣,对於正法往往大家就不感兴趣,也就跟那阳春白雪,和者皆难,下里巴人就全国都在唱下里巴人。修罗还有畜修罗,当然在地狱中没有,地狱中他已经入了地狱,修罗入地狱。所以把他打散了,天里头也有,人里头也有,畜生里头也有,鬼里头也有,就不把它单独称为一趣,把它打散成了五趣,天、人、畜生、鬼、地狱,五趣。《魏译》就是「横截五恶趣」,那不是天跟人都变成恶趣了吗?所以这个地方「闭塞诸恶道」,应当体会是指的六道都关上。这里以生天做为堕落、做为恶趣,甚至於连成了阿罗汉都是堕落。所以《楞严》多少种阴魔之中阿罗汉也列为其中之一,堕落为二乘。所以大乘佛法殊胜。「闭塞诸恶道」就是指的六道,这个门他都不来了。

  「通达善趣门」。恶趣是指的六道,善趣就不是那个三善趣了,生天什么都不是,这个善趣只有极乐世界,只有成菩萨、成佛作祖。所以佛的大愿,让一切众生消除这些烦恼,获得智慧,就把这个恶趣的门,六道的门都关上了,善趣门给他通达。善趣是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就决定成佛,这是善趣,这个门顿开,这个是善趣门。而且是怎么著?而且「为众开法藏」,我为大众开示大法之藏。「法藏者,又名佛法藏」,就是法性的本体,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如来藏性,这个是法藏。法性之中含有无量的性德(性中本具之德),所以叫做法藏。这是一个解释。另一个解释,就是如来所说的一切教法,这个教法有无量无边,所以称为法藏。八万四千法藏,佛无量无边的法,对治众生的烦恼。开法藏,把这一切法藏都打开,为众开法藏。而这一切法之中,净土法门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所以日本的古德评来评去,《华严》也不如《无量寿经》。为什么?因为得益的人少,从《普贤行愿品》而能够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人还是甚少。但是这个念佛法门就是一直不断,现在国内国外、出家在家种种的,老不断的听说很可靠的得到往生。从这个利益说,真正让众生得到真实之利,确实是莫过於净土法门,惠以真实之利。因此就是说,开法藏既有广义的开明众生的本性,也有开启一切法藏,而其中真正能惠以真实之利的是净土《无量寿经》。

  「广施功德宝」,广泛的向一切布施功德之宝。功德我们不讲了。宝有三个意思,一个是美称,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佛的印契称为宝印,拿这个宝做为一种美称。第二,摩尼珠叫做宝,摩尼珠,如意珠,能满众愿,而且各人看的颜色不一样,这叫摩尼珠,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在诸法中,法宝是实宝。《智度论》的原文:「於诸宝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盘能为利益。」现在以后以至到得法人涅盘,都从中得利益,所以称之为宝。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广施功德宝」这个宝,三个意思都有,一个是美称,一个就是能满众生之愿,一个就是说你一直到涅盘都从中得利益。

  这有一大段是《观佛三昧经》,打了一个很大的譬喻,就说王子出游,一个穷人他把王子的这个宝瓶,里头有王的宝印,他用骗术亲近,然后拿了宝瓶,他偷了跑了。那就追,追,这个人就爬上了树,好多毒蛇也来咬他。他在树上,六只象拿大鼻子把树拉倒了,这个人从树上掉下来,掉下来就摔死了,尸体就坏了。可是他在急的时候就把瓶子跟印都吞下去了,吞下去之后,摔死了之后,可是这个印跟瓶子还在放光,蛇都吓跑了。说了个譬喻,这个譬喻是在《观佛三昧经》,解释这个譬喻的在《宗镜录》九十五卷有这个注解,什么代表什么,什么代表什么,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我们再看下面释迦牟尼佛这两句话,这个譬喻说完了佛就告诉阿难,「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坏」,你心就只是住在念佛上这样的人,这个心印它不会坏,他死了之后还在放光,「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就好像譬喻中说这个穷人一样,身体都坏了,心还在放光。

  所以净土法门,我们说是千经万论共指。你不多读书,只读了几本,那你不发现;你要深入去读,千经万论都指向这一个法。十方诸佛同赞,鸠摩罗什翻译得简略,只说了六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十方佛赞,《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赞,四个犄角上佛都赞。所以千经万论共指,十方如来同赞。但是现在有许多人偏偏就是跟这个唱反调,所以这个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心印不坏,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坏,心印两个字是什么分量?诸大祖师传什么?诸大祖师祖祖相传的就是传的佛的心印。佛拈花,迦叶微笑,涅盘妙心,正法眼藏就传给了迦叶,迦叶又传给阿难,传的是心。印,法王的正印。这是譬喻,哪里是个图章?这个心就是印鉴,你说你开悟,你给我说说听听,你一说出来,开口见心,你的心就拿出来,你的图章就盖上了,我拿你的存摺对对,我这也有心印,两个是合的付款,不合不但不付款,还要请你别走,找公安去,你伪造印鉴,是不是这样?印就这么大作用,一个法令、一个军令给你盖了印,多少军队、多少什么都靠这个印。

  这心和印两个字。所以诸佛就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也心心相传、心心相印,这是根本的根本。而这个念佛的人,你这就是佛的心印,而且你的心印不坏,死了还在放光。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是一大藏教的眼目。你持名念佛的时候就是你心印放光的时候,所以说「一声佛号一声心」,这话那还有错吗?死了不会念,心印还在放光,你正念的时候那不正是吗?住於念佛者就是心印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在你念佛的时候就是心光显现。所以《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是禅,不但是禅,是深妙之禅;不但是深妙之禅,是无上深妙之禅。若人但念阿弥陀,是无上深妙之禅。若果对於这些教化我们能够信受,那就是我们得佛的深恩,给我们开了智慧的眼。佛老是在给我们开智慧眼,但是我们无明垢障很深,对於这些话如果真能信受,佛的这个功效就显现了,就是给你开了智慧眼,将来你也就会得光明身。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二十一集)  1991  档名:51-001-002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