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日期:2014/12/23 2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见到富贵的人便做出谄媚、巴结、讨好的样子,这是最可耻的。从事上来讲,要讲求威仪。《论语》里面孔子告诉我们,“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讲庄重,威就是威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尤其是在富贵人面前,更需要自重,能够自重才能够令人尊重,自己都不能自重,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如果见到富贵的人便现出一副谄媚巴结的样子,那就是自轻自贱,自己轻贱自己当然也就让人轻贱。孔子的学生子路,他是一位孝子,家里很贫穷,吃用都很简单。他身上穿著是破棉袄,可是他有个优点,他站在那些穿著狐皮大衣的贵族人面前从来没觉到羞耻,不会觉得不如人,当然更不会生“谄容”,不会巴结讨好。《弟子规》上讲的,“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子路在这一点做到了,因为子路心里有志向,志存高远,他的志向是成圣成贤。“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觉得羞耻的事情是自己德行学问不如人,而绝不会以衣食受用来做为判断自己优劣的标准。

  所以这个教诲,从心上来讲,是要我们不留恋富贵名利,心里真正把富贵名利放下了,自然就能做到见富贵不生谄容。生谄容的人,肯定是心里对富贵名利有深深的执著、贪婪,所以才会有巴结的意图。人心不住名闻利养,但同时也要生平等心,不分贵贱,一切恭敬,养自己平等恭敬心。这种恭敬不是谄媚巴结,他是平等的恭敬,对富贵人恭敬,对贫贱人还是恭敬,恭敬没有差别,这是一种本性的道德。《曲礼》说“毋不敬”,一切都恭敬。不能够说只对富贵人恭敬,对贫贱人就不恭敬,那是属於巴结。当然也不能够倒过来,只对贫贱人恭敬,不恭敬富贵人,也不对,这是造作,自命清高,心都是不平等。所以这里要无住生心,无住是不住富贵名利,没有名闻利养的贪著,但是生心是生平等恭敬心,这才是圣贤。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里说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是讲到读书人(就是士人)立志学道,要有什么样的存心?首先是不贪著名闻利养。如果读书人说要学道,但是又以自己的衣食不好(恶衣恶食是不好的衣食)为耻辱,可见得他的心仍然在名利上,贪图富贵,那他的志向根本没有立起来。所以夫子说未足与议也,不用跟他谈了,这种人不是真干的,装模作样而已。真正志於道之人,学道之人哪里会计较衣食受用的好坏?好的衣食也可以,不好的衣食也可以,心根本不会在这方面执著。在不执著当中当然最好是以苦为师。诸葛亮“诫子篇”里面说到,“淡泊以明志”,淡泊的生活、清苦的生活能够砥砺自己的志向。过去范仲淹先生青年时代就是以清苦的生活砥砺志向,近代的伟人毛泽东也是在年轻时候以苦为师,以淡泊清苦的生活砥砺自己的志向。孔子的学生,最贤能的、最受孔子赞叹的,颜回,颜回的生活是最清苦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饭用竹子编的篓来盛饭,叫箪食,喝水是用葫芦瓢,瓢饮,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头,别人在他这个处境不堪其忧了,很忧苦,可是颜回不改其乐。这是真正把名利富贵看做浮云一样,这种人才有资格学道。

  要知道,人的富贵、名利、受用是人的福报,前生修的,不是你要贪求就能贪求得来的,而且你贪求得再多,你能受用的也是有限。家财万贯,你还是日食三餐,你有豪宅千间,你夜眠六尺,你还是睡六尺床。所以懂得知足才能够快乐,才能够学道,古人讲安贫乐道,安贫的人他才能乐道。如果不能安於贫困的生活,他所希望的是富贵享受,这种人绝对不会乐道,不会以道为乐,他以富贵名利为乐,追求的都是身外之物,最后肯定得到的是苦。求道才有真乐!《菜根谭》,这是明朝洪应明先生所作的修心养性的善书。上面讲的一句话说,“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这个话讲得很有味道!一般世间人只知道有名有位,位高权重,显贵富贵那就是快乐,哪里知道那个没有名位,无官一身轻,如闲云野鹤一般的隐士,这个乐才是最真!这个话如果不是真正体验过他说不出来。洪应明,《菜根谭》的作者,他就是隐士,他就体会到这个乐。颜回也体会到这个乐,孔子也体会到这个乐,老子、释迦牟尼佛,这些古代的圣人都体会过,真正得到最真最妙的乐。这个乐里没有后遗症,不像追求名利,它有后遗症。譬如说做官的,如果是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最后他是忧苦,或者是阳间法律制裁,或者是阴司报应,他怎么能够得到乐?

  即使是一个正直的官员,或者是一个本分的商人,他得到富贵,他的受用每天如果是有山珍海味,其实吃这些也容易得病。现在医学都给我们证实了,人得病真的大部分是吃出来的,病从口入。肉食会导致种种的疾病,对於癌症的发病率会大大的增加。现代各种各样的疾病,心脑血管的、肾的、肝的、胃的,种种疾病都是因为肉食。吃这些山珍海味花的这个钱,其实是什么?把健康给葬送掉了。当官的过去还有一句俏皮话,出去吃喝,“公家出钱你出命,吃到最后一身病”。所以真正的智慧人他懂得那些不是真乐,反倒他的志向是成圣成贤,安贫乐道,得到真正的法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颜回能够“不改其乐”,我的恩师告诉我们,学圣学贤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都是真实话。

  人知饥寒为忧,好像饥寒交迫这是很忧苦,可是这种忧苦还不算最忧苦的,比这更甚的是那种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不饥不寒的人是什么?富贵人。那些富贵家的子弟,纨裤子弟,一生出来很大的福报,生在富贵家,什么都不用干,什么都不用操心,那是真的不知饥寒,从来没有体验过饥寒交迫的苦恼。但是知道,富也不过三代,而且现在愈来愈短,父亲辛辛苦苦营造的家业,可能下一代儿子就败完了。年轻时享福,晚来凄凉,这个忧苦更甚。而且不懂得学习圣教,完全处在烦恼当中,处在愚昧当中,不知道自拔。你看《红楼梦》小说里面讲的贾府,最后破家。所以贾宝玉,年轻享福,中年以后那就有忧苦了。在安乐的环境当中确实人难以知道上进。孟子讲“生於忧患,死於安乐”。我们看到历史上的伟人,多半都是出身贫苦,或者是出生在不幸的环境里面,困境当中,在困境里面成长,所以他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成就高尚的品格。安乐的环境里面滋生懈怠。所以曾国藩先生多次强调,子弟一定要习劳,过节俭自立的生活,这都是有深谋远虑的人他们的想法、说法。这句是从“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我们说到人要放下名闻利养,志存高远,志在圣贤,这个忧苦也就自然能够放下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富贵       谄媚)(五明学佛网:富贵       谄媚)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20.富贵常在、慧命永存 

 惟觉法师:如何追求真富贵 

 仁焕法师:如何才能富贵双全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为什么这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一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二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三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四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五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六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七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