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4集)


   日期:2014/12/30 20: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六面第一行:

  【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这个经文可以说讲到了最重要的部分。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菩萨修行的要领,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问题的确是要很清楚的理解,尔后我们才能够有效的去运用。话虽然是这样说,可是真正很清楚的理解,的确不是一桩容易事情。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自己二障太重,烦恼、所知太重。而烦恼障与所知障的根源,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是经论里面常讲的,烦恼障的根本是我执,有我执就有烦恼。诸位想想,如果我都没有了,烦恼从哪里生?我没有了,真正到无我了,烦恼障断了,可是所知障还不断。为什么?所知障是法执。譬如说小乘人的智慧,他是破了我执,知道四大五蕴和合的相不是我,这个里面没有我,但是他还执著四大五蕴是有的,由於这一个执著没有破,所以他的智慧不能现前。

  可是我们在大经里面来看,这两种障碍对於菩提、涅盘,都产生了妨碍的作用。烦恼障,不但障涅盘,也障菩提;所知障,不但障菩提,亦障涅盘。譬如说小乘圣者只能证得个偏真涅盘,不能证得究竟涅盘,只能断三界的分段生死,没有能力断变易生死。我们今天的病根在哪里,一定要找到,病根不能拔除,这个闻思修我们用不上。得用闻思修的这个时候,的确烦恼障尽了,所余的是所知障未尽,他的功夫都是用在破所知障,以这个三慧破所知障。三学最主要的是破烦恼障,当然也破所知障,可是以破烦恼障为主,戒定慧三学。而三慧那是完全破所知障,所知障都破了,烦恼障自然就没有。这是前面一点意思。

  在前面也曾给诸位说过,闻是从理上讲的,思是从智上讲的,修是从行上讲的。正如佛在《圆觉经》里面所讲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一句诸位要一下不容易会通它的意思,你可以把这个句子反复去念,意思就明了了。就像当年智者大师念这个十如是一样,如是性,性如是,性是如,用这个三种念法,意思就很明显。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我们把它倒过来念,「觉幻即离,离幻即知」。所以这一句里面,知、离、觉是一桩事情,不是三桩事情,诸位从这个地方去觉悟。换句话说,知是智慧,般若智慧现前,觉是本觉,离是心地清净,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离就是离尘埃,一尘不染。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要想学佛,真正学佛求觉,先要做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从这个地方下手比较上容易,比较上得力。如果说是我们先从求开智慧上下手,固然是未尝不可,先求大觉上下手,亦未尝不可,可是比较起来总是要难得多,这是各人根性不一样。中下根性,在我们客观的看法,是从离幻这个地方下手比较上来得方便,就是先求清净心。

  像《圆觉经》里面,你看看「文殊菩萨章」,这第一章,一开头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中心的论题,「净圆觉心」。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叫我们从这上面下功夫,求个心地清净。心清净了身就清净,心是身的主宰;心不清净,那个身做得怎么清净,都是不清净。心清净了,这个身怎么染污,还是清净,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可见得这个染净在心,不在色相。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他讲境缘,这个境就是指物质环境,缘就是指人事环境,我们也可以讲,境是指依报,缘是指正报。依正都没有善恶,善恶在哪里?善恶在你自己心里面,就是你的烦恼心。像我们念《百法》,善心所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这是善恶。如果你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没有善恶,没有善恶的心才叫做清净心。

  诸位要晓得,你要是烦恼现前了,这二十六个烦恼现前,你的心不清净,十一个善法起来,你的心还是不清净。为什么?清净心中本无一物,哪来的善恶?善恶都是妄心。所以真正清净是超越了染净之净,这才叫真清净,有染有净的那个净都不清净。我们学佛要先修这个心,然后真的就可以用观世音菩萨这个办法。所以观世音菩萨这个办法不是我们现在就可以修学的,因为这个修学方法叫高级修学方法,高级的修行方法一定要有初级的基础,就是你要有定慧,戒定慧的基础,因为这个地方完全讲的是三慧。

  我们看看底下,就是今天经文里面所讲的,观音菩萨所修的这个境界,这个里面每一个字都非常重要。『初於闻中,入流亡所』,这八个字就是一小段,说明观世音菩萨最初修习楞严大定的时候,这个《楞严经》里面所有的修行统统是楞严大定。前面这一章,就是第五卷的末后,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是大势至菩萨修楞严大定的方法,这一章是讲观世音菩萨修楞严大定的方法,统统修的是楞严大定,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实在上说,大势至菩萨那个办法我们倒是可以用,观世音这个办法是要高一层。可是在念佛念到心地相当清净,真正能把身心世界都放下了,观世音菩萨这个办法是用得上。你要能够用上这个方法,保证你在这一生当中得理一心不乱,换句话说,就是俗话讲,你这一生当中成佛了。证得理一心就是分证佛,六即佛里面的分证佛,你这个地位是圆教初住以上,圆初住以上这个境界我们一生当中的确可以修得。问题就是你一定要通达理论、方法、境界,一定要搞清楚;你要是搞不清楚,盲修瞎练,不可能的。你要是像一般修持,带业往生,或许可能,如果要想到事一心、理一心,盲修瞎练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一心都办不到,何况是理一心?这一点希望同修们特别要注意到。固然带业往生就是一种很大的成就,我们这一生决定没有空过,可是我们的志总不能说这样的卑劣,总希望大家有大志,在这一生当中力争上游,我们要求证理一心不乱,这才是真正的佛法里面讲的大丈夫,真正有志气的人,是为诸佛菩萨所尊敬的。

  观世音菩萨他是从耳根上修的,因此他总是不离开能闻的耳根、所闻的声尘,而在根尘二者之中,唯识里面讲的是生的耳识,这个根与尘一接触必定发识。可是菩萨不用,菩萨不用识,所谓是舍识。舍识所用的是什么?必定是根性、是尘性,这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识是带著无明的真心,识心不明,是暗的,有无明障碍了它。明心,就是无明去掉了,离开了,心恢复了光明,光明的心就是本性,所以叫做明心见性。这个见性是什么样子?我把这个样子简单的透一点消息给诸位,眼见外面的境界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比一般人见得清楚,耳闻音声听得分明、听得清楚,也比一般人耳根要利,听得清楚,这个里面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本性,这就是见性见,闻性闻,观世音菩萨就是修这个法门。所见所闻这个境界,给诸位说,决定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如果你见这个境界里面,这个境界有善有恶、有染有净,给诸位说,你决定用的是眼识见、耳识闻。为什么?你用识,才把那个相应的心所把它引发起来,它起作用。如果你舍离了心心所,这个境界是平等的。所以我讲菩提心,直心是平等心。你见这个人很好,那个人很坏,到底是谁坏?谁好?给诸位说,也没有好,也没有坏,是你自己心里面在打妄想,是你自己的心坏了,你才见到外头境界有好坏;你自己的心是健全的,你见到外面境界是清净的,是一真。这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们读《华严经》,你看《四十华严》,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同修来告诉我,他说我第一次看这个五十三参就像看小说一样,像看故事一样的,像善财童子的游记,看到里面所描写的,里面也有善、也有恶,也有修道的、也有干杀盗淫妄的,这个没有什么稀奇!的确,那是什么?那是凡夫眼睛里面看一真法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个心地清净,就是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的人去念《四十华严》,才能够领略到那一真法界,晓得善财童子所参访的是一真法界,「入法界品」,入的是一真法界。我们现前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你能入一真法界,换句话说,最低限度你的资格是圆教初住菩萨,你已经得了理一心不乱,你入一真法界,你的心真正清净了,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像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给诸位说,那是在十法界里头,还在六道轮回里面,没有超越,是这个境界。为什么?有自、有他,有能、有所,有能修、有所修、有所证,能所未亡!你看看人家此地,「入流亡所」,你能所不亡。

  所以佛法的理论一定要搞得很清楚。这个搞得好清楚,决定不是在意识里面去理解,意识里面的理解是分别,不是真正的明了。我们回向偈里面常念「愿得智慧真明了」,那是明了,而非分别。我们现在在研经、在听讲,大家用的什么?都是用的分别心,所以你对这个理无法明了,这个境界不能现前。实在讲,这个境界就在眼前,无论你是在觉还是在迷,境界是一样的,不是两个境界。诸佛菩萨所证的一真法界与我们所住的六道轮回,为什么他叫一真法界,我们叫六道轮回,他叫做清净净土,我们叫秽土?实际上哪里有净秽?他的心清净,所以叫净土,我们的心污秽,所以叫秽土,是这么一桩事情。由此可知,每一个人的染净都不相同,因此每一个人境界都不相同。境界高的人知道境界低的人,看得清清楚楚,好像从上面看下面,看得清清楚楚。境界低的人没有办法了解境界高的人,无法了解。为什么?见不到。

  此地用了一个闻字,诸位要记住,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这是属於耳根对声尘的作用,要是把这个意思引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叫做闻。「初於闻中」,刚才给诸位讲过,它是不用耳识而用闻性,这一点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在座当然也有老同修,也不是都是初学,老修行的人要留意,为什么?这是我们的学处。我们懂得这个原理,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用得上,你的成就会非常快,要不了多久的时间你就能得道。得道就是证果,也就是讲的证理一心不乱,或者你证到见性,见性就是理一心,的确是可以做到的。做到的现象,你自己的心里非常开朗,为什么?你对於一切境界里是平等观,决定没有差别,不会有差别这个念头起来,你的心是清净的。

  诸位要晓得,对外面境界看法不平等,你的心就不清净,心就会染污。换句话说,你也就没有慈悲心。为什么说没有慈悲心?你那个慈悲心是有偏差的,对於好人,我要慈悲他,恶人,我要瞋恨他,你这个慈悲心是众生缘慈、是爱缘慈,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一定是从平等心、清净心当中生出来的,他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慈悲,是真正的慈悲。那个众生欢喜他、恭敬他,他对他慈悲,那个众生瞋恨他、要杀他、要害他,他对他还是一样的慈悲,决定没有两样,他的心情是这样的。所以你自己入了这个境界你自己能体会得到,从此之后你心是清净平等、是大慈大悲。到这个时候你也能够体会到诸佛菩萨他们的境界,纵然那个甚深的境界你达不到,总而言之,消息你是得到一些,你是能够体会到一些。

  要讲到用闻性闻,也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叫「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诸位要是真正想修行,这是讲真修行,讲大修行,就在境界里面修平等心。这是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给诸位的,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你在这个里面修平等心,受得了的要受,受不了的还要受。你还有个受得了、受不了,你的心不平等。功夫在哪里学?就在这里学。绝不是说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磕一万个大头,一天念多少部经,拜多少部忏,那叫修行。那个修行不管用,为什么?你心还是不平等,你这个分别执著妄念还是一天到晚随著境界转,心随境转。给诸位说,这叫生死凡夫,这叫盲修瞎练。真正修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提起自己的警觉心,古人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提起你的觉心。觉心什么?觉心就是平等心。

  如果我们在境界里,才起心动念,晓得我错了,马上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你念咒诵经,把你这个分别心离开,时时刻刻能保持著你的心在境界里头是平等一如,保持你自性的清净,这叫真修行,心净则土净,决定往生净土,这叫修行。我们在境界里为什么会起心动念?为什么会有妄想执著?给诸位说,那是因为你放不下。放不下什么?贪瞋痴慢,你有这个东西在作祟。如果你对这个世界一点贪爱都没有,你就不会有瞋恨。为什么会有瞋恨?贪不到才瞋恨、才嫉妒。你统统都不要了,没有贪心了,瞋恨也没有了,嫉妒也没有了,障碍也没有了,妄念也没有了,智慧就现前了,愚痴也没有了。由此可知,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贪欲、瞋恨、嫉妒、傲慢四大障碍。我们要修的修什么?就是把这四大障碍去掉,在境界里头心才能得到真正清净、平等。

  菩萨的方法,这个见性,性是平等的,识是不平等的,所以他用闻性闻,闻性是平等的,自己的心是平等的、是清净的。所闻的对象是声性,不是声尘,声尘不平等,譬如有大声、有小声,这个大小就不平等,有可意声,听到很欢喜的,有不可意声,听了很烦恼的,它不平等。声尘不平等,声性平等,这就叫返闻闻自性。换句话说,离开了那个虚妄的不平等,而证得真实的平等性,在一般教下里讲「转识成智」。第七识是最不平等的,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是分别的,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观世音菩萨在此地就是转识成智。用识,用心意识,用五十一心所,决定错误;用性,用真性,用清净心,决定正确。

  话说到这个地方,我又要告诉诸位,大家不要疑惑,如果我们统统都讲平等,好人、坏人都不分了,那天下不是大乱,那我们不变成白痴了?返闻闻自性是对内,是对自己,决定清净平等,外面对事则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两套,里面是返闻闻自性,外面是用心心所。这个时候心心所变成什么?变成成所作智,成就别的。所以对於众生一定要叫他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利害,要叫他断恶修善,对他,对外的。如果你自己里头真有这一套,那就完了,你是凡夫,不是圣人,圣人的心里面这一套跟对外面这一套是不一样的。他对外面这一套清净不清净?清净。为什么清净?因为他里面清净,他这个心心所的作用是从清净心里面生起的,他根本清净。不像我们凡夫,我们凡夫为什么不清净?因为根本不清净,根本是染污的,那就是有我、法二执,这是根本不清净。他那个虽然用,就好像戏台上唱戏的,是表演的,不是真的。我们看《四十华严》,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菩萨,是表演的,我们看起来那个表演世间法,表演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清净法。为什么?他心里不染。而我们怎么样?我们是真正染污,不是表演,是真染污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就是真正是生死凡夫。

  在此地,菩萨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的,值得我们效法的。他这个办法,初於闻中,入流亡所,著重这个入,初於闻中是在耳根接触音声起观照作用,而不是分别作用。为什么?一落在分别里面,心心所就起来了。所以他不落在心心所,不落在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这个作用就是观照的作用。这一观照,他对於外面境界就不受影响。为什么?离相。离相见的是性,刚才讲了,他自己所用的是闻性,他所接触的是声性,在眼是见性,所接触的是色性,不叫色尘,所以外面的境界是清净平等。这个就是用心不相同,这个方式就叫做「返照离缘」,不为外面境界所流转。因此他所起的不是生灭心,而是什么?当体湛然的真如本性。从这个地方立刻就见性,心不生不灭,性当体湛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哪一个人会用,你就能够证得。这是讲三学成就之慧,运用三慧。

  一开端,他这个地方讲是初入,不是已经入得很久。入流这个入字就是说能观之智,就是讲的观智,像《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讲这个观照,这个入就是观照。在此地是这个意思,在《华严经》里面也是这个意思,《八十华严经》里面那个品题叫「入法界品」,那个入就是观照的意思。我们现在读的《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的品题很长,可是前面第一个字还是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入也是观照的意思,这个我们要懂。观照就入,你不晓得观照就不得其门而入。所以这一点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千万不要把妄想当作观照,那就糟糕。成天打妄想,想怎样怎样,以为这是观想,这是观照,那就错了。观照里面决定没有念头,没有想,因为什么?他不用心意识。

  在此地,诸位还要记住,我刚才说过了,真正修行人,对自己不用心意识,对外用心意识。人家要问我们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一想,再怎么答覆你,这个心意识起作用。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你要去提一个问题,他会不会想一想?他如果也想一想的话,那已经是落在心意识里头,不是叫用心意识,决定没有这个现象。可是祖师大德当中,也有一个人提了一个问题,他默然良久才答覆他,他不是很快的答覆。他没有答覆是不是在那里想?不是的,他在那入定,他不起心、不动念,看你的境界,观机!当你的心很清净的时候,再一句话给你点破,你就恍然大悟。他不是在那里想,他提这个问题,闭著眼睛,应该怎么答覆他,那就是凡夫,那不是一个真正功夫到家的人。这个我们看禅宗语录,有时候祖师是良久而曰,那个良久就是等了很久,那个是观机,那是教学的手法,不是在那里我要考虑怎么怎么来答覆你,不是的,这一点要晓得。佛常用这个方法,祖师也常用这个方法。

  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就习惯用这个方法。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问他,绝不会说立刻就答覆你,最长的时间,他跟我坐了二十分钟,二十分钟他眼睛看著我眼睛,不说话,一句话不说,二十分钟心定下来了,他说话非常简单,简单明了,没有一句废话,他就把问题给你点破。我第一次跟他见面的时候,头一天提问题,第一个问题就等了二十分钟,我问他,佛法这样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们一下就可以入进去?我们的心很急,他老人家听了之后,眼睛看著我的眼睛看了二十分钟,然后他说了六个字,「有」,底下讲「看得破,放得下」。老生常谈,还要憋著二十分钟才冒出来。这是观机,这是教导我们浮躁的心把它定下来,而后才能够接受。我们的修养功夫毕竟不如他,他说了六个字,我的第二个问题又出来了,我说从哪里下手?我没有他那么长的时间,我问他从哪里下手,至少又停了十几分钟,才告诉我两个字,「布施」,叫我布施。所以诸位想,这个印象深,太深了!为什么?他就用这个方法教你,使你有这么深的印象。如果我一问,他立刻就回答,马上就讲,大概离开他的房子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没有意义。他这个方式,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一生都不会忘掉。这是教学法,不是在那里思考。所以说是他对人这个教学,接引众生、教化众生用心意识,无用之用,用而无用,这个真是妙不可言。

  我们再想想凡夫,我们听了音声怎么样?心里马上就有反应,就有分别、就有执著、就有好恶,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接触就动心,就起分别执著,就打妄想,这叫生死凡夫。这个叫什么?心随境转,心被境界所转。《楞严经》前面佛说过,「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心被境转,这是生死凡夫,哪一天我们不为境转,不为境转就能转境界,转境界就是佛。所以这个入字,入流这是什么流?一真法界之流,法身大士之流,入他们这一流,要是以西方净土来讲,入实报庄严土之流,你看看这个境界多高,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再给诸位说,往生得大自在,说去随时可以去,说住这个世间就住这个世间,愿意住一百年就住一百年,愿意住一千年就住一千年。为什么?没有生死,没有寿命。只要你能入得了这个流,是清净平等,一真法界。所以决定不同我们凡夫。

  凡夫外面六尘境界一现前,心就被它勾跑了,随著境界转了,这个就叫流逸奔声,这叫出。我们的心不为境界所转,能够收得回来,如如不动,这叫返照。所以在你修行到某一个阶段之后要接触外面境界,譬如说你们女同修,女子比男子要爱美,所以那个花样很多,你们到百货公司去逛一下,看看这个也很好,动了心,那个也不错,想买了,这就是你心被外面境界牵去了。你到那里面走一走、看一看,样样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今年流行是这个样子,心里如如不动,这是你的功夫。你要不常常到那些地方去逛一下,怎么能晓得你的功夫进展到什么程度?道场在哪里?那就是道场,那就是你修定的地方,练功夫的地方。你要在那个里面练得如如不动,了了分明,不是不知道,如如不动,这是你的定功,定慧等持,定慧双修,是这样的修法。而不是眼睛闭起来,耳朵塞起来,什么都不要看,都不要听,去面壁,去入定。那个定什么?那个定叫小乘定,不是大乘定。

  大乘菩萨入定,你们看看《华严经》,修禅定的人在哪里修?在市廛,市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市场、百货公司,最热闹的地方,在那里修定。怎么个修法?就是刚才讲的,样样都看,样样都听,到处去摸摸、去逛逛,心不动,这修定,这叫大定!可不是小乘人那个面壁,那个面壁定没有用处的,不起作用。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去练,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就是修楞严大定。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他们所修的楞严大定,说老实话,不外这一个原理原则。诸位要能懂得这个原理原则,认真在境界上修行,如果在境界上一起心、一动念,立刻晓得错误了,这就是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起心动念是免不了的,为什么?因为你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惑,当然会起心、会动念,可是一起心、一动念,立刻觉悟,这就是菩萨。一觉悟,怎么样?我这个心不随外境转了,这个心就又收回来了,又定了。这就叫观照,这就是觉悟。所以我们这个觉悟是在一切境界里头念念要觉悟,一念不觉一念就迷了;要念念觉悟,要天天觉悟,要年年觉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个我不必说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说得很好,你看《大乘起信论》里讲始觉,成佛还是叫开始觉悟,叫究竟始觉,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这个《起信论》是要用功夫!

  这个返闻实在讲就是见性。返是什么?针对著心为外境所转。实际上哪有返,根本就没有返,我们这个心还有个往来吗?不会的。这个在《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徵心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没有来去的。实在讲,真心不但没有来去,也没有起灭,来去起灭是妄心。所以我们在《起信论》里面读到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个妄念就是不觉,不觉本无。所以说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是本无的。这个本来无的它就是虚幻,是假的,假的就是有起有灭、有来有去,那是这些东西。我们今天把它舍掉了,本有的心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是常住真心现前。所以这个返闻,只有返闻这个意,没有这个事实,这个也是要注意到的。一直要到不生灭的心性现前,这个心性,理上不生灭了,再给诸位说,事上有没有生灭?事上也没有生灭。

  所以理一心不乱,圆教初住菩萨所证得的是无生法忍,这个时候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不但是清净的、是无染的,而且是不生不灭的。你看我们现在是凡夫,看那个境界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染有净。这什么?是妄心上现的境界。如果离开妄心,真心所见,不是如此,境界是清净平等,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心性如是,心性所现的一切幻相亦复如是,这是证无生法忍,这个时候才叫入。《金刚经》里面有几句话说,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入流者,有这么几句话。不入色声香味触,这是在色声香味触上我们不动心。刚才讲了,不起心、不动念、不执著、不分别,你记住这四句话。法,法里面有世间法、有佛法,决定没有例外的。对佛法也是不起心、不动念、不执著、不分别才行。世间法不执著,佛法好,那就完了。前面经文我们念过,如果我们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与佛法相应,诸位要晓得,整个佛法都变成了法尘,不是法性,变成法尘。前面释迦牟尼佛责备阿难尊者,诸位要记住,责备阿难不善用心,听这么多年佛法不开悟,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变成法尘。

  昨天晚上我也给诸位说了,我们有大愿弘法利生,帮助这个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只要爱好佛法的,我们帮助他建立佛教视听图书馆。我们有这个愿,有这个做法,可是我们自己这个心决定一尘不染。如果要认为这个是功德,这是好事,这是我有恩惠於众生,我度众生,那完了,那你所干的这些都是法尘,三界有漏的福报。不但是世间法不染,佛法也不染;一切修证不染,一切利生事业也不染。像《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得度者。佛度众生,菩萨度众生,哪一个居功,哪一个说他自己了不起?没有。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这样才能做到亡所。诸位要晓得,能所是对立的,一头没有了,那一头也没有了,这个时候才真正入清净的境界。凡是有能所对立,能所未亡,你就不能入一真法界。《金刚经》的意思,简单的来说,是不入於凡夫之流,而入圣人之流,不与尘境相依,而与自性相依,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能够反省,我们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与尘境相依,这个事情很麻烦!几时我们能把这个问题看破,能把这些事情放下。所以看破放下,像章嘉大师讲的,要从布施下手。布施的意义,布施的目的,没有别的,不是说我们给人做增上缘,给人家好处,不是的,就是破自己的我法二执,目的在此地。我昨天晚上给诸位说了,有一个同修他在修布施,非常的难得,我问他,你为什么发心?他说我并不想什么功德,我什么都不求,因为什么?钱赚多了增长贪心,我布施无非是减少我的贪心而已。这个是决定正确的,他没有别的,无非是怕自己的贪心增长。这个人是有善根的人。一般人布施怎么样?布施为了贪图功德,我财布施,将来我得富贵,我法布施,将来我得聪明智慧,我无畏布施,我得健康长寿。这是什么?这完全是生意头脑,现在投下资本,将来要赚好多利润。

  可是这个话是佛经上讲的,但是要晓得,佛讲的这个意思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佛不这么说,谁肯干这个事情?没有人肯干。所以要晓得,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虽然是方便说,也的确是事实。我们这个世间人,有很多人得富贵的,的确前世是修布施,这个话不是假话。虽然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真实话。可是你要讲了生死、出三界,要想明心见性,要想得理一心,那这个不行,布施是要修,这个目的是得不到的。为什么?这个目的是增长贪心,贪财、贪图聪明智慧、贪图健康长寿,这个布施还是增长贪心,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见性。所以说真正菩萨六度是清净的,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对自己来讲决定是无为,在事上讲那是无所不为,样样都做,自己这个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刚才我给诸位说了,修道就是这样的修法。不但我们见色闻声心地清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自己自修,以及自己化他,度化众生,帮助别人,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你自己的心保持著一味清净,一味平等,这是大菩萨的修法,唯有这样的修法才能够亡所。换句话说,不但世间法,连同佛法,也再不会迷惑我们。会迷惑怎么?我们一看就动心,这就被那个迷惑了。我们见了不动心,这就没有迷,动心是迷!你在这有造作那就是造业。所以惑业苦,你有惑有业,后来就要遭果报,这个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基本的一个原理。所以你不迷惑当然你不造业,你不造业哪有果报?

  所以这个亡所,我们就这一句来说,凡是身所能够惑的,必定有其所,菩萨既然已经入法性的大菩萨之流,可见得他这个前尘境界虽然现前,决定不为境界所迷惑,这就叫做亡所,而不是说外面境界没有。你看五十三参,哪里没有境界?六尘境界都在面前,都在善财童子的面前,善财童子每一个境界他都接近,可是后面,末后那一段,你看看它每一章里头有六个大段落,后一段的科题叫什么?「恋德礼辞」,那就是入流亡所。德是什么?他在这个里面去磨炼,的确不染了,这是他心有所得,他得的是清净心,他得的是平等心,礼辞,决定不沾染,礼辞就是亡所,恋德就是入流。《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段后面都有这一科的经文,这一科的经文就是此地入流亡所的意思。所以诸位把这些大经大论要合起来看,意思很明显。

  这样明显的意思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依然看不出,什么道理?是因为我们迷在境界里头,你就看不出,境界一现前就迷惑了。迷了之后,连五十三位菩萨、连善财童子也没看得起,你把《四十华严》当作故事去看,那就是你迷惑颠倒,五十三位善知识也是凡夫,善财童子也是凡夫。那是因为你用分别心,用你自己的意思去看,你没入流,没有亡所,所以你看不出经的意思。果然你自己有那么一点点功夫了,那你看《华严经》非常殊胜,那了不起,你会得到很大的启示,你会晓得你自己应该如何去修学,那叫真修行,修的普贤行。大经里面跟我们讲,非普贤行不能成佛,普贤行的具体表现就在五十三参。《华严》说得详细,经文多。这一部经简单,尤其观音菩萨这一章,总共还不到五百个字,后面那个不算,要紧的在前面,前面是不到五百个字,把整个《四十华严》统统包括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一句「入流亡所」。实际亡所的意思还没有跟大家讲清楚,重要的经文我们不妨细细的讲,多耽误一点时间没有关系。

资料恭摘: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四集)  档名:07-006-000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论净土法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净土法门法师:尊师重道 

 净土法门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