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4集)


   日期:2015/1/1 10: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这几次都是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种种庄严当然都是些事相,所以有人总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的般若好像融通不到一块,是两回事。先师的《净修捷要》中有两句话,「托彼依正」,就是藉著,彼是彼土,彼土的依报、正报,这是托彼依正的意思。托彼依正做什么?「显我自心」,来显明我。这句话谁在这想到就等於就是谁,每个人,这个我字,都是第一身,显自己的心。所以这不是心外取法,种种的依报、正报,无量寿,无量光,种种泉池、宝树,都是说的自心。所以我们先要有这样一个提纲挈领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信入净土法门。

  第十二品,「光明遍照」。「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威神,底下可以看出来,这个威德神妙,威神和光明是最尊,没有再尊贵的,所以佛称为至尊。而阿弥陀佛又是至尊里面的最尊,是第一,是十方的佛所不能够赶得上的佛的光明,所以称为「光中极尊」。望西,日本净土宗过去的大德,他就设问,「佛果平等」,《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怎么出现了不一样?望西的回答他就说,「常同常别」,经常是同,同时经常是别。这四个字道理很深。所以我一学法的时候,我的上师就说两句话,「於差别中解无差别义,於无差别中解差别义。」经常是有差别,有差别义就是异。所以在我刚才拿这本书,《净土资粮》里头,在这个地方讨论得很详细,都是同的。打个譬喻,故宫珍宝馆许多珍宝,我告诉你都是一样的,都是金的,这句话成立。实质上是不一样的,这是盆、这是碗、这是塔、这是佛,佛跟佛又不一样,这是什么佛,那是什么佛,种种差异。刚才我说是同,成立;刚才我说不同,有差异,成立。所以常同常异就是这么讲。我们这个形式逻辑,承认同就不承认异,承认异就不承认同,而不知道同异是常同常异。「诸佛妙德,内证虽同」,但以本愿的关系,发愿有大小,所以光有胜劣。都是本於他的本愿,因为佛在心中发愿就是要绝胜诸佛。不是想我必须拔尖,我必须要超过一切佛,有这个思想,那就是魔。为度众生故,因为这个光它要起作用,要度众生,要给予众生最大的真实之利,所以才需要这个光明要殊胜。

  底下就说,「遍照东方恒沙佛刹」。佛的光明可以照东方恒河沙佛刹,印度的恒河,恒河的沙子数不清,能照东方恒河沙数的佛刹,那些佛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土,是一个佛刹,恒沙佛刹就是恒沙那么多个三千大千世界。东方是如此,「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八方和上下就是十方,正的有四方,四个犄角上又四方,就八方,加上上下就十方,都如此,佛的光明都能照到。这说明佛的光,所以称为无量光。「若化顶上圆光」,佛有的顶上现圆光,我们看佛像都顶上有个圆光。圆光的大小,「或一二三四由旬」。由旬这个里数是不能很准确,是古代印度帝王行军一天的里程,有说相当於现在咱们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等的说法,总之是四五十里地、五六十里地,这样叫由旬。有的就是一个由旬、二个由旬,几个由旬那么大的光,有的会百千万亿由旬那么大的光。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二个佛刹,有的照百千个佛刹,大小不一样。唯独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顶上圆光也是这样。

  而且底下就说明,「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於什么?本於他前世求道的时候所发的愿的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等到成佛的时候,「各自得之」。所以愿是不虚发,愿就要产生力量,成为愿力,最后都要实践自己这个愿。不是一个空想,空想称为空愿,狂想称为狂愿,那有什么功德?愿就一定要产生出力量,这个力量就能够实践你这个愿,愿和力是一致的,所以就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等成佛的时候,得道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样形成了,不是你找设计师给你安排一个图样,不是预计的。「阿弥陀佛光明善好」,光明之善,光明之好,「胜於日月之明」,超过日月(后头有超日月光得要详细讲)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这一点,我们是学佛的,应当重视,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一直到最后「不思议光」,这就出现了十二种光的名称,所谓十二个光名也称为十二光佛,总之都是无量寿佛的名号。所以无量寿佛,亦号(也号),都是他的名号,也号无量光佛,以至最后不思议光佛。这在《首楞严经》我们可以找到,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位菩萨,一起来在佛前说他们成就的经过,我回想到过去恒河沙劫以前(多少劫,那不是十劫,我们说十劫是示现,这个地方又有一个证明),在多少劫以前,恒河沙那么多劫以前,有佛出世,名字叫无量光。你看无量光佛不是恒河沙劫前就成佛了吗?「十二如来,相继一劫」,你看跟这地方是合的,有十二个如来相继成佛,於一劫之中出现,最后佛名为超日月光。有无量光、超日月光,这两个名号都在这十二光佛里头。「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是从恒沙劫以前的无量光佛,大势至菩萨从那学到了念佛三昧。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真是纯修念佛的。观音还不是,观音是耳根法门。这是十二光佛。还有密部的经典,坛城里头有「十二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所谓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转识成智就成佛,有大圆镜智的宝像十二个,「其名为」,名字是什么?「一切三达无量光佛」,第一个,还有最后是「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十二个,这都和《无量寿经》是一致的。至於《唐译》多一点,《宋译》多一点,这是开合不同,把一个名号开成两个。十二译还是多数,咱们这个经的译本也是多数,你要跟别的去证明也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还是遵从十二光佛。

  第一,我们讲「无量光佛」。昙鸾大师,现在我们中国净土宗祖师里头没有昙鸾大师,没有道绰大师,这个今后必须得更正,古代的时候有昙鸾大师,后来就变成没有,这是一个不妥当之处。昙鸾大师在《论注》里头发挥净土宗玄旨非常透彻,这是一位大德。每个佛他都作了一个偈子,十二光佛他有十二个偈子,他不但有《往生论注》,还有十二个偈子,都非常之圆妙,非后世的人所能及。「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阿弥陀佛号无量寿佛,怎么又号无量光?因为佛的智慧光明是不可称量、不可计量、不可思量,所以佛又号无量光。因为光明超乎你的思量,超过你思量就无量,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这两句话更深有义趣。底下我说的,「大师此赞,深契圣心」,这个赞合乎释迦牟尼的本心。他指出光明是什么无量光,我们不要看这是个事相,这就是智慧,智慧、光明是不二的。为什么可以这么说?是故稽首真实明,这个明称为真实明。所以我们看古人的东西,我们要一个字都不能放过,不懂就存疑,不要自己随便笼统的用自己的思想就做解释,就猜。统统讲的都是真实,首先就是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些都真实,今天昙鸾大师说的真实明也是真实。由此可见,极乐的依正果报是纯一真实。当然是如此。所以弥陀的愿,咱们讲过了,「一切皆成佛」,不仅仅是有情,无情也都成佛,一切皆成佛,和《楞严》的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这个光明,光明就是佛、就是真实。这里引禅宗,所以这一段的文字,叫讲演的能力,我也就不够用了,也只能够说到这个地方。

  底下引禅宗的话也是如此,「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一般学禅的人一看,讲放光,那就认为你是著相。大慧是禅宗一个中坚的人物,不然禅宗就灭了。在宋朝,大慧指出一个参话头的方法,大家都参话头,又存在了若干年。现在连参话头根器的人都少了。只以此光宣妙法,一切都可以宣法,水、鸟都可以作佛事,极乐世界放香,香可以作佛事,水的波声、风吹树的音声,都在说法,不是都在作佛事吗?而这个地方说只以此光宣妙法,而且光它有极殊胜之处,所以这部经一开头就是放光现瑞。众生就是愚痴,愚痴就是黑暗,无明的对面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光明,破暗。而且凡是大家有修持的人都会有这种经验,只有在你自心极端虔诚、极端清净,离一切念而不断灭的时候,在这种情形之下才能见光。当你见光之后,所给你增长的是更加的虔诚、更加的清净,这就是光明在宣妙法。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这个是法就说的是真实法,真实法是什么?就是这个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不离这个光明来说这个法。所以念佛时即是见光时,见光时即是见佛时。是法就是真实法,就是真实之际;不离是光说是法,表示智慧和光明不二,而且这个光就是照用,本体的照用,就是真实的慧;只以此光宣妙法,就正是惠以真实之利。后头就可以看到,哪怕三途极苦之处,见到佛的光明,他的苦顿然就休止,他这个光惠以真实之利,这是光的妙用。所以「有量诸相蒙光晓」,因为这个智慧光明的真实明,他就能开晓诸相,一切的相都能开晓、开显,这是一个意思。众生也是一切相中的一种相,所以也就使得一切众生得到开晓,也就是一切众生蒙这个光的真实之利,也能明晓了达真实之慧。所以只以此光宣妙法,这个意思就在这。

  而且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底下省了一些原句,「是等众生」,众生如果遇见弥陀的光照,「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在意业上的种种系缚,就思想上搞不清楚,缠缚,都解脱了,「入如来家」。这思想上的扣,要解个扣就是多少劫有时也解不开,皆得解脱,这了不起的事情!所以禅宗不可思议就是顿然间给你解掉一些。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究竟将得到如来平等的意业。这就是说遇见如来光所得的利益,这在《往生论注》里头昙鸾大师这么说的。这就是「蒙光晓」,蒙光晓解脱这些系缚,才能得到真实之利。这里引了昙鸾大师的话,引了大慧禅师的话,我要再多说就更变成画蛇添足了,只有大家自己去参。

  「无边光佛」。昙鸾大师的偈子,「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这些偈子,过去这些东西在中国一段时期中中国没有了,所以我们古时候,明代这些大德没有见到这些著作,现在我们从国外又得到。所以现在大家要知道,这些因缘有的时候我们超过古人,像我们能看到这些净土宗的佚书,古德没看到的,这是一个超过古人的地方,莲池、蕅益就没见过这些,他要见到他早引了。佚书,净土宗的佚书有十来种,都回来了。《无量寿经》一直没有善本,现在有善本了。这是我们超过古人的地方。因缘,不是说我们的善根,咱们的善根比古人差得多。做解释的人很多,昙鸾大师这个赞子是比其余的人都殊胜,别人的解释我们就不引了。无边光,他直接解释为是解脱光,别人解释没有边际、广大,这个就从字面上解释,昙鸾的解释是解脱。解脱,严格的念解(音谢)脱,解脱是涅盘三德之一,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这是解脱光,无边光就是解脱光。而称之为轮,轮是「圆具之义」,轮是圆的,即然成了一个轮子,你看咱们自行车的轮子多少根辐条,要折了两根辐条你就不好办了。轮就是圆具、具足,解脱光轮就说明解脱德的圆满具足。首先我们把这个解脱光轮解释出来。「无限齐」怎么讲?限是局限;齐,《齐物论》,相同就是齐。没有局限,也没有能跟它同等的,这个称为无限齐。

  「蒙光触者离有无」,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所谓边见,要不就说有,要不就说无,光一照你就离开了有无二边,离开一切边,边和中也都离开,究竟解脱。因为它离有无,所以究竟解脱就称为解脱光,这才是无边的意思,这个解说得很好。也就是《论注》说,蒙光一照,得毕竟平等意业,得到阿弥陀佛毕竟平等的意业,平等之中当然就没有一切边见的差别。最后就说,「是故稽首平等觉」,又是平等。所以我们要来顶礼,顶礼谁?顶礼平等觉,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汉译的《无量寿经》就称为「清净平等觉」,称如来为平等觉,平等觉就是佛的名号,觉就是佛。称佛为无量清净佛,又称为无量清净觉,觉就是佛。这个经叫做《清净平等觉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这四句来看,无边光者就是离开一切边就解脱,而且圆满具足这个光,没有局限,没有能相等、相比拟的;蒙光接触到光的都离开有无,得到利益,所以我们顶礼平等觉,离开这些边,从容中道。

  底下,「无碍光佛」。昙鸾的解释,光说到无碍,这光云,光和云是相连的,有时候放光,有时候现一切云相,很吉祥。先说云相,不是世间这些云的形像。光和云都没有碍,和虚空一样,故佛又号无碍光,所以佛叫无碍光。「一切有碍」,众生就是有碍,不得自在,处处都有碍,「蒙光泽」,泽是恩泽,你要见到光就得到光的恩泽,都可以得到恩泽。「是故顶礼难思议」,顶礼阿弥陀,难思议。这个意思就是说光如虚空,所以就表示它无障碍。它本体常寂,虚空就寂,在虚空中没有所作。然而跟虚空又不同,它妙用无穷,众生遇见光就得到恩泽。妙用无穷,自在无碍,而光明遍照,一切有情都蒙受光益,所以说难思议。这就是无碍光。

  「无等光佛」。《魏译》没有,《魏译》它是称为「无对光」。对和等也是相等的意思,这就是翻译的不同。所以我们就把昙鸾大师赞无对光的搬到这来,一样的。「清净光明无有对」,没有和它能够相并的、相对的,能够作对的,能够相同的,清净也无有对,光明也无有对,所以佛称为无对光。无对就是等,对等,没有对等,就是绝待,没有对待。绝待这个事,文字是解释不了,用世间语言说就是绝对,因为这不是相对的,这是绝对,那就没有对待。可是大家要知道,你说个绝对两个字,所以有人说得很好,说个绝对早已是相对了。绝对跟相对就是一对,它就有对,你说个绝对,它已经有个相对了。所以这个是语言达不到,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好好用功,好好读大乘,得自己去参。「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你从眼睛、耳朵里进来的,今天大家所听到的,不是你自家的珍宝,需要自己参。

  这有引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只有大家自己默默的去体会,但是这一段《楞严经》来说明无对,这个确实是相当恰当。《楞严经》佛就问文殊,你是不是文殊?这问也很怪。文殊怎么答?问他是不是文殊。文殊答:「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我真的文殊,没有什么是文殊。底下我没有全引,再底下说,「若是文殊,则二文殊」。所以有人说《楞严》是假的,我刚学佛的时候,才二十几岁,在重庆遇见我舅父梅老居士,我就问他,你对於这个事怎么看?他头一句话,谁能假得出?这是第一句,谁能假得出。假的也好。这就把这些佛学家给破掉了,钻固执、考证,谁能假得出。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是文殊,则二文殊,这个意思就绝待了。我真文殊,没什么叫是文殊,我要是文殊的话就两个文殊。大家能不能体会文殊这话的意思?这个是粉笔吗?是粉笔。是粉笔就是两个了。这个是粉笔,它是粉笔,不就两个吗?真文殊,没有什么是不是,说是说非都是些落二落三的问题。这个光它是无等光,绝对的。所以无等光佛意义很深。今天这一段很多东西,我们的语言也只能说到这,苦於舌头太短。而是广长舌相也不能说,说不清楚。所以三世诸佛只得口挂壁上,三世的佛都把嘴挂在墙上。所以到了最殊胜的地方,非言语所能宣。所以称为不可思议,你不能议论,不是有个什么限制你不许说,你就是可恨娘生的舌头太短,说不清楚。

  「常照光」。在《魏译》是「不断光」。我们这个就精练一点,别家的一些注解做为参考,我就不说了,大家书上有。我们只选精华的,昙鸾的,「光明一切时普照」,寂而常照,在一切时间普遍照,「故佛又号不断光」。这就是常照光的意思。

  底下,「清净光」。昙鸾大师说,「道光明朗色超绝」,这个是道光,不是凡情的俗光,火、珠子、日、月这种光,由於道而产生的光。它是明朗,很明朗,就跟我们世间的这些光,显然有不同。色超绝,光中有种种妙色,《观经》讲,一个光中有多少种微妙的颜色,超过一切;绝,那就是不可及。所以称为清净光。「一蒙光照」,这个光只要一照,你罪垢就消除了,都能得到解脱,所以我顶礼阿弥陀如来。《往生论》说,极乐世界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句?清净句。阿弥陀又号为清净佛,就是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切光都是法身,也都是我们的自心,所以才能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妙性。但是我们现在应该惭愧,我们有这么殊胜的妙心,现在就是还没有开显。

  「欢喜光」。昙鸾大师说,「慈光遐被施安乐」,遐是遐远,由慈心而生的光照得很远,能够布施给众生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众生得到安乐就欢喜,所以又号欢喜光。

  底下,「解脱光」。这个就没有注释,这是从《宋译》里头来的,《魏译》没有。这些古德他们只是从《魏译》下手,《宋译》昙鸾大师他没见著,《宋译》还没出来,古师都没有注解。所以现在就是把这个里头,《魏译》有两种光,炎王光、无称光,昙鸾大师的赞,我们来体会这个解脱光。一个是「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三途黑暗蒙光启」,在三途之中,三恶道里头,这黑暗,地狱中是黑暗极了、臭极了,蒙光都得到启发,「是故顶礼大应供」。这个正好,这个光,三途都蒙光启,这是解脱的意思。第二就是「神光离相不可名」,神光是离开相,所谓是当相离相,当相即道,这也是密宗的道理。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需要超乎这些事才是真,事就是真。所以《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事就究竟坚固,一切事都究竟坚固。所以这才可以跟《圆觉经》那些个大不可思议的道理才能够相合。所以大乘佛法不可思议。这是神光离相,离开一切相,这光本身离开我们世俗的这些形像,不可名状。「因光成佛」,因为光而成佛。光也很直、很明显,但是它又离相,神光又离相。所以神光离相、因光成佛是指自觉的德,因为光而自觉;佛光第一、三途蒙光是觉他的德,也就是解脱了,是达到解脱了。这两个合在一起,你必须自觉才能觉他,就是解脱光的德益。实际上光,这个离相的光经常在摄受我们,摄受念佛的人不舍,大家要知道。现在种种的所谓这种群魔乱舞,很多邪说异端,到处都有陷坑,到处都有定时炸弹,大家还都很平安,这里有佛力加被在里头。我们为什么一直走上正路,没有入邪途?这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就是解脱德,蒙光的加被。

  底下「安隐光」,安隐就是安稳,身很安,心很稳。五浊恶世,八苦交煎不能来干扰你,这个就安;山崩地陷你也不动摇,这就是稳。安稳快乐是什么意思?就是「寂静妙常」,寂静而妙常是最大的安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为乐那个乐才是真乐。所以安稳光。寂静妙常就是常寂光。寂灭为乐就是安的意思,三际一如就是稳的意思。阿弥陀於寂静妙常之中(常寂光中),光明普照,令一切众生安稳快乐,所以叫做安稳光。

  「超日月光」。昙鸾大师说,「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正好有一部《超日明三昧经》,讲日明三昧,它里头说,太阳的光照不过铁围山,两个铁围山之间的地方太阳光就照不到了。铁围山到底是什么,现在很难知道,不过我们可以想像到,有很多中微子在空中,许多中微子密集而形成的一些屏蔽,这就可能是铁围山。一个是日光不能照透铁围山的那一边去,一个就是说不能照人的本心。天天大家太阳照,谁也没有觉悟,太阳出来,黑暗消了,看见东西,但是自心是什么自己不知道,太阳就没有用。所以这个三昧,超日明三昧的好是什么?它能普照十方,它能透过铁围山,一切不能障碍。而且能让大家,「三界五道」,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道就是六道,把阿修罗打开了,「靡不彻畅」。这个就是说超日月光就有这个殊胜,它能照人心,让你心中能够明白。得到这个三昧是如此,何况弥陀光明?弥陀具足一切三昧,所以佛就号为超日月光。

  最后是「不思议光」。昙鸾大师说,「其光除佛莫能测」,不思议光这个光除了佛之外,大菩萨也不能测。所以就是如此,这许多境界,佛的实报庄严土,有的是为他的,这一切大菩萨他受用的,菩萨登地之后所见不一样。但佛有自受用的实报土,一切菩萨不能知,我自受用。这个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萨莫能测,所以称为不思议光。这个光,不思议就是不可思议,我们《阿弥陀经》的名字,原名「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尔时」,当时,就是法会上说法的时候,「十方恒沙诸佛」,十方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都称赞,你看看多少佛,就是只要说到极乐世界,十方佛都赞叹,称赞这个安乐世界,称赞安乐世界所有的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底下这两句很好,希望大家接受下来。「若有能信如是之事」,如果能有人,你能相信这样的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以真正能信净土法门的人,也不要自轻自己,应该好好的珍惜,要放光明,要救度世间,要自己真正取得成就。不光是说,我们最要紧的不是你在那说,而最要紧的是示,你要真正往生,这个示比你说重要。你讲了一辈子经,临死的时候是种种的这种横相,那恐怕就不妥当了。「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这一点就给我们现在能够信的人一个授记、一个证明,你只要能信,你就是不可思议,你所得到的果报是不可思议。以凡夫身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这个不可思议,这是不可思议的果报,哪里是能得的到的?十方世界没有的。所以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信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还有今天信,明天能不能信?所以要坚持,坚持信下去,你就一直是不可思议,你的果报也就不可思议。

  《弥陀要解》里头讲不可思议,我们挑最精华的给大家介绍,有五种,《弥陀要解》里头讲五种。「一、横超三界」,不要等你断惑,见惑思惑全不断,断了见惑证初果,思惑慢慢断证四果,咱们断不了,不断惑你就往生,这是一。二、生到西方凡圣同居土就「横具四土」,实际其余上三土也生到了。第三、「但持名号」,你只要持名,不需要你打坐、不需要你观想种种方便。第四、「一七为期」,有一个礼拜你真正用功,不需多劫多年多月多生。第五、「持一佛名」,你就念一个佛名,一切佛就护念你。大家要知道,念佛的人佛就护念,大势至菩萨首先就护念,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个菩萨来护持你,实际说「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所以这个是说的不可思议的功德。

  再有一句话很要紧,《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一代大德,古今稀有的大德,「行人信愿持名」,你深信、切愿还持佛名号,怎么样?这句话好极了,大家都可以把它写在屋子里头,「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就把佛的功德全部摄受过来成为你自己的功德。你只要信愿持名,你就全摄佛的功德成为你自己的功德。所以这个也就叫做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也就是咱们这个经中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这个事不是很难,但是你把佛德全成为自己的功德,要不是大愿之王的阿弥陀佛,焉有这么大的威力?所以我就称赞,这个是红心里头的红心,这句话。印光大师也称赞,印光大师的称赞我抄在这里,「理事各臻其极」,讲理、讲事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从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以后,这是第一部注解。在别的地方还说跟《疏钞》、跟《圆中钞》并提,这个地方就直指,就是这个是第一。「妙极」,妙到极处;「确极」,正确到了极处。「纵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经」,古佛再出来,再注这个经,「亦不能高出其上」,不能比《要解》再高了。所以大家如果是真正要想成就,《弥陀要解》又薄,常看看。所以在「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念佛的人你就是蒙这个光照,就都成为你自己的功德。

  底下经文,「如是光明」,这上面说的十二种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这些世界中有的众生能遇见这个光的。为什么有遇有不遇?佛光普照,佛就有个譬喻,他说「覆盆绝照」,太阳光都普照,要一个人把盆扣在脑袋上,趴在那盆里头,就照不到你了。这个盆当然是抽象的,根本你怀疑、你反对,你不能去信受,这就是覆盆绝照。你脑袋上扣了个盆,把你搁在里头,你就不遇。如果能够遇到这个光的,就「垢灭善生」。所以为什么赞叹这个光,你的这些尘垢就消灭,你的善根就增长。「身意柔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刚强难化,变成柔软就好教化了。「若在三途极苦之处」,在三恶道里头最苦的地方、极苦的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遇见这个光明都可以不受苦。「命终皆可解脱」,他都有他一期的寿命,这个寿命终了都可以得到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刚才说到威神,这就是威神,光有这样的威力,有这种神力。你听到这些威神功德,「日夜称说」,你说佛的光明、功德、威神,「至心不断」,以至诚的心,不是夹杂其他,很纯。至心不断,不断就是不要断,这个心老相续,相续也就纯了,就是说这个心不要断。所以我们往往就是怕中断,中断是最大的魔。一切好的事情我们就是要相续,出家要不相续就还俗,是不是?很多好的事都是要坚持,所以难於坚持,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你就成功,要不断。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随你的意,你的所愿,你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称赞光明也可以往生。

  底下,日本的望西师他设一问,说「人间行者,犹见光难」,咱们这个世界修行人见光的没有多少,三途的众生能见得著吗?如果三途之中光照他都休息,他们见得著吗?望西师根据《大乘心地观经》,这是一部很大的经,他说世间的男女,就是儿女,给先人追荐修福,作佛事,如果是我们请的出家人真实在那修法,这样就有大的金光,很大片的金光照到地狱去。这个光中给众生说法,让作佛事的人他们的父母,令他发意,发起修行的意思。这是《大乘心地观经》,望西是根据这个来回答。「孝子追善」,孝子来超荐他的父母,请人念经,还可以有这样的作用,何况弥陀发的大愿,焉能不会到地狱,让地狱中的众生见到光?但是总之都还是要有缘,佛法都是要有因缘,佛光是普照,你没有这个因缘,叫如聋如盲。所以说众生难度,在地狱中的众生,菩萨教他念佛,教他不会,他记不住。记不住怎么办?拿笔给你写在胳膊上,你就不忘了。结果给他写(菩萨给他写,不是咱们写),菩萨给他写,这个字现不出来。业力,大家要知道。到了这个时候,他就有他的困难,这是双方的,佛和菩萨的救度是一方面,众生的业力又是一方面。所以就是说要多度多度的,他就可以接受一点,念一点、消一点,后来又消一点,慢慢就能写上,能写上他就多念,就是这样。现在已经很多证明,地狱确实是有,这不是吓唬人的。有很多人受了戒就不重视,随便想破戒,就是不相信有地狱,确实是有。

  底下,「寿众无量」。前头说的光,这是佛的依报,光明普照、遍照,光有种种功德,有种种威神作用。「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阿弥陀佛寿命有多久你没法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电子计算机也算不了,这个数有多大你算不出来,不可以算。「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都有很大的神通,「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不是现在咱们所谓的奇异功能,奇异功能是微不足道。这句话就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佛的寿命无量,一个是极乐世界的众生也无量。

  上面头两句话就是「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因为佛是法身,法身就三际是一如,没有什么叫过去,没有什么叫现在,没有什么叫做未来。三际一如是佛教常说的话,过、现、未是一样。既然过、现、未一样,这个寿命你还能说多久,未来还有多少年?未来即是现在、即是过去,过去即是未来、即是现在,这个时间就打破了。所以连爱因斯坦都明白,时间是众生的错觉。他的朋友死了,他说你先走一步,我随后就来。其实这还是错觉,有先有后。连爱因斯坦都明白了。你为什么老觉得时间有先有后?这些你没有明白,你这都是错觉,你在错误之中,那是错觉,没有什么叫时间。「故寿命无量」,寿命无量是佛的大愿,而佛的慈心是无量的,他就要度众生,他要度众生所以会众就无量,他老度老来,会众就无量。而且极乐世界不是像卢胜彦说的,卢胜彦是荒谬绝伦,他说极乐世界,香港佛教给他披露了,极乐世界我都打五六个来回了,我随便出入,因为极乐世界两个把门的是我徒弟,是我弟子,荒谬绝伦。极乐世界它这个国土无量、寿命无量,也没有什么叫把门的,极乐世界还想走后门,运用关系可以进来,而这种人弟子遍地球,所以我们正法要放光。

  「神智洞达」,这是称赞弟子的话,神是神通,智是智慧,洞达是通达透彻。因为《往生论》说,「天人不动众」,在极乐世界的这些天人、这些大众,都是从清净智海中生出来的,所以他们都神通智慧洞达,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一个手掌之中能够拿一切世界,这些弟子都是如此,极显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在《维摩诘经》也有这个话,「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维摩诘他拿一个佛土的众生,一个佛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置之右掌」,他右手掌里头。维摩诘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搁在一个手掌里头,「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这是维摩大士的神通。维摩大士是金粟如来的化现,就是佛,所以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这是空间、大小,这一切一切,所以到《华严》就十玄,小的包括大的,一里头包括多,一刹那中有多少劫。

  它底下说,我弟子有这样的神通,「我弟子中大目犍连」,有人说大目连,俗人说目连僧,「目连救母」,这名声很大,在佛弟子中是「神通第一」。弟子都能持一切世界,而大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佛就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多少星星,多少众生,目犍连在一个昼夜之内全都数清楚了,都知道。但是十方的众生都成缘觉,每一个缘觉都有万亿岁,他的神通都跟大目犍连一样,在这么一个大的集体,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头,竭尽他们的智力来推算极乐世界有多少人,算不清,即言无量。「譬如大海,深广无边」,大海深广没有边。海洋,实际上是连在一气,你给起个名字叫黄海、叫渤海,实际上海洋就是一片水。你取一个毛,一根毛分成一百分,把它碎为微尘,小得不得了,拿一根小毛去沾一点水,这一滴水跟那个大海水比哪个多哪个少?佛就告诉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这么多都成了目犍连,这样多的人算出来,他们所知道的数就是毛上微尘那一点点水,所不知道的是大海水。即言极乐世界圣众是无量无边,你数不清。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它那去的并没有天界,为什么说天人?就是说凡圣同居,还是凡夫,没有断惑,这种称为天人;声闻也是,都是大乘菩萨,哪来的声闻?因为他断惑的程度等於声闻,就这样的事。也都是寿命无量,「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算也算不出来,打比方也打不出来。这个寿命无量,我们说是大恩大德!带惑往生,一生到彼土之后就不退转,再也不退了。我们这个世界都是在进进退退,好不容易有的时候忽然有一点进步,你保持不住,过两天又退下来了。有的是退的比进步的还多,进了一步,一下退了五步;真正按经上说是进一退九,进了一步退下九步。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你就是,真正要到三不退是很不容易,但是这个就不退转,既不退转又寿命无量,他不成佛成什么?老不退转,老活著,那不就是一定这一生要成佛吗?绝对了。咱们这就不行,咱们这退缘多。寿命现在稍微长了一点点,医药的进步,多少年不战争了,要是战争,寿命哪能保持这么高?多少年不战争,这也是很难得的机会。世界大战一次、二次距离很短,二次之后,第三次还没开始,所以大家是活得长一点。但是现在平均就是六、七十岁,活百岁的很少。所以经上说,「末世亿亿人修道」,上亿上万的人修道,「罕一得道」,很少有一个得道的。所以唯一可以度众生的方法就是净土法门。但是大家不信,要诽谤,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是经上的话,「亿亿人修道,罕一得道」,唯一可以度众生的方法就是净土法门,将来经灭的时候还是只有净土法门可以度众生。

  第十四品,「宝树遍国」。「彼如来国」,极乐世界,「多诸宝树」,有种种的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单独是一个宝所成的。并不是真的像咱们世间上,故宫珍宝馆所看见的,拿一些什么翡翠、珊瑚做的那个树,那个树机械死了,你送给我,我都嫌讨厌,极乐世界不是那样的树,那样的树谁要?它是好到没法形容,只有拿宝来做比方,叶子之美像翡翠,花之美像钻石,拿这个做比方,不是那种生硬的死物。所以说金子成的树,要真是金子打一棵树有什么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树它放光,金色光明。「唯一宝成,不杂余宝」,这是一种。「或有二宝、三宝,至乃七宝」,互相合成的,有的这个做根、那个做花等等等等的。这一段话,节省了《魏译》本大量的文字。「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就说这些树极其干净,这些宝很干净,颜色不同於一般的颜色,拿这个做比方。

  「各自异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现在咱们练操,大家排成一个队伍,你横著看也是直的,直著看也是直的,有人的地方都有人,空间都空间,很整齐,就这个意思。各自异行,行行相植,「茎茎相望」,彼此都对称,「枝叶相向」,这个朝东,那个就朝西,相向。「华实相当」,这有花,那也有花,这结果,那也结果,很整齐。「荣色光耀,不可胜视」,荣是繁荣,颜色,光是光明,不可胜视,眼睛看都看不过来,这是俗话。《定善义》说,「诸宝林树」,这些宝所成的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因为佛心是无漏,所以树也都是无漏。乃至没有老死,这个树没有老死,也就没有一颗树是枯了的、老了的。咱们这个树长虫子,长了害虫,它那没有这个事,也没有刚出来的、刚生的。所以就没有前后等等的这些变化,表示时间的这些变化都没有,一如,因为这是无漏之界。这个就是树所表的意思。

  「清风时发」,清风指的是无漏的、清凉的、清净的风,咱们现在都到处闹风灾,龙卷风,破坏多少多少,它这是清风、和风,时常都吹动。「出五音声」,这个树就会出音声,五音声就是古时候说的宫、商、角、徵、羽。古时候以这五声,过去最初是五弦琴,五声,后头加两弦变成七弦,就是现在的音乐是七声。五音就是比较原始的,五弦琴所代表的宫、商、角、徵、羽这五声,这五种音声是最根本的。五音是宫、商、角、徵、羽,头一个是宫,第二个是商,「微妙宫商」就是微妙的音乐、微妙的曲调,「自然相和」,都是和声,听了很好听。「是诸宝树,周遍其国」,这些宝树周遍在它的国土里头。《会疏》说,这是「愿力所成,不藉鼓吹」,不要你吹打,「故云自然相和」,自然就有好的音乐。

  「菩提道场第十五」。这个树就很特殊,菩提树。「又其道场,有菩提树」,有的地方叫道场树,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分别於前头那个宝树。菩提树就更高了,宝树也很高,宝树高是百千由旬。你要是硬著要去乘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也是四百万里,恐怕那个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百千那由他什么什么国土,这就没有矛盾,十万亿国土。这地方也是如此,一般齐了,就没有分别。所以这个百千就是若干千,也就不低,比一般的树也就不低!这个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是一切种种的宝自然合成的。「华果敷荣」,这个菩提树,花跟果子开敷的都是一个极荣茂的颜色,「光晖遍照」,光明、光辉是遍照到一切处。

  我们先教到这,经文先到这,我们再仔细看一看。「又其道场」,这个地方的道场指的有四个意思,我们不列举了。学道之处名为道场,这个道场就是指学道的地方,在极乐世界大家也在那学道,指的是这个道场。有好多菩提树,菩提树在《西域记》称为「毕钵罗树」,佛就是坐在菩提树底下成佛的,所以这个树名字叫做菩提树。这个树的照片我还看到,还活得很好。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树高四百尺,后来经过砍伐,现在还有四、五丈高,这是咱们这个世界上的菩提树;还在,还有很多人在那修持,很庄严的。再有就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树高四百万里,《观经》上说佛是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人就说人大树小,觉得不相称。其实这个无碍。底下就看出来,那个水,你想那个水在脚面它就在脚面,你想那个水在腰就在腰,你想那个水在顶上就在顶上,你想那个水给你冲淋浴它就是淋浴;你想树高它就高,你想树低它就低,不是那么死的,这是一个方面的解释。水是一样,树更是一样。所以有些人谈这个问题,他还是空间没打破。而且这个都是华严境界,华严境界就是小的容大的,不然怎么叫华严境界?小的不能容大的是咱们娑婆世界的境界。所以这些地方,根据咱们这些情见,有很多人就把这个当成是证据,他这些情执,这些东西当成证据来怀疑经典,好些人犯这毛病。所以它这是无碍。而且菩萨,所谓见佛佛身,他自己身有多大,他见佛身有多大,各个的,一地、二地也都是不同。这个地方只说了一个,所以那个树到底是多高多大,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各种不同的树,相称,而且也就自然相称,小的就可以容大的。这么几方面一说,这个问题就不存在。

  「复有」,这是后头,复有底下就表现树上头的庄严,有青颜色的、绿颜色的、红颜色的、白颜色的种种「摩尼宝」,这个宝是珠宝,摩尼宝我们讲过了,拿这个来做璎珞在树上。「云聚宝锁,饰诸宝柱」,树上还有宝柱。宝柱要有结构,结构之间彼此要连接,这个锁就是结构连接的地方,这个连接用什么做的?是云聚宝。云聚宝是个宝的名称,云聚宝锁是以云聚宝做的建筑物相钩结的地方。这有证明,《唐译》说,「有师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锁。」所以你从别的译本上就找到证据,这就很确凿,不是我杜撰,都是宝所成的锁,用璎珞来庄严这些宝柱。经上还说,柱由各种宝所成,又在树上挂网子,都是摩尼宝,宝上有金、有珠,金就是咱们黄颜色的金,珠是白色的珍珠,铃是能够摇动的铃,铎是铃里头能敲声音的那个叫做铎,这些挂在网子上就做成宝网。这种珍妙的宝网,「罗覆其上」,都盖在树上的意思。树上面这些宝网,「百千万色」,就好像现在说的圣诞树,还有咱们的国庆,树上装灯,大家觉得很好看,极乐世界比这好看多了,而且是百千万色,互相辉映。像《观经》说,一个宝珠有一千种光明,一个光明有八万四千色。看见没有?这放光,一个宝珠能放一千光明,一个光里有八万四千种颜色,咱们就没法讲了。咱们世界就一种光,一种光就一种色,你看咱们国庆节日,挂红灯就是红色,绿灯就是绿色。所以我们这个世界的情形,你怎么能够想到极乐世界的情况?这些光色,「互相映饰」,你的光照著我,我的光照著你,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增加它的美丽。「无量光炎」,炎也是形容光的光耀、明耀、耀眼。这么多的光和色,「照耀无极」,照耀无有极限。最后,「一切庄严随应而现。」所谓随应而现,这也很庄严。我们处处要知道,这一切庄严都随你所相应、所感应而现,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机械、死的东西,是极其微妙,要知道,极其微妙。这是菩提树。

  「微风徐动」,很轻微的风慢慢在那吹动。「吹诸枝叶」,吹到菩提树的枝和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这个树流出来无量的妙法音声,都在说微妙法。「其声流布」,这个声音就传送出来。「遍诸佛国」,遍於诸佛的国,不光是极乐世界,别的佛国也遍。「清畅哀亮」,清就是清净,让听的人不生著染心。畅就是通畅、欢畅,让听的人心中能够通达、能够欢畅,踊跃欢喜,还有通晓的意思,能够通达实相。哀者很悲哀,所以我们悲悯众生,自然有一种悲心的流露。好的音乐里头总是含一点悲意,不是狂欢曲,那只是一种乱动,这种就使人听到能引起你的大悲心。亮是明亮、响亮,也是显露,能开发你的本明。这就是音声,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微者是很微密,妙就是好,微妙更是说不出的好,和是调和,雅很雅正,「顺佛法故」,所以说雅正。雅对照就是俗,所以我们首先要脱俗,一般说你浑身的俗气。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就是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风吹宝树出的音声,在十方世界一切音声之中这是最为第一,没有能相比的。

  底下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来了。「若有众生,睹菩提树」,你看见菩提树,「闻声」,闻见这个妙法音声,「嗅香」,闻到它的香味,「尝其果味」,结的果子你吃了,「触其光影」,被这个光和影子照耀到你的身体,「念树功德」,你在忆念这个树的功德。所以我们密宗修法,观想永远不离开菩提树,这都有所本,都是一致的,念树功德,观想皈依境,观想上师三宝,上师三宝都在菩提树上。「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彻。人,都是烦恼,不清净。清彻,《会疏》说「耳根无垢」,耳根没有什么垢染,你没有什么成见。有些人说什么东西听不进去,由於你耳垢太重了。耳根无垢叫做清,「彻听众音曰彻」,声音都能听到叫做彻。众生六根,这是对於耳根来说,其他我们可以举一反三,都可以清彻。「无诸恼患」,没有烦恼、忧虑,这些所造成的过患。「住不退转」,就可以住於不退转之地,「直至成佛」。所以看见树,就闻声嗅香、尝其果味都有这样的功德。

  「复由见彼树故」,又因为看见这个树的原因,得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见了树之后你可以得无生法忍,所以极乐世界的增上,你处处是增上。这个忍,《净影疏》说「寻声悟解,知声如响」,你从声开悟了,知道这一切都如回响。山谷的回响,根本没有人在说话,但是它有响。知道这一切都跟回响一样没有作者,没有谁作这个响,了解这个叫做音响忍。这是二地以上,得了音响忍就是二地以上的菩萨。柔顺忍是什么?「舍诠趣实」,一切经典言论、禅宗的这些话头,都是一种言诠,用言说来表达,你把这一切全都舍掉,趣於实。所以我们修行不是在固执堆里头,「百年钻固执,何日出头时」,不是在那钻固执,这是诠法,你要趣於实,能够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到四地、五地、六地,所以这也不是凡夫境界。七地以上就闻法悟道,知一切法,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才是无生法忍,这是七地菩萨以上。了解到一切如回响、如梦幻泡影,这是三地;能够舍离言说而入实相,这是四、五、六地;证入实相,入,真入,证入了,离开一切相,无生法忍。安住,所谓忍就是安住,安住於无生法中,这七地菩萨以上的事情。你看见树之后就得到这三种忍。

  《弥陀疏钞》的解释,无生忍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从法上说,没有起、没有作的理体叫做无生。「慧心安此」,你智慧的心,在这个地方安住,叫做忍。「约行」,从行门说,行都纯熟了,「智冥於理」,你的智慧跟理自然相和,「无相无功」,没有离一切相,也没有一切功用。所以这都在练功,天天在练功,你到无功才能登地,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渟海,心识妄惑(起心动念这个识有妄的疑惑),寂然不起」,常寂光的寂,寂然不起,才叫做无生。「前说」,这不是两个吗?一个是约法,一个约行,前说还可以通於别的地上,其他的诸地;后者,约行这一段,八地以上才能有,所以无生法忍是很殊胜的。这有很多证明,在《华严经》里头它也有十忍,第一是音响忍,第二是柔顺忍,第三是无生法忍,跟我们这个完全相合,但底下还有第四、第五、第六,都还没成佛。我们见了树就得前三种忍,第三种忍约行就是八地菩萨,这就是这个树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前头讲十玄,「托事显法生解」,从事可以托法生解。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拈起花来给大家看,迦叶他就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托事显法,没有什么,就是这个。所以极乐世界的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也都是托事显法。你不要把事看成什么,它这个事中就是显了极深的法,所以你看见这个树就证无生法忍。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花、果子、树的本身,「与诸众生,而作佛事」,对於种种的众生它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极乐世界花果树木都能给众生这样作佛事,什么原因?是由於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故,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这是一个方面;再有本愿力故,过去发的愿,所以现在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满足愿」,这是《净影》的话,这是因为他「愿心圆备」,他发愿的那个心是圆满、是都具备,为众生所想的都想到了。这是第一个愿,圆满愿故。第二个「明了愿」,我们用望西他们的话,是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这比别人解释得好,是这样的。「坚固愿」,是「无退精进」,他没有退心,他的愿他没有退,陀弥陀佛没有说我发的愿我后悔了,一直是精进,咱们讲阿弥陀佛过去修行那精进极了,因为它坚固,这是所成就的。「究竟愿」,他们说「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因为他要把一切有情都要度尽。这是古人的解释,这四种之中我们挑好的介绍,其余的大家可以做参考。不过在究竟愿故我还可以补充一点点,方便为究竟,正是因为这个愿,他度尽一切众生,广度一切众生,众生都可以得真实之利,是最究竟的方便,这个方便之法才是成佛的究竟,所以成为究竟愿故,这是因为他是究竟的方便,这是一个说法。再一个说法,因为本经三真实,这一切愿都是真实之际为体,真实之慧所生,所以他能够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是究竟之愿。

  第十六品,「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讲堂,说法的地方。精舍,精舍不是指的房子好,是指的修道的地方,大家好好在这修道。楼观,观也是楼,建筑。栏楯,栏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合成的,并且也都挂上白珠摩尼等等做的宝网交络。「明妙无比」,光明美妙,没有相比的。「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跟佛也一样,显平等。极乐世界明妙无比,昙鸾大师他就说,「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宫殿楼阁可以像看镜子似的,能够照见十方,极显极明,「宝树宝栏,互相映饰」,你照著我,我照著你,所以是明妙无比,光明美妙。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的往生的人在地上讲经,当然有很多人听经,诵经、念经;「有在地受经」,在那听,接受,受经、听经;「有在地经行者」,在地上经行。经行有两种经行,它这也是种修行方法。我们现在念佛,自己要用功也都得如此,坐著念完了之后就绕著念,或者是来回的念,像个梭子来回走。经就是经纬,经行就是来来回回的走,走过来走过去,一边走一边念,这个就是要有一点活动,避免你困,所以交替为用。极乐世界的这些人也是如此,有经行的。「思道」,思道就是思惟於道,思道者就是在道上作思惟,「及坐禅者」。所以极乐世界的修行,它也是各种,念经、坐禅、思惟,也有在虚空中这样的,这两种。

  这一切往生的人,「或得须陀洹」,得初果,或者得二果,或者得三果,或者得四果。这都是指的断惑,你把见惑全断了,你就是证了初果。但是他发心不只是初果,由於前生修习这方面的多,所以这方面相应得比较快,达到这一步了,这个觉悟的程度,断惑的程度相当於这一果,但是他的发心超过这一果,只是就指的断惑。「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这个很重要,你没有证到阿鞞跋致的,这个地方全证到阿鞞跋致了。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转,过去我们也讲过。第一个是位不退,你就不再堕到凡夫地了,往生之后你再也不堕到凡夫地了。一般说,你再不退堕到凡夫才叫位不退,一般说的位不退。行不退,你老愿意度生,不是自了,这才是行不退。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这个都是要很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去了之后很快就不再退了,肯定是位不退,接著就都不退了。这必定,这个时间他没有退转,他寿命无量,他必然都得到,都不退。所以《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三种不退。蕅益大师称赞,「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要不是这个妙明真心,咱们的本性登峰造极所致,持名的奇勋,持名这个奇异的功勋,这两方面,还有再加上「弥陀之大愿」,若不是这三个方面,何以有这样殊胜无比的事情!

  底下,「泉池功德」。刚才说讲堂、楼观,「讲堂左右」怎么样?「泉池交流」,这个池子有泉水围绕。「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因为它有长有宽,长宽有不同的等级,有各种的形式,都是很相称的。如果说是八十米长一米宽,这就成沟了,它这都很相称的,这样的长度、这样的宽度很相配,那样的长度、那样的宽度很相配,就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有的是「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清湛极了,香、干净,「具八功德」。我们念《阿弥陀经》,老是八功德水,八功德是什么八种功德?在《唐译》里头有讲,「一者澄净」,干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喝的时候很甜,「四者轻软」,水很轻柔,「五者润泽」,很润,「六者安和」,水很安很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不但是可以解渴还解饿,「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很大的营养,这一句,还有最要紧的一句,「增益种种殊胜善根」,这个水可以增长种种的殊胜善根。

  「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吉祥果像瓜篓,「华果恒芳」,花和果子都老是芳香,「光明照耀」,都放光照耀。「修条密叶」,很长的枝条,很密的叶子。岸两边都有树,树长了很长的枝条过来,盖在池子上头,就「交覆於池」。「出种种香」,出种种美妙的香,「世无能喻」,世间的这个香味不能去打比方。「随风散馥」,随著风,馥也就是香,风一吹这香味就四散,散得很远,「沿水流芬」。这个境界极美,文字也极美,随风散馥,沿水流芬,水在流,沿著水流过来的都是香的,风吹过来都是香的。

  「又复池饰七宝」,以七宝为装饰,「地布金沙」,金沙为底,不是瓦砾。底下就四种花,这四种花就是四种颜色的花,青莲花、红莲花、黄莲花、白莲花,「杂色光茂」。《弥陀经》讲「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都一致。光茂,这些不同的颜色,光很殊胜。「弥覆水上」,水上都是莲花。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彼国的众生要在这个水中来游泳、来洗澡。我看过敦煌画的,油印出来,订做明信片,画的游泳池的形状,极乐世界这个游泳池中很多人,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边坐了很多人(很多菩萨),也头上都有圆光,这个照片很有意思。过浴此水,因为他还是凡夫,还有咱们这个习惯,在水中沐浴,想它到足就到足,叫它到膝盖就到膝盖,到腰就到腰,到脖子就到脖子,想它淋浴就淋浴,要它凉一点就凉一点,温和一点就温和一点,急一点就急一点,慢一点就慢一点。「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对於每一个众生,它都满他的意,就在一个池子里头。咱们这么多人都在那游泳、沐浴,满我们每个人的意思,你要浅就浅,你要深就深,你说这是什么境界!要它急就急,要它慢就慢,要它温就温,要它凉就凉,各人满各人的意。一个人可以,这么多人同时满各人的意思,都超过我们的情见。「开神悦体,净若无形」。这个水能够开你的神明,开你的智慧;悦体,洗了身心很舒畅,身体很安乐。这个水净若无形,好像跟没有一样。「宝沙映澈」,一直见底,「无深不照」,没有一个地方照不到、不能透视的。所以这个水是什么水,能够一一知道众生的意,随众生的意,「如其所愿,同时同处,普应现之」,这是什么水?这是什么境界!所以我这也引了《法华》的话,「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三次请佛说《法华》,佛都说止止,停止停止,不需要说,我的法妙难思。所以这都是难思之法,也不能再说什么,不能再做回答。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三个真实的显现,所以一一惠予众生之利。下面水演妙法也是这个意思。

  「微澜徐回」,水波稍微在那回转,「转相灌注」,你灌到我,我灌到你。既有水波就有音声,波就扬无量的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赞叹佛法僧,「波罗蜜声」,讲六度,「止息寂静声」,止观、止息、禅定,「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种种的声音。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大家听到这些声之后,「其心清净」,他的心都清净,「无诸分别」,没有种种的分别;「正直平等」,都是一种正直的心。正就不邪,直就不曲,众生的心是曲里拐弯非常厉害。我是佛教家庭,我小时候信佛,广济寺我没有一个小旮旯没走到的。可是我念中学之后我不信佛,就觉得许多有名的出家人或者居士心里还那么曲里拐弯的,就觉得佛法没用,念了半天还这么些曲里拐弯的。等到后来念到《金刚经》才知道,不是佛法无用,是大家对不起佛法,这才回头。真正是一个正直,没那些曲里拐弯,平等,没那些分别。「成熟善根」,善根都成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大家要知道,听到这点是最殊胜的。所以极乐世界我们要去,你听了之后你就跟这个法能相应。现在我们有很多人闻了法你不相应。所以先要有个去掉,先让你六根清彻,去掉你的垢,你现在耳朵脏。就好像你拿个杯子去舀水,它是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了敌敌畏,你就把这甘露装进去喝,喝可以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所以要无垢,它这个就是说都相应,无垢才能听进去,听进去自己还能够体会就是相应。还有,「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我想听什么,就我听见了。不然都在讲,声音就像现在放大喇叭似的,如果都是这么放不把人吵死了吗?不是这样,你想听什么单独你听到,你不想听的你一点也听不到,你要坐禅你不想听,一点不干扰你。所以这都是不可思议。「永不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间到了,我们今天不再超时了。好,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二十四集)  1991  档名:51-001-002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