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6集)


   日期:2015/1/4 9: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六面第六行: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从这个地方看起。我们看今天的经文,这个『生灭既灭』,就是生灭的两边也离开了,所谓是能空的觉智、所空的理障。这个能与所虽然都离开了,如果以为这样就是圆满,这个境界就算圆满的、就算是究竟的,那就又错了。为什么?又堕落在法身边。所以佛法向上一著你看都称之为叫妙法,能空、所空都灭了,境界是不错,但是怎么样?没有办法入妙。为什么?能灭所灭的灭字又成了障碍。所以前面讲了,菩提心生,生灭心灭,诸位想一想这个境界好不好?这个境界依然还是有一生一灭。所以诸位假如真正能把《六祖坛经》那些话都要是记得的话,你就恍然大悟,六祖给印宗所说,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菩提心生,一法,生灭心灭,又是一法,这不是二法了吗?境界是不错,不妙,不能入玄,不能入妙。因此必须要知道生与灭是一回什么事情,有生这才有灭,灭呢?灭还不能够执著,灭也要把它远离,这样才真正达到了能所双亡,才到真正的清净。所以我们自己在这个功夫到差不多有境界的时候,觉得自己心地很清净,清净心现前了,你自己感觉到我现在很清净,很清净就不清净了,我很自在,很自在就不自在了。为什么?因为你清净心里头还有个清净,清净心里头还有个自在,本来无一物,哪来的清净自在?所以你有清净自在已经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当然比一般凡夫的境界那是高得太多了。

  这个两句说的是大菩萨的境界,也是寂灭忍的境界。寂灭忍,经论里面告诉我们,是法云地以上的境界,十地菩萨、等觉跟如来果地,这三个位次的境界,所以他这个标准才有这么高。你看证得无生法忍了,还是有能证跟所证,还是有能所,寂灭忍这个境界是能所都没有,是能所双亡,这个时候才真正见道,也就是你证得世间一切法生即无生,是真正证得。出世间一切法呢?灭亦无灭。我们今天的境界,世间法里头有生有灭,出世间法里头有灭有生,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可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诸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境界。明了有什么好处?知道我们现前这个境界不究竟,换句话说,你一定要发心再要深证,就是把自己的境界要提升,不能够止於现前所得的这个小小的境界里面,那个就错了。

  既然真正明了生是属於幻生,灭亦属於幻灭,正如同《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后面又跟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有为法里头也通世出世间法。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这个世间法是有为的,出世间,出世间还是属於有为。有为的心量,有为的知见,观一切法无不是有为法;到你「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观一切世间法皆是无为法。可见得有为、无为,一切法里头哪有什么有为、无为?没有,有为、无为就是在迷悟之间,大彻大悟就是无为,迷惑颠倒总是堕在有为。换句话说,法有没有有为、无为?没有,有为、无为皆是幻法,了不可得。这些意思《楞严》说得清楚,《圆觉经》里面也讲得非常清楚,《圆觉经》里面「清净慧章」里头就是说这个境界,跟这一段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可以互相来参看。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本修因是比什么都重要。佛在楞严会上一开端就提醒阿难尊者,要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什么叫不生灭心?我们现在这个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想东的时候,东这个念头起来了,西灭了,想西的时候,西的念头起来了,东灭了,这个心就叫做生灭心。如果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求无上菩提,这是决定做不到的。所以这一桩事情希望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不生灭心,这是佛提示我们的,不但在楞严会上,所有大乘经论里面,佛都是这样提示我们。不生灭的心是什么?这个要搞清楚。不生灭的心才是真心,要用这个心去修行,做为本修因,你一生当中就可以证得无上菩提。拿我们的境界来说,无上菩提,在理论上讲,一生当中可以证得,没有问题,可是在事实上说,我们真的不敢讲。可是在就事论事,如果说是用这个不生灭的本修因来修无上菩提,我们念佛得理一心不乱这是可能做得到的,这个我们敢讲。换句话说,在圆教菩萨这个阶级里面,证个圆教初住、二住,这是办得到的。你说圆教里头的登地,证到法云地、等觉,这不敢讲,这个的确是不敢说的,可是一生当中修到圆教初住的确是没有问题。你证得圆初住了就是法身大士,这个华严入法界品你就有分了,就有资格了。

  不生灭心也就是本经所说的自性本定。到底在哪里?前面我们念过十番显见、七处徵心,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六根根性。你要用它来做本修因,那岂不就是交光大师所提倡的吗?交光大师教给我们,平素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教我们用六根的根性,不要去用六识。这就是修自性本定,这样在一生当中就可以修无上菩提。为什么?因为六根根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十番显见里说得很清楚,无来无去,不垢不净,这是真的。怎么个修法?前面都跟大家说得很详细,用六根根性接触六尘境界,叫自受用,而不是对他。他受用怎么讲?他受用用六识。我们凡夫所犯的毛病,对自己是六识受用,对别人也是六识受用,这就是迷!内外都假,都是虚妄,不是真实。

  佛菩萨的受用,对内是真受用,对外是假的。外面什么?外面要利益众生,所谓是水月道场,空花佛事。建许许多多道场,道场怎么样?像镜花水月一样。佛事是什么?佛事是弘法利生,这是佛事。弘法利生的事业就像什么?就像前面讲的,眼睛害了病,看到空中之花,叫空花佛事,水月道场。可见得佛事与道场是幻化而有的,不是真有。因此开了悟的那些菩萨们,对於道场佛事绝没有一丝毫的执著,对於一切众生绝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内外一如。内外虽然一如,可是在表现的态度上似乎又有分别执著,那个分别执著都是假的,都是他弘法利生的妙用,不是真有分别,也不是真有执著。如果他真有分别执著,那他是凡夫。所以这是教给我们如何去用根用识,用根这是真实的,用识那是权巧方便,目的无非是利益众生。

  虽利益众生,又不著利益众生的相,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绝没有一丝毫执著。如果我们这样的用心,就叫做修行,就叫做修楞严大定,这样用心来念佛,那就是修理一心不乱,与如来果地上的寂灭忍是相应的,这个也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真正的期望。所以要晓得,自性本定就是如来藏性,体是真常,性本来就是寂灭相,在如来果地上现的是寂灭相,我们现在迷失了本性,可是我们的本性还是寂灭相。对於《楞严经》稍稍涉及一些,应该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六根的根性怎么不是寂灭相?其余的不必谈,就像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十番显见,我们的见性,见性的相就是寂灭相。可见得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的清净寂灭真常之体从来就没有失掉过。现在毛病发生在哪里?毛病发生在妄想、在执著。可是这个妄想执著,如果你不能修自性本定,这个妄想执著没有办法离开,这个道理我们应当要明了。

  小乘阿罗汉虽然说是断烦恼障,破人我执,你们仔细的去想一想,这个话讲得通吗?人我执他没有了,他还有法我执。我们要问,谁执著法我执?还是有我,没有我谁执著法我执?所以在大乘法里面讲,小乘阿罗汉只破三界之内的见思烦恼,还有界外见思,这个理才讲得通。那个三界之外的见思烦恼比三界之内的要微细得太多,三界之内的是粗重的见思烦恼,他离开了,不再受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可是界外还有微细的见思烦恼。这个原因就是他不知道修自性本定,他是勉强的克制他的烦恼,用的是这个方法,所以这是不究竟的,不能断根。菩萨到这个境界,这是能所双亡,二种执著已经离开了,三空也都舍弃了,所谓是人空、法空、空亦空,这个时候才是破根本无明,那就是我们讲阿赖耶识里头的业识,无明业相,这个里头的一分动向也没有了,这个境界才算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是什么境界?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不生不灭,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到这个境界不是我们嘴边念念,我们在那里想想,哪能想到!人家是亲证这个境界,这个是亲证。到这个时候,我们要用破五阴来讲,这是圆破行阴,超众生浊。再看底下经文: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诸位注意经文上这个『忽然』两个字,「忽然」就是我们禅宗里面所讲的顿悟。由此可知,顿悟是要功夫积到差不多,这一下才能开悟。所以顿悟也是从渐悟修的,没有渐悟哪来的顿悟?自己不肯修渐悟,天天打妄想,等著那一天顿悟,我们已经等了无量劫,等到今天还不开悟。我们在座的同修,你们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劫以来就修行修到今天?这个意思我也给你们讲过很多遍,无量劫修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这个有问题,不但修学没有进步,愈修愈退转,这个毛病大了。那就是什么?我们不晓得修悟,不知道求悟。可是你要求开悟,这个开悟最大的障碍就是分别执著,这是最大的障碍。我们不但对世间法分别执著,学佛也分别执著,这就是天天在修,天天在增长分别执著,那怎么能开悟?这是把自己的悟门堵得死死的。

  所以你看一切大乘经典佛所告诉我们的,首先教我们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梦幻泡影,真相是一切法了不可得,真相是一切法皆空,万法皆空。说明这个真相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教你在一切法里头不要分别执著,不要起心动念。果然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顿悟的机会,顿悟是这么来的。悟了以后,在一切法里头才得大自在。世间人最畏惧的就是生死轮回,顿悟之人生死轮回没有了,这多自在!回想一想我们无量劫来受这个生死轮回的果报,生死疲劳,苦不堪言,这一下解决了,彻底的解决了,好像一个人在做恶梦,做了很久恶梦,这一下醒过来了,很轻松了,得大自在了,梦中所有的一切恐怖都晓得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恍然大悟!

  『超越』是说什么意思?这是说顿断无明。无明必定是顿断,而不是渐断。那个渐断的是什么?是烦恼、是迷惑,我们讲这个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这个是渐断的。根本无明一定是顿断,这个是顿证的,一刹那之间,这是讲你功夫成熟了。像我们昨天在《华严》里面读到的,第一个是叫我们生善根,第二个阶段是增长善根,第三个阶段是成熟善根,熟透了就顿悟。诸位要记住,善根跟福德不相同,善根我们一般讲就是悟性,一听了之后就彻底的明了,就能够生起清净信心,这是你的善根。到这个时候是顿证,顿断无明,才晓得明与无明原是一体,这是真正的顿证。如果你要认为明与无明是二,无明不是明,明不是无明,你就没有办法顿悟。为什么?因为你心住在二法上,烦恼不是菩提,菩提不是烦恼,生死不是涅盘,涅盘不是生死,全是住在二法上,这个就没法子顿悟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先到不二门,然后一步才跨得过去;你要是在二门里面,那就不得其门而入,先要到不二门。

  这个境界这是圆破识阴,超越了命浊。到这个时候真正是功德圆满了,才真正的明了通达自己的如来藏心妙真如性本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而不具足。这就是六祖觉悟了之后他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悟了之后才有这么一句话。而这一句话与佛在大经里面所讲的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他是真悟。因为六祖在悟的时候并没有看过很多经论,也没有听人讲过经,他居然所悟出这个道理,说出这个话,跟佛在大乘经典里面所讲的没有两样,这是真正开悟。诸位想想,自性本具世出世间的万法,如果你要是见到性了,证得自性了,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你怎么会不通达?哪有这个道理!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一经通一切经通」的理论依据。在修学法门也是如此,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一个法门证得了,一切法门统统证得,这是这个境界。所以念佛人焉能不求理一心不乱,这是真修行,这个才是在真干。摆在事一心的目标上,那都叫小根性的人。

  由此可知,佛与众生只是觉迷不同而已。凡夫迷在世间,以为世间事事物物是心外之法,以为是真实之法,於事事物物起分别、起执著,被世间这个范围范围住了,永远不能超越。声闻、缘觉虽然聪明一点,知道与世间法对立的还有一个出世间法,好了,他就被那个出世间法范围了,自己局限在出世间法里面,世出世间法不能圆融,不晓得是一体。所以小乘修证的法那法不妙,自己得一点小小的受用,哪能像这些大菩萨们,一念超越,证得自性本心。这是佛法里面的究竟法,大经里面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证得这个三无差别,所以才说『十方圆明』,都圆融了,十方跟三世是一。这个「十方圆明」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我们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这是十方圆明的境界,这个时候自然得到两种殊胜。底下经文所说的: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是观世音菩萨证得的。这个是什么境界?等觉菩萨,寂灭忍中证得的。这个两种殊胜就是业用,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读了很多,你看每一位善友他所说出他证得的法门之后,一定要把这个法门的作用说出来。观世音菩萨在这个境界里面证得十方圆明,作用是什么?十方圆明有什么用处?这个两种就是殊胜的业用。在一般说,像这样的业用圆教初住就证得,证得我们叫相似的业用,有这个样子,但是没有观世音菩萨这样的真切,没有这样的圆满。我们也可以像佛在经上常常用月亮做比喻,圆教初住菩萨就像那个初三的月牙一样,初二、初三那个月牙,等觉菩萨彷佛是十四的月亮,到十五就圆满了,快要圆满了,当然他这个两种殊胜是不同,这称为两种殊胜。圆教初住就证得这两种业用,有这两种业用,但是不能叫殊胜。好像这个初三、初四的月牙,虽有月光,那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但是怎么样?照的亮度还不够大,还不十分明亮,这个情形就是这样的。

  前面这是上合慈力,说明『本妙觉心』,这是「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本妙觉心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我们这个经里面所讲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真性,无论是在果地或者是在因地,都没有分别。所以佛与众生是一样,真性上讲一样,根本就没有两样,所谓是在佛它不增加一点,在我们凡夫并不减少一点,不增不减。这是从什么?从理体上说是如此。从作用上来讲,佛的作用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因为他不迷,所以他没有障碍。凡夫的作用有了障碍,为什么有障碍?因为他有迷,迷了就有障碍,悟了就没有障碍。迷了这个障碍是真正的障碍吗?不是真正的。前面说过了,真正悟入的时候,豁然大悟,悟的什么?悟的是迷悟不二,这时候才一切贯通。迷悟是二,那个悟是小悟,不是彻悟。为什么?有能悟、有所悟,有能迷、有所迷,你能所没断。

  所以在这个体上完全相同,正像我们经前面所讲的,我们的六根根性与十方诸佛如来的六根根性没有两样,完全相同,我们自己的智慧德相与十方如来的智慧德相也是完全相同,没有两样。可是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自己都不敢承认,给你说了,「这个我不敢当!」非常谦虚、非常客气,都不敢当。该客气的时候、该谦虚的时候,不晓得客气、谦虚,叫你直下承当的时候,你在这个时候开始来谦虚、客气了,这个错了。你之所以不敢当,就是你对於这个事实的真相不了解、不明白。观世音菩萨到这个时候是完全明了了,所以他直下承当。所以说是上合诸佛本妙觉心,这就是与佛同体,真正证得一切众生六根根性与诸佛如来六根根性是一性无二性,这就叫上合。

  体上合了之后用当然就合了。诸佛菩萨的用叫大慈大悲,通常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菩提心就是本妙觉心。直心是体,就是清净平等之体,与一切万法不二之体就是直心。深心,就是清净心,自受用,一切不染、一切不著,远离染著这个心就是深心、就是清净心,《圆觉经》里面讲的净圆觉心,起作用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这时候菩萨这个心的业用就是大慈大悲,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诸位想一想,他还会障碍众生吗?他还会为难众生吗?决定没有这个事情,总是尽一切的力量去帮助众生。帮助众生,诸位晓得,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目的总是在破迷开悟,而不是帮助他得到物质、精神上的享受,不是这个,那是世间法,那不是佛法。佛法帮助人的就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之后自然离苦得乐,那是真正的离苦得乐,这个就是佛菩萨的事业。

  上同诸佛,与诸佛同体,下面呢?『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这个里头应当要补充一句话,你看「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面也应该这样,「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本妙觉心」,这个意思就完全了。是不是这样?确实是这样的。刚才我说过,本妙觉心,生、佛、一切万法是一不是二。佛在《华严》里面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看不但有情众生同一个本妙觉心,无情的众生也同一个本妙觉心。为什么?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本妙觉心变现出来的幻相,体相同,生佛同具此心,情与无情共一心。上合了下面当然合,下合了上面也一定合,没有说是合上而不合下,合下而不合上,没有这个道理,见性没有说见一半的,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说见一半的,一见就是圆满的。所以说从圆初住,刚才我给诸位说,就是这样的境界。到寂灭忍,就是法云地的时候,这个境界看到什么?看到圆满,看到究竟,看得十分真切。所以慈悲心才流露出来。

  慈悲心就是本妙觉心的起用,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这个「悲仰」,悲是哀求拔苦的意思,一切众生都有苦难,总是要求一个力量来帮助他离苦得乐。所以世间众生无知,不晓得事实真相,求助於宗教的神明,哪里晓得宗教的神明还是众生,宗教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宗教不教人破迷开悟,宗教只叫你在苦难的时候去祷告,去求神明保佑,这个是它的能事,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仰的意思,仰是希求,希求给予他快乐,悲是哀求希望他救苦,救苦救难,这是悲仰的意思。凡是迷失自性的人皆有这两种求,求拔苦,救我的苦难,再求给我的生活能更快乐、更美满、更幸福,求这些,世间人干这种迷惑颠倒的事情。所谓迷惑颠倒,就是他所求的没有正确理论的依据,又没有正当的方法,虽有求,到后来结果还是一场空,这是佛法里面讲求不得苦。

  有些人也知道自己求是求不得的,他也要去求一下,为什么?给自己精神上安慰安慰,他也知道这是迷信,也知道是没有结果的,他也要做,这个就显示出一切众生内心的痛苦与内心的愿望。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的心情彻底明了,所以佛菩萨在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诱导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讲经说法这是种种善巧方便里面一种最直截了当的办法,这是最直截的。这种最直截的方法接引哪一类人?就是根熟众生。要不是根熟的众生,你在那里讲经说法他不愿意听,那就是根没熟;能够听得下去,听了有兴趣的,这根熟众生。这个熟也有等级的,这种熟,可以听经了,对於听经、对於佛经的研究有了兴趣,这是这一个阶段他成熟了。

  到这个地方可以说观世音菩萨将他自己修行证果,以及获得两种殊胜的业用,全都给我们说出来了。文字不多,每一句话里面皆含无量义,而是修学可以说最高指导原理原则,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这种原理原则统统用得上。所以诸位能够把这种原理原则用在念佛法门上,你这个念佛就是理念,你所得到的必定是理一心不乱。他成就了,等於在佛法里头毕业了。毕业之后干什么?毕业之后去享福去了。我们看看他那个福报怎么享法?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这就是他的大用现前,这就是他的享受。也许诸位要问了,这个还是不要修成的好,这修成之后,到处去弘法利生,累都累死了,这多辛苦!这一个念头是以我们凡夫的心去推测佛菩萨的境界,哪里知道全错了,不是这回事情。这一种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就是随类化身。是一种什么?是一种自然的业用,不是有心,也不是无心。虽然天天弘法利生,没有一天休息,像《行愿品》里面所讲的「无有疲厌」。我们凡夫工作太多,疲倦,厌烦了,会有厌倦。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凡夫心,就是用的什么?生灭心,所以才有这个虚妄的现象。菩萨以不生灭心,所以他这个三十二应随类化身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与无作是一不是二,他怎么会有厌倦?作与无作是二不是一,就有疲倦的时候,就有厌恶的时候;作与无作是一不是二,这个里头找厌倦找不到,没有了。

  我们也是如此,如果说在讲台上讲经,说不是不说,不说不是说,说与不说是二不是一,你在讲台上讲会累、会疲倦,时间久了会受不了。假如你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坐在这里讲上十二个钟点,不累,愈讲精神愈好。为什么?没有疲厌。听经亦复如是,你要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坐在这里不会感觉到疲倦,连续坐上十个钟点也不会疲倦。听跟不听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那你就会疲倦。譬如上课一样,我们定的是一个钟点,到一个钟点就不行了,就疲倦了,必须要去走动,休息一下,再接著来就受不了了。为什么?佛法常说「一切唯心造」,你那个心量只有那么大,只有那么一点钟,到一点钟不休息一下底下就不能继续。饮食起居无不如是,那个一天吃一餐的他为什么精神饱满?因为他觉得一餐就可以了,他就不必吃第二餐,首先他心理上就建设了。如果要是一般人看,那不行,一天三餐都还不饱,还得要吃点点心,要到时候不吃就饿了。到时候不吃就真饿了,为什么?心里面就想饿,他怎么不饿?吃一餐的人他不想,他不想他也不饿。可见得这个事情的确是万法唯心。

  观世音菩萨对於一切众生最大的恩德就是救苦救难,这是观世音菩萨於一切众生有大德。这个大德从哪来的?必有所本,就是有所依据。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了,他是『供养观音如来』,观音如来是他的老师。这个供养里面注重的是在法供养。什么叫法供养?依教修行,这是真正的法供养。他老师告诉他这个原理,告诉他这个修行方法,他就依据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他也成佛了,这叫真正的供养,也就是我们世间讲的师承,他就是学的观世音如来,所以他自己的名号也叫观世音菩萨。这是给诸位说明这个供养里面,第一个是修法供养,第二是弘法供养,第三是传法供养,这在佛法里讲的真供养。自己成就的时候,像观世音菩萨,要这样做法;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帮助成就的人,这是供养。

  像我们现在自己没有成就,没有成就给大家来讲解、来研究这部经,我们帮助观世音菩萨弘法,帮助他修供养,就是我们自家修供养。诸位同修促成这个道场因缘,也是大家在这里修供养。凡是在这个道场,你来听经,是修供养,你出一丝毫力量,或者是你一点力量都没有,生欢喜心,听说这里有一个道场,听说有这么多人在这里闻经,心里很欢喜,这都是供养,这都得无量福。尽心尽力的供养,那个福报就更殊胜。这是十大愿王里面所讲的「随喜功德」,是随喜功德的供养。我们在此尽心尽力来促成道场,那就是十大愿王里面「请转法轮」的供养,那个功德就更殊胜、更不可思议。

  此地这个几句话都是从纲领上说的,等於作文章,都是讲的题目。『蒙彼如来』,这个「彼如来」就是指的观音如来。『授我如幻』,这两个字是总纲领。所以将来,我们现在念到这个《四十华严》,还没到,现在我们才念到三地,这个十地完了,到等觉,等觉有十一位善友来代表,到等觉所修的全是如幻三昧。在这个《四十华严》里面它所占的分量几乎是四分之一,给我们讲这个如幻的三昧。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说,所谓「如幻」是依清净觉心,也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的心。诸位要晓得,心里面才有一物就是不觉,就是迷。佛在本经里面给我们说过,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清净觉心是本觉,如果你里面再要有个觉,那就是不觉;清净觉心是本明,里头再加一个明,就是无明了。无明哪来的?无明就这么来的。

  你看看马鸣菩萨《起信论》里头讲得很好,「本觉本有」,不会失去的,「不觉本无」,不觉就是无明,就是你心里面有东西,你心里面有东西,那个东西本来无。本无的你一定要执著有,这就是你的迷惑颠倒,将你本觉心迷失了。因为你执著有,你执著有我,那你著了我相,执著有人,执著有众生,执著有寿者,四相迷了,这叫基本的四相。有了这个东西之后如幻三昧不能证得,如幻的世界也不能证得,把这些假东西当作真的,一天到晚牵肠挂肚,於是就变现著六道轮回,这个东西讨厌。所以六道轮回是你自己变现的,是你自己在那边受。好比一个人做恶梦,谁给他的,他自己在作梦,他在梦里头遇到恶人,遇到猛兽,遇到魔鬼,自己生活在恐惧不安之中,全是假的,自作自受。所以说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无量劫在六道生死轮回,叫自作自受,不晓得事实的真相,哪一天才开悟?

  一切大乘经典的确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增上缘,实在说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够,在台湾来说,因缘是有的,就是有这个机会。善根是什么?我们听了之后不能理解,就是听了之后不开悟,清净信心生不起来。福德不够,福德不够就是没有耐心,像这样一大经,一部经总要讲几年,没有这个耐心听下去,这是没福德。这一次我到高雄,高雄《圆觉经》大概快讲完了,恐怕还有三次,顶多还有四次,这个经就圆满了。高雄佛教堂来找我了,找我讲什么经?他要求讲《楞严经》。我说《楞严经》太大了,一个月去一次讲五天,恐怕要讲十年。他说不要紧,我们有耐心。我说好,我来考考你们。开头的时候我叫他们登记,到这个经讲圆满的时候看剩几个人,有几个人有耐心。我叫他们换小一点的讲,他们不肯,一定要讲大的,他说他有耐心,看看是不是真有耐心。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六集)  档名:07-006-00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