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日期:2015/1/4 21: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择友。这个“狎昵”就是过分的亲近,亲近谁?亲近那些不良的少年恶霸,“恶少”。日子久了,就必然会受他们的牵累。人选择朋友非常重要,这句话从事上讲是教我们择友,真正好的朋友是帮助我们提升道德学问。《弟子规》上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这一句跟《朱子治家格言》这里“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弟子规》跟《朱子治家格言》里头都强调择友的重要,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必须要学习,学而知之。学习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环境和人事的环境)就非常重要,我们应该远离恶友、小人,免得受他们的污染。人生来天性是本善的,可是常常跟恶友聚会,久而久之也就被他牵连,受他的污染。

  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刚刚即位的时候,那是励精图治,很有雄心壮志,也确实做得很好,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也提倡文化教育,他亲自注解过《孝经》,《孝经》是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他也对《道德经》非常有研究。可是后来因为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这两个奸臣,就受他们的累了。李林甫是口蜜腹剑,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非常会阿谀奉承,而且排挤忠良。杨国忠跟他比起来,也是一类人物,杨国忠因为有杨贵妃得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同族长兄,可谓是位高权重,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所以两个人合起来,弄得唐玄宗也就迷惑颠倒了,致使安禄山兵变,安史之乱,险些把大唐王朝给葬送了。可见得真的,亲近恶人很容易就受他们的污染。

  孔子教我们要亲近益友,远离损友。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论语》里面孔子教导我们,“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有三种,损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是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朋友是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还是对自己有损害的朋友。益友有三种特点,第一个是友直,友直这个直是正直,跟正直的朋友在一起做朋友,那你就得益了,你的心也正直。这个友谅,谅是宽恕、原谅,善於宽恕别人,有恕道。谅,也有的注解里头说当信字讲,就是有信义的朋友,这两种说法都很好。友多闻这个多闻是博学多闻,有学问。正直的、心地宽广的、有信义的、博学多闻的朋友,跟他们交往就会得到很大的益处。

  反过来,损友有三种,第一是友便辟,这个便辟的意思就是看起来很恭谨的、很客气的、善於周旋的、很会察言观色、很会奉承巴结的这类人,这是损友,他的心不正直,是一种弯曲的心。友善柔这个善柔就是善於献媚,他跟你在一起,你觉得他非常柔和,他很会讨好你,很会讲一些花言巧语来蒙骗你,让你听得很舒服,这类的朋友也是损友。还有一种友便佞,这个便佞,佞主要讲言词很善巧,很会说话,这类的朋友也不会给你带来很大益处。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便佞就是巧言,很会说话的,那都是绮语,不真实的话。令色就是善柔,装出的一副样子好像让你很开心,他很会来奉承巴结。

  《论语》里面又有一句话讲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孔子说的,巧言,很会说话的;令色,这是表现的容貌举止很会献媚的;足恭的这个恭是恭敬的意思,就是他不能够对你真诚,而是非常懂得巴结。这种人,左丘明以为耻,觉得这种是很可耻的,这是没有人格的。丘亦耻之,丘是孔子的名字,他自己称自己,他也以此为耻。所以这三种,巧言、令色、足恭,跟前面《论语》那句话,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是相对应的,巧言就是便佞,善柔就是令色,便辟就是足恭。这种没有人格的人,不要跟他为友。还有一种,匿怨而友其人,跟他是有怨恨,心里是很大的愤恨的,可是还外表上诈现出跟他亲密的样子,这是用心险诈。前面讲的巧言、令色、足恭是用心虚伪,用心虚伪、用心险诈的,左丘明和孔子都认为这是很可耻的,这种朋友不能交往,这些人那都属於这里讲的恶少。

  古人又告诉我们,看人要看他的朋友,要知道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他如果是城府很深,你未必能够看得出来。但是你看他周围的人,他跟什么人交往,那你就能够大概知道。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跟什么人交往,大抵都是什么样的人物。《孔子家语》里面孔子有一段话说,“子曰: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这段话就告诉我们,不知道儿子的品德,你可以看他的父亲,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是什么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大概都会是什么样的人物,十有八九不会错。不知道这个人的品德,你看他的朋友,跟什么人交往,如果他是亲近恶少的,那他一定也是恶少。不知道他领导是什么样的人,君就是领导,你就看他这个领导任用什么样的人。譬如说唐玄宗,他过去励精图治的时代,任用一批贤能的辅臣,像张九龄就是他的贤相,你就知道当时的他一定是一个很有志向、很有抱负、很想有所作为的人,这个君王。可是后来他用了李林甫,用了杨国忠,你知道他变了,他肯定是贪图享乐的人,不知其君视其所使,看他使用的是什么人。就是一个人前后的时期都不一样,人都会变的。不知其地视其草木,这是讲自然环境,你要知道这个地理状况你就看它的草木,草木是地所生,你就可以判断它的地理。

  所以这四个举例就说明,人周遭的环境跟他的人本身是息息相关。所谓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指自身,依报是所依靠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有什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那反过来,你进入什么样的依报,你的正报也会随著依报而转,因为我们还不是圣人,会受环境影响。所以孔子说,“故曰与善人居”,跟善人居住在一起,“如入芝兰之室”,就像你进入了兰花的一个花房里头,你处久了,兰花的香味你就闻不出来了,因为你已经跟这兰花香气融成一体了。等到你出来之后,别人就闻到你身上有兰香,“与之化矣”,这就是你跟它化成一体了。“与不善人居”,跟那些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常常往来,就好像进入了“鲍鱼之肆”,放满了那些臭咸鱼的那种仓库。你进去,很臭,可是你时间久了,你也就不觉得臭了,你已经麻痹了,但是身上已经带有这种臭味了,你与之化矣,跟这种臭味融成一体。这里讲的“丹之所藏者赤”,这个丹就是朱砂,它里面蕴含的一定是红色。这个黑漆就是墨,它里头蕴藏的一定是黑色,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孔子这里教诫我们,君子必须要谨慎的选择所相处的朋友,这狎昵恶少一定要远离,这个恶少对我们绝对没有好处。

  前两天,有一对年轻的夫妻来访问我跟我母亲,他们也是有志於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先生是在一家公司做销售,销售汽车的,这个夫人是在学校里做老师,也是做临时的老师。他们就谈起,他们刚出来工作不久,说在这个单位里面工作真的是污染,特别是这个先生,说在单位里面,他的上司是唯利是图。他的这个上司对上面汇报,只汇报他很差,其实他在公司里面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因为他也接受过很深的中华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做事都是非常的严谨,很有敬业精神,但是就跟这个唯利是图的领导格格不入。而领导把他所做的工作都当作自己的成绩汇报,把功劳归到自己身上,尽说他的坏话,压制他。他在这个单位里面很本分工作,有时候工作量很大,甚至连吃中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可是他也是无怨无悔。别的人,别的同事很会溜须拍马的,早就已经转正了,本来公司三个月要转正,可是他都工作五个月了,还没有转正。他说他们公司的这个管理理念是说,地球不会因你不在就不转了,你走了,很多人等著要这份工作。所以他们这个公司里头员工很少有待一年以上的。他来问我们怎么办。

  我们就劝他,选择工作一定要跟你志向、志趣相投的。你的志向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果在这样的公司里面,那就像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了,自己都臭进去了。虽然自己基础很好、品行不错,但是要知道常常在那种污染的环境里面来薰习,久而久之也就受了污染,随波逐流去了。所以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跟自己志向相合的工作。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这个不如己的人,就是道德学问比不上自己的。譬如说我讲求忠信,他讲求诈术,跟我是志不同道不合,那不要跟他结为朋友,不要跟他往来,这是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所以连孟子这样圣贤根机的人物,小的时候孟母都要三迁,就是防止孟子受到社会的污染。我们还跟他开玩笑说,你在这个公司里受这种气,时间久了都会得肝瘀,因为老生气伤肝,气闷在里头不通,淤积在肝部,这就是生肝病了。对自己身体、对自己道业不好,为什么不早做安排?他听了也是觉得很有道理。

  这是在事上讲,我们要懂得选择朋友、选择环境。在心上来讲,环境都是自己感召的,你是什么样的心,就会有感召什么样的环境。古人教导我们要志在圣贤,我们的志趣不是求名求利,而是作圣作贤,自然就会有志趣相同的朋友跟你感召到一起来。孔子在《论语》里面讲过,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的道跟他的道假如不相同,他是追求名利的道,我是追求成圣成贤的道,这个道不合就不能在一起谋事,不能在一起工作,甚至不能做朋友了。

  在三国时代,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还有邴原,这三位都是当时的大学者,可是他们的品性却有所差别,这里讲的是华歆跟管宁之间的故事。华歆因为仰慕管宁的道德学问来投奔管宁,跟管宁一起来读书求学。他们在求学的时候,都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这古人讲的耕读传家、知行合一,所以要读书也要耕作。不是一味只是读书,背书背到最后都成为书呆子了,不懂得做事。结果两个人有一天在园子里耕种锄地,菜地里面有人埋了黄金,结果管宁锄著锄著把这黄金给翻腾出来了。他们因为读书养性,讲求要摒弃人性中的贪欲,所以见到意外之财不能动心,《朱子治家格言》讲的“勿贪意外之财”。所以管宁看到黄金之后,就把它当成砖头一样,根本没有动心,把这个锄头一拨,把它拨到一边了,没有理会。后来华歆又跟著锄,他也看到了这块黄金,但是他心动了,把它拿起来看了一下,有点不忍之心,最后可能也想到读书人不能有贪欲,於是就把它扔掉了。这两个人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这个品行高下不一样,这个华歆就要差管宁一大截了,管宁没有动心,但是华歆动心了。

  后来又过了几天,两个人在屋里面读书,刚才是耕种,现在是读书,结果外头大街上有达官贵人的车马轿子走过,热热闹闹的,敲锣打鼓。管宁好像什么都没听见,认认真真的读他的书,连头都不抬。可是华歆就坐不住,他就跑到门口去观看,看到达官贵人的那种威仪,生起这种羡慕的心。结果这个车马队走过之后,华歆又回到屋里读书,这时候就见到管宁拿了一把刀,将他们两个人同坐的那个席子从中间割开,然后跟他说,你不配做我的朋友!

  结果后来两个人真的就分道扬镳。华歆当然他还是很有学问的,很有政治才能,他去投奔曹操,做了曹魏的一个大官,辅佐曹魏。我们都知道,曹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很不道义的,是奸臣。最后真的就把东汉的王朝给推翻掉了,他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管宁就非常看不起曹操这种行径,他不认为曹魏这个王朝是合法的,他很有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所以当时魏文帝多次下诏要召管宁出来做官,管宁都没有答应,而是隐居辽东这个地方去避难,结果一去就在辽东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

  后来回中原家乡,回来的途中他们要乘船过海,遇到了风暴,结果这个船队大部分的船都沉没了,只有管宁这个船虽然是非常危险,但是管宁仍然从容不迫,这是什么?心地光明磊落。结果后来奇迹发生了,这艘船竟然没有翻,而且在夜幕中还发现了亮光,给船只指引方向。他们后来就飘到一个荒岛上,最后转危为安,得救了。人们当时发现,岛上没有居民,哪来的火?有这个灯火亮光,怎么可能?这是奇迹,大家都说这是管宁积善积德的感召。

  后来管宁回到中原,魏文帝的儿子魏明帝又多次的来徵召他做官。当时华歆,这是他过去的学友,因为也是很佩服管宁,所以也是多次推荐,甚至说要把自己这个太尉的官位让给管宁,请他出来。可是管宁还是一律推辞,至死都没有答应出来做官。这是管宁的圣贤风范、高风亮节,比起华歆来讲,当然要高出太多。所以读书志在圣贤,管宁能够真正成为一代贤人。而华歆虽然也是很有学识,可是在历史上,后人评价也就不能把他列入圣贤之列。所以这个“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说到底还是自己要有坚定的志向,志在高远,才不会受环境之所动,也自然就不会跟那些恶人感召到一起来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亲近       恶人)(五明学佛网:亲近       恶人)  

 怎样亲近善知识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三、了知知识德相,如理寻访明师 

 怎样亲近善知识 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识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 

 梦参法师:参老和尚亲近四位大师的经验 

 如瑞法师:亲近莲老法师琐事 

 能弘法师:亲近与远离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三章 亲近善友 

 明海法师:丹青绘道意 翰墨写人生——亲近本慧法师散记 

 雪漠:亲近善知识 

 永海法师:对治恶人 

 卢志丹居士:等念冤亲,不憎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