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成大功立大业一定是安定徐为,心浮气躁肯定失败


   日期:2015/1/7 17: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言色当和。】

  『言』是言语,柔和。『色』是容貌,温柔。

  【身行当专。】

  这个很重要,李老师在此注的是「志一於道」。我们在一生当中,有个努力的方向,有一个目标,这就所谓人要立志,他这个一生就不空过。我们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是讲威仪,我们讲风度,要安详,一举一动要稳重,要安详。过去的人非常重视,现在的教育对这一点疏忽了。我们看曾国藩,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你看他教诫他的子弟,无论在动作、言语都要学慢。慢里面显得稳重、显得安详,那是个福相,有福之相。一切举止如果显得鲁莽,那不是个有福之相,平时要养成习惯。『安定徐为』,「徐」是慢慢做。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这个就是「动作瞻视,安定徐为」的反面,反面就是『作事仓卒,败悔在后』;换句话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先要想想,先要计划一下。不要仓卒的做,仓卒的做,做坏了后来一定要后悔的。不求急也不求快,一切随顺自然,这样就好。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实在,做事情要求实,当做的时候要求敏捷,没有做之前,有周详的计划、周详的思考,做出来自然就顺利。

  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怎么样去修善,从存心到威仪到处事,文字不多,面面都说到了,面面俱到。

无量寿经  (第十五集)  198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20-0015

  【言色当和。】

  我们处世待人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我们的态度要温和,言语要柔软,态度要和睦。

  【身行当专。】

  这句里面含的意思很深。在生活里面,『专』的意思是敬。专是专一,专一是表敬,我们敬人、敬事、敬物。如果在学佛、在求学上讲,那就是一门深入,你才会有成就。所谓「教之道,贵以专」。世间求学,这也是一个科系,你念大学你念一个科系,你不能念很多的科系,很多科系去念的话,你这一辈子也毕不了业,你学杂了。你专心学一个科系,四年就完成了,四年就毕业了。在社会上,从事行业也要专,专心致力於一个行业容易成功。有很多大企业家,他经营许多的事业,他必定是一个行业成就之后,才能够遍及一切,是这么个道理。佛法也常说,譬如说学经,一经通达了,然后一切经就可以通达;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了。是这么个道理。开始学一定要专,专在一门上,这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这个字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常常去细嚼它的味道。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实实在在是说讲修养。真正是一个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他的举止一定非常安详,不会很急躁。凡是急躁的人成就都会很有限。真的建大功,立大业,自古以来态度都是很端庄的,这几个字他真的做到了,心安,身安,心定。徐是慢慢的,一点急躁的这种现象都没有,非常的安详。这点佛在这里教导,我们一定要学。过去我们在曾国藩的家书、家训里面看到他教导他的子侄,他的晚辈,曾先生对於『安定徐为』四个字他是非常重视。说话要求慢,走路要求慢,不准你急躁的,做事也要求你慢慢做,样样要做的踏实,他要求这个。最忌讳的是浮躁!这不能成大功,立大业;成大功立大业一定是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

  这就是完全相反的,急躁!

  【败悔在后。】

  现在好像有成就,你将来一定会失败。小事情尚且如此,事情如果事业愈做愈大了,愈是大事愈要细心,愈要周详的顾虑。那个急躁的时候,小事情急躁还无所谓,处理大事情急躁,往往就有疏忽,这个疏忽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於造成很大的失败。那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败悔在后』,世出世间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修行,愈到后愈见功效,愈到后愈困难,这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佛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你能忍才会能够安、才能得定。你不能忍,这个安与定你得不到的。菩萨六度,忍辱才能够有进步、才能精进,精进才能得定。杂进、乱进不能得定,要精进才能得定。精就是前面讲的专,身心当专,他才能得定。可见得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安定当中,他就有真正的智慧,智慧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去指挥、去经营不会出乱子!这些事情,古今中外都脱离不了这个原则,虽然现在这个社会形态跟从前不同,但是这个原则还是管用,还是不可以违背。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真实。如果你所行不谨慎,不踏实;不谛就是不踏实、不谨慎,你的功夫会前功尽弃,那就很可惜了。所以说是,尤其是大的事情。我们在美国看到一桩事情,王安电脑,在美国非常有名的。你看王安一死,不到一年就完了,这就是『为之不谛,亡其功夫』,这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你看到大的事业,它垮的时候很快就完了。这些事实如果诸位稍稍冷静一点,随时随处都看到,你在看到仔细想想,这个经上讲「做事仓卒,败悔在后」,跟佛讲的完全一样,佛把它为什么会那么样快的垮掉,前因后果讲得就这么清楚、这么详细。所以我们一读,想想这个完全正确,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高的警惕,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遵循佛的教训,我们的功夫才不致於丧失。

无量寿经(新加坡二次宣讲)  (第二十三集)  1994/11  新加坡  档名:02-027-0023

  下面说,『言色当和』,言语,色是容颜,我们讲面色,现在讲表情,你的言语、表情要祥和,《还源观》上讲的柔和,要避免粗暴。说话声音不能太大,举止一定要端详,不能过於急躁,这些现在人不讲究了。我们看两百年前曾国藩在世,曾国藩对他子弟的要求,对他晚辈的要求非常严格,你看他的家书、家训,你就知道。那些要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现在人不懂。我觉得我们将来如果办佛学院,曾国藩的家训可以开一门课,必修课。里面全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你不学,人都做不好,怎么能作佛?经典戒律威仪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怎么落实?曾国藩家训里头就有落实,子弟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过失,他全把它说出来了。现在人没有了,你有过失人家不敢讲你。那怎么办?最好看曾国藩对他晚辈的教训,我们在这里头吸取教训,认真修学,这才有好处。对於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这个里头有《弟子规》、有《感应篇》、有《十善业道》。中国古人家家都有家训,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都在这一句经文范围之内,不学怎么会知道?

  「言和」,就是四摄里的爱语。四摄法是世尊教给我们与大众相处的四条戒。人不能够脱离人群,跟大众在一起我们要怎么做?这就是四摄法。我们当年,一九九九、二000年我们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做得很成功。当时新加坡有一位部长,曾士生先生,他问我:你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些不同宗教团结起来?我说这是佛教给我的。他很惊讶,佛教的,佛怎么教的?四摄法。他对这个很重视。四摄法里头第一个是「布施」,这个布施,我们用现代人的解释,送礼。人跟人往来的时候头一个就是要送礼,礼多人不怪,你要懂得。我应邀到新加坡讲经,法缘非常殊胜,演培法师有一天请我吃饭,在灵芝素食餐厅,就我们两个人,没请别人。他也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你的法缘为什么那么好?我就告诉他,行四摄法,头一个布施。人家邀我来讲经,我还没有来,先把这些经论善书结缘的东西统统都寄过来,听众每个人都拿到,欢欢喜喜。吉隆坡第一次去讲演,我们的活动只有两天,我们没到吉隆坡之前,运的结缘的东西卡车已经装了两个卡车运过去,差不多有七、八吨,礼物先运过去了。我到日本去访问,送给日本净土宗每个道场一部《大藏经》,送了三十部。这是四摄法里的布施,人皆欢喜。

  第二个「爱语」,爱语是对他真正的关心,这叫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要为他著想,他有哪些困难,帮助他解决,真诚的爱护他、关怀他、照顾他,后面就是互助合作,这做朋友。第三个是「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有好处,没有坏处,人家欢喜!宗教与宗教之间最怕的是拉信徒,这个一定要知道。宗教与宗教之间最怕的还有一桩事情,自赞毁他,我这个教好,你不如我,这个话不可以说。要平等,要学谦虚,要学赞叹别人,人家才乐意跟你往来。你要自己赞叹自己,要毁谤别人,错了,别人就跟你画界限,永远防范你,你不就错了吗?至於为什么有这么多宗教?众生根性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在过去人与人之间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的交通,没有资讯,真的老死不相往来。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确实有老人一生没有进过城,连城市都没去过,城市不远,不过那时候要走路,都没有去过城市,最近的就是自己居住地区的小镇。所以形成许多不同的宗教,都是神圣在教化一方所设施的。我们这种观念他能接受,他欢喜。所以对一切宗教都尊重,决定没有批评,普遍赞叹。四摄最后一个是「同事」,同事很难做,我们只能够做狭义的同事,不能广义。狭义说什么?我们要团结,我们要互相学习,不但学习我自己的宗教经典,别人的宗教经典我统统学,我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狭义的。广义的同事,那要证果的人才能做到,不证果不容易做到。所以言和,这是四摄的爱语。『色和』,慈光照人。柔和质直,心地真诚,言色柔和,大家喜欢接近你。

  『身行』,自身之所行。『专』是专一、专诚、专精。「身行当专」,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教之道、贵以专。学多了,学杂了,你就不专。不专,你的心力分散,你的时间也分散,你所得的东西有限,多半都得一些皮毛知识,你得不到三昧,更得不到智慧。你要想得三昧,三昧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智慧是从定中发生的,所以清净心生智慧,平等心生智慧。没有智慧,你所学的是常识,我们用现代人的话说,是知识,你的知识很丰富,你没有智慧。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而且往往有后遗症,智慧没有,智慧解决问题是圆融的。所以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我们在经教里头要求智慧,求知识就错了。

  所以,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动作」是行动,「瞻视」是看,「徐」是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是必须要学的,学什么?学稳重、学安详、学镇定,要把现在的那种心浮气躁要把它洗干净。人要表现的是心浮气躁,你就知道,他再勤奋、再精进、再努力,他所学到的东西都是皮毛常识,真正的内容他得不到。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那个利益是真的。世出世间圣学都要用真诚心去学习,我们学其他宗教经典也是一个道理。我跟许多人谈到学习的问题,我跟马哈迪长老说我读《古兰经》。他问我,你是不是读中文的翻译本?我说是的,我有好多版本,我读《古兰经》,我说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他看著我。我要不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我体会不到经里面的奥义。他点头。我们读《古兰经》要是把它看做那是回教的,这里头有个界限,你所读到的是皮毛常识,你怎么能了解它?我说我读《新旧约》,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印祖说的,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你有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所以我们读的,我也曾经讲过,我讲过《古兰经》,他们听了很欢喜,觉得我讲的不比阿訇差。我讲的《玫瑰经》在天主教已经流传开,光碟已经到处都有了。你不是真正虔诚,你怎么能知道它的意思?

  我们带头来学习,我们学习他们的经典,他们也会学佛的经典。但是他们学佛的经典,可能也学一点皮毛常识。什么原因?诚敬心做主的,他有真正的诚敬心。我们翻开《圣经》,用对阿弥陀佛的真诚、对释迦牟尼佛的真诚来对耶稣,来看耶稣、来看摩西,我们能看经典里头有真东西。我们翻开《古兰》,就是对诸佛菩萨那种诚敬来对穆罕默德。世出世间一切法离不开一个诚,人要能把这个东西掌握住,你决定有成就。真诚的人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浮躁的人没有真诚,离经叛道的人没有真诚,自以为是的人没有真诚。真诚的代表,孔子算是不错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真诚表露出来了。述而不作是谦虚恭敬,谦德。《了凡四训》里讲谦德讲得非常之多,「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说的。自以为是,这是满招损,人家看到你的态度,对你敬而远之。

  你谦虚恭敬真得到利益,为什么?别人真教你,真劝导你。自己许多过失自己不知道,谁肯跟你讲?没有人。在古时候真正说你过失的只有三个人,你的父亲、母亲,你的老师,这三个人。朋友不敢说,说什么你不接受,这交情就断绝了。朋友之间相处要知道察言观色,口里说,很谦虚恭敬,请你指教,你要马上去批评他的时候,你看他颜色就变了,脸就红了,就不能再说了,话题马上要转开,否则的话,再见面就难为情了。现在麻烦大了,父母不说你了,老师也不说你了,你如何能改过自新?那怎么办?现在只有找古人。《了凡四训》好,像《感应篇》,都是古人作品,《弟子规》,全是古人作品,找这个。要想真成就,把圣贤的条件具足,基础打好,这些东西不痛下功夫做不到。把它看浅了,那问题就严重,像盖大楼,你永远没有地基,你怎么可能成就?中国现在这些典籍还有,家规,我记得好像有家训、家规,有人把它专门收集起来印成一套书,是从别人家谱里头搜集的,这个很好。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都可以读,都是很大很大的帮助,特别对於现代的社会,这真是自求多福。现在找一个好人来劝导我们,找不到了,人家不敢。安定徐为,就是一举一动都安详镇定,从容不迫。

  『仓卒』,匆促,慌忙。仓卒就是现在所说的心浮气躁。『谛』,审慎。「作事慌忙,必将失败与后悔」。可是现在的社会要求的是快,动作要快,讲求效率。我们细心去观察,稻盛和夫他违背了今天社会上一般的要求的原则,他违背了,他走中国古老的路子。五十多年的经营,没有失败,营业从来没有亏欠。看看别人的公司,在金融风暴泡沬经济的时候都有受伤害,他如如不动,这些地方能看出。别人看起来心浮气躁,他老人家安详镇定,从容不迫,所以对他不产生影响。不该做的决定不干,所以不义之财,他没有贪心,不劳而获这个事情他不干。商场上投机的生意人家劝他做,他不做,他说这个是不劳而获,投资房地产。他要做的,自己一定是真正辛辛苦苦去耕耘收获的,他说这是他应该得的,投机取巧这是万万不能做,所以一生永远立於不败之地。而且营利,他不把自己看成第一,他把员工看成第一。营利利益归谁?第一个归员工,员工他们的辛劳,不忘记他们,第二个顾客,为顾客服务,第三个,还有利益,是公司的。所以他的员工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他真干!实际上他就是把中国古代家庭家道、家规、家学、家业他继承了,他用企业做成功了,这些以前我们不知道。我教胡小林的就是这样一个想法、看法。胡小林做到了,规模没有他大,做得很稳当。稻盛先生这两个企业值得去参观、去学习,企业家应该去好好的考察。稻盛先生身体还不错,有机会可以请他来讲学,特别是企业界。他的经验很丰富,他的学问全部都是得自於中国传统二、三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诲。

  所行不慎,则『亡其功夫』,「亡」是丧失,「功夫」是修持的功力,你就丧失了,经营事业那你就失败了。中国的事业真的它是讲求千年万世的,祖宗立下这些规矩,世世代代的子孙如果能够继承,他可以立於不败。所谓是百年老店,他们的人非常本分,非常忠厚,他们的东西没有人不相信,货真价实,规规矩矩的做,所以它永远不败。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八集)  201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8

 【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四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应该要遵守、要学习。『言』是言语,『色』是容貌,和颜悦色,『当和』,大乘佛法在中国,这一句是用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做代表。正规传统的佛教的寺院,进门都有天王殿,天王殿当中就是供养弥勒菩萨,面对著山门,人家一进门一抬头就看他满面笑容,现欢喜相。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佛不但言教还用身行做给我们看,应当要和睦,言语要柔和,威仪要和睦。『身行当专』,著重在专字。人生在世间,不能没有谋生的技能。不必求富贵,富贵是命,命里没有,求不到,命里有的,你躲也躲不掉,富贵会追著你,所以用不著求。要求什么?要求专,专一,做学问专学。一切总的原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干一行,专精一行。古人有一句谚语说,「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能达到最高的艺术,今天讲艺术,古人讲手艺,都能做到最高的水平。如果学得太多太杂就不精,不专就不精,样样你都通一点,样样都不精,不如专精一门。『动作瞻视』,这是讲威仪,威仪要安、要定、要缓慢。『徐』是缓慢,不浮躁。现在人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的反面就是「安定徐为」,这是别人看到欢喜的,这个人有修养、有德行、有智慧。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言色者,言语与容颜」,容貌。「和者和祥」,也就是祥和。这个是要在平常真正用功去培养,每天早晨起来洗脸对著镜子笑一笑,让自己看看满不满意,自己看到满意了,大概别人也会满意,就是四摄法里面的爱语,「言和」。「色和者,慈光照人」,用欢喜心,欢喜心自自然然表现在面孔上。「身行者,身之所行也。专者,专一、专诚、专精」。精跟一、跟诚它有一体的关系,专一就能做到真诚、就能做到专精。这个字它含摄的范围非常广大,也非常的深刻,生活要专诚,待人要专诚,工作要专精,读书要专精,修道要专精。这个下面讲「当专」,应当要专,「指应当专精行道」。这是佛在此地说的本意。如果就本经来说,劝我们一向专念。净宗只有一个目标,求生净土。如何得生净土?全在一向专念。向是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口里不念心里念,重在心地的专一、专诚、专精。口念有感化众生的意思在,念让别人听到、让别人看到,这是个念佛人,念佛要这样念法。不念佛的人看到这个样子,这是念佛的人,他起尊重心;念佛的人看到,这是最好的榜样。一般人念佛容易中断,那就是不专、不一、不精。表示念佛专精的样子。

  「动作者,行动」。行动遵守佛陀的教诲,我们在教诲里面提出五个科目,大家一定要记著,记得很熟,一切时、一切处别人问你都能说得出来,而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决定不违背。第一个,三福,三福是最高指导原则,我们要落实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把它真正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福,这个是福的根本,没有第一就没有第二,当然更没有第三,像盖三层楼一样,一定先第一层,再第二层、第三层。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三个东西是做人的根本,人应当如是,不能违背,违背就不像人了。「人与禽兽几希」,差别在哪里?人有学,禽兽没有学过,就是人有接受过教育,基本的教育就是这三样东西,男女老少,人人要遵守,这是自然的规律。佛经上常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就是这一句,第一福,孝亲、尊师、仁慈、十善,这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具备了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才能学佛,才能成为世尊的弟子、弥陀的弟子,这有条件的。

  第二福就是入佛门。一入佛门首先教你什么?三皈。三皈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他用个比喻跟我讲,譬如你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你一定要买张车票,这个车票要随时带在身上不能丢掉,为什么?车上有查票的,到达地方的时候,这个票要收回,所以要好好保存。佛门里面的三皈就像这张车票一样,一时一刻不能离开,念念都要想到。受持三皈的人很多,想起三皈的时候不多,都把它忘掉了。三皈是什么?成佛之道。皈依佛是觉而不迷,佛是觉的意思,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换句话说,佛法僧就是觉正净,就这三个字。时时刻刻要跟觉相应,觉的反面是迷惑,念念要跟正相应,正是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心地要清净没有染污,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心要清净、心要平等,这是菩提大道的总纲领,觉正净。用什么方法落实它?用戒定慧三学落实三皈。没有戒定慧三学,这个三皈依就落空了,有名无实。所以三皈后面第一个,落实在五戒,落实在十善,落实在六和敬,落实在六度(六波罗蜜),落实在普贤十愿,落实在一切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我们在无量法门里面,今天选择的是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就是落实三皈。所以三皈是总纲领、总原则。「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必须具备的条件,一直到阿罗汉、到辟支佛。这是第二福。

  再向上提升,第三福是菩萨。你看,第一个是凡夫,第二个是小乘,第三个是大乘。大小乘的差别就在发菩提心,小乘没有菩提心,大乘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是真诚心,真诚是菩提心的体。从体起用,用有两种,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对自己是自受用,自受用里面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就是自受用。二六时中知道保持我们的心念清净、平等、觉悟,觉而不迷,对待别人大慈大悲。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提出二十个字跟大家共同勉励。第一个就是菩提心,我用十个字解释,大家容易懂,「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十个字,「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菩萨道也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行菩萨道。这二十个字,跟净宗学会同学共同勉励。第三福第二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把因果讲到究竟圆满。后面还有两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经里头选一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从孝养父母到读诵大乘全是自利,一共十句。最后一句劝进行者这是利他,就是你自己成就了别忘记要教化众生、要教别人,这叫菩萨。如果不肯教别人,那就变成阿罗汉,变成小乘。佛赞叹大乘,大乘人的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这是总纲领,落实在生活里头就是六和敬,三皈、六和。人不能离开群体,出家人称为僧团,僧团里头要和睦。六和第一个「见和同解」,这一句现代人所谓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同样的看法、有同样的想法。没有学佛之前,我们对於宇宙人生、对於现在未来都有著许许多多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因为我们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需求,这怎么办?世法里头古圣前贤,跟佛法里面诸佛菩萨,都采用一个办法,就是教学,教学为先。特别是中国古圣先贤,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二、三千年,中国那些老祖宗就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学的方法,有教学的效果,有丰富的经验,让这块宝地,让这个族群,五千年的历史长治久安,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这些东西好不好?佛法是两千年前传到中国来的,汉朝的初期,汉明帝的时候,公元六十七年,是中国帝王派特使从西域礼请到中国,它不是自己来的,请来的。请到中国,这一接触真的是志同道合,非常欢喜,因为它们的扎根相同,扎根在孝道、师道。你看,净业三福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扎的这个根,也是孝养父母、尊师重道,不谋而合。中国人讲五伦五常,你看佛法讲三皈五戒。而教学的终极目标又相同,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完全相同。用什么方法落实教学的目的,离苦得乐,达到这个目的?用的理论是破迷开悟。

  众生为什么苦?迷了就苦,迷了造业,造业受报,这是自然规律。觉悟他就不会造恶业,觉悟的人会行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破迷开悟用什么方法来落实?用教学。怎么教?身行言教,先自己要做到,做出榜样来给他看,大家看到这个样子生活是好,於是大家就来学了。先觉悟的人帮助后觉悟的人,先觉觉后觉,这是教育。中国人懂得教育,中国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全世界找不到的。老祖宗在两千年之前就提出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是领导的意思,建立一个国家,领导全国的人民,什么最重要?教育最重要。只要把教育做好了,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这三样东西都属於圣贤教育。圣贤教育是出自於真性、真心,本性、真心里头流出来的。所以你要想得到它,你要想学习它,也要用真心,真诚恭敬你才能学得到,没有真诚恭敬你学不到,你听不懂,文字看不懂,来听讲听不懂;如果用真诚恭敬,一看慢慢就懂,一听也能听懂。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每个星期见一次面,年轻,总免不了心浮气躁,怎么办?见面之后,先在一旁坐下,坐几分钟。我陪他坐,他陪我坐,至少要坐上十分钟,我们才会交流,我提疑问,他老人家给我解答。这些疑问是有范围的,就是这个星期他叫我看哪一些典籍,我看了之后有体会的地方、领悟的地方向他报告,有疑问的地方他给我解答,这就是每个星期他老人家给我上课。如果心浮气躁,他不说话,他能够坐在那里一、二个小时一句话不说。跟他在一起磁场特别好,安定徐为,纵然一句话不说,我们也非常欢喜跟他在一起静坐。应该就像过去,袁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静坐,三天三夜心里不起一个念头,有这种味道。

  这个专,「专精行道」,就本经来讲,「则劝一向专念」,愈讲愈贴切,讲到本门来了。本门最重要的,我们想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要知道,净业三福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三皈五戒十善不能缺少的,然后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自己真正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叫愿。具足信跟愿,再加上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的条件统统具足了,必定得生,你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什么时候往生?你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了。你什么时候命终,阿弥陀佛知道。我们必须要知道,阿弥陀佛的能量是无法想像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无量无边众生,哪一个众生真正具足信愿持名,持名就是一向专念,佛完全知道。你只发这个心,那边就收到,阿弥陀佛就收到,你这一生寿命多长他晓得。

  像宋朝莹珂,真正一发心佛就知道,他求往生,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把佛念来了。阿弥陀佛现身,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这不就等於授记了吗?莹珂法师也很有智慧,在阿弥陀佛面前要求,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为什么不要?他的善根浅薄,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他会动心,他会起烦恼,起贪瞋痴慢疑,会生起这些烦恼,一生烦恼又造业了。所以他跟阿弥陀佛说,我不希望我再造业,如果我在这个世间是没有办法避免造业的,我禁不起诱惑,我现在跟你走。佛就答应了,阿弥陀佛很好说话,告诉莹珂法师,我三天以后来接引你,应该时间都约好了,三天之后。他非常欢喜,把房门打开,告诉大众,三天之后他往生。没有人相信,他是一个有名的破戒比丘,不守清规,造作罪业,大家都知道。他关起门念三天佛,说佛来接引他,他真能往生吗?但是听口气不像是骗人,好在三天时间不长,大家等著看,三天之后看你往生不往生?到三天之后他真往生了,往生前要求大家念佛送他,大家当然欢喜,真正给他做证明,证明他真的念佛往生。三天功夫,不长,就走了。要知道破戒的比丘,平常不念佛,也不相信,真的是临时抱佛脚,他那个动力从哪里来的?就是他相信因果。他知道一生造了很多罪业,如果不能往生,一定堕地狱,想到地狱苦,害怕!畏惧地狱苦这个念头是很大的动力,让他三天不眠不休,把阿弥陀佛求来。我们要知道,他能求得来,叫真心恳求,不是假的,我们也能求得来,一切众生个个都可以求得来。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我,阿弥陀佛的身体是光明、是常寂光,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无处不在。所以阿弥陀佛现身,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起心动念,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必须把我们的妄念彻底消除掉,彻底放下,我们的正念才能跟佛相应。佛所收到的,起感应的是正念,妄念、邪念他也收到,不起正念没有感应。他没有一法不知道,我们能骗自己骗不了佛菩萨,这一点是事实,不可以不知道。

  「动作者,行动。瞻视者,看也。徐者,和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就是一举一动都要安详、都要镇定,「从容不迫。」这个威仪好,让别人看到欢喜,让别人看到恭敬你,这是佛弟子、释迦弟子,这是弥陀弟子。如果这四句做不到,就不是佛弟子,更不是弥陀弟子。我们要勉励自己,要把这四句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

  再看最后四句,「仓卒不谛亡功」。我们看经文: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仓卒者,匆促,慌忙」。现在人常说的心浮气躁,就是仓卒的意思。所以上一代高僧大德,他们一生从事於教学。方东美先生一生,他的身分是教授,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抗战后期他在西南联大教书,教授,胜利之后他在台湾大学教书,一直到退休。退休之后辅仁大学请他,辅仁大学是私立的,请他在博士班担任指导教授。章嘉大师是出家人,一生教学,难得!但是他们教的对象,是要像前面所说的「言色当和,身行当专」,他要这样的学生,他就肯教;『作事仓卒』、『为之不谛』,他不愿意教。老师前半段我不知道,我是在台湾认识他的,他的晚年我知道。我去亲近他,他就告诉我,六十三年前,他说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我那个时候想到学校旁听他的课程,他就跟我这么说,你要到学校去旁听、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他说的这些话当时我不懂,给我的感觉就是老师拒绝了,不同意我到学校去听课,拒绝了,什么原因我不知道。其实他说出来了,我不懂。为什么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过失不在老师,过失在学生,学生心浮气躁学不到东西,那老师怎么样?老师就敷衍塞责,不肯真教,真教没用。实际上有一、二个学生真学,老师都会真教,为什么?真有学的。如果学生都没有真诚恭敬心来学习,老师就马虎一点。老师为什么要教?为工资,为生活,他一生就是这一行专业,他要不教的话他就没有收入。学生为什么要学?学生是要为拿文凭,要拿到学位。学生不是真正想学东西,只想拿文凭,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学就变质了。老师满足学生的要求,甚至於考试的时候,把题目都告诉学生,让大家考的分数都很好,师生关系很融洽,各得所需,变成这个样子。现在又经过六十三年,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

  外国的大学我看过,我在美国、在新加坡、在澳洲、在欧洲,我都去看过大学,跟他们的教授、学生做过交流,才深深体会到方老师当年所说的话。现在学生有几个孝养父母的,有几个懂得尊师重道?如果要没有了,这个道没有人传,没有人承传将来就会断掉。到什么地方去找这些真正发心的人,发心来继承传统?为古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很少。少不要紧,只要有,有一个都能承传。像达摩祖师到中国,他圆寂在中国,在中国那么长的时间,几十年的时间只传一个人,慧可。慧可一生也只传一个人,传到第五代弘忍大师,都是单传。五祖传给六祖惠能,惠能一生会下传了四十多个人,禅宗发扬光大,在中国影响应该有一千年。所以承传太重要,承传的条件就是要真诚、恭敬、认真,不怀疑,不懈怠。

  「作事仓促」,就是今天所说的心浮气躁,肯定失败,肯定后悔。「在后」是什么?晚年,一生好的时间都过去了,晚年后悔。后悔来不及了,能不能挽救?不能。我相信这个情形,古圣先贤都深深体会到,我们年轻的时候不在意、没想到,可是到八十、九十,跟古人有同样的感触,那就是「败悔在后」。念老注解里说,「作事慌忙,则必将失败与后悔。所行不慎」。「谛」是慎重,念老在这里给我们说的「审慎」。所以功夫不得力,『亡其功夫』,就是功夫不得力。这都是指后悔的事情。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六集)  2014/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7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忍辱       心浮气躁)(五明学佛网:忍辱       心浮气躁)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惟觉法师:忍辱与忏悔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林国良教授:忍辱行与社会责任 

 大安法师:忍辱修福 

 慧光法师:修道瓶颈、勤修忍辱 

 慧光法师:布施、忍辱成就菩萨行门 

 慧光法师:忍辱是悲智圆满的前方便 

 宽运法师: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下) 

 宽运法师: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中) 

 宽运法师: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