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财富、幸福、惜福


   日期:2015/1/7 19: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很多人将全部的生命和时间都用于追求财富,这样做值得吗?
  范卫平:现代社会中,追求个人财富的同时,也在替社会创造财富,所以追求财富是值得推崇的行为。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从对权力的追求转到对财富的追求,应该是更为健康的选择。 
  方应看: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怎么花钱,其次在于赚钱的途径。光明正大地赚钱,花到该花的地方,挺好。
  王一蘅:不把全部时间用在这上面,就会用在别的上面。人活在世上总得做事,追求财富应该是正经事。
  邓兰:将全部时间都用于追求财富是不智的。财富的作用体现在使用上,如果不能善加使用,财富再多亦是无益;如果为此而牺牲人生中更有价值的亲情、友情等等,则更不值得。
  见明:人生百年,转眼即逝。除了追求财富还有更多事情值得去做,若一生致力于此,最终还是空手而去,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 
  净印:财为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是不会把毕生的精力用于求财的。在现实社会中,首先把本职工作做好,把身边具体的小事做好,财富自然就来了。
  果菁:那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他们不了解无常终将剥夺他们执着追求的一切。
  徐冉:就他们而言,肯定认为值得。虽然我认为不值得,但也拦阻不住。随缘劝导,能听则听,不能听也无法。
  李亚琴:财富毕竟身外物,再多也不能换回生命和时间。我们用财富供养这个色身,是为了凭借这色身闻法修行,直至极乐彼岸。若用全部生命去追求财富,无疑是拿着如意宝珠去换一个盒子,盒子有了而宝珠没了,是何等悲哀的事呵! 
  刘腾亮:财富决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多数人还是深陷于自己的贪心。所以,任何事都应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不要走极端。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范卫平:幸福的标准就是个人被社会的认可程度。从心理上来说,往往是希望拥有,而目标快要达到的时候最幸福。
  王一蘅:幸福就是满足的感觉,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标准。一般说来,无灾无病、家庭和睦便是幸福了。但这种幸福是农耕社会的幸福。在信息发达的社会里,人知道得越多,要求也越多,幸福就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完全不比较也不可能,所以,幸福还意味着与社会一般状况保持相对平衡。 
  邓兰:自个儿觉得开心就是幸福。至于条件,吃饱穿暖,有蔽身之所就可。不过有时饿肚子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幸福,锦衣玉食的人却未必有这样的感觉。
  刘昆:幸福简单来说就是乐,我们一生都在“找乐子”,但好像没几个人找到真正的“乐子”。尽管这样,我们还在拼命的找,至少想找出一个标准来。有人觉得有了很多钱可以消费,那就幸福了;有人觉得儿女事业有成,那就满足了;有人觉得当上众星捧月的公众人物,才是********的滋味;也有人觉得老来能有一大堆影集回忆青春,也就不枉此生。但等到目标实现的那一天,幸福的感觉往往无影无踪了。所以说,我们要追求大乐、永乐、真实之乐,而不是这种短暂的、似是而非的幸福。 
  乐伦:心灵不再流浪就是幸福的标准,外在条件是家庭与事业都具足。
  夏莲:在我看来,幸福就是轻安、自在、法喜充满,最重要的是具有智慧。
  见明:我觉得幸福就是心想事成。
  明静:幸福是心灵的微笑,能享受幸福的心灵往往是纯朴宁静而不是喧嚣扰攘的。幸福生活也许有很多样式,但获得它都需要智慧、勇气和爱心。 
  震邦:世人得到财富会感到幸福,沐浴情爱会感到幸福,事业成功会感到幸福。但这种幸福都是短暂而虚幻的。追求真理的人,向真理迈进的每一步都会感到幸福:得闻正法、得遇善知识、得尝法喜、得解惑、得成就等等。
  若莓:我认为人生幸福应是在和睦的家庭中,拥有宁静的心灵,远离浮躁、有一份精神信仰,并对社会有所奉献。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包括:安定的环境,一定的物质基础,工作之余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蒙卫芝:我的标准是快乐安祥,不论发生什么都能好好解决;同时有能力帮助别人快乐安祥。至于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首先是能遇到善知识,至少有机会看到古圣先贤的著作,不然会活得很迷茫,空过一生;其次是有信仰,这样才能为自已和他人营造幸福生活。 
  果菁: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安祥自在。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就是了解幸福的内涵,包括智慧和能力两个方面。
  徐冉:幸福的最高标准就是常乐我净。现实生活中,能具备暇满人身,得闻佛法,得成净业,将来回入娑婆,广度众生皆不退转,是为幸福,所谓“悲心始遂开颜笑”是也。
  李亚琴:我认为“幸福”可以这样来定义:具有品质的生活,即使在逆境下仍能保持高度理智。幸福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但更主要是精神的。首先明白人为什么活着?若不能明确回答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有想过,那只是生活在梦中,所谓的幸福也不过是梦幻泡影。在我的概念中,闻知佛法的人是幸福的;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这样的人不会因个人境遇而随波逐流,因为他是生命的主宰,就象勇敢的舵手不为风浪左右,最终驶向幸福的彼岸。所以说,幸福来自于能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刘腾亮:对我来说,身得轻安,心得清净就是最大的幸福。它的必要条件就是解脱,包括身解脱和心解脱,最难的是心解脱。记得《红灯记》里有这样一句台词,鸠山问王连举:“你为什么自己打自己一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因为没有智慧,常常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所谓“作茧自缚”。所以,幸福的本质在于心灵,如果内心一片智慧光明,必定是幸福快乐的。

  惜福的传统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范卫平:生存的前提是能保证富得稳定,即小富能安。现今社会保障系统几乎没有,生老病死样样得自己操心,摊上其中一样,足以让你从小富打回到贫穷潦倒。所以惜富应该是人人遵守的准则,要把艰难困苦看得实在些。
  方应看:惜福是最重要的一条人生法则,与知足常乐有相通之处。 
  乐伦:现代人面对经济利益很现实,但使用财富的方法却华而不实,惜福可以让人脚踏实地生活。
  夏莲: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但也造成了更多罪业。为贪一时口福而杀生无数,想想真令人伤心。我愿人人懂得惜福之道,克勤克俭,社会就会好很多。
  震邦:就算以世间法教人,也应当爱物惜命。当今,世人因自然的报复而认识到环保,也是传统观念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吧。
  菡萏:现代人只知及时行乐、奢侈浪费,最终福减祸临。所以惜福的传统观念在现代尤为重要,应大力提倡。
  蒙卫芝:惜福这个观念在现代只是换了种说法,涵义也更广些:像环境保护、能源保护、水土保护等等,都可以说是惜福的新诠释。 
  果菁: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惜福无疑是一剂清凉药。惜福就是爱惜自己的福德因缘,宇宙之间,一滴水都有它无穷的功用,都值得我们珍惜。
  徐冉:地球资源到2010年前后即达临界点。所以惜福是珍惜资源,正与大众利益符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亚琴:我觉得福报就象银行中存的钱,取用越多,存得越少,一旦用尽即为无源之水。但自己究竟存了多少福报?谁也难料,所以挥霍乱用是浪费自己的生命。古人就知“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惜福有福”的因果之理,传至今日是一份无价之宝,永具现实意义。 
  刘腾亮:现代人很大的问题就是不知惜福。从轮回的角度讲,我觉得生命存在一种“振荡”。今生福报很好的,大多是过去修行所累积的。我观察了许多腐败的高官,他们都声称信佛,并常常到寺庙拜佛。我想他们这么有佛缘,很可能在前世是修行人,今生福报所致而身居高位,结果因为不懂得惜福,爬得高却摔得惨。佛陀说,众生在苦海中“头出、头没”,应该就是指这种可怕的“生命振荡”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