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声闻之美—《经集》的学习与思考


   日期:2015/1/9 21: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事实上,你已拥有这一觉性,它就在你里面。它是清澈而明晰的法身无遮之智。但是谁能将之介绍给你呢?你将得到什么支持?你将确信什么?

  演如

  一、出 家

   “我想出家!”是很多学佛人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想做一件事情,和是否真的明白要做这件事的原委和意义,是两回事。出家的原因,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们常常能随口说出,但也常常轻视。

   “看到在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污纳垢之地,而出家生活自由清闲,他便出家了。出家后,他避开以身作恶,摒弃以言作恶,过洁净的生活。”(《大品·出家经》)佛陀告诉我们:这是出家的原因。

   “他们真正懂得这是最后一次,不再转生。”(《大品·摩伽经》)佛陀又明示:这是出家应当达到的目的。

   “出”什么“家”?众生以烦恼为家。《犀牛角经》对家的描述殊为可怕:“同情朋友,思想受缚,便会失去目标。他看到交往的危险”;“爱怜妻子和儿子,就象高大的竹子互相纠缠”;“朋友之间有娱乐,儿子身上有挚爱。他不愿与亲人离别(译注:指独自生活就不会有离别之苦)……”

   我们住著其中,其实每个人都感觉到了痛苦。但是,当我们面对解脱时,本能地会认为这些痛苦都无关紧要。还有一种误解:以为佛教的人生观很消极,以为生活中没有美好,只有苦。非也!佛教之所以施设苦的概念,乃是告诫我们:因为受种种苦和感觉不苦的东西所粘著,使我们深深陷入,无法脱离,进而引发轮回。这是真苦!譬如也有夫妻百年恩爱,但恩爱本身的交缠欲念,就足以使我们来生继续轮回。将此案例放在十二因缘中所包含着的三重因果来说:过去世的欲念导致这一生;这一生的欲念又导致来生。如此,欲念不息,投生不已!

  二、修 行

   自己先解脱,实际上已经遮止了很多人互动造业的因缘,而且,这种遮止的主动权更大一些,因为调伏自己,相对讲,更有主动权。“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

   声闻人接受别人的供养或是好意,总是默默而恭敬地承受,不似一般学佛人,或是惊恐不安,好象折福;或是假装惭愧,实为贪欲;或是以福田自居,昂然接受。“受人尊敬不骄傲,受人贬责不介意,受人施舍不迷醉,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正确游行经》)声闻人对于别人的毁谤堪能受持;对于别人的供养,也默然受之。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宽容。前者为忍辱,后者为赞叹。尤其是这样的赞叹,来得那么宁静,那么恬淡。真正的行云流水,是将来自内心的贪嗔痴轻轻挥去。

   我们常常讪笑声闻人的只管打坐、不问世事的风格。在世人的眼中,修止或许是孤独、寂寥与避世的,并用枯坐形容之。殊不知,这一坐,或许就坐断了亿劫的轮回;这一坐,或许坐断了遥遥无期的暗夜。

   所谓的创新、效率、自我实现;所谓的享受、清闲、安于现状,都不幸落入掉举与昏沉的外化中。前者让我们浮在海面上,看似主宰命运,却被命运主宰;后者让我们沉入海底,看似无为,实为贪欲所俘。甚至罗素都说:“所有这些都来自一种对无休止行动的极度渴望。”(《中国的文化问题》)在舍弃今生、惧怕轮回的心念面前,这些都显得何其苍白!精进勇猛发起出离心,则“能在下不着地、上无依附的深水中不沉没。”(《雪山夜叉经》)

   世间再坚固的房屋,也不如没有遮蔽的内心来得更坚固。声闻人也要寻求庇护——与其说是庇护,毋宁说是指引——那就是正法。取舍之间,他们要去掉内心的贪婪、爱欲,甚至骄傲。正是这些使我们受到了伤害。声闻人也会说:伟大的佛陀,祈求您的庇护!但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以正法保护内心不受贪嗔痴牵引,非如愚痴的人们,皈依三宝是为了满足更大的贪欲,获得更大的福报。愚人以外在的福报庄严自己的身体,行者则去掉内心的毒素,让心灵完全打开。

  三、处 事

   术与道原本是并行的。但走着走着,术就会不甘寂寞起来,左右顾视,前后摇摆。历来,固守于道而在道上踽踽独行的,少之又少。术因为过于方便,拥戴者数不胜数,自然不寂寞。

   声闻行人是坚守着道的。道的身后虽然寥落,但前方是涅槃。

   向道之人应该小心,原本向着道,一不留神就会向着术。可怕的不在于此,更可怕明明整日耍术弄术,却以道人自居!

   或许人们对声闻的印象是愤世嫉俗的。果真如此,是不够声闻行者资格的,毕竟还有“愤”和“嫉”的存在。“世界产生于六,雪山夜叉啊!世界与六亲近,世界执著六,世界受苦于六。”(《雪山夜叉经》,译注:“六”指眼、耳、鼻、舌、身、心六种感官)“愤”和“嫉”就在“六”中,了知如此,何来“愤”与“嫉”?国与国之间,个别国家善于挥舞大棒,横加干涉别国,乐此不疲。人与人之间,也有人喜欢以佛法作大棒,以嗔心为增上意乐,四处点评;于己又以佛法作保护伞,以贪心为增上意乐,好象牦牛爱尾般爱惜自己的习气。声闻人却是与此相反的典范。

   除自己而外,世上没有敌人。唯有自己是自己的敌人;除自己而外,世上无人能欺骗我们,唯有自己能欺骗自己。我们总是喜欢揣测别人的想法,不停地将自己的经验和妄想作为结论,横移到别人头上,然后就烦恼、痛苦,更有甚者,把这种烦恼和痛苦也强加给别人。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此点尤为明显:闲来无事坐在一边打妄想,打出一堆五光十色的烦恼,然后再传染给他人,让别人和自己一起烦恼。虽然可笑,但我们就生活在其中。

   由此,就不必要求声闻人看待世间的目光,再温暖些。

  四、来 去

   过堂毕,从大殿回寮房的石径上,落叶铺满了小路。一个小时后,再次踏上这条小路,石径上的缤纷落叶荡然无存。小路犹在,放生池水犹在,通达了世间的生灭法,在声闻人的眼中,落叶去犹未去。

   “他既不往前赶,也不往后退。”(《蛇品》)既然我执创造的思想都是妄想,世间一切又都是幻化,急为何来?在不赶不退中,默默蜕变。

   “比丘犹如莲花上的水珠,不执着食物、住处、床椅和涤除衣服尘垢的水。”(《如法经》)“牟尼在任何地方都无所依赖,既不喜欢,也不厌恶,悲伤和贪婪沾不上他,犹如水珠沾不上树叶。”“犹如水珠沾不上荷叶,犹如水珠沾不上莲花,牟尼也不沾染任何的所见、所闻、所想。”(《衰老经》)这样的话直白得让人无须再打妄想,只要当下起惭愧心就好了。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大乘国度的人们总是喜欢把标准推到自以为高的境界。这其实是令人望洋兴叹的境界。囿于文化、习俗、气候及佛教本土化等因素,大乘国度的行者,大多也的确“隐于市”。不论是熟视无睹的同修,或是胸臆高远的云水僧,不经意间就会偶遇并错过一个厚重的灵魂。

   花开花谢、寒暑更替,缘觉由此会体悟到十二因缘。而一般稍爱思考的人,看到春风吹皱一池水,欲望也不断泛起涟漪;看到落叶舞秋风,忧伤也片片零落。“一个为自己谋求幸福的人,应该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伤、欲望和忧虑。拔掉了这箭,便无所执著,心境平静,超越一切忧伤,无忧无虑,达到解脱。”(《大品·箭经》)内心不能平静,就会被妄想追得疲于奔命。欲望是积极的妄想,忧伤是消极的妄想。季节来去本无痕迹,但凡夫的心中,不仅有春花秋月,也有夏风冬雪。

  五、场 景

   《大品·娑毗耶经》中,游方僧娑毗耶去向一些著名的教派问询,这些著名教派的创建者不能回答娑毗耶的问题,就恼羞成怒,反问娑毗耶。后来,这个好学的游方僧在佛陀那里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经集》中这样的场面屡见不鲜:婆罗门等外道、摩罗、夜叉或是比丘们来向佛陀问询,佛陀不假思索,随问随答;请益者无不欢喜踊跃。外道如婆罗门或在家人,常常在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向佛陀请求“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请世尊乔答摩接受我们为优婆塞。从今以后,我们将终生寻求庇护。”而诸比丘常常很快因佛陀的开示而证果。

   向佛陀请益的外道,大多精通于本教派知识,决非泛泛之辈。不论持何种见解的人,他们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无不是严肃的;请益的态度,也是恭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能很快正确理解佛陀的教诲,并虔诚皈依三宝。

   佛陀时代的比丘,证果者很多。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想来想去有两点最重要:其一,这些比丘真正为解脱人生的烦恼、困惑而皈依佛陀、出家修行;其二,他们多从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入手。当然,投生在佛陀时代,并能亲聆佛陀老人家的教诲,这也是不能忽视的善因缘,但对于末法烦恼深重的我们来说,前二点无疑具有警醒作用和实用价值。

   修行人聚在一起辨析法义的镜头,越来越鲜见了,倒是各种大型法会旌幡招展、满楼香烛、人头攒动。大多数人懵懵懂懂中奔波于各个道场之间,笔者未出家时,就因为很少跑道场,被看作是“不讲修行”的人。《经集》中常常有僧人讨论法义,甚至外道对人生问题展开辩论的记录。佛教纪录片《寻访香格里拉》中,有专门介绍藏传佛教辩经的形式。僧人们辩经时挥舞念珠、拍手喝问的动作此起彼伏,刚劲而憨态可掬。那一刻感觉到:还是有僧人仍对佛法义理倍加珍惜的!

   一千三百六十年前,玄奘三藏在曲女城十八天的无遮大会,何其风光!看过玄奘大师的几种传记后,常常遥想一代大师的神貌。为笔拙而取巧,特引用日本学者前  信次著的《唐玄奘留学记》中对大师的描写,以为怀念:“玄奘的身体修长,肤色白皙,血色极佳,眉目好似画像一般端严。声音澄亮,言语爽快,不会让谈话对象觉得疲倦。既使长时间跟人谈话,态度也始终良好,他常穿洁白的木棉衣。走路时不慌不忙,向前直视,不会左顾右盼。态度沉着,清静廉洁,似可比喻池塘里的莲花。虽然,他自己严守戒律,对人却很宽厚。他喜爱孤独,不喜欢交游。言不及名利,行为不会虚浮……不傲不谄,动静适宜……”初读此段时,我甚至觉得这应当是作者的杜撰。但我以为,一个思想达到极致的人,或说一个修行有成的僧人,他的知与行必然是高度的统一。如果一定要说对玄奘大师的描写是杜撰,那就转作僧人行为的典范之一吧!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除了本土化较成功外,令人扼腕的是,佛教之“简化”程序也实施得相当完善:教理要简单,修行次第要合并,说教要平易,经典甚至可以干脆不要……修行已到了可以讨价还价的地步:“我”喜欢某个大师,则其他法师的说法一概拒听;“我”喜欢某个法门,则其他法门都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令人悲哀的“我”呵!也许终有一天,不得不正视这样的论题:学佛,还是学“我”?所学的是自己的“想法”,还是“佛法”?

   某种程度上,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心态。

   遥远的三藏大师端座法王高座上,还好,仍可看到有僧人挥舞念珠,有僧人拍手喝问……大师淡然一笑,木棉衣袖一挥,躲进倾注他心血的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汉译佛经的字里行间……

  六、检 讨

   声闻之美,美在哪里?

   研读原始佛教经典的同时,日益被声闻之美所撞击、震憾。大乘经典论及这部分内容时,同样殷重、恳切。列出这样一个题目,基于对佛陀老人家深深的怀念,对佛陀身前身后无数的追随者和实践者的景仰。此短文是慢慢形成的。常常被感动驱使着,写上几句,大多数时候是掩卷长思。学习期间,两种情绪挥之不去:比照自身而产生的羞耻和思考之余所产生的感动。捧读经典就会有羞耻感,而感动是源于思惟。没有感动,羞耻就与小学生提交检讨书一样没记性。藉此正是为告诫:自己正在路上,在路上的人,只做旅人该做的事。只要没有抵达家中,家中的宝物是没有办法拿来提前享用的,即使向同行者夸夸其谈,那也是荒唐可笑的。

   另一种告诫源于这样的感受:有时感觉自己就像一条游走在岸边的水鱼,原本想向岸上的观者夸耀海中风景,忽见一些水中同伴长时沉迷在岸上致缺氧死亡的尸体,吓得“扑通”一声马上掉转头,忙躲进深海里喘息,甚至无暇洋洋得意于自己的幸运。任何以佛法来装饰烦恼习气的行为,和世俗上争名夺利的人,没有丝毫的不同。

   “庄严”一词现在已经被用滥了,常见的是被用在富丽堂皇的寺庙或是长得悦目的僧人身上。这其中确会有发自内心的赞叹,当然,也不乏这样的人,嘴上说“庄严”,内心却涌动着崇拜名利和控制不住的色欲两种暗流。严格按照佛陀所说,如说而行,才是对佛法真正的庄严。除此以外,世间没有一件东西值得使用“庄严”一词。读诵《经集》,让我感觉到了佛法的庄严!

   尼连禅河边,消瘦羸弱的佛陀有一段与摩罗的对话,其中蕴涵的美足以令人颤栗:“我不需要哪怕一丁点儿的功德,摩罗可以去跟那些需要功德的人说这些话。我有信仰,从信仰中产生力量和智慧,我如此精进努力,你还问我什么活命不活命呢?既然风能吹干河水,那么当我精进努力时,它怎么不会吹干我的血液呢?血液干涸时,胆汗和粘液也干涸;肌肉消耗时,心更平静,我的意念、智慧和禅定更坚定。我这样生活着,虽然体验到最强烈的感受,但我的心不渴求爱欲。……”(《大品·精进经》)看着这样的话,遥想当年敬爱的佛陀沉静、瘦削的面庞,我们能说些什么?……

   或许,在我们看来,身前寂寞或是身后热闹,是行者所不在乎的。但真正的声闻行者,是绝无意识要自我放逐或自我隐逸。以此类推,此篇声闻之美,不啻是一堆琐碎的妄想。记下学习心得的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内心有死死想抓住什么的细微执著,但是,《戒行经》中还有一句给了我力量,“妙语是理解的精华,理解的知识是禅定的精华,一个粗疏懈怠的人,他的理解力和知识都不会增长”。

   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什么并不可怕。怕的是抓住了什么,就自以得到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经集       学习)(五明学佛网:经集       学习)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人天礼忏愿(学习六度波罗蜜的前方便) 

 傅味琴居士:向释迦佛学习成佛就快了(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开示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会性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初学易经者,推荐学习易达老师的课程 

 白云禅师:金刚经集义 

 方立天教授:重“禅”与重“性”——学习太虚法师“中国佛学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二、禅的正见研习与参学 如何学习禅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学习《遗教经》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