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雪漠:能载道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日期:2015/1/10 17: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时下的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功利性很强。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一些城里人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对强烈的功利色彩。当这种功利心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成势利。这一点,已渗入了城市的民众心态、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进而异化我们的灵魂。

当代那些所谓的成功者们,在用术和造势上可能达到了极致,但在道的厚度上不足。因为,功利心笼罩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局限了他们的目光和胸襟。因此,企业家行善时,总被一些人指责成“伪善”。那善行体现出的,不一定是人格本身的大善气息,有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商业图谋。这时,就难免倒了民众的胃口。功利心既成全了他们,让他们能及时捕捉到商机,也限制了他们,让他们缺少大的追求,故而不可能有大的事业。

无论在哪个领域,初期的成功靠机遇,真正的大成功则取决于人格。当企业家拥有大师的胸襟时,他的事业必然有大的格局。所以,虽然表面看来,心灵的改变不能带来短期效益,但事实上,它是最有用的改变,也是真正彻底的改变。

可惜,功利和势利的人与群体,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他们汲取和吸纳文化滋养的标准,总是以实用为主。因此,他们经常会忽略一些不一定马上奏效,但对其人格、人生有大滋养的文化养分。有时,他们甚至会拒绝这种文化,比如西部文化等等。所以,有人说欲望能带来进步与成功时,我告诉他,刚开始或许是这样,但到了一定程度,就不是这样了。功利心能让我们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会局限我们的人生格局。能帮助我们构筑大格局的是什么呢?是博大的胸怀,高远的眼光,无我、无私、能破除执著的大智慧,是毫无贪欲的大功利。这个东西,就是“道”。

道的厚度不足,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整个人类都在以一种非常可怕的速度堕落着。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一些非常纯洁的小生命,在形成独立价值观前,就被贪婪的大人们污染了。他们是社会的未来,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走向何处呢?

现在,好多行业都打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疯狂地追逐利益。牛奶、大米、食用油等等,生活的各方各面,都充满了丑陋的骗局。科技在进步着,人类文明却在堕落着。于是,进步的科技,就成了堕落的帮凶。人类退化为盲目追逐欲望的动物,真正进步的人类精神,真正优秀的人类文化,反而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大部分人的理解,甚至被很多人排斥。这样的社会现实是多么的可怕!

所以,好多古代先贤都非常强调道。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就专门解释了什么是道,但这个社会的人们却不愿意听他说话。人们关注的不是如何幸福生活,而是如何成功。或者说,他们心中的幸福也罢,成功也罢,都建立在满足欲望、争夺金钱权势的基础上。他们不相信毫无条件的幸福、自由与快乐,也不相信人格的成功。失去人格追求,人类的道德底线必然会不断沦丧,社会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堕落,越来越肮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埋怨世道之前,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心中最重要的,到底是利益,还是人的善良、大爱和尊严。一定要明白,让术达到极致也许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术来解决问题。术的有效,必然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换句话说,道是无用之大用。

对现代企业而言,道,或许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我认为,企业家可分为两种:一种单纯追求私欲,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第一,不关心社会责任与人生价值,无休止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其实,这样的人,我心底里不称他为“家”,他办的企业,也肯定无法形成足以传承的文化。他或许能为社会带来一定效益,比如贡献税收、提供就业岗位等等,但这种价值,是伴随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产生的。从社会整体效益来看,正反两方面一合计,很难评价。而且,他的企业也很容易被别人替换。另一种企业家,通过创办实体企业,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我觉得,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家”。

一个人、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超越其个体本身,成为一个精神符号、一个文化载体。这个符号,这个载体,就是其所处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当他们的行为被很多人认可时,社会就会倡导这种行为。人们对这种行为、这个人、这个企业的支持,实质上就是对他们承载的精神、文化的肯定和支持。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功,一个企业的成功,也是他们代表的那种精神、那种文化的成功。

现在有很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其优势不仅仅在于产品,也在于文化。人们在消费其产品时,也是在认可和实践着它们的企业文化。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远远没有达到外国企业的水平,文化没有跟上经济的脚步,不少企业甚至不重视文化,只重视眼前的利益。所以,企业想要形成大的格局,想要长远发展,就要建立自己独有的文化。而且,这个文化必须与人类的时代需要相吻合。

例如,你的经营哲学是什么?在这套哲学背后,有没有一个能令社会受益的使命?假如有,你的企业就会形成一种能让别人认可、值得被传播的文化;如果没有,你的企业就没有自己的文化。因为,对社会而言,你的企业没有真正的价值,当然也就没有被推崇、被传播的理由。所以,营利无可厚非,但那“利”的走向,却是我们必须追问的。

当然,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企业,没有永恒的帝国,只有相对永恒的文化。不要期望文化能让某个企业永恒,一定要明白,有盛必有衰,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然后诸事随缘,不计结果。不过,只要我们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形成一种有真正价值、能满足时代需要的文化,我们的企业就会留下一些不会被岁月毁坏、不会被他人置换的价值,这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生命力和存在意义。

——摘自《光明大手印:智慧人生》  雪漠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文化       生命力)(五明学佛网:文化       生命力)  

 普献法师:实「我」文化 

 陈兵教授: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访宗教文化学者陈兵 

 吴立民居士:茶禅文化与佛教的茶道 

 吴立民居士:中国佛教文化的“三世”与二十一世纪的十大工作 

 吴立民居士:佛教文化的现在与未来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王雷泉教授: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 

 李志夫教授:佛教对中日文化影响之比较 

 周贵华博士:佛教缘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周贵华博士:“批判佛教”的佛教批判与社会文化批判 

 黄夏年教授: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