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13集


   日期:2015/1/10 21: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这段经文是说的称名无畏,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菩萨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这个数量实在是没有法子计算的。菩萨虽然是自利利他,代表著种种法门,各各差别,意思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在《佛名经》里面看到世尊给我们说了一万多尊佛的名号,菩萨的名号实在讲那是更多。在《华严经》里面我们明白了,菩萨是代表因地修行的法门,佛是代表果地上的圆满功德,一尊佛、一尊菩萨只代表一种法门。一切佛菩萨里面,的确有两位很特别。像阿弥陀佛,你们在课诵本都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你看其他的佛没加这样的字样。加上这样的字样,就是你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统统都念到,就是你念一尊佛号就等於念一切佛的佛号。菩萨里面,观世音菩萨特别,只要念一声观世音菩萨,就等於念了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就是说,观音菩萨、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所代表的法门,这是总持法门,所谓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晓得。何况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分,这个缘分从哪里来的?同样都是耳根最利,菩萨代表的是耳根圆通,娑婆世界的众生也是耳根最利。所以观音菩萨他所得的圆通本根就是耳根一门,从闻性里面得一心不乱,在禅家讲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就有能力以一身应无量身,以一心应无量众生心。上一周有个同修提出这个问题,我也跟诸位解释过,菩萨以一身去应无量的身,以一心应无量的心,那他到底是一个神识还是众多的神识?这是有同修提出这个问题来。实在说,这个问题是我们凡夫的见量来测佛菩萨的境界,套经上一句话来说,「无有是处」,没有办法,做不到的。诸佛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够达到的,这个境界也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把它讲清楚的。实在说,根利的人,一语可以道破,根钝的人,愈说愈迷惑,当然说听都需要有善巧方便,这一点也非常的重要。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那就是本经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个业不是诸佛菩萨的业,佛菩萨已经不造业了,所以才能够循众生之业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有业感,佛菩萨就能够现无量无边身,各各那里都得感应。

  我们现在所想不通的道理,我们有一个关口没突破,那就是迷在这个神识究竟是一是多?疑一多,都是迷!没能够破这个关,也就是没能够破这个迷。一多是二边,你们诸位想想看,几时能够把二边都摆脱掉了,你才能见得道,见道之后,这个事情才一下就明了,不再有疑惑了。再说这个问题现在困扰著我们,我们可以暂时把它放在一边,为什么?菩萨神识一个也好,多也好,可以暂时不管它,我们先求一心要紧。如果这个问题你要是放不下,的确障碍你证一心不乱,这个亏吃大了。我们学佛的人,根利的人一闻千悟,好,没有问题,根钝的人有钝的人的办法,我不懂,不懂没有关系,不懂,我不理会它,我也不怀疑,我就是求一心不乱,自己到达一心不乱,这些问题统统解决了,这是个好办法。所以在佛法里,无论是宗门教下,无不是以求根本智为第一桩大事情,凡是障碍根本智的,一概不予理会,不叫它妨碍著我们,这就对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含容周遍,自在无碍,这种境界是诸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楞严经》说得很详细,《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里面,乃至於《大乘起信论》,我们现在讲堂选的这些经论,对於这些问题都有很深入、很透辟的说明,希望大家多多的留意。

  正因为菩萨住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这个地方才讲六十二亿恒沙菩萨所证的法门。像《华严经》里面才以五十三位菩萨做个代表,略说五十几个法门,这些菩萨所证的法门,皆不离观世音菩萨所证的法界海慧,这个慧是智慧之慧。所以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的功德,与六十二亿恒沙菩萨,这个菩萨都不是普通菩萨,你看经上讲的,法王子,法王子在一般都是称等觉菩萨才称法王子,等觉以下则称大菩萨,摩诃萨,等觉菩萨才有资格称法王子。由此可知,六十二亿恒河沙这些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位,观世音菩萨名号与他们就可以相等。我们要念六十二亿恒沙菩萨念累死了,恐怕念一辈子一个菩萨念一遍都念不完,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真的一生一天念到晚,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一百年恐怕都念不完。可是你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这个功德相等了,这实在是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讲假话,这个话虽然是观世音菩萨说的,观世音菩萨当著释迦牟尼佛的面说的,那怎么会是假的?如果观世音菩萨夸大了,那佛马上就指责他,你说得太过分了,会指责他的。佛不但不指责他,而且还要赞叹他,可见得这个话是真实不虚,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

  在中国自古以来专门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很多,依这个法门而修的每一代都有许多人。修观音法门,我们这个道场也特别提倡,我自己也修这个法门的,观音三经一定要熟。这个三经里头,我们现在念的这一章,这是观音菩萨的经,《楞严经》里面的「耳根圆通章」,你们要记不清楚,就记第六卷,《楞严经》的第六卷。《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经,《华严经》里面有「观自在章」,是观音菩萨经。你看观音菩萨经都分在大经里头,《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这是修观音法门不可不知、不可不读。这个法门跟弥陀法门一样,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最上乘的圆顿大根性的人,受持耳根圆通很容易开悟,能够得利益,就是业障深重那些钝根,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也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感应,可见得这个法门真是慈悲广大!

  其次讲的这个『福德正等』,要依照本经所讲,菩萨已经在暗示我们,二十五种修行法里面,耳根最为殊胜。因为什么?前面二十四圆通里面,我们都没有看到一称名的时候,能够与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的福德相等,没有看到过这个字眼,唯有在这一段里面我们看到,这就是显示耳门的殊胜,就是耳根圆通在一切圆通章里面最为殊胜。但是他的话没有明说,暗含著有这个意思,诸位细看就会发现到。明说在后面,后面文殊菩萨拣选圆通的时候就给我们说出来了,「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后头文殊菩萨会说,观世音菩萨不必自己介绍,不必自我来夸耀,由文殊菩萨来说。他说到这个地方,实际上已经就暗含著,意思都有了。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世尊。我一名号。

  『我』是观世音菩萨自称。

  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这个『众多』就是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的名号,没两样,一个名号等於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的名号。这什么原因?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这个道理在此地。我们要晓得,名号只是音声,音声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到的,没有通达如来藏性,这是我们讲的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没有能够通达藏性。他为什么原因不能通达?佛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只为了多一个情计而已,情是情识,计是计度分别,这是世尊为我们一语道破。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不能得一心,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不能明心见性,障碍就在此地。所以修行修什么?破一切情执而已,情就是妄想心,就是妄想,执是执著,没有别的,千经万论只为了这个。情计不断,这个生死轮回永远没有办法了的,生生世世实在是很麻烦的一桩事情,永远没有法子摆脱。无法摆脱当中,诸位就要晓得,轮回是愈轮回愈苦,这是一定道理。你要以为我下辈子一定要比这辈子好,你这是妄想,我们世间法有一句话说,「一代不如一代」,这话很有道理。

  你就打开历史来看,中国、外国的,有史以来一直发展到今天,你看看人类的业障、果报,的确一代不如一代。不要以为好像我们今天科学发达了,我们一切受用比古人都要进步,比古人都要享受。不错,是的,这是事实,这是物质上的享受,如果你要再看看精神上的享受,那不如古人。从精神上的享受来说,的确一代不如一代;从物质上的享受,一代比一代强。但是这两者的价值我们要加以评论的话,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要重要得多,精神生活里头有真乐。像孔子那个时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他还不改其乐,他乐的什么?每天连饭都吃不饱,他很快乐。那就是什么?他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虽然很贫穷,他很自在、他很快乐。一个人一生当中生活得很快乐,这就是人生。物质上样样都不缺,生活得很痛苦,这个人生就没什么价值。

  你们想想,美国有个大财主,前些年过世的,报纸上登的,休斯,他自己私人财产有二十多亿美金,世界上少有的财富,物质生活他真是应有尽有,精神生活痛苦不堪。有人问他,你生活快不快乐?不快乐,很痛苦。因为太富有了,出门的时候都要请很多保镖,跟人家讲话的时候,买卖交易跟人家讲话的时候,不敢面对面,用电视,自己好几个房间,为什么?怕人家害他,等於自己把自己关在监牢狱里头,一切都不自在。所以富而不乐,富而不乐不如贫而乐,诸位要懂得这一点。人生的价值是真正快乐,不是在富有,富有对一个人来说不重要,快乐是真正的重要。特别是伦常的这种快乐,这个快乐在外国也没有,只有在中国文化里面有伦常之乐,所以有天伦之乐,外国没有。外国小孩长大之后,对父母很冷淡,父母到家里来吃一餐饭还照样要算饭钱,你想想看多可怜。那个儿子如果招待请他吃一餐饭不收钱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所以外国人到中国来的时候,外国老年人,年轻人不晓得,年轻人什么?他还没老,他这个苦还没来,他还没有想到,到他老了,再看到我们中国老人,儿孙满堂,都居住在一起,小孩都很孝顺奉承的时候,他羡慕得不得了!这是文化不相同。这是属於凡夫之乐,可是凡夫之乐不是长久的,佛给我们点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谁能免得了?谁都免不了。

  佛法之好,好在应机说法。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它分很多个阶层,我们讲五乘佛法是从大的层面来说的,你喜欢在哪一个层面,佛就可以帮助你,使你达到你的欲望,满足你的需求,可以做得到。你觉得人生很快乐,人生很好,佛给你讲人乘佛法,你要希望到天上去享天福,佛就给你讲天乘的佛法。可是预先跟你说,人天是不究竟的,人天之乐是短暂的,不是永恒的,所以它不是真乐。真正的乐是要觉悟,必须要超越三界,要超越轮回,你成佛、成菩萨,然后乘愿再来,应化在世间,这个得真乐。为什么?没有生死了,这是真的。你要说应化,是不是应化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出家人、是一个祖师?不一定。你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应化的。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是在各行各业之中,没有一个行业里面佛菩萨不应化在其中,男女老少,什么样的身分都有,真是应有尽有。这个里面才是有真乐,这个一定要通达如来藏性,也就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观世音菩萨今天讲要证真圆通,你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要得真圆通,才能够有真乐,真正的离苦得乐,这是佛法里头最究竟、最殊胜之法。

  证得如来藏性了,诸位常常到这来听经,总需要记住,像我们在《圆觉经》里面所说的,佛说的圆觉,《楞严经》上讲的如来藏性,《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法华经》讲的一乘法,统是一个意思、一个境界、一桩事,名称不同,事情是一样。所以通达藏性之后,一也是法界,多也是法界,一不为少,多也不为多。只要你能够像观音菩萨一样,证得闻性圆明,不是由於声尘而起知见,这是闻性圆明。如果是由外面的音声,就是声尘,动静而成,这是讲音尘,起的知见,那就是佛在本经里面所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这些境界要晓得,然后在自己修行觉观当中,你才晓得什么叫觉、什么叫不觉。你要能够觉不觉,那不觉就是觉了;你要悟迷,那迷就不是迷了,迷就是悟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夫,这一点特别要紧,自己才能入得了法门。

  菩萨在此地说,『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我们不要忘了,楞严会上的当机者是阿难,当然阿难在此地是个代表,也就是像阿难这一类的人,则是楞严会上的当机者。阿难这一类是什么人?阿难在十大弟子当中多闻第一,可见得《楞严经》就是为多闻第一而说的。佛门里常说「乘急戒缓」,阿难就代表这一类,观世音菩萨在此地就暗含著点化这一类的众生。刚才也跟诸位提示过,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特别有缘分,那就是我们这一方的众生大多数都是耳根比较利,所以观世音菩萨在此地讲,真圆通。难道前面二十四位所证的圆通是假的吗?当然不假,都是真的。菩萨在此地强调一个真圆通,那就是二十五种圆通法门里面,这种圆通最容易成就,意思是在此地,并不是说前面二十四位所证得的不真,所以这个意思我们要搞清楚。

  过去裴休居士,这在佛教也是很有名望的一位大居士,他在世间有相当高的地位,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天他去访师,看到老师一个人在草庵里面打坐,很清净。他就问,老和尚有没有侍者,有没有侍候你的人?老和尚说,有一、二个,只是不好见客。裴休说,在哪里?为什么不好见客?这个老和尚就叫了,大空、二空,你们出来吧!大空、二空出来了,出来是什么?是两头老虎。老和尚在山里面修行,茅蓬修行,陪他做伴的、侍候他的是两头老虎。两头老虎从后面出来了,裴相公,他做宰相,裴相公吓了一跳。老师看到裴相公的神情不能够稳定下来,看他有害怕的样子,就跟两只老虎说,好了,好了,已经见过面了,你们到后面去,老虎就走出去了。裴相公对老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裴相公就请教老和尚,他说老和尚,你修什么法门,有这样的感应?老和尚一句话不说,待了半天,就问他,你会了没有?他讲不会。你们诸位想,你们会了没有?一心不乱!不要说证得理一心,证得事一心就可以了,事一心里面我执破了,真正讲无我了,无我与一切众生就可以相处,没有分别了。裴相公就是不会,老和尚讲,你回去常念观世音菩萨,劝他念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的目的是要证耳根圆通的,耳根圆通是属於理一心不乱,所以才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再看底下经文: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施无畏力』,要据后面的经文说,「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施无畏者」,后面经文上有这么一句话。观世音菩萨布施给我们的,大无畏,可惜念观世音菩萨的人很多,念了怎么样?不相信,那你就没有办法了,念了不相信。如果你要念了相信,这个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与你就有感应道交了。『福备众生』,这个意思是说,不但是能够令一切众生脱离一切苦难,而且还能够得福德,真是大慈大悲,大悲是叫我们离一切苦难,大慈是叫我们能够得福。得什么样的福?那就看你信心的程度了,你要是全程肯定的去相信,一丝毫都没有怀疑,一切明了去修这个法门,最高的能够得到如来果地上的福报。可是你要晓得,这种福报不是观世音菩萨给你的,是你从这个法门去修学,悟了藏性之后,如来果地上这个福德是你如来藏性本来具足的,所以离苦得乐,一点都不假。观世音菩萨给众生的实在是太多了,「施无畏力」这四个字就把它包含尽了,就统统都包罗尽了。

  底下这一段是四种不思议。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这一段是给我们说四种不思议,融合前面的二观,前面虽然是显明上同十方如来,下合时劫一切众生,这都是随机应化。在理论上说还是有限量,还是可思可议,虽然说三昧,还是从因地心上来讲的。到这一段文显示它圆融到了极处,圆极了,那就是不可思、不可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菩萨自己说,『修证无上道故』,这是说这个道是「无上道」,既神妙,愈不可思,愈是无法来测度的,前面说法以及说称名的功德,我们还能够窥测到一些行,到这个地方实在是无法再形容它。这是菩萨讲他修证到圆极了,能令众生得大自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换句话说,虽然他是菩萨,与如来在果地上那个境界真是无二无别,所以谓之『无作妙德』。这个经文里头著重在「无作」这两个字,有作就不妙了,这是我们修学要特别留意的。什么叫有作?什么叫无作?有作、无作都做,不是不做。有作是什么?有心去做。这个有心是有妄心,换句话说,就是有心意识去做的。无作,做不做?做。做怎么样?没有心意识,他在那里做。没有心意识的做是妙作,是三轮体空,是妙德;有心意识的去做就有业,你善心去做是善业,恶心去做是恶业。诸位要晓得,要紧的是心,善心作恶事还是善业,恶心作善事还是恶业,这里头的道理诸位细细去想。所以大乘法里头,大乘戒律里头,论心不论事,跟小乘戒不一样,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为什么?偏重在人天福报,大乘是论心不论事,偏重在出三界,证菩提涅盘,这是不一样的。善心、恶心都没有离开心意识,所以这种不能称之为无作妙德。

  他们就是修道来说,有修有证,因为他有心,有修有证。我们念佛如果是有作而念的话,你这个功夫可以能够念到事一心不乱,以我们《楞严经》这个理论,佛给我们所讲的,可以达到事一心不乱,但是不能达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一定要舍识用根,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就是这样指导我们的。舍识是什么?不用心意识,换句话说,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统统不用它,那你就是无作妙德。你说我做什么?穿衣服是无作妙德,吃饭是无作妙德,穿衣吃饭就是!我们现在穿衣吃饭怎么样?穿衣吃饭都在心心所里头计较,在这里面起烦恼、起分别、起执著,所以衣也不会穿,饭也不会吃。几时你穿衣吃饭都离开心意识了,完全与真如本性相应了,那就是像慧海禅师所说的,人家请教他,老和尚,你用什么功夫?他就答一句,「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就是人家用功的地方。我们听了,哪个肚子饿了不吃饭?哪一个困了不睡觉?人家是真吃得下,也真睡得著。为什么?他事情了了,没事了!我们现在烦恼没有断,生死没有了,饭吃得不安心,睡也睡不著,生死没了。他是生死了了,烦恼断了,所以到吃饭的时候去吃饭,到睡觉的时候去睡觉,除这个之外没事了,是这个意思。真正到了无作妙德,穿衣、吃饭、睡觉都是无作妙德。这就是拣别不是有为、有意去做的,而是怎么样?任运自然的成就。

  下面四种都是这种境界,这个境界里面这个意思比前面要深得多,比前面也要圆满得多。请看经文,这个经文比较长一点,我们一段一段来研究。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这是他叙说他成就的时候,我们俗话讲,观音菩萨自己修行,他得道,最初得道的境界,跟我们说出来。『初获』,这个「初」就是前面讲他用功,他这个功夫在「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讲他初於闻中的这个初,用这个功夫。初於闻中这个初可以这样说,耳根接触声尘这一刹那叫最初,这一刹那怎么样?还没起心动念,这是闻性闻。如果有一念心生起来了,就落在意识里面,那就不是初了,那就落到第二义去了。观世音菩萨他这个用功夫的地方,他能够保持著第一义,他不落在第二义。我们修行所以不能成就,我们从第一义一刹那之间就落到第二义、第三义,麻烦就出在这个地方,这是值得我们警惕。我们看到观世音菩萨,再想想自己,说了一个闻,这是六根里头一个代表,见闻觉知六根统统一样,眼见色,他能保持第一义,耳闻声,也能保持第一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六根的根性全保持在第一义上。第一义是见性,前面十番显见里面见性,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

  所以对外面不是六尘,对外面也是六尘性,对外面六性这叫见性。如果会这样用功,你们诸位想想,证无上道就在一念之间,哪里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正是经上所讲的,弹指超无学。这个无学是指谁?诸位要晓得,这个无学是讲大乘阿罗汉,法云地的菩萨。超无学,最低限度你是等觉,超了无学,一弹指之间的确从凡夫地证等觉菩萨,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从哪里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都能够保持在第一义上,就是交光大师讲的,用根不用识,用识这是第二义。你们有不少同修读了《楞严经》之后来问我,如何用根?怎么样才能够舍识用根?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第一义是什么样子?第一义里头,眼见色,见而无见。不是说见了就像看不见一样,那这个法门我们不学,还学它干什么?见是真见,无见是无妄见。什么叫妄见?你们学过唯识应该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心心所都有见分,那个见分是妄见。没有妄见,没有妄见的那个见是什么?那个见是见性之见。听而无闻,真闻无妄闻。闻是什么?闻也是见分。诸位要晓得,心心所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那个见分,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眼我们叫它做眼识,在耳就是耳识,在六根在哪个地方我们叫它做哪个识。那个是什么?那都是叫见分,它起作用的时候,耳识的见分就是闻,听的作用,眼识的见分是见的作用,它见它的相分,耳的见分是见它的相分,就是听它的音声,这都是叫妄见、妄闻,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什么?见性见的那是真实的,你要是到这个境界来了,那就可以说一句,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不是虚妄,没有到这个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说法诸位还不懂的话,我再举个比喻说,譬如像我们好眼睛看到外面这个境界相,实相,诸位张开眼睛看,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假如我们戴个绿色的太阳眼镜,一看外头,你们每个人的脸都是绿绿的,我戴个红眼镜,你们的脸都是红红的,那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懂这个意思吗?我们现在在见性上面戴上了眼识,那个眼识就戴上了心心所的眼镜,看到外面的相皆是虚妄,如果把心心所统统拿掉,你所见的那个相皆是实相,就这么个意思。

  你们要问修行的秘诀、修行的要领,没有别的,就是保持你的第一念,不要落在第二念上去,就是第一义。第一义什么?见性见,闻性闻,观世音菩萨就是如此。这个办法就是弹指超无学,还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弥陀经》里面,若一日到若七日,太多了,哪要那么长的时间!你们诸位想想,大乘经你要不研究你怎么能晓得这个道理,你怎么能懂得这个门道?你平素用功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个用法,你不明了这个道理,不懂方法,平时用功真的盲修瞎练。一说你盲修瞎练,马上火气就来了,可见得是盲修瞎练。如果真修、真练的时候,八风吹不动,如如不动。赞叹你几句,高兴得意得不得了,毁谤你几句,火气就上来了,可见得小小的境界风一吹就动,那你不是盲修瞎练是什么?当然是盲修瞎练。

  这个『妙妙闻心』就是讲的返闻闻自性,实际上前面都讲过。返是什么?返是回头。怎么个回头法,这个要晓得。众生的心随著外面境界流转,前面讲,我们这个耳识,第六意识,这个心心所,我们以耳识来说,流逸奔声,流到声尘外面境界上去,眼识这是流逸到色,流是像水一样流出去,逸是放逸,放逸在色相里面去。六根的根性被六识掩蔽,平素是妄心起作用,返闻不是说闻性返过来,闻性没有返,闻性是真常的,它返个什么?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它是常住真心,它返个什么?可见得那个返是心心所返过来,不往六尘上去流逸,返的是这个。所以返闻,这两个字是两个意思,返这个字是对心心所说的,心心所返过来了,不去攀缘外面六尘境界了,这个时候闻性就现前了。这是闻的自性,这就叫舍识用根,那个返就是舍识,因为什么?不用它了。一般凡夫在迷的时候,用心心所见色,我这样讲比较方便一点,因为见色的确很复杂,不要以为见色,这是眼识见到色尘,其实它与第六识有关系,第六识起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落印象,而且与六识、七识、八识、前五识相应的这些心所,一刹那之间同时都起作用,复杂得不得了。我们讲心心所,一切复杂的心行都可以包括在里头,心心所起作用。我们现在这个心心所不起作用,这个就是返的意思,就是舍的意思,舍识,此地用这个返,用根,这用根性,就是闻。所以你要问舍识用根,本经里面就用返闻两个字,前面讲「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这个功夫的确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锻炼,而且用功,我再告诉诸位,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环境,统统没有障碍,这真是不可思议。用功的要领,就是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为什么?你那个念一起来,落到心意识去了。为什么?心意识里头才有妄念。觉,觉是正念,念是妄念。所以觉悟的佛菩萨,他有正念,他没有妄念。才有一个妄念起来,立刻就觉悟,一觉是什么?这个妄念不存在了,把妄念打消掉了。所以古人才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讲我们用功夫的方法,眼见色,一起心、一动念,立刻觉悟,又落在心意识去了,耳闻声,才起一念,又落心意识去了。这种原理原则我们在讲席当中跟诸位讲了很多,希望大家要记住,要会用,这完全是讲的什么?自受用。他受用呢?他受用要在正念里面再变现出这个妄念为他受用。譬如我们眼睛看到这个茶杯,我们在这上起了个念头,这杯子不错,这错了,这就是迷了,落到心心所里头。真如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哪里有什么错不错?没有,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杯子不错,这就是落心意识去了。别人受用的时候,别人我们跟你介绍,这个不错,怎么好,不是自受用,是自己从清净心里面变现出心心所为他受用,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自受用跟他受用要划得清清楚楚的。

  把他受用的当作自受用是凡夫,把自受用的当作他受用是阿罗汉,入了涅盘。为什么?他心不动了,他也不教化众生,他见到众生他也不开口了,那都没有用处。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自受用的不是他受用,他受用的不是自受用,这是不可思议!他受用的所表现的跟凡夫没两样,打成一片,和光同尘,虽然和光同尘,他自受用当中他不起心、不动念,他不落在心意识里头,这是高明极了。诸位要修学的时候,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太少了,观世音菩萨在此地说了,六十二亿恒河沙法门,一个菩萨代表一个法门,六十二亿恒河沙法门,一句名号,一个原理,就是返闻这个原理,返闻就是舍识用根这个原理。所以在《圆觉经》里面我特别告诉大家,修行修什么?修圆觉心,净圆觉。《圆觉经》我们这个题还没讲完,你看它第一章,文殊菩萨这一章,一开口就说什么?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圆觉心。所以你修什么?修清净心。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清净心没有了。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不管别人,自己清净心还没有得到,我天天管别人,我自己清净心再修无量阿僧只劫,还得不到。那就是佛门里常讲的,「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想度别人,哪有这个道理!自己清净了,再度众生,你度众生时候不会害众生,不会误众生。为什么?理论真通达,门道真晓得,自己修行的时候自己真好像有成就,换句话说,这个理论、方法自己试验过的,没错,才敢教别人。自己没有试验过的靠不住,自己误了自己,那活该,你自己再误了别人,这个罪业太大了。所以说自修比教他要重要。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修在一切境界里面舍识用根,一切境界当中返闻闻自性,用这个方法。

  这一段里头意思很深,我们刚刚只说一个初获,只讲初这个字,底下妙妙闻心,这里头还有很精的意思在里头。今天时间到了,下次我们还从这个地方讲起,就从「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从这个地方讲起。

资料恭摘: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十三集)  档名:07-006-001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论净土法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净土法门法师:尊师重道 

 净土法门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