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15集


   日期:2015/1/12 9: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三面,第五行: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这是说的以一身现多身。这是哪一位同修?有一个问题,他这个问题问的是果报,这是哪一位同修?大致上说,他在一个刊物上看到的,这也是佛经里面的一桩公案。说一个老比丘在念经,有一个小沙弥听到就笑他,念经念的声音不好听,像狗叫一样,他就讽刺他,说你念经像狗叫。老比丘告诉他,他说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造的口业将来要受恶报。这个小沙弥忏悔了,忏悔之后还堕狗身,这是一桩事情。你们诸位在《法苑珠林》、《经律异相》里面都可以看到这个公案。另外《弥陀经》里面有一位憍梵波提,受天供养第一,翻成中国意思是牛呞尊者,他遭这个果报也是在多劫以前笑一个比丘念经像牛吃草一样,所以得这个果报。这个同修的意思是说,世间有所谓不知者不罪。这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世间法里面可以将功折罪,因果报应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将功折罪。所以善恶一定有报的,不能说我过去造的很多恶业,我现在统统作善业,我那个恶业就不报了,没有这个道理,这在因果定律上是讲不通的,所以说一定是有果报的,这个不知者不罪在佛法里面是没法子说的。因为不知,他犯了这个,也有罪,如果知道故犯,他的罪在阿鼻地狱,罪很重很重。这是不知,他也犯了,他的罪轻,他堕在畜生道,没有堕地狱道。如果他知道是阿罗汉,存心去毁谤他,那他要堕拔舌地狱,不仅仅是畜生道,这一点我们要晓得。

  因此恶世,五浊恶世,诸佛菩萨为什么不以佛菩萨的身分示现,你们想想为什么?众生这样苦难,佛菩萨为什么不现身来度化我们?佛菩萨如果现身,众生毁谤,一个个都堕地狱了,都得恶报,众生没福的时候佛菩萨不敢来,来了你造罪。众生有福报的是什么?他能够尊敬人、能够赞叹人,见到有一点好事、好人,他都衷心的赞叹,佛菩萨都加持了,为什么?你赞叹你有福报,你培福。佛菩萨现不现身是在众生,不在佛菩萨,佛菩萨可以说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现身不现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道理就在此地。我们晓得这桩事情,诸位就知道这个口业很容易造,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往往自己造的时候自己不晓得。诸佛菩萨不现身,是不以佛的身分出现,不以菩萨的身分出现,以我们凡夫的身分出现。在这个世间,也许你们在座的就有许多都是古佛、菩萨再来的,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他现的是个凡夫相,你骂他,当然也要造业,这个业轻;如果他示现是个佛菩萨的身分,阿罗汉的身分,你要骂他,这个罪过就重了。他以凡夫身分示现他是慈悲,不叫你造重业,意思就在此地。好,我们看今天这段经文。

  『首』是我们身体里面可以说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可以做为一个人的总代表。底下这段经文讲臂、讲目,它都有用意的,以「首」做为总代表,以臂,臂是手臂,代表接引的意思,接引众生,这个眼目代表智照。这是略举三桩事来说明菩萨的神通德用。各以本数,这个本数,头的本数是一个,手臂的本数是两个,眼睛的本数也是两个,所以说二臂、二目,这是本数。下面那是变现了,一直可以变现到八万四千。『烁迦罗』是梵语,楞严神咒前面,「烁迦罗心无动转」,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金刚坚固的意思,以金刚坚固之首,这是表法身不可破坏,究竟坚固。说八万四千,这是代表这个意思,从一真法界生八万四千智慧,对治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表这个意思,它是对治烦恼的。如果我们要说无量无边烦恼,它此地就要以无量无边首来对治无量无边的烦恼,诸位要记住这个意思。佛经里面常常把无量烦恼归纳为八万四千,这是一个大数,所以八万四千这个数字在经典里面常常看见。

  第二句: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这个『母陀罗』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我们讲手印,现在所谓叫手语,现在流行的手语,在我们佛法里叫手印,它代表一个意思。譬如我们今天合掌,合掌就是手印。因为什么?它代表有意思,它代表恭敬,代表一心,十这是散乱,合成一代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所以这个就是一种印手,合掌就是印手。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手臂可以做成种种姿态而表现许许多多的法门,不用言说,一举手,使对方一看,一切意思都明了了。现在有手语学习,大家对这个印象一定会更深。佛法里面,所谓是妙印之手,特别是在佛的果位上,因为佛佛道同,佛的相貌完全相同,佛又有许多。你到《万佛名经》里面去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有一万二千多尊佛,相貌完全一样,比那个双胞胎还要像,你简直就没有办法辨别。怎么看法?就是看手印,手印上有差别。菩萨的相还能够辨别得出来,因为就算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他的相貌还有小小的差别,真是相随心转。手印也是代表方便,也代表解脱德。众生在根身、境界上迷惑颠倒,所以才起无量无边的烦恼,而将真如本性随著业力在流转,菩萨以母陀罗手臂来接引众生,来体恤众生,也就是说帮助这一切众生断烦恼,恢复他的本性,现手臂这么多意思就在此地。

  下面一句: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目』是眼睛,代表观照的智慧,『清净宝目』是表实相般若智慧。前面意思明白了,这个地方当然就不例外。这是说明众生迷失本性,具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不晓得烦恼业果当体性空。怕的是你没有观照般若,换句话说,你没有清净眼目。再说到,谁的眼目不清净?眼目绝不是指肉眼,肉眼没有用处的,这个眼是指你的见性。不清净了就是眼识,心心所的见分,那就不清净。你用眼识,用心心所的见分,所以你才有无量无边的尘劳烦恼。「清净宝目」就是见性,前面十番显见讲的是见性。

  你们同学有些学经的,我是叫你们作札记,你们要真正用功的话,我选的《楞严经》,这个《楞严经》我记,别的经我不记,你们这个不是学习,你们很不容易学得出来。既然是学经,什么经都听,什么经都看,看经的时候写札记,听经的时候写札记,练习写札记。我学这个我就来听,不学这个我就不来听,我就不写,这是错误的。我们过去在台中李老师会下学经,人人都要记。记了怎么样?记完之后,哪一个人学这个经的,我们把所记的都贡献给他,都给他,叫他自己看一看,哪些地方,你看那个同学听到了,我都没听到。这样是彼此可以帮忙,所以叫同学,否则的话同学有什么意思?同学在一起要互相切磋琢磨,要尽到同学的本分。你们现在搞的什么?你们绝不同学,各人是各人的,不承认他是我的同学。为什么?平素在修学上一点忙都不肯帮助。

  这个札记,所以我鼓励你们,你看高雄黄老太太,差不多将近七十岁的人,你看看她写的笔记。她在我会下听经,有的时候她没有笔记,换句话说,她这一堂听了白听了,没有一点心得,有的时候有一条、有二条,多的时候有五、六条。到第二天来听经的时候她一定先拿给我看,她来的比别人早一点,她要把她记的札记送给我看,问问我有没有记错,那是她的心得。她听了三年,没有白听,她写的东西,虽然文章不好,文字不好,可是很简单,很容易看。所以她这个书很流行,很受欢迎,特别是在美国,她寄到美国大概寄了一千多册,好多地方问她要,出乎她意料之外的,真没有想到她这个小册子会很受国外那么多人欢迎。因为一般人看经看注解很多,大篇文章,他厌烦,不愿意看,像这样一条一条很受欢迎。所以古书,像《菜根谭》之类的,很受欢迎,一条一条的,简单、扼要,也很明白,事理都说得很具体,不费什么力气他就得到受用,这就是札记的好处。

  所以希望你们要多多的努力,笔记是可以不必做,札记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帮助同学。我那时候在台中,台中的一些同学们对我非常好,主要就是我在这上帮助他。他们在学习讲经的时候,老师讲,我记几条,记了之后我就给他,对他整理笔记、对他讲经有很大的帮助。不从这里下手,给诸位说,光阴都会虚度。所以听了这些年,你有什么心得?没有东西。我在南部讲三年,一个月只去一次,五天,黄老居士她居然出一本书。所以她来跟我说,她没有白听,她三年有收获。

  我们把底下这一段接著看下来。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这一段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们平常讲的所现的千手千眼,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佛菩萨造像的方面大家看到有千手观音,这个画像的确千手观音能画得出来,塑的像没有办法塑成千手,但是塑得很好的能够塑到一百零八手,就是一百零八臂。诸位想想,假使你是观世音菩萨,你长了四个手、长了六个手,你觉得方便不方便?如果你长一百零八手,我看行动很不方便,要长八万四千手,那简直动都动不得了,你还能办什么事情?所以诸位这个地方要晓得,此地是表法的意思。八万四千手是表什么?前面跟诸位说过,是表从一真法界生八万四千智慧对八万四千烦恼,是从总体上讲的,是这个意思。这个手是代表帮助人来做事的,这就表示什么?这个人非常之能干,什么都会做,什么都做得比人好,千手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千眼也表这个意思,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他都能看到,他能够有智慧之眼遍照十方。特别是在观世音菩萨,慈悲救苦,哪个地方有苦难的众生他都看到,他都伸手,他都去帮助他。

  我们要问问,我们现在很苦,我们有难,观音菩萨看到我们没有?我告诉你,看到了。帮助没有?我告诉你,也帮助了。可是我没觉得。你没觉得是你不接受,帮助你,你不肯接受,那有什么办法?你肯接受你就得受用,你不肯接受不能怪佛菩萨没照顾你。菩萨所示现的,或者是慈悲,或者是威猛,或者是定,或者是慧,没有一定的法则,所谓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是『救护众生』,帮助你破迷开悟,这是一个总目标,手段千千万万种。可惜众生,众生也有手、也有眼,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哪一个不是千手千眼?而是你自己迷失不知道,变成了六道凡夫的业用。业用是什么?造业,眼、手都去造业去了。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佛菩萨不迷,所以他成就了妙用,无论是自行化他,都『得大自在』。首、眼、手臂都具有这四种差别,就是慈、威、定、慧,这也是从纲领上来说的。「救护众生」,慈是护他的善根,威是救他的恶性。

  今天好像刘居士没有来,昨天他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小孩不听话,不好好的念书,把这个小孩骂了一顿,打了几下,回头想,心里很难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怎么可以骂佛、打佛?我对这个小孩将来还能不能管他?这都是听经死在句下,没懂得意思。他虽然是佛,佛是从哪里讲的?是从他本性上说的,他是佛,如果从相上讲,他是凡夫,从性上讲是平等的,生佛平等,从相上讲不平等,你是他父母,他是你儿女,怎么能平等?相上不平等,性上平等,相上不平等。到你见了性才平等,没有见性就要讲平等,那个天下就大乱了。你们想想,如果没有见性讲平等,这个世界成什么世界?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总统,凭什么你做,我也可以做!大家都做了,这个国家不乱了吗?一个家里面户长只有一个,你家里有五、六个人,各个都要争,那成什么家?世间法就破坏了。

  所以佛一再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你见了性才平等,成佛才平等,你有佛性是不错,你本来是佛是不错,本来是佛,你现在可不是佛,你现在迷惑颠倒。要不要教他?要教。可不可以责备他?可以。你们看《四十华严》,甘露火王,你去念那一章,我们讲过了,那简直是个魔王,看到人有过失就打、就骂,就把他杀掉。观世音菩萨也有这一套,威里面救其恶性,做错了事情,惩罚你,把你送到地狱里去受罪。但是诸位晓得,这是慈悲心,不放在那个环境里面你这个恶性消不掉。所以一真法界里面有没有地狱?有地狱、有饿鬼、有畜生。一真法界里头为什么还有这些?要消除那些众生的恶性。慈是你有善根,奖励你、奖劝你;你有恶性,得惩罚你;以定护众生的昏散,昏沉、散乱;以慧救众生的迷惑颠倒,这是菩萨教化众生的在手段上讲四大纲领。所以老师教学生恩威并济,恩就是此地讲的慈,威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威。一昧的慈,这不得了,变成什么?溺爱,那这个学生一辈子被糟蹋掉了。做父母的也是恩威并济,就跟唱戏一样,两个人总得要表现两个不同的角色,父亲要表现威严,母亲就要表现慈爱,母亲很威严,那父亲就要表现慈爱。两个人都威的话,这个小孩见到就害怕,对家庭起反感,教不出来;两个人都慈悲的话,小孩溺爱,也教不出来。学校的老师也是如此,所以做训导主任的一定要威,他不威学生就管不住,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怎么能够断除?菩萨教化众生与世出世间的教学没有两样,世间教学有慈、有威,菩萨的教学,除了慈威之外,他有定、有慧,这种教学才圆满。『得大自在』,意思就是说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切都能够很如意,不要操心,不必作意,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示现的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都不是有心,自然的感应。众生以善根来应,菩萨就现的慈,众生以恶性来应,菩萨现的就是威,众生心地散乱,见到菩萨是定,众生是迷惑颠倒,见到菩萨是智慧,自自然然感应道交。

  形,这是现形,既然如此,下面说咒也可以以此类推,当然也具足这四种教学的纲领,实在这是教学的手段,手段当中的纲领。所以现身、说咒都不可思议。也许有人要问,这段经文里所说的大意,与前面三十二应有什么差别?前面经文我们念过的,三十二应,诸位要晓得,他是或随所求,或者是应同类而与说法。这个地方所讲的是不拘类求,比前面境界更要广大。这个三十二应是你对观世音菩萨有求,他来应,这个地方,没有求,他也来应,这才显示出真正的大慈大悲。有求来应,还不算大慈大悲,不求他也应,这叫真正大慈大悲。同类的话,我们学佛的人,我们有求他,我们有苦难,佛菩萨照顾,那个不学佛的人,毁谤佛教的人,他有困难,菩萨还是感应道交,这叫真正慈悲。所以说不拘种类,也不一定要他求不求。观音菩萨如是,哪一尊佛菩萨亦不如是?没有两样。

  我们看底下一段: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妙形说咒,这种能力之出处,就是说他这种德能的来处,这第一句里头告诉我们,是以『闻思脱出六尘』。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的闻思不出六尘,六尘好像是个界限,好像是个范围,把我们的根性范围住了。这个地方诸位要特别记住,这个「闻」字就是讲的闻性,闻性是理体,你看《华严经》、《圆觉经》上,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从闻性上说的。六根根性,我们跟诸佛一点差别都没有,的确是佛,决定没有怀疑。可是现在怎么样?你现在不会用闻性,而你一天到晚所用的是从闻性变化出来。你现在把能变给忘掉了,虽然有,一天到晚放光动地,有,你不晓得,你统统用心意识,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所以你本来是佛,你现在沦落为凡夫,这是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境界。「思」这个字就要紧了,这个思是什么?是代表功夫,三慧,闻思修三慧,它不用闻来做代表,因为前面这个闻代表著闻性。如果说由我闻闻,当然也能讲得通,但是怕大家会含混了,搞不清楚了,所以三慧里头用思。这就是功夫,就是前面所讲入流亡所的功夫。

  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三慧是从三学里面发生出来的,换句话说,你没有戒、没有定,你就没有慧,没有慧哪里有闻思修?闻思修是三慧,就是那个戒定慧的慧,那个慧里面有闻慧、有思慧、有修慧,所以才叫三慧。三学是小乘人主修的项目,三慧是大乘菩萨主修的项目,所以大乘修学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这个境界,真性与你这个功夫完全相应,融合成为一体,所谓是理智一如,这才能「脱出六尘」。为什么?六尘的尘性是空寂的、是虚妄的,大经里面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它才能够超越。如果它是真实,这个六尘要是真实的,诸位想想,那他怎么能超越?我们今天没有办法打破这个虚妄,而佛法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得太清楚了。而我们怎么样?还是迷惑颠倒。所以想想佛菩萨这种教学,救护众生,这种恩德真是天高地厚,没有法子形容。

  我们孔老夫子教学,这是世间圣人,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都舍弃了,不教了。为什么?太笨了,冥顽不灵,所谓是孺子不可教也,算了,你喜欢旁听就来旁听,不教你,没法子教。可是佛菩萨怎么样?再笨再笨还是要教,你一生不开悟他还是教,这真是了不起。世出世间圣人你要说是哪个地方不同?这个地方就不同。世间圣人,人家教你几遍教不会,算了,不教了,佛菩萨没有,永远示现不疲不厌,时时在那里等待,在那里期望你开悟,这个方法你不能开悟,再用那个方法,所以是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希望你开悟。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不开悟?换句话说,我们对佛不信,这个话是真的,你信佛哪有不开悟的?你不信佛,所以才不开悟。不信佛的人怎么样?他相信自己,所以你这一生别想开悟了,信自己的知见,不信佛的教训。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能信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因为你自己的意思全盘都是错误的,以你自己的意思去修学那就坏了。到你证了阿罗汉之后,你可以相信自己。为什么?阿罗汉正觉了,阿罗汉以前都是邪知邪见,到阿罗汉,这个知见才算正。为什么要这样说法?阿罗汉无我了,我执破了,三果圣人我执还没破,烦恼障还没断尽,所以知见不正。我们到几时把这个我给忘掉?

  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勉励诸位同修,提供一点参考的意见,我们二六时中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著想,久而久之,这个我纵然不能说断,一定淡得很多,我执就轻了,我执轻烦恼就轻,智慧就增长。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著想,这个麻烦大了,这个是你决定不能开悟,一定你会把佛法的意思曲解。为什么?你私心太重了。我们起心动念为一个团体来设想,诸位晓得,你这个心量开了一点点,大了一点点,以一个道场著想,大一点点;为我们一个台湾省来著想,又大一点点;为我们国家来设想,又大一点点;总而言之,没有范围。如果你的念头不生则已,一生都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著想,你跟佛就没有两样。大乘破执著的办法比小乘实在是高明得太多了,他就是心量大。如果我们能够常常现起这样的心量,这一生破我执就有可能。念佛人要破我执就证事一心不乱,破法执证理一心不乱。这个地方是讲六尘,六尘是法,破除六尘,这是破法执。

  『如声度垣,不能为碍』,这两句是比喻,「垣」是垣墙,就是围墙,虽然有围墙,可是围墙拦不住声音,你在墙里面叫一声,墙外面人能听得到,这个音声可以度过垣墙的,垣墙不能障碍音声,这是比喻。菩萨所修的是耳根圆通,耳根所对的,六尘里头这是声尘,怎么会脱出六尘?诸位要晓得,一根超越,一尘可以能够突破,其余的五尘都解脱了,正是所谓一根还源,六根解脱。这桩事情大乘经论里面常常说到,我们执著尘才有根。所以根从哪来的?根是因为执著尘而入的。那不执著呢?不执著就是脱,脱离了。脱离尘无根可得,所以这个根也不是真的,也是虚妄的。禅家所谓「迥脱根尘」,迥是远的意思,远远的摆脱掉根与尘,这个时候灵光独耀,真如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就透出来了,这个是真正受用不尽。这一句说出菩萨有这种能力之所以然,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他要不说出我们不相信,他说出我们相信,真有道理。同时也暗示我们,这种能力你自己也具足,你不是没有,问题在哪里?因为你自己不能脱根、脱尘,所以你虽有这种能力,你这种能力只是潜伏在而已,不能起作用。

  底下这是起作用,『故我妙能』,「能」上再加一个「妙」,这个字要注意,众生有能,不妙,没有妙,这个妙字在此地就是属於自在的意思,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这才妙!『现一一形』,说到这个地方,前面也曾经有人问过,我还听到国外有法师说过,菩萨示现这么多身,这一个身是不是有一个神识?他现许多身,是不是他一个人变成很多神识?诸位想想,如果他能变成很多神识,很多神识都是他,那将来他成很多佛,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你把妙这个字疏忽了,妙不是跟你说非有非无吗?一身就是多身,多身就是一身,一多不二叫做妙。一不是多,多不是一,那妙在哪里?那就不妙了。

  凡夫看到这个事,听到这么说,就迷惑了。他怎么迷的?他迷在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他迷在此地。人家这一个字已经叫他清楚了,他有没有心意识?他没有心意识,法执破了,转八识成四智,还有什么心意识?为一切众生现形说咒,这是从四智菩提变现出心意识为他受用。这个变现不是有心的,而我们怎么想法?这个变现一定是有心的,这个搞错了。经文里常常用比喻说,《楞严经》上就用月亮做比喻,真月、二月、水中之月,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吗?哪个地方有水,水就现月影子,你们想想那水里是不是有月亮?是这个月亮的分身吗?是不是它的分身?这个月亮是不是就是那个月亮?你这不叫迷惑颠倒吗?为什么?此地根本就没有月。诸佛菩萨应化无边就像这个样子,所谓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现一一形」,无量无边的身形。诸位还要记住一点,千万不要误会,观世音菩萨是个女的,穿的白色衣服的,你认定了,人家画的白衣观音像,你看了,认定了那才是观音菩萨,要不是那个像就都不是的,那你就搞错了。那不能叫一一形,只能现一形,只能这个样子,怎么能叫一一形?怎么能叫多形?古人画观世音菩萨像画五百种像,男女老幼,还有做国王的,还有做大臣的,也有做乞丐的,也有相貌很好看的,也有相貌很难看的,那是真的,你从什么地方能认得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认得。现这个身形是形的利益,叫你看见,眼根看见菩萨你有所感受,你有所领悟,得这个利益。诵咒是音声。诸位说咒是咒语,你要把这个咒单单看成咒语那就又错了。这个咒怎么讲法?咒叫做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记住这两句,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换句话说,这个语言叫你一听会开悟。说这一句话,这一句话的意思很多,能够触类旁通,境界广大,义理甚深,这就叫咒。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都是咒,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这时才是咒力不可思议。你看哪一部经不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无论是大乘经、小乘经,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所说的,统统都可以叫做咒。所以这个地方的咒是广义,不是狭义的。如果你弄错了,只是对鬼神的言语那叫咒,对你说的言语就不叫咒!再说得明白一点,凡是有启发性的言语都叫咒,就是这个言语里面给你有启示的,你听懂了就觉悟了,晓得这个里头有意思;你听不懂,听不懂算了,也不勉强你。如果佛是真有言说,为什么佛在《金刚经》里头又否定,说他没有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说法叫谤佛?像这些地方我们总得要去多想想,句句都有启发性的,叫我们去体会、去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实的大道理。

  『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其形」就是现身,以身形来帮助他。说咒,这是语言来教导他,都是教他离苦得乐,目的都是如此,都是教他破迷开悟,觉悟了就没有恐怖了,迷惑颠倒的时候才有恐怖。譬如说,众生都怕死,众生都怕饥饿,都怕冻著了,怕名闻利养失去了,都怕这些。为什么?因为你迷,你不晓得。如果你要是真正觉悟了,道理真明白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真晓得了,你不怕饥饿了,也不怕冻著了,不怕失去名闻利养。为什么?晓得这是命里注定的,有的决定有,谁都拿不去,没有的,动什么歪脑筋也求不到,你所求得来的是你命里有的,这不叫冤枉求的!明白生死这个道理了,根本没有生死,只是这个业报有报尽的时候,并没有生死,这个业报尽了,继续底下一个业报又现前了,身有生灭,你自己是不生不灭,对於死亡也不恐怖了,真正离开了。贪生怕死的人死很危险,为什么?他有恐惧,他迷惑颠倒,手忙脚乱,往往会误入歧途,堕在恶道去了。如果他不怕死,他对生死根本无所谓,他一点也不慌不忙、不惊不怖,给诸位说,这样的人他的来生决定生到好的地方。为什么?他可以自由选择,他不乱。这个就是讲,一个是有智慧,一个是迷惑颠倒。观世音菩萨现形说法,说咒就是说法,诵一一咒就是说法,是以法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说是「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施就是布施。三种布施里面,不说财布施、不说法布施,特别说无畏布施,因为无畏布施里面包括了财布施与法布施。你们想想,法布施里头不包括财与无畏,财布施里头不能包括法与无畏,唯有无畏布施里头包括财法两种布施。

  底下这一句,『是故十方微尘国土』,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所以他教学经历的范围是「十方微尘国土」,这个国土是佛的国土,就是大千世界。有多少?微尘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不但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尊称他老人家为『施无畏者』,布施我们无畏者,十方微尘国土一切众生都称他为「施无畏者」,他这个称号是名实相符。为什么?的确是施於众生无畏者,名符其实,我们世间话所谓说实至名归。菩萨这个名是这么得来的,不是别人恭维的,也不是他自己标榜的,他确确实实这个事情做到了,做圆满了,大家这样称他,这是我们称为他救苦救难,意思就在此地。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资料恭摘: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十五集)  档名:07-006-001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净土法门丛谈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