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古代为何十六两为一斤


   日期:2015/1/17 12: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呢?

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

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所以说:人在做,神在看。

据说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要受到惩罚。

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星就减少这个人的福;

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

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

古代人都知道“人在做,神在看”,所以人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在六十年代把十六两一斤改为十两一斤。在当今文化中长大的年轻人不知是怎么回事,以为是好事呢,其实是在破坏传统文化,使人没有心法的约束,道德急剧下滑。为了钱什么坏事都敢干了。

金甲神护佑积善的商家

据《感应篇注证》记载,明朝嘉靖初年,仪征县金某,在镇上开一个典当铺。当时出现盗贼,抢劫了所有富家的财产,惟独金某的当铺无恙。

官府有关部门,怀疑金某与盗贼相通。等到捕获盗贼后,查问他们为什么不抢金家的当铺?盗贼说:“我们曾经先后几次前往抢劫,都看见金家屋上和门外,有几位金甲神守护着,所以不敢侵犯。”

官府还是不信,就喊当地邻居前来询问,大家都说:“金某实是积德善人,其它各个典当铺,都是出轻入重,只有他家出入公平,估物很宽,限期更远。并且访知老而贫弱的人,还破例免息。又在冬天免寒衣的息,夏天免暑衣的息。年年都是这样。上天保佑善人,所以有吉神保佑。”

县令听后,大加赞赏;汇报给上司,上司听说后,就表彰了金氏。

周氏按曰:典铺本是方便人民的行当,但是其它当铺,竟轻出重入,对平民百姓,分毫不予优惠,不免归入市侩一类。但金某的当铺,不但没有这个趋向,还能格外施仁。这样的好人,难道盗贼抢劫和官方怀疑,就能损坏他的福泽吗?

笔者附言:商家若学金某,实为长富之道。于人于己两利,此系富祥诀窍!——(均据清代周思仁《安士全书》)

积累功德出奇迹

李珏的父亲开了个米店,以贩卖粮食为业。李珏为人,正直勤谨,严守本份。在他十五岁时,父亲因事暂时外出,从此让李珏掌管米店的生意。有农村的人来卖粮,或城市的人来买粮,李珏都是把升、斗交给顾客,让他们自己量米。他也从不计较当时粮价的贵贱。每次卖粮只求两文钱的利润,以养活家人。岁月积久,衣食丰足。父亲感到奇怪,担心他玩什么花招,问他,他以实相答。父亲说:“一般米店,都是大斗买進,小斗卖出。我是進出同用一斗,已算不错了。你却把升斗交人自量,你比我强。可是我家丰衣足食,可见苍天有眼,暗有神护。”

后来朝廷中的李珏丞相,出朝兼任淮南节度使。李珏听说新来的节度使也名李珏,为避同名,便改名李宽。丞相兼节度使的李珏,有一夜做梦,来到“华阳洞天”,那里鲜花烂漫,楼阁连绵。李珏丞相漫步楼阁之下,见有石壁光滑莹洁,上刻金色大字,名为仙籍榜。所列人名中,竟有李珏的名字。李珏丞相心想:我任显要官职,功德及天,如今真的名列仙班了!他高兴不已。此时有二位仙童,从石壁两侧出来,说:“这个李珏不是你丞相本人,他是你管辖下的一位江阳百姓。”

第二天,李珏醒来,就设法去求访另一个李珏。一连好几天,都未访到。后来终于找到了现名李宽、原名李珏之人。

李丞相把李珏用车辇迎到家里,安置于静室之中,然后自己斋戒沐浴,礼拜谒见,称他为道兄。并令全家人恭敬侍奉,朝夕参礼。李珏已是七旬老人,他神情雅淡,容颜秀异,须长尺余,皓然可爱。但他现在受到李丞相如此礼遇,社会上的人就有些议论。有人讲:“他是个开米店的,有什么了不起?”有人却不高兴的说:“开米店是没什么了不起,但李珏的为人就是了不起。”

过了一个多月,李丞相才开口问李珏:“请问道兄,平日修炼何门道术?服用什么仙药?我曾梦游仙境,见到道兄名列仙籍,所以我迎请道兄,以师礼相待。万望您把道术传授给我。”李珏说:“愚民不知道有什么道术,也从来未服用任何仙药。”李丞相再三恳求,李珏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怎样卖粮食的事,说了出来。

李丞相终于弄明白了原因,感慨万千,嗟叹不止,说:“你任人自行量米,多年如一日,看是小事,实是难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积阴德,不可及也!我从这件事悟得:人世间一动一静,一食一息,天尽知之。只要积累功德,虽身处微贱,也会有神灵保佑,名列仙籍。这是神以此警诫世人!”

当时有人说:“李丞相师事李珏:神了!”李珏活到百岁,仍然轻健爽朗。死后三日,留下衣冠,身体蝉蜕而去,真的成神仙了。

这件事说明了很多道理:

一、世上的人,在神的眼中一律平等。神只看人心是善是恶,以此来分别好坏与高下。至于是丞相,还是米店掌柜,这决不是神用来衡量人的标难。

二、任何平凡的工作岗位,任何平凡的事业,只要认真的做,用善心去做,都可以做出成绩,甚至于创造奇迹。人的心性有多高,创造的成绩或奇迹,就有多大。

三、无论人做了多少好事,总会有人妒忌不满,也总会有人主持公道。你应该“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正是:

不怕吃亏不吃亏,

不避愚蠢不愚蠢;

不弃寻常不寻常,

不耍聪明最聪明。

不求道时已在道,

不羡伟人成伟人。

平凡之中出奇迹,

名列仙班见精神。

一杆空心“发家”秤招致几桩因果报

历代有很多因果报应的故事,可以说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如能细心体悟,力行善道,获福非浅!倘行不善,业缘日积月累,待至恶贯满盈,报应临头岂不惨兮!善恶报应迟早不同,到时必然应验。但有人说:某某并未行善,反而发家致富;某家仁善好施,出现事业蹇滞,是何道理?这种情况时有所见。何也?作恶发家,只因祖宗积有善德,德泽浓厚,阴在子孙,故而享福。如银行蓄有存款,任意取用,但当祖德耗尽,存款取完,福泽也随之消失。为善之家,如果祖有业缘,在目前虽然不顺,可是恶报还完,定然发福。古有楹联曰:“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必灭。”实乃至理名言。

在清朝末年,在京东卢龙境内,有个老员外叫赵德芳,日子很好过,人旺财旺,富足丰食,老两口子,跟前三个儿子,而且都娶了媳妇。

老员外六十大寿的时候,把三个儿子叫道跟前,说:“儿呀,你们都听着,当初我以坑人出身,昧心利己,白手起家,挣下了这份家业。我成家立业,就是凭一杆空心秤。秤杆里灌了水银,买人家的,能买二十两算一斤;(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卖给人家,十四两算一斤。二十年前,我买了几千斤棉花,每一斤就多得四两,卖棉花的客人赔了老本,被气出病来得伤寒病含恨而死了。对这事我心中一直抱愧难安。还有一个卖药材的,也被我算计坑害死了。还有——如今我不但有了这份家业,而且儿孙满堂。但我每想到被我坑害死的商人,就觉的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为了心灵的安宁,我决定从今以后要弃恶从善。现在我当着你们的面儿,把这杆空心害人秤砸了,再也不做坑害别人的坏事了!”

三个儿子听了都说:“爹爹早该如此,我们都支持你。”当下,老员外就三下五除二的把空心秤砸碎了。从此以后他说到做到,改恶行善,乐善好施,做了很多善事。

但似乎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赵员外自从砸了空心秤,乐行善事之后,家里却连遭不幸。不到一个月,大儿子得暴病死了,大儿媳妇改嫁他人;赵员外刚料理完大儿子的丧事,突然二儿子又得暴病死了,二儿媳也改嫁了;老员外刚把二儿子的丧事料理完,三儿子又得暴病死了,三儿媳妇因有孕在身,没能改嫁。

家里连遭丧事,使赵德芳很难过,他对人说:“我大秤進小秤出吃黑钱时反倒儿孙满堂发财致富,如今我积德行善,反倒丧门星進门,如此看来,这因果报应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邻居们听了,都说老天不开眼,办事不公平。

这一日,赵员外的三儿媳妇要生育临盆了,没想到连续三天三夜孩子也没能生下来。请了不少接生婆都束手无策。有的说保孩子不保大人,有的说保大人不保孩子。赵员外想到家中连遭不幸,心中烦躁的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一个游方的和尚到门前化缘。房门里出来一位管事的,说:“大师父,你要化缘到别处去吧,我家三少奶奶临盆三天三夜也生不下孩子,我家员外心里正烦着呢,没心思接待你,僧道无缘,一概不施舍了。”和尚说:“这不要紧,你回禀你家员外,就说和尚我有催生的良药,吃下去保管立时生下。”

管事的听了不敢怠慢,立即回禀。赵员外正在着急,听了管事的话,赶紧吩咐把和尚请進来。于是,将和尚让進书房请到上座,员外问大师父宝刹在何处?和尚说:“我乃云游之人,无有宝处,哪里有缘即到哪里。”当下,和尚取出药,赵员外赶紧让人送至产房,继续同和尚说话。正说着话,有家人来报,说三少奶奶吃了和尚的药就生下一个男孩。

赵德芳听说自己得了孙子,大喜,对和尚说:“圣僧真是神仙。”言罢,立即吩咐手下的人花厅摆宴。说话的功夫,宴席摆好,赵员外请和尚入席。

席间,老员外说:“圣僧,我有一事不明,想向圣僧请教。”见和尚点头默许,又长叹一声说:“唉!说来惭愧,我以前是凭着一杆空心秤黑心害人起家的。年前,我把秤砸了,决心改恶从善,谁想不到半年,我的三个儿子都相继死了,两个儿媳改了嫁,我这三儿媳给我生了个孙子,总算使我没断根儿。我不明白,我作恶时发家致富、合家团圆,我行善时为什么反遭恶报呢?善恶之报的说法令我费解。请圣僧赐教!”

和尚听后哈哈一笑,说:“你不必乱想,善恶因果的报应确实是如影随形、毫厘不差的。我明确的告诉你,你大儿子就是那个被你害死的卖药材的商人,你把他算计死了,他投生你家做你的大儿子来找你要账;你二儿子是那个被你坑害死的卖棉花的商人,转生到你家给你败家报仇来了;你三儿子也是你欠下的业债造成的孽缘,他要给你闯下塌天大祸,到你年老时准得让你病痛穷极饿死。你真要是做恶不改,断定就是这个下场。皆因你改恶行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上天慈悲于你,先后把你三个败家儿子统统收去,你这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赵德芳听了,如梦方醒,说:“多蒙圣僧指教,使我茅塞顿开,也更加明确了善恶果报的天理。现在我得了一个孙子,可能成立成人否?我真担心他步父辈的后尘,也是来向我讨债的。”和尚说:“不必担心,你的业报已经还完了。你这个孙子,将来能给你光宗耀祖,改换门庭。这是你行善积德得来的福报。”赵德芳听了甚为高兴,行善积德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和尚又说:“赵员外,你知道秤为什么用十六两吗?”赵德芳说:“愿听圣僧指教。”和尚说:“这十六两,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外加福禄寿三星,所以,你少给别人一两损福,少二两损禄,少三两损寿,给别人越少,损自己越多。你想想,一杆黑心秤,造了多少孽?”

赵德芳听了,只觉背后冷汗直冒,脑皮发麻,真感到有些后怕。虔诚的再次感谢和尚开导指教。发自内心的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分明,丝毫不昧不爽的道理。

因果报应,确是至理。所以真正为善者,贵在始终如一、难在持之以恒。不因为行善后的困顿而改节失志,不因为行善后的顺遂而忘形变态。善心常在、始终不渝,这才是真正为善正道。

民间美德故事:“公平交易”的来历

文/静莲

从前,做生意人用的秤的秤砣上铸有“公平交易”四个字,现代的人也都把“公平交易”作为商业圈里的一句商人应该遵循的行话。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哪。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做小生意的人,名叫公平,为人忠诚老实,买卖公道,童叟无欺。一天,公平做完生意,收摊回家,走到家门口,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锭雪白的银子,一半露出地面,闪闪发亮,于是,他拿来铁锹,把这锭银子挖了出来,用秤一称,足有十两,上面还刻着“公平交易,各得其所”八个字。公平心想:这银子是上天赐给我和交易二人的,我不能一人独吞。因此,他决定出外,一边做生意,一边寻找交易。

第二天,公平走街串巷,不辞辛劳,沿途叫卖。数月后,因他小本经营,只够日卖日吃,不多久便身无分文,只留下那锭银子了,可还是没有找到交易的下落。一路上,他宁可卷缩屋檐,夜宿街头,也决不动用那十两银子。天气渐冷,但是饥寒并没有动摇他找交易的决心。他走呀,找啊,这一天傍晚,来到一个小镇上,他实在支持不住,便倒在一家饭店门前,口里还不停的呼唤:“交易兄在哪里?交易兄在哪里?”哪知,这饭店的老板就叫交易,伙计听见门外有人叫老板的名字,忙出门一看,见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睡在门前,便急忙禀告老板。

交易闻报,急忙出门,把公平扶進店内,一面吩咐生火倒茶,一面询问公平的来由。当交易得知公平从远道而来找自己平分银子的情况后,大为感动,忙说:“一锭银子,何须如此,你一人得了不就算了吗?何况还是捡来的!”公平说:“银子上写的清清楚楚,我岂能一人独吞?”交易见公平如此仁义,顿起崇敬之心,激动的说:“我日子过的去,那一半就送给你吧!”

“你是谁?”公平不解的问。“我就是你日夜寻找的交易呀!”

“啊!谢天谢地,总算找到你了!”公平忘记了疲劳,急着要交易拿刀来斩分银子。交易再三推让,公平只是不肯,于是只好叫伙计拿来柴刀,公平将银子放在院子里的一块麻石上,举刀砍去。“哐”的一声,半节银子掉進了麻石缝里,公平用手探到石缝里手磨出血却怎么也捡不出来。交易见麻石上的一半银子正好有公平二字,忙说:“算了吧,不用捡了,你的一半在这里。”公平答道:“那怎么行,你没有得到,我不能一人独得。”交易见公平确实“公平”,就拿来一根铁棍,二人同力去撬,麻石被撬开了,地下出现九缸十八罐金银,上面都有:“公平交易,各得其所”八个字。

这件事很快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不是传颂他们的财运,而是传颂公平、交易二人的高贵品德。

后来,生意人为了纪念公平和交易,学习他们诚实待人的精神,就把他俩的名字“公平交易”刻在秤砣上,公平交易也就成了生意人做买卖的良心秤了。

这个故事很有趣也很感人吧,可别以为这是个随随便便编来的故事,中国的文化是神传文化,每个字每个词汇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公平交易的故事不仅仅是称颂公平与交易的美德,而且还是神留给人在做生意时,必须遵循的准则:把心摆正,公平交易,才能各得其所,买卖双方都受益,这就是经商的文化。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经济繁荣,朝代更迭,世代不衰的原由吧。——资料来源:《民间文学选刊》

地府铭记偷鸡罪

古时候江南一带有个读书人,心意正直。正好阴间地府第七殿缺人,玉皇大帝授命让他暂时主办。每隔几天,他就進地府办事,只要查看文簿,不用判桉。

他看到每个人随着自己造的善业、恶业,惩罚和福报也各不相同。每次看见有人自己爬上刀山剑树,就派左右侍者去救,越救反而他们爬的越快,竟无法挽救。

一天翻阅文簿时,看见妻子有一条罪状,说是偷了邻家一隻鸡,连鸡毛共重一斤十二两,他就把这页折起来做记号。

回到阳间,他质问妻子,妻子还抵赖骗他,他描述地府所见,再问妻子,妻才承认说,邻居养的鸡吃了她晒的食物,她失手打死了这隻鸡,怕邻家妇人责骂,所以还藏着这隻鸡没敢说出来。他们把死鸡拿出来一秤,斤两一点不差,就是一斤十二两,夫妻都感到惊奇讶异,于是把这隻鸡换算成同等价钱,向邻人赔偿谢罪。

不久他再入地府,检查之前的文簿,折痕依旧,但妻子那条罪状已无踪影。——(取材明代《见闻录白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