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喜见富贵逼人来,更行好事存方寸


   日期:2015/1/18 18: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改革开放三十六年以来,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据中央银行2014年4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本年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这一数据较2013年底增长了1290亿美元。截至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三分之一,比世界第二的日本还要高出2.85万亿美元。事实上,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要高于其他几个金砖国家之和,而且是远远超过。仅以印度为例,根据印度央行4月初公布的数据,印度目前外汇储备约为3066.5亿美元,不到中国的十二分之一。

问题是,钱多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国家富裕、人民富足了?金钱是不是衡定一个国家国民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尺度?这就涉及到财富观问题。所谓「财富观」是指人们对财富价值的理解认识观,财富观亦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的「财」字从「贝」,贝也就是钱的原始形态,因此财富首先着眼的就是金钱的积累。

金钱或财富,可以说是世间人人所希求的,它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而财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有物质的财富,也有精神的财富;有外在的财富,也有内心的财富;有染污的财富,也有清净的财富;有世间的财富,也有出世间的财富;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未来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恒的财富;有有形的财富,也有无形的财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而财富的真正的意义又在哪里?

一、财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

前面说到世间财富可有多种,但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三种:物质财富、情感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很容易理解,它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情感财富能提高我们处理消极情感如压力、焦虑等的态度和能力,同时包括对物质财富的正确态度;精神财富就是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因为人的一生难免会碰到许多无法预期或控制的、突发性的灾难和困难,当我们遇到后应该如何处理、如何面对,即牵涉到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精神财富教会我们超越问题本身、追求卓越,赋予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令我们在「心」与「物」之间取得平衡。

就像以下「一碗面」的故事,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馆老板正准备关门之时,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小男孩走进来,低声地喊着:「一碗汤面!」老板自动多丢了半个面团,煮了满满一大碗,老板娘和客人都不知道。

母子三人匆匆地吃完了,同声夸赞:「真好吃,谢谢!」并且微微地向老板鞠了一躬;当他们走出面馆时,老板和老板娘则向他们说「谢谢你们!新年快乐!」

第二年除夕夜,他们又是最后的三位客人,同样地只叫了一碗汤面。老板娘问丈夫:「煮三碗面给他们吃好不好?」丈夫回答道:「不行,这样做他们会不好意思的。」随即多丢半团面条到滚烫的锅子里。

第三年的除夕夜,这三人又出现,点了两碗汤面,老板丢了三团面进去;后来这三人就没有再出现了。不过三人原来所坐的位置后来成了面馆「幸福的桌子」。

直到十多年后,两个青年穿着笔挺的西装与一名穿着素雅的妇人走进面馆,妇人慢慢地说:「麻烦…麻烦…为我煮一碗汤面…。」老板娘才发现眼前的三人就是合叫一碗汤面的母子,不过这次三人终于点了三碗汤面。

他们向老板夫妇道谢,并表示「我们母子三人曾在十多年前的除夕夜叫了一碗汤面,受到那一碗汤面的鼓励,才能坚强的活下去」,并叙述了十多年来的奋斗过程;老板夫妇感动得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由此可见,物质或身体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唯有心灵的充实与富足,才能克服贫困艰苦的环境。

因此,在佛教经典《增支部》的《鸯觉经》》(AndhaSutta)中,佛陀把人类分成三种:

1.盲人,这种人既不知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亦不知如何创造新的财富,当然更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正因为这种人什么都不懂,所以称之为「盲人」。

2.独眼人,这种人眼里除了金钱以外,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一辈子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质量。这种人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没有道德的慧眼,所以称之为「独眼人」。

3.双眼者,这种人既有能力使自己已有的财富增长,不断的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质量。由于这种人既有金钱之眼,又有道德之慧眼,故是一双完整无缺眼睛。

这部经典较深刻之处,正在于它对只有一只金钱之眼的人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而对仅有道德之慧眼而无金钱眼之人,并未被单独列为一类人,因为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比单纯的道德更有实际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个道理,在南传佛教《中部》的《巴陀伽摩经》中,佛陀又把人类的最基本的渴望分为四种:

1.愿我的财富通过正当的途径一天天地增加。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财富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2.当一个人富有后,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他如此地祝愿: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师长中流传。3.当一个人既拥有了财富而又有了好名声,他就会祈求健康长寿。他如此地祝愿:愿我健康长寿。4、当一个人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他自然就会希望死后幸福。他如此地祝愿:愿我死后生天享福。

虽然追求财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但是正如俗话所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财富是可爱的,但我们必须以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追求,这样得来的财富才会心安理得。在佛教的根本教义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中,有「正命」一道;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经济活动,使色身生命得以延续保养。虽然众生最重要的生存意义是延续「法身慧命」,但是其前提是延续色身;要延续色身就必须依赖饮食长养,这就必然涉及社会上的经济生活。《杂阿含经》中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合理合法,勤劳努力,无论是农牧收成、经商贸易所得,还是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都是正当的。可见保全身命与资业,是众生的愿望,在佛法中具有合理性。

又佛陀在《善生经》中为善生童子开示生存之道时说:「先当学技艺,而后获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如法地追求财富。佛教认为财富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福报、尊严、贡献和地位的象征,佛陀便是福慧具足的圣者。也因此,佛教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净财」,就是清凈的财富;凈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

如果从事商业经营,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并把赚来的钱作合理的支配,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费,若能如此,就不算是因贪心而赚钱了。《善生经》中说,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来处理:①家计的生活,②营业的资本,③储存在家以防意外,④放款生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此外,也应在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作为三种用途:①供养父母,②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③供养三宝,作为宗教的奉献。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

对于财富如能取之有道并用之合理,如此,才能令我们身心健康,拥有幸福圆满的人生。

二、物质财富不是真正的财富

不过,在世间种种财富面前,很多人难免感到迷惘与迷惑,究竟哪一种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人生应该追求哪一种财富才是正确的?

我们伟大的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为此作出了解答。在南传《中部》中佛陀曾说:「般若(智慧)胜过任何财宝。」这里所说的「般若」实有三层的含意: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和世出世间智慧。也就是说,智慧才是人世间真正的财富。

(一)物质财富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对于生活在世间的凡夫俗子来说,要否定物质财富的作用实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维持生命的基本保障,即使是佛弟子亦不例外。但是,在赚取金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它是贪、瞋、痴的根源,尤其在现今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在盲目地追逐财富,努力构建心中辉煌的财富金殿,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陶醉于这种囚笼的生活,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更不知将走往何方。在这种追逐财富的疯狂状态中,善良、真诚、正义等人性中一切曾经被认为是最美的东西,已被毫不犹豫地拿来与财富作为交换。每个人都以为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能在占有的短暂快乐过后,却是更大的失落、绝望、痛苦和空虚。

过去有一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甜蜜。

一天,富翁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开心哩!」

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两根金条,从墙上扔了过去。

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来历的两根金条,心里既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不知从哪里掉下来的金条,他们连铁匠炉子上的活计也丢下不干了。

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地。」

女的摇摇头说:「不行!金条会被人发现,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

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灶洞里。」

女的反对地说:「藏在灶洞里会叫贼偷去。」

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

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欢声笑语了。

这时,隔壁的富翁就对小老婆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办法就这么简单。」

由此可见,钱财是烦恼与痛苦的根源。上面这个故事会让我们得到很好的启迪。

(二)物质财富不是永恒的

以佛法来说,世间之「财」,除了前面所说的多种分类外,简单地说,可分成「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指自己的身体,如四肢五官、五脏六腑等;「外财」即指钱财或一切物资、产业。无论是外财还是内财,到人命终时,其实都是无法带走的。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因而急急忙忙地苦追求,以致成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所以《大智度论》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五家」即王、贼、火、水、恶子:

1.官府可以任何一种借口掠夺我们的家财。

2.盗贼可以抢走我们所有的金钱。

3.一场大火可以令我们的财富变为一片焦土。

4.洪水可以淹没我们的财产,令我们一贫如洗。

5.不孝子孙又可以败尽我们的家财。

这是大略的比喻。在以上五种危机当中,火灾、洪水为自然灾害,任何人也无法阻止,而其余三种皆来源于人类社会本身。尽管人们有保护自己财产的权利,但如果没有社会群体的合作,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除了这五种危机之外,如政治变化、金融危机、战争爆发等,也会使财富失去;又如社会上股票、期货、外汇买卖等,时升时降,都是变化无常的;有人今天仍是个亿亿万富翁,可时一夜之间,可能变成身无分文的穷光蛋。那有永恒不变的财富?可是一般人得不到金钱时,就拼命去争取;当拥有之后,又怕会失去,处处设防保护自己的财产,因而时时处于恐慌与痛苦的状态之中。所以当一个人拥有财富之后,无形之中就会成为生命中最重、最大的负担;拥有了它,虽有很多「乐受」,但难以久享,因接踵而至的,是无常到来「坏苦」的相继;当千金散尽时,心中的无助、失落又岂是语言所能形容,普通人所能想象的?所以,我们对钱财的无常性,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

(三)金钱并非万能

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钱就无法生活,可是是否有了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事实并非如此。就好像以下的故事:

陈经理和李老板一直都有生意往来,他发现李老板非常的精明,为了取得合理的价格,经常货比三家,想要多赚他的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经过几次往来后,他才知道陈老板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公子,拥有的财富几辈子都花不完。所以他感到很疑惑,心想:「我如果像他那么有钱,一定天天跷着二郎腿在家享福,何必那么辛苦呢?」

有一次,他问李老板说:「你已经这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工作呢?」他说:「没有错!我是很有钱,但工作可以让我有成就感,这是金钱买不到的。」他又问:「如果只是为了有成就感,为什么你做生意时会那么计较呢?」

李老板回答说:「做生意本来就是将本求利,如果我不本着这个原则去做,对员工、对公司都是不公平的。何况如果没有真正的投入工作,充其量只能说是在工作中混事而已,更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了。」他接着又说:「其实金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他还表示:他捐给慈善机构的钱,比他所赚的钱还要多。

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是快乐的。

人生有生、老、病、死,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苦、空、无常的。尽管你有万贯家财,富有金山银山,但仍然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俗语说:「人来时两手空空,去时什么也带不走。」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亦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终身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眼闭了。」尽管有人认为金钱万能,但有些事情是任何人永远无法用金钱卖到的,它们是:

1.无法用金钱买到快乐

2.无法用金钱买到幸福

3.无法用金钱买到爱情

4.无法用金钱买到长生不老药

5.无法用金钱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

所以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永恒的。它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财富。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三、真正的财富──世间的智慧

1.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古语道:「家存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学会了一种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因为金钱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唯有一技随身,它随时都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这种思维方式便是世间智能的具体体现。这种世间智能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种心灵的素质或能量。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人世间的冷暖炎凉,化解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困惑,使人生充满意义,使生活更加美好。

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智慧,他对万事万物都是执迷不悟,就会活得很苦很累,没有希望,没有信心,处处受人愚弄,受环境摆布。没有钱时他感到苦恼,有了钱后苦恼更甚;有了钱再失去,其苦恼更是加倍。他往往是财迷心窍,挺而走险,然后误蹈法网,终不知悔;若侥幸成为暴发户,穷奢极侈,纵情纵欲,沉沦酒色,乃至玩物丧志;或因不懂理财而旋复失去,到头来往往落得身心交瘁,狼狈潦倒,其结局可能比原先贫穷之时更为凄凉、落魄。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世间的智慧,才能对自己的人生作出合理的安排;才能明白事物的前因后果;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应付不同人生阶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圣贤的人生哲学

根据儒家的经典,我们可知儒家把「智慧」列为第一优先。如《中庸》中讲三达德:「智、仁、勇」,智为第一。在《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致知在格物」。这里《大学》所讲的道理,是在于彰显人人本有天赋所具的灵明德性。而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事物物的道理,以获得圆满的智慧。《论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切问、近思都是求取智慧之法,有了智慧便能引发仁爱心,所以说仁在其中。《中庸》孔子曰:「博学之,审问之,笃行之。」为什么不是将顺序倒过来说:「笃行之,审问之,博学之。」显然是因为「知在先,行在后」的缘故。所以到了后代,王阳明才会说:「真知乃能力行。」还有《老子》中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说明智者才能体察道体精微,勤而行之,心与道合,不言而顺乎自然。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家、道家,乃至近代的哲人、伟人,其最高的人生目标即是「智能」。

这些古今圣哲,都能对生命有深刻的悟解,深明人性所具的潜能皆无限而平等;深知人人皆有成功之可能,深知道德修养之重要性,既不自卑亦不自大;了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的道理,所以具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不仅爱国、爱家、也爱全人类,而且能推而爱及万物;当居高位、掌大权、享厚禄之时,都能善用其声望、权力和地位,担天下之重任,发挥一己之长以利济生民;若不幸而时不我与,小人道长时,他们也都能「遁世无闷,不见知而不悔」(《易经》),悠游于山水林下,了其余生。其道理何在?简单地说,所凭借的就是「智慧」。

四、竟究之财富──出世间、世出世间智慧

《金刚经》云:「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说,财宝虽多,终有尽时;法施虽少,功德无量。所以说最大的财富是法宝,而不是万贯家产。最大的布施是法布施,而不是财布施。因为物质财富是无常的、短暂的,它只能给人以一时之乐,解除人们一些肉体上的痛苦。而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给人以长久的享受,能医治心灵的创伤。

据增支部《优伽经》(UggaSutta)中记载,一次,优伽对佛陀说:「尊敬的世尊,我有个朋友富能敌国,令人敬佩。」佛陀问:「他到底有多少财宝呢﹖」优伽回答道:「大约有十万两黄金,无数白银。可敬的世尊。」佛陀问:「优伽,这些是真正的财富吗﹖尽管我们不能说这不是财富,但这些财富都是无常的、暂时的,大火可以把它烧毁,洪水可以把它冲走,小偷可以把它偷走,政府可以任何一种借口将它充公。但世间有七种财富是真正的财富。它们是:信心、美德、精进、布施、闻法、喜舍、智慧。」而且,「智慧」被佛陀视为人世间最高的财富、最究竟的财富。

出世间智慧之所以不同于世间智慧,是因为它高于世间智慧,比世间智慧更为究竟、更为圆满。因为,它必须通过甚深禅定才能获得,它能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宇宙人生的真谛,解除一切的烦恼,最终获得人生的彻底解脱。这就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而从出世间智慧再往上升,就是世出世间的智慧,此即大乘菩萨的智慧,既证人空(即人无我),也证法空(即法无我),得大解脱而不离世间,这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有四种意思︰①是慧(通达空性);②是明(无无明);③是清净(无烦恼);④是远离(去执着)。这个「般若」智慧是无价之宝,是人人本具,只待我们去证实、去体现。般若是永恒的真理,是无穷无尽的智慧,因此,我们如能证悟般若,就好像虚空拥有了万有。

由此可见,「般若」智慧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因为有了般若,人生一切问题都会豁然开朗,都能迎刃而解。正如《心经》中所说: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以深广的智慧来超越烦恼的障碍。因此学佛之人,当以「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中的「般若」波罗蜜为起点,也以般若波罗蜜为终极。藉佛法的智慧,来指导我们,如何修行其他五种法门。如《大智度论》云:「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世间法因般若才能成为出世法。

「般若」就好像是佛法的双眼,因此菩萨行六度波罗蜜,以般若为首;若不以般若为前导,那么所修只是人天善法,而非航出苦海的究竟佛法。

结语

因此,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世间财富的价值,在于以智能及正确的手段去赚取,同时要合理地分配与使用。然财富被使用了,就不再为我们所有,而保存着亦不一定是我们所有,唯有布施出去,才真正属于我们所有。所以佛教鼓励我们布施、帮助他人;明确主张菩萨行圆修六度,广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居「六度」、「四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而布施行中,又可分为财施、法施与无畏施;财施又最为基础而直接。

所以说,一个人的伟大不是因为他拥有财富,而是拥有财富后如何通过智能去使用财富,造福人类。也就是说,我们有钱,还要善于用钱,要争取实现「布己所有,施与众生」,如此才能实现财富的真正价值。

总而言之,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的。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因此如果我们能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我们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面对财富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

我们必须坚定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地自我期许勉励,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做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永不懈怠,充分发挥智慧的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

值此2015年元旦之际,祝愿各位网友读者朋友新年进步,身心康泰,家庭幸福,生活美满,法财无量,富贵吉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富贵       行好事)(五明学佛网:富贵       行好事)  

 惟觉法师:如何追求真富贵 

 仁焕法师:如何才能富贵双全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为什么这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一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二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三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四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五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六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七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八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