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介绍

 海通禅师:自剜眼目成全乐山大佛


   日期:2015/1/20 15: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海通禅师,出生于大唐开元初年,贵州人士,本名清莲。他十二岁出家,师从于高僧慧净法师,二十四岁时离师游历天下。最终来到嘉州的凌云山上,在那里搭起一间茅屋修行。他认为凌云山就是他修行的最理想的地方。

海通禅师像(图源网络)

海通禅师像(图源网络)

凌云山下是大渡河、泯江、青衣江的汇流地,江水如万马奔腾,吼声震天,常常有船毁人亡。年复一年,人们只能望水兴叹,无可奈何。

海通禅师见此情此景,悲痛无比。他日夜沉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岩上临江凿一座人世间最大的弥勒佛像,让他日日夜夜、万世千载面对浩浩三江,安澜镇涛,保佑苍生。于是决定修建乐山大佛。

建造大佛的消息一经传开,远近的能工巧匠都争先恐后地云聚到了凌云山。到了开工的那一天,千锤击石,喊声震天,场面真是千古少见。

一方方巨石从高高的山岩上坠落江中,激起千重巨浪,那些深藏在江底的兴风作浪的水怪,都惊慌地窜出水面,仓皇逃遁。

海通禅师在大佛开工后,又肩负起了筹措资金的重担。他心怀宏愿,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募化,历经艰辛,终于满载而归。

春去冬来,岁岁年年,大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三江汇流处也越来越平静。

一日,嘉州郡守听说海通禅师手里有一大笔钱财,就带了一大批随从前来讨要。海通禅师面对威胁,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了,他斩钉截铁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海通禅师高傲和蔑视激怒了贪财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会有人有胆量挖出自己的眼珠,他恼羞成怒地说:“那你就挖出来看看!”

面对寡廉鲜耻的郡守,海通禅师威严地盘腿坐定,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地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举到郡守面前。顿时,郡守大惊失色,吓得失魂落魄,仓皇逃下山去。

海通禅师舍己献身的浩然正气感天动地,更激发了光大人民的造就大佛的雄心。可是没等到大佛完工,海通禅师就圆寂了。

后来,在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继承海通禅师未竟之业,大佛终于在贞元十九年完工。

乐山大佛(图源网络)

乐山大佛(图源网络)

大佛高71米,修造历时九十余载,为世界第一大佛像。当代有诗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这是大佛的真实写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凶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于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修凿乐山大佛,招集人力物力。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禅师就圆寂了。此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禅师的弟子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图源网络)

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图源网络)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之势。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大佛螺发右旋发体共有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螺发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发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发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

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发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佛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佛转世,百姓对弥勒佛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佛像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禅师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很大,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佛;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佛。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据《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丰腴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文:佚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