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楞严咒:转识成智的根本大法,楞严咒全息量子引论


   日期:2015/1/22 10: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壬道,201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南无大智妙吉祥菩萨、南无首楞严会上佛菩萨。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缘起算起来我修持楞严咒有三年多的时间了。虽然在开始的一年中,并没有严格的仪轨和早晚课,只是三天两头地打坐持诵,平时想起来就默念,从最初背诵楞严咒前十句和咒心,然后逐渐几句几句地增加。一年后才开始比较认真地做早晚各30~60分钟的打坐和站桩。而汉语版楞严咒五会真言(427句)全部背诵下来大概用了二年左右。就是这样随意地修持(缺乏精进)居然也产生了可喜的觉受和现象。

   主要表现有:

   1、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抗冻抗热能力越来越强,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并无刻意追求)。

   2、在好的状态下(有时),中脉气机充盈,闭目时可见性光(淡黄色)。

   3、烦恼逐渐减少,基本上没有粗重的烦恼,心地清静、柔顺,慈悲心容易升起。

   4、从不能吃素到吃全素,再到日中一食(不太严格)。

   5、原来的一身债务别人帮我还了,经济状况明显自然改观。

   6、家人的身体也比以前好很多,父亲原来有较严重的银稍病(全身从头到脚都是,没有一块好皮肤,奇痒难熬)、糖尿病严重,为此非常烦恼,花了不少冤枉钱。现在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和减轻。

   7、女儿孝顺,学习进步,实现了升上理想的中学,并实现了去美国旅游的梦想。等等。还有一些细微的心身方面的变化难以用语言叙述。

   更重要的是,在修持楞严咒的过程中及其后,有缘遇(读)到了《首楞严三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华严经》、《解深密经》、《妙法莲花经》、《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佛地经》、《大日经》等等大乘显密经教,以及诸多法师、大德的开示、解说(都是在网上读到)。更使我坚定了对佛经(佛法)的信心。过去虽然也看过一些佛经,但却大多看不懂,因而觉得索然无味而放弃;现在修持楞严咒之后,悟性大增,以前看不懂的佛经现在越读越有趣味。而且在修持的过程中不断有些新的感想、心得甚至觉悟,对整个世界及宇宙观有极大的改变。这使我觉得应该做些回向贡献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当然,这些只是修持楞严咒的点滴受用心得,还谈不上成就。本来应该在有一定成就之后再写,会更好一些,但在看到网上大家对佛法、对真言咒语迷惑不解,尤其是对楞严咒望而却步时,便激起我写出自我体验的决心。哪怕只要让有缘读到它的人升起对佛法、尤其是对楞严咒的一点信心,在下也应该义不容辞地写出来。如有错误和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大德、师兄尽可能指出、斧正。

   一、释题本文主要谈的是楞严咒的原理及其功用

   目的在于破除人们对它的误解、迷惑和神秘感,用现代的较为科学的语言向大家阐述楞严咒为何具有开发心智、转识成智的功能。故题名为“楞严咒:转识成智的根本大法”。副标题为何是“楞严咒全息量子引论”?因为我在此前对全息量子场做过一些研究,而且根据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真空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全息量子场简直就是佛学最具科学性的物理学注脚!也许有些佛友或法师看到用“全息论”来解释佛法会不以为然,但在下认为,只要能让人们增加对佛学的认识和了解,又何妨作为一种方便说法呢?

   二、咒语(真言)的原理什么是咒语?

   念诵咒语在修持中的作用是什么?应当如何修持咒语?对这些神秘的概念,真正搞明白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真正获得咒语大成就的,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大家对咒语的理解,不是流于迷信荒诞,便是曲解经典,以谬传谬。那么,咒语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神奇的力量?它的原理又是什么呢?根据我的研究和体悟,咒语(真言)是一种能够激发(激活)人体心灵深处心识(阿赖耶识)种子的特殊语音。这种咒音是用音频激发心频,以心频带动光频,进而相续光明的一种修持语音方法。

   为什么要修持咒音?就是要让咒音转化为光音,引发体内光明,并进入到光明大定中。咒语不是为召神请鬼而设的,它是一种通过光音的修持进入光明三昧,进而见法身境界、明心见性的秘密方便。这是咒语真正的密意。所以在藏密中,真言乘又叫持明乘。持明乘有两层意思:一是修持光明大定(光明三昧);二是往生时,心识能够保持清醒明朗,记忆不会丢失。因为密咒是要念诵十万遍以至于千百万遍的,并可激活深层心识,故有记忆的功能。其实,咒语并不是佛家独有的法门,在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道教、乃至古埃及法老都有自己的咒语。可见咒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古老的神灵沟通法。在我国汉文献中,就有许多关于咒语起源的记载,传说中黄帝是咒语最早的创始人,《轩辕本纪》中记载黄帝巡狩东海,得白泽神兽而知天下鬼神之事,“帝令以图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在我国早期文献中,祝与咒是没有区别的,《说文》:“巫,祝也。”先民们深信咒语是通达宇宙、感应神灵的声音。但佛法中的咒语与外道并不相同。据说最初佛陀对这种世俗的咒语是排斥的、不允许的,因为佛法不讲鬼神,甚至神通也不讲。后来佛陀为了收摄更多的众生、降服外道,便采用这种世俗咒语的外衣(方式)载入诸佛所体证的真实密义,以咒语这种有相教法作为引导众生趣入究竟无相法身之方便。所以,佛法中的咒语又称为真言或陀罗尼(总持),具有其他咒语所不共的独特威力。许多大乘经典都有陀罗尼,每一尊佛、菩萨都有其独有的心咒和陀罗尼。佛菩萨因地的本愿、功德,以及成佛之后的智慧、神通、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都包括在他的心咒和名号里面。所以念诵诸佛、菩萨心咒和持佛菩萨名号都具有非常殊胜的利益(持佛名号也就相当于持咒)。

   三、佛法的层次和架构

   大家知道,佛法(佛经)是佛陀应对各种因缘和根基的众生所说的法,而众生的因缘、根基(心智)是有层次差别的。虽然从究竟果位来讲,众生皆具佛性,终将成佛。但在因地上这种层次差别是实实在在无法否认的。因此,应对这些不同层次的众生之佛法也就有不同层次(虽然我们经常看到佛经中说,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那也是从究竟果位来讲,也就是说不管你修哪个法门最终都可成佛,佛佛平等,无有差别)。在探讨楞严咒的原理之前,为了了解楞严咒的重要性,这里我们对佛法的层次和架构做一个简单了解。

   1、佛法从心智水平上来讲,可分为胜义谛(第一义谛)和世俗谛两大层次。这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佛教经典理论时要掌握的最主要的一条原则。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胜义谛也称真谛、实谛、第一义谛。世俗谛也称假谛、事谛、名相谛。真俗二谛是佛从究竟果位和世俗因位两个不同层次阐述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面。在凡夫地由经验、习惯的世俗智所观察的事物原理,叫世俗谛或俗谛;佛菩萨等圣人由究竟果地的般若智所观事物的真实(现量境界),叫第一义谛或真谛。俗谛说明现象世界缘起的道理,及语言施设的效用与限度;真谛理解现象的本质,观破本体虚构的蔽障。从更高的意义上说,真俗二谛都是诸佛为教育引导众生趣向无上菩提而设的方便(因为诸佛无上菩提是离言的)。然而在具体的佛经中,真、俗二谛常常是相辅相成配合应用的。有的佛经可能以胜义谛为主,世俗谛为辅,如《华严经》;有的可能以世俗谛为主,胜义谛为辅,如《阿含经》。

   2、佛法从圆满究竟的程度来讲,可分为不了义经和了义经。何为不了义经?佛为了适应某些众生的接受能力,应机所说的方便法(说的太高深,怕众生理解不了或接受不了),如为适应小乘根基所说的《阿含经》。何为了义经?佛为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所说的圆满究竟大法,如《华严经》。了义经中所说的教理是究竟圆满的,同样,其中所说的修行方法及佛果境界也是究竟圆满的。而不了义经中所说的内容,只是了义经中的一部分,所以佛陀告诫学人应该依了义经不应依不了义经。

   3、佛法的整体架构根据《华严经》、《解深密经》、《法华经》等重要佛经,释迦牟尼一代教法(这里只谈显宗)可分为华严、一切有、毕竟空、中道、法华涅磐等五大时教。当然,这种分类不过是为了探讨的方便(实无法可分),大家不必执着。

   第一华严教。为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一乘教,当时说法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对象是别教大菩萨众。从佛陀教化意义:乃佛陀自内证之佛慧,拟试探众生根机能否适应,故又称拟宜时。但此法层次太高,非一般大众所能受持。说此法时,虽有声闻(罗汉)在场皆如聋若哑,未能收化益效果!

   第二有教。为破众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初期我空之说。此期所说法,仅为小乘法(即经、律、论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诱导,故又称诱引时;为众生进一步修学大乘法打基础。

   第三空教。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此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尊者等(声闻根基者)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三乘进至大乘中之妙空,故称般若转教。

   第四中道教。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心识现起等,即心外无法,破初有执;内识非无,以“三性三无性”直说空有;离有无边,正处中道;是为第四时唯识中道之说。

   第五法华涅槃时: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此时所说教法,纯系妙满之圆教。即融会贯通有、空、中道三时方便教,彰显真实圆教为旨趣,普令三乘皆证入究竟一(佛)乘。其实《华严经》和《法华经》这两部大经都是一乘佛法,二者都是独立完整圆融的了义经教,二者相渗互含,互相融通,前后呼应,都有经中之王的美称。不同的是《华严经》是从究竟果位(佛果庄严清净海)起,至普贤行愿等,从果至因逆向展开,以果位究竟说为主,以因地方便说为副;而《法华经》是从现实因地(大事因缘)起,至一乘佛果功德等,从因至果顺势归纳,以因地方便说为主,以果位究竟说为副。除了这两部大经之外,显教中比较重要的了义经典(据我所知)还有《涅磐经》、《解深密经》、《首楞严三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佛地经》、《圆觉经》等(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其他经典就不重要)。《涅磐经》是佛入涅磐之前说的最后一部重要经典,具有总结归纳的性质。《解深密经》是一部比较特殊的经典,是佛说的唯一一部具有判教性质的经典。这里特别要说的是《首楞严三昧经》和《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两部楞严经,这是佛说的唯一两部同名的经典(都有首楞严三字)。为什么佛要分别两次说两部不同的《首楞严经》呢?有人说其中有一部是假经。

   说实在的,在我未读到《首楞严三昧经》之前,还未对《大佛顶首楞严经》产生过如此坚定的信心;而在读到《首楞严三昧经》之后这种信心就决不会再动摇!何以故?其实这两部《首楞严经》可以分别归属《华严经》和《法华经》两大体系。《首楞严三昧经》可归入华严体系,因为都是以究竟果位说为主,是佛在一乘法身境界中对坚义菩萨等大菩萨所说,由果说因;而《大佛顶首楞严经》可归入法华体系,因为也是从因地说起(如来密因),是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对阿难等大众所说,由因说果。 因为《首楞严三昧经》太重要了(以守护佛种、法种、僧种,令诸魔宫隐蔽不现故),但义趣太高,非十地以上菩萨不能得。故我佛慈悲哀怜众生,择机又说《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用以“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由此可见“首楞严”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打个比喻来说,如果说《华严经》和《法华经》象征佛全身,《首楞严经》则象征佛顶。而且可以说《大佛顶首楞严经》是最完整、最详细、普适大众根基的了义经教,而首楞严咒则是《首楞严经》的精华。

   四、楞严咒的全息量子解析

   楞严咒的重要性及其功德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及前辈大德的相关开示中,都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在此我想向大家说的是楞严咒是整个显密佛法中最为独特的无上大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您或许会说,佛说的四万八千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只要应人对机,都是无上大法。这个说得没有错,但那是从果位上、究竟位说的。在因地上每个人的因缘根基不同,选择修持的法门不同,其成佛的快慢也不同。正如佛所言,一般的法门可能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而楞严咒是佛说的唯一“不历僧祗获法身”的显宗方法。密宗虽然可以即身成佛,但明师难遇,又必须灌顶,诸多规矩,故不是现代人人都适合的。而楞严咒是佛顶放光如来亲口宣说,你只要能信、能受持,就等于我佛如来亲自为你做大灌顶(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以我说楞严咒是显宗的大圆满、大手印。

   为什么楞严咒如此重要呢?佛法中的陀罗尼(总持)、真言、诸佛、菩萨的心咒、名号等等,多如恒河沙数,法法平等,为什么说楞严咒为咒中之王呢?你可能会说“大悲咒”、“准提咒”等也被称为咒中之王,这么多“王”,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这就要从咒语的基础原理讲起了。我们知道佛经中的陀罗尼、咒语都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无意义的文字组成。陀罗尼、咒语一般是不能义译的,因为陀罗尼、咒语是整个经文的浓缩,是全息文字,一个字等于多个甚至无量字,故不可义译。陀罗尼、咒语的组成一般包括至少一个“种子字”,如唵、嘛、阿、呢、吽等。
由现代物理学可知:声与光都是波动的能量场,而且二者可以互相转换。它们对人体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些种子字大部份取自然天籁之音,与法界原始声波频率契合共鸣之音作为咒音,所以持咒在法界可得回响,在自我身心上,可渐入空寂,进而振动打开脉轮,激发体内光明,使光音合一,契入法身庄严之世界,获究竟之解脱。

   为了对楞严咒的组成原理有一个较深入的探讨,我们先对全息量子场做个简单介绍。

   1、全息量子场简介

   上世纪一系列令人惊奇的实验证据之一就是发现时空中充满了大量所谓的潜在能量。量子物理学已经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各种介子、超子、一直到中微子等量子组成的。宇宙不同层次中各种物质本质都是能量的聚集,而所谓“真空”实质上是量子场的基态(非激发态)。

   量子场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场与粒子相统一的物理图景:宇宙空间中同时互相重叠、层层相套地充满了各种场,每种量子场各对应于一种粒子。电磁场对应着光子,电子场对应着电子,中微子场对应着中微子等等,它们同时存在于全空间。当量子场的能量增加称为激发,处于激发态时,表现为出现相应的粒(量)子。场的不同激发态所对应的粒子及其状态是不同的,粒子的产生和湮灭代表量子场的激发和退激。

   各种量子场的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当量子场处于基态时,场不能通过状态改变释放出量子,这时量子场就表现为所谓的“真空”状态。这时每个量子场因处于基态而都不显现出相应的粒子,整个空间都没有可观测的粒子(实粒子)存在。量子真空物理学研究表明,真空中尽管不存在大时空尺度下可观测的实粒子,但在极小的时空尺度下会产生正反虚粒子对,如果外界不输入能量,这些虚粒子对会迅速湮灭。因此,真空中不断地有各种虚粒子对的产生、湮灭和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真空涨落。

   物理学家惠勒说过,“真空物理学”可能是一切事物的精髓。粒子越小(越微观),能量越大,宇宙(万物)的演化就是能量在同一层次间和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转移和转化。不同层次能量包括:宇观天体(宇宙系、银河系、恒星系)的场能;我们周围物体的机械能(动能、势能),自然界中的声、光、电、磁能,生物能,分子间的化学能,原子间的核能,粒子对湮灭的量子场能等。

   事实上,任何物体都是与其它许许多多个物体同时同地存在于同一空间中,只不过这个物体处于激发态,其他物体处于非激发态。量子物理学已经认识到普朗克常数h标志着人类观测的极限,是体现空间层次性的一个例证。我们人类感觉、接触到的基本上是分子构成的宏观物体,我们所在的是位于分子和星球之间的空间。事实上,量子真空物理还认识到,电子到原子核之间也是一个极其广阔的空间。现代弦理论的T对偶性,把一根弦绕着一个紧致维形成环圈时所出现的两类粒子(即振动粒子和环绕粒子),联系了起来。T对偶性理论认为,半径为R的圆的环绕粒子与半径为1/R的振动粒子是相同的,反之亦然。这样,如果宇宙缩小到小于普朗克长度(10^-35米),宇宙将转变为一个向内(以普朗克常数h为零,负向)的对偶宇宙,随着原先宇宙的缩小而不断增大。因此在这样极小的尺度上,宇宙仍然看起来象大尺度一样。某些科学家已经开始发展亚量子理论。

   我们认为多层量子场具有全息同构的特征,因此将全息引入量子场,称为全息量子场。全息量子场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它可以用来阐明宇宙时空的全天相干、不同量子之间的变换、生物种子的遗传等等诸多奇异现象。可以说,多层次量子场的物理实在性是无可争议的。这就使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假设,多层亚量子场就是宇宙全息量子场。这种论述提供了一种可以起到自然界有序化作用的物理场。如果接受这种论述,我们就会明白佛经中所说的“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诚非虚言。

   2、几个基本概念:全息态、全息度、全息变换

   前面,我们已经对全息量子场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说明问题,在此进一步给出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1)全息态:是指这样一种物质或能量系统状态,其中的任一局部区域(子系统)都与整个系统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全息系统的任一子系统都包含整个系统的全部信息。


   从本质上来讲,宇宙中的一切物质、能量系统都包含宇宙的全部信息,因此,宇宙中的任一物质、能量系统都是全息系统。但是,一般来说,物质、能量系统中的任一子系统所包含的整个系统信息的潜、显或激发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在量子场的层次上才能显现出所有的信息。

   (2)全息度:这种系统中任一子系统所包含的整个系统信息的潜、显或激发程度,称为系统的全息度。例如,受精卵子所包含的动物信息,是处于激发状态,而动物的一般细胞所包含的动物信息是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受精卵子的全息度比一般的动物细胞要高。同理,植物的种子的全息度也比一般植物细胞的要高。任何系统的现实整体性都是从其某个或某些部分中显化出来的,是潜在整体信息的显现。

   潜在信息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本体上讲它是尚未被物质表现出来、未获得实在形态的信息,只以浓缩的形式隐藏地存在着。如种子中的生物信息就是这种潜信息,而现实的生物体所表现出的信息就是显信息;从认识论上讲潜信息是尚未被人们认识的信息。

   全息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从时空统一的角度理解。现在空间上的事物及其结构是历史的产物,切确说是沉积、“静止”下来的历史,所以可以一般地说,空间是时间的积淀;时间过程则是某种初始物质的展开,正如大树是种子的展开一样。从现代宇宙学的成果和生物进化论来看,万物和生物都具有共同的起源。不同层次的事物各有自己的起源,所有事物最终都归总到宇宙初始状态这一共同起源。因而我们把万物的发展过程看作是同源分枝异化的过程,这种异化过程就是向不同的信息层次特化。特化就是对某种信息的强化过程。
   (2)全息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的。有些人认为全息统一就是否认差别,这是对全息的极大误解。实际上全息正是以差别为其存在前提的,没有差别就没有信息,也就无“息”可全。全息是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辨证统一。
   (3)全息是有层次性的。虽然从总体上、从潜在与显在总和上讲,每一部分都与整体全息,但就现实事物而言,全息却是有层次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无法在有限时空内一下子表达出来,因此事物只能按其固有的展现规律依次表达出潜在信息。事物只有进化到某一层次,才能表达出该层次的信息。例如生物的信息不能在原子的层次上表达出来,只有进化到生物细胞的层次才能表达出生物的信息。

   (3)全息变换:一般地说,如果两个系统E(i=1,2,3,- - -)和E’(i=1,2,3,- - - )之间存在一种变换关系T,使得                            
                  E’=T E T-1  
   则称T为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全息变换。在物理学中,全息变换随处可见。如著名的洛仑兹变换,还有时空平移与反演、空间旋转等等。

   有了全息量子场和上述基本概念,我们对佛经中所说的“于一切色示现游戏”,“ 一时现身住一切佛所”,“ 能使一劫作阿僧祇劫,阿僧祇劫使作一劫,能使一国入阿僧祇国,阿僧祇国使入一国,无量佛国入一毛孔,一切众生示入一身”等等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3、楞严咒的全息解

   大家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觉悟(成佛),从心智觉悟的角度来说,修行的过程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由于众生皆具佛性,佛性(智慧种子)本来就完满地存在于一切有情的(阿赖耶)心识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只不过,有情众生的佛性是处于种子状态,被埋藏于阿赖耶识深处,无法显现出来。被与生俱来的贪、嗔、痴、慢、疑习性所缠缚。用全息量子场的说法,众生的佛性是处于全息量子场的基态(休眠态),而贪、嗔、痴、慢、疑习性却由现实世界中的因缘环境,被激发的非常强。众生就执取这如幻如梦的贪、嗔、痴、慢、疑习性(心所)为真实。

   楞严咒五会真言之所以能比较迅速成佛,关键就在于它是一个完备的全息系统,正好对治于众生的贪、嗔、痴、慢、疑五大根本(心所)烦恼,能方便地转识成智。其他陀罗尼或真言(咒)虽然也具有全息性,但全息度和完备性没有楞严咒高。比喻来说,其他咒是种籽,楞严咒就是种芽;其他咒是枝叶,楞严咒则是整棵树。何以故?楞严咒的全息度最高故。

   楞严咒五会真言的核心是五方佛心种智字。五会真言所对应的五方佛即:

   (1)第一会:东方阿閦佛,梵名Aksobhya Buddha 之音译,意译为不动佛,或无嗔恚佛,又名不动如来,为金刚部主尊。阿閦佛身蓝色,坐在东方八大象王座上,五大中属水大,结触地印。能转想蕴,能除嗔毒,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2)第二会:南方宝生佛:,梵名Ratnasambhava,乃集一切福德财宝,具备万法能生的如来。宝生佛为南方宝部之主尊,佛身黄色,属地大之净相,安坐八大马王宝座上,结满愿印。能除贪毒,能转受蕴,及第七识成平等性智。

   (3)第三会:中央毘卢遮那佛,梵语Vairocana Buddha 之译音,又称为大日如来,梵文的意译是光明遍照,表示佛身光明遍照法界,离闇觉照。毘卢遮那佛是法身如来,为诸佛之法身的根本佛,为佛部主尊,佛身色白,坐中央八大狮子座莲花上,结智拳印,能除五毒中之痴毒,能转识蕴属空大,及第九识成法界体性智。

   (4)第四会:西方阿弥陀佛,梵名Amitaba ,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之意义。阿弥陀佛易生大悲之慈心,为莲花部主尊,佛身红色,属火大,结弥定陀印,或手捧长生甘露瓶,身坐西方八大孔雀头戴之红色莲花宝座上,能除五毒中之疑毒,能转色蕴,转第六识成就妙观察智。

   (5)第五会:北方不空成就佛,梵名Amoghasiddhi,此佛能成办一切事业,为羯磨部(事业部)主尊,佛身绿色,属风大,结施无畏印,身坐八大金翅鸟之宝座上。能达成一切目的,没有不能成就之事。能除慢毒,所转化的烦恼是嫉妒,所净化之蕴是行蕴,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

   楞严咒五会真言即五方佛种智字的全息展开。种智字的梵音皆从诸佛心中流出,含有诸佛一切智慧、功德信息。修持楞严咒即以声频的振动,摧毁凡夫心识(阿赖耶识)中之贪、嗔、痴、慢、疑习气种子;激发智慧种子(佛性种子),转识成智。也就是佛法中常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续,背尘合觉的过程。

   本人曾经有一年的时间专门研究脑电波,我们可以借用现代生物学中的脑电波做一个形象方便的说明: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的脑电波可以分为四大层次,表现为β波(14-30Hz)、α波(8-13Hz)、θ波(4-7Hz)、δ波(1-3Hz)四大波段。β波段对应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所以当人睁开眼看外界、或听歌曲时,脑电波中β波的比例就会大幅增加;当人处于清静状态(比如闭目养神)时,α波的比例就会大幅增加(α波与地球大气层的振动频率基本相同);当人处于睡眠状态时,θ波的比例就会大幅增加;而当人进入禅定状态时,δ波的比例就会大幅增加。而δ波的特点是波中有波,即在δ波的基础上叠加其他频率的波,或称为分形波。可见δ波是一种全息度较高的波。一般正常人的脑电波中,以β和α波为主,δ波的比例很小,有的人甚至测不出δ波;只有修行过的人和一些有天分的人δ波才会比较显著。我们可以合理的假设:β波对应前五识(眼、耳、鼻、舌、身),α波对应意识,θ波对应末那识,δ波对应阿赖耶识。因此,修行的过程就是抑制、减少β波(尘),进入和增加δ波的全息(觉)状态。

   楞严咒的修持是通过五方佛种智字咒音的频率与(阿赖耶识对应的)δ波共鸣谐振,全息展开直接进入佛华严海印三昧,是性起法门,与缘起法门根本不同。直接从果位佛性起修,借助全息种智字音光振动,引发体内光明,入海印三昧,最终入首楞严三昧。所以说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法门。

   佛华严海印三昧是由果现因,对应的是大圆镜智;妙法莲华无量义三昧是由因现果,对应的是妙观察智;首楞严三昧是因果等觉、妙觉,对应的是法界体性智。从全息的意义上讲因中有果,果中含因;因是未展开的果,是种子,果是完满(全息)展现的因,是大树。

   佛法中有无数三昧,都可包括在海印三昧、无量义三昧、首楞严三昧这三大三昧中。此三大三昧也是互含互融,究竟一味,其实都是佛为说法方便而设,实无三昧可得。

五、关于楞严咒的修持

   由上述可知楞严咒是显密圆通、转识成智的根本大法。然而,如此妙法时下修持之人却少得可怜。我想这关键原因之一是大家对它缺乏了解,认为楞严咒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所以难以产生坚定的信心;其二是楞严咒修持的难度确实比较大,光是把这几千多字的五会真言背下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下愚钝(也缺乏精进),用了二年左右才把汉语版五会真言(427句)背下来。但我认为只要能把楞严咒背下来,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哪怕用一生的时间,也在所不惜。因为楞严咒如此殊胜的无上大法,今生有缘得遇而错过,来生不知何时才能再得相遇啊!!所以我劝大家不要怕难,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句一句地把它背下来。

   其次,修持楞严咒之前最好对佛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和《首楞严三昧经》不可不读。了解的越全面、越深入、信心越强,修行起来就越快、越顺利。还有就是要发菩提心,持五戒(杀、盗、邪YIN、妄言、饮酒),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吃素,不必勉强,逐步过渡。

   还有就是在修持楞严咒之前乃至未熟练前,应持五方佛名号,并修持一些较为短小的咒。比如,我在修持楞严咒之前及过程中,除念五方佛名号外,还修持六字大明咒、准提咒、药师佛咒、大悲咒、大光明咒等。这些修持具有前行(打基础)和保驾护航的作用。因为楞严咒太长,修持过程中难免出错或受干扰。

   关于咒的发音,当然是越准确越好,以梵音版为标准。但作为汉人,一开始就背诵梵音版难度太大,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先背诵汉语版(427句)楞严咒,等背熟后,再逐步校准。

   在每次正式的修行前,应念三皈依(5-7遍),念五方佛名号(十遍以上),发大愿(可参考普贤行愿),修行完后,不要忘了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楞严咒更是百千万劫难遇,希望大家善待珍惜,切记。

鸿舟合十
阿弥陀佛

声明:本人欢迎交流、探讨、善意的批评和意见,无谓的争论就免了吧。如果您认为它对您有帮助,您就参考借鉴。本人没有什么境界,更无任何神通,只是一个浪迹佛学之海的浪子,一介凡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楞严咒       全息量子)(五明学佛网:楞严咒       全息量子)  

 成观法师:楞严咒大意 

 张尚德教授:修楞严咒的道理 

 ​续法大师:楞严咒大意(极简) 

 法藏法师:楞严咒略考 

 宣化上人:《楞严咒》降伏诸魔的详细开示 

 普敬法师:诵楞严咒者和念佛者的果报 

 诵1700遍楞严咒的收获与感悟 

 宣化上人:能得福报无量无边《楞严咒句偈疏解》持咒方便 

 邪YIN跟欠债有关,可念楞严咒还债 

 楞严咒只要念就有好处,冤亲债主都不能来打扰 

 宣化上人:佛教里最尊最贵最有用的咒《楞严咒》五大心咒 

 宣化上人:《楞严咒》不单能销爱欲,还能增加你的神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