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三传佛教僧俗均需遵守随方而制的“随方毗尼”


   日期:2015/1/23 23: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明贤法师《三宝论·法宝论》

  将“界别”拿到现在的生活中,应该如何来了解呢?

  释迦牟尼佛快要圆寂时,身边最主要的一位弟子是阿难尊者。他是侍者,所以天天与佛同住同行。迦叶尊者因为苦行,在深山里,很久才得到释迦牟尼佛要过世的消息。其实,释迦牟尼佛透漏出来这个消息已经一个多月了。

  迦叶尊者得到消息就往这边赶,可还是没赶上。最后,佛快要进入金棺的时候,阿难尊者受大众的委托,来问佛一些问题。其中有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大家都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你一定得问,你不要再哭了”。

  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佛圆寂后,“杂碎戒”该怎么办。佛世时有很多微细戒,比如说有许多话在这个地方可以说,在那个地方不能说,在另一个地方又可以说,类似这样的小事,大家也拿着去问佛。佛在世时可以开导,该说不该说大家心里就都有数了,但佛圆寂后,这些杂碎戒该怎么办?各地方的条件、风俗、语言、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为这些原因而带来的“地方性规定”,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阿难尊者哭得很晕的时候,佛做了一个决定:“杂碎戒、小小戒可以开缘。”但阿难尊者没有听清楚这句话,所以在后来大乘佛教结集时,问及关于杂碎戒、小小戒可以开缘这一部分,阿难尊者说:“佛当时是怎么说的,我也没听清,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在南传佛教的典籍中,于后来结集时有些地方就补录进去了。

  这个“小小戒可以开缘”的“小小戒”到底指的是什么?从当时询问小小戒的缘起来说,它所指的应该是“区域性的小戒条”,称为“杂碎戒”。

  这个开缘,从佛的本怀,包括龙树菩萨后来对这件事的诠释来说,目的是为使人“依地域文化特性设立世俗谛”,而“安住在无我的清净性中”。需要依随这种地域文化的特性,因为地域的特性是不同的,印度有印度的特性、藏地有藏地的特性、汉地有汉地的特性、缅甸有缅甸的特性……依据地域的特性,安立世俗谛,安住在无我清净性中,使持戒这件事产生无量功德。因为了解并顺应了文化特性,持戒才能是有收益、有增长的。这种地域文化的特性,到现在为止,没有考察过佛教的人就不知道。

  比如说,瑜伽菩萨戒传入藏地以后,藏传佛教有吃肉这个情况,那就是在藏地开缘的杂碎戒。关于肉食,汉地没有像在藏地一样开缘,而汉地的杂碎戒是依汉地文化特性来制定的。印度原始的具足戒中,当时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食用过肉食,他们会食用三净肉。如果真的是有动物的遗体,并且有人考虑这些遗体比较有营养、能供养佛的弟子,佛的弟子会接受,当时佛也不反对。

  但这样一个具足戒,并非佛教戒律的全体,而是为了断除人心续中大致相应于表层烦恼的一部分戒律。还有断除深层习气的戒律,与此相关的就是菩萨戒。

  菩萨戒的要求就严格了,传到汉地和藏地的菩萨戒有所不同:传到藏地的是瑜伽菩萨戒;在汉地广泛应用的是《梵网经》的菩萨戒,所谓“十重四十八轻戒”。在《梵网经》中严格规定:“食肉断大慈悲佛性种子。”食肉是不能再进入菩提道的。

  为什么翻译经书的祖师会选择将《瑜伽菩萨戒》翻译到藏地,而将《梵网经》的菩萨戒翻译到汉地呢?

  其实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开始时,有一部分学习唯识的译师将瑜伽菩萨戒翻译到汉地,包括玄奘大师也曾经补译过,但后来没有流行。汉传佛教后来所遵循的戒法都是《梵网经》的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实际的传承已经断裂了。而藏地根本没有《梵网经》这一部分的菩萨戒,只有瑜伽菩萨戒,而瑜伽菩萨戒里对吃肉这个问题是给予开缘的,因为地域原因,食三净肉不算犯戒,这就形成了天生地域性的小小戒。

  南传佛教的区域根本就没有菩萨戒,只有具足戒。南传佛教区域在吃肉这个问题上,食三净肉是全社会都不反对的。但南传的具足戒里,有另外一条关于吃饭的戒律,就是严格要求过午不食,受持十戒的居士也要求过午不食。这个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日过中天就一定不能吃了,谁再吃谁就是犯戒,甚至可以为此发动战争。

  南传佛教国家的某些战争,就有因为这条戒律而起的。当时,有位太子出家修行(因为人人都要出家,太子也出家修行),三年之后不回去了,不还俗了,在寺院中成为很主要的长老。太子僧坚持“过午不食”的“午”时要定在某个时候,而另外一个人认为应该延后一个小时,因为时区的不同而灵活考虑。

  最后,两人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不了了——你那些佛理不与我的佛理融合,那我就要考虑用什么方式来解决了。他们都有实权,太子在当时的朝廷依然享有着国师以上级别的待遇。在南传佛教国家的历史上,多次战争都与持戒的问题有关,我们事后可以去查一下相关史料。

  在他们的社会中,这些戒律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是:如果谁,尤其是出家人,要是过了中午在我们的地段上吃饭,哪怕是位居士也要上去将你的僧衣剥下来,你就算不上僧!

  这就是“小小戒”。在当机的区域氛围中,就不仅是“小小戒”的问题了,这就是区域性戒律的特定因缘。这种制定,随着佛当年的一句阿难尊者没听清楚的“开缘”,到现在为止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徵的佛教持戒传承。

  南传佛教的国家,哪怕是从藏地、汉地去的僧人,都须遵守“过午不食”,你不能做得连居士都不如。

  对于汉地来说,“吃素”就是个大问题了。汉地僧人吃素极其严格,哪怕南传佛教国家的那些大长老,来汉地之前,接待的法师都要提前和他们打招呼:“我们这里的区域戒、随方毗尼(随着地方制定的毗尼)比你们多一条,就是:过了中午可以吃饭,但不能吃肉。”

  即便有禅定、有果位的长老,也必须知道,到汉地去肯定不可以吃肉(居士们偷偷买,那当然是做坏事)。遭遇荤食时,不要吃,就在房间里打坐吧!毕竟是在汉地嘛!这个戒同样适用于从其他各方来到汉地的僧人,即便日本、韩国来的也一样。如果在这里吃肉,会有居士有意见了:“连我们都不吃,你们还吃肉?”

  这就是当时佛对随方毗尼的一个开缘。这个开缘同时也是一种限制,可以说既是开戒也是制戒(就是随着方位特性,这样制定下来)。看刚才用的“界别”这个词,因为区域的原因,对持戒这件事应该产生分别、分辨的能力,时间上的、区域上的、场合上的、自己心理认识程度上的分辨能力,我们都应该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随方毗尼)(五明学佛网:佛教       随方毗尼)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