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8集)


   日期:2015/1/24 1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一次介绍了「三辈往生」,在结束的时候也把「往生正因」里面第一段正因里头的第一句话,要读诵《大乘无量寿经》,这个上次也做了介绍。这两品所谈的都对於我们来说非常切要。我们知道了很多很深的道理,知道了很多极乐世界的好处,知道这是度众生可以说唯一的方便法门,但是具体怎么做?是些什么条件?所以这个经它很完整就在这个地方。有的经只有讲一些方法,没有谈出很深的原理;有的只是谈了一些理而没有事,都怎么做?前一个就说是可以把往生的很粗很粗的分为三种类型,所以上中下。一切事情往往都是如此,可以分成三个大类,这也是极粗的三个大类。《观经》就分为九品,就是三中再分三。实际是可以无穷尽的分下去,是无量的品。这个是从往生以后的这个水平方面著眼的。当然这个水平是个果,上品是个果,中品也是个果,你要达到这个果,跟它的因也有关系,也谈了一些因,共同的因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但是往生还有很多正因它并没有都概括进去,所以这一品就是对於前头的补助。还有其他许多许多往生方面重要的行持都是正因,也就可以说,要得到三辈往生,你也需要种这些个正因,这里头。而种种往生正因里头,你行这些正因,你将来得到的果位,也就是前头那一品,「三辈往生」那些果位。这两个是互相补足,同等重要。但是这里头分了三段,也是第一段最殊胜,中间一段稍微差一点,后头一段又稍微差一点,也好像正是相对於那个上中下。但是在正因方面说,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上中下,但是这个上中下不对应於前头那个「往生三辈」那三辈。第一段当然是上辈,中间那一段就是中辈,下头那一段就都是下辈,不能这么机械的连系,就是说这个里头还要看情况。这三个是有差别,这个里头是第一段最殊胜,中间差一点,后头又差一点,这也是对的。

  今天我们就接续,来看第一类的正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这是一个方面。我们也说这是包括了六句,这里头有几句,这算是一句,也就是一个方面。就是这个《无量寿经》,为什么单提《无量寿经》?《观经》也说,「读诵大乘。」读诵大乘,都是共同必要的。这个经它是净土的第一经,也可以说是大乘的第一经。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十方的如来为什么要出兴於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唯一、唯独就是要来说弥陀本愿之海。这部经就是说弥陀本愿之海,十方诸佛的心愿就是要说这部经。所以这个就可以说不但是净土宗的第一部,最近我写了一篇论文,说这个就是《华严》、就是禅、就是密,这就是整个佛法中的第一部经,所以单用它来代表。实际上并不是说只是念这部经,别的经不要念了,用这部经代表读诵大乘,而大乘之中首推这部经,尤其是学净业的人,那更没有话说了,以它为代表。这是第一句要说的。

  第二句就是「求生彼刹」,这个是求生净土。所以我们修净业的人,我常常说,我们不管大家是学什么法门,各人有各人许多的因缘、愿力,不能勉强。不可能说是一个道场或者咱们一个班都是净土宗,除非说开始就是以净土宗这个目的集合的,不然人各有志。但是求生净土却是共同要遵守的,这是必要的。不求生净土,当然其他路还是有的,但是困难。如果还希望在这一生之中,把生死的事情能够解决,不求生净土可以说没有希望。所以第二句话就是求生彼刹。第三句就是「发菩提心」,这我们过去讲了,这是共同的。第四句「持诸禁戒」,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就是漏器。我这个茶杯放了很好的茶,但是它是漏的,我就喝不成了,倒的茶全漏了。所以漏器,你虽然也做了很多功德,它存在不了,你没有守住戒。所以戒是这样,不受则已,受了就要好好的护持。人不能够一下子就做到没有缺憾,赶紧要忏悔。所以要严守禁戒。第五是「饶益有情」。所以这些话也可以说修行人共同要守的准则。各有各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像我受的三昧耶戒,这是密教的,也可以说是金刚戒。各有各的戒,都要遵守。要饶益有情,你这个修持是为利他。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若菩萨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所以说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我们要做到让众生欢喜,这是饶益有情。所以三聚戒中有饶益有情戒。最后第六是最关键的,「忆佛念佛」。所以这些就跟上头那个是相辅相成的,不过又多补充一些,最大的一个补充就是要念《无量寿经》。念佛是善中之王,捷径中的捷径。这是「往生正因」第一个段落中所修的因,修了这个因就一定得果。影子随著身体一样,必定有个影子,一定有个果,这个结果就是「是人命终,如佛色相」。所以他这个品位我说是相当於上品,因为这些修行的因也是上品的因,所以得的果也是上品的果,他就跟佛一样,具足种种佛的功德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往生到宝刹中,极快就闻法,这只有上品能做得到。所以这个是「往生正因」的第一个,又是这一类的正因。

  第二个,「复次阿难」,佛又跟阿难说,有的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前头是很精进,读诵大乘,持戒、禅定,尽持经戒,所以我们知道前头说的这个经是以《无量寿经》为代表的。「尽持经戒」,它这个尽字就是很多很多的意思,不过我们也不要意会,现在有人就认为专念《无量寿经》,有的念《普门品》他觉得都不专,这也稍微体会得偏了一点。好是好的,不过就是狭隘了一点,佛不是,这个经为代表的。他那个经有缘,他念得很熟,他继续再念还是很好,但你要求生净土。不能尽持经和戒,戒也不能受得很多,戒都持。所以蕅益大师退戒,他认真,蕅益大师那样的大德,他最后退只剩了个沙弥戒。所以有的著作写的「沙弥智旭」,智旭是蕅益大师的名字,他那时戒就退成沙弥了。我要是比丘我就要持比丘戒,我没有退菩萨戒我就要持菩萨戒,菩萨戒起心动念就是犯戒,他就是认真。所以从来也没有人说是蕅益大师退了戒,大家看不起他,而是更尊重他,说他认真、负责任,不欺骗佛,不求好看。我要说得很好看,实际没有做到,这个是有点假。

  不只做不到,不能大精进禅定,不能尽持经戒,那怎么办?你修十善。杀盗YIN这是身三,身业三方面;语有四种: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口四;意三,贪瞋痴。所以身口意这三业造十恶。把这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例如不杀生,现在我不但不杀生,我还放生,这就是十善。你不杀生,那只是说我不行十恶了;不但不杀生,我还放生。昨天那个电视里头就介绍,一个人买鸟,笼子里头把它装了之后,然后把它放走,电视里介绍得很清楚,就是现在的人提倡。这都是好事,是不是?他不但不杀生,还放,拿他的工资一点点,他还这么花,这就是善。你不但不偷盗,而且你还布施,这就是十善。诸如此类,我们就不再一一的说,身三、口四、意三,不但不行那个不好的,而且翻过来,所以叫十善。光是十善不够,十善它是世间的善。当然世间的善也有好处,沈善登在《报恩论》里写,「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你行的善行都可以做为往生的资粮,但是必须要常常念佛和回向。你光是修塔、修桥补路、斋僧、布施等等的,这是行善,你还需要常常念佛,还要把这个功德回向,就能转世间的善为净因。这一转很重要,不然你只是人天的福报,享了福之后还要堕落。所以这个就是要行十善,而且是昼夜念佛。

  第二句,经上说,「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昼夜思惟,这也是要求得很高很高,不仅仅是白天,而且包括夜里头。这种昼夜思惟,底下那一段正因也是昼夜常念,不光是白天,还包括夜里,那就是没有间断的时候,夜里头也在用功,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在我们下手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注意到要保持,像鸡孵小鸡,要保持,要抱这个蛋。过去的老方法,母鸡就要用身体在这个蛋的上头,保持鸡蛋的温度。这个鸡当然有时要离开鸡蛋,它要找东西吃,但是它不可能因为找吃的,它就忘记了它的小鸡,忘记那些蛋,它就不回来了,以至於这些蛋都凉了,凉了之后回来它再抱,这蛋也孵不出来了。所以就是你可以中间找一找食物、跑一跑,但是不能使这些蛋断了暖气,断了暖气就再孵也不中用了。所以我们要注意也就这个事情。现在比方有许多庙里头,有的僧人打扫卫生,这一天忙得不得了,腰酸腿疼,真正要看书、禅定种种修持,这个时间是没有,所以这个也是很困难。但是净土法门还好办,你心中还可以念。所以要保持这个暖气。当然有的时候还要当知客,招待客人,还要给人导游,这个时候就耽误你,这些事情也很难避免,但是总之你心中不要忘了你的小鸡,要给它保暖,这样从这个地方去下手。他是达到这个条件的话,就是说只要是自己不放弃,不管是白天、夜晚,自己不放弃,能够自己都在那抓紧用功,那也就符合,可以说总是趋向於这个条件。夜里头念有时也很自然,我记得四十年前有这么一次,半夜里头,因为听见很大的念诵的声音,把自己吵醒了。醒了之后我说是谁,这已经是深夜了,他这么大声的念?仔细再听一听,因为那个声音还在念,仔细听听是自己在念。这个现象只是发生过一次,如果老发生,那比现在水平还要好一点。就说这些情形都是可能,只要你真实去用功,它也就很自然可以做得到,昼夜相续。

  「昼夜念佛」就是资粮上的功德。他不是思惟忆念吗?《往生论》的五念法门,一是「礼拜」,我们每天都有礼拜;二是「赞叹」,赞叹这里头就包括称如来名;三是「作愿」,要发愿;四是「观察」,观察就是忆念这些功德庄严,极乐国土佛有什么功德庄严,菩萨有什么功德庄严,国土有什么功德庄严,这样的观察,那也就是忆念,这就是第四;第五是「回向」,这就是五念法门。这个意思就是说,一方面修十善,一方面修《往生论》的五念法门。是人临终怎么样?底下再一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极虔诚的心来归依,归依就是归命。顶礼,就是上头说的第一个礼拜门。供养,过去讲过有法供养,依教奉行,发菩提心。《往生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老是这么修的话,「毕竟得生安乐国土」,结果必定得生,能够见到阿弥陀佛。这样的话,他以修这个的因感得这个果,在命终的时侯,佛的愿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个人他就「不惊不怖」,没有什么可以惊慌失措的(怖是害怕),也没有什么恐怖、畏惧,「心不颠倒」。颠倒是错乱,人到了最后他会很错乱。我有一个亲戚,他一生念佛,到了他临终的时候,他变成骂佛、恨佛,就是错乱了。所以我们都要坚持到最后,这个事情不是很容易。还不光是现在,现在当然是关键,但是就是要坚持,不要遇见什么原因就退失。所以我常说,往生法门是一切法门中最容易的一种,但是千万不要把它看容易了,以为就是自己这么舒舒服服的、悠悠忽忽的,跟玩似的,这样就可以得到往生,这个是不可能的。你看上头提到要昼夜,这就说明要很艰苦。如果这样的话,当然最后就是不惊不怖,也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可以往生了。这个地方没有说见佛,必定是见佛,佛来接引。因为这是佛的愿力,凡是符合条件的,佛都来接引。而且从他这个临终的情况,他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不惊不怖(一般首先是怕死,害怕得很),不颠倒,这个就是有佛的加被。所以这个地方没有明说,也就是不言可喻,很自然,他只要做到这一些,又能得到这样一个果,这个果就是佛在前加被,使得他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

  第三类事情更多了,出家人,不要说出家人,出家人的事我看现在有的时候比我们在家人不少,中间也有很多勾心斗角,世间所有的这些毛病也都带到佛教里头来了。所以曾经因为这个,我做过叛徒。我也是从小佛教家庭,我是信佛的,后来看到很多出家人、在家人,这些有名的人物,还是机心在那作用,勾心斗角,还是很多世俗的俗套。那时候我很小,只十几岁,我就误解了,我说信佛信了半天,学佛学了半天就是这样,佛法没用,我就认为没用。后来到了大学三年级,看了《金刚经》,这才明白不是佛法没用,是大家对不起佛法,这才又重新不当叛徒了。第三种就是事情很忙,不能够离开家,也不能够大修斋戒,也做不到一心清净。这就很符合於现在的,现在的出家人也还属於这一类的很多,身出家,心没有出家,在家人当然更是如此。那需要怎么样?这里头它一共是两句,一个是「修行世善」,一个是「忙里偷闲」,他世间的善要好好的修,一个就是忙里偷闲要念佛。他在有空闲的时候,你总可以抓点时间,你做工作总可以有个假期,一段工作完了之后有一点休息;你还有礼拜天、年假,都有一些假期,有些空闲。「端正身心」,身心要端正。「当自端身,当自端心」,要端正。身也要端,不是现在一上来,沙发上一靠,两只脚蹬到茶几子上头,那种放逸。所以看中国过去的椅子都是太师椅,那都是叫你端坐,你不能像现在的沙发那样去坐法,那么放逸。所以端正身心。「绝欲去忧」,就是在家人也不能够行欲道,不能行夫妇这些事情,为什么?他自己要用功。所以不要YIN欲,不要忧虑世间这些事情。「慈心精进」,慈心就是要利他,你要给众生得到安乐,是这种心;精进,要勇猛的去修善断恶,这个事情要勇猛。精进的解释,《华严经大疏》解释得很好,说「练心於法,名之为精。」什么叫精进?你这个心很精纯,都在法上头。要当方丈,这都是世间的考虑,都不是精,不精进。进字就更深了,「精心」,这不是精心了吗?「务达」,以达为务,通达的达,务是事务(做),「目之为进」。所以精就是精其心在佛法上,拿这个精心,唯以识心达本为务(为事业),叫做进。不是叫当佛学家,现在有的人好一点,想当个佛学家,这都不是,都是不务本,舍本逐末。你要识你自己的本来,你连自己的本来都不知道,本来不显现,你虽有,虽跟如来同等的智慧、功德庄严,不显现,你不以这个为务,只搞些枝枝叶叶的,装饰门面,这就不精进。所以就是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是达本。所以精进的意思,以这个做为自己的正业,不做这个就是不务正业。

  「不当瞋怒」。所谓一点瞋心火,能烧功德林,所以不要随便瞋怒。瞋心是地狱业。为什么瞋心这么严重?因为在你瞋恨的时候,你一点慈悲心也没有,对於任何人都不慈悲。所以瞋心这个果报很惨。不要嫉妒,我们应当欢迎任何人的成功、成就,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别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别人的成就就帮了自己的大忙。这个道理很浅。黑暗,都在黑暗之中,不管在哪有一盏灯亮了,这都有好处,多少给你照亮了一点。还有这个修持就是消共业,一个人他很进步,他把共业消掉一点。共业,既然叫做共业,就是大伙的业。所以你们这几位用功,消了共业,就是把黄念祖的业消了一些,干嘛要妒嫉?应当去顶礼。所以妒嫉,他个人这些思想太严重,不愿意看到别人成功。「不得贪餮」,贪是贪恋一些享受,餮是好吃,「悭惜」,悭吝。「不得中悔,不得狐疑」。所以密宗里头有这个咒,说这个咒绝对灵验,而唯除於咒生疑,对於这个咒你有怀疑就不灵验了。你说念这个有这么大作用吗?你只要这么一想,你念咒就没这么大作用了,因为你生疑,你一生疑就不灵了。所以疑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金刚经》的赞子,头两个字就是断疑。那个赞子,般若赞,「断疑生信」,没有疑才能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要从断疑起。疑,咱们净土宗祖师的话,是个脏的东西,它不但是自己脏,它碰到你的帽子、碰到你的衣服,你的帽子、衣服都不好办了,沾了好多大便在上头,你这个帽子就不大想戴了,疑就是这么个东西。

  「要当孝顺」,要行世善,这是第一善。因为老年人很苦,行动不方便,处处要人家照顾,要人照料,而且也不惹人喜欢,很孤独,因此要报养育之恩,要孝顺。要「至诚忠信」。所以一个忠,一个孝。所以咱们这个《无量寿经》它就是好,它是很全面,把做人各个方面都给大家点到了,不是片面的。你要学好佛,你先要做好人,你要以身弘道,人家看你这个佛教徒所行所为就是值得人们恭敬;反之,人家说你看看你们佛教徒都这样,信佛有什么用?你看过去我就犯过这个错误,认为佛教没用,就是看见这些佛教徒不够争气。至诚忠信,这个忠、这个信都是指的世间法,信指的信用,忠心於我们的国家,忠心於人民,忠心我们的事业,忠实。所以我也常常跟在家居士们说,我说我从来不赞成挤公家的时间来用功,你们应当还是做好你们本位的事情。信是信用,人无信不立,对於谁都要有信用,说话算话,不能欺骗人,要真实。

  「当信佛经语深」,你应当相信佛经里头的话很深。这个地方的信就跟刚才那个信不一样,刚才那个信讲信用,这个信就是信愿持名那个信,指的出世法。什么叫做信?《唯识论》说「於实德」,真实的德,能够相信、能够忍,能够坚忍,能够很欢喜的要得到、要做到,心很清净,这样一个情况,这就是信字的性质。信字是什么性质?他就是心很清净,於实德能够相信、能够坚持、能够欢喜、能够去争取。这个信,要信佛经语深,我们不但是信了佛,要信佛经语深。我曾经碰见过几个居士,他们也都讲讲他们对於佛经的体会,一塌糊涂。他就把他所理解的当作佛的那个话来体会,不知道佛经语深,不是这么庸俗,不是这么肤浅,很深入,这是一个含义。佛法是无尽藏,你深入之后,还可以深入,还可以深入,永远没有穷尽,切不可得少为足,这是一个。再有语深是什么?正确。它深入,它正确,这是真理。所以信信这个,又信不及了,又信别的去了,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这个因果行善必然得到福报。要奉持以上所说的这些法,「不得亏失」,不得有所减少、有所减损。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自己好好在那考虑,在那想一想,我这样持戒,放弃这些世间的事情,我不像别人那样吃好东西、穿好东西,我受一点苦,不如人,这也不过是很短时间的事,但是从无尽的时间我得到解脱,而且我还可以继续来救度别人,这样来深思熟计欲得度脱就是要出离。「昼夜常念」,也是昼夜,刚才我说过了。有的大德就是认为你夜间要是不能念,你应该起来痛哭流涕的忏悔,这要求很高很高。我们现在就是能够要求做到不要断暖气,中间有的时候有所间断,但只要一有时间、一清醒,比方睡著刚一醒,头一句就是阿弥陀佛,就是这样。「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这种情形之下能坚持十日十夜,乃至於少到只是一天一夜,都可以往生,「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这是第三类,这一类比前两类又差一点。

  但是所有这些人,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大乘。而且经中称赞这些人是什么?是行菩萨道的人。他们的发菩提心没有明白写出来,实际他们已经都是在行菩萨道。「行菩萨道,诸往生者」,这个行菩萨道是指上面所说这一切往生正因所有这些人的,所以在这里头我们不要怀疑。不是说都要发菩提心才能往生,怎么这些人没有发菩提心?因为这些人所行的已经是菩萨道,这样一些做法,所以菩提心也就是不言而喻了。在头一类里头写明了发菩提心,第二类当然不像头一类那么完整、正规的发了菩提心,但是他所行还都是菩萨道,那也就在菩提心的,这种心才有这种行,这种心行就是菩萨道,也就是菩萨心,菩萨心也就是菩提心。但是具足不具足、广大不广大,那又是一个问题。所以上面所说这些正因都是大乘行者,都是菩萨道的行人,这些到了往生之后都是阿惟越致,都是阿鞞跋致,都是金色三十二相,都当作佛。想在哪一方世界作佛,从他的愿力,随著他精进的程度,早晚求道无有休息,精进的情况。当然有一些差别,但是总之都要得到的,他预备在哪方成佛都可以在哪方成佛,就是早晚,不会失掉他的所愿。

  「阿难」,佛又告诉阿难,「以此义利故」,因为这些道理很利,「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上面这些形容词都说明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这么多的世界,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那么多,那些世界的一切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所以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共赞,是一切佛都在赞叹的法。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咱们要不信,咱们还算佛教徒吗?你要不信释迦牟尼佛,你还能算佛教徒吗?但实际上大家不大信,你别看,真正问问大家信不信?不大信。不大信,我给大家提个问题,你们对释迦牟尼佛信心不够,这是个大事。既然都出家了,都做了和尚,你对於释迦牟尼佛的信心还不够,这个结果很值得警惕。所以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自己可以问问,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到底是假的,那刀山剑树决定不虚,不要自己骗自己。所以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共赞,千经万论共指。

  「惠以真实之利」,这个利字有两个解释,一个利字就是坚利。这个道理就如《金刚般若》那个金刚的意思一样,它可以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摧毁;可以破除一切邪见,不会被一切邪见所干扰,说这个利。第二,这个法门利益,能惠以真实之利,这个意思。利,你要真能接受,你就得到。诸佛所以要出兴於世,就是要给众生真实之利,你就得到这个真实之利。「阿难:以此义利故」,能够给大家真实之利。因为它是真理,不会为一切所破坏的,所以十方无量无数无有等等、无边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都称赞阿弥陀佛所有功德。这一品全都说的是往生的。

  下面一品大家应当很感觉兴趣,阿弥陀佛说法,咱们经本子里头有阿弥陀佛说法的很少。第二十六品,这是「礼供听法」。因为十方世界都称赞,十方世界的人民都到极乐世界去,就说的是这一类。刚才不是说无量无数的世界都称赞吗?称赞,他的人民就到那去参访,参拜阿弥陀佛。底下,「礼供听法品」。释迦牟尼佛说,「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因为听到这些话,赞叹阿弥陀佛,就想去瞻仰、礼拜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带著香花、幡幢、宝盖(宝盖是伞盖),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去恭敬、去供养,「听受经法」,听阿弥陀佛说经。并且「宣布道化」,听了之后,自己也可以再为别人转说,来称赞佛土功德;因为我到了极乐世界,我就告诉别人极乐世界是什么什么样。因此,十方世界不可说不可说的菩萨都到极乐世界,就是这一段。

  底下世尊就说颂了。佛当初说法有两种体裁,一种是长行,就是咱们这种文字,散文;再一种是颂,就是唱的,诗歌这种体裁。这种体裁言简意赅,而且很深刻,文字精美,音调抑扬,更容易感动人。下面就是颂。「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从咱们这往东,一切佛的佛刹,刹是刹土,其数如恒河之沙。那里都有很多很多菩萨,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往礼无量寿」,这些国土有这么多菩萨,到极乐世界去礼拜无量寿佛。这说的东方。「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也是如此。「咸以尊重心」,都是以很尊重的心,「奉诸珍妙供」,来奉献很珍妙的供品。

  下头就是去的这些菩萨的情况,他们不是去了吗?去了就是「畅发和雅音」,他们去了要供养、要赞佛。从心中流露出来的,叫做畅发,从心而出的。你也可以说畅谈,没有保留。畅发就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和雅之音,其音很和、很雅,来歌叹,来歌颂赞叹最胜的世尊,就是阿弥陀佛。「究达神通慧」,佛的功德是什么?究竟的达到神通智慧。所以达本,不但是达,而且是究竟的达。达是洞达,神通跟智慧都洞达。神通跟智慧这里头,《六波罗密经》讲了一点,「佛言:神通者,能以通力见极微色」,因为有通,能见极微细。比方现在我们说苍蝇腿上有细菌,大家是看不见,太小了;用放大镜就看见了,哎哟可怕,真有这么多细菌。这还不是极微,所以现在要放大若干若干倍,现在这个倍数科学已经进步了不得了,但这还不能说是极微。神通就是能看到极微之色,叫做神通,不需要器械,眼睛能看到极微。智慧呢?以清净的法眼看到这一切极微的色,我们知道这个色的本性是空,色即是空,在这里也无所取、无所著,这是智慧。神通智慧就这个分别。神通能看到极微,肉眼所不能见的;净法眼就知道色境是空的,无取无著,这是智慧。这个意思就把各土都讲了,这举了很多例,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对於神通和智慧都究竟通达。

  「游入深法门」。「法门,肇公注《维摩经》」他这么讲:「言为世则谓之法」,你说的话可以做世间的准则,这个称之法;就是法度,就是轨则,这叫做法。「众圣所由谓之门」,众圣(一切圣)都要经过这,圣人就是经过这成了圣人,这叫做门。所以法门搁在一块就清楚了。佛所说的是个轨则叫做法,这个法就是众圣入道的门,叫法门。深法门,叫穷尽源底,这叫做深法门,不是浅浅的,达到究竟了。什么叫做入?「穷本称入」,《净影疏》,能够「穷尽本源」。比如咱们找黄河,找到最初的发源地,找到了,这就是穷其本。你在山东那是下游,到河南什么还都不行,还一直往上,陕西还不是,一直跑到大西北,现在到电视里可以看见,咱们跑不去,那小小的一点点水,那个是黄河的源,那就是穷其本。我们对於我们的本心,实际上没有像黄河有这么个地方,这是譬喻,藉由这一切譬喻都不能来解释佛法,都不够,世间的这些东西不够,就譬喻一下,穷其头,穷尽了,叫做入。游字,游戏三昧。《会疏》,日本人解释说,「出入无碍名游」,很自由自在的。这个游字应当等於游戏三昧那个游,三昧有游戏三昧。所以佛的这个境界,不要把它看得很执著。我们再打个比方,就像孔子问大家志向,有的说领兵,有的说搞经济,有的说愿意搞外交,曾子的父亲他说,我就是到了春天换了衣服,带几个中年人,带几个童子,出到城外去洗洗澡,洗完澡乘乘凉,唱支歌回来,我的志向就是这个。孔子说:「吾与点也」,我跟你一致。所以圣人就是圣人。这就是游字的体会,很自在,很自然,没有那么些做作。游入深法门,这是大家赞叹阿弥陀佛的话,不但入法门,是深法门,但是游入深法门。《会疏》解为出入都无碍也可以,当然无碍,但游字的意思在这里头没有法执,没有造作。

  「闻佛圣德名」,我们听到佛的圣德的这个名号,大家都得到好处。过去的愿力之中有闻名就可以出苦,闻名得福、闻名发心、闻名得忍。所以闻名大家得到很大的利益,都得到安稳。闻佛圣德名,「安稳得大利」,因为听到这个名,第十七愿「诸佛称叹」,大家就要持名,大家要持名就都可以同入弥陀愿海,同证无上菩提,得大利益。「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我们要供养如来,报如来的恩,种种供养中,我们很勤在修持,我们没有懈惰,没有厌倦。这个供养之中主要是法供养,一般大家都是提到献一些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这个很轻微,不足道。「《普贤行愿品》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所以菩提心很重要,不能离开菩提心。这些供养,这些供养都勤修,没有懈倦。

  现在我们就来了,到了观这个殊胜的极乐佛刹。这种「微妙」,妙就已经是不可言说,叫做妙;微字又进一步形容这个妙,更微细了,妙中之妙。「难思议」,这个妙是难思难议,说不出来,不够。「功德普庄严」,极乐国土是佛的功德,普庄严。怎么这国土是佛的功德普庄严?这个就是《往生论》说,极乐世界国土功德、佛的功德、菩萨的功德,一共二十九种功德。这二十九种功德就入了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二十九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流现出二十九种庄严。一法句就是真实智慧,这一切庄严就是智慧之所流现,所以是功德普庄严。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个法身智慧的功德所庄严而成就的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报正报,一切都不可思议。所以这个经上说,极乐国土,「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所以底下就说,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一切佛国比不了。他们都是从佛国来的,到这来赞叹极乐世界,功德普庄严,这一切佛国难比。比方众香国就以香作佛事。极乐国土这么殊胜,我们也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个个都发心,大家到了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献供养、赞叹佛,同时也发心也表态,我们都发了无上心,愿很快要成就菩提之果。这些话是释迦牟尼佛转述,转述什么?转述这十方的菩萨到了极乐国土之后这个感动,向佛献的赞叹,和表达自己的心意,是释迦牟尼转述十方菩萨他们的话。

  底下是佛,「应时无量尊」,应时就是当时,就在大家赞叹的时候,无量寿佛「微笑现金容」。佛一般就是静坐,要笑就是授记的时候才笑,因为又有人可以成佛了,佛就欢喜,佛就笑。这个授记的笑看是授什么人的记,现在是要授菩提记,授这些菩萨都要成佛。所以这个光出来之后,光就从顶上还到佛身体出来,佛就微笑之后现金容,「光明从口出」。为什么要笑?因为要授记。授什么记?授大家成佛。所以这就放光,放光之后,光从嘴里出来之后,先是「遍照十方国」,佛的光从嘴里出来以后遍照十方的国土,然后围绕佛三匝,然后从顶上又融到佛的身体里头来。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瑞相。这个境界不是当时会众两万人,在咱们印度亲自见的,这是听佛说的,这些境界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的。后头的「礼佛现光」,大家亲眼见到,在后头。「礼佛现光」是两万人,咱们地球上的人类两万,亲眼见到极乐世界。所以有人说极乐世界有谁看见,这不都看见了吗?《观经》那个皇后跟五百个侍女都看见了,净土三经,两部经里头都大家共见。「菩萨见此光」,去的那些菩萨看到佛放光,他们就证到了不退。所以这也就是《华严》里头的十玄,「托事显法生解」,托一个事就可以显它这个法,你可以得到解。菩提树也是这样,看见菩提树的人,极乐世界,哪怕看见影子,就得三种忍,最后有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看见树都能得到这么大的益处,现在看见佛,佛在放光,所以看见的人都证到了不退之位,这是很殊胜的事情。所以托事,有一个事,这一切事全体是理,全体是阿弥陀佛妙明真心的显现,所以具有无边功德,这就是十玄的一玄。「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这个时候在会上的一切圣众互相庆祝,都来了,都看见这个光,都证了不退,彼此道贺、欢喜,大家今天都得到这样的圣果。

  底下佛要说法,阿弥陀佛要说法。「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佛说的话是极清净,梵天就是清净,所以称为梵声,佛语是清净之声。梵天王他的声音就有五种的特色,一个是深沉像雷一样。现在我们唱歌就是太缺少这种深沉。第二「清澈远闻」,就是非常清、非常彻,能闻得很远,而且听的人心中很安悦。第三就是「人心敬乐」,生恭敬心,生高兴的心。第四,梵天说话人容易懂。现在我有时候很怕听有些人说话,实在不好懂,他不是梵天的音。这个好懂。第五「听者无厌」,他说出的话,人听了之后想听,愿意听。这是梵天的声音,佛语梵音。雷震呢?雷就是譬喻震动,因为佛说法,以无碍的智慧震动你的情识。在《唐译》本里头是这么写的,「震大法雷,开悟一切。」震动大的法雷叫你开悟,就是让大家心中这些盖覆的东西去掉,能够开悟。佛语梵雷震,就像雷震一样。

  「八音畅妙声」,有八种音声来畅达自己微妙的法音。这八种音声在《梵摩喻经》里头说,一个是「最好声」,声音最好,「其声哀妙」,不是让人家很浮躁。所以极乐世界也是哀雅,那个哀字,因为悲悯众生,许多众生还如此,所以微微有些哀的意思说这个音声。第二是「易了声」,容易辨别,容易了知,很容易懂,很容易听得清楚。第三是「调和声」,这个声音大小、轻重适中,还有就是合乎中道之理。第四是「柔软声」,其音很柔软,不是很刚强,不是盛气凌人。五是「不误声」,没有错失。我现在就常常有口误,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嘴里说出来,年岁大了,从前还没有。六是「不女声」,说话男子的声音就是男子的声音,不是像有的男人声音听了像女人,那就是女声,佛没有女声。第七是「尊慧声」,觉得有尊严、有智慧,让人听了有这个感觉。第八「深远声」,这个声音很深、很远,像打雷一样,跟那个梵天是一致的。这个叫做八音。另外一个解释,嘉祥师他作《无量寿经义疏》,他提了一个八声:「一、响,二、彻(能够闻远),三、清,四、柔,五、哀,六、亮,七、和,八、雅。」这个都可以合起来,总之佛的声音那是非常微妙。也有人到过兜率天听过弥勒讲经,就说弥勒这个声音让大家愿意听。畅妙声就是说,你看《阿弥陀经》「其音演畅五根五力」,这同一个畅字。所以用八音来畅达、畅述,深说微妙的法音,也就这一句的意思。「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阿弥陀佛开始说法,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法。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你们十方来的诸位正士,你看咱们经一开头就是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所谓正士就是菩萨,大士也是菩萨(观音大士,也称大士),正士也是菩萨,而正士更偏用於在家菩萨。因为这十方来的这一切有好多是在家人(在家菩萨),所以十方来正士。「吾」指阿弥陀佛自称,我,阿弥陀佛说我,完全都知道你们大家的愿望。如来悉知悉见,大家不是说想都成菩提吗?佛都知道,佛就回答这个问题。想得授记,想自己也成就跟阿弥陀一样的刹土,因为看见殊胜刹,微妙难思,功德庄严,就发无上心,愿自己也成菩提,也能成就这样的国土。阿弥陀佛就知道了,你要成佛,你要得到授记,你要成就这个国土,就这个心愿,就回答这些个问题。

  第一,就是「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怎么能成就像极乐国土这样的刹土?你要觉了一切的法,一切法就是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的法都在内。这一切法又是有为法,这就是如梦、如幻、如响,都如梦幻响。这有两段解释,一段是《大智度论》,一段《会疏》,我们就介绍《会疏》的解释。「如梦者」,就是说你看见种种事就好像你梦中所见的是一样,醒了就没有,这叫做如梦。「如幻者」,就好像看魔术师变魔术,变现出了东西。咱们这的魔术师,它事情是幻的,有时出的那个东西还是真的;但是印度它有些幻术,那些东西出来也是假的。中国过去也有,出来的幻人、幻物,根本就是幻相,没有实际东西。所以就是如幻化出来的东西,「幻所现的,虽似实化现」,很像是实际的东西,他们化出来的,它没有本体;「诸法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如幻。「如响者」,空谷的回响,没有真实有个人在那说话,这是声音的回响,回来回去、回来回去,找不到这个声音它的自性,如这个幻响、虚响。说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一个是觉了诸法如梦幻响,这是智慧,你先要有这个智慧。底下还有你自己发的愿,你要成就国土,你要去满足这些愿。所以他不是说,这一切都如梦如幻,我就一切也不做了,还是要去满足这个愿。有这两个为因,以智慧为因,又有愿力为因。所以《净影疏》就说,你举这个智和愿,就可以给你授记,你必定要得土,要得到极乐世界这个土。你觉了一切如梦幻等是举智,是举出你的智慧;你满足诸愿是举你的愿;你能成这些刹,就是授记你能得土,所以必定要成这些刹土。《净影疏》比较好,我们就介绍《净影疏》的,因为它是你了了诸法空,了了诸法空还愿意取净土,所以你就没有落在空一边,也没有落在有一边,不落二边你就可以契中道,这是净土宗的本旨。《维摩经》也说,「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佛国和众生都是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佛国是空,我还修净土;众生虽空,我还教化众生。所以一部《金刚经》也就是这个宗旨,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无度,终日度生。现在有很多人他只是一边倒,只是一边倒就是边见。二边都不落,这就是圆教事理无碍的境界。这是第一段,这一共三段。

  第二段,「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这就受记成佛了。知土,这个国土就如同东西的影子所现的相一样,就说如影。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这个影。了知国土就是这个影,这个智慧很深。这些个正士了知国土也是空,可是还发弘誓愿的心来成就国土、教化众生,这跟《维摩经》一样,有愿。不但有愿,从愿起行,究竟菩萨道,他行菩萨道。「究竟者」,登峰造极,在菩萨道上自利利他。这样子又有智、又有愿,行解都好,他就具足功德之本,功德之本就是功德的本源。《圆觉经》说,「本源清净大圆镜」。本源是什么?本源者就是众生本有的佛性,本源的清净像个大圆的镜子一样。裴休作《圆觉略疏序》,他说「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众生的本的源流,这个就叫做心地。具诸功德本,你就是具足这个本源,穷尽了本源,所以才能具诸功德之本,也就入了诸法实相。所以这才是说具诸功德本,一切功德之本都具了,你就真正穷尽了这个源,心源,本心的这个源。

  底下,「修胜菩提行」,修习无上佛道的行就是修胜菩提行。菩提就是觉悟,觉悟就是佛。功德本是根本智,这本源、本心,在修种种的救度众生而差别智。所谓「根本智易会,差别智难明」,你要救度众生,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你有八万四千种药,药都要对症,就要有差别智。所以修胜菩提行,从这个本出发,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来救度众生,从文殊的大智起普贤的大行,普贤之大德就在导归极乐。所以这就是说,这些大士他们觉了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响,还要满足自己的妙愿,这是上一段。这一段,知土如影像,还是发弘誓愿。底下从这个愿起行,究竟於菩萨的这个行道,达了、穷尽自己心源的本,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来修种种殊胜的菩提行,这个叫受记而得成佛,「受记当作佛」,就是这一段。你看看每一个受记,每一个成就刹土,都是在理上,这个本源上先通达,这个是根本。

  第三个,「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这个我,一个是人我。凡夫就把五蕴和合这个假的身认为是我,并且错认真正有一个能够自主、做主的、做主宰的人,这个就叫做人我。如果你能够了达这个身体不过就是五蕴的假合,就是个假的,实际上这个身体都在那变化,一天天都在那死,最后还就是一堆灰。而且也没有能做主的那个人,谁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你能做得了主吗?你要能做得了主,就没有那个不如意事了。没有能做主的,你要能做主你就不死了?谁做主让自己死?没有做主的,不可得,而自己觉得有个能做主的是我。这是人我。所以阿罗汉破人我,破了人我就不受咱们凡夫的生死了。还有法我,就固执有一个实法,有涅盘可证,有烦恼可断,就称为法我。要认识这些法也都是因缘生法,缘生故有,缘灭故空,没有自体,这是法无我。「小乘唯悟人无我,菩萨则二无我皆悟」。所以唯识很好的东西,就是「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

  所以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这就深入一步了。上头说的那个,知道一切如梦如幻,刚才不说吗?你像作梦一样,醒了就没有,那还是世谛的智慧;现在通达法性也是空无,这个是真谛的智慧,这是《净影疏》的话,这个智慧来求净土,还是有愿。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无我就是空。所以《大乘义章》说:「空与无我,眼目异名。」空跟无我是说的一件事情,就好像眼睛跟目,文言叫做目,俗话叫做眼,眼跟目不是一回事吗?眼跟目是一回事,空跟无我是一回事。所以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那就是无我,换句话说,也就是空。这是智慧,通达这个智慧,而且这个智慧深入一步,通达这些法性,诸法都是从,它具体说是,随便一件东西,要求它的法的本性是不可得,所以我们说空。一切空无我,不落空边,还求净佛土,就必定能成就这样的佛刹,受记可以得土。

  这一段是阿弥陀佛对来的十方菩萨的开示。因为大家来了,都想学阿弥陀佛,想学能成就这个刹土。所以开示,首先要「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还发愿;底下,「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一切空无我」,还是法性的空无我,还是求净佛土。所以事和理没有碍。一般言理是空无,它就没有事了,没有事就落到断灭那一边了,落到空那一边了,就寂灭了,就发不起大乘广度无尽无穷众生的心就发不起来了。但是你只是有这样的心,你不明本体,你这个心也坚持不了。所以舍利弗最后人家跟他要眼睛,他退了大乘心,他缺少智慧。所以必须这样事理圆融,这是无上的开示。

  刚才讲的这一切,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语言很短,和我们这是一个道理。常常有人说《金刚经》、《阿弥陀经》好像是矛盾。《阿弥陀经》就是短了一点,念是最好,大家经常念,能背,短的好一点。但是它有的事情解释的就少一点,要像咱们这个《无量寿经》,这个问题就不出来了。这不是跟《金刚经》是一样吗?如梦幻响、诸法性空无我、都如影像,这不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吗?还要发弘誓愿,还要修菩提心,那不就是修一切善法吗?就要得受记,就要成佛土,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样的。所以《无量寿经》和《金刚经》,这个差别跟过去来说太少了,没什么差别。当然一个就是净土讲得多一点,一个跟禅接近一点,实际是一味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示现在西方,今现在说法。所以十方来的正士都达法空的道理,专求净土,这就是远离四相,现在又发这样的大愿,「必成如是刹」。阿弥陀佛的开示,释迦牟尼佛的转述,到这就完了。

  底下,从「闻法乐受行」起,这一段有的时候你很难找得清这个眉目,有的是释迦牟尼佛说,有的是阿弥陀佛说,有的又变成释迦牟尼佛说,底下又有十方的菩萨又度了很多人,大家又有事,所以这一段要注意一点。「闻法乐受行」,这说的是谁?这个不是别人,就是当时十方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这些人。这些人,因为他们本国土的佛劝他们去见阿弥陀佛,他们来了,听了佛的开示,闻了法。他们闻了之后当然很欢喜,这些人,「得至清净处」,因为他听了这些法之后,他就要修持,得到法要修持。这个清净处怎么讲?有两个讲法,一个是《净影疏》,就是说他这样去修持的话,将来一定可以得一个妙土,「名得净处」。这和以上佛的开示都相合,这一说成立。《会疏》说,「清净处即是净土」,也就是说必成像这样的净土。这两说文字上不一样,实际说的一样事情,都是说建立了一个像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佛刹,是得清净处。这就解释了这一句,「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

  我在这个地方另外做一个解释,我同意他们的解释,但另外还有一个解释,这就是从那个一心三辈出来的。上头就是三辈往生的解释,还有个一心三辈。所以这个经很特殊,整个包括了禅可以说。这个清净处是指的什么?「则指本净妙心」。你能闻法信受(先一上来都讲理的,无我、法空),你一念能够相应,「直彻心源」,你也直接能够彻到心源,「朗然大觉」,要知道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顿然契入法身,这是得至清净处。这是一类,这是上类。第二,咱们经是「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一念净信,一念净心」,这一些就是刹那之间能够和清净处相契。上头证的成分多,这个就证的成分少,是悟,也是得至清净处。再下就至诚念佛,一切世间的俗虑都没有了,「净念相继」,中间也没有间断,「暗合道妙,即念离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而念这个很多念佛的人有的时候做到,念得很诚恳的时候,他就不用自己起个心,自然能念。但是也不是经常的,偶然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是「冥至」,冥冥的,不是很明显的,暗合,到清净处。这种也就可以在阿弥陀佛那,或者是明显的,或者是冥冥中的,得到受记。所以得至清净处,这是另一解。「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有两解,一个就是说去实现自己的本愿,庄严自己的刹土,最后成功了;一个就是契入本心,也是得至清净处,也可以得受记。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来的这些人看见了,极乐世界是无边的殊胜,它的超胜,它的微妙,没有边际,没有量数,不可称说,所以称为无边殊胜刹。这个无边殊胜刹超越十方,全是由於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这样殊胜的佛刹,第十七愿,十方诸佛都称叹,称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名号的人都可以得福、得忍,也都可以信愿持名,也都可以生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证到了不退转。所以十方国土的人闻名,闻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要求往生,就要念,就要信愿持名,自己就可以得到,「自致」是自己可以使自己达到不退转。因为是他力门,信愿持名还是你自己,你信愿持名才有佛力加被,所以自他不二,指自己使自己达到了不退转。这还都是指的十方来的这些菩萨,他们闻了法就乐意去修习,他们就得到了清净处,必定在无量寿佛那受记。菩萨看见这个刹土是无边的殊胜,都由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大家听到这个名号,大家愿意往生,自己使自己达到了阿鞞跋致,证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菩萨都发了很大的愿。这就表示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也都愿意自己的国土和极乐世界一样。「普念度一切」,平等普度,来救度一切众生,个个都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这就讲的这些菩萨,已往生的菩萨,到了极乐世界都有这个愿,愿自己将来成就的刹土跟阿弥陀佛的一样,而且自己也愿意度一切众生,都发菩提心。所有这些得度的,不是说辗转度脱吗?所有度脱的,他们也都往生,他们也要去到各个世界去闻法,去「奉事万亿佛,飞化遍诸刹」。往生极乐世界,到各处地方去闻法,都是欢喜恭敬而去,闻了法之后回到极乐世界。这些话,有的人说怎么极乐世界闻法的那些人,他应当回到他自己本国,怎么又回到安养国?这些人他们得到往生以后,他们的国土就在极乐世界,还有他们辗转度脱的也都在极乐世界。这个辗转度脱将来也包括我们,我们也是游化遍十方,将来「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所以,辗转教化,辗转度脱。这一品是「礼供听法」。

  底下,「歌叹佛德」。刚才咱们说的十方世界到极乐世界,下面是极乐世界,这不是刚才说到这吗?「飞化遍诸刹」,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到十方世界去供养他方的佛。「彼国菩萨,承佛威神」,承阿弥陀佛的威神,因为他的神通超过一切世界人的神通,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於一食顷」,一顿饭的工夫,可以到十方无边的佛刹去供养诸佛,供养花香、幢幡,种种供养之具。这些供养之具「应念即至」,一想就来了,「皆现手中」。这个也就是《华严》十玄的境界,手中可以出无量的珍宝,一中就如一切。「非世所有」,拿来奉侍他方的佛。极乐世界的众生,去往生之后就是这样。所以他修善容易,供养他方的佛跟菩萨。他去散花,「其所散花」,在空中合为一花,就有许多许多花在空中合成一个花。这表示多法如一法,一多相即,这也是十玄。「华皆向下」,花是向著下头的。「端圆周匝」,花是很圆的、很端正的,成为花盖。盖是伞盖,比如在太阳底下,我们用个伞盖,你看现在印度、东南亚还有伞盖。这是花成的伞盖。「百千光色」,百种千种的光,光中有百种千种的色。而且「色色异香,香气普薰」,散的这些花,极乐世界人散的花,到他方去供养散的。「盖之小者,满十由旬」。一由旬说小也四十里,十由旬就四百里。这有十由旬,已至於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花盖。「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先来的就化,后来的又来散,前头的就消失不见了,后头的花盖又出现了。「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后头要不散花的话,这个花盖就常住,始终不会落下来。并且在空中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这就表示什么?表示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到十方去供养、赞佛。

  「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须臾是四十八分钟,四十八分钟就回去了,这比光速快得多,快多少倍!在极乐世界七宝所成的讲堂听阿弥陀佛宣说大教、妙法,大家都欢喜,都心开解,都得道。这个地方讨论一个问题,清朝的彭际清(彭绍升),一个大居士,有很多著作,他说极乐世界说什么法?是说一乘法还是说三乘法?他说如果是说一乘法的话,怎么极乐世界还有声闻众?如果在极乐世界也说三乘法,那干嘛说二乘不能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也还在说小乘法,他设这样一问。他回答,说极乐世界所说的法纯是一乘法,大白牛车,都是成佛的法。岂但佛在七宝讲堂所说的法纯是一乘法,没有声闻乘、缘觉乘的法,乃至极乐世界「一一花中(一朵一朵花)、一一光中,风声、水声、诸音乐声」,所说的都是一乘法。所以《妙法莲华经》说:「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所以说到《法华》的时候五千弟子退席,不能听,接受不了。圆教,不是人人都能听的。所以五千人退席,你看那就很骚乱。佛说什么?「退亦佳矣」,退很好,让他们退,不留他们在这。为什么极乐世界有声闻乘?因为众生的根智还是有差别,他往生之前所闻的不同,所以到极乐世界所证的也不会同。虽然都说的一乘法,可是有人就听到,或者佛声、法声、僧声、无我声;或者闻的人有的得须陀洹,或者得二果、三果、四果。这是顺其他的佛土,跟著他前生的修习,在哪一方面先成熟了,实在都是决定成佛。因为什么?因为都能够回小向大,而且还有佛的本愿,所以纯是一乘法。这个就说佛在讲堂讲什么,这做了一个问答,经上没有明说,但是彭际清做了解释。「即时香风吹七宝树」,风就吹树,树就「出五音声」,微妙的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风一吹这花就飘,飘在天上飞舞。「自然供养」,不需要人来,这花就散在讲堂里头大众的身上等等来作供养。

  「一切诸天」,这里头又是一个很有意思,诸天也来了。「皆赍百千华香」,百千的花香都带来了。「万种伎乐」,音乐队奏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诸大菩萨诸声闻。「前后往来,熙怡快乐」,这个天来了,供养完了走了,那个天又来了,前前后后人很多,大家都很高兴、很快乐。「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等等,这个就表示诸天的供养。诸天怎么能到极乐世界来供佛?这有几个原因,一个就是这里所说的「无量寿佛本愿加威」,是阿弥陀佛他的本愿来加被摄受。你看弥陀的第二十五愿里头,「诸天世人,莫不致敬」,对於念佛的人都恭敬。诸天对於念佛的人、修大乘的人都恭敬,对於极乐教主焉能不恭敬?所以他们来恭敬这是很自然的。第二就是这些天他是为什么能来?这是有因缘的,因为他们过去已经曾经供养如来,他的善根可以相续,「无缺减故」。所以结这个缘很要紧。我们是过去种了这个善根,现在还使得相续,因缘引因缘,所以这个很要紧的事情。所以就表这些天(不是一切天,天中就有这些天),他们能到极乐世界去供养,因为过去生中早跟弥陀结了缘,已经早就供养过如来,并且很善於能使这个善根叫它增长、叫它相续,不要叫它有缺减,这就是第二个原因。第三,「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就是说这些来的人,他们善於修习,对於自己的善根要继续修习,再摄取,使它增加,以至於成就,就先来到极乐世界供养弥陀,「前后往来,熙怡快乐」,使得善根更增上。所以极乐世界这个中间许多交通,国土的菩萨到他方世界去供十方的佛,十方佛土的也到极乐世界这来供养、来闻法;他方世界来了之后,佛要给他们说开示,本土的这些菩萨供养他方回来之后,也在讲堂之中,佛也要说开示;诸天不断的来献供养,往返不绝。

  第二十八品就是「大士神光」。「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洞视是通达,彻听是全能听到,能听八方上下,去来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都能知道。也能知道「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这一切人的心意善恶,嘴里要说什么,何时得度。这就显的什么?就是五神通,洞视是天眼通;彻听是天耳通;知道别人的心意是他心通;知道过去的事是宿命通;知道现在去来的事,知道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这都属於天眼通,这些菩萨都有这些通。「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这些声闻众身光(有顶光和身光),身体放的光,身光有一寻,一寻就是八尺。还有一说,就是乡下没有尺,就两手这么一伸,这就是一寻。菩萨身光,极乐世界菩萨的光也不大,不过他的身体大,比我们的身体大,他这两手一伸比我们大得多。这一寻。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就问,「彼二菩萨,其号云何?」这两位菩萨的名号是什么?「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一个叫做观世音,一个叫做大势至。观世音又名观自在。《心经略疏》里头说得很好:「於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叫做观自在。事理无碍,在这个方面能够观达,很自在,所以称为观自在。「又观机往救」,众生一念就会去救,「自在无失」,就叫做观世音。前头一个解释是从智慧说的,因为他通达这个理;二者,度众生是从悲来说的。观世音跟大势至是西方三圣,显教说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密教说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又观世音他的本地是正法明如来,《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说:「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所以早已成佛了。又《观音三昧经》说,观音成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叫做正法明如来,释迦牟尼是观音的弟子,所以观音是古佛。《首楞严经》讲,「观世音菩萨於无量劫前,於古观世音如来,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这是《楞严》说的观音的成就。

  今天大家精力也不多了,「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这个地方我们下次再做一点解释,这也是很重要的。总之观音很不可思议。在《观经》里说,观音大士的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就观音菩萨头上这个圆光里有五百个化佛,这化佛都跟释迦牟尼一样,一一化佛还有五百个化菩萨围绕。你看五百乘五百,这都在观音头上的圆光里头,还有无量的诸天做侍者。观音菩萨跟我们这还是特别的有缘,这个我们留到下一节。今天我们就到这儿。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二十八集)  1991  档名:51-001-002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