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我们在平时你一定要训练你的心跟佛号一种很深的因缘


   日期:2015/1/24 1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总而言之就是说,不管是专修也好,是圆修也好,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心中要有种坚定的信仰,你要相信名号的功德能够有消除罪障、增长福德、善根坚固、十念必生、乃至临终接引,你才能够把你那念妄想的心很真实地靠在佛号上。

你有一分的信心,阿弥陀佛相对给你一分的加持力;你有三分的信心,他可以三分的加持你;你有十分的信心,阿弥陀佛给你十分的功德。

所以,我们自己的准备是很重要。因为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所以我们在平时你一定要训练你的心跟佛号一种很深的因缘,你临终的时候佛号提起来,你真的会跟佛号走。

我告诉大家,你临命终提起佛号的时候,妄想一定会现前。你在临终的时候肯定有佛号的音声,有人帮你助念,但是也会有平常很熟的妄想,你的亲属、你所熟悉的子女……很多很多的所缘境,七八个都会同时现前。你到底要跟哪一个妄想走?你平常就要做好准备,因为每一个跟你的感应力量都很强,都很强,而且你没有第二次选择的权利。你一旦“瞥尔情深,三界枷锁,万劫缠绕”——蕅益大师说的。你临终考试只能考一次,你念头一动就投胎了,投胎以后,你就要为你临终时候错误的选择付出几十年生老病死的代价。你只要选择错一次,就再来一次。

当然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对、选择错呢?平常的栽培。我们必须把佛号把它当作是本命元辰。当我们不提佛号的时候,打妄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佛号现前的时候你还打妄想,这件事情净土宗的人不应该!你没有顺从佛号的音声。佛号都现前了,你的皈依境现前,你还打妄想,表示你的心态准备不够。我们要训练成——我们不提佛号的的时候我打妄想,因为生死凡夫哪有不打妄想的?!但是佛号现前的时候,我的心就知道,这是我的皈依心,我一定要遵循佛号的声音、遵循佛号的脚步走。打佛七就是什么——跟着佛的脚步走,不要跟着妄想。

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念很多佛号,但是我希望大家要对佛号产生强烈的皈依的心,这是很重要的。你这样,临终的时候,你很多妄想现前,佛号现前,你才能做正确的选择。你在平常要做出很多很多正确的选择,你平常都选择跟佛号走,你临终才会选择跟佛号走。诸位知道吗?这叫做等流性。如果你平常都选择跟妄想走,你临终的时候就跟着妄想走,这叫做等流性。

当然,你现在调整还来得及,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都还可以调整我们的心态。所以应该怎么样调整呢?你要不断地闻思,你要跟自己沟通。

佛法的观照就是跟自己沟通。你不要跟着妄想走,你看我们付出的什么样的代价——生老病死,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跟着佛号走,我们有种种的功德庄严,下一堂课我们会说。

你必须要去说服自己,改造你的思考模式,用智慧来化解你的颠倒。你不能强迫你念佛,诸位知道吗?强迫是没有用的。说你一定要念佛不能念要他念——不可以的!你要用你的智慧来引导你,好好地沟通,跟你的妄想沟通,这才是究竟之道。......

.......我们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人,遇到很多很多的事,而这样的人生经验都累积成一种我们心中的妄想、而累积成一种希望,有些人为什么他愿意赚钱去买房子?因为他心中有希望,他过去曾经有这样的快乐感受的经验;有些人为什么他赚了钱,他辛辛苦苦赚的钱去买车子?因为他对车子有所期望;有些人为什么愿意去买包包?因为他对包包有希望,他曾经有这样的快乐的经验。那么这样子的希望有什么问题呢?最严重的问题是贪恋娑婆。

所有的希望,我们一般人的希望都没有离开三界的五欲的快乐,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这样的快乐感受、这样的希望,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从小到大、从每一生的经验累积起来的一种生命经验,所以我们会产生一种坚固的执着。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曾经经历过,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对三界的希望是往生净土的最大的敌人。毕竟我们在三界流转太久,就像古人说的,在三界里面的一棵草、一块石头都跟我们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容易起颠倒,因为我们累积了太多的感受,累积了太多的对三界的希望——贪恋娑婆的希望、贪恋娑婆的感受。即便每一次的受生我们都受尽了老病死的折磨,即便我们每一生的生命都如此地疲累,但是我们还是愿意一次一次地再来投胎,因为我们对于三界还是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希望。

那这怎么办呢?当然你如果说继续想要轮回,这个就不用去处理,你只要积集善业就够了。但是当你开始想要求生净土的时候,这个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是最难处理的问题。

古人说一句话:念佛法门——念佛容易信愿难,特别是畏愿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要把对三界的那种五欲的希望转成对净土的希望, 这个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但是你转不过来你就不可能往生。即便你把佛号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因为你对三界充满了坚固的希望、坚固的爱取,你就离不开十二因缘的生死的业力。

怎么办呢?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要改变我们心中的希望,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生起智慧的观照。我们前面说过了,用空假中的三观来调伏你的希望、来转变我们的希望。我们前两天讲得很清楚,第一个一定先修空观。我们一开始要看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一般人流转在三界太久了,我们在三界的因缘当中打滚太久,我们很多人已经“忘知来时路”,我们从什么地方来?已经不知道了。这个小孩离家出走以后在外面打滚,他忘了他的家在哪里。古人说太久地在三界里面打滚,忘知来时路。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已经没有印象了。

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看到生命的本质“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经历了很多的生命经验,它感觉是这么的真实,没有错!三界曾经给我们很多的快乐的感受,但是我们从本性来看,这些都是如梦如幻,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感受、本来没有想象、本来没有希望。从本来无一物当中,我们就可以慢慢慢慢达到一个无住的境界,这个很重要。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能否定因缘的存在,只是我们执取的心。

所以空是空掉内心的执着,我们对于那种曾经经历过的快乐的感受慢慢地松脱,我们告诉我们自己——我们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凭什么说我们今天是一个具足很多很多烦恼、具足很多很多颠倒妄想的众生能够成佛呢?因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从空观的智慧当中我们告诉我们自己,回归到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生命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没有感受、本来没有想象、本来没有希望。这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先把生命归零,然后再重新出发,否则我们不能够抗拒过去的欲望的干扰。

第二个,假观。假观就是我们这次上课的重点。首先,我们在修假观第一个产生对名号的信仰、产生信心。念佛人你的整个成就、你的过程完全靠佛号的带动。所以我们对佛号要建立非常密切的关系,要把它当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要不断思惟名号的功德,这个我们上一堂课讲得很清楚,它能够给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它可以给我们来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对名号的皈依——这个是第一个假观。

第二个就是净土宗的重点——对净土的依正庄严要产生一种坚定的愿力。净土宗的愿力很难生起,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去过净土,我们人生没有这样经历过。诶,释迦牟尼佛,你带我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看一看,我再决定要不要去。不可能嘛!你要去了,那你就可以自在了。所以难就难在它完全是靠想象,就是如理作意。我必须很清楚地告诉大家一个思想——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或者说,我们不可能投胎到一个你完全陌生的地方。很多人念佛念了很久,你问他说净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他讲不出来。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吉祥的事情,因为你不能产生一种功德的想象,你不可能产生强大的意乐,你就不能抗拒对三界的贪爱,因为我们本身对三界就有贪爱。如果你对净土的功德还是如此地陌生,那你几乎是往生没有希望。因为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愿力,不可能!

所以产生一种正见、胜解是很重要。我们讲过了,净土在十万亿佛土外,我们不可能经历过,所以我们必须靠圣言量的学习、佛陀的开示,从这个地方慢慢慢慢告诉我们自己净土法门是什么相貌,让我们产生功德的联想、功德的想象,从功德的想象当中建立对净土的愿力。

因为你只有念佛,没有愿力,你的佛号是人天福报。所以我们前面建立了对名号的信心以后,接下来是整个净土宗的主轴思想——建立对净土的愿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往生”,它的关键在哪里呢?你对净土的功德要很清楚地了解,很清楚地了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训练       心跟佛号)(五明学佛网:训练       心跟佛号)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结语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七章 禅坐 调和身心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六章 禅悟 领悟人生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五章 禅喜 体验生活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四章 禅机 通情达理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一章 禅心 清醒觉察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作者简介 序 前言 

 净界法师:我们的心跟佛号一接触,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如瑞法师:训练心志 

 如瑞法师:训练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