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第2集


   日期:2015/1/31 17: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上一回我们讲了本次讲习的缘起,为什么我们要学这篇文章,也给大家汇报了太上老君的一段前言,并且也跟大家讲解了头两句,今天我们继续从第三句看起。前面我们讲过,头四句话是本文的总纲领,就是讲仁、义、礼、智、信五常,也是相应於佛家讲的五戒。缺乏了五戒或者是五常,人心就得病,心病了身也就不会好。前面「喜怒无常是一病」是讲不仁、不信,「忘义取利是一病」这是讲不义,今天我们看第三句:

  好色坏德是一病。】

  这是讲无礼。『好色』,好就是喜好,色就是美色,美色当然我们人人都会喜欢,可是喜欢要有一个节度,这是讲的礼;如果没有节度,这就不符合礼了。所以骄奢YIN逸的「YIN」字,古义上是讲过分,不是说不让你喜欢美色,而是你不能过分,要有节制。当然这个色是广义的,不仅是包括男女之色,还要包括一切美好的、诱人的东西。如果是一味的追求色相,这就『坏德』了,我们的道德、品行就会被损害。最早讲这句话的人是孔子,当然老子这里也说的是一致的。

  孔子曾经出游卫国,他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的国君是卫灵公,这个人就是好色,他对於南子非常的宠爱。南子是南方的南,这是一位美女,是卫灵公的君夫人。南子因为有美色,所以把卫灵公迷得神魂颠倒,甚至一切的国策都听从南子。南子实际上是卫国的实权派人物,有点像慈禧,她垂帘听政。卫灵公他又有一个追求美名的特点,好色的人就喜欢表面的,他也很喜欢别人称赞他礼贤下士,喜欢贤才,所以他见到孔子,对孔子也十分的礼遇。有一天他想陪南子一起出游的时候,就想到把夫子也带上。结果带上之后,又觉得好像孔子跟自己和夫人坐在一个车上并不是那么方便。於是想,是跟自己的夫人同坐,还是跟孔子同坐?想了之后,最后还是让孔子另外坐一部车。结果他们一队车马出行,游街过市,大家都看到了,卫灵公跟自己的君夫人坐,不跟孔子坐。这个事情让孔子很不以为然,他知道卫灵公实际上并不是最宠爱人才,还是宠爱美色,所以最后就离开了卫国。在离开之前就说了一句话,这是《论语》上讲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是我没有见到人能够喜爱有德行的人,就像喜欢美色一样。换句话说,德和色之间挑选,卫灵公还是选色,他不能选德。古人教我们「贤贤易色」,贤就是贤才,有贤德的人,我们应该尊重有贤德的人,这叫贤贤。第一个贤字是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是贤才,易色就是轻视美色,易是轻视。轻视美色而重视贤德,这你才能够成为有德之人。所以老子这里讲「好色坏德是一病」,这真的不是小病,是大病。卫灵公他就是好色而坏德,最后卫国之乱也都是他自己本人栽下的祸根,卫国后来乱也是因为南子的问题。

  所以要懂得色与德之间应该选择哪样,特别是在这男女问题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古人的传统,在选择配偶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看德,而不是看色。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三国时代的孔明,神机妙算,很有德行也很有学问,他当年娶太太的时候就是重德不重色。他当时娶的太太叫黄月英,这是一个很丑的女人,相传头发是黄的,皮肤是黑的,看起来一点都不可爱,但是这位女子很有德行,也很有才华。诸葛亮他是个美男子,结果去把黄月英迎娶过来,这就是贤贤易色的好例子。

  如果好色,必定跟YIN就挂钩了。佛家五戒里面讲「不邪YIN」,这是条大戒,根本重戒,而在现在的社会里面,犯这条的可以说是太多太多。社会的动乱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这个YIN字有关,它直接影响到各个家庭的和睦。先生有外遇、太太有外遇,这肯定就造成家的不和。现在,就像美国,离婚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家庭的破裂,受到最大伤害的就是孩子,孩子得不到健康的成长,看到父母这种作为,他潜移默化,将来他很可能也就会有这种YIN乱的倾向。而实在讲,真正离婚率是百分之五十以上,没离婚的家庭也可能有很大比例都是有外遇问题,你想想社会焉能不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过半数的细胞都坏了,这身体就得大病了,甚至会病入膏肓。

  YIN乱第二个问题就跟杀生有关,杀什么?杀人堕胎。我曾经看过一个统计数字,美国平均一年堕胎次数好像是一百五十万,十年就一千五百万,半个世纪来已经超过了二战时期希特勒杀的所有人数的总和了。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杀人最多的战争,可是这个死亡数目比起美国一个国家杀人(杀胎儿)的数量,那远远不足。美国一个国家如此,那其他国家呢?全世界这么多国家,美国人口三亿人,全世界是六十亿人,你按这个比例再乘上二十倍,你说这一年平均世界要杀多少人?杀的这些人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不是别人,你说被杀害的这些生灵的怨气是多深!假如他是投胎来报恩的,你把他杀了,恩变成仇;假如他是来报怨的,杀了之后那是恨上加恨,不共戴天,那你想想,这个社会都笼罩在这种怨气当中,你说地球能没有灾难,能没有战争吗?而追究堕胎之根源,其实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邪YIN。所以,好色坏德这个可以说是毁灭社会的一个大罪,不是小事情,那个果报是很难以思议的,多么的惨烈。

  我们看到一些报导,一些女子YIN乱之后去堕胎,结果堕胎之后,可能手术并不顺利,有子宫穿孔的,使得她大小便都不能正常排泄,只能穿个孔,插条管子,外面挂一个塑料袋,大小便就直接排到那个塑料袋里面,每天就只好带著这个塑料袋。甚至可能如果再发生怀孕的话,她就会遭到生命的危险。种种此类的情形是不胜枚举。当然,男子在这方面也是有很深的责任。待人、跟人交往,特别是男女之间的交往超过了礼度的范围,这就不妥了。所以五常里面讲礼,礼是什么?人与人之间最健康、最良好的一个距离,最和谐的一个关系。如果超越了礼度,人正气就下降,邪气就上升,这种邪气会损伤人的五脏。仁义礼智信,我们昨天有讲到,不仁伤肝,不义伤肺,无礼是伤心,对心脏就有问题,不智就伤肾,不信伤脾胃。

  古德他们的人生修养重视养心,怎么养心?孟子曾经讲过,「孟子曰:养心莫善於寡欲」。你把欲望降下来,这就是养心之道。这个欲,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男女之欲,要放下。孟子又说「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如果一个人为人寡欲,他欲望比较淡,对财色名食睡他比较淡,这个人虽有不存焉者,寡矣,这个指的是人善良的天性。善良的天性即使是不存,不存就是有所失,可能是有所失掉,但是所失的也很少,寡矣就是少的意思。这个话是讲人少欲知足,他就不会损失很多他善良的天性。如果相反,其为人也多欲,这多欲之人虽有存焉者,寡矣,就是他善良的天性虽然说有所保留,但也保留得很少。所以,欲望可以说是戕害我们善良天性的一把利刃,尤其是YIN欲。

  现代这个社会,可以说诱惑力实在是太强大,我们真正想要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修行很不容易。如果是稍有不留意,在这方面持戒持得不够谨慎,往往就会堕落於其中,甚至有不能自拔的,所以这个真的是害人的深渊。而佛家告诉我们,YIN欲是轮回之根本。人为什么会到六道中轮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根本的原因就是YIN欲。所谓「一切众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没有YIN欲,你不会在六道里面受生,离欲了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已经超越了三界六道。换句话说,我们来到六道里面,这个习气多多少少肯定会有,那就要节制。

  儒家并没有要求要断,只是说「欲不可长」,不要增长就好。现在这社会是唯恐你的欲望不增长,这些媒体所播放的内容,一路上的这些广告牌,这些男男女女所穿著的,好像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欲望增长。佛家讲的就严格了,欲要断才行,因为不断你不能出三界。所以在《楞严经》里面佛劝阿难,阿难是想这一生出三界,要真修行,佛就跟你说老实话,断YIN这是「第一清净明诲」。五戒里面,一般我们讲杀、盗、YIN、妄、酒,YIN是排在第三,这是对普通人讲的;可是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讲,YIN就放在第一位了,这是如来第一清净明诲,要求不同,这是严格的要求。所以佛说,「必使YINYIN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我们想得到菩提,想成佛,包括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欲一定要断。不断,真的连往生都不可能。《无量寿经》里面「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就说,它说的十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YIN欲」,就不是讲不邪YIN,是不YIN欲。就是你欲望都不能有,念头都要清净,必使YIN机身心俱断。这个YIN机,机是指微小的念头,都要在身心上断尽,不仅不能身YIN,也不能有心YIN,这你才真正心地清净。心清净,你身体就健康。像师父上人今年八十多,真的是耳聪目明,那是他老人家一生清净修行的一个果报。

  我们看到《寿康宝鉴》这本书(这也是劝戒YIN的,印光大师非常推崇)里面讲到一个故事,宋朝包宏斋,这个人曾经做过朝廷枢密使,做过大官,退养之后身体都很好,一直到八十八岁高龄都是耳聪目明、满面红光,皮肤也很润泽,精神很饱满,走路健步如飞,这跟我们师父一样。当时宰相叫贾似道,非常的仰慕包宏斋,就向他请教,你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为什么你这么老了,身体还能那么健朗,有什么养生术传授给我们?结果包宏斋就说,我是一生服养生药丸,这是不传的秘方。贾似道就再三请求,还是把这秘方公之於众,让大家都得利益,不要就你自己得受用。包宏斋看到贾似道很真诚恳切,就微笑著跟他说,我是吃了五十多年的养生独睡丸。他是一个人睡觉的,这叫独睡丸。结果大家都笑起来了。想想真是,养心也好、养身也好,真的第一秘方就是能够无欲。所以男子无欲则刚,自然有阳刚之气,这个药丸比那个皇帝御用的养生药丸要好过百倍,吃什么样的营养都比不上少欲知足。

  古人讲养心有几个原则,第一,『多静坐以收心』。人要常常静下来,把心收起来,不要念头到处跑,心猿意马,心浮气躁,这个身体容易出毛病。我的爷爷这一生他就是比较静,心情很平稳的,很少见他发脾气,从来不骂人,现在活到九十二岁,我看他也挺健康的。人心平气和就有长进,长寿之道就是你的心要平静,包括人做学问也是这样,心要是不静,学问都做不好。孟子讲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就是我们的心放出去了。不知道有谁曾经在农村生活过?我以前小时候在农村待过,跟我爷爷奶奶去放鸡,放这些生禽。白天带出去,晚上就要把它收回笼里头。放出去的鸡我们能够把它收回来,放出去的心为什么不把它收回来?可是人往往,鸡会把它收回来,心就不收。一天到晚这心思很散乱,胡思乱想,不能够得沉静,他所学的一切东西都不是真实学问,因为学问之道就是把我们的放心收回来,静坐实际上是教我们把心思定下来。《大学》里面也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就是你得成圣贤,你得到真实学问了,功夫就在一个知止,知止包括你立志做圣贤,另外你也要懂得持戒。持戒你才有定,定之后你才能静,安静。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够修学有功夫,就看这个人是不是安静。如果你看这个人心浮气躁的,很爱说话,滔滔不绝,那心都是浮在上面,这个人你就知道他没有真实智慧。有真实智慧的人很安定,少语。静而后能安,心就安了。

  禅门大德他们都是求心安,你看二祖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求心安。不心安很苦,甚至要把自己手臂砍下来,拿著手臂去供养达摩,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慧可大师他灵敏度高,他能观照到自己的心不安,他觉得很苦,所以连身都可以舍,求个心安。「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达摩祖师真给他安心。怎么安?达摩祖师手一伸,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大师回头去找自己的心在哪,找啊找,找不到。这个心不是我们心脏的心,它是思想分别、执著的那个妄想心,找不到。他就对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达摩祖师说「吾与汝安心竟」,我已经给你把心安好了,这时候慧可就大彻大悟。确实,心在哪?找都找不到,那叫妄想,妄是虚妄的,不是真的,当然你找不到。你当下心定下来,它就没有了,那就心安。慧可大师那是真干,真正为安心、为了生死出三界求安心;我们凡夫可以说是麻木了,不要说心在哪找不到,简直就是一天到晚就像有一句成语叫「失魂落魄」,那个心都不知跑到哪去了。心安了才能虑,虑就有智慧,虑而后能得,你才能够得成圣贤,得证果位。所以静坐以收心。

  第二是『寡酒色以清心』,清心寡欲,远离酒色财气这些欲望;第三『去嗜欲以养心』,人不要有什么嗜好,欲望愈淡愈好;『诵古训以警心』,古训就古圣先贤的教导,警策我们的心,不让我们这个心犯过失;『悟至理以明心』,心要明白、要觉悟,要通过学习教理,学习儒释道的圣贤之教,而且你要悟入;『常布施以善心』,让我们的心善良起来,那就要真正多布施,多帮助别人。所以养心,他自自然然身就好。

  彭鑫大夫在讲课当中就提到,欲望多,对於心伤害很大,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对於血管的伤害。因为心跟血管是相通的,现在很多人都得一种病叫中风,中风是什么?一种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的,另外一种是脑血管阻塞或者痉挛导致的。所以中风实际上就是所谓身体内在的火气上涌,使得上焦的气紊乱,导致疾病。在中医里面讲,中风有多种的原因,一种是肝火上炎,或者是痰浊内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肾气不足导致的,肝肾不足,也就是一般讲的肾亏,男子如果是常常不节制自己的色欲,那就会导致肾亏。

  彭大夫曾经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三十多岁的企业家,这个企业家三十二岁就中风了。在没有病之前,他找彭大夫也看过身体,给彭大夫说他很有钱,半年就换了三个女朋友,他还引以为豪。这现代的社会简直就是没有道德的准绳,好像男人有钱就要变坏,是正常的;女人变坏就有钱,这也变成正常了。这个企业家很有钱,青年企业家,就包养情人,结果他得了肾亏的毛病,两条腿很细,下肢没有力气,很典型的肝肾不足的症状,脚踩在路上软绵绵的,好像没有后跟似的。而且小便很频,这是房事不节而导致严重的伤肾,晚上也睡不著觉。结果他找彭大夫诊治,他就希望彭大夫给他开个药,让他能够合理睡眠。彭大夫就给他开了个「引火汤」的方子,吃了以后是见效了,不尿频了,晚上只是起来一、二次,睡得比较安稳,以前是一个晚上七、八次。

  然后他又找彭大夫说怎么样更好的保养身体,彭大夫就告诉他,只有一种方法,就是你得禁欲一年,因为你的身体伤害太严重。他就觉得很难做到,人完全被欲望所牵制,成了欲奴。结果彭大夫就警告他,如果你还不节制,那你可能一年之后会出现中风的预兆。结果这个人没有听劝告,果然一年之后就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走路都走不平衡了,嘴也歪在一边。结果到了后来,因为中风,他事业也就一落千丈,所有跟他原来好过的女子全部都离开他,只剩下他自己在医院里孤零零的,每天只是找一个护工推著轮椅,让他去晒晒太阳,连说话都连不成句。你看三十多岁就得中风,中风本来是老年人才得的,竟然三十多岁就得中风,完全是因为YIN欲所致。古人讲的「万恶YIN为首」,真的,首先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

  所以唐朝吕洞宾(吕祖)曾经有这么一首诗说到: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催人骨髓枯。这个骨髓枯就是肾亏,因为肾主脑、主髓(主骨髓)。肾亏了之后当然骨髓也会枯,严重的就好像刚才这个人一样中风,甚至导致死亡。这首诗讲,虽然不见人头落,这种杀人的利刃就是色欲,它不是钢刀,但是胜似钢刀,不斩人人头落,但是它折磨人比斩人头落还更加的可怕。

  当然色欲也会感来人头落地的情况,在《安士全书.欲海回狂》里面,我们就看到安士先生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明朝有一位读书人,他到南京去应试。他住的地方,对面一家是个指挥使,做官的,他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比较轻佻,看到这位读书人风度翩翩就起了爱慕之心。等读书人考完试,这个女儿就让自己的婢女去跟他约会,想约他当天晚上来相会。这读书人,古人读书确实明理,特别知道因果报应,尤其是「万恶YIN为首」,他知道如果是要考功名,德行有亏缺,损了阴德,恐怕文昌帝君就把他的名字给削掉,上不了金榜,所以他就拒绝了。结果跟这个读书人住同宿舍的一个同学,男生,就比较的轻浮,看到对面这个指挥使的女儿竟然来找自己的同学,所以他就冒充这个书生去约会。这个婢女也不认识是谁,就把冒名顶替的这个人带来了,晚上也看不到,所以就跟这位小姐同房。结果第二天一早,这个女儿的父亲从外面归来,看到这个小姐的房门没锁,可能昨天晚上急急忙忙门没关,就进去看。一看,竟然看到这一对狗男女在一起,就非常的气愤,拔剑就把两个人给斩了。第二天一早发榜,就发现那个没有去约会的书生竟然高中榜首。

  安士先生在评论这个案例当中,他有这么一段话说,「一登举子录,一登鬼子录,荣辱苦乐,皆天渊矣。念别於几微之界,而报分於旦夕之间,良可畏哉!」你看这两个人都是来考试应试,这两个人的前途是截然相反。一个登了举子录,考上举人,金榜题名;一个登了鬼子录,到阎王爷那去报到了。荣辱苦乐天渊之别,所以荣辱苦乐、吉凶祸福全在我们一念之间。你看这个书生一念正气提起来了,拒绝这种色诱,结果他的功名就保全了;另外一个人一念不正,竟然因此而丧命。念别於几微之界,这个几微就是非常小的念头。老子前言当中,我们上次讲到的,「灾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这个稍微就是讲非常微细,一个念头就决定了你得灾祸还是吉祥。念头的分别虽然是很细微,那是差之毫厘就谬之千里,那个果报分於旦夕之间,果报相差就太远太远。所以良可畏哉,怎么可以不产生敬畏心?

  我们最近看到,中国文化部部长就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中说到,对传统文化我们一要有感恩心,二要有敬畏心。这两个心确实说得很到位,接受传统文化要有这两个心。感恩心是什么?是孝道,知恩要报恩,那是讲道德;敬畏心那是知道有天地鬼神,有因果才有敬畏之心,因果教育才能使人有敬畏。所以伦理道德教育能使人生耻心,他耻於作恶,知道作恶是很可耻的,不愿意去做;因果教育让人知道报应,他就生敬畏心,不敢作恶。在现在这个时代,因果教育比伦理道德教育效果更好、更有效。

  讲到好色坏德的一个例子,我想举一个名人,这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大家都有听过他的名字。徐志摩,大家都知道他很会写诗,当年他的恋爱史和婚变史可以说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於世。他是出生於浙江一个大富人家,留学英国,父母做主给他找了一个媳妇,夫人叫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传统妇女的美德,敬重丈夫、孝敬公婆,而且给徐志摩也生了个儿子。后来,父母家有钱,把夫人送到英国去陪读。没想到徐志摩这个人喜欢文学,很浪漫,在英国就结识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因,这都是名人,结果他就一见钟情,於是就想把自己现任的夫人抛弃掉,要追求林徽因。当时徐志摩就想出用种种的方法要跟夫人离婚,当然夫人肯定不愿意,这是有传统妇德的。过去没听过什么「离婚」,现代人变得好像一个很常用的名词,以前哪有这些事?她说如果你要离,你得要徵得父母同意。父母当然也不会让他离,而且当时张幼仪已经又有了身孕。徐志摩却狠心让张幼仪去堕胎、去流产。当时张幼仪说,堕胎是很危险的,有的人打胎会死掉。徐志摩就冷漠的说,坐火车还有出车祸的,难道就不坐火车了吗?你看这样的一种心地,完全没有恩义。张幼仪很痛苦,又怀了孕,只好跑到德国去找她的兄弟,在兄弟那里先过一段日子,后来兄弟就让她把这个儿子生下来。结果徐志摩又追到了德国,拿著离婚书一定逼著张幼仪去签字,徐志摩还扬言「我要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离婚的人」。在徐志摩的强逼之下,张幼仪只好被迫签字,真的成为了第一例离婚案。徐志摩终於如愿以偿,立刻就跑回英国去找林徽因。没想到林徽因竟然悄悄的回国了,她因为当时嫌弃徐志摩已经是有妇之夫,而且她觉得徐志摩虽然有诗人的那种热情,但是人品不足以信赖,所以就回国了,而且嫁给了另外一个人,嫁给了另外一位男子。

  当时徐志摩就很懊丧,简直就是陪了夫人又折兵。没办法,最后他回国了。回国回到北京,又认识了他的一位朋友的妻子,就是陆小曼,这是很有名的,徐志摩跟陆小曼的恋情。陆小曼也是一个漂亮的才女。女子长得漂亮有时候也会招惹很多麻烦,再加上有才华,她肯定就会比较的出众,自然就会招蜂惹蝶。所以古人有句话讲,「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也有点道理,让你减少麻烦,你才能保全你的德。才华出众,所谓的才女出名了,这人人就追求。当然,无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讲,真正贤女心中没有把才看得很重,即使是有才华也若无若虚,好像没有才华一样,是这个意思,这就是真正的大德。徐志摩就追求陆小曼,两个人就真的好起来了,不顾社会的非议,不顾两家父母愤怒的反对。陆小曼最后成了第二例离婚案,离了婚之后就跟徐志摩结婚了。当时陆小曼其实也怀了孕,就怀了她前夫的孩子,这件事情她不敢告诉任何人,连她自己的前夫都不敢告诉,连徐志摩也不敢告诉。因为什么?她自己愿意离婚而跟徐志摩过,结果想了个法子就去做流产,把孩子打掉了。没想到自己打了孩子以后,身体就一蹶不振,不仅不能再生育,而且一过夫妻生活就会晕倒、就会昏迷,所以这堕胎真的是很大很大的伤害。我们知道三世因果就晓得,自己的儿女如果是被堕胎杀掉了,你看他的怨气有多深,他岂能放过这个人(这个母亲)?所以陆小曼从此身体就很差很差,得了肺病。我们学了中医就知道,肺对应於义,如果一个人不义,他就容易招感肺病。陆小曼就很典型,她不义,夫妇之间要讲义,道义、恩义、情义,没有,完全是追求自己所谓的情感、所谓的爱欲,好色坏德。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之后,徐志摩父母很气愤,断绝了对於徐志摩的供给。以前徐志摩有钱,父母在后面给他支持,现在一断绝了给养,就得靠自己工作去维持生计。偏偏陆小曼又是习惯於散漫、奢侈的生活,因为她也是出身於名门,她的前夫曾经在美国西点军校学习过,后来回到哈尔滨做过司令员。你想想这样的家世,所以养成了糜烂而奢侈的生活习惯,用钱是大手大脚,累得徐志摩东奔西跑。他只能教课,一身兼著好多个大学的任课,后来他们移居上海,而徐志摩又在北京大学教书,疲於奔命,来往於北京、上海之间。那时候已经有飞机,飞机是很古老的那种飞机,而且很小,徐志摩他有关系,就是认识人,所以他能够坐飞机来往於上海和北京之间。陆小曼最后竟然又在上海过上了糜烂的生活,吃鸦片,跟戏子们又打得火热。徐志摩只是有苦不能言,最后,在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时候,他为了到北京去听他所追求过的林徽因演讲,林徽因在北京有个演讲会,他要从上海飞到北京。结果飞机中途失事,就坠落於济南的开山,徐志摩死的时候才三十五岁。

  你看他们,徐志摩、陆小曼只结婚五年,结果徐志摩就命丧黄泉。这个是什么?一个人不讲道德仁义,天就会把你收回去,所以是非常可悲。这也是真人真事,大家都晓得的,只是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把他的身世来揭秘。实际上就是这样,不外乎就是因果报应。我原来在大学的时候也读徐志摩的诗,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看他的诗,因为读起来有点飘飘然。实际上现在学了佛之后明白,那完全都不是建立在道德仁义上,不是真正的学问。那种完全是什么?教人迷惑颠倒的,所以这个诗我以后再不看了,真的不值得我再去看。首先要看他的人品。

  好色之人必定是坏德,坏德之人必定遭报应。陆小曼她后期结果也并不很好,徐志摩死了以后她当然自己心里很伤痛。因为她得病,遇到一位医生,这个医生叫翁瑞午,常常给她做推拿。结果两个人常常在一起,陆小曼於是后来也委身於他,虽然没有正式结婚,但等於是同居。最后陆小曼在上海,身体很差,到了六十三岁那年就过世了,死得也算是比较早,六十多岁,因为个人的人品不注重,所以身体一定是不好。特别是女子,如果不讲究贞操,而全随著自己所谓的情感爱欲,那招致的果报就不可避免。有一句古话讲,「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就是一个女子如果跟三个男人过,这个人身体肯定不好,她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她就有毒了。他们所谓的文学艺术,那就是应了《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我们再看看被徐志摩抛弃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她被先生遗弃以后,这个人很有德行,很能够自强,她对於徐志摩的父母依然是孝敬,就好像还是公公婆婆一样。虽然是解除婚约了,但是徐志摩父母把张幼仪认作义女,这个义女对他们继续保持孝敬。后来张幼仪也很能干,在上海经营一家女子银行,另外也经营服装生意,事业上很成功。后来她还抚养徐志摩的遗孀,就是给陆小曼寄钱,这种心量确实令人佩服。她没有嫉妒,反而还帮助给养陆小曼,而且把徐志摩的儿子养大成人。二儿子后来夭折了,大儿子养大成人。并且张幼仪还在台湾给徐志摩出版了《全集》。张幼仪去世的时候八十九岁高龄,这是长寿。为什么?人有德,德必定得康寿,必定得幸福,必定有儿孙的孝顺、人们的尊敬。

  好色坏德,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例子。这是在近年,现在特别是所谓网上交友的问题,往往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对年轻的男女,如果交友不慎,会产生不可设想的灾祸。我讲其中一个例子。在香港有个华娱集团,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电视媒体集团,它的一个副总裁在网上交友。有一次就约这个女友(他自己本身已经有家庭、有妻儿了),结果到广州约这个网上的女友来见面,到了酒店,两个女子来了,年轻的女子,都是二十二岁年轻女子。没想到这两个女子背后其实是一个犯罪集团,他们是用色诱的手法来谋财害命。结果这个副总裁就成了猎物,跟这两个女子一起欢心的时候,喝酒,酒里放了迷药,他就不省人事。等他醒来之后发现他面前站著一个年轻人,男人,手拿著刀逼他讲出他的银行卡密码,因为他所有的钱财都给拿走了,剩下这个卡还需要有密码。结果这个副总裁看到前面站著是个年轻人就想吓唬他,大喊大叫想要求救,没想到前面站的人真的是杀人不眨眼,就连续捅了他十几刀,当场就毙命。这个副总裁年薪一百四十万,有很好的家庭、很好的事业,结果就这样死得不明不白。这是后来案子破了才得知这样的消息。

  所以好色坏德实际上正是把自己推向了地狱的深渊,怎么能够不防备!有恶念,要知道灾生於细微的恶念,一念不正可能就遭灾祸。要防止YIN欲这个事确实不容易,有很多的年轻人,包括同修道友也都问过我,说YIN欲怎么样降伏?在现代社会确确实实这个问题很严重。如何来降伏YIN欲心?我们总结主要有三条,第一:要知因果。像我们刚才讲的例子,这就是很明显的真实的因果报应。现在的因果报应可以说触目皆是,几乎每天的报纸、杂志、网上的新闻,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类的案件发生。刚才举出这个副总裁这是男子,女子也是一样。我早上去九龙公园散步的时候,就看到那个大幅的广告,这个广告是政府出的,提醒年轻的女孩子,叫「谨慎交网友」。可能这些在网上互相通信息的都是有犯罪倾向的人,它广告上面这边画著一个女孩,那边画了一只狼,一只色狼,戴著一个人面的面罩,然后提醒我们交友要注意。在这个问题上堕落的、招致祸殃的那是不胜枚举。

  上次陈静瑜老师在此地讲女德的时候,特别讲到贞操观念。她就提到她所认识的一个朋友,一个女孩十九岁,大学生,长得很漂亮,身材也高,结果她就跟她哭诉过一个自己发生的事情。说有一次她的一个同学,也跟她同龄的,也长得很漂亮,找她一起,说去挣点钱,陪陪客人。说有个老总找她们陪陪酒,没有什么,就是陪陪酒,收入也很丰厚。这女孩觉得好玩就过去了。结果没想到刚喝了一口酒,这个女孩就觉得肚子疼,不对劲,整个脑袋天昏地暗、天旋地转。她说她一定要回家,不能再喝下去了。大家想劝止她,她自己坚持要回去,回去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吃了带有迷药的酒。结果她那个同学就受害了,在昏迷当中就被人强暴,后来还去堕胎。然后这个女孩跟陈老师谈起这个事情心有余悸,后怕,讲起来她眼泪直流,幸好当时逃出来了,太危险了!这个同学就没有逃出虎口。所以现在确确实实应该强调女德教育,这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一个大根大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贞操观。这是因果教育,还有一个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人要立志做圣贤,做圣贤是什么?就是要遵守伦理道德,守礼、守戒这是根本。

  颜渊(颜回)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颜渊问仁」。孔子告诉他如何下手,就是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勿要做到。凡是不健康的、不合礼的这些画面、这些内容、这些所谓的活动我们都不参与,不受其污染。自己要真正立定志向做圣贤、做君子,女子也一样能成为圣贤,像周朝三太那就是圣人,孔母、孟母这些都是圣贤的女子。男子更是如此。

  在明朝有一位很著名的文人叫刘理顺,他曾经考上了状元的。他在没有考上功名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寒,所以在当地的一位富翁家里面做私塾先生,给他教子弟。这个富家的主人非常敬重刘理顺的德行和学问,也想好好照顾他,於是在家里挑了一个非常年轻而美貌的侍女来给他照顾生活,让她住在刘理顺的房间里面,跟他同起、同住、同吃、同喝,如是过了三年。本来主人的意思就是让这个侍女将来就做他的侍妾,结果三年以后刘理顺要上京赶考了,要辞别主人,特别感谢主人的好意,对他的照顾,他说这个女子可以给她再另选婚配。这个主人听了之后心里就有点不高兴,就跟刘理顺讲,说先生跟这位女孩朝暮相处三年也该有感情了,就让她给你做一个侍妾,何必还要说让我给她另找婚配?刘理顺就非常严肃的跟主人讲,说主人您的美意我心领,但是我绝不是那种好色之徒,读书人明理,怎么能够说没有娶正室之前就有侍妾?因为古人是允许一夫多妻,有妻有妾,但是先要明媒正娶正室,而且往往是正室譬如说没有办法留后代的时候,才考虑娶侍妾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满足欲望,真的是为了传后代。结果这个主人听到刘理顺这样的振振有词,心里有点半信半疑,就找人来问这个女孩,并且给她验身,才知道她真的是清白的,於是主人对刘理顺就非常的敬仰。后来刘理顺果然考上了状元。所以一个人德有多高,他的功名、他的成就就有多高,刘理顺立志希圣希贤,他后来真的成为一位著名的理学家。所以人有大志,自然就不会在这些男女之色上去用心。这是一种方法。

  刚才讲的,一个是因果,一个是要立志。当前面这两个都不管用的时候,还有最后一道防线。前面这两道是很重要的,要同时并重,但是第三道完全是自己修心的方法,这就是佛门里提倡的不净观。周安士先生在他写的《欲海回狂》里面非常提倡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年轻男女要过这个关,这个是非常有效的。我讲一个故事,在唐朝有一位名相叫狄仁杰,他是武则天时期的贤相。他在年轻的时候,还没有考上功名之前,有一次上京赶考,路过一个客栈,在那里住宿。这个客栈的主人是一位新寡,她先生刚刚去世,她还很年轻美貌。这女子看到狄仁杰非常的英俊潇洒,就起了爱慕之心,晚上就来找狄仁杰。狄仁杰晚上正在看书,听到有人叫「开门」,去开了,一开,看见一位盛装美艳的女子在自己的眼前,当即一愣,后来立刻提起观照,心就定下来了。

  知道这个女子的来意之后,狄仁杰就跟她讲,说过去我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这个老和尚跟我讲,说我的面相是将来主贵,就是会有达官显贵,可是要注意一个「色」字。如果在这色字上栽了跟头,阴德一损,恐怕你的富贵就不保了。狄仁杰就问,在美色当前的时候能够不乱,一般人难以做到,有什么方法可以能够见色不乱?老和尚就传授给他一个方法,就是不净观。就是当你见到美色在前的时候,你立刻要提起观照,她的美色只是外面一层面皮而已,你看她皮底下包的肉、包的骨、包的筋、包的这些体液那全都是臭秽不堪。你看身体里面,吃进去的东西还没排出来,那是很臭秽的。做解剖的时候你把这身体打开,里面都是非常垢秽的东西,时间久了连猫、狗都不想吃。然后再想想一个人美色现在是年轻,如果是有病的时候,她形容枯槁、面色苍白、头发蓬松,早上起来没有洗脸,很难看,像一个鬼一样。再想想一个人老了,总是会老的,即使是西施也会有老的时候,皱纹满脸、满头白发,也就不是那样可爱了。你再想想她死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得病,身上臭秽,刚断气没多久,尸体就开始腐烂,就长蛆虫,虫从肚子里就咬出来了,一个洞、一个洞的,不久就全身都是密密麻麻的虫洞,然后你走到旁边就一股尸臭味。你就想想,这么一副尊容,你还会有什么爱欲?所以狄仁杰跟前面这个女子说,我刚才看到你,第一念愣了一下,差点被诱惑了;第二念立刻提起老和尚的教诲,我就观察你就是这样的。你现在也可以观察我也是这样的。结果这个女子也观察了,观照了一下,然后拜倒在地,说感谢这位相公不仅保全了她的贞操,而且教给她戒YIN的方法,以后就可以为自己的夫君守节了。

  后来狄仁杰上京赶考果然考上进士,而这位女子也因为很好的德行、女德操守而被朝廷表彰。所以就是这一念之差,祸和福就在旦夕间分判,这个要领就在平时认真的去修这种不净观。狄仁杰曾经说过这话,教我们怎么做不净观,说「人至美色在前,急思此妇,异日抱病而死,其尸溃烂,蛆虫攒聚,臭秽薰人,懔乎可畏,邪念便释矣」。这是看到女色在前,当然女人看男色在前也是一样,马上提起这样的思惟,前面这个美色异日抱病而死的时候,她的尸体溃烂,蛆虫攒聚,就是我刚才讲的,咬得遍身溃烂,臭秽薰人,那个味道很难闻,懔乎可畏,你就觉得很害怕,这样的一个尸体哪里会可爱?这种所谓的YIN念欲火就被冰释,冷水浇头就没了。这个确实很管用。

  佛家教我们不净观,如果能够常常观照,实际上你不要害怕,你反而得到身心清净。经上讲的,常修不净观的人,身体会有优钵罗花香,优钵罗花就是青莲花。你看虚云老和尚,这是禅门泰斗,持戒精严,他的衣服一年都不洗,头发也不剪,也不洗澡,身上污垢很多。当时在香港(他有一次来过香港),有个居士给他铺床的时候,发现他的蚊帐里面就有一股莲花香味,这个香不是哪传来的花香,更不是香水,老和尚怎么会用香水?完全是什么?他戒德的清香,心清净。所以,这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常常观想,平时就用这个心,真正遇到了境界现前,遇到考验的时候,你自然能如如不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功夫。这是讲到好色坏德,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第四条:

  专心系爱是一病。】

  『专心系爱』也是讲这种情爱,前面好色坏德主要是讲欲,这里讲情。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个情也是一件麻烦事情。当然人不能没有情义,可是情义它是以智慧、以道德做为标准,以义做为标准。如果超乎道德、违反仁义、没有智慧的这种情,这叫迷情,这种情就有害了。尤其是所谓的儿女情长,男女之间的情爱也要把它远离。应该讲什么?讲道义、讲恩义,不是讲情爱。你看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是讲所谓情爱,但是没有道义,这是不能够被人所认同,也不符合道德,他的果报也就很明显了。

  在唐朝我们知道很有名的例子,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是天生丽质,而且能歌善舞、善解人意。她本来是唐玄宗(就是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之妃,玄宗是她的公公。结果看到杨贵妃有倾国倾城之色,就把她纳为自己的妃子,这本身就乱了礼法。把杨贵妃招到自己后宫,这是迷恋於酒色,《长恨歌》上面写的「从此君王不早朝」,他就不再管朝政,一天到晚专心系爱杨贵妃,杨贵妃的家族也因此而得到显赫的权贵。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有安史之乱,安禄山造反。本来安禄山曾经立过大功,玄宗皇帝对他也很赏识,还让贵妃的姐妹跟安禄山结为兄弟姐妹。据说杨贵妃在宫中跟安禄山还有染,杨贵妃也不是什么贤良的女子,但是玄宗因为不能割舍杨贵妃,所以对此事也就不再计较。后来安禄山叛乱,结果满朝文武都把这个罪归於杨家,所以把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要求玄宗皇帝给斩了,斩了以后还要求让杨贵妃自缢。贵妃不斩,让她自杀,如果不杀她,大家就不走了。因为当时玄宗皇帝遇到了危难,他们逃出长安往南逃,在马嵬坡三军将士不走了,非得要皇帝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才能够服气,结果没办法,玄宗只好让杨贵妃自缢而死。所以「宛转蛾眉马前死」,这个是《长恨歌》上的诗句。

  我们看到唐玄宗是以色取人,专心系爱,而没有履行好自己为人君之责。杨贵妃当然也是不贤,如果她能够像长孙皇后那样,长孙皇后是辅佐唐太宗的,那真是一位贤德的女性,使得唐太宗能够治国安邦,有贞观之治。玄宗皇帝早年治国也治得不错,也是一个励精图治之人,他还挺推崇传统文化。你看他还注解《孝经》,我讲《孝经》的时候还用他的注解,确实也是很难得的一位君王。但后来见了杨贵妃之后就神魂颠倒,这是大病,专心系爱是大病。所以杨贵妃固然有她的果报,玄宗皇帝也是因色而乱国。

  我们看到历史上因为色而乱国的帝王太多,凡是国家有乱,我看多半都与色有关,酒和色。你看从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末代皇帝是夏桀,宠爱妺喜;商朝末代皇帝纣王宠爱妲己;周朝,西周末代皇帝幽王,周幽王宠爱褒姒。褒姒很有名的,就是所谓的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骗诸侯来,博得贵妃一笑。燃上了烽烟,这是军事讯号,把诸侯都招来了,结果没有什么国家的危难,诸侯都很生气。后来真有国家危乱了,犬戎之乱,燃起烽烟的时候诸侯都不来救,结果幽王就死於兵乱,而褒姒也就被犬戎所夺走了。

  所以专心系爱,老子前言里面讲到的,「老子曰: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凡是在爱欲上太过分,就会出现问题。有君者是国家,皇帝不能保其社稷,就是不能保国、不能安民;有身者,身体也会出现问题,不能保寿命。所以男女之间,即使是夫妻之间也不能纵欲。前面好色是讲邪YIN,这条系爱就是夫妻之间的爱欲,也不能过分,过分伤身,也会败德。

  印光大师在《寿康宝鉴》的序文当中就讲到了他的一个弟子,真人真事。他一个弟子叫罗济同,四川人,四十六岁经商於上海。他是一个性情忠厚、深信佛法的人,后来找印祖皈依。因为罗济同害了一场病,要发心吃素念佛,所以病就好了。三宝加持他,面色也红润了,本来是大泻不止,结果不药而愈,面色红润,神采也很足,来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看了也很欢喜。印祖很有智慧,大概看出他的问题,就提醒他。提醒他什么?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论语》上的话。孔子说,父母担心儿女,儿女要是很好、很孝顺,各方面都很好,其他都不用担忧了,只担忧他的身体,会怕他生疾病,所以唯其疾就是疾病,之忧,只怕他害病。劝他说,「你现在病刚好,还没有复原,要慎重」。但是印祖当时也不好说明慎重什么。后来这个人回去大概将近一个月,又回来见印祖的时候,他的面色已变得很苍白,就像死人一样,印光大师就知道他回去跟自己的妻妾犯过房事。本来大病初愈的人要避免,因为你元气没有恢复,夫妻生活会大伤元气。没有多久,这个居士果然就死掉了。印光大师当时非常痛心,就是很后悔当时没有告诉他要慎重房事,出家人也不好意思说这个话,听的人没用心听就没听懂,就导致自己自毙。印光大师特别把这个故事写到他的《寿康宝鉴》的序文当中,这是劝戒YIN的一本书,非常的好,让我们引以为戒。所以夫妻之间正YIN尚且不能泛滥,你想想邪YIN就更不可以了。男女之间的情一定要淡,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理智愈高,这个人境界愈高;爱愈高的人,他的境界愈低。所以地狱的众生是纯情而无智,全是用情,他没有智慧;天人的智慧就高,情就比较淡。

  当然情爱、系爱不光是对男女之间,也包括对於一切物的执爱,如果有一丝毫的执爱,它就成为我们的障碍。曾经有一个将军,他是上阵杀敌势不可挡,骁勇无比,而且出生入死一点恐惧心都没有。有一天他在玩弄他自己喜欢的一个玉石,一个工艺品,他最喜欢它,爱不释手。结果东摆摆西弄弄,一失手差点就掉在地上了。幸亏他动作敏捷一下子就捞住了,可是他已经吓了一身冷汗。这时候他就想,我上阵一人敌万人都不害怕,为什么这个玉石搞得我竟然冒了一身冷汗?他想想之后,干脆把这玉石往地下一摔,就摔碎了。凡是让我们生畏惧心的东西要把它「摔碎」,什么事让我们生畏惧?你系爱这样东西,就会因此而生畏惧,就是害怕失去它;如果你对这个世间一丝毫都不牵挂,什么事、什么物你都不会执著、不会系爱,那你得大自在。这对於我们念佛求往生的人真的很有启示。所以我们想求往生,没别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能放下,那你决定往生。假如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丝毫的系爱,那你所系爱的东西就成为你往生的障碍。

  在明朝有这么一个禅门的公案。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他在没有成就霸业之前就认识了一位金碧峰和尚。我们知道朱元璋也出过家,他对佛法也很敬仰,找金碧峰和尚向他请教。当时金碧峰和尚也对朱元璋有很好的建议,所以朱元璋听取了之后果然统一天下,建都南京,成为了明太祖。结果朱元璋是很念旧的,想到过去这位金碧峰和尚对他有恩,於是给他特地建了一个碧峰寺供养他,而且赐给他袈裟,还赐给他一个宝贵的玉钵。出家人什么都不用,就三衣一钵,就给他一个玉做的钵,这个钵确实很名贵。金碧峰禅师他是一个很有定功的人,常常入定,就是入了三昧。有一天阎王爷看到金碧峰阳寿已尽,於是差了两个小鬼去抓拿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开悟之前,没出三界,都是受阎王爷的管制,你寿命到了他就来拿你,除非你出三界,他就拿不住了。这两个小鬼就来了,当时禅师正在入定,定中小鬼是找不到的。结果就问金碧峰现在在哪?就找土地公来问。土地公想来想去没有办法找他,忽然想到,金碧峰虽然道行很高,但是可能他对玉钵还有点牵挂,「你就干脆在这方面打打注意」。小鬼听了之后就会意了,於是就敲那个玉钵。一敲玉钵就有响声,金碧峰在禅定当中听到有人在弄他的玉钵,因为他心里还有这罣碍,他就出定了,看谁在拿他的玉钵。一出定,这下子小鬼就把枷锁套在他脖子上,拿住他了,他当时就想这下我上当了。他让这两个小鬼等等,我先办完一桩事才走。他就把这玉钵拿起来往地下一摔,摔完之后他就说了一个偈子。这个偈子是什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炼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这开悟了。你看,把系爱一打碎了,他就大彻大悟,他就融入虚空当中。虚空怎么能锁得住?锁不住,他跟虚空法界融成一体了。

  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放不下的,这就是我们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源。一定要放下专心系爱,什么系爱都没有,只专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决定成功。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资料恭摘:《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身心净洁 与善相应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10/9/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36-000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太上老君)(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太上老君)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