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第5集


   日期:2015/2/1 20: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请看讲义第五行第三句:

  曲人自直是一病。】

  这句是讲片面的歪曲别人来显示自己正直、表现自己正确,这样的心态是一个大病。真正的君子自己修身、正心,行有不得都能够反求诸己,绝对不会去埋怨别人,更不会心存著要故意歪曲别人,来显示自己正确这样的心态。即使是遇到了困境或者是失败,君子都是反省自己有哪一些做得不够,而这种心才是真正的正直。如果是要歪曲别人,这个念头刚动,已经是邪思了,自己已经不直了。所以,以『曲人』为直,自己的心态已经是偏斜,良心都已经丧失了。良心一丧失,天的报应也就必定是跟随而来。但凡一个人忠厚正直,他必定是存有宽恕、包容他人的心态,当看到别人有不足的地方,都会帮他隐其过,绝对不会去彰显他的过失。而即使是对他的劝谏都是在私下里,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改过自新。

  在明朝有一位很著名的贤臣叫于谦,当时他曾经举荐过一个人叫王伟。结果这个王伟后来做了侍郎,侍郎的官职不小,相当於现在我们说的副部长级,也是个高官了。但是王伟不仅没有感于谦的恩,反而常常在暗地里要揭发于谦的过错。而于谦是一个忠臣,他的行为可能会招致一些人的不满。王伟也就搜集了一些材料,向皇上写了一个密奏,奏于谦一本。皇上当时是明代宗,这个代宗是于谦立的主,立他为帝的。代宗的哥哥叫英宗,在跟蒙古人作战的时候(当时蒙古叫瓦剌),跟瓦剌作战被俘虏了。蒙古人以此为要胁,结果于谦当机立断,立了英宗的弟弟为皇帝,叫代宗。代宗当时收到王伟的这一个奏章,於是就把于谦招进朝廷来跟他见面,就把王伟的这个奏章拿给于谦看。于谦是个忠厚的人,看到有人要奏他,於是他就跪下来叩头认罪。结果皇上也就非常安慰他说,我对你非常清楚,你不是这样的人,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我只是让你看一看这个奏章。皇上也很会做人。结果于谦出来以后,正好遇到王伟要上朝,看到于谦下来,知道他去见过皇上,就故意上来问于谦:「皇上跟你讲了些什么?」于谦也就不回答他。他继续请问,于谦最后笑著说:「老夫纵然有不是处,你可以当面直言就好了,何必还要在皇上那里奏我一本?」说完,他就把皇上给他的王伟写的奏章拿给王伟看,王伟看了之后非常的羞愧。于谦肚量很大,笑著安慰一下他说:「没有别的事情,以后咱们明著做人就行了,不要暗地里使绊子。」

  我们看到王伟,他要曲人以显示自己的正直,这种心态实际上是自招羞辱。还有于谦,也是因为他是一个忠直之人,难免会得罪朝廷一些自私自利的官员。刚才我提到当时英宗皇帝被瓦剌,当时瓦剌的首领叫也先,被他俘虏了。瓦剌就以英宗来要胁明朝,当时于谦就立代宗为帝。这是什么?太后立主了。当然这种做法虽然对第一个皇帝,对英宗皇帝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自己被俘虏了,那边他就另立皇帝了。但是这种做法确实对明朝、对国家安定,不受到敌国的要胁,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代宗当了皇帝之后,他也很会做,把英宗就奉为是太上皇,把英宗的儿子立为太子,这种做法也是安抚被俘虏的英宗皇帝的心。代宗后来就变卦了,想想我自己是皇帝,怎么能把哥哥的儿子立为太子?因为一立太子,将来他就是皇帝,想著想著不是路,於是就把这太子给废了,立了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你看这私心作祟,结果这祸根就种下了。他自己的儿子大概没福报,被立为太子之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所以该有福的,他才能够成为太子,将来才能做皇帝;没有福的,你立他做太子,他也没那命享受。

  后来明朝军队打败了瓦剌,把英宗皇帝就接回来了,他现在是太上皇了。当时朝中就有一些官员,有三个人叫石亨、徐有贞,还有曹吉祥,他们三个人为首,就要迎英宗皇帝回来恢复他的帝位。这兄弟两人,弟弟当了皇帝,现在太上皇哥哥回来了,矛盾就不小了。后来因为老皇帝回来了,理所当然应该让老皇帝来复辟,最后这老皇帝又重新做了皇帝。做了皇帝以后,当然曾经帮助立代宗皇帝的于谦这些人就有灾难了。皇帝当然也听到像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些奸臣的怂恿,於是就下令给于谦定罪。当时这些小人也就趁机诬陷于谦,说于谦是谋反,就定成死罪。英宗皇帝本来不想要杀于谦,但是这些小人们,徐有贞当时就进言,说如果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情是出师无名。你想重新当皇帝,你总要找个理由。只能是于谦谋反,当时是立了代宗做皇帝,所以现在要治他於死罪,就理所当然可以你重新做皇帝。后来皇帝只好下令,就把于谦给斩了。于谦是一代忠臣,就跟岳飞一样,死得很冤枉。他被斩了以后,按照惯例就抄家。那些官员去抄家的时候,发现抄家的事情很容易做,因为于谦家里是什么都没有,一贫如洗,可见得于谦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

  后来英宗又重新做了皇帝,当时奸臣石亨的一个党羽叫陈汝言,是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部长,因为被揭发贪赃枉法、贪污受贿,就被败露了。结果抄家之后,发现他贪赃很多,皇帝就很愤怒,因为这个贪官是石亨举荐起来的,皇上就骂石亨,说于谦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余财,没有剩余的财宝,你这举荐的人还好?家里是数以万计的赃款。正在此时,边境又告急,蒙古人又打来了,当时皇上满面愁容,臣子们就说,如果于谦要是在,绝不会让蒙古人胆敢冒犯我们明朝。皇上也觉得非常的惭愧,杀错忠臣了。就在那一年,当时,刚才讲的三个人是奸臣,其中一个徐有贞就被石亨中伤,这狗咬狗。他们三个人原来合作把于谦给杀了,现在他们搞内讧,徐有贞就被充军,发落到远方;又过了几年,石亨也因罪入狱,就死在狱中;还有一个奸臣曹吉祥,也因为谋反而被灭族。到后来于谦的事情就真相大白,朝廷就封于谦,追封他为忠肃公。从这里可以看到,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三个奸臣,他是「曲人自直」,当然他是自己有私心,想要获得朝廷的重用。而于谦是忠臣,忠臣在朝上,小人就不得志,所以他们就利用这两个皇帝之间感情的这种对立,就把忠臣给杀害了,为了图自己一己之私。当然这三个人下场都不好,死的死,充军发落的充军发落,灭族的被灭族。所以曲人自直,这种人都是遭到天怒人怨,反而自己是不得其死。我们再看第二十句:

  以直伤人是一病。】

  『直』也是正直,这是什么?自己是正直的,没有错,譬如说自己观点正确,或者是为人正直无私。但是自己正直就好了,如果偏偏有意无意的凭著自己的正直而去伤害别人,譬如说在语言上讥讽了别人,或者在行为上跟别人作对,这都往往会招来祸患。往往是自己得理不饶人,实际上也就没有饶恕自己了,所以能容人这才是福。要知道,这世间正人君子必定是少,就像《弟子规》上讲的,「流俗众,仁者希」,你不可能要每个人都是仁人君子,不如法的现象肯定很多。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如果不是违反大原则的,我们都应该学会包容;如果不能包容,自己觉得自己很清高正直,而不能够让别人有容身之处,自己往往会招致很多祸患。这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这水,你看那个湖水里头如果太清了,往往鱼就很少,浊水里头鱼就很多。大地都是这样,因为大地很多的污秽,所以它能够生长万物。往往「以直伤人」的根源就在於自己有一股傲气,这傲气就不能容人了,甚至如果有意的去揭露别人的隐私,就会跟人结很深的怨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红楼梦》这部小说,这里头讲人与人之间关系就讲得非常的深刻。就在贾府大观园里头,大小这些人互相之间怎么样能够和谐共处?如果是像其中一个丫鬟,叫晴雯,如果大家看过《红楼梦》,看到「晴雯之死」这一回,你就觉得很感叹。晴雯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而且她是心直口快,就是心里装不下事,往往自己又自命清高,有很高的傲气,这就是无意之中就得罪人。晴雯是怎么死的?《红楼梦》里面这一段就写得特别的微妙。导火线就是,因为晴雯是贾宝玉屋里的丫头,宝玉还有另外一个丫鬟叫袭人,袭人工於心计,很有城府。袭人本身自己就很希望将来做宝玉的姨娘(姨娘就是我们讲的妾、小老婆),因为丫鬟的身分在古时候不能做正室,只能做妾、偏房。其实贾母、王夫人(贾母是宝玉的奶奶,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她们也都很希望让袭人将来做宝玉的妾。

  晴雯看在眼里就非常不以为然,对袭人也就是看不起,心里想著袭人是想要攀高枝。这种奴性晴雯看不起,自己很清高。有一次就跟袭人起了口角,晴雯生气就随口说出很刺激人的话。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她讥讽袭人说:「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这意思就是说,袭人想挣一个姑娘、姨娘这样的位置,挣不上去。说后面这一句话还可以,前面那个话就太伤人了。前面那个话说,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这等於是击中了袭人的要害,犯了大忌。其实这个事,晴雯知不知道我们姑且不论,《红楼梦》里面就讲到,袭人跟宝玉就曾经有染,这个事在古时候那是不可告人的,结果偏偏晴雯快嘴,把这话说出来了。袭人当然是非常生气,表面上还不表现出来,但是内心里下了狠心就想除掉晴雯。

  后来果然也因为一个因缘,曹雪芹写《红楼梦》也写得很含蓄,就说当时有一个叫「王善保家的」人趁势就告倒了晴雯。这趁势也不知趁什么势,当然这幕后也有贾母、王夫人的暗中指使。因为贾母、王夫人本来也就不喜欢晴雯,这人就是「以直伤人」,就像个刺一样。晴雯是长得很好看,跟宝玉感情也不错。后来还写到,「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晴雯就被赶出大观园了,后来就死在外面,死的时候宝玉还去看她。其实,致她於死地的人《红楼梦》小说里没写,但是有心人也就能了解,大概也都是因为袭人趁机下了些话,都是背后中伤。这样的一个怨恨都是因为平日里晴雯说话不注意,再加上自己可能比较出风头,没有顾及到四面八方别人的心理,所以正所谓「风流灵巧招人怨,终不免寿夭多因毁谤生」,这是《红楼梦》里的话,都是给我们很深的人生提醒。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一句:

  恶人自喜是一病。】

  这个『恶』就是厌恶,厌恶别人自己还沾沾自喜,这就是病。这里老子讲的病都是大病,每一条都是极其深刻。学者看到这些文字,总要自己认真检点下自己,到底自己有没有这些心病。厌恶别人,不管别人到底有没有错,本身厌恶别人的心态就已经错了,所以自己已经错了。蕅益大师曾经说过,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心。外面的境界,这是物质的环境或者人事的环境,其实没有什么好坏、没有什么对错,好坏、对错都是因为自己内心里有分别、有执著。这一切法心想生,你认为它是对,它就是对;你认为它是错,它就变成错。真正修道的人绝对不会去厌恶外面的境界,不会看别人的错处,都是反观自己,是我自己有错。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不会看别人有什么过失,只会看自己有过失。譬如说我们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人怎么对我不能包容,处处好像跟我作对,殊不知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不能包容别人,自己心里跟他作对了,所以你看到外面那个人不能包容自己,跟自己作对,都是你心想生。你有什么样的心,外面就有什么样的境,心境是一如的。所以,「愚人除境不除心」,愚痴的人他只是想改变外面的环境,譬如说某人不好,他就要把某人给除掉,他要改变那个环境。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智慧的人就是在心上改自己。我如果发现他好像有缺陷,我真正有智慧,一定回光返照,检查下自己内心里到底有些什么错处,为什么我会感召到这样一个人,这样有缺陷的境界现在我面前,这境界是由心所现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你们就能够有所体会。不管是真是假,我们就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大家细细去体会。譬如说在我们这香港,一般人都住在高楼、高层。有一个公寓楼,有一天就搬进来一个女子,她是一个在公司里面上班的白领阶层,女子收入还不错,搬到了这个高层公寓来。她的邻居是一家单亲家庭,母亲带著几个孩子,家里也比较穷。於是这个女子就不想跟这个穷家庭来交往,就怕这个穷家庭连累自己。「恶人」,就厌恶他,自己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是贵族单身。有一天晚上,这大楼忽然停了电一片漆黑,这个女子在家里心里觉得毛毛的,一个人在家伸手不见五指。结果忽然就听到有人敲门,她一下子就寒毛直竖,就问「谁?」在门外有一个男孩子的声音回答说:「姐姐,我妈妈想问一下您,您家里有没有蜡烛?」她一听这声音很熟悉,原来是邻居家的那个男孩。她马上一想,这家里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黑灯瞎火的还找我来要蜡烛了,我可不能给他,给他一回,将来他还得要第二回,那就没完了。所以就很不客气的吼一声说:「没有!」然后门外男孩子又继续说:「姐姐,我妈妈就担心您家没蜡烛,让我给您送两根来。」这女孩一听,就觉得很羞愧,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人家是给你送蜡烛来的,不是来跟你要蜡烛的。但是女孩原来想著这个家庭很穷,好像就以为别人会讨她便宜,於是跟他保持很远的距离。结果就是那天晚上之后,这个女孩对那家的观念彻底转过来了,不再认为这个家庭是坏人,他不是来整天讨我便宜的人,这个是君子家庭,人家是有好心,你看停了电还能想到你家。所以从此这两家也就结为了好朋友。

  这故事很有意思,我相信这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很平凡,很可能就发生在你自己的身边。你看这个女子当她原来有这样一个偏见的时候,她厌恶这个家庭,看他们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可是观念一转的时候,她俩就成为好朋友了,就变成怎么看怎么顺眼了。所以外面那个境界,这个家庭还是原来的家庭,它也没变,什么东西变了?就是这女孩心里念头转过来了,她是心变了,境界还是一样的境界。所以,外面的境界有没有好丑?没有好丑,好丑在於你自己自心,看你以什么样的心去看外面的境界。所以当我们厌恶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彰显自己的错误。佛法里菩萨戒有一条重戒叫「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这就是「恶人自喜」。赞叹自己是自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不错,厌恶别人还毁谤别人,这是重戒。能够常常反求诸己,回光返照,这个人就是明哲君子。

  我们看到在历史上,但凡英明的皇帝都有一种好的优点,就是常常能够责怪自己而不去责怪别人。像唐太宗,我们都知道他当了皇帝之后,治理天下使得天下国泰民安,有「贞观之治」,他很难得的地方就是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当时最有名的一个谏臣叫魏徵,天天都犯颜直谏,对於皇上是一点不客气,甚至在皇上大怒的时候,魏徵都敢於跟他争辩,绝不退让。但是很难得这皇上能够接受魏徵的建议,而且对魏徵慢慢就产生一种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打猎取乐,行装都准备好了,但是忽然就想到,魏徵要是知道我去打猎,他心里会怎么想?於是就迟迟没有出发,后来终於就取消了打猎这个行程。后来魏徵就问他:「你们那时候,皇上您为什么没有去打猎?」皇上说:「当初是很想去打猎,但是又害怕你直言进谏,我不好意思,於是最后就打消这个念头了。」你看看,唐太宗英明之处就在这里,不会认为自己就是皇上了,高高在上,我说什么大家都得听,只有我命令别人,绝没有别人来给我建议,这个就变成昏君。英明的君主就是能够谦虚纳谏,而对待像魏徵这样的谏臣,都能够有敬畏的心,没有厌恶他。你看他去打猎,他完全可以有理由去的,皇上取乐有什么不行?他没有因为自己喜欢这么做就这么做,所以他没有恶人自喜,他不厌恶魏徵,不会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贞观之治之所以成就的根本原因。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十二条:

  喜怒自伐是一病。】

  这个『喜』和『怒』是讲大喜、大怒,『自伐』是讲自己损伤自己。实际上大喜、大怒确实就会损伤自己,喜伤心、怒伤肝。我们知道五种情志,人的七情五欲,它会伤害我们的五脏六腑。一般讲,怒就伤肝,怒是火,肝在五行中属木(树木的木),一把火就把那木给烧掉了。所以整天发怒、发脾气的人,这个肝就不好,会得肝病。我接触到一些朋友,特别是做企业的,都很抱怨说自己手下的员工不听话、管起来很难管,天天都发脾气。天天发脾气确实自己伤害自己,喜、怒都是自己伤害自己的,对这个事情有没有改进?也没有改进,不是因为你生气了,员工就好管,反而相反员工更不好管,他会起逆反心理。他起了逆反心理,自己又伤了身体。老是发脾气,最后就得肝硬化、肝癌这些病。肝病是起源,你就可以知道眼睛不好,因为肝开窍於目,所以眼睛有点花,你得去检查一下肝。老是发脾气,伤害自己最严重,所以不要发脾气。不要发脾气怎么去管理好企业?自己学《弟子规》,像胡小林老师那样,你看他原来也爱发脾气,他跟我们分享的时候说,他那手机都摔了好多个,员工都很怕他。后来二00七年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学《弟子规》,先自己学、自己改变,首先克制自己的脾气,不发脾气,发现员工更好管了,所以管人一定用德行去感化,不是发脾气就能解决问题。

  「喜」这是指大喜,高兴得很,有点过度了,这就伤心。我记得我们师父曾经讲过这么个例子。他说他以前年轻的时候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好像是少将,军队里准备要升他做中将,他原来是一粒星,现在要有两颗星。但是这个消息还没有发布,只是内部的,他知道了,他就很高兴,於是就请他的亲戚朋友到他家里赴宴、庆祝。席间难免就喝酒,高兴,就准备荣升,结果就在吃饭的时候,这个人一下就心肌梗塞,一命呜呼了。这是什么?一般来讲这人福报不够,他只有一颗星的命,两颗星就把他压死了。所以当我们得福的时候,如果是过喜了,这什么?福报可能也未必能保得住。在中医上讲,喜就伤心。他心肌梗塞,再加上一喝酒,酒又是攻心的。所以,我们要炼自己的修养,既不要有大喜,也不要有大怒,让自己的心永远都保持心平气和。这世间没什么了不起,即使让你当个总统也没有好高兴的,总统也很累;即使有困境、有逆境也没什么了不起,人总不可能一帆风顺,起伏波澜总是有,连圣人,你看孔子都遭遇过陈蔡绝粮、微服过宋,过宋国的时候险些遭到宋国的大夫司马桓魋给杀害,圣人都会遇到这么多的困境。你要是生气,你有多少命去发怒?所以自我的克制就很重要。

  喜、怒,我们是讲出两个情志,还有思、忧、恐,之前我们也提过。喜、怒、忧、思、恐这叫五志,五种情志、五种情绪,过分了都伤害我们的五脏。刚才讲的喜伤心、怒伤肝,还有思伤脾。老在那想,伤自己的脾胃。就是不用想,想什么?该来的就来,不该来的想也不会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想这么多没用,想,只有伤自己的脾胃。所以爱思想的人往往都会有胃病,脾胃弱。为什么我们看到知识分子脾胃比较多病,为什么?知识分子爱思;农民老是耕田,他很少胃病。忧伤肺,没事他就忧愁,这种人肺就不好,什么肺结核、肺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忧出来的。最明显的,《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得肺病死的,为什么?老爱忧,忧愁。没事看到月亮也忧、看到花也忧,这都是得肺病的来源。恐就伤肾,一恐惧他肾就不好。其实人为什么恐惧?不明白事实真相、不明白因果,他就会无缘无故恐慌。最明显的,就恐惧明天吃饭怎么办?没钱了怎么办?这些都是无谓的恐慌。你要真是担心明天没有福报了,现在赶快修福。你修的福愈大,你到哪都有福,何必要去恐惧?恐惧没有用。所以喜、怒、忧、思、恐都是病,都要放下。

  我们继续讲唐太宗的两个例子。喜,往往就是当自己得到欲望满足的时候就会喜,欲望不外乎是财、色、名、食、睡,五欲。如果能够在得到欲望的时候,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因此而过喜,这就是在修养自己的德行。唐太宗,有一次他的皇后(长孙皇后)替皇上找了一个女孩,十六、七岁,才貌出众,就想让皇上聘这个女孩做嫔妃纳入宫中,太宗於是就下诏要去纳这个妃子。魏徵听说了,魏徵是专门劝谏的,立刻就入宫进谏,告诉皇上,说这女孩已经许配了陆家,女孩姓郑,她已经被许配陆家。皇上你后宫嫔妃满院,你得想想百姓也有室家之欢,你这一下诏,陆家当然不敢不答应你,你是皇上,但是你这等於让百姓受到损害了。皇上一听有道理,於是立刻要把这个诏书给撤掉。当时在朝廷有一个官员叫房玄龄,也是一位贤臣,当时他不以为然,就跟皇上讲,其实郑家这女孩许配给陆家,这事情是子虚乌有的。他还找了陆家人特别上了一个表章,声明说虽然跟郑家,两家曾经有过交往,但是绝无定亲之事。皇上拿了这个表章看了之后,他就来问魏徵,你看她没许配给陆家,我们还要不要纳她为妃?魏徵就说,这个表章,难道你还不觉得事出蹊跷吗?为什么陆家要上这个表章?还不是因为怕您皇上日后要是追究责任,他担待不起,怕你加害於他,所以他都是被迫的。唐太宗也很难得,就采纳了魏徵的劝谏,於是收回诏令。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美色是人之所欲,唐太宗在这一个节骨眼上能够自己克制自己,不因为自己的那种喜好、自己的欲望就放纵自己,所以难怪他有贞观之治。

  刚才讲的是他没有纵喜自伐,还有一次他没有纵怒自伐。当时有一个官员向太宗上书,就说,皇上下令修建洛阳宫,劳民伤财,收取的地租很多,过量。又加上妇女现在都很喜欢梳高髻,把头发梳得很高,结了个高的发髻,这都是因为宫中带的这种风气。唐太宗看了上的表章,就很不高兴,就对这些大臣们说,这个人难道是想我们国家永不收租吗?难道我们皇帝这些后宫的妇女怎么做,他都要管吗?很不高兴,於是就想要治这个人的罪。当时魏徵就劝谏太宗,说但凡明君对臣子们的劝谏,只要它是对的,我们就应该采纳;如果是错的,我们就不要采纳,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好了,何必要治罪一个劝谏的人?而且最后他特别还强调,陛下最近好像不爱听直言了,虽然你对臣子们的直言能勉强包涵,但是不像以前那样的豁达自然了。唐太宗对魏徵也是很敬畏的,魏徵这么一说,他觉得也是入情入理,於是就把这怒气给消掉了,没有治这个上书人的罪,而且还把他提升了。所以能够自己克制自己的喜和怒,这是情绪,克制自己的情绪,就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你是个皇上,你不仅把握自己命运,也把握一个国家的国运;你如果是个企业家,你能把握自己的情绪,你就能把握这个企业的命运,以及你手下所有员工的命运,所以怎么能够不谨慎!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三句:

  愚人自贤是一病。】

  『愚人』就是愚弄别人,『自贤』就是自以为很聪明、很有才干。愚弄别人还以为自己很得意,这种人往往是自愚,不是自贤,愚弄别人实际上是愚弄自己。如果是出於私心,要去把人家压低、把人家除掉,这样自己无形之中也就损了阴德,可能阳间他会背上骂名,甚至会来世到三恶道去受报。

  在历史上有一对这样的师生,老师是马融,学生是郑玄,是很有名的,两位都是大儒。郑玄(郑康成),成为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经学家,他注解了很多经典,儒家的经典。可是他的老师马融,相比之下气量就狭小了。郑玄曾经在马融门下学习,马融当时也做了大官,他有个嗜好,就是很喜欢听女孩子唱歌。所以他在教书的时候,还叫一些女孩子在那个屏风后面弹琴歌唱,自己一边听歌一边教学生。这些学生当中只有一个学生三年都目不斜视,其他学生总是想著看看后面的女孩子,只有一个人他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郑康成,学了三年学成就了。

  后来郑玄要拜别马融的时候,马融知道自己平生的学问全给郑康成学去了,而且这个学生已经青出於蓝胜於蓝,超过自己了,将来这个学生一定盖过自己。这老师也起嫉妒了,想著要把这个学生除掉,他自己永远是最高的,当时这世上确实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马融。於是他就派学生们一起为郑康成送行,送到了城东,每个人就给郑康成敬酒,三百多人,结果每个人给郑康成敬一杯酒,就三百多杯了。但是郑康成的酒量很大,这人的肚量大、心量大、酒量也大,三百杯下来,竟然连小小的礼节都没有缺失。李白《将进酒》这诗里头有说,「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讲这个典故。郑康成也知道他的老师嫉妒他,甚至要暗算他,所以他自己告别老师的时候,本来是要走大路,但是走大路走了一小段,他就拐到小路上走了。果然马融当时就派了杀手,在半路要截杀郑玄,当然就没截成,结果郑玄就溜走了。溜走以后,他这一生都在著力於注解经典,成为了不起的大儒。马融本来如果他没这么做,在历史上一提起马融,都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大儒,可是他正因为有这么一个卑鄙的行径,虽然他在学术上有了不起的贡献,但是别人谈起他的品性,也只好摇头。这是什么?想要愚人自贤,结果是贤人自愚,反而突出了郑康成的伟大,自己愚弄自己了。我们再看第二十四句:

  以功自与是一病。】

  这是把功劳归向自己,爱说自己的功劳,这是一个大病。老子《道德经》里面有讲过,「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伐就是自己夸耀自己。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劳,就变得没有功劳了。功劳不能自己讲,别人讲是可以,自己讲就变得没功劳了。自矜者就是自我表功的,他就不能成为领袖,成为领袖的人都有一种谦卑的品德。你看刘备,三国时代刘备其实论武功不及关公、张飞、赵云,论谋略不及诸葛亮,但是怎么大家都把他推举成领袖,都能死心塌地为他服务?就是因为他自己有那个谦虚、仁厚的品德,所以他成为领袖。所以,领袖不一定说自己要有多少才华,你要有那种心量、有那种品德。《大学》里讲的「有德此有人」,你有德行,就会有人跟著你走。譬如说做企业你当老板,你可以当得很累,也可以当得很轻松。孔子曾经就有两个弟子,各人管理一个邑,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小县城,做县长。其中一个弟子样样都管,劳心劳力,把这城镇管得很好;另外一个弟子就天天弹琴、游山玩水,居然也能把这邑、这县城管得很好,孔子肯定是赞叹这个弹琴的人。为什么?他有智慧。要知道,很多事情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下面的能人很多,你不要以为他们都做不了,实际上他们做得了,就看你有没有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他们的才能,你把他调动起来了,你自己就不累。你怎么调动?你要用德行服人,他真正服你了,他才会死心塌地为你办事,这中间最重要的,谦德。如果自己整天夸耀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好,爱夸耀自己的往往就会忘了别人的功劳。所以『以功自与』,与就是给,把功给了自己,就不能给人了。功劳不是你的就是我的,你自己拿了,别人就好像没有功劳,别人就不服。所以常常把功劳推给别人,把过错归向自己,这种人才是真正领袖,就像汤王,商汤,商朝的第一个皇帝。

  当时天下七年大旱(去年云南不是大旱吗,百年一度的大旱,当时汤王也是七年的大旱),他那个地方大旱,大家都认为这是天上要责罚我们了,我们肯定有犯罪,我们应该用活人作牺牲供养上天,来祈求上天的感应。汤王说,不行,怎么能用活人作牺牲,那不是杀人吗?上天大旱,是我这做君主的、我这做天子的人德行不够,所以我自己要自责。汤王说,「我来作牺牲好了」,叫大家准备好一堆柴火,他坐在草上,大家准备要点火。他下令点火,他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说天下百姓有罪都是我的罪,你看把过失归向自己。结果就在他下令点火的时候,天就下大雨了,感应是不可思议。这种人就是领袖,他真有德行。

  「以功自与」,就是常常把功劳归向自己,他就有祸患。在《感应篇汇编》里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新山有这么一个县令,他就很喜欢骗人。他骗人是什么?常常就是把功劳归向自己,讲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好。上头每次有给百姓施恩的政策,他就会跟这些百姓们说,这是因为我的功劳,是我去向上头汇报,让上头给我们加恩。每次都是这样做,所以凡是上头下来一个好政策,利民、惠民的,他就说是自己的恩德。大家也就信以为真了,都说我们这个县吏非常的好,甚至他有旋转乾坤之力。后来上头因为犯了法被皇上追究,结果一追究起来,这个县吏也被牵连进来。为什么?下面的人说,上头官员所有的政策,每次都是因为这个人去出谋划策的。他平时就这样说自己,结果他就被牵连进来,最后就在刑狱里头死了。所以你看,不是自己的功要归到自己身上,没想到功好像是有了,其实在把功归到自己的同时,把祸也归到自己身上。无功就不能受禄,没有实质的德行或者是贡献,我们千万不能贪这个功,贪了之后不是福反而是祸。

  反过来,不贪功而能够勇於承担过错,这种人往往是会得福报。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例子。在明朝,我们知道很有名的一位大儒叫王阳明(王守仁),他的父亲曾经中过状元,叫王华。在他父亲做官的时候有一次被人诬陷,他的朋友就劝王华,你可以辩白一下,不要让他诬陷。王华说,诬陷我的这个人是我的老朋友,我要是辩白的话,他一定会受朝廷的追查,他就有灾害了,所以我怎么能这样做?所以他就没有辩白。后来他的儿子(就是王守仁,王阳明先生)果然很有成就。我们都知道这个人是能文能武,这打仗也很能打,做官也很会做,而且在儒学思想上也是一个大成就者。他主张的心学,跟朱熹、二程的理学可以说是分庭抗礼的。当王守仁做官之后,也听说了他父亲曾经被冤枉过,於是王守仁就想著要给自己父亲伸冤,写了一个奏章准备要上报。结果他父亲听说了之后,立刻就写书信叫他儿子不能这么做,告诉他儿子说,你以为你父亲会有耻辱吗?我没有做错事,没什么可耻辱的。如果你现在上奏要揭发我的这个朋友,这反而是我自己的一个大耻辱!你看他父亲有这样的德行。王守仁於是就停止,不再去追究。他父亲能够有这样的心量,别人诬陷他,他完全可以辩白,但是他都不忍心去辩白;他一辩白,对方就要被追究。他能够以过归己,容人之量很大,结果他的儿子大发。

  所以,一个家庭里面有没有好儿子,真的是看你的祖上有没有积德。什么德最厚?往往是你被人无辜冤枉的时候,你积了大德。这世间往往是被人诬陷,就是所谓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这是《了凡四训》上讲的,被人诬陷、被人羞辱,自己能够不在意、能够包容,你要知道后福是无穷的。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感恩那个羞辱我的、诬陷我的人,为什么?他给我加福了。我子孙都能发了,我怎能不发?我发是发在后世,我来世肯定是往上升;我的子孙是享我的余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福来庇荫他。所以你得感恩那个人,他能造业,用造业受报来换取你的福报,你不是应该感谢他才对?他在舍己为人!你这么一想,绝对不会有怨恨心。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修福,德行它就提升。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五句:

  名人有非是一病。】

  这个意思就是帮助一个人成名了,后来又因此人而产生非议,往往都是因为你所提拔的、你所帮助的这个人,他自己德行有亏缺,当然你也有连带责任。这是什么?看人没看准,或者是自己有私心,用这个人达到自己私人的目的,这种心态是个大病。

  我举一个近代的例子,大家就能够看得很明显。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手下有一个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大家对国民党的历史不知道有没有了解,当时军统是不可一世的。蒋介石是非常善於利用各种平衡的关系,来保证他政权的稳固。他是国民党领袖,中国的总统,当时他用军统来监督他手下所有的军队和部门,等於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特务组织。凡是跟自己对抗的人,往往就指使军统特务去暗杀,所以戴笠当时也策划了很多暗杀事件。这个军统的组织也发展得很快,都是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的,戴笠也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人,他的势力愈来愈大,他的势力不完全只是特工了,还渗透到所有的军事部门、党务部门、行政部门,乃至经济、文化、教育、警察、交通、财政、税收、外交等等这些要害的部门,全是戴笠的人,而且军统的武装装备已经超过老蒋手下所有军队的装备,都是最先进的美式机械。

  当时因为戴笠发展势力这么快(蒋介石也就看得不顺眼了),有点好像把握了整个朝廷的大权,虽然戴笠对蒋介石是忠心耿耿,但是蒋介石这人是比较多疑,开始对戴笠进行控制、戒备和限制。戴笠也是个很敏感的人,他对蒋介石这种戒备的心态已经了解了,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心里也有点不安。当时因为国民党系统里面对戴笠、对军统都非常不满,觉得军统是横行霸道,所以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有二百七十名国民党中央官员联合要推倒戴笠,当时空前的,大家一致呼声要把军统撤掉,这也是因为军统作恶多端。后来戴笠是怎么死的?死得也是非常的奇怪,这里面都是因果。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戴笠他的手下有一个人叫马汉三,曾经叛变投靠了日本。国民党总是当时还在抗日,结果戴笠就发现了马汉三叛变,但是没有立刻追究,而且戴笠也发现了马汉三贪污,心里也非常气愤(军统肯定什么情报都能够掌握)。可是因为戴笠当时正是应付很多很重要的事情,都已经焦头烂额了,还没有时间来处理马汉三的事情,所以先安抚著他,而且放出声音说还要提拔马汉三。就是让他不要轻举妄动,等到以后事情处理完了再来收拾他。马汉三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戴笠想要除掉他,也知道自己犯了这个罪肯定是必死无疑的。於是他自己想到先下手为强,这是历史上有这么一种讲法,戴笠是怎么死的?说被马汉三给先下手为强。

  有一天戴笠就要起飞去青岛,然后从青岛要回上海。到青岛之后,马汉三的亲信叫刘玉珠,当时在青岛就以军统督导员的身分到戴笠的飞机上去检查,「安全检查」,实际上在那里预放了一个定时炸弹。结果戴笠的飞机起飞了,不久遇到了大雾,在上海上空不能降落,戴笠当时就决定起飞回到南京去,就在南京上空这个炸弹爆炸了,飞机就坠落到南京江陵板桥镇戴山,当然戴笠跟机上所有的机组人员都死了。这是猜测,因为实际上状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可能永远不为人所知,但这是一种最令人接受的说法。反正戴笠是死了,他被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最后遭所有人的非议,他的死期也就自然到了。

  当然他自己有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作恶多端,暗杀了很多人,而且这是阴恶,「阴恶之注」,已经可以说是恶贯满盈了。他死的时候还特别的(可能是一种巧合,也可能是个必然)是什么?曾经他自己找人算过八字,讲他自己是火旺之相,要用水相济,水火相济,需要水。所以戴笠自己曾经取过一个别名叫江汉津,江三点水,汉也是三点水,津,天津的津,也是三点水,都有水的,以后他所用的化名全都是有水,他要水才行。结果在他上飞机的时候,也不知是不是鬼使神差,他用了一个化名叫高崇岳,崇是山字头,岳也是山,见山不见水是他的大忌,果然他的飞机就坠毁了;而且坠毁在戴山,戴笠的戴,那个地方那个山头就叫戴山,这山也是他的大忌,他死在戴山;那个飞机的残骸掉落在困雨沟,雨水被困住,困雨沟,他要的水没有了,这反正…可能是巧合。这事让我们想到,一个人该死,真的不管你怎么改名、你怎么防范,你都逃不了那个命运。

  《太上感应篇》上讲,「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戴笠就很明显,你看天地真有司过之神,头上三尺有神灵。我们做的那个阴恶,你暗杀人,好像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有天地鬼神在监察,依人所犯的轻重来夺人的寿算。小的罪夺一算(一百天),大的罪夺一纪(十二年)。譬如说你的寿命是一百年,犯了一条大罪去掉十二年,犯了条小罪去一百天,一直去去…去掉,最后算尽就得死了。死之前必定先有个徵兆,算减则贫耗,他开始贫穷、耗散,多逢忧患,各种忧愁都来了。戴笠当时就很忧愁,「飞鸟尽,良弓藏」,怕蒋介石要整他;人皆恶之,你看国民党所有的人都讨厌他;刑祸随之,吉庆避之,他福报没了;恶星灾之,这凶神恶煞就跟著来了;算尽则死,最后也就到命终。

  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人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好好修德修福,你自己机关算尽,到最后只是算掉了自己的卿卿性命。人算是不如天算,你看这天算是鬼使神差,因果报应是这么明显。戴笠当时也是叱吒风云的人物,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面就是蒋总统,下面谁都不敢冒犯他,名人。《了凡四训》讲「名,亦福也」,你出了名,或者是你自己很有权势,这是你的福。这个福享起来要是没有好好的继续修德积福,福享完了,很快享完了,就麻烦了。所以「名者,造物所忌」,出名的人,天地鬼神、造物主都会忌恨,鬼神都瞧不起名不副实的人,所以「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戴笠就是这样。我们再看看这世间也有不少有好名声的人,譬如说某大慈善家做了很多慈善,结果遇车祸死了,这怎么回事?我们仔细想想,天地的报应肯定是公平的,可能我们只是知道他善名方面的,不知道他的阴恶。阴恶别人不知道,不为人所知,但是天地鬼神知道。你善名响出去,享了福,福也就享完了,剩下的就是恶报。所以要修真的。

  又说到「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这是刚才讲的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就是这样的。他自己没错、没有过失,但是被人诬陷,这子孙就骤发了。这什么?他有阴德。我们要学著修阴德,不要想著阳间的善名。因为什么?如果我们做好事,即使这好事是真的,可是你出了名,人家都赞叹你,人家都崇拜你、佩服你,给你歌功颂德,结果自己福就享没有了,你刚修的马上就享掉了。如果是名过其实就麻烦了,享的比修的还要多就变成负债,就会往往有奇祸。倒不如什么?我做了好事没有出名,别人都不知道;干了坏事让人知道没关系,坏事让人批评、让人毁谤,甚至他毁谤过分了也好,给自己积德积福,子孙往往骤发。子孙要发,说明你自己的福很厚,能够福荫子孙,你自己身上带的福就更不得了,你来世肯定是生天。所以这世间很公平,绝对没有一样事情说冤枉的。

  所以『名人有非』,当一个人出了名,被非议的时候,往往可能因为他自己过去德行有亏缺。或者是他改一改心态,看到别人非议,我能够欢喜受赐,他的心这样能够接纳,福也就来了。所以老子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福和祸就在你一念之间,同样的事情看你用什么心态来对待。譬如说你招人非议的时候你很生气,就是祸来了;如果你招人非议的时候,本来看起来是祸,可是你能够逆来顺受、欢喜接受,这也就是福。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六句:

  以劳自怨是一病。】

  这个意思就是说感觉到自己很劳苦,就产生了抱怨心,这种心态也是个病。常常生抱怨的,刚才讲了,伤脾胃,可不能老抱怨。怨恨心很强,你可能感觉到怎么吃饭老打嗝,打嗝是肠胃有问题。反省我是不是常常抱怨人?从小微处你就能反省自己的德行。常常抱怨要知道这是祸不是福,有福的人必定是心量宽广,所谓量大福大。常常抱怨人,是心量窄小,量小福就肯定小。就像一个杯子,容量很大,你装的水就多,水就像福一样,你能装福;你杯子就那么一点点的容量,器量小,小器,这个「器」就是容器的器,小器的人当然就容纳得少。

  在三国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将领叫魏延,曾经在刘备、诸葛亮手下也是建了很多的功绩,屡获战功,也受到刘备的信任和重用,被封为镇北将军。魏延这个人的性格就是有一些傲慢,不是有一些,比较傲慢,恃才放旷,有点看不起人,而且他有叛逆的性格。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讲,他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反骨」是什么意思?就是他有叛逆的性格,爱叛逆,这叫反骨。所以就是有叛逆的性格,最后确实没有好死。我们如果发现小孩有叛逆的性格,你得赶快好好教他,最重要的教他因果,把因果道理弄清楚了,他就不会叛逆,知道叛逆将来没有好报,魏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怎么死的?事情是这样发展的。他在刘备手下不是得重用吗,魏延也常常随诸葛亮出征,打了不少的胜仗,譬如说平定南蛮王孟获。我们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把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抓拿了七次,每次都放了他,最后感化他,以后再也不骚乱了。跟诸葛亮六出祁山去打曹魏,结果在有一次出征的时候就向诸葛亮献计,所谓是献一条叫做「奇袭子午谷」。那个建议是因为,曹魏的将领叫夏侯懋,这个人不是个将才,魏延觉得要收拾他很容易,所以献计说可以跟诸葛亮兵分两路,诸葛亮的大兵从大路上走,魏延就可以领一队精兵从子午谷抄小路去偷袭夏侯懋,打他个措手不及,就把他的城池攻下来。但是诸葛亮很谨慎,我们知道,诸葛一生唯恭谨,他带兵打仗都非常小心,他觉得这个策略风险很大,就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魏延从此就很不高兴,自己常常是孤高自赏,他就目空一切。所以,诸葛亮没采纳他的建议,他因此就很不满,这就是他的叛逆性格,反骨就是这个意思。

  甚至有一次在进攻箕谷的时候,无视诸葛亮的军令,等於违抗军令,险些打败仗。自此诸葛亮就想到这个人将来必定是一个祸根,於是就已经有了心将来要把他除掉。因为魏延也是勇猛善战,如果他要是得势就不得了。我们知道,后来诸葛亮(《三国演义》上写的)他要祈寿,点上七星灯祈寿命,当时正是(反正小说是这么写的),正是魏延进帐来报告敌军入侵的消息,一下子就把这七星灯碰倒了,所以诸葛亮祈祷也就失败了,最后诸葛亮真的也就英年早逝了。诸葛亮临终之前就下了遗命,让杨仪统兵,等於把兵权交给杨仪手上,这个就令魏延很不满。所以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竟然就率军反攻杨仪,等於是自己窝里斗,诸葛亮其实对这个人他早有防备,所以在生前就留下了锦囊妙计,告诉杨仪该怎么做。

  杨仪后来跟魏延对峙的时候,等於故意挑衅魏延,说你敢不敢说「谁敢杀我」?魏延就大喝一声,「谁敢杀我」?他不可一世,结果在魏延背后潜伏的一个人叫马岱(这是马超的堂弟),他们之前已经分别受了诸葛亮的遗命,说只要有人喊谁敢杀我,你就把他杀掉。马岱就从旁边一下冲出来,手起刀落,就把魏延给斩杀了。所以魏延就这样死了,不得好死。这是什么?『以劳自怨』是他的一个祸根、病根。这个病根主要是因为自己有傲慢心,觉得自己有功劳,却得不到主上的赏识,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和报酬,就生起怨恨心,这个怨恨心最伤自己的福报。本来如果魏延好好做人,忠心耿耿的,说不定他将来就得到统兵的大权(杨仪英勇应该没有魏延那么英勇),但是正因为他自己这种叛逆的性格,他不能够有谦虚忠诚的品德,所以就遭到这样的祸报。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七条:

  以虚为实是一病。】

  这是讲把虚假的当作真实,这个也是大病。这是什么?认假为真。往往真假不分,这是没有智慧,愚痴。愚痴是什么?没有真正接受圣贤的教育,所以他就不懂得辨别是非、善恶、邪正,甚至利害都不能辨别。确实真假一般人也很难辨别,如果没有智慧,往往都会做到认假为真,以虚为实。在《了凡四训》里面就讲了这么个例子,当时元朝中峰国师,这我们都熟悉,恐怕都做过「中峰三时系念」。中峰国师是一位开悟大德,当时他住在天目山,有很多读书人也学佛。有一次有些读书人去拜访中峰国师,这些读书人就向中峰和尚请问,他们这样问,「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佛家讲的,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现在我们看到有的人善,可是他的子孙却不兴盛;某人恶,造恶,可是他的家门很隆盛,好像挺发达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能是个无稽之谈,不是真的。中峰国师就说,「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我们一般凡夫都有凡情,凡情是什么?私情,自私自利。人一有自私自利,往往真假都不辨,虚实都不分,所以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你为什么不反省一下自己是非颠倒,你自己不辨善恶真假,你反而怨天的报应不公平?我们往往会是这样,特别是怨天尤人。

  底下「众曰:善恶何致相反?」来的书生们就问,善和恶不是很明显吗,怎么能够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中峰国师说,你们说几条,你们认为哪个是善、哪个是恶,你们说说。「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有一个书生就说,骂人、打人的是恶,很明显;敬人、礼人的是善,尊敬别人、能够礼敬别人,这是善。这能看得很明显,怎么会搞错?「中峰云:未必然也」,未必。「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另外一个人就说,我们贪财妄取、偷盗,或者是贪污受贿,你收人的钱财,这是恶;廉洁有守,有操守,不收取别人的钱财,这是善,这也很明显。「中峰云:未必然也」,也不一定。「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结果大家都说了他们认为的善恶,中峰国师说都是未必。

  「因请问」,於是大家就请问中峰和尚到底什么是真善,什么是恶,怎么分?「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你看善恶是这么分的,凡是有益於别人的就是善,有益於自己的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这就讲得很清楚了,你要是为自己的是恶;要为别人的,你打他、骂他都是爱他。像父母打孩子,这些为孩子好;老师骂学生,也是为学生好,为他的、为人的这就是善。为自己的,你敬人、礼人皆是恶。为自己利益,你去恭敬别人,叫谄媚巴结。所以善和恶就看你存心是为私,还是为公。「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这是善恶的标准。为公的、为众生的,这是真善;为自己的,那是假善,看起来是善,其实是恶。

  我们问,为什么为自己的就是恶?原因很简单,佛法里讲,我们为什么会搞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有个自己,我执,如果你没有「我」了,我执破了,你就没有轮回。所以佛法非常重视把这我执放下,怎么放下?为别人,不要为自己,我执自然就没有。所以虚实、真假不光是看事,更重要是看他的心。「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就是从心地里发出真诚的行善,就是真善。袭迹就是装模作样的,做个幌子出来,创造一些好名声。你看我捐了多少钱,报纸一吹嘘,这是大慈善家,但是他还是为自己沽名钓誉的,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无为而为是什么?心里没有去执著那个相,没有想到「我在行善,别人在接受我的恩惠,我布施了多少东西」,这个是有为而为,你有相。无为而为是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相,也没有谁在接受我布施的人相,也没有布施的中间物这个相。无为而为,做了,心里还是清清净净,好像没做一样,根本没放在心上,这是真的。「皆当自考」。这是《了凡四训》里面讲的,所以虚实真假,我们自己一定要深入圣贤修学,而且自己要真干。你契入了几分,你自然对这虚实真假就能够明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身心净洁 与善相应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10/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36-000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太上老君)(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太上老君)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