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第7集


   日期:2015/2/3 15: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请看经文的第八行最后一句,也就是第三十二句:

  以贱讪贵是一病。】

  『讪』就是诽谤的意思,也有嘲笑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己身分低贱却去嘲笑或者诽谤有地位、有德行、有权势的贵人,这是一个大病。这种病的根源实际上还是嫉妒心,自己处境低贱却不服气,看到贵人比自己地位高、学问好,往往就会生起嫉妒甚至毁谤的心,殊不知贵人未必会因为这个诽谤而变得贫贱,而自己如果是毁谤那个贵人,更显得自己的低贱。所以贵和贱关键要用自己的心去改变,我们想要改变贫贱的处境,必须要修好心、要修德行,这个人才能够贵得起来;如果是德行被破坏、败坏了,可能本来是贵的命也变得贫贱。所以贵和贱取决於一个人的德,有德就贵,无德就贱。

  真正我们讲「吉人自有天相」,一个人是富贵的命,偶然可能会遭遇到挫折,遭遇到小人嫉妒、毁谤、陷害,但实际上,有福报的人毕竟是有福报。障碍这些有福报之人,等於是用自己的福报去跟他的福报较量,没多久自己的福报就消耗殆尽。这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原因还是什么?就是缺乏古圣先贤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特别是女子,自古以来都有女德的教育。自古女子的天职相夫教子,为家庭培养后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培养后人,养育后代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使命,这个使命其实绝不亚於男性,甚至应该来说比男性的使命更要重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留后这是最大的一个使命,这就是让我们能想起女德教育多么的重要。唐太宗之所以有「贞观之治」,其实很重要的一个贡献人物是他的皇后,长孙皇后。这是一位具备了女德的人,真正在唐太宗背后支持他、辅佐他、照顾他的生活,让唐太宗能够安心治国,所以方有唐朝初年的兴盛。自知之明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这一世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人不需要做很多事,能做成一件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这一生也就没有算白过。我们再看底下第三十三条:

  谗人求媚是一病。】

  这一句是说,在背地里说别人的坏话,这叫『谗人』,下谗言;『求媚』就是在别人面前讨好、巴结,取得人家的宠信。在历史上其实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皇帝下面的群臣,有的是忠臣、有的是奸臣,忠、奸怎么分?就是看为自己还是为国家社稷。如果是忠臣,一心为著国家社稷,他绝不会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心上,他也不会做出谗人求媚的行为;而反之,奸臣都是想著自己赶紧升官发财,凡是挡著自己道的,他一定会下谗言去毁谤,要扫清他晋升的障碍。往往忠臣就是他最大的障碍,所以他一定是要扫掉忠臣,在皇上面前下谗言,使皇上能够对自己信任,肯定是使出浑身的解数去谄媚巴结、去讨好、迎合皇上的需求,往往因为这种私心的做法,会使得一个朝廷转安为危。

  在明朝就有这样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万历皇帝叫朱翊钧,这个人福报很大,做皇帝做了很长时间,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这个人在年幼的时候,十岁就登基了,登基之后,当时的首辅,就是宰相张居正辅佐他。他是小孩,当然对国事并不懂得治理。李太后,就是他的母亲,支持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张居正是位忠臣,他在政治上进行整顿,在经济上进行改革,可以说励精图治,使得国家渐渐中兴。当时明朝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统治的危机,但是正因为张居正的夜以继日、鞠躬尽瘁的工作,所以使得国势慢慢兴旺起来。当时粮仓里的积粮可以支用十年,国库的钱财多达四百余万,社会逐渐出现了繁荣,这就是历史上称为「万历中兴」。朱翊钧就是万历皇帝,对於张居正也非常的尊敬,他很年幼,称张居正都称张先生,不直呼其名。冬天上课的时候,小皇帝就吩咐小太监把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不要让他冻著脚;张居正生病的时候,朱翊钧还亲自为他熬药,对张居正可以说是非常的尊敬。张居正也感皇上知遇之恩,所以事必躬亲,把朝廷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於张居正操劳过度,在五十八岁就去世了。朱翊钧那时候是二十岁,特别为张居正辍朝一天,这是给他很高的礼遇,而且给他加封諡号文忠,赏了丧银五百两。结果张居正去世之后不久,就有一些「谗人求媚」的人出现了。因为张居正当时力行改革,所以在朝廷里面就会得罪一些人,再加上张居正为人非常正直,刚正不阿,所以在经济利益上触及了很多守旧势力,得罪了这些大臣。他死了以后,这些大臣就趁机反扑,纷纷上奏给万历皇帝,弹劾张居正和他的支持者。本来朱翊钧对於张居正是非常崇敬,但是被这些人这样的谗谤、这样的巴结献媚,他的心也就慢慢改了,觉得好像是的,张居正有点功高盖主,自己没有一点威望,他於是就想著要摆脱张居正的束缚,要开始他自己的独裁统治。你看,谗人求媚的这些大臣很厉害,能够改变一个人,本来很好的一个皇帝就把他改了。

  於是朱翊钧开始由勤变成懒,全面废弃了励精图治的这种做法,从此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昔日少年天子非常正派,现在却是深居禁宫不理朝政,嗜酒、贪色、私欲膨胀、恣意妄为。经过他这样的独裁统治多年,王朝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后来又遇到了宁夏兵乱反叛,又遇到了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还有西南叛乱,三方出现危机,当时朱翊钧被迫三路出征,史上称为「万历三大征」。打仗打了十余年,虽然是大获全胜,但却是耗尽了国力,耗银千万两,死的这些军士有数十万人,百姓就遭了难,从此明朝就从盛转衰了。乃至於万历皇帝之后的崇祯皇帝上了台,很想再扭转王朝的命运,但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后人评论说,明朝的亡国不是亡在崇祯之手,而是亡在神宗皇帝,就是万历皇帝的怠惰。

  皇上的转变也是因为这些奸臣谗人求媚的结果。当然这皇帝自己没有智慧,听信谗言,而且做出忘恩负义之举。原来他对张居正看作是先生、看作是老师,结果张居正一死他就变了样,他就把张居正定为是一个罪臣,这种是忘恩负义,所以最后招致的结果是败德丧身。万历皇帝他自己死的时候也是五十八岁,跟张居正同样年龄去世的。真正忠臣张居正,实际上我们想他一定会得到好报,能够为国为民劳心劳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定能生天。所以忠义之人他的果报一定能好,而为私,为自己私欲、私利的,最后果报必定是自己败德亡身。

  在最近,就是上一个月,十一月十五号在上海胶州路发生了特大的火灾,其中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情节令人非常感动,是讲一只小狗对主人那种忠义。在网上有这么一个新闻,还有图片,把这个狗的图片都打出来了。这是条金毛犬,它就是住在那栋楼里头,那栋楼失火了,小狗当时跟主人失散了,不知道主人有没有得救。它自己跑出来就趴在那个楼外,看著起火的楼不吃不喝等它的主人,一边等一边还流眼泪。当时很多人看到这只金毛犬,很想喂点东西给它,给它拿米饭、给它拿面包、给它拿水,但是这只狗一直不吃不喝,一直是不停的流泪。有居民当时想收留它,可是一碰它,它就龇牙咧嘴表示很愤怒,它不愿意跟任何人走。

  大楼一直在燃著火,这狗就一直非常的恐惧、非常的焦虑,看著那个起火的场面。后来火灾也被救援部队给扑熄了,这个狗还是非常的焦虑,紧紧的夹著尾巴,终於被警察给收留了。收留之后大家都很发心,为这只小狗找主人,在网上发帖子,也真是天意的安排,竟然真的帮这个小狗找到了主人。后来这个主人来到了消防中队(这个狗是被消防中队收留的),这个小狗看见主人来了,非常的欢喜,一下就奔到主人那里。见到主人以后它才开始吃第一口食物,它四十个小时以来都没有吃过东西。所以你看物犹如此,一只狗尚且能够讲忠义,人岂能够不如狗乎,怎么能够连禽兽都不如?我们再看底下第三十四条:

  以德自显是一病。】

  这句话是讲向人炫耀自己的德行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个也是一条大病。要知道真正有德者不用去显,大家都知道。一有想显耀自己德行的心,德行已经亏缺,已经不足了,就是傲慢自负。真正厚德之人一定是谦卑,所谓虚怀若谷,绝不敢自己显耀,总认为自己德行不够。古人讲「谦受益,满招损」,谦卑的人必定得到很大的利益,自满的人往往就会有缺陷。就像月亮一到满月的时候就要往下亏损,自然之理。

  在唐朝,开国的皇帝唐太宗,我们知道这是一位很能够听劝谏的皇帝,他的一个谏臣叫魏徵,往往对他是犯颜直谏,毫不客气,而唐太宗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够接受意见。有一次,贞观六年,这皇帝当了六年了,当然也有不少的政绩,所以群臣就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这是去炫耀国家富强,还有帝王的功德,唐太宗当然觉得很高兴。皇上底下肯定是有那种想要让皇上高兴的谄媚的人,可是群臣当中魏徵就表示反对,就很不客气。唐太宗就问他,说你不主张我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我的德行不尊?是不是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连问了六句,显然在唐太宗心里他觉得自己统治之下,国泰民安,自己功劳很大,德行也算很不错,令人尊重。中国当时也是很安定,少数民族,四夷(四方的夷狄,就是少数民族)也都能够归附,收成也不错,可以说是四时都非常的风调雨顺。

  结果魏徵听到唐太宗这样的问话,就回答说,陛下虽有您刚才讲的六德,可是自从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人民的户口还没有恢复,仓库还是空虚的。如果现在东巡(因为唐太宗建都长安,西安,往泰山那边走是往东巡),现在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很大,劳民伤财,沿途的百姓恐怕承受不了;更何况陛下封禅,必然会万国咸集,少数民族那些国君都得来跟著,跟著皇上一起东巡。现在中原一带路过的地方人烟稀少,灌木丛生,看起来还是很不景气。假如说万国的使者和君王跟著您路过看到这些情形,岂不就是生轻视之心吗?如果您封禅,您要赏赐各人,按功行赏,如果行赏不平、赏赐不周,不就是会使人生怨吗?如果赏赐很丰厚,又会使人长养他的欲望。所以这样做确实只是一个图虚名而有实害的事情。魏徵是表示反对到泰山封禅。结果唐太宗也很难得,他听取了魏徵的意见,后来就作罢了。要知道如果真的唐太宗去这么做了,显自己的德高、功高,而实际上却给百姓加上了很多苦难,这已经不是德了。所以有德者不必显,你的真实德行惠及百姓、利益众生,自然大家就能歌功颂德,何必要自己去显耀?

  还有一个是在佛门里面的故事。在唐朝非常有名的律宗祖师是终南山的道宣律师,这位律师是持戒精严,非常的清净,感得天人给他每天送供养。他在山上修行,一天只吃一顿饭,过午不食,所以每次天人都在午前给他送供养来,不用自己去托钵,你看这样的德行。他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大师窥基大师,出生於豪门贵族,他是唐太宗的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儿,我们现在讲是高干子弟,他来学佛很不容易。当时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从印度回来之后,唐太宗非常的欢喜,唐太宗非常注重文化,所以就命玄奘大师组织人来翻译经典。玄奘大师当时确实主持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译经学院,窥基大师是他的一个得力干将、得力助手。

  窥基大师跟玄奘大师其实前世有约,在玄奘大师取经的路上,走到山林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修行人,这是一个在那打坐的苦行僧,年纪已经很大了,在那入定,也不知他定了多少时间,身上已经全都是尘土,外面不留意还看不太出来。玄奘大师路过,知道这里有人打坐,拿引磬敲,一敲他就出定。於是玄奘大师跟这个老修行讲,你不要在这老枯定了,你现在赶紧去投胎,来生做我的弟子帮助我翻译经典,我现在要到印度去取经,取完经之后,大概十几年以后我回长安要翻译经典,那时候我来找你。於是就嘱咐这个老修行,你投胎最好投到帝王家。因为帝王家投胎,他将来出家影响力会很大,「皇上的王子都出家了!」像当年释迦牟尼佛做太子都出家,影响力会很大,会对佛法振兴有很大帮助。结果这两个人就达成了共识,这老修行於是就舍了身体投胎去了。

  玄奘大师继续向印度进发,经过很多的磨难,《西游记》里讲是九九八十一难,这是个传说。但实际上真是过雪山、穿过沙漠,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学习,学了十七年才回来,这样一来一往已经是十九年。回到长安,於是玄奘大师就问唐太宗(唐太宗亲自接待他),就问皇上说,陛下宫里面有没有一个十九岁的孩子?唐太宗问一下,也没有。玄奘大师有点纳闷,莫不是投错胎了,上哪投胎去了?於是就请唐太宗问问这些大臣、贵族里头有没有十九岁的孩子。一问,果然尉迟敬德大将那里有一个侄子十九岁,长得非常的聪明伶俐,於是立刻就召来相见。玄奘大师一见就认得他,这都是有神通的,不是普通人,於是就祈请皇上命这个小儿出家。这个小孩子已经忘了前世的约定,菩萨都有隔阴之迷,一投胎就忘了,更何况他也投错胎了,本来是约定他到帝王家、宫廷里面投胎,他可能也不懂,看反正都是飞檐琉璃的就进去了,没想到只是大将的府,并不是皇上的宫殿。

  结果就命他出家,皇上下旨他不敢违抗,於是就提出三个条件,说我出家可以,可是我要享受,贵族生活放不下,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我要带一车书出家,我喜欢看书;第二,我要带一车金银财宝,物质享受不能缺乏;第三,我要带一车美女来伺候我,这三车。玄奘大师都满口答应,你就来吧。走在路上,相传文殊菩萨现身点化他,说你这样出家从古以来没见过,恐怕这样不妥当。到了寺院,听到钟声开悟了,宿命通了,记起自己前世的约定,於是这三车也不要了,把它送回家去,老实跟玄奘大师学法,后来成为一代宗师,非常的有成就。所以窥基大师不是普通人,菩萨再来的,只是有隔阴之迷,所以就养成了贵族生活习气,在年轻的时候迷了这么一段时间,自然对持戒也就并不是非常重视,也并不是很严格。

  有一次窥基大师路过终南山,听闻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上修行,也是非常仰慕,於是上山去拜望道宣律祖。道宣律师是持戒很精严,他也早就耳闻窥基大师持戒不精严,所以他就想著要表演一手,给他显示显示天人来供养,这持戒多么殊胜!结果两个人相谈甚欢,一直等到中午还没见天人来供养,道宣律师心里就纳闷,怎么今天天人不来?正要他来,他还不来。结果过了中午还没来,没办法,窥基大师告辞就下山去了。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天人才送供养来,道宣律师就把脸一板,问天人,昨天你为什么不来供养?那个天人说,不是我不来,我昨天来了。他说,我昨天来的时候,看到满山遍野都是大乘菩萨的这些护法神,我就知道这山上一定来了一位大菩萨,我是挤不进来。这道宣律师一听,惭愧得寒毛直竖,汗颜!他原来是想表演表演给窥基大师看,证明他自己持戒那么精严,想著说教训教训窥基大师,没想到窥基大师道行在他之上,虽然戒律并不甚精严,人家真有智慧、真有慈悲,所以护法比道宣律师要多。你看连这样的大修行人,道宣律祖,还难免有一点『以德自显』的习气,所以这个确实很不容易。这个根在於傲慢、我慢这个心。

  贪瞋痴慢说老实话,都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我们来到世间肯定带有四大烦恼,所谓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生生世世轮回都是这四大烦恼常相随。那个不用人教的,自然就会,因为是生生世世养成的习气。即使像道宣律师那样的修行人,还有这些习气在,我慢,所以要断很不容易。儒家跟佛家比起来,没有佛家要求那么高,佛家是要断我慢、断我执,把这执著断了你才能出三界;但是儒家没有讲断,只是讲傲不可长,你不能增长就好了。断,知道这很难,不仅是富贵家的人容易傲慢,像刚才讲的唐太宗要给自己封禅,邀功、显功,就是连贫贱到极处的乞丐还是一样有傲慢。富贵人走过他跟前,给他扔一个铜板,他还鼻子哼一下,「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铜钱吗?」心里还会有傲慢心。

  我们自己要非常谨慎去观照自己,只要一有傲慢的念头起来,立刻要把它伏下去。在净宗法门里面教我们的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管用。当我们起了傲慢的念头,就念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那个恶念给换下来,久而久之这个佛号能连成片,这些烦恼、这些贪瞋痴慢的念头就不起来了,这是真念佛人。所以一个真正念佛的人、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自自然然就能做到这些德行,他绝对不会「以德自显」,老子「说百病」这些一百条的过失,他统统都能避免,这是总持法门,你念一句佛号,这一百条过失都能避免;后面「崇百药」,一百条优点全部统摄,就用一句佛号,你就能达到。我们再看下面一条,第三十五条:

  败人成功是一病。】

  这句是讲破坏别人的成就和功劳。要知道一个人想要成就功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无论功业大小都是要通过努力才能够成就。成就很难,但是破坏就很容易,往往可能几十年的心血,一朝就会遭人破坏,几十年的心血就白费了。破坏的人生起这样的心,把人家好不容易建立的功业毁於旦夕之间,这种心术非常的不正,简直就如同蛇蝎一般,其果报当然必定会遭到天谴、人怒。所以古人教导我们,听到别人的善法,我们应该赞叹、应该随喜;听到别人有不善,我们应该帮他们掩饰。一个人的功业只要是有利於社会、有利於人民的,我们都要助他一臂之力、助他成功,不要让他失败。这样的存心,自自然然会得到福报。

  在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皇帝有一个大臣叫做严嵩,这是一位有名的奸臣。这个人专权达二十年之久,他做过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等要职。严嵩这个人非常擅於谄媚巴结、讨好皇帝,而且他是大力的排除异己,凡是跟他持不同意见的人他都不放过;而且自己又吞没军饷、贪污腐化、受贿,做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情,当时社会矛盾激化,他负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当时有一位将领叫曾铣,他是统兵在边疆,上书给皇帝希望皇上下旨让他去收复河套,就是现在的内蒙、宁夏这一带,当时属於边疆,少数民族在那出没。因为曾铣是一位很有功绩的将领,如果收复了河套,朝廷一定是给他加官,可能位高权重就会危及到严嵩,严嵩就非常妒忌,怕他成功。本来曾铣要是真正出兵收复河套,是完全可以做得到,而且当时是大好时机,可是严嵩为了自私自利的原因,就在那里谗谤、毁谤曾铣,说曾铣掩败不报,失败了他没有上报,还克扣军饷,而且还贿赂朝中的首辅夏言,就是贿赂宰相。在明朝当时,如果边疆的将帅勾结朝中的首辅,这个是明朝皇帝的大忌,内外一勾结,江山就坐不稳了。所以明世宗就把宰相夏言罢了官,又治曾铣的罪,就给曾铣定了罪,把他给处死了。结果,严嵩毁人成功,不仅是毁人成功,毁一个国家的成功,他自己也没什么好下场。在他晚年,因为他专权过甚,明世宗也就逐渐疏远他了,后来竟因为一个理由就把严嵩去职、抄家,不到两年他就死了,死得也很凄惨。而他的儿子叫严世蕃,最后也被定了罪,被朝廷给斩了,所以就这样自己家破人亡,绝了后。所以毁人成功者,没想到却是毁了自己、毁了自己的家庭。

  在《感应篇汇编》里面也讲到一个故事,说在宋朝有一个人叫宣奇英,这个人为人性情奸险。有一次他的邻居造屋,做一个房屋快建成了,宣奇英看著就很嫉妒,这个人心量小到连别人建个房子他都嫉妒。结果他竟然晚上去新建的屋子里,屋子还没进人住,他就进去之后把那个房子的柱子脚给砍断了。没想到,他本来想把这房子给搞塌,结果他自己来不及跑出来,这房子就塌下来了,就把他给压死了。所以毁人者、败人者是自毁自败。看到别人有成功,建好了一个房子,或者是有功业了,你要去毁他,这是什么样的居心?毁别人未必毁得成,可是确确实实是自毁,所以这是我们应当戒慎。再看底下第三十六条:

  以私乱公是一病。】

  这句话是讲以自己的私利去扰乱、破坏公家的利益,包括国家的、集体的、人民的、众生的这些公共利益。这个『私』和『公』实际上就是在我们一念之间,也是在我们自己心的迷悟之间。迷的人就会有自私,真正觉悟了他就不会自私,大公无私。有私心的人因为迷,所以他就会造业,任著自己的私意、任著自己的喜怒恩仇来造业,把公共的利益置之不顾。譬如说公报私仇,譬如说刚才讲的会毁人成功,祸国殃民的事情都造出来,把国家、天下人的安危、利益置之不顾,这都是以私忘公。

  当然这个公也可以讲成公道、天理,为了自己的私意、私心废弃了公道,是非不分、曲直不分、忠奸不分、善恶不分,这都是废弃了公道。所以有私心的人,造业就造得很重,可能会使朝廷出现动乱,或者是党同伐异,或者是会凭著自己的爱憎跟人去对立、去结怨,做出种种的这些恶业。天理昭昭,果报是不可能错过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自己常常会反省、会检点,到底这一念是为私还是为公,为了公,这个心就能平,公平,心就正直。化掉自己的私心,化掉自己偏执之性、自己私意的性情,这就是你的真学问。

  在宋朝有一位有名的官员叫赵拚,字阅道,《了凡四训》里面有讲到他,赵阅道。他是进士出身,曾经做过殿中侍御史,这个等於是我们现在讲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这种职务,专门是纠察不法官员。他弹劾官员不避权势,人称「铁面御史」,往往自己跟一些朝中的大臣,因为弹劾他们结了怨,自己往往会遭受别人的攻击,所以他自己修身特别的谨慎,不给别人拿到把柄。记载中说他平时生活非常简单,所谓以一琴一鹤自随,他常常走到哪就带著一把琴,有一只仙鹤跟著他,简直是仙风道骨,他自己生活也非常简朴。每天所做的事情,到晚上必定是穿好衣服,穿上整洁的服装焚香告帝,向上天禀告这一天所做的种种事情,如果是有做错了事情,就要向上天忏悔,检点自身下了很深的功夫。《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格除自己的物欲、烦恼,恢复良知,这方面做了很多,下了很多功夫。到他四十多岁,他就专心学佛了,拜当时蒋山法泉禅师为师,亲近佛门他就修行禅定,宋朝还是禅宗很盛,天天坐禅,只要政事之余他就在那打坐。有一天忽然天上一个雷响,就把他一下震开悟了,开悟之后他还是做官,一直做到太子少保。走的时候也非常的安详,苏东坡给他还作了一个碑文,他的諡号叫清献,清献公。赵拚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到最后他自己能够非常安详的、自在的走,而且他自己因为德行好,学佛都能开悟。

  他其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当时他跟王安石同朝,王安石我们知道这个人当时提倡变法、改革,但是他的改革很多意见是不对的,而王安石这个人实际上心量也是很小,赵拚和范镇两个人跟他是同朝。赵拚(就是刚才讲的赵阅道)跟范镇两个人往往因为议论朝政的时候,意见不和就结下了怨结,就是大家意见不同,实际上都是为公事,没有什么私仇。王安石看到他俩常常辩论,就以为他们俩不和,王安石做宰相他就很痛恨范镇,因为范镇曾经向神宗皇帝揭露过他的过失。有一次皇上就问王安石,说范镇这个人怎么样?王安石这个人也老谋深算,他没有正面回答,他说:「皇上,您可以问一下赵拚,他最清楚范镇的为人。」王安石心想赵拚跟范镇两个人不和,他一定会说他坏话,不用自己说。皇上又召了赵拚来问,结果赵拚就说,范镇是忠臣。皇上就问,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赵拚就说,仁宗皇帝(就是上一个皇帝)有一次身体失调卧病在床,范镇就率先上奏章,请求皇帝赶紧策立太子,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上得病了马上得想到策立太子,这样能够安定社稷民心。结果范镇上了奏章,一直等候仁宗皇帝的回覆,可是一百天这奏章才批覆下来,范镇当时等到急得头发和胡须都白了,所以范镇不是忠臣又是什么?赵拚把这话说完之后就下朝了。王安石下来就责问他,「你不是跟范镇有仇吗?你怎么还给他说好话?」赵拚就说,我不敢因为私人的恩怨而废弃了公理,不能以私乱公。所以赵拚这样的为人,自然他会得到好报。我们再看第三十七条:

  好自掩意是一病。】

  这句话是讲很喜欢,『好』就是喜欢,『掩』是掩盖,掩盖自己真实的意图。就是不说心里话,往往是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这种人已经失去了正直、失去了诚意。其实自己的意图能不能真的掩饰得住?古人讲得好,心动神知,我们的念头刚起来,可能别人不知道,但是「头上三尺有神明」,神明都知道,怎么能够掩饰?实际上不仅神明知道,有智慧的人都能清楚。自己的意图虽然是很肮脏,你掩盖得非常的巧妙,但是你只能欺骗那些愚痴的人,比你境界低的人可以,你可以掩盖一时,你还不能掩盖永久,始终有暴露的一天。而对於有智慧的人、比你境界高的人你就掩盖不了,一眼就看穿了,所以倒不如真诚的好。佛门里讲「直心是道场」,用正直的心待人处事,自己又不需要躲躲藏藏,没有这些忧恼,别人反而也很佩服你是一个光明正大之人。所以「好自掩意」者,实际上他以为聪明,就并不聪明,反而是愚痴、颠倒之甚。

  《了凡四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说到,「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这是教我们要常存敬畏之心。闲居之地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可能是在暗室屋漏当中,别人不在,可是不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因为什么?指视昭然,指是手指,视是眼睛看。《大学》里面讲的,十手所指,十目所视,我们一个人在的时候,实际上都有十个眼睛盯著咱们,十个手指著咱们,「昭然」是你瞒不了的,清清楚楚,头上三尺有神明。你看咱们现在坐在这个屋子里头,别看就这么几个人,实际上看不见的众生更多。你跟人家讲话,面对面的讲,以为是在讲悄悄话,实际上你俩中间都不知有多少人、多少众生。所以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我虽然掩盖自己的意图掩盖得很密实,文之甚巧也是掩饰,文过饰非,很巧妙,好像旁人都看不出来,可是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肺肝就是你内心里头的东西,五脏六腑最后暴露出来让人家看到了,你能够欺骗谁?你欺人实际上就是自欺,人欺不了,你只是自欺而已。被人觑破,不值一文,可能你在欺骗人的时候,人家迷惑一时,他会觉得你是个好人、你是个善人,但是有朝一日败露出来了,被人看破,自己就不值一文了,所以乌得不懔懔?懔懔就是害怕、恐惧,怎么能不生恐惧之心、敬畏之心?

  在唐朝,李林甫是玄宗皇帝的宰相,这个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口蜜腹剑,心里面很凶狠,口里说得很甜蜜的话。可能他想把你除掉,在你面前讲出一套让你听得很舒服的话,可是内心却是狡诈、阴险、刻毒。他做玄宗皇帝的宰相,他也是常常排除异己,嫉妒心很强,凡是看到被玄宗重视的官员,就设法排斥他,表面上甜言蜜语跟他结交,背后却阴谋来暗害,他很懂得掩意,掩盖自己的意图。跟他同朝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人都被他排挤,最后罢免了官职。李林甫为了专固自己的权位,他就竭力的阻塞言路,朝臣都受到他的威胁,都不敢向皇上进谏。他所做的贼害忠良的事情,可以说多得不胜枚举,但是一个人造恶不可能长久。

  到了后来,在天宝八年的时候,有一位贤明太守赵奉璋就想要揭发李林甫的二十多条罪状,这一次被李林甫先下手为强,把这个人逮捕,而且把他杖杀,把他活活打死。可是到三年之后,天宝十一年,李林甫突然七窍流血而死。死之前就见到一只鬼物,这个鬼物是张牙舞爪,全身长著毛,眼光像电光一样,非常的可怕,用手来打李林甫,打得他七窍流血,最后他就这样惨死了,这个肯定是阴魂来索命。因为李林甫跟杨国忠有冤结,李林甫死了以后,杨国忠就诬告李林甫跟蕃将私通谋反,结果玄宗皇帝就追削了李林甫的官职,没收了他的财产,并且把他的棺木撬开,把尸体拿出来之后断尸,来对他进行惩罚。李林甫的儿子、女婿全都被流配到远方,这个家就变得家破人亡。所以好自掩意、贼害忠良者,最后都会变成这样的下场。我们再看底下第三十八条:

  危人自安是一病。】

  这句话是讲把别人推到危险的处境里,而自己谋求安稳。这种居心当然也是个大病。圣贤教导我们千言万语,实际上都是教我们如何居心。居心最重要的是仁,仁爱。所谓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一个人自己都希望得到安宁,谁都不愿意处在危险当中,既然自己喜欢安宁,不喜欢危险,怎么能够让人处在危险的处境,而自己却安居在安宁的位置上?所以『危人自安』者就是大不仁。

  于铁樵先生曾经说过,「舍危就安,情理之常。而天恶之者何也?非恶其自安也,恶其危人也」。其实众生难免都会有贪生怕死的念头,舍危就安,情理之常,人之常情,我们每个人都不想处在危险的处境,都希望安宁一点,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天恶之者何也?为什么天会厌恶那些危人自安的人?非恶其自安,不是天厌恶这个人自安,自安没什么错误,天厌恶的是他危人,让别人处在危险的境地,这是遭天怒人怨。实际上人跟我是一体,我们能够使人安,自己就能得安;如果使人有危险,就是把自己放到了危机当中。天地有好生之德,它都愿意安人,我们能够存心安人,就跟天地之心相应,自然得到天地相保。所以你看儒家孔子也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圣人的存心没别的,就是让大众、让人民百姓得到安宁而已。

  在宋朝有这么一个官员叫李绪,他当时做一个地方官,那个地方很多盗贼,而且这些盗贼很厉害,把官府都不放在眼里。李绪就担心自己会有灾祸,盗贼可能会要把自己杀害,他就很担心自己,於是就上书朝廷,推荐自己的一个朋友叫范鉶去做官,在那个地方当官,自己就退下来离任了,他这是一个明哲保身的做法。结果他的朋友范鉶去那里做官之后,果然没多久就被盗贼杀害了,而且全家都被杀害。这李绪自己还很庆幸,幸亏我离任得早,否则我自己也就会全家被杀害。李绪后来调任到临安,结果走在路上,上任的路上又遇到了盗贼,这伙盗贼也把他全家给杀死了,包括他自己本人在内也杀掉了。

  这个小典故我们看到,一个人命里有时终须有,他如果真有灾祸,逃也逃不掉。见有危难的时候首先想著让自己得安宁,把别人推到了危险的处境里头,「危人自安」,实际上正是加大了自己的祸患,消减了自己的福报。李绪如果当时没有存这个心,他大义凛然,身为朝中的官员他去恪尽职守,不怕盗贼,甚至竭力的来安定当时的社会,说不定他不至於后来被盗贼杀害。正是因为他自己有著这样的私心,危人自安的这种私心,做了小人。小人冤枉做了小人,怎么个冤枉?他命中可能应该不死,他结果还得死,为什么不做君子?君子知道命中该有的它会来,怎么躲都躲不了,如果能够见危受命、大义凛然,能够为国舍身,无形中造了很大的福,反而把命中该有的那个祸患给减免了,所以君子乐得做君子。因此危人自安者必自危;而能够令人安,这样的人自己也就得安。我们再看底下第三十九条:

  阴阳嫉妒是一病。】

  这个『阴阳』是指明里、暗里,阴就是暗地里,阳是明面上,明里暗里嫉妒别人,这样的心大病。前面我们有讲过嫉妒的病,在这百病里面实际上都有多次重复,可见这是个大病。有所谓嫉妒是心灵的肿瘤,人有嫉妒心实际上最伤害自己。嫉妒确实人人皆有,男女都一样,男子可能见人有功名、有富贵、有名闻利养,这就会嫉妒;女人见到别的女子长得比自己漂亮,得到人的宠爱,也会嫉妒,不知道这一嫉妒生起来,造业就非常的严重,往往会结下无穷的怨恨、祸端。

  在汉朝,第一个皇帝刘邦(汉高祖),他的太太吕后就是一个非常会嫉妒的人,她的嫉妒是明里的嫉妒,「阴阳嫉妒」,这是阳的。刘邦在世的时候宠爱一位妃子,这妃子非常的漂亮,能歌善舞,结果吕后就很嫉妒,刘邦死了以后,她就开始对她进行报复。她能歌善舞,就把她的手脚全部给剁了,把她两个胳膊给斩掉,两条腿给斩掉,就剩一个人身,放到一个罐子里头,这样来羞辱她;她的儿子叫如意,吕后也把他给害死了。这是历史上因为嫉妒,可以说是一个千古的惨案。

  我们看到《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所谈到的那个后果,真的让我们看到了寒毛直竖。文昌帝君自己说,「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他其中有一世就做过这个妃子的儿子如意,就是刘邦的儿子。刘邦很喜欢这个小儿子,很想立他做太子,废掉吕后的儿子,所以吕后也很嫉妒。结果把他们娘俩杀害了之后,他们投胎去了,他的母亲投胎到一个小地方,做了一个贫穷家的妇人,大概前世的福报享完了,下一世就贫穷。吕后死了以后,还有点余福,也是到那个地方,都感应到一块,在那个地方做了一个县官;吕后的侄子吕产当时专权,我们看到历史上吕氏专权,最后是被几个大臣粉碎了,就像粉碎四人帮一样,粉碎了他们的专权,然后让刘家恢复了汉室。吕产死后就变成了吕后后身(就是这个县官)的一匹马,因为这是一家人,所以都感应在一起来了。结果文昌帝君本人前生是如意王子,结果第二世他做了贫穷妇人(就还是他的母亲)的孩子,这个不是人了,是一条龙,一条小金龙,慢慢就长大了。长大之后因为业力的缘故就吃掉了吕产,就是那匹马,结果那个县官就很生气,於是就把那个龙的父母给抓起来了。

  这个龙是怎么生出来的?因为这贫穷家的夫妻俩很久都没有孩子,两个人就求上苍保佑,到了山上,各人把手臂上的血割出来,滴下来滴到那个石凹里头,对上苍祈祷,希望能够给他们骨肉。结果文昌帝君在上面看到了,神识就投到那个血里头,就长成了一条龙,这不是人,不是从母体里出来的。於是这县官把这夫妻俩抓起来了,说你们这个家里出了妖物,来吃了我们家的马,还吃了百姓的牲畜,就要把这夫妻俩处死。结果这条龙当然就很生气,就调动了大海的水把整个县给淹了,当然这县官也淹死了,同时整个县里头两千多百姓也死了,造了很重的业。这条龙就被上天定了罪,很长时间受极度的痛苦。

  我们反过来看吕后,你看她因为嫉妒人,后宫妃子之间的嫉妒,竟然做出这样惨烈的行为,而自己最后还是会遇到惩罚。虽然当时她福报很大,没有受到灾祸,第二世她还是受到灾祸。而这样冤冤相报,冤家之间是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嫉妒人、我们害人,是因为自己福报很大,把对方害死了;等到自己福报没了的时候,那个时候对方就要报复。所以嫉妒确实没有任何的好处,对自己却是最大的伤害,生就结下了冤家,死可能就堕到了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当中。

  还有阴地里、暗里嫉妒人的,有这么一个故事。这是在唐朝玄宗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宦官叫鱼朝恩,这个人是太监,他也是很嫉妒人。当时安史之乱暴发之后,郭子仪功劳最大,真正帮助唐朝复兴起来,平安了安史之乱,而且又平定了吐蕃这些叛乱,所以在朝廷里面功劳是最大的,功高位隆。鱼朝恩当时就因为嫉恨他,嫉妒郭子仪,所以常常下谗言,他可以在皇上身边下谗言。当时玄宗皇帝之后是代宗继位,代宗在的时候,鱼朝恩可以说是不可一世,非常的骄横,凭著自己资格很老,就以为天下非他莫属,朝廷里面只要政事稍不如他的意,他就非常生气的说,天下事还能离得了我?

  你看嫉妒的人必定会有傲慢,就像形影不离。为什么会有傲慢?当我比别人高的时候就会傲慢;为什么会有嫉妒?当我比别人低的时候就会有嫉妒,所以有嫉妒的人一定有傲慢,这是两种共生的烦恼。鱼朝恩很傲慢,一个人傲慢,他的祸患就不会很远,所谓「满招损」,这样骄横,皇帝听了当然就很不高兴。宦官鱼朝恩有一个养子叫令徽,当时有一次跟人家发生争执,回家就向鱼朝恩哭诉,鱼朝恩就带著儿子面见代宗就说,臣的犬子官品卑下,被同僚经常的凌辱,请陛下赐以紫衣,公开向皇上要官了。当时代宗还没来得及开口表态,就已经有人将高品的官服捧来了,结果鱼朝恩马上令自己的儿子(养子)令徽接受皇上的赏赐。代宗一看这样,也只好顺水推舟卖个人情,但是心里已经非常的不高兴,愤愤不乐。

  最后,当时的宰相元载密奏请杀鱼朝恩,就是密奏皇上要除掉鱼朝恩,设了一个计,就把鱼朝恩骗到宫里来赴宴。在赴宴的时候,皇上就一声令下,就把鱼朝恩给抓获,然后就把他给勒死在宫里。所以好嫉妒人,特别是嫉妒有德行的人,最损自己福报。像郭子仪这样的功高德厚之人,鱼朝恩竟然去嫉妒,而自己原来前世所修的福报有限,人家的德很厚,福报就大,就好比是用鸡蛋碰石头一样,碰起来未必能够损伤对方,但是把自己的福报都减损,而福报减损的徵兆,就是傲慢、骄横,所以很快灾难就到头。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故事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身心净洁 与善相应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七集)  201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36-000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太上老君)(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太上老君)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