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 第1集


   日期:2015/2/10 17: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新年好!请坐。今天是大年初一,在这里我首先恭祝各位新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心想事成」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新年的一种愿望,对每个人都用这句话来祝福,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究竟怎样才可以能够真正达到?每个人都很希望自己有很好的命运,有好的风水,遇到事都能够如意。命运这件事是否真的有?现在我们看见香港大街小巷都有卖那些关於风水、运程、算命、算卦的书,每个人都很希望了解一下自己的命运。如果说命运真是有,是否说我们这一生,一出世之后命运就注定了,没办法改变?到底命运可不可以改变?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是想了解的,每一个人都很希望能够认识自己的命运,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今天大年初一,我们来探讨一下怎样能够重新来规画、改造我们的运程,所以今天的讲题就叫做「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今天我们用的文章是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文章,来做为我们学习讨论的教材。

  这位俞净意公是明朝的一位进士,他在年轻时的命运非常不好,自己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女儿,结果是死的死、失散的失散,最后剩下一个女儿。他的太太因为悲伤,对自己失去的儿女非常挂念,经常哭泣,所以两只眼也哭盲了。俞净意公本来是靠教书赚一些生活费,但是一年一年这样下去,又考不到功名,生活非常困难。俞净意公每年必定会写一个疏文给自己家中的灶神,希望灶神爷能为他向上天禀报。我们知道民间每年,特别是除夕(年三十)都会拜祭灶神,民间有一句话说灶神爷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都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够得到灶神爷的保佑。确实来说,这位俞净意公对於灶神爷非常虔诚,一年都没漏缺掉,每年都是这样写疏文拜祭灶神爷,希望能够改变一下这种贫苦的命运,但是一直都改不掉,而且愈来愈差。最后到他四十七岁那一年,有一天灶神爷慈悲显灵,点化他自己命运为何这么贫苦的原因,而且告诉他如何能够改造命运。俞净意公根据灶神爷的教导,痛改前非、改恶修善,特别在自己意念上面来修持,三年里面就把自己的命运改过来了。他后来考上了进士,本来他是一直都考不上功名,他就连连考到举人和进士,当他考到进士之后,到京城很意外又碰到他多年失散的一个儿子。后来这位俞净意公感觉到,自己真正按照灶神爷的教导来改过修善,真正能够改造命运,他也不想做官,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去做善事,然后把自己遇到灶神爷这些事情记载下来,拿来训导自己的子孙。他享年八十八岁。

  这篇文章是俞净意公的一个同乡叫做罗祯,他记录下来的,做为我们大年初一来学习的一份资料,也以此来做为纪念祭奠灶神爷。我们不在自己的家里祭奠灶神爷,通过学灶神爷的这些开示、这些教导,依教奉行,是真正对灶神爷的尊敬。真正能够依教奉行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得到诸神欢喜,诸佛菩萨的赞叹。我们知道人的命运确实是有的,古人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自己这一生所享有的这些衣食、这些福禄,统统都是过去生中定下来的。所以当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他的八字就定下来了,可以根据他的八字来推算他一生的穷通祸福。好像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是遇到一位算命的高手孔先生,这位孔先生替袁了凡先生推算他一生的命运,他一生考试考第几名,后来做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拿多少俸禄,到多少岁死,到这一生没儿子,这命运统统替他算得很准。结果了凡先生后来等於按照他算的命运一样,真是他算得非常准确,一点儿也没有差错。可以从此见得,命运是确实有的。

  既然有,它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人的命运是前生所造的善恶感应来的报应,如果前生造善因,做了很多善事,这样这一生就得到好报,大富大贵、被人尊敬;如果前生做了很多恶业,损人利己、杀生、偷盗、邪YIN、妄语,造这些恶业的人,这一生会感应很苦的果报。我们明白这些因果的道理之后,就会相信人一定有命运。这个命运,只不过是他在前生所造的所有因果的聚合,成为他这一生的果报。命运确实有,现在西方国家对於因果轮回的事实也有很多案例证明是真的,我过去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里曾经讲过一套「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都是用西方科学家的案例来证明人确实有轮回、确实有因果报应,大家不妨可以拿来听听。

  命运既然是有,我们第二个问题会问,难道我就没有办法了,我的命运没办法改了?命运究竟可不可以改?答案是肯定的,命运是可以改的。圣人给我们的教导说了很多,譬如说你看中国儒家的经典《易经》。《易经》的「易」字是什么意思?易就是变化。你看《易经》,大部分人都认为《易经》是可以用来算卦,可以推算人的吉凶祸福、推算人的命运,甚至用来推算一个国家的国运、一个世界的世运。命运是一定的话,它为什么要用《易经》的「易」字来做为这个经典的名称?这个很有意思,说明什么?人虽然有命运、国家虽然有国运、世界虽然有世运,但这些运统统都可以变化、可以变易。怎样能够变易?《了凡四训》上面说,「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易经》是帮助君子来谋划、来规画他一生的命运。他能够通过《易经》的道理,了解《易经》的道理之后,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就能够趋吉避凶,就得到吉祥,就能够避开凶险。

  所以可见得真正明白的人,我们说君子,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怎样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的命运不好,他不会觉得很悲伤、很悲观、自暴自弃,他不会,他懂得通过修善、通过改恶,能够改造他自己的命运,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一个人如果生来是好运,前世他就是做了很多好事,心地善良,他生来就有福报,他通过了解自己的命运,也能够防恶、继续修善,防止自己堕落,继续提升自己,所以就可以趋吉避凶。换句话来说,虽然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但是圣人最重要教导我们的是,知道有自己的命运,更要去改造命运。所以在《书经》上面,这也是儒家的经典,上面说天命是无常的,即无定数可言,它不会说一成不变的。如果你认为天命是一成不变的,这不是圣贤的观念,这是凡夫,他会想「我的命是注定的,所以我就不图革新」。圣人的教导是什么?每天都能够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可以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去革新自己。所以通过修德、修善,能够不断改造自己,这样真正的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真正可以得到。

  这篇文章,这位俞净意公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不明白改造命运的道理,自己在乡里推广善事,结一个「文昌社」做好事,好像惜字(珍惜字纸)、放生、戒YIN、戒杀…提倡这些,都是好事,为什么命运却愈来愈差?这是因为他的心地还是有很多恶念。因为心地有恶念,所以他虽然做了很多事情,表面上看是好事,但是他做好事是敷衍了事,他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去做,这种欺骗一般世人可以,怎可能欺骗得了神灵?灶神爷知道俞净意公的意恶太重,表面上有这些好事,这些叫什么?这些是敷衍人的耳目,反而罪更重。人家都以为他是好人,还赞叹他,对他很尊敬,认为他是善人,结果,这是他的福报,受人赞叹、受人恭维,这样他的福报就大幅度的减少,所以他的命运愈来愈差。但是他不明白这个道理,还以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为何还受上天这样的惩罚,生了九个子女,失散的失散、死的死,剩下最后一个女儿,连子嗣都不保?这是因为他不懂得观察自己的心地是否真诚,是否做这些善事是发自内心去做,自欺欺人,所以他的命运不好是有道理的。

  后来到他四十七岁那年,由於他对於灶神爷很虔诚,灶神爷显灵。所以人如果有一点真诚心,佛菩萨、神灵是不会放弃我们的,他们会真正寻找一些很难得、很殊胜的因缘,他就来显灵、显现,示现给我们,教导我们如何去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样受到灶神爷的点化之后,他才明白原来自己的命运不好,是因为自己的意念不善,虽然身体有造作善事,但是抵不上自己的意恶严重。所以俞净意公四十七岁那年的除夕夜,受到灶神爷的点化之后,发大愿、下决心改恶修善,从自己的意念上改恶,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不图名、不图报,扎扎实实的脚踏实地去做善事。结果没想到,三年他的命运就改过来,所以他改造命运的效果比了凡先生所改造的效果更殊胜。

  袁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第一个十年,做三千件善事;第二个三千件善事,三年完成;后来发愿做一万件善事,一念之间就完成。他怎样一念之间?因为他做了一个地方官,他发现那个地方的赋税太重,那些农业税太重,农民的负担太重,於是他把税减少了将近一半,因为他起心动念是为了万民,能够使得万民得福,这一点心做了一件这样的善事,就抵得上一万件善事。在事相上讲,不止一万人,超过一万户的人能够因为他的政策得福;在理上讲,他这一念大公无私的真诚心,抵得上一万件善事。你看了凡先生也改造了命运,他从事相上改,做善事、改恶,很努力、很认真,十几年成功;而俞净意公就从意念上改恶,三年,他得到这一种境界,绝对不会差过了凡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想要改造命运,最重要从哪里做起?从自己的心地、从自己的意念,这种效果是最快速,效果最大。佛门禅宗里面也讲,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我们的心地是根本,你从这个根本著手,从根本上去转化,这个效果是非常殊胜。

  刚才我们说到,我们之所以在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改造命运,心想事成」,是因为世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吉祥如意、心想事成,我们要明白里面的事理。第二个因缘,为何要探讨这个题目?我们见到中国,我们的国家政府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要怎样才真正能够做得到?一个社会是由人构成,所以和谐一定要人去做。人与人之间怎样能够得到和谐?这里最重要的是遵守伦理道德,能够明白因果,能够防恶修善,这样才能够真正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通过教育。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从领导人(君)到贫民百姓,最重要是什么事情?是教学,这个教学包括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学这五个方面的教育。

  譬如说伦理,什么是伦理的教育?伦理教育是指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这一方面的教育。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在社会当中的角色,他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人的关系,这样就能够和谐。譬如说一个人,在家里必定有父子关系,他一定有父母;结了婚,家里一定有先生或者太太,也会有儿女,这是五伦当中父子、夫妇,还会有兄弟;还会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每一个团体里面一定会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是君臣关系;除了父母、夫妇、兄弟、君臣之外,还有朋友,就是我们周围的人跟我们有友谊的关系。这些所谓的五伦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如果我们都觉得自己常常与人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原因何在?这个原因首要从五伦关系当中的原点去找原因。

  五伦关系的原点是「父子有亲」的关系。父母同子女之间是一种亲情,子女对父母是尽孝,这种关系如果搞得不好,当然其他关系也不会搞得好。为什么?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大,生我、养我的恩德真是叫重於泰山,我们都不能够处好这个关系的话,跟其他人怎可能处理得好关系?而处理不好这个关系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是自己的自私自利太重,每一件事、讲一句话、每一个念头,都是以「我」为中心,不会照顾到他人,这样当然会有冲突了,这个关系一定不会和谐。所以真正要处理好伦理关系从哪里做起?从孝道开始做起,这个是根本。要学孝道,最好的方法是用《弟子规》。《弟子规》第一篇里面说到「入则孝」,就是讲在家里面如何去尽孝。孝心培养出来之后,自自然然带到社会、带到团体里面,他就能够跟其他人和谐相处。我举几个例子大家来学习一下就知道。《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是父母的教导一定要怎样?恭恭敬敬去听,父母的责备应该要好好的去接受。如果父母责备我的是对的,我立即改正,我以后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过失;如果是责备得不对,也绝对不会去埋怨自己的父母。如果去埋怨自己的父母,说我都没有做过这些错事,为什么你这样说我?虽然有时候这句话没有说出来,心里面已经这样想,这样都算是不孝。

  这个关系我们明白了之后,我们在团体里面,譬如说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个团体,有很多义工,这个团体也有领导、有干事,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也是用这一条,把这些领导、这些干事,甚至义工,所有的人都应该看作是我自己的父母一样。「父母教,须敬听」,我恭恭敬敬去听他们有什么教导,如果他们对我们有一些批评、责备,我们好好去检查自己有没有犯这些过失,有就要改过来,没有就要注意以后不要犯,对他感恩。你看用这种心态对待团体里的人,怎么会不和谐?还有「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句,在《弟子规》里面说,我们见到父母亲如果有过失,我们是否要很直接的说出来,「爸爸(或者妈妈),你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你这样做不对。」用一种责备的口吻。这样你想想,听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会说儿女大了,就这样来责备我。他即刻有种反抗的心理,即使他真是有这种过失,他都不会改。应该怎样?柔声下气,用一种温柔的态度来启发他,「这件事如果这样做,是否更好?」这样用一种合作的、热情的、宽容的态度来跟对方说话,你说怎么可能会有冲突?对方只会感恩你,感恩你的提醒,他不会对你有怨恨。所以对自己的父母要这样做,对任何人都应该用这一种心态。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孝心在家里就养成,从小接受孝道教育,就养成这种孝的心态,然后进到社会里面、走入学校里面,或者在团体里面工作,或者建立家庭和夫妇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和谐,这是伦理的教育。

  道德教育是什么?主要是指修养自身这些规范。我们古人一般所讲的「八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这八种道德不是说某一个人、某一个圣贤忽然间睡觉睡醒了想出来的八德,不是,这八种道德是每一个人自性当中带有的这种本来的道德。《三字经》里面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人最初的时候,最初指本来,本来就有的这种善、这种德,不是说某一个人去制定的制度、纪律,我们本来是这样的。所以你能够这样去做,能够真正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同自性相应,就能够恢复自己本来的本善,都是你自己拥有的,不是别人给你的。譬如说孝道,孝是一种观念,这种同父母一体的观念谓之孝。把这一体的观念扩而展之,整个社会所有的人,「凡是人,皆须爱」,他这种爱心是平等的、无边的。这种爱心从哪里来?从他的孝心出来的,再扩而大之,包容整个宇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我服务、帮助的对象,因为虚空法界、整个宇宙所有众生同我是一体的,这是这种孝道的观念。

  如果是一体,怎样对待他们?要用悌,孝悌。悌是什么?是一种尊敬的意思。由哪里做起?尊敬自己的长辈、兄长、上司,尊敬老师,凡是年岁比我们高,或者地位、德行、学问比我们高的人,我们都尊敬,用尊敬父母的心去尊敬他们,这种就是悌。虽然是一体,但我们对他们一定是尊敬,把我们自己降下来,谦卑下来,对待他们是尊敬。把这种孝悌之心再扩而大之,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应该当作我们自己的父母,所有的人都好像佛、大菩萨一样,我们去尊敬他们。有这样的意念,你就是入了普贤菩萨的法界,普贤菩萨就是对一切人都尊敬,无论是什么样的众生,乃至是蚂蚁、老鼠、蟑螂,这些表面上看来很劣等的众生,都是用敬佛之心去尊敬它们,真正把孝悌做到圆满,这个就是普贤菩萨。现在我们师父上人每天讲《华严经》,华严的长子是普贤菩萨,所以我们真正要懂得如何去用普贤菩萨的存心,来变成自己的存心,这样学《华严》真正能够得到受用。我们知道孝、悌下面是忠,八德第三个德是忠,忠是什么?心地纯正、不偏不倚,对待任何人都用一种纯正之心,无私心。不会说他对我好,我就特别爱他、敬他;他对我不好,我就跟他拉开距离,有这一种不平等之心,就不忠了。你看忠字的写法,忠字是上面一个中间的中,下面一个心,即是心要居中,如果你一偏,无论偏到左,还是偏到右,都是不忠。

  信是什么?信是人要讲信用,凡出一言,都要知道我这一句话讲出去,我能不能够承诺、能不能够做到。如果说这个承诺不是很保险的,我就不可以讲出去,讲出来一定要做到。除了讲信用,这个信还有一种信念的意思。在《论语》上面有一个这样的对话,有一天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一起聊天,子贡问孔子,假如一个国家能够有三样东西是重要的话,这三样东西是什么?孔子就告诉他说,第一个是「兵」,即兵器的兵,我们现在说的国家机器,军队、警察,这些防乱、维持治安、可以防御侵略的,兵。第二是「食」,食物的食,即粮食。一个国家不能只是发展武器,最重要是什么?要发展经济、粮食,国民生产。第三是「信」,信念。子贡很懂得问,他问孔子,假如三者只能留两样,除去一样,要除去哪一样?孔子就说,「去兵」,去除兵,把这些国家机器去除不重要,为什么?一个国家如果能够经济富足、能够讲伦理道德和睦相处,就用不著兵,不需要用军队、武器。子贡又继续问,假如再要去除一样,去除哪样?孔子说,「去食」。一个国家可以把国家机器去除,可以甚至把它的粮食去除,人民要靠什么?靠信。所以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如果没信念,这个民族就会灭亡;一个民族如果有信念,哪怕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先进的武器,甚至没有很好的经济、没有充足的粮食,都可以生存下去,所以我们知道信念是很重要的。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人亦如此,人不可以没有信念。我们在这一生不是说衣食满足就可以了,这样不行,如果衣食满足但没有信念的话,说句不好听的话,禽兽也可以做得到。我们人之所以为人,要有一个坚强的信念,这个信念是什么?真正希望这一生进德修业,提升自己进入圣贤境界。一个团体也要有信念,信念是什么?就是「见和同解」,他们要有相同的志向,见解、目标、方向相同,大家才可以走在一起,才可以和睦相处,所以信念是最重要的。你看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是一个推广佛陀教育的机构,所以我们应该要有一种什么信念?我们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做一个好样子,真正按照佛陀的教育去行事,这样能够做一个好样子,才可以推广教育。如果我们推广佛陀的教育,自己都不按照佛陀教育去实行、去修行,别人看到我们,他便知道这是说假话的,不是真的,这样我们推广不会有效果。这是讲信。

  礼是什么?礼是讲礼貌,即人与人之间一定要讲礼貌。礼貌是表达一种尊敬之心,一个团体希望要和睦,这个礼貌一定要讲,不可以废。义,礼义廉耻的义是什么?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要知道,也要知道不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我们要依靠经典,圣人的教导是我们做事的标准,是我们存心的标准。廉是指不贪便宜,不贪小便宜,有这种心,在佛门里这种就叫做犯了偷盗戒。特别是在一个团体,好像佛陀教育协会这个团体,这是常住的,十方常住的机构,如果有贪小便宜、有想挪用公物这些念头,这就犯了这一条戒,这样就会有因果。耻就是羞耻心。知道圣贤的教训之后,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努力去修学。如果不是这样做,知道圣贤的教导还要犯过失,这个叫做明知故犯。好像俞净意公一样,他跟他的同行,这些书生一起结了一个文昌社,依据《文昌帝君阴骘文》来修学的,但是他自己还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这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教育的内容。

  教育里面第三个科目是因果。这个因果是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什么因,一定得什么果,不会错的,没有理由说种个瓜得个豆、种个豆得个瓜,没有这个理由。哪怕是再小的一个因,它都会有果。最小的因是什么?是念头。一个人起心动念就会有因果,每一个念头都有因果。好像佛在世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佛带著他的弟子走到一个瓜田旁边,天很热,佛就叫他的弟子阿难去瓜田那里,向看守瓜田的一个女子去乞讨一个瓜,因为佛的时代,修行人都是乞讨的。阿难就去,结果还未走到瓜田,那个女子见到他,面色就很难看,就不睬他。阿难想跟她乞讨一个瓜来吃,供养自己的老师及自己的同学,但那个看瓜的女子不予理会,态度非常不好,阿难无可奈何回来了。阿难是一个很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来了,但没法乞讨一个瓜。於是佛又叫他的另一位弟子迦叶尊者。迦叶是修苦行的,他因为持戒很好、很精严,甚至以苦为师,吃苦吃得很多,我们说不懂得保养,他的脸色各方面比较老、比较皱,不是很好看,他的年纪又比较大,结果佛就叫他去乞讨。他走到瓜田旁边,那个女子看到这位老者来了之后,态度非常恭敬、非常殷勤,走上去就马上捧上一个很好的瓜送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很快的回来,拿瓜回来与大家分享。弟子都不明白,为什么阿难这个英俊的年轻人去到女子那处乞讨不到一个瓜,反而迦叶尊者能够乞讨到,为什么?佛跟他们说出前世的一段因缘。

  原来在前世,看瓜的这位女子是一只猫,前世她是畜生,结果这只猫死了之后,死在野外,日晒雨淋,尸体有点发臭。有一天走过两个修行人,这两个修行人就是阿难和迦叶他们的前世。阿难先走,看见这只死猫在地上,就捏著鼻子走了过去,不予理会;第二位迦叶尊者走过,见到这只死猫,他就生起了慈悲心,在地上挖了个坑,把这只猫埋葬在地下,然后就走了。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因缘,这只死猫这世变成这位看瓜的女子,结果遇到这两个修行人,她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所以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看得出,因果真是一点也不会差错。阿难前世起了一个藐视的心,不予理睬,起心动念,他都没有做什么事、没有做什么错事,就是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结果这世他都会有因果;迦叶尊者他也是没有做什么大好事,只是埋了只猫,但他一念慈悲心,你看他这世就有一个好的果报。从这里可以看到,因果报应真是丝毫都不差,起心动念都会有因果。所以这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我们看到,俞净意公从哪里开始改造命运?就是从心地的因果开始改造命运,他能够真正把自己恶的念头、不善的念头转化过来,他就可以改造命运。所以起心动念不能不注意,不要认为我今天对那个人起了一个怨恨的念头好像没什么,这个怨恨的念头,《无量寿经》里说,「从小微起,成大困剧」,意思是说,一个小小念头的因,将来因就会愈滚愈大,好像滚雪球一样,变成大的果报,不可以不谨慎。

  我们希望构建和谐社会,要懂得,真正要构建和谐从哪里做起?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去观察,看看自己心里面有没有对人、对事、对物的这些冲突、这些矛盾、这些对立,如果有的话,即刻要把它转化过来。所以,要从内心深处放下对这些人事物的冲突,这样才可以构建和谐,内心里面都不和谐,怎样可能在外面有和谐?譬如说我跟这个人,张三,我心里不服他,对他的行为我看不起,甚至有怨恨的念头,我跟张三的关系怎么可能处得好?即使表面上很客气,甚至有时面带笑容,但这都是不真实的,两个人在一起也怪怪的,那个感觉不是和谐的感觉。这些自己细心体会你就会觉得,骗不了人,你可不可能骗张三,可不可能骗他?你表面上的客气,其实张三内心可能都知道,因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感通没有障碍。我心起一个念头,就有一种电磁波,心波可以传到他的心里,他的心里面就会有感应。所以你如果对他有对立,他都会跟你有对立。

  怎样做?从我开始做,我把我内心的对立放下,我看待他犹如看待父母一样,他是我的善知识,他来教导我,叫我修布施、修忍辱的。这样去想,对他有种尊敬、感恩的心,我对立的念头就没有了,这样跟他在一起,自然我就不会觉得跟他对立。即使他跟我有对立,日子久了,他看我心里面根本也没有对立,他也不对立,怨恨也可以化解。所以这样去修行就是真修,从根本修。我觉得我要放下跟他的对立很难,有没有一个比较方便的方法?有。我们的体验是什么?大家不妨可以从不顶撞他这方面开始入手。譬如我跟他有一些关系不好,不是很和谐,从哪里做起?首先从语言上开始,我对他不要顶撞。他告诉我们的事情,即使不对的,我们都「是、是」,唯唯诺诺,这就行了,从这里开始做起,然后慢慢在心里也不起对立,时间久了,真正心就平等、意念就真纯,这样子念佛才念得力;心里还有人我是非的念头,有隔阂、有对立,念佛都不清净。

  内心里面要放下对人的冲突对立,还要放下对一切事的对立与冲突。这些事情来了,好事、坏事,你心里面起波澜起伏,要把那些放下,不要分辨善事、恶事。什么事都是好事,什么事都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善事,它可以增加我们的善念,使得我们生欢喜心;这些恶事来了之后,要我们内心增加忍辱,不是好事了吗?如果大家说放下内心对一切事的冲突都很难,从哪里做起?有一个方法可以介绍给大家,从耐心办事开始做起。这个耐心是平等心的基础,你做什么事都耐耐心心、不要急躁,不要说我现在赶时间,这些事我就马虎做完就算;或者是这件事情是我不喜欢的,我就快快做完了事。心里面有急躁的情绪,这个就是对事的对立,跟事有冲突。要耐心,要知道,做这件事就是要我好好修行的时候,为什么我要放过这个机会?所以真正懂得修行的人就会抓住这些机会来提升自己。

  第三个,内心要放下对一切物的冲突。对这些物品,内心为什么会有冲突?当你对物品有不恭敬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有冲突。譬如说有时候我们可能要解开一个包装,这个包装可能捆绑得很好,很难解开,心里就起烦躁,生气,上来就一刀两断把包装弄坏了,这样就与物件起了对立及冲突,对物件没有了恭敬心。这些统统都要放下,对物件都要好像对佛一样。是不是对佛恭敬拜佛,对它恭敬就是拜它?不是,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我就放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处置它,就要怎样处置它,耐耐心心、恭恭敬敬、小心谨慎这样来对待它,这样就是内心放下对它的冲突。所以真正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从哪里开始?从我心开始。从我的内心放下不和谐的因素,自然在外面的世界就得到和谐。

  我们在座都是学佛的人,我们问为什么要学《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不是佛经。现在我们的老法师在香港这里讲《华严经》,这是香港人的福报,你说世界那么多地方希望老法师在它们那里长住,但老法师选择了香港,跟香港人特别有缘,这是香港人的福报。我们知道《华严经》是佛门最高的经典,人称「经中之王」,泰山北斗,是佛法的最高峰,好像一个高楼大厦,它是高楼的最顶层;好像一棵大树,大树顶尖的一朵花,好像这些一样。学佛的人当然希望在这一生真正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圆满成佛,最低的标准都是能够在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能够圆满成佛,这是大的事业。《道德经》上面有一句话说,「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行一千里路,从哪里开始?始在足下,你要迈开第一步。你要真正圆成佛道,从哪里开始行?一定要知道根本。一个高楼大厦的根基一定要稳固,你才可以建到最高那层;一棵大树一定要有很牢固的根,它才可以长得高,花才可以开得美。所以根本在哪里?学佛人的根本就是伦理、道德、因果。

  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是我们说的顶尖科学的教育。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学这五门里面,前面三门是根本,伦理、道德和因果。落实到经典上来说,儒家的《弟子规》,这是伦理、道德的根本;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这是因果教育的根本;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讲的也是因果,是智慧的根本。老法师希望我从今天开始复讲《华严经》,用广东话来复讲《华严经》。《华严经》好像一棵大树的顶尖,一定要从根开始讲起,所以我们今天要从《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是因果教育,从这里讲起。它跟《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十善业道经》,理是一样的,而且它的篇幅很小,比《太上感应篇》及《十善业道经》都小,容易学。再加上今天又是大年初一,俞净意公当年就是在年初一开始,因为受到灶神的点化,下决心改造他的命运、修正他的意念,他从年初一开始做起。我们今天年初一,也应该向俞净意公学习,如果意念中有不真诚、不清净的东西,要把它慢慢去除,努力改过自新,能够真正改造自己的命运,甚至能够在今生圆成佛道。所以从《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文章开始讲起,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师父上人在前两天讲《华严经》里面也讲到,差不多要到大年三十了,希望大家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电影版拿来看一看,好好的去看看如何去改心。老法师这样提倡,我们做弟子的也这样响应,所以今天和大家开始从这一篇开始学习。这一篇文章跟《华严经》不是二体,是一体,它是《华严经》的基础。之后我们还会继续跟大家讨论《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些都是基础的科目,我们都要好好去学习,之后才转入《华严经》的学习。所以今天的因缘非常殊胜,新年伊始,万物有新的气象。今天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我们想改造命运,要从今天做起;国家要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都要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乃至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佛道,圆满成佛,也要从改心开始做起。今天我们就花很多时间把为何要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因缘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简单介绍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原理。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佛经,但我们也应该用学习佛经的心态来学习,因为凡是学一篇文章,如果理解得深、体悟深入,你所得到的利益就大。其实《华严经》所讲的华严境界是一切法平等,「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用这句话来套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文章,它所讲的理,如果你能够去深入体悟,与《华严经》所讲的理是相同、是平等的。它讲什么理?《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一个关键的词就是「净意」两个字,即是清净自己的意念。为什么要清净自己的意念?因为如果意念不清净,你的境界就不清净、就不善。我们熟知的佛门一句话叫做「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物品,这个世界、这个星球、这个太空、这个宇宙,都是由我们心想生,所谓「唯心所现」这个道理。《楞严经》上面讲,「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即是我们的心,自性的一念心,可以现这个法界。所以宇宙怎样来的?是由我们的心想而生,这个心和想,也是一个不是两个。当我们明白觉悟的时候,回归真心本性,我们就叫它「心」;当我们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宇宙人生真相的时候,起心动念,这妄想我们就叫它「想」。所以念、想都是什么?是我们迷了之后所起的,如果不迷的人,他就不会起心动念。但是虽然起了一个念头,它不妨碍真心,为什么?真心不动,这个念头虽然有波动,但不妨碍真心。

  譬如说,古人比喻,经常用水和波来比喻,这个波是什么?就是水。水上起波澜,起心动念,这个波起来之后,这个波是什么?波就是水,它根本与水是一体的,它不是两个,是一个。所以我们知道,我们虽然起心动念,不妨碍真心。真心所现的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纯净纯善。当我们起心动念,我们看这个世界变了,它不是极乐世界,变娑婆世界,这是什么?其实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都是一,不是二。为什么会看成是娑婆世界?因为我们起心动念,扭曲了我们所看到的形相。虽然扭曲了我们所看到的形相,没扭曲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还是极乐世界,只不过我们的念头当中,虚妄的念头扭曲了,这是真正的真相。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知道,完全在於你的用心,你用清净平等的心,你就是佛法界;如果你有起心动念,有妄想,这个就是菩萨法界;有分别但没执著,这是阿罗汉的法界;如果有了执著,这就是凡夫的法界,我们看的娑婆世界;如果还有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些恶念,这些是三恶道的境界。外界其实本来没变化,完全是你自己欺骗了自己,你自己所看的境界变化了,因你的心成就你的法界。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善心感应的就是善的境界,恶心感应的是恶的境界,清净心现的就是净土,全在於我们当人自己用心不同。所以从《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文章我们要知道,一切因果、一切事物统统是你用心不同而现出不同的境界。你知道这个原因之后,我怎样创造、我怎样改造命运?命运都是由心所现,由识所变,改造命运从哪里做?改造自心来做就行了。你去改造其他的,你去算命,或者是改风水、改你的祖坟,改这些东西没有用。为什么?你没改自心就没用,所以关键是改造自己的心,才能真正改造命运,这个就是我们所应该了解的道理。

  这篇文章的宗旨是什么?宗旨就是「因果」这两个字。一切法唯心所造,你的心起什么念头就是因,所现的境界就是果,确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心,即刻就会有善报;你用恶心,即刻就会有恶报,因果一点也不会差错。所以这篇文章的宗旨就是教导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法由心想生,换句话来说就是心想事成。心想事成这一句是中性的话,你心一想,一定是事成。为什么?一切法唯心想生,所以肯定是心想就事成。当你的心是善心,善事成;你恶心,恶事成,是没有差错的。所以讲这句心想事成这是真理,改造命运你就知道从哪里改。

  这篇文章的目的,当然我们知道,俞净意公的同乡罗祯之所以把这篇文章流传於世,为的就是要我们明白因果的道理,能够改恶修善,以俞净意公为榜样,能够真正改造命运得到善果,这就是文章对我们所起的作用。我们真正做到,依教奉行,命运就一定能够改,这样我们学这篇文章就有用了。如果学了之后只是听之,知道有这样的事情,不去真正实行,不去努力落实这些教诲,这样就没有用,学这篇文章等於白学。我们人人都应该了解这个道理,都应该明白命运是创造在自己手上。这个道理是中国古老的教育,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提倡,中国教育里面三家教育,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是重视因果教育。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知道从这里入手,真正落实圣贤教育,这样对我们这一生有莫大的利益。

  跟这篇文章相应的,有很多其他教材都是讲这个因果道理,譬如说《了凡四训》,我们的老法师曾经讲过,很详尽的把《了凡四训》讲解了一次。这一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可以说是《了凡四训》的重要补充,《了凡四训》教导我们从事上改过来改造命运,俞净意公教导我们从念头上改过来改造命运,所以更加殊胜。当然,改造的道理讲得更加彻底的是《太上感应篇》及《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些文章、这些教材都是应该在我们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当中可以去涉猎的、可以去看的。当然,我们有一个电影版,《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电影,很形象的把故事为我们表达出来,我们在这里讨论就希望注重在理的理解,大家如果希望知道这个故事,很简单,就看这个电影。看这个电影之后我们来深入讨论这个事中的道理,这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我们的老法师在很多年前也讲过这篇文章,大家可以用来做参考,我都是用老法师所讲的理来进行复讲。剩下还有一点时间,我想和大家介绍经文的题目,从明天开始我们就正式介绍经文,这篇文章。经文题目: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我们知道『俞净意公』是一个人,明朝的进士,他是明朝嘉靖三年出生(即是公元一五二四年),他在万历四十年(即是一六一一年)去世,他享年八十七周岁,古人讲八十八岁。「俞」是他的姓,「净意」是他的号。净意,是因为他受了灶神的开解之后,他自己自号为净意,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要清净自己意念的意思。「公」是尊称,是后学罗祯,他的同乡对他的称呼。遇是遇到,『遇灶神』,是俞净意公遇到灶神爷与他的一番开示,接著他根据教导去改过自新、改造命运,这样一篇记述。这『记』是什么?是真实的记载,是真实的,不是杜撰出来的,是历史真实的故事。这篇文章,我们从明天开始正式来学习它的原文。我把这篇原文进行了分段,也印出来给大家,每人一份,希望大家今晚回家有时间就看一看、读一读,明天开始我们讲解。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谢谢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粤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7/2/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5-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净土法门法师:《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 

 净土法门法师:《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白话文版讲解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04)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