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 第5集


   日期:2015/2/13 22: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请坐。今天是我们一起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圆满日,这篇文章给我们讲的是俞净意公,这位明朝的书生如何在遇到灶神、经过灶神的指点之后改造他的命运。

  昨天我们讲到本文的第二章是「灶神劝勉」。灶神爷亲自示现来指点俞净意公,指出他之所以命运不济,家庭这么不幸(生了九个儿女死的剩一个女儿,家庭贫困,自己的夫人因为哭泣儿女,双眼都失明,真是非常不幸),不幸的原因是什么?灶神指出,因为他的意恶太重,在念头当中常常充满著这些贪念、YIN念、嫉妒念、褊急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这些恶念在自己的心中纠缠不清,非常复杂,把原本有的纯净纯善的德都破坏了。而在内心深处的这些恶念是不为人知的,所以人们见到俞净意公好像一个正人君子一样,一生没有犯过错事,还大力提倡积善修福,在文昌社里面提倡这些惜字、放生,戒YIN、杀、口过,殊不知他内心深处隐藏著这么多罪恶,这些叫阴恶。而鬼神对於人的阴恶是最痛恨的,所以天对他的惩罚也就十分重。

  灶神爷今天给俞净意公指点迷津,才让俞净意公恍然大悟,若不是这位善知识慈悲教导,可能他这一生就没办法明白,就更加没办法改造命运。所以俞净意公听了灶神爷一番教导之后,趴在地上痛哭流涕,求忏悔,希望灶神爷来教导他。於是灶神爷就给他指出,一定要改过,从哪里改?从心源隐蔽的地方把自己的恶念断除。我们看看俞净意公可不可以受教,如果能够受教,转变命运就有把握。我们看本文的第三章「改心作善」,请看正文:

  即於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

  我们见到俞净意公确实是真心忏悔,立志要改过自新。第二天就是元旦,就是春节大年初一,也就是我们开讲的第一天。他怎样做?『拜祷天地』,向天地来发誓,誓改前非,把以前所做的一切过失,特别是心地里面的那些意恶,一定要改正过来;除了改恶,之后还要行善。改恶可以补漏,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福,看看这个容器,福器会不会漏,他首先要把漏的器补起来之后,然后才可以装福,福怎样来的?要行善。所以人要改造命运一定要先改过,后行善。

  这个俞净意公是真干!他自己改自己的号,古人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这个名是父母起的,一般人不可以乱叫。朋友、同学那些人可以叫我们的字,好像俞公是字良臣,他名都,字良臣,他号什么?他自己号『净意』,净意道人。从这个号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俞先生就是希望从自己意念上面下功夫,清净自己的心地。他叫这个号是为了纪念,字就是纪念,纪念自己所发的誓,常常不可以忘记,能够永远都记住自己的誓词。他的誓词是什么?『誓除诸妄』,一定要把心底里面的那些妄想、那些恶念切除。《弟子规》里面讲过一句话,说「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如果一个人有过失,有过失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如果能改就归於无,过失没了,改了;如果他不肯改过失,还要为自己掩饰,这样的话这个人就没救了,为什么?因为他是错上加错,倘掩饰就增一辜,辜就是什么?过错,又增加一个过错。

  所以人真正想提升自己、改造命运,学佛的人希望这一生道业能够有所成就,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是什么?每天要改过,这就是修行。修行,行就是行为,修是修正,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包括自己身体造作的错事、口所讲的错话、意念里面错的想法,统统要改正过来。用什么改?一定要用圣贤的教诲,所以学经教、明事理非常重要。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学佛都学好几年了,功夫还没有得力,天天都好像浮沉,是什么原因?因为道理没明白。我们老法师经常给我们教导说,佛法是知难行易,知道是难,你懂得道理难,你没因缘你就没办法学到这个道理;如果你知道道理之后,其实行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日常生活中你就懂得去用心,没有改变你的生活,用心不同,用对了,你就可以入到圣贤的境界。当然改过是不容易的事情,古人改过都是要下定决心,站稳脚跟,要和自己的烦恼习气做斗争,毫不留情。我们看看俞净意公是怎样改过的,请看下文: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因於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从这段话我们看出,俞净意公和自己的烦恼习气做斗争也是经过一番努力的。『初行之日』,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杂念纷乘』,不容易!他想要用「净意道人」这个号,他想真正达到清净意念,不是简单事情。做起来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妄想纷飞,那些烦恼习气想压都压不住,这是每个修行人在开始的时候都会出现的现象。好像念佛的人,刚刚开始念佛就会发现一个什么现象?我不念佛就无所谓,一念佛,发现自己的杂念这么多,好像不念佛还没这么多杂念,一念佛杂念全部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不是因为你念佛的时候才把杂念念出来,是你杂念本来就这么多。你不念佛的时候你就觉察不到,你不知道,等你念佛的时候心清净下来,好像池水平静下来了,它可以现出这些东西出来,原来,发现心里面那些肮脏邋遢的东西这么多。这个时候你不可以怀疑,更加不可以懒惰、懈怠,不可以。你看俞净意公一开始这些念头出现的时候,『非疑则惰』,这个疑就是怀疑,怀疑什么?我这样念下去究竟有没有效果?佛菩萨的教导是不是真的?灶神爷告诉我的这种改造命运的方法究竟行不行?疑。对自己怀疑,我这么差的人难道可以成圣成贤,我可以成佛?对自己怀疑,对佛菩萨、对圣人的教诲他怀疑。这个怀疑是很大的一个烦恼,你看《无量寿经》都讲,疑是一切菩萨最大的障碍。因为他疑心一起的时候,他当然精进的力量就没有了,自己就给自己打退堂鼓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怎样?用精进、用虔诚的心深信佛菩萨教诲,他不会骗我们的,深信我们自己本来是佛。儒家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我本来是善的,是纯善纯净的,既然是纯善纯净,现在我那些烦恼习气是表面现象,是暂时现象,我可以把它去除的,要坚信这点,这点是我们道业之所以能够成就的最关键,所以以信来断疑。

  怎样可以能够有真正的信心?一定要学教理,我们的学习讨论非常重要,不能一天不听经,不能一天不读圣贤书。因为如果放弃经教,离开了圣贤的教诲之后,你自己那些烦恼习气就起来了,而你自己觉察不到,就随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去漂流了,愈来愈远。所以关键是什么?当你学习圣贤的道理之后,你就可以对照自己的用心,观察自己的行为举止是不是符合圣贤的教导,就有个比较、对比,如果不符合,立刻把它导正过来,所以学经教的功德就在这里。你明白之后一定要怎样?努力精进,不可以说停留在「明白了之后就算了」这个程度上面,不行。明白之后一定要真干,不可以懒惰,因循苟且、自己宽容自己,这往往是学业不能够成就的主要原因。所以灶神爷提醒他,把自己的念头『先具猛力,一切屏除』,真是好像用文殊菩萨的智慧宝剑,把自己那些烦恼习气一刀两断,不能够姑息、不能够客气,自己要动真刀真枪,这样就能够很快达到效果。你看俞净意公自己都发现,刚刚初学的时候,杂念纷乘,非疑即惰,每天『忽忽时日,依旧浮沉』,一天一天这样过去了,还是表面上的那些浮沉,没能够真正踏实下来,没有真正的效果,所以他会怎么做?『因於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他在观世音菩萨像面前拜,叩头叩到出血,发一个什么誓?发一个毒誓,他说愿我的善念永纯,他对自己毫不留情,愿我自己的『善念永纯,善力精进』,自己的善念能够纯洁,不能够有一点污染,自己改恶修善的力量精进。如果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他说自己如果万一姑息自己、放纵自己的话,不能够认真改过,我这一生一定要堕地狱,对自己发这样一个誓。从这个誓愿里面我们知道,他的真诚心出来了,真正改过。有这种勇猛心,当然改过的功夫就很容易得力,加上他每天清晨都要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尊号一百声,祈求佛菩萨的暗中保佑,『阴相』就是暗中的加持、保佑。

  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保佑是什么?就是使我们时时刻刻不忘记佛菩萨的教导,能够善念永纯、善力精进,这是佛菩萨对我们真正加持。而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最关键的是我们这个真诚之心,我们真正想改恶修善,不是开玩笑,不是讲假的,真干。所以你看俞净意公念观世音菩萨,每天只有念一百声,这个不多,一百声念下来,十五分钟之内就念完了。为什么他能够有效果?因为他有这一颗真诚之心。有的人说我念佛一天都念几万,甚至十万佛号都没有效果,为什么?那个原因不在佛菩萨那里,不是佛菩萨偏心不加持你,佛菩萨是平等的慈悲,一切众生有感他一定会有应,原因不是在佛菩萨,是在哪里?是你自己,你自己真诚心没出来,念佛当中还夹杂著那些人我是非,还夹杂著贪瞋痴慢,还不能够专心,有点什么声音出来了,你立刻注意力就转移过去了。坐在那里念佛的时候,是坐得正正经经的,心里面不专注,还想著我的孙子今天放学有没有人接;我现在那个炉上面还煮著水,什么时候一定要记著关;今天有人给我拜年,几点来,我明天还要去拜访他…全想著这些事,妄想,统统都是杂念,所以你当然不能够有感应了。真正真诚之心就是念头清净,他没有杂念,好像曾国藩先生所讲的,什么谓之诚(真诚的诚)?一念不生就叫做诚。所以你诚心念佛就有感应,你念头这么多就不诚了,没有诚心念佛,怎么会有感应?请看下面一段: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这里是一段,这段是讲俞净意公勇猛精进,功夫渐渐得力了。他『一言一动,一念一时』,就是时时刻刻都不会忘记鬼神就在他旁边。因为他亲身经历过灶神爷给他开示,连他心里面想什么念头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他知道自己起心动念都骗不了鬼神,更何况说一言一动,你口讲的话、身体的造作,怎么可能骗得了鬼神?所以他就『不敢欺肆』,欺就是欺骗,欺骗什么人?自欺欺人,他不敢再自欺了,他不敢再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善人了,他知道自己有错误,他要改,他更加不会欺人。所以整个心就沉下来了,不是好像以前这样专慕虚名。肆就是放肆,他不敢放肆了,他知道假如一放肆,一纵容自己,那些妄想、杂念、习气又会起来,非常不容易把它压下去。所以一定时时刻刻都谨慎自己,都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感觉,好像在薄冰上面走,走一步都要轻轻走,如果大力一下,人就掉进冰里去了;好像在深渊边上面,你都不敢乱动这样的感觉。说明改恶念、控制自己的恶念,功夫已经得力了。

  下面除了改恶还要修善,『凡一切有济於人,有利於物者』,只要是对人家有好处的,只要对事物有好处的,就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事情,『不论巨细』,巨细就是大小,事情无论大小他都要去做。为什么说事情不分大小都要去做?因为只要是做善事,而我们是用一种纯净纯善的心,不图报、不慕名这样的心去做事,这件事就是大事,就是圆满的好事。所以事没有大小,关键在我们用心是不是真诚,如果用心真诚,哪怕你做一件小小的善事都是大事。

  你看《了凡四训》里面讲过一个例子,一位贫女身上只有两文钱,她拿到寺院里去布施,结果寺院里面那个住持是一位证果的和尚,他已经知道这位贫女把所有的财产今天拿来布施,於是他就亲自披上袈裟出来迎接,给她做回向。后来因为这位贫女这样的善心、这样的功德,结果在一个很好的因缘下她做了王妃,入了宫。做了王妃之后她又来这个寺院布施,感恩,觉得我之所以有今天的富贵,都是我当年在这个寺院里种过福,所以拿上千两黄金来布施,浩浩荡荡跟了很多丫鬟、仆人来这里布施寺院。殊不知这个住持和尚只是让他的徒弟,一个小和尚出来给她回向,自己都不出来。这个王妃就觉得很奇怪,就问这位法师,她说,「为什么当年我做乞丐的时候只布施了两文钱,你亲自给我回向,而今天我带了千两黄金来布施寺院,这么大的布施,为什么您都不亲自为我回向,只是叫你的徒弟给我敷衍了事?」那位住持和尚就跟她笑著讲,说「施主,当年你拿著两文钱,这是你全部的家当。虽然只有两文钱这么小一个布施,但是你的施心甚真,你布施的心地非常真诚,如果不是我老衲亲自给你回向,不能够报答你的恩德。今天你已经富贵了,你带著千两黄金来布施,虽然布施的财物很大,但是你的施心不如往日那么真,你没有以前那么真诚」。原来布施的大小不在於财物,在於什么?在於你的真心,当你的心用得真的时候,哪怕两文钱的功德,都超过千两黄金。所以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知道事无巨细,没有大小之分,大小是什么?是我们用心的真诚与否。

  『身之忙闲』就是无论自己有没有空,只要有善事他一定做。其实人有没有空,说我现在没有空我就不做善事,这其实是一个藉口。事在人为,有什么事没有空?你说没有空,你肯定正在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认为你正在做的那件事情比做善事还要重要,你才没有空的,是不是这样解释?所以你想一想,很多人之所以不肯做善事,就是因为以自己没有空为藉口,这就是自己放纵自己,他没抓住这个机会来做善事。所以,你懂得做善事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无论有没有空,我都要去做。

  当然我们做善事关键是要有一种善心,也不是勉强而为之,也要去随缘随力。关键是什么?保持你一个纯净纯善之心,当你有纯净纯善之心,你做什么事都是善事;如果你没有纯净纯善之心,心里面都是想著人我是非,或者是这些求功名、求报应的心去做,那个善事都不是很善的。所以,『人之知不知』,就是人家知不知无所谓,这个事情该做的我一定去做。『力之继不继』,我的力量能不能够做到,我都不去想这么多。很多时候人做善事,往往是考虑太多,没做之前就已经睡不著觉了,他在那里想,我究竟有没有能力做?我做了之后的话人家会怎么讲我,我家里人会怎么说我?我如果做不成功怎么办?很多这些念头。事情没去做,妄想一大堆,这是什么?就是把他自己的那些善念慢慢就去除了,因为那些妄念太多了,一点善念带起了这么多妄念,那个妄念就把他善念压住了。所以做善事也不要犹豫太多,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们保持这颗纯净纯善之心,即使做不到,我们『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做善事要带著欢喜心去做,可能做善事的时候很多人障碍,或者很多人讥笑你,因为什么?人人都不做善事,就只有你做,所以人家就觉得你很怪,好像看一个动物这样看著你,这时候你要不要做?要做,「委曲成就」,委曲是什么意思?要忍辱,委曲求全,就这样去做,好事多磨,你要忍受得住那个磨难。即使是这个事情可能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失败,但是它是善事,我们都要努力,就是力之继不继,我们要去努力,好像孔子所讲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好像我们老师净空老法师,他在世界上推动和平教育的工作,很多人怀疑他的讲法,怀疑,「你提出的理念是非常好,很高,你是理想主义者,究竟你能不能够做到?」他们是什么?「非疑则惰」,他很多疑虑,更加不会去做。但是老法师委曲成就,他团结宗教,一开始在新加坡团结宗教的时候,很多宗教不理解,不知他有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布施给我?他很多这些疑虑,但是老法师是一颗善心,纯净纯善,他就「不论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一直做下去,做了三年,你看新加坡宗教团结的好像一家人一样,九大宗教真正做到和睦一家、平等相待,这是世界的典范。连最近,就是今年一月份的时候,在新加坡的「温馨晚宴」上面,十大宗教,现在多了一个宗教,十大宗教的那些代表来参加这个晚宴,三千人参加。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上台致辞,两次提到我们老法师,赞扬他对新加坡宗教团结的贡献,老法师是委曲成就。这个温馨晚宴也有很多人障碍,但是终於通过努力成就了。

  『随缘方便』,随缘就是随著缘分,一有机会我们要去做。随缘不是随便,不是说缘分到了你都不想做,这就不是随缘;缘分到了,你就要抓紧机会去做,这才叫随缘。方便,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宜、合适的,方便就是合适的方法,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帮助人、帮助社会。这样能够『广植阴功』,阴功就是不为人知的功德,如果别人知道你做善事,他赞叹你,甚至供养你,你的福马上就报了,你就留不住;如果你做了善事,人家不知道,甚至人家诽谤你、嘲笑你、障碍你,这个时候你那些功德就变成阴德,积到你真正的福田里面,那个报应就更大。请看下面一段: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他除了自己断恶修善之外,他还教化众生,这个功德就更大了。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最大功德的供养是什么?是法供养。能够教化一切众生,用自己的行为来教导众生,使大家都能够看到你自己做的好榜样,跟你学习,使社会稳定、和谐,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他用什么来供养众生,用什么伦理道德?敦伦、勤学、守谦、忍辱,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敦伦』就是敦睦伦常,一个人一出世,他自然就带著五种关系,这叫五伦。哪五种?第一是父子,第二是君臣,第三是夫妇,第四是兄弟,第五是朋友。这五伦关系是自然的,天生出来就有,不是哪个人规定的。好像父母,每个人都有父母,不是哪个人帮你造一个父母出来,没有理由的。君臣就是指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我们在一个团体里面自然就会有领导与被领导。好像我们佛陀教育协会就有领导,总干事,我们这里的执事领导我们修行,我们被领导的人要尊重领导的人,领导人关怀被领导的人,君仁臣忠。父母对儿女,父慈子孝,父母对儿女是慈悲,不可以害儿女。现在害儿女的父母很多,怎样害他?他不用真正伦理道德的教育教导自己的儿女,等於害了他,让他受社会的污染,不就等於害了他吗?这个不慈悲。所以,真正对儿女慈悲一定要教化他,「子不教,父之过」,不只父亲,母亲,父母都有过。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夫妇这一伦,夫妇之间一定要有义,互相敬信,这样家庭就可以和睦;兄弟互相尊敬,兄友弟恭;朋友之间要讲信用,真诚的交往。所谓的五伦十义,五种关系代表十种人应尽的义务,五伦十义。能够遵循这十种义务,五伦的关系就会处理得很好,就可以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只不过两个字「敦伦」,就可以做到。每天能够都做到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义务,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很多人学了佛之后,反而搞得家庭很不和,为什么不和?因为他在寺庙里面学了很多东西,看见家里的人又杀生、又吃肉,开始对他们批评,说你们这样造业将来会堕地狱的。家人一听,他们也就生气了,和你开始有矛盾。这是什么?没有做好伦常的关系。学了佛更应该对自己家人慈悲,要用很方便的方式能够带动他们学佛,不可以勉强。首先要使家人生欢喜心,你要比以前更加慈悲,更加努力去表现自己对他们的爱,把家庭关系处理好。所以印光大师讲,人真正想要往生极乐世界,首先要「敦伦尽分」,敦伦,搞好五伦关系,尽自己的本分;「闲邪存诚」,闲邪就是把自己的邪念去除,防止邪念起来,存诚就是永远心里面存在著一种诚心、诚意,真诚;这样再加上「深信因果、信愿念佛」,就可以往生了。

  俞净意公教导人家敦伦、勤学,『勤学』是什么?是勤学圣贤之道。现在的学生,你不可以说他不勤学,他读书也读得很辛苦。我见到现在的学生,一个小小的中学生就能够学十几门课,书包很重,眼镜戴的很深。不是不勤学,但是学的都不是圣贤之道,糟糕就在这里,学的是什么?知识,那些是枝末,真正根本的没去学,所以麻烦在这里。所以学习的次序要知道,一定要注重德行。孔门教育四科有次序的,这个次序不可以乱。第一个是什么?是道德、德行;第二个才是言语,就是讲话,处理好人际关系;第三个是政事,就是学一门学问、学一门技术,这是政事;第四个就是文艺、文学。当你学完这些德行、言语,有一门技术之后,你能够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养活家庭,这样可以多学点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或者是学一些文艺、艺术陶冶自己的性情,可以。所以要知道学习的顺序,一定要注重德行。现在的学生问题就出现在哪里?这个顺序没有走对,德行都没有学,言语又没有学,所以他不懂得做人,不知道怎样讲话、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只学了一门技术,将来走到社会里面自然他自己就容易堕落,同事关系也处理得很紧张。所以这不是真正教育儿女之道,要教育好儿女一定要首重德行。德行里面最好用的教材就是《弟子规》,我们从明天开始就一起来学习这门课。这门课是儒家的教育精华,是道德教育的集大成者,又很简单,三字为一句,容易背诵,只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简单易学。但是里面的道理每一条都使我们能够奉行终身,你如果想做正人君子,想入圣人之流,《弟子规》不能不学。学佛的人也要以《弟子规》为根本,你为什么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好像功夫都不得力?因为你的基础没有打好,打好基础的话你上路就快了。所以老法师现在非常强调《弟子规》、因果教育里面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儒释道三家的基础,不可以忽略。

  『守谦』,就是能够守住谦虚的心态,时时刻刻对人、对物都有一种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人,人家总有比我们强的地方。我们要处处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别人请教,这个是守谦。守谦的人自然就得到大家的尊敬,不要认为说「我谦卑起来,别人就看不起我」,不会的,你愈谦卑,别人会愈觉得你这个人有学问,因为大家都有一种公理在心,你有没有学问,你的言谈举止可以表现出来,你不用自己说自己厉害。厉害是别人说的,自己是什么?自己是谦虚、真诚,这样和别人相处,这样自然就得到大家的喜欢、大家的恭敬。『忍辱』这条很重要,学道之人最关键是能忍,任何事都不会在意,如果一件事发生了自己就急躁起来,甚至心里面就不舒服,发脾气,这种忍的修养就出不来。

  一个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修养都很好。修养好的人就会令人尊敬,别人骂你、打你,你都不还口、不还手,谁赢?你赢了,因为你赢得大家的尊敬、大家的佩服;那个打你的人、骂你的人,他输了,为什么?因为他回去之后,他自己觉得很惭愧,他自己就觉得,「我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别人这么有修养,我这个人好像一个坏人一样」。他会自己生惭愧心,他会回头。所以,忍辱的人自然就会受人尊敬。学道之人,学佛,这个忍辱很重要。忍住什么?忍住自己,不要执著,这个要学。很多时候我们见到一些人、一些事不如法的,心里面就起心动念,这个就错了,你要记住老法师常常所说的话,「人家错了都是对的,我即使对了都是错的」,要这样忍。要忍住、守住这种观念,真正见到人家做错事、不如法,都要忍住不讲,还要忍住自己不想,不起心、不动念、不执著,这是真正的忍辱。如果这样忍的话,念佛的功夫很快就得力了。所以我们念佛,当我们见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把阿弥陀佛的佛号提起来。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外界的一切人、一切事物、一切境界没有好不好的,好不好是你觉得的,好不好是在我自心。夏莲居老居士把后面那句话改了改,改得很好,他说「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这是真正念佛人,我不管它外面的境界、人事物好不好,这个我统统不理,不关我事,关我事的是什么?我这句佛号不可以放,用一句佛号把所有的好丑观念、人我是非全部扫得干干净净,这是真实话。

  『因果报应之言』,对於广大社会市民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人一听见伦理道德,他就很讨厌,他认为这个都过时了,现在都是二十一世纪,E时代了(Electronic),电子化时代,还要讲什么伦理道德?他不听你的。但是讲到因果,你做好事有好报,你做恶事你会有恶报的,他一听他就怕了,一怕他就会修正好自己,就不会这么放肆,就不敢做恶事。因果教育很快速就会有效果,所以,提倡因果报应的这些教育,对於稳定社会、净化人心有非常大的作用。印光大师当年最重视因果教育,他说要拯救社会人心,除了因果教育之外,即使佛菩萨再来,他都没有其他方法。所以老法师也非常重视因果教育,他曾经吩咐我,把西方国家那些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搜集起来,要我讲课,我也就依教奉行,听老法师这样说,我就搜集这些资料,也搜集了好几年,很丰富,发愿把「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这个课在世界四十八个地方讲,讲四十八场,回向社会消灾免难,也回向我们的老法师能够长住度众生,回向自己的父母、家人、冤亲债主,历劫冤亲、祖先能够得度。我去年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已经超过五十场。我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曾经讲过三次,最长一次是八个钟头,用广东话和国语都讲过,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拿来听,这是科学家证明有因果轮回,不由得你不信。

  俞净意公就用这些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逢人化导,惟日不足』,他一有机缘就为大家介绍,真是不辞辛苦。当然,如果你真正发这个心想去教导别人,你能够帮助别人的这种心发出来之后,你会觉得好像有无穷的力量,你讲课也是,天天讲你都讲不厌,天天和别人讲,口水都不会干,你不会累。为什么?因为你有法喜,法喜充满。所以,他自然就有这种动力可以坚持下来,惟日不足,就是天天都做,不会满足。请看下面一段: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俞净意公功夫得力了,他每月到月尾那天,『晦日』就是每个月农历最后一天,他都把这个月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自己的善事、恶事统统都写到疏文里面向灶神爷禀告,这样来用这个鞭策自己。如果我这个月不认真去奉行、把灶神爷教导我的事去落实,我有什么脸向灶神爷禀告?所以这条是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不可以懈怠。他这样每个月每个月做,做得久了,持之既久,他就能够入这种境界。是什么境界?『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这就是纯净纯善的境界。在静的时候一念不起,纯净,心态非常清净,犹如止水,一池止水,水很净,它能够映外界的山河大地,映得很清楚。当一个人心净的时候,他观察事物就会很清楚,他有智慧。所以智慧从哪里来?从清净心得来的。很多人处理问题他没有智慧,很烦恼,事倍功半,为什么?因为心不清净,看问题看得不清楚,看人也看得不清楚,所以往往做的决定都是错误,不是失败就是浪费时间,所以最关键要有清净心。

  真正要做事的时候,有因缘来了,有善事的因缘,他就会即刻把握住要做的善事。动即万善相随,他不动就无所谓,一动,万善相随,万善就是纯善,心里面一个为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都没有,全为众生、全为社会,孔子所讲的「天下为公」,所以他万善相随。这个心境要知道,他不是说我静的时候一种心境,动的时候就万善相随又一种心境,是两个心境,不是,这是一种心。这种心就是纯净之心,有缘的时候,立刻这个纯净之心会自然反射,就是万善相随,他就会做善事,全心全意做,做完就放下;静则一念不生。他这个心态完全是看外界的反应如何,外界有感它就有应,外界没有感它就没有应,所以是一种心态,不是说两种心态,这里面一点的执著、分别、妄想都没有。

  如果念佛的人能够好像俞净意公这样的境界,这个叫做念佛功夫成片,他的妄念就可以控制住了,他不会起心动念。没事的时候,他的阿弥陀佛就自自然然在那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下去,他也不执著任何的事情,心里面空空荡荡,只有一句佛号在那里回荡。这就是一念不起的时候,这个一念不起是其他杂念统统都没有,只有一念阿弥陀佛;有人要求我帮助的时候,我马上就去帮助他,是真诚的这样帮助他,没有任何需要回报的。佛号其实还在念,他就在那帮他,帮完之后即刻事情放下,佛号又起来。所以真正要学念佛要怎么样念?就是当你做事情的时候,你全心全意去做,把这件事做好。你譬如说思考的时候要用脑筋,你就去用,你不要想著「我要念佛,我不可以整天打妄想」,这个事情就没有做好,佛又没有念好,两边都搞不好。应该怎么样?做事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做事,做完事了立即放下,然后佛号自然提起来,这样用功就容易达到功夫成片。

  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俞净意公是真干,从意念上面去改恶修善,真正对於灶神爷的教导依教奉行。下面这一章讲的是他的果报,正所谓「修善因得善果」,有这样努力、精进的修善,果报就会很快速,「善果速至」。我们来看正文:

  如是三年。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辍闱后。访於同乡。为子择师。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这段话是讲到俞净意公由於他修善,得的第一个果报就是中了功名。原来他十八岁开始考取秀才之后,年年去考举人都考不上,所以他一直都没有功名。他在四十七岁时遇到灶神爷,到他五十岁那年(三年之后),用功用了三年果报就现前了。『甲戌』年,这一年有一次『会试』。当时,『张江陵』是他的一个同乡,是一位宰相,叫做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代贤相,「江陵」是他的故乡,湖北省的一个县,古人为了尊敬这个人就不称呼他的名,甚至字都不称呼,称呼他的什么?他的地名,所以叫他张江陵。你这个地方出了一位贤能的宰相,是你这个地方的福报,所以用地名来称呼这个人,这是表示非常高的恭敬。『首辅』就是宰相,当时张江陵是宰相。『辍闱后』,辍闱就是考试结束,张江陵在同乡人当中想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位老师,选择老师的标准一定是有德有学的,有德行、有学问,所以他去寻找,看看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可以做自己儿子的老师。结果,大家知道俞净意公这三年来努力修善,所以道德学问增长了很多,人家都『交口荐公』,大家都互相推荐俞净意公,於是张江陵就请他做自己儿子的私塾老师。当时俞净意公就带著自己的家眷,他的夫人和他的女儿一起进到『京师』。

  当时张江陵宰相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才能、德学,果然见他是一个非常用功、非常真诚的人,所以就推荐他进入『国学』,就是古时候的国立大学,又叫做国子监。进了国子监之后,再过了两年,『万历四年』,『丙子』年,这年他就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万历五年他就中了进士。你看他举人、进士就是连连考上,连在一起,第一年举人,第二年就进士,快速得不得了。『进士』是古时候最高的功名,进士的头三名叫做状元、榜眼、探花,所以进士就是最高学位。现在社会最高学位是博士,其次就是硕士,再其次是学士,好像以前的进士、举人、秀才这样的意思。俞净意公由於他的积德行善,第一个感应就是考上功名,这是古时候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他都得到了。再看下面他的果报就更加殊胜了。

  一日谒内监杨公。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问其籍。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这段话讲到他一个非常殊胜的果报,是失散多年的儿子又找回来了。这个因缘是怎样的?是在京师的时候,在京都结识了一位杨公公,一个太监。因为太监是没有子女的,古人对於养儿防老这个观念是非常深的,所以虽然他是太监,他也收养了五个义子。这一天俞净意公就来拜访杨公公,杨公公叫他五个义子出来拜见俞净意公,这五个义子都是杨公公收养回来的,当然为了将来老年的时候有所靠。你看古人养子他知道养儿防老,今人当然,他养儿子都很希望养儿防老,但是养儿的人有没有想到是不是真是可以防老?换句话来说,你养的儿女将来能不能够到你老的时候还孝顺你?你看现在的现代社会,孝顺父母的人,有多少人?香港你看看,不用看其他的方,报纸整天都登儿女折磨自己父母,虐待自己家的老人,很多。甚至这些老人家受不了,跳楼的都有,自杀的或者是含恨出走在街边乞讨的,过年期间我们见到路边都有很多老人家在那里乞讨。

  为什么古时候的人可以养儿防老,现在的人就没有办法,原因出自哪里?这就是教育出了问题,最重要就是什么?教育没有了,孝道的教育、伦理道德没有了,人从小到大就受功利的教育。你不可以说他不是认真学习,不可以说现在的人学习不精进,他读书读得很精进,但是受的教育都是功利教育。父母又在从小,养儿女的时候就有一种观念,你好好读书将来可以赚大钱、做大官,不要被人看不起,都是这样说。有几个父母教导子女说,你好好读书,将来要做一个圣贤,读书志在圣贤?现在的父母都不懂得这样教,当然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你都不是好好教导他的因,将来你就不会收到很好的果,他将来就是以功利来判断,他做任何的决定也都用功利,是不是对我有利益,如果对我没利我就不做。现在你都老了,我养你的话,对我没利,我就不养你了,所以他功利思想就是这样的后果。现在真正想要社会和谐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提倡孝道开始,孔子在《孝经》里面讲,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就是孝道,一切的教育必须要从这里出生,所以这点不能不重视。老法师现在命我在香港住下来,每天讲课。他给我一个讲课的总题目就叫做「纯净纯善,和谐世界」,所有讲课都在这个系列当中。第一堂课他叫我讲的就是「纯净纯善的根本—孝道」,从孝道开始讲,老法师很有智慧,认识到教之所由生也,所有教育要从孝道开始出生,所以我就从孝道开始讲起;这一次课是第二个科目「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也是教我们如何落实孝道,因为人如果不修德、不改过自新就对不起父母;明天开始讲《弟子规》,孝道的落实都非常重要。

  杨公公这五个义子当中有一个义子十六岁了,俞净意公一见到他,发现他好像很面善,好像以前见过。所以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心里面已经有点疑惑了。他答覆说,我是『江右人』,江右就是江西,就是俞净意公的家乡。他说他小时候因为出去玩,一下子误入了粮船,在粮仓里面,结果船就走了,於是就和家人失散了,但是他还依稀记得自己乡里的名和自己原来是姓什么的,姓俞。俞净意公愈发觉得惊奇了,好像就是他的儿子。因为他记得他儿子在左脚的脚底有两个痣,这个天生出来的胎记,所以立刻让他脱了左脚的鞋,一看果然有两颗痣,证明这个人正是俞净意公过去失散的儿子。他八岁那时候就失散了,今年十六岁,失散了八年。他见到自己久别重逢的儿子,又是悲又是喜,所以他『大呼曰』,大声叫出来,说你就是我的儿子。杨公公在旁边看见都非常惊讶,这个是人生的巧遇,谁都没有想到。他是非常开明,杨公公是个开明人士,所以他也不阻拦,就即刻把这个义子送回给俞净意公,让他们父子重逢,能够一家人重新团圆。所以你看这个杨公公都很有德行,等於他帮他养了八年的儿子。

  当然,由杨公公这样有德行的人来教育,这个儿子一定是有品行、有道德的,他就懂得五伦十义,懂得孝顺父母,证明杨公公所用的教材也是好像《弟子规》这类的(当然那时还没有《弟子规》这本书,但是宋朝开始就已经有很完整的家庭教育的这些教材),所以教出来的儿子都非常有规矩,懂得道德伦理。这个儿子跟著俞净意公回到公寓,回到自己的住处,『公奔告夫人』,你看这个「奔」字看出他的心情多激动,告诉自己的夫人。这个儿子回来抱住自己的妈妈,母子两个就大哭,哭得怎样?『血泪迸流』,就证明这真是父子有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这是天性,自然流露出来。大家都非常感动,感动得那个母亲血泪都流出来。这个儿子非常孝顺,他边哭边捧住他妈妈的脸,然后用自己的舌头来舔他母亲的眼睛。这么一舔,结果使他母亲双目复明,这是非常奇妙的一个现象。很多人问,这么厉害,是不是口水可以医眼病?你试试看,拿点口水可不可以使一些盲人复明?我不行,为什么不行?为什么这个俞净意公的儿子就可以?

  你要知道,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给我们证明什么?水结晶是受人心念影响,当善心,纯净纯善的心对待水的时候,那个水结晶就很美丽。你看儿子拿口水来舔他妈妈的眼睛,那个口水里面的水结晶你想一定很美丽,为什么美丽?因为这是儿子的孝心,孝心对待这个水,水结晶一定美丽,可以治病。所以他这个口水一到他妈妈的眼睛里面,立即把她多年的眼病就医好了。再加上他妈妈在那里哭,就震动那些神经,一下子就可能通了。因为她以前是因为那些烦恼、忧郁塞住了,那些眼神经、血管都被塞住了,不通,那些经络不通所以就双目失明。现在一哭,加上一高兴,就通了,这样就双眼复明。所以人不可以有忧郁,有忧郁的人病痛就会很多;如果能够欢欢喜喜的,整个人,你看那个面相就知道这个人很通。你看我们老法师八十几岁的人,面相都看得出,面色白里透红,非常难得。这个是什么?他是通的人,通的人身体一定好,因为他没有烦恼、没有忧郁,一切放得下。

  俞净意公考取了举人,考取了进士,再得到久别重逢的儿子,又使他的夫人双目复明,一连串的善报,真是使他自己想都想不到,真是灶神爷跟他所讲的「久久行之,有不测效验」,不测就是他预先都预想不到,想都想不到竟然有这么殊胜的善报,而且来得这么快,三年就来了。所以他『悲喜交集』,都不想做官,为什么?因为他明白了,人为善最乐,做善事是人生最快乐的。做官不一定快乐,做官的人都很苦恼,一天到晚都要应酬,一下子不小心犯了过错还要受批评、受处分,胆战心惊,不快乐;如果是做错了事情,还贻误了社会,对这一方的众生有害,还是造业。所以他知道,做官他不喜欢做,他辞别了张江陵宰相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回籍』回到自己祖籍家乡江西。张江陵也非常敬重他的人品,真是放下名闻利养,你看进士,有功名了他都不做,所以对他『厚赠而还』,赠给他很多的礼物这样送他回家。最后看下面最后一段:

  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同里后学罗祯记。】

  最后一段就讲到俞净意公辞别了张江陵宰相之后,回到自己家乡更加努力去行善,因为他知道善因得善果,一定没差错,所以他的果报愈来愈殊胜,他的儿子,久别重逢回来的儿子,后来长大娶妻生子,连生七个男丁,而且都读书明理,都有功名。俞净意公自己亲手把自己遇到灶神受点化的这些事情,和如何依教奉行改造命运的事情都写下来,训导自己的儿孙,做为自己的家训传下去。自己得到了长寿健康,八十八岁才往生。所以人人都知道俞净意公的这种改恶修善,能够改造命运,都知道他是善有善报。

  这篇文章是他的『同里』一位书生叫做罗祯记录下来。当然这样记录下来我们都很感恩,因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真正了解到,人只要真正努力改恶修善就可以改造命运,即使命运不幸我们都可以把它改好,改得很殊胜。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道是专门降福给修福修善之人,祸福是没有门的,只有是自己招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古今不易的真理,而善恶之门,就是祸福之门,在哪里?就在我们自己一念心中,那个念头起动的地方就是祸福之门,当这个念头善的时候就是得福,当这个念头是恶的时候就是得祸。

  我们真正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之后,要懂得从念头里面去把持自己,从根本修,从心地上面改,这样创造命运、提升自己,这是不难的事情。学佛的人能够学到好像俞净意公「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这种功夫俞净意公达得到,我们学佛的人更加应该有信心可以达得到,能够达到这点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把握了。最后,在这里恭祝各位如意平安,怎样可以得到如意平安?「诸恶莫作」就「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即「年年如意」,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粤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7/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5-000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净土法门法师:《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 

 净土法门法师:《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白话文版讲解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04)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记(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