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如实观照娑婆之苦


   日期:2015/2/13 22: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  《无量寿经》讲记之三十四  文/释大安

请看经文: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

这是第二十八世人极苦章,在这段经文中,释尊以大圆镜智映照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相。透过佛的开示,如实观照时代的浊恶与自身的烦恼,由此激发吾人厌离娑婆之心。无量劫以来,吾人迷惑颠倒故,曾无一念出离之心,贪恋世间五欲六尘,如老象溺泥。是故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慕极乐、厌离娑婆之心,乃释尊演说净土法门不得不着重指点的内容。众生耽恋娑婆,佛则极言娑婆之苦以折伏之;众生罔知净土,佛则极言净土之乐以摄受之。慈悲施设折摄二门,方便度生,理应如是。

“然”是承上启下之辞,释尊悲愍地慨叹,世间人沉迷自性,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大都趋向低俗下贱,见小不能见大,知近不能知远,不能了知精神超越之大事。受无明烦恼业力的摧动,普遍地都在竞争那些不紧要的事务。竭其心智,猛利地追逐财色名食睡,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源,对物质享受的贪婪,以拥有豪宅、名车、高级音响、名牌服饰为荣,广告大肆宣扬奢靡的生活,认为是时尚,不择手段地去追求。道德堤坝全面溃破,造作诸多的恶业,导致了这个“剧恶极苦”的世间。剧恶是指生存在这个物质时代的众生,不信因果,不信轮回,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造作极大的恶业。诸如毒牛奶、地沟油、黑社会猖獗、坑蒙拐骗、权力寻租、毒品泛滥,乃至杀父杀母等,现代众生的作恶程度,用“剧恶”来形象,可谓贴切。由此恶业,便招致极苦的后果,诸如身体疾病增多,环境受到极严重污染,气候异常,地震频繁,忧郁症,自杀率居高不下,人与人之间疏离,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生活的压力日益沉重。这是现世华报,而后世的果报则要遭受三恶道之苦刑。自诩进步的现代人,有必要停下匆忙的步子,认真思惟一下此生后世的成因果报。

然长夜漫漫,谁去寻觅光明,三界火宅,众生浑然不觉。受无明的驱动,勤苦身形,经营醉心于世间的事务,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其目的无非还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过上舒适体面的生活,满足五欲的享受。为此付出身体疾病的代价,所谓“四十岁之前拼命挣钱,四十岁后花钱保命”。身为钱奴,身为欲奴,无有一丝的主宰自在。这个世间的众生无论是地位尊贵的人,还是地位卑下的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贪财。每天期盼的是财源滚滚,唯恐钱财不多,尤其是在一切以经济、GDP为目标的社会,全民上下无不钻到了铜钱孔内,形成普遍的金钱拜物教。如是价值导向,自然形成一种无论是富者还是穷人的忧愁心理,富人希望钱财更多,穷人当然更希望自己有钱,用以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在贫富差距偌大的社会,富人还担心被绑架,于是富人不仅自己请保镖保护人身安全,还得请保镖保持自己子女不被绑票。可见有了钱仍然摆脱不了恐惧不安、忧愁痛苦。没有钱的人,吃饭穿衣住房都成了问题,更是愁眉紧锁了,镇日琢磨弄钱的法子了。民间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或云“十亿人民九亿骗,还有一亿在训练”,即是一切向钱看所导致的社会乱象。旅游风景点的门票不断拉高,即使清净如佛门寺院也被旅游经济所笼罩,高价门票、高价香等形成主流,甚至神圣之露天大佛也成为敛财的工具。佛教内部发出的反对声音在商品经济狂潮中,淹没不闻。佛教寺院被市场经济所绑架,诚为可悲可叹。

在这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人们的心思自然围绕钱财而旋转。处心积虑,谋划种种挣钱的方案,投资走向,成本利润谋划,怎么运作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一桩买卖绩效不佳,原因何在,种种思虑、行为的动机全为求财。发现哪个地方商品价格便宜,赶紧跑到那个地方去,哪个地方的商品比较贵,赶快把商品倒过去。商人冲风冒雪,乃至不惜身命,满天下跑,就是为了钱。有一则小幽默,石油大亨们在天堂开会,有一总裁最后到达会议室,见没有座位,便急中生智地说:“地狱发现大油田了。”众大亨们一听,都夹起公文包往地狱奔跑。此总裁倒是有位子坐了,然只剩下他一人,此情形令他不安。他想:莫非地狱真的发现大油田耶?于是他自己也夹起公文包,往地狱跑去。

可怜呀!利欲催促着吾人在竞争的跑道上,无休止地狂奔,终其一生,无有安闲之时。看看那些股票证券市场中的交易者,看看那些投资房地产的商人们,看看那些在职场上打拼的白领们,看看那些在流水线操作的民工们,就不难发现,众苦充满的世间,有何安乐幸福可言?

人生在世,难免为种种资生用具所牵累,有些许田地,还忧虑田地不广;亦有舍宅庇身,又忧虑舍宅不堂皇富丽。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皆为所忧之境。“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将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帛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外爱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弃。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龙舒净土文》),然众生不能觉悟其苦空无常之本质,沉浮世间,患得患失。当没有钱财的时候,忧愁衣食不继,担忧有病无钱医治,生活在不安忧虑中。当钱财很多的时候,恐怖被别人偷了、抢了,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了,等等。一个社会贫富悬殊很大的时候,确实富人是不安全的,所以富人要以仁慈之心散财,使穷人能够保持最低限度的生存的水准。这样穷人不至于有仇富心理,且对富人的布施心存感激,这样社会就和谐了。是故,应对富人穷人都应施设圣人的教化,使一切人都免于忧愁与恐怖,展现生命的尊严。

请看经文:

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居。

这段经文进一步描述富人失去钱财的痛苦。佛经常讲财为五家所共有,这五家是:一者水(水灾漂没财物);二者火(火灾焚烧财物);三者盗贼(财物被偷盗了);四者国王(下令没收财产);五者败家子(冤家债主再来,败掉家中财物)。经历千辛万苦积攒的财富,只要遇到上述五项之一,便都磨灭消散。这些被人们视为横祸与非常之难者,亦是人生际遇之常态,证知财产乃不坚之物。而每遇财物突然消散之时,内心便充满着忧思、痛苦,精神恍惚,惊恐愤恨,无能排解。镇日生活在愁城怨海中,一刻都不能忘怀。或由于财富被人嫉恨,横遭刑祸,摧灭其家,放碎其财。如西晋石崇,积财如山,骄奢当世,斗富摆阔,博取豪誉。后被他人蓄意鼓动朝中大臣,诛杀石崇。待囚车把他拉到东市时,他悲哀地叹道:“这些奴才贪图我家的财产。”押解他的人讥讽道:“知道钱财是祸根,为何不尽早散发出去?”石崇无言以对,他一家十五口都被斩首。

可见古人造的“钱”字,甚有智慧。“錢”,是金子旁边有两把戈,危哉,险哉!而众生却执迷不悟,追逐钱财,如飞蛾赴火,死而后已。古德有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内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然当阎王老子派鬼卒催命时,你一生积累的财物带不走一分一毫,诚如《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而一生追逐财富所造的恶业,却如影随形地相伴随着你!纵然“尊贵、豪富”之人也难免有如上的贪求、守护、散失、丧身等苦患。世事无常,早晨尊荣显赫,晚夕或为阶下囚,或被牢狱,或被流放,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忧愁恐怖,无时或舍,求财勤劳若此,失财痛苦若此,身心困顿,令五脏六腑、阴阳失去平衡。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不通畅,便会引发种种疾病,长年与疼痛“共居”。现代人大多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乃至各种癌症等,成为现代人的杀手。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对照经文,吾人当惕然惊醒,觑破梦幻财物,布施持戒,种植福德之善因。

请看经文:

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这一段描述贫贱之人求财之苦。贫穷下劣之人,在社会上总占多数,他们生活困窘,衣食得不到保障,而且成为生活常态。这是由于过去世未培福因所致。这些人在潦倒的命运中,又常没有改过迁善的勇毅,又不能像孔子所教诲的那样“素贫贱,行乎贫贱”,在贫贱当中安身立命。他们也在攀比,所以对于田园屋宅、钱财奴婢六畜、衣食什物,希望能与他人一样拥有,然业因未具,总不如意。于是内心便愤怒、焦虑,镇日打妄想,期冀找到发财捷径,一夜暴富,不甘心打工的微薄收入。或侥幸有了这件,而没有那件;或得到一种,而又失去了另一种,于是又铆足劲追逐,等到费尽心机,财物周全,转眼又复糜散。比如那些中彩券的人,没高兴几天,便陷无妄之灾,散失意外之财。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终究是要“糜散”的。等到失去的时候,那种忧苦,比原来没有得到时的忧苦更甚。贪心所使,又生起求索之行,虽然用尽心机,然业力所致,终无再得的机会,徒劳无功,思想无益,每日奔波,身劳心苦,坐起不安,日夜忧愁。像无头的苍蝇,到处找发财的渠道,听说传销能发大财,便把亲戚朋友、七姑八姨等人脉关系全找遍,只要有点熟人关系都去找,这些人脉关系都成了他赚钱的工具手段。逐利之忧念伴随着他的一天到晚、从月到岁、从生到死,都是追求财富的这种痛苦。由此导致身心疲惫、阴阳五脏六腑不平衡了,寒湿内停,气血痹阻,周身疼痛,不得不求医问药,把不择手段弄来的一点钱,转成了医药费,到头还是一个穷光蛋。

常言道:“饱暖思YIN欲,饥寒起盗心。”因为贫贱,不识义理,不怕因果,胡作非为。只要能弄到钱,便铤而走险。诸如拐卖妇女儿童、贩毒、印制假钞、捕猎珍稀动物,乃至团伙抢劫银行等。自然逃脱不了因果的法则,现生便受到国法的制裁,关进牢狱,甚或被判死刑;或侥幸逃脱法律惩处,而因果相关,或遭横祸夭命;诸如贪官自杀,或黑社会之间火拼等。

那些把钱财视为生命去追逐的人,每常嘲笑因果,奉行功利主义价值观,他不肯去行善,不肯去布施,不肯去行孝道。修道,他就更想不到了。一谈起修道,他会哈哈大笑,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我们长期以来批判形而上学,所以导致很多人生活在形而下的物质层面,没有形而上的精神品格的提升,没有信仰,全然麻木封闭。对他谈及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隽语,如同对牛弹琴,没有感觉。这些人不承认有“道”,自然不会去行“道”。“道”里面就包含着因果的法则。他没有因果的观念,自然也不会去行德目。“进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一谈到道德,他会发问:“道德值几文钱一斤?”这种人拨无因果,不信轮回,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造作种种恶业,寿终身死,随业受报。当然只有独自远向三恶道而去。这种业力牵引受报的情形没有人可以知晓,唯有五眼圆明的佛陀方能洞悉。释尊以大悲愍心,开显我等众生心行果报,可怖可惧。吾人当幡然觉悟,油生厌舍娑婆依正二报之胜心,恳切称念佛名,求生极乐莲邦,方不负释迦文佛一片悲心。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