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人的感性、理性和佛性


   日期:2015/2/14 21: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地菩萨在梦里都能离开犯戒垢,这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境界。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情况是:有时在梦里高兴醒了;有时在梦里烦恼醒了;有时在梦里骂人,让旁边没睡觉的人都能听见。这是一种比较错乱的状况,说明即便是到了睡眠中我们都无法调治身心。

“梦中亦离犯戒垢”,是对个人心性的三个部分调节得很合适才能做到。但这不是说只有菩萨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就做不到。菩萨就是凡夫做的!

这三个部分的界别,一定要了解清楚。

月称论师教我们,首先要确定世俗的真理是有,确定世俗是暂时有,并且有如下三个范畴:感性、理性和佛性。当然,月称论师没有将这三个词放在一起讲,但我们应该放到一起。

佛性,不信佛的人也可以笼统地说成是“神性”,总之是与信仰有关,与生死有关,要有敬畏之心的那部分。佛性的范畴是至高无上的,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来对待,因为它直接涉及到生命最根本的问题——生和死转依的问题,这是只有宗教的先知者才能帮我们解决的。

感性、理性的区分,大家就很常见了。在世俗谛的暂时存在中,我们要相信有规则:

感性的规则是情感的规则,不允许有太多理性成分参与。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务事不需要清官断,它是不需要“道理”的,没道理可言!一旦进入情感范畴,那就是因缘。这因缘,不允许用理性的方式去选择对或错,所谓的“对”或“错”也都是错,就是随缘比较好。“随缘消旧业,不复造新殃”,替未来播下好的种子,多做善事,少做恶事,就是如此。

理性,那就不是家庭的,而是在社会的、工作的、伦理的范畴中。

至于规则,就是它们“三者不能互相越位”:

不能时时将理性的规则往感性的范畴中运用。时时运用会伤感情,伤得过分彻底以后,感情就没有了。没有感情的氛围,那就只有一个失败的结果了。

而在理性的生活氛围中,不允许太感情用事,或者以过于神秘性的思考逻辑去用事,这样用心也会出事。所以,在做工作或处理世间伦理关系时,不应该太凭着个人意气去考虑、用事,否则会有麻烦。

而佛性的部分,是超乎感性理性,又基本驾驭感性理性的,它是这个层面的问题。因为生命问题一定解决感情和道理的问题,但也不能降格到感情和道理之中,所以它需要有特殊的尊重,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谨小慎微才能处理好。

这是个界别的问题,一旦区分不好,势必形成越位,生活就会乱套。

比如,关于信仰的原则性,我们要勤修习恭敬三宝或劝善改恶,但如果在一个十分严谨的伦理氛围中见人就实施“佛教政策”,这样也会出问题。

曾有路人问我:“为什么你们那些居士在放生的时候,使劲地念阿弥陀佛,一定要让所有的过路人都听一遍?路过的人有些愿意听,有些不愿意听,是不是必须得听?是不是念阿弥陀佛时就不用遵守社会公理呢?”

我回答:“可不能这样做,因为每个人的行为要求各有区别。相信社会公理有社会公理的需要,而信仰有信仰的氛围,各有适用范围。”没有区分好这些界别之前,生硬地拼凑或移植,烦恼就产生了。

让一个人在梦中也能很心安,没有这种越界的烦恼,一定是生活中的“界别”定位得十分合理。所以我相信,关于感性、理性和佛性界别的确定,会帮助我们在修行中进步,也一定会帮助我们将世俗的生活处理好。“无正世俗梯,无上正高楼”,不善世俗谛,不得第一谛(胜义谛)!

处理好了这些界别,会有什么结果呢?首先是“十善业道皆能集”。对于居士学佛来说,行十善业道是一个首要的任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十善业道中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弘一法师晚年十分重视,也劝大家奉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感性       佛性)(五明学佛网:感性       佛性)  

 惟觉法师:佛性与法性 

 周贵华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质简论 

 赖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程恭让教授: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蔡惠明居士:佛性与顿悟 

 姚卫群教授: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万行法师:你以佛性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你以人性看众生,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