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戒瞋


   日期:2010/1/2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转载)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杂阿含经》——

一、瞋心的起因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瞋。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瞋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

  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
  二、顺理瞋:他人来恼,尔乃生瞋。
  三、诤论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的对境所生起;相反地,瞋则从不顺心,即逆己的对境而产生。

二、瞋心的过患

  《华严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经论中常告诫之,如《佛遗教经》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人。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亦载:「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瞋。

三、瞋心的果报

  据《地持论》载,身苦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亦为他人恼害之。

四、瞋心的对治

  瞋之为害,具说难尽;要获得安稳无忧,唯有杀瞋。如《大智度论》载,「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那么,要如何对治瞋心呢?《正法念处经》载,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能舍瞋恚,即为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于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

  又《摄论》载,由观五义可以去除瞋恚: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总而言之,对治瞋心的方法,不外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来化解之,这犹如「赠礼不受,物归原主」,也就是所谓「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